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戳破理財專家的不良話術

Smart智富月刊.第 123 期 作者:劉萍

金融理財人員銷售流程通常分成4步驟:利誘、贏得信任、積極說服規劃,以及催促成交。《Smart智富》月刊將根據銷售4大流程進行拆解,把每一流程中理財人員會用的不良話術一一破解,要讓你能保護辛苦累積的財富。

金融商品本身沒有毒,但若銷售流程不當,這些商品就可能成為包上糖衣的毒品。」台灣理財認證顧問協會祕書長劉凱平如此說。

9月15日,美國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讓「連動債」頓時成為銀行不敢賣、也賣不掉的「禁品」,但穿在連動債身上的「保本」、「固定配息」糖衣,已悄悄包覆在其他理財商品上。

今年1月以來,包括儲蓄險、利率變動型(簡稱利變型)年金險、分紅保單,以及債券型基金,在銀行和保險通路的銷售金額大幅竄升,理財人員以比定存高、保本等話術來吸引投資人

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彭金隆表示,現在沒人想碰「投資」,金融機構因此改變主力銷售商品的結構,金融機構為了獲利、又要抓住一般保障資產安全的需求,使得儲蓄、年金及醫療健康相關的保險商品大行其道。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去年1月份利變型年金險新契約保費只有23億4,000,今年9月份已成長到240億元,累計今年以來的新契約保費竟高達1,362億元。

而在基金方面,花旗證券投顧副總裁王進彰分析,全球景氣走弱,利率政策偏低,使得風險與收益穩定的債券型基金,成為業者主推的商品。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7月以前國人新申購債券型基金的金額約維持在1億元上下,8月買氣大升,新申購金額達17億7,000萬元,9月份也有7億6,000萬元之多。

現在,理財人員會開始向你推銷這些同樣號稱可以「保本」、「不會讓你賠錢」的熱賣商品,但是,他們說的是真的嗎?要如何破解理財人員的銷售陷阱?

根據《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The Big Investment Lie)作者麥可‧艾德賽斯(Michael Edesess),以及《戳破理財專家的謊言》(No-nonsense Finance)作者伊洛德.穆迪(Errold F. Moody)兩人的觀察,金融理財人員銷售流程通常分成4步驟:利誘、贏得信任、積極說服規劃,以及催促成交

接下來,《Smart智富》月刊根據銷售4大流程進行拆解,將每一流程中理財人員會用的不良話術一一破解,要讓你能保護辛苦累積的財富:

【銷售話術1 儲蓄險】

1天存100元,零存整付,1年算下來差不多有3.6%~4%的利息收入,比一般定存高喔!

破解>你可以這樣反問:

1. 這是定存嗎?你說的3.6%利息是每一年都3.6%嗎?
2. 本金要放多久,若臨時解約,還會比做定存划算嗎?


只要比定存高,一定有玄機

理財人員的話聽起來,很像是定存,但其實很可能是一張短年期的儲蓄險保單。這一類儲蓄險多宣稱其預定利率比定存高,讓人以為這就是實際的報酬率,但其特點在於鎖定利率不變,若未來銀行降息,是具有保本保息效果。但若利率反轉彈升,保單持有者則會有利息損失風險。要賺到儲蓄險保單宣告利息,通常必須持有到期才可能賺到。

【銷售話術2 分紅保單】

這張保單保證不會讓你賠錢,而且把預定利率和分紅利率加起來,年報酬率超過6%,是定存的2倍!

破解>你可以這樣反問:

1. 這張保單有哪些費用成本?扣掉成本後報酬率還保證是6%嗎?
2. 在什麼情況下,我會分不到紅利?

保證分紅就是有誇大之嫌

在理財商品中,就只有定存能「保證」獲利,如果有理財人員能保證保險的收益,不是連結其他投資商品,就是誇大收益、或有隱藏成本之嫌。

以分紅保單來說,實際收益計算是:(已繳的保費-保單成本)×分紅利率利率

通常算下來與定存差不多,甚至還低一些,其次,分紅的部分,是保單投資收益中約70%分給你,但如果未滿開始分紅年度、保險公司無紅利可分,你就領不到分紅,因而分紅是無法保證給付的。

名詞解釋_預定利率
即保險公司會將收取的保費中部分用於投資,預期未來會得到的報酬率,而保險公司預先將未來的投資報酬率回饋給保戶,可直接扣抵保費。因而預定利率愈高,保戶所要繳交的保費愈低。

【銷售話術3 年金險】

我們新推的這個利變型年金險,宣告利率有3.6%,保本又比定存讚!

破解>你可以這樣反問:

1. 請試算給我看,這保單實質報酬率是多少?

無法保證一定保本

和分紅保單一樣,利變型年金險所宣稱的利率,並不等於實際報酬率。其計算淨收益的方式是:(你已繳的保費-附加費用-未到期就出場的解約費用)×宣告利率

通常,試算後報酬率跟定存差不多,但若附加費用高,你又在投保後兩年內解約,就無法保本。

名詞解釋_宣告利率
是利變型商品用來計算當年度保單價值準備金的利率,保險公司會按市場水準、投資效益等因素估算後,每個月宣告一次。簡單說,就是「市場利率」加「保險公司的投資績效」。

【銷售話術4 定存】

王伯伯,你有張定存單快到期嘍,我們有新推一個「利上加利」的優惠活動,只推到這個月底,快參加吧!

破解>你可以這樣反問:

1. 這是單純台幣定存嗎?要賺到這些優惠有額外條件嗎?

小心好康背後的條件

利上加利,就是利率加碼,在低利率時代,堪稱是打擊率100%的行銷語錄。所以,在你有一筆定存單、保單快到期之前,或是到金融機構櫃檯辦事時,理財人員就會把新的利率加碼優惠「報你知」。

但好康的定存,一定有附帶條件,其中以做外幣、連結其他投資等種情況最多,風險比你做單純的定存要高,尤其是若要享有優惠定存,必須加購同等金額的基金、保險或外匯選擇權等其他投資商品,這些商品就可能會讓你賠錢,況且也可能會有匯率兌換的風險。

【銷售話術5 基金】

投資這檔債券型基金,配息很穩,1年單是配息就可以賺5、6%。而且你可以選每月或每季配,先把利息賺到手!

破解>你可以這樣反問:

1. 這檔基金怎麼配息,成立以來,一直都有配息嗎?
2. 配息這麼高,會不會影響基金報酬率?

高配息不一定穩、不一定賺

對台灣投資人談配息,誘惑力非常高。過去可能會強調配息高,但歷經股債齊跌的衝擊後,就改用「穩」來讓人安心。目前市場上,會以配息為訴求的商品,主要有債券型基金、連動債保單。雖然這些商品能配息,但並非所有商品的風險屬性都是保守型。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逆勢突圍 2招搞定台股基金

台股前景黯淡 基金逢低分批布局
理財周刊429 期 文\徐介凡

近來台股基金的表現,重新找回了不少基金族的注意力,主要原因有2:
隨著「江陳會」簽署4大協議與美國總統大選慶祝行情的題材利多發酵之下,激勵台股在10月28日至11月5日這段期間之內,指數由4110低點至5096點高點,拉出一波漲幅近千點強勁反彈,帶動台股基金平均也有約10%左右正報酬表現。

在台股跌幅減半至3.5%的期間內,部分台股基金因為善用期貨進行避險,加上期貨與現貨指數逆價差一度擴大超過250點以上,使得本來應該慘綠的基金績效,反而出現正報酬的情況。

不過,投資人目前所關心的焦點,仍擺在「江陳會」後的台股,能否繼續受惠於題材面的效應,由全球陷入一片經濟衰退之中獨自走出亮麗表現,群益投信創新科技基金經理人許家豪以及元大投信新主流基金經理人王俊淵共同指出:「儘管題材面短線能夠帶動台股拉出一波強勁反彈,但真正的利多效益卻不會馬上浮現,早前陸客來台觀光人數不如預期便是最佳佐證,因此,後續的台股仍將回歸基本面的步調。」

產業能見度低 基本面仍不樂觀

現在全球經濟正在嚴重的衰退期間,不論觀察領先、同步、落後等各種指標,目前仍看不見有落底跡象,所以說,未來台股表現仍然不會太樂觀。」許家豪明確指出,台股基金能否有好表現,台股能否重啟多頭仍是主要關鍵,從當前美國ISM製造指數仍在下滑、半導體BB值(設備訂單與出貨比值)9月份持續破底到0.75,再加上各國經濟成長率(GDP)也頻頻下修,顯見目前各國基本面仍然前景黯淡。


全世界景氣都不好,許家豪認為,「倚靠出口的台灣必難置身事外。」進一步解讀10月份陸續召開的法說會中內容,電子業包括台積電(2330)、矽品(2325)與聯發科(2454)等公司,第4季業務衰退幅度均大於預期,加上各類型產業至少在明年第2季以前,能見度都相當低;因此,台股接下來「即使還有反彈的空間,一旦走勢開始回歸基本面步調,中、長期走勢仍不樂觀。」

金融海嘯後續效應 將持續造成產業衝擊

王俊淵也補充說道:「觀察全球金融海嘯造成信用緊縮的情況,一方面造成民眾消費能力下降,連帶使得企業獲利因此下滑;另一方面銀行面臨資金吃緊的窘境,必須將企業放款提前收回,也就是所謂的抽銀根,如此一來,資金周轉能力較差的企業,勢必將面對相當嚴峻的生存壓力。」儘管當前傳產與金融產業具備兩岸空運、海運直航,以及MOU(金融監理備忘錄)簽定在望的重要利多,不過,回歸到基本面角度仍不樂觀,特別是國際油價大幅滑落,造成太陽能產業的衝擊與影響

進一步觀察手機、NB當前2大最受矚目的產業,王俊淵認為,手機市場衰退的現況,目前看不到有逐漸好轉的跡象,特別是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正面臨著嚴峻的價格壓力,因此,反映在股價上必定難有振奮人心的演出。另外,雖然低價小筆電(Netbook)市場反應良好、相當熱賣,儼然是NB產業的明日之星,且預估今年整體NB市場仍有小幅成長表現,不過,小筆電侵蝕固有NB的問題日益嚴重,壓縮NB銷售市場空間,因此,也會帶給公司股價上檔不小的壓力。

明年第2季落底有望 投資人不用過度悲觀

儘管台股整體產業後勢表現並不樂觀,但不代表投資人應該因此而悲觀,許家豪認為:「明年MOU簽訂可望讓大陸QDII投資台股限制大幅解禁,規模由目前整體僅能投入300億,擴大至不限規模、最高不超過單一個股持股10%比重以上,從籌碼面的角度而言,台股得到資金挹注之下,必定會創造正面助益。」另外,明年初第三次江陳會在北京召開,對於傳產、金融類股也能再次創造題材發酵的機會,激勵股市正面表現。

「11月以來,外資雖然開始止賣甚至小買的動作,讓台股賣壓減輕不少,同時激勵台幣出現暴量升值的情況,不過,在基本面尚未見到落底之前,基金贖回與母公司資金需求壓力,仍會使外資再出現一段賣壓。」許家豪表示,觀察當前景氣循環過程,目前雖然還沒見底,但在全世界積極投入資金的搶救行動之下,預估明年第3季至第4季間,經濟衰退的情況就可望漸漸獲得舒緩,股市往往會先行反映3到6個月的時間,因此,股市有機會在明年第2季左右看到落底的情況。

他進一步提醒,「雖然股市有機會落底,但不表示就會因此而從跌勢之中出現反轉,唯有全世界各國基本面均開始好轉,才能帶動股市真正重回多頭步調。」

台股基金逆勢突圍 可把握2原則挑選

許多基金族對於台股基金能在跌勢之中,照樣打敗大盤,並且創造正報酬績效印象相當深刻,王俊淵表示,關鍵在於進行期貨部位的避險操作策略發揮效果,且避險比率一度超過9成以上,才會有如此表現。雖然因為逆價差擴大、因避險部位而創造基金本身獲利,但若台股突然反彈大漲,卻也有可能反向造成虧損;因此,投資人可藉此掌握2招投資台股基金的原則:

1. 對於基金本身的投資限制要看清楚,並非所有基金均能進行期貨避險布局策略,在股市變動較大的情況之下,配置能夠越靈活的基金,自然操作會較有彈性,表現越可期。

2. 選基金一定要把投資團隊納入考量的標準之中,因為單憑基金經理人1個人,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所有的判斷指標,因此,能否掌握最佳的時機、操作策略,背後團隊所給與的資源便會有顯著的影響。

基金是長期投資工具 可依據4433法則挑選

以投資基金的角度來看,許家豪表示,跟短線買賣股票操作實有天壤之別,所以基金族一定要清楚自己打算持有多久的期間,再決定採取何種策略進場操作

由於基金本身是屬於至少持有1年以上的長期投資工具,加上股市高低點也難以預測,因此,在判斷離底部不遠的時候,可採取定期不定額的方式,將資金切割後分批投入、逐步加碼,如此便能在發揮攤平成本的效果下,創造最大的投資效益。至於採取單筆投入的方式,由於風險較高,因此建議最好等股市確定落底之後,再找適當時機投入。

「台股的類股輪動非常明顯,今天的股王明天也許就會換人當,因此,儘管部分基金短期績效能夠衝到第一名,但長期一直都創造穩定績效表現的基金,才會是較佳的選擇。」許家豪舉例,像4433法則(1、2、3、5年與今年以來基金績效排名均在同類型基金的前1/4,且3、6個月基金績效排名在同類型基金前1/3),儘管是老掉牙的選基金標準,但卻相當實用。

此外,選基金的時候,也一定要仔細看類型與當中的持股內容,是否與自己想投資的產業相同,因為很多基金雖然名稱叫做科技型基金,但布局科技類股比重卻僅達3成,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科技類股萬一大跌,可能基金績效表現會相對較佳,但若反向大漲之時,也會因此而錯失獲利機會,因此必須多加留意。

選打敗大盤的台股基金 慎選公司與經理人風格

許家豪與王俊淵共同指出,「打敗大盤」是台股基金向來具備的特性,投資人必須要對風險與報酬有清楚認識,能夠創造20%績效的基金,一定也有可能會跌20%,當行情來的時候,基金經理人與投信公司在操作風格上的差異,便會有相當顯著的不同。

舉例來說,對於規模較大的投信公司而言,能夠長期穩健獲利,才是能夠讓投資人持續認同的關鍵,不同於必須創造高報酬吸引別人注意的小公司,反映在持股情況上,自然比較不會有單邊壓寶的情形出現,即使行情突然與預期相反,造成的虧損也會較輕。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反彈搶得慢不如觀望

Smart智富月刊.第 123 期 作者:楊燿宇

做任何投資前,第一要考慮自己能承受多少風險?其次,才是在意報酬率高低。目前,許多市場都陷入空頭走勢,全球景氣也步入衰退、甚至蕭條,所以投資心態和策略,都要重新調整否則很容易受傷。

全球金融市場在2008年再度經歷「黑色10月」,比起1987年的大崩盤這一次全球股災更是慘烈。雖然過去幾個月,我已經不斷提醒大家要保守!但也沒料到這波熊市襲擊的速度與市場修正的幅度,會如此凶猛。

短期,或暫時止住跌勢,我必須再次提醒熊市還沒結束,後面還有風暴!你將看到企業倒閉潮 ,接著是大失業潮。尤其目前金融商品國際化、自由化的程度相當徹底,一旦狀況發生,互相牽動的影響就會比以往更加嚴重。

經歷這一波金融海嘯,想必大家更清楚投資組合必須分散風險、做好資產配置的重要,且這些事平常就要做好,否則一旦風暴來臨,再做任何動作,都為時已晚。記得!做任何投資前,第一要考慮自己能承受多少風險?其次,才是在意報酬率高低


目前,許多市場都陷入空頭走勢,全球景氣也步入衰退、甚至蕭條,所以投資心態和策略,都要重新調整否則很容易受傷。面對空頭,3件事請特別留意:

1.空頭反彈,來的急、去的快,手腳太慢不如觀望:

熊市跌深,隨時可能出現技術性反彈,但因大家都想解套,籌碼其實並不安定,除非手腳夠快否則不建議搶反彈。至於反彈行情漲跌關鍵在「量」,反彈初期大盤應該無量,但只要量一出來行情可能馬上結束,因為解套賣壓已傾巢而出。

2.預期報酬率必須降低:

面對空頭市場,不能用多頭思維設定目標報酬率。或可以定存利率為標準,目前台幣定存2.5%,如果能有比定存高一倍的報酬率約5%就算很好了。此情況下股票、基金投資比重應低於5成。

3.不要輕易猜測底部:

空頭市場利空不斷,低點可能會超過你的想像,因此不要想去猜底,你須看護好現金,特別是此波下跌,相關決策官員竟一再縮小跌幅,來避免下跌速度,未讓賣壓適度宣洩,只會延後底部的浮現。短線任何投資,安全性最重要。歐美政府債券及貨幣基金是首選,美元或修正的澳幣可以持有,黃金也可適配置,至於股票投資,平衡式或可轉債基金已算是很積極。

至於台股,多保留現金過冬是首要策略,選股則應以每月有穩定淨現金流到手、景氣波動度低、負債低、屬於民生需品的個股優先就產業看,手機服務、保全、日用品通路、生技醫療是可以考慮,個股我則推薦:統一超(2912),這家公司不但營運規模夠大,不景氣時,便當、飯糰反而熱賣,加上有穩定現金股息,是空頭市場的資金避風港,低接長抱,獲利要比定存高,機會較大。(stocknote_smart@bwnet.com.tw)

【11月投資叮嚀】
1、美元、黃金是短線資金避風港。
2、台股低量探底短線無利可圖中期或可留意。
3、空頭選股高現金殖利率股方能打敗定存。


小檔案_楊燿宇
經歷:統一投顧副總經理、 元京證券自營部經理
現職:《商業周刊》顧問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失業潮狂襲 6大行業憂鬱飆高

2008/11/24 【中國時報 陳怡慈/台北報導】

主計處估經濟連三季負成長,失業率已連續五個月走高,人力銀行業者說農曆年前恐爆發大規模裁員潮,包括:營造、金融保險等六大行業,因「單月就業人數減逾一%」且「連續兩個月就業人口減少」,淪為憂鬱指數最高的紙飯碗行業。

這波不景氣來得快又猛,失業率節節上升,九月底四‧二七%,市場預期主計處今日公布的失業率將朝四‧五%叩關,六大行業一百八十四萬人剉咧等,就怕馬政府還沒來得及「三挺」,就業人數已先「三退(連續三個月衰退)」。

一百八十萬人 惶惶剉咧等

據統計,包括:營造、金融及保險、支援服務、資訊及通訊傳播、不動產,以及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九月單月就業人數減少逾一%,而且是至少連續兩個月呈現減少。

若以絕對數來看,營造業九月份就業人數減少一萬兩千名,創今年單月次高,為六大行業九月份人數減少最多的行業。


營造慘澹 就業人數減最多

對此,台灣區綜合營造公會理事長、工總副理事長潘俊榮指出,這兩三年來,營造業非常低迷,原物料暴漲暴跌,也沒重大工程,機器設備都沒工作作了,何況是人。

潘俊榮說:「愛台十二項建設呢,有聽到口號啦,沒聽到預算從哪裡來,更不知多久時間內要推動執行完畢。」

若以就業人數減少比例來看,九月份減幅最大的是不動產業,達二‧六%。

房地產業 關的店比開的多

永慶房屋董事長廖本勝表示,房仲體系每年都有開店計畫,今年第三季卻出現「關的店比開的店還多」的罕見現象,預估十二月、明年一月,房仲店數減少的數量會達到高峰。

廖本勝說,下半年的房屋成交量只有上半年高峰期的四成,房仲要靠成交量才有佣金收入,一個月賣不到一兩間房子,很難維持下去;不過,房仲體系還不是最慘的。

廖本勝說,賣預售屋的代銷體系更慘。除了一個月賣不到兩三戶,目前還出現買方發現市況不好、房價有走跌空間,把上半年訂的房子拿來退貨,寧願損失三%到十%的訂金

金融保險 人力需求少一成

去年以平均年終獎金二‧六個月、勇奪一O四人力銀行調查第一名的金融及保險業,據主計處統計,九月份就業人數比八份銳減五千人,這也是金融保險業過去卅個月來,單月最大減少量。

一○四人力銀行經理方光瑋說,從一○四的徵才需求來看,金融保險業裡頭,投信投顧下滑最多。該公司資料庫顯示,今年九月,金融業人力需求七九六九人,比去年同期衰退一‧六%,其中,與理財息息相關的投信投顧,九月衰退比例達一○‧八%,遠高於平均值。

方光瑋說,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九月以來不少行業人力需求呈現戲劇性衰退,雖說第四季原就是汰弱留強的人事盤檢期,但今年規模更大,幅度更深。

由於十二月向來是企業編列明年預算,決定增減需求的關鍵期,方光瑋說,當企業做出決策,會開始有計畫地、組織性地砍人,農曆年前非常可能爆發大規模裁員潮,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中小企業會這麼做,連大企業都難倖免。

控制風險 20年不變鐵律

Smart智富月刊.第123期 作者:胡健蘭

今年9月中旬,在施達文操盤的環球資產配置基金即將於明年滿20週年前,我們飛抵美國普林斯頓的施達文操盤基地,跟他進行一場面對面的獨家專訪。我們問他:「操盤最大的原則是什麼?」他回答:「控制風險」。

這個答案,跟今年1月我們第一次透過視訊越洋採訪,請教過他同樣的問題時,他的回答是一模一樣。

檢視施達文對市場的看法,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樣的市場情況下,或者我們透過電子郵件詢問他對市場意見的時候,他一定會提到「控制風險」這個20年不變的操盤鐵律。

遵循控制風險的原則,1989年基金剛成立時,他不貿然追高日本股市,因此躲開日股重挫危機,同樣的,2000年科技泡沫、2007年次貸危機,他同樣因為秉持控制風險的操作原則,沒讓基金受到重創。

他對「控制風險」的遵循程度,不只是在操盤上,連一般生活行為都一樣。我們到普林斯頓辦公室拜訪他當天,原訂下午要到戶外拍照,他臨時被會議耽擱,同事問他要不要乾脆隔天一大早再拍,他站著遲疑了一下,突然跟同事說:「你上網幫我查查明天上午的天氣。」

幾分鐘後,同事跟他說,隔天一大早是陰天,他立刻告訴我們,等他開完會,一定要把照片拍好,他不想冒隔天上午可能會下雨的風險。


果然,隔天上午我6點起床,外面真的下起雨,早餐時,我跟攝影記者挺耀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還好,前一天已經把戶外的照片先拍了!」

團隊像創業 個個經歷非凡

一個聽起來沒有多大學問的操盤原則,他遵循快20年,在當前這個股市動盪到令人相當不安的金融市場中,他長年堅持的這個投資原則,現在看來讓人更感認同。

操作環球資產配置這檔基金近20年,跟他一起打拚的主要操盤成員有9個人,全都專門為這檔基金服務,每個人平均跟他共事時間也長達近15年。

這個團隊就像是在創業一樣,每個人都有非凡的經歷,7個擁有特許財務分析師(CFA)證照,8個實際操盤經驗超過15年,其中兩人,曾經是基金經理人,還有一位曾擔任銀行固定收益部門的投資長,也有成員在這檔基金20年前成立時,早就是券商的金融股分析師。

亦師亦友有魅力 帶人也交心

幾乎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但是大家都願意跟著他做事,10多年來,只有3個人離開,其中一人退休,一人因病,另一個人則轉去公司其他單位工作。

團隊的超強向心力創造出的成績,展現在基金規模成長上,這檔基金總資產從開始的1.2億美元,增長到近5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68兆元),比台灣投信基金總規模還大。施達文不諱言,基金能維持長期績優,操盤團隊的穩定是很重要的因素,要不然,跨全球40多個國家、700檔投資標的,每天光要判斷買賣什麼,都是非常浩大的工程,絕非他一個人能獨立辦到。

團隊中的艾德曼(Patrick Edelman)中途曾去念書再歸隊,他告訴我們:「你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同時發現3種特質:老師、朋友還有具領袖魅力(Charisma)的領導人,Dennis(施達文)全都具備。」

艾德曼說,具領袖魅力的人通常會有點孤傲,可是Dennis永遠會耐心地傾聽大家的意見,像老師般,在市場劇烈震盪時穩定軍心,像朋友,關心你家裡的事情,這是為什麼大家願意在同個團隊工作這麼久的時間,都是因為跟他一起共事,不僅讓人成長,更令人開心。

全方位團隊 精通股債、跨國產業

特別的是,這個團隊成員幾乎每個人都要同時兼顧研判股票與債市的動向,不像一般研究員或分析師通常只專精股票或債券。

艾德曼認為,在這裡工作不僅要同時研究股債,還要橫向跨國研究不同產業,培養出的能力或者實際操作的資金部位,都可能比一般基金經理人的經歷來得豐富

不像一般基金經理人,尤其是操作這麼龐大資產的經理人,施達文永遠會留時間給家人,採訪當天,因為耽擱了不少時間,晚上6點,還從門縫瞄見施達文正在打電話給太太,報告要晚點回家的事情。他的同事萊斯(Judy Rice)說,施達文關心每個人家裡的情況,永遠記得住同事的小孩發生過什麼事情,不只問工作績效,他帶人也交心。

20年來,施達文都在普林斯頓辦公室工作,這裡到處都是綠地、樹林,公司後方還有一大片湖區,建築物最高也不過3層樓,工作環境像一個大學校園,與紐約市環繞高樓與精品店的華爾街形成強烈對比。

「在這裡工作讓人思緒更清楚。」採訪當天傍晚,施達文帶著我們「逛」了一下公司環境,站在距離主建築物走路幾乎要花10分鐘才能到達的一片綠地上,他說了這句話。

遠離紐約華爾街,雖然沒有像那些號稱金童的銀行家、交易員一樣過著奢華的生活,卻能在普林斯頓這個謐靜的地方,把市場看得更清楚。面對2009年的操盤策略,施達文不改老話,一樣是「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積極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

*要賺錢,可多元投資但不能冒高風險

這檔基金不受任何指數或投資比重的分配限制,投資標的也完全彈性,簡單的說,就是全方位投資,不過,絕不能違背控制風險這個最高指導原則。

施達文的操盤團隊根據各種測量風險的工具,擬出風險參考指標,任何新的投資組合要加進來,都要考慮不能大幅拉高風險。基金投資區域橫跨40多個國家,擁有700多檔投資標的,除了分散投資為控制風險的一個重要方法,投資標的間相互避險,也是控制風險的方法之一。例如,現階段,這檔基金布局一些非美國的債券,就會同步以貨幣工具加碼美元避險;發掘有些公司體質不錯,投資價值浮現,若買公司股票會大幅提升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就可能改以這家公司發行的公司債取代。

跟一般所謂的平衡型基金不同,這檔基金的股票部位明顯高出許多,且即使次貸風暴發生一年多,持股比重仍維持50%以上的高水準,多次經驗證明,透過投資組合內的風險調控,即使股票部位拉高到一定比重,仍能維持風險在一定的程度。過去10年,基金的波動度比一般股票型基金小很多,卻能創造同樣、甚至更好的報酬。

採訪後記》直擊風暴中心

很不幸的,這次金融風暴讓我的荷包大幅縮水;幸運的,金融風暴當時,我在美國最大上市資產管理公司的辦公室待了一整天,貼近觀察。

9月11日當天,美國各大電視台一大清早就在播放911紀念活動,今年的活動顯然被雷曼兄弟這家公司搶鏡,因為雷曼股價已連跌3天,累計跌幅高達65%,震驚整個金融市場,也是幾天後全球發生金融海嘯的前兆。

因為市場大亂,這天施達文增加了不少會議,還有接不完的電話,我們上午的採訪和著這些會議還有電話進行,也跟著他看著辦公桌背後4個螢幕上劇烈震盪的線圖,彷彿自己也置身風暴中。

下午5點美股收盤後不久,施達文終於從辦公室開門出來,看到我們還沒離開,邀請再進辦公室聊聊。

美股當天雖反彈收紅,他卻跟我們說:「這次是他入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金融風暴,這個慘況將再持續好一段時間。」果然,不到兩個工作天後,9月15日(13~14日是週末),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引爆全球金融市幾近崩盤。

在面對著大片樹林的辦公室裡,我們似乎提早預知這場風暴,在風暴中跟專家做第一手請益,更能體會他強調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結束與施達文的採訪後,移師紐約市,看到雷曼總部熄燈前的最後一眼,施達文「控制風險」的叮嚀,在腦海中浮現。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房價不降 房市怎麼會好

專家:房價不降 房市怎麼會好
【聯合報╱記者陳培思╱台北報導】2008.11.26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4617582.shtml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表示,關鍵仍在房價,房價不降,民眾買不起,房市怎會好?學者指出,政府救房市政策,只是拉長房市不景氣的時間。

建築龍頭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肯定政府大力祭出措施救房市,認為政府相當有誠意;展延建照讓建商不用急著推案,可以維持市場供需平衡。

中華民國建商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王應傑,展延建照可以舒緩斷頭的賣壓,也可以讓建商推案更有彈性,資金更靈活運用,能夠應付市場景氣變化,穩定金融。

行政院指示金管會銀行局成立單一窗口協商房貸,但大部分房地產業者認為,貸款成數才是關鍵。建商公會希望政府成立信用保證基金,補貼過去預售屋分戶貸款額度八成,現在銀行放貸可能緊縮到七成,但這部分政府還在研議中。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強調,政府要救房地產業也是理所當然;但重點是建築業沒有誠意自救,只期望政府出手。

但也有學者持中庸的看法,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認為,整個大環境情況不佳,已經禁不起任何一個產業再崩盤,政府能提出利多,至少可以防止情況再繼續惡化。



張金鶚:問題在房價 不要隨便救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2008.11.25
http://www.udn.com/2008/11/25/NEWS/FINANCE/FIN2/4616458.shtml

行政院今天展開救房市行動,政大教授張金鶚表示,房地產很重要,但政府不能因為很重要就只聽建商意見,祭出各種救市手段。他說,政府應該想清楚,到底是想讓房市早點落底回復榮景,還是讓不好的景氣愈拉愈長。

張金鶚說,房市有一定的景氣循環,過去房市榮景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現在政府一再釋出政策利多,包括2000億優惠房貸、青年安家方案等,但市場結構、機制有問題,這些都只是讓房市不好的景氣愈拖愈久。

他說,國內房市最大問題是在房價,過去這幾年大家所得沒有增加,可是房價卻漲那麼快,漲那麼多,漲到多數人都買不起,民眾早就很怨嘆。現在要救房市,建商價格就應該下來,但他問,現在價格有下來嗎? 建商一點也沒有展現誠意,沒有展開自救行動,然後要求政府來救,這樣公平嗎?

張金鶚說,大環境不好,政府積極救產業,理所當然,但是房地產業應該另外處理。今天行政院和建商討論的縮短都市更新流程,這部份他沒意見,但要政府協調銀行提高房貸成數來救房市,這有道理嗎? 萬一銀行發生風險,還不是全民埋單。

至於開放陸資投資房地產,這已是老話題,張金鶚提醒政府,現在全球景氣不好,陸資願意來嗎? 就算陸資真的來了,也不一定有幫助。他強調,政府應該多聽聽各界的意見,認清事實真相,不要搞不清楚就隨便救。


銀行:貸款成數8成 你繳得起?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陸倩瑤/台北報導】2008.11.26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4617573.shtml

大型銀行主管昨天表示,國內房價仍高,房價還有降價空間,政府不能一味要銀行提高貸款成數

大型銀行主管透露,建商希望銀行能拉高貸款成數,主要是不少建商在兩、三年前推出高價預售屋時,在房屋買賣契約中與客戶簽定,貸款成數為八成。但近來有不少建案開始交屋,但隨著房價下跌,貸款成數僅建商當初推案時的七成左右,甚至低於七成,客戶開始不滿貸款成數太低、建商壓力大增,因此要求政府出來救房市。

銀行業者說,國人買不起房子,問題關鍵不在貸款成數的高低,而是房價過高;建商若不願意降價,只要求銀行提高貸款成數、鼓勵民眾去買房子,「問題是民眾繳得起房貸嗎?」

大型銀行主管指出,據以往處理逾放屋的經驗,不少人在買房子時都只是「建商說利率很低、負擔很輕,他們就買了;很多人根本不會想到以後利率會上漲,或者考慮減薪、失業等問題,結果貸了高額的貸款,最後卻繳不出貸款,倒楣的是購屋者和銀行。」

金管會主委陳樹昨宣布,銀行局將成立「房貸糾紛申訴窗口」,民眾如覺得銀行低估房貸成數,可以透過窗口爭取更合理的貸款條件。

其他相關文章:
政院救房市 開出8帖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4617570.shtml

房市冷颼颼 議價空間逾二成
http://www.udn.com/2008/11/25/NEWS/FINANCE/FIN2/4615844.shtml

政院救房市 下三猛藥
http://www.udn.com/2008/11/25/NEWS/FINANCE/FIN2/4615811.shtml

銀行體質好 存款不怕倒,定存怎麼存最安全?

Money+理財家 2008年11月號

當國際級銀行紛紛倒下時,「銀行不倒」的神話正式宣告破滅。雖然日前政府宣布「存款全面保」政策,但並不是長久之策,存戶唯有學習如何判斷銀行體質,才能讓定存真的安全無虞。再搭配4大策略,不但存得安心,還能賺更多利息...

全球股市輪流重挫,但是從台灣到歐美的電視財經專業頻道,收視率卻飆高,因為不僅股票族與基金族在關心,連原本不是基本收視群的存戶與保戶,也都已開始緊盯螢光幕,擔心下一則新聞報導的就是自己往來的銀行或保險公司宣布破產。

特別是定存族或退休族,對銀行倒閉或被接管的情節連續上演而忐忑不安,難怪有投資人寧願損失利息,把錢領出來鎖在自家的保險箱,比較安心。金融重災區的英國,就傳出市面上的保險箱已經賣到缺貨。

在台灣,銀行「可能」倒閉的耳語慢慢傳開。10月初某證券公司總經理,將個人名下定存及父母親數百萬元退休金,從民營行庫全數解約,再搬到官股色彩濃的銀行定存。而像他一樣大費周章的,還包括眾多的退休老師、醫生、公務員,以及靠微薄定存過日子的小散戶,顯示大家對銀行信心開始動搖。


政府保證 明年底前存款全額保

凱基證券研究部資深副理曾繁仁用「不患寡而患不均」來形容現在銀行間的資金比重。他表示,現在是「前段班」銀行錢滿為患,而「後段班」銀行卻快速失血的兩極現象。「連金融白領都沒信心,可見這場金融海嘯的影響範圍超乎預期,」一位銀行研究員不可置信的說。

有政府當後台的泛公股銀行,9月分就湧入2千億元的資金,官股銀行叫苦連天。「錢進來愈多愈麻煩,扣掉準備金、營業稅,多來一筆定存,銀行就多虧一筆。」兆豐國際商銀企畫處副處長梁美琪無奈表示。

在國際A級銀行紛紛倒閉的衝擊下,政府為了避免市場面臨系統性風險,先是宣布將存款保險從150萬提高至300萬元,2天後更加碼為「存款全面保」,把原本從來不在存款保險公司賠付範圍內的外幣存款及同業存款均納入保障,也就是說,只要是存在銀行的錢,政府負完全責任,才稍稍舒緩資金的逃命潮。

7大指標 檢視銀行安全性

在非常時期,政府祭出非常手段,開出「百分百」、「全球最優惠」的保證,這項政策也將延續至2009年年底,看起來,短期內存款戶可以安心睡覺,但是國際金融環境變幻莫測,任誰也不敢保證沒有下一家倒閉的銀行,政策也可能隨時喊卡。

此外,9月底中央存保的金融重建基金(RTC)接管慶豐銀行,當時金管會官員表示,這是最後一家由RTC接管的銀行。換句話說,自2010年元月起,如果又有銀行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的話,存款戶能獲得的理賠金額,也將回歸到150萬元的最高限額,而非「全額理賠」。

根據金管會統計,存款在300萬元以下的人,占總存款人數的99%,也就是說,只要存款戶一開始就選擇安全銀行往來,並適度將資金分散到2、3家不同銀行,就能保全辛苦存下的血汗錢。

那麼該如何判斷銀行經營體質及績效?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黃達業及研究金融股10多年的曾繁仁都認為,依照目前的金融情勢來看,有政府背書保證的銀行最安全,因此,百分百政府持股的台銀、土銀是最優選,其次是政府為最大股東的泛公股銀行,例如合庫、兆豐、華銀、彰銀、一銀及台企銀等。至於列入危險名單的,就是靠外資資金重整的末段班銀行。

黃達業表示,判斷銀行體質良窳不能看單一指標,對平民百姓來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股價,因為市場有太多研究員在研究銀行股,只要銀行體質轉壞,外資、法人一定率先出脫,這就是一項警訊了。而曾繁仁認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銀行資金,而銀行資金緊不緊,存款利率一看便能分曉,其次就要觀察銀行的獲利情況。以下分簡單版及進階版等7大指標,提供投資人參考。(詳細指標,請見本期Money+理財家雜誌)

4大實戰策略 定存族可多賺利息

「現金為王」是現階段投資最高原則,但對存款戶來說,「分散、再分散」是保本的必要條件,但只是消極的挑安全的銀行還不夠,接下來,該學習如何在1年僅有2%多的利息中,再多賺一點。

策略 1 存長不存短 選固定利率

多數經濟學家預測,這波經濟趨緩至少2年,全球央行已一致採取降息政策,中央銀行勢必跟著趨勢走,因此,上海商銀財富管理部協理洪修誠建議,現階段定存族要選擇固定利率,並採取「存長不存短」(選長天期定存,不選短天期)的策略,將利率鎖在高檔

策略 2 定存分筆存 提高流動性

將閒置資金放在長天期的定存,萬一臨時需要現金時,提早解約會損失2成利息。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克服這個問題,他把定存分拆成5∼10萬元的小單位,並設定不同到期日,目前他手上超過30筆定存,好處是不到2周就有定存到期,資金流動無虞,將定存當成活存用,但利息卻比活存高出4倍多。

策略 3 當定存遊牧族 逐高利而居

黃達業表示,借錢要挑好銀行,存錢要挑爛銀行,因為後者提供較高的利率,而且綁約的限制也少,只要在存款保險150萬元的限額內,當個定存遊牧族,也不失為景氣不佳、賺高利的安全方法。不過需要常跑不同銀行,加上得由本人親自臨櫃辦理,適合時間很多的退休族。

策略 4 選擇定存加碼套餐

每隔一段銀行就會推出定存加碼活動,但定存族可別高興太早,因為高利的背後,卻隱含玄機。一般而言,這類型商品多半可分2大類:

1. 單純型:只要把錢存進來,不用綁約,就給短天期的高利率,但多半有最低門檻。而且銀行會指定要新戶或新資金,若你是老客戶或舊資金就會被拒絕。

2. 有條件限制型:客戶必須有兩筆資金,一筆承作投資商品或保險,另一筆才享高利定存,通常這類商品的利息很動人,但要評估是否有投資需求,或是投資市場的氣氛對不對,會不會造成損失。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最壞時刻還沒來 台灣明年經濟恐陷入衰退

中國時報  2008.11.15
全球金融風暴衝擊暨因應專題報導系列之二十六
(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十五日電)

受金融海嘯重創,學者分析,不排除台灣明年經濟出現負成長,景氣最壞的時刻才要開始。面對高度不確定性未來,專家建議,民眾應把資金作為因應失業、經濟衰退的緊急預備金。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分析,金融風暴看似暫歇,但接下來的失業問題將更嚴重,今年底到明年年關間,國內大型企業恐陸續裁員,「國內景氣最壞的時刻還沒開始」,不排除明年台灣經濟出現負成長的可能。

今年 8月底行政院主計處首度發布對明年經濟成長預測,在愛台十二建設、陸客來台等多項政策鬆綁刺激下,預估明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可達5.08%。

翻開台灣過去經濟成長表現,僅有在2002年受到網路泡沫衝擊,該年經濟成長率首度「負成長2.17%」。

這次受到金融海嘯影響,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值快速向下修正, 連國際貨幣基金(IMF)也罕見地高頻率向下修正全球經濟展望。


大和總研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劉憶如表示,從 IMF的預測可看出明年台灣經濟表現的端倪。她同樣認為最壞的情況尚未來到。

今年 10月初,IMF下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由7月預估的 4.1%下修至3.9%,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也由原先預期的3.9%下修至3%,為2002年以來最低水平,處於IMF定義的全球經濟衰退臨界點。

未料,不到一個月時間,11月初 IMF罕見再度修正全球經濟展望,下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至3.7%,明年由3%下修至2.2%,預估已開發經濟體明年經濟全面呈現負成長,為二次大戰後首次出現如此的經濟收縮。

劉憶如表示,若仔細分析 IMF這一個月前後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長率預測,10月時預估亞洲四小龍明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可達3.2%,11月即下修至2.1%。

她分析, IMF雖沒有個別公布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預測,但 10月初的預估中,IMF預測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將居亞洲四小龍之末,以亞洲平均3.2%來看,代表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恐小於3%。

一個月後, IMF最新預估明年亞洲四小龍平均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僅有2.1%。

劉憶如指出,台灣沒有太大理由可快速由四小龍之末攀升,因此 IMF可能認為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僅有1%至2%間,加上經濟預測與實際發展的誤差,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恐接近零成長。

經濟成長率達6%是馬總統的競選支票,不過金融海嘯突然投下震撼彈,日前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陳添枝已承認,明年經濟成長率要達 5.08%,已「不可能」,但也強調明年國內經濟成長率不可能負成長。

不過,國際情勢嚴峻,今年下半年以來,已有兩家外資機構,預測明年台灣經濟將出現負成長,包括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也暗示對未來經濟不樂觀。

日前彭淮南表示,對樂觀預期經濟的人表示「敬佩」。日前降息一碼後,針對媒體詢問台灣經濟是否會衰退?彭淮南則說,希望不會衰退;面對媒體追問,經濟是否會負成長?他說,不知道。

林向愷分析,消費成長率、出口、投資等為影響經濟的重要指標歐美這次受到金融風暴重創,亞洲的出口需求勢必大減,出口不振就得靠國內消費、國內投資,台灣的投資規模一直居亞洲四小龍之末。

此外,他表示,民眾對未來所得、工作有高度不確定性,從批發、零售、餐廳到半導體、科技等產業,登記關業的家數遠比登記開業的多,反應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看法的消費成長率也都轉為悲觀。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最新預估,受到景氣趨緩影響,預估今年民間投資將由正成長轉為負成長,由 7月底預估的4.58%大幅下修至「負成長2.57%」,民間消費也萎縮, 今年民間消費的成長率預估值由 1.98%下修 至1.37%,相較過去為偏離基礎的低成長率。

面對未來高度不確定性,知名外商銀在台經濟學家直說,「現在不是賺錢的時候」,建議民眾與企業都應擴大緊急準備金部位,「錢要拿來當未來苦日子的準備金」,認為在逢低買進的傳統投資策略下,民眾在資金調度上更應謹慎,甚至不應輕易排除突然失業的可能。

這位經濟學家形容,看到他在新加坡的同事悲觀預估明年新加坡經濟可能會負成長,令他不得不重新思考這波金融海嘯的衝擊,可能比實際更嚴重。

面對一連串悲觀的經濟數據,政府已提出振興景氣、企業融資紓困等方案,二次江陳會更替金融業帶來登陸商機的新希望。

不過,這波景氣低潮恐持續至明年年中,即便明年下半年復甦,速度與力道恐緩慢、疲弱,民眾無論理財、生活等支出配置,謹慎小心將是最佳護身符,市場悲觀時首重止血,留得資產的青山,未來景氣有復甦徵兆時,才不怕沒柴燒。

3步驟加碼 回本才會快

Smart智富月刊.第 123 期 作者:蕭碧燕

投資人應該要訂一個標準,當報酬率掉到「負」多少時,要開始單筆加碼。趁口袋有錢時繼續扣款,才能執行「定期定額」的精髓:在景氣差時繼續扣款,等景氣好的時候,停利贖回。

「請問蕭老師還在定期定額扣款嗎?」在美股、日股先後跌破萬點、台股同樣慘跌之際,公會接到一位投資人來電詢問我個人的進出狀況。

是的!我還在定期定額扣款,只不過我比大部分投資人幸運的是,今年3月、5月停利點到的時候,我已經獲利落袋一次,目前是新一輪定期定額扣款的初期,跌這麼慘,對我來說,反而是撿便宜的好時機!

金融大海嘯來襲,投資人信心已被沖垮,此時,任憑誰出來喊話,提振士氣,效果都非常低,所以9月定期定額扣款人數比上月減2萬2,363人。但是,投資環境雖然詭譎多變,我卻深信:投資要成功,不能只靠專業或看懂趨勢,重要的是要有方法,先控制風險,再談獲利


目前投資氣氛悲觀、前景不明,提醒大家:你必須用一個有紀律的投資方法,在這裡,我提供一個方法給大家參考,這個方法能讓投資人在股市出現反彈時,比較快速回本。趁著行情走低之際,我來把這個說法講個透徹。

Step1: 設定跌幅,決定單筆加碼時機

假設A小姐,每個月8日扣款5,000元投資基金,1年半後已經扣款9萬元,現在基金淨值為22元,報酬率是-36.12%。


正常扣款,淨值32元時才能轉虧為盈(試算)


正常扣款,淨值32元時才能轉虧為盈(試算)

紀律投資法準則第1條:投資人應該要訂一個標準,當報酬率掉到「負」多少時,要開始單筆加碼。建議各位,當報酬率達-35%以上時,就可進行加碼。因為根據歷史經驗,定期定額報酬率-35%,通常已經達到相對低點了。

既然報酬率已經達到加碼的條件,如果A小姐,在淨值22元時加碼3萬元,根據試算,報酬率將縮小至-27.09%。


運用單筆+定期定額,加速轉虧為盈(試算)


運用單筆+定期定額,加速轉虧為盈(試算)

Step2:按投資規模以固定比率加碼

至於應該要加碼多少金額呢?我認為,不要用「固定金額」加碼,而要以「固定比率」加碼。如果是固定金額(比如說每一次都單筆加碼1萬元),那攤平成本的效果將相對有限,應該隨著投資金額愈大,採用固定比率,如原投資金額的1/3或1/4進場攤平。

舉例來說,A小姐已投資9萬,應該加碼3萬元(9萬元的1/3)。到下個月時她持續定期定額扣款,總投入成本為12萬5,000元(9萬元+單筆3萬元+定期定額扣款5,000元),此時基金淨值若再跌到17元,她若想再度單筆加碼,那加碼金額應該約為4萬元(12萬5,000元的1/3,非整數時,依自己財力抓一個接近的整數即可),報酬率則會從原先-35.55%,縮小至-26.93%。
(這個做法在大空頭的環境下,也會加速虧損的幅度,投資人要好好計算好自己的可投資額有多少,以免加碼到一半就沒銀彈了,這時若繼續空頭個1年,大多數人一定會受不了的)

Step3:準備加碼預備金,至少分5次攤平

當然,單筆加碼的金額比率,應該要隨每個人手上有多少可投資資金來作調整,無論是1/3或1/5都好。不過,根據我的經驗,你至少要讓自己有5次可以加碼攤平的機會

因為任憑你再厲害,想要抓底部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你最好不要把所有資金一次加碼,要給自己預留多一點後路,即使這次加碼,基金淨值持續下跌,你還是有資金可以繼續逢低承接。

像A小姐,如果她不逢低加碼,當基金淨值來到17元時,她的報酬率掉到-46.10%,報酬率接近-50%,這般情景在2000年到2002年間,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從5,000點跌到1,200點時曾經發生過,但歷史上並不多見。此時,如果她能嚴守紀律,看到報酬率超過-35%時,就逢低按照固定比率加碼,報酬率將拉高至-26.87%。

如果沒有逢低加碼,當股市開始反彈時,基金淨值必須回到32元,A小姐的報酬率才會剛剛好返正。但她若能遵循紀律投資法操作,只要淨值回升到23元時,就已經回本,如果當淨值真的來到32元,報酬率將高達41.84%!

「那如果像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講的,景氣要壞4年呢?」豈不是要賠很多錢嗎?關於這點,我認為你得先衡量你的風險承受度,沒有人說要把全部的錢都拿去投資,投資人還是要量力而為。

口袋有錢才能繼續扣款,才能執行「定期定額」的精髓:趁景氣差時繼續扣款,等景氣好的時候,停利贖回。(fundclass_smart@bwnet.com.tw)

只有單筆
怎麼設定加碼點?

有些朋友跟我說,他以前只有單筆投資,沒有定期定額,無法知道何時是適當的加碼時機。沒關係,建議投資朋友拿已經投資的單筆基金,利用投信投顧公會理財百寶箱的基金試算專區(www.sitca.org.tw/FUNDINF/fund.htm),試算過去1年半到2年定期定額投資,是否已經來到設定的加碼點,來掌握加碼時機。

小檔案_蕭碧燕
◎學歷:淡江大學管理研究所
◎經歷:安泰投顧理財諮詢部副總安泰投部副總投部經理安泰投部副總投部經理光華投部經理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第四組淡江大學講師
◎現任:中華民證券投資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祕書長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我投資賠錢了,誰要負責?

非凡新聞周刊134期 文/夏韻芬

理財不是冒險,是認識風險

投資賺賠,絕非理專要負責,他不是神,無法論斷盈虧。投資人要先自問,我是怕跌,還是想多賺?怕跌就贖回,畢竟投資的目的就是要維持美好生活。

最近一位理專朋友跟我哭訴,一個月前客戶問他某檔基金已經賠了三○%,到底要不要賣?理專回答說,「現在判斷已經相對低點,而且已經賠很多,就等一等再說。」結果一個月後,客戶怒告理專,理由是「他害我多賠錢,一個月前是賠三○%,不建議我賣,現在是賠五○%!」這種情形最近常出現,連我也好奇,賠錢應該是誰的錯?誰要負責?

賣不賣取決於自己

如果說連動式債券是一種複雜到不行的投資商品,那麼共同基金就是相對簡單易懂的投資工具,連歐美、新加坡以及澳洲的老先生、老太太的退休金也有一大部分是投資共同基金,買基金會賺錢或是賠錢,絕對不是理專要負責,理專不是操盤手,連我在之前提過的獨立財務顧問也不是神,無法論斷盈虧。


除非是理專不當銷售、有誤導之嫌,或者為了銷售業績把客戶當成遊牧民族,帶進帶出,那麼基金大賠錢,理專須要負道義上以及良心上的譴責,而且如果要保證獲利代操,那麼你也要付出相對應的對價關係才有可能。

我相信沒有人會知道全球股市還會跌到甚麼程度,但是也許透過專業的訊息研判,甚至借助電腦模組,對於過去經驗的研判,可以知道目前市場「相對」(請相信市場只有相對概念,沒有絕對)的位置,也就是相對九○○○點,十月二十八日四一○○點是低到不行的位置,也許還有低點,不然股市以前也有三四一一點的紀錄。

要不要贖回賣出一定有幾個關鍵:例如基金規模縮減,有清算的危機,這時候理專應該要通知你贖回或是轉換,還有當重大利空出現的時候,理專也有義務提供訊息,至於要不要賣,完全取決於自己,自己要考量的除了以上因素之外,我需要用錢嗎?生活費都不夠了,如何投資?

害怕跌不停就贖回

很多人問我要不要贖回,其實自己要先問,我是害怕再跌,還是希望多賺?基本上害怕跌就要贖回,因為投資的原則就是要維持美好的生活品質,如果害怕而寢食難安,那就贖回,管他日後會不會漲,但是希望多賺,你就要考慮現實,目前要賺錢不容易,除非你有時間跟景氣循環一搏,拗個三、五年就會有機會。

對投資人來說,就是希望專家給建議,但是專家不是操盤手,他只是多一些的經驗判斷,如果判斷對了,投資人也許開心,如果建議你賣了,之後立刻漲,你又該怪誰,又或當下跌了,但是一個月之後漲回來了,這筆帳又如何算?

我一直希望大家對於投資理財的需求,不是勇氣跟冒險精神,是一種對於風險承擔的了解投資理財當然不是急速的賺錢,而是一個人跟家人長期生活的安排,因此投資的錢應該只是一部分,賺賠之間不會要你的命,如果讓你尋死尋活,你就要檢討財務規畫架構出問題。

我又要提到專業的財務顧問,一個完整財務規畫,就是透過顧問協助,讓自己對自身財務負責的作法。如同蓋房子之前,建築師需要描繪出建築物的藍圖一般,獨立財務顧問(IFA)的職責便是替客戶畫出人生的財務藍圖,協助客戶按部就班地規畫可預期的未來,生活模式的確認,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理專與IFA有何差別

問題是獨立財務顧問與保險公司業務員、銀行理財專員有什麼差別呢?

傳統的保險業務員、銀行櫃台員、投信投顧直銷業務員,很像是「藥廠業務員」。

這些人的共同特徵,就是銷售單一商品;例如,保險業務員只能代理自家公司的保險、銀行櫃台員只能代理自家銀行的存放款業務、投信投顧業務員只能賣自家公司的基金,業務員能夠說自己產品不適合你嗎?

至於銀行理財專員與保險經紀人,比較像是「聯合藥房藥劑師」,角色上可以銷售許多不同公司的金融商品,在選擇上較為多元;問題是若薪酬的來源無法與銷售脫鉤,那麼充其量還是一位金融商品的推銷員,以造就個人業績為目標。

獨立財務顧問的角色,就相當類似「家庭醫師」。病患生病後之所以會看醫師,目的並不在於購買藥物,而是希望能夠消除疼痛,因此醫師的收入來源並非依靠販售藥物,而是憑藉自己專業的診斷能力,可以替病患釐清問題、界定問題,如果一位醫師收入的主要來源為銷售藥物,你也就不用相信他了。

現在大家因為投資困擾去求診精神科,我倒是很希望多些專業家庭財務醫師,能夠協助大家認識財務規畫,進而解決大家的問題!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關鍵4招扳倒銀行 討回投資本金

Smart智富月刊.第123期 作者:林淑玲

10月21日,上百名連動債受害人齊聚金管會銀行局門前,激動抗議投資虧損連連,甚至血本無歸。連動債自救會指出,9月雷曼兄弟宣布倒閉引發一連串金融危機後,至少已向銀行局登記200件受害案件,但卻沒有一件獲得賠償。

在台灣,用標準流程、連串「保本」 的銷售話術,就能讓連動債賣出上兆元。如今,投資人卻討不回公道,難道他們只能認賠了事?銀行完全不必負責?

在《Smart智富》月刊積極走訪下,記者發現,銀行「私下賠償」部分投資人的損失。43歲、從事貿易業的沈先生,就是靠自力救濟,歷經近1年時間與銀行纏鬥,成功向銀行討回投資連動債的15萬美元本金(約合新台幣480萬元)。

本刊獨家專訪沈先生整理出他扳倒銀行關鍵步驟,並採訪律師與銀行資深主管,針對連動債受害投資人提出自立救濟建議。以下是沈先生案例分享摘要:


第1招 發現不對,先研究手中文件

沈先生自述(以下簡稱沈):我跟這家銀行往來20幾年,交情很好。前年底有一筆15萬美元收入進帳,銀行理專打電話要我捧場,買一個保本商品,我想既然「保本」,捧個場又何妨。於是,爽快簽名,扣款之後,銀行才把契約等相關文件給我,但我也都沒看。

去年年底,我想快到期了,打電提醒理專把錢還給我。結果,他竟然跟我說:這是3年的契約,要放3年才保本。我當場傻眼,回家翻契約(編按:此處所提契約為產品說明書),上面果然這樣寫,還提到這商品是「連動債」,有投資風險。但理專在賣給我時,完全沒講,我發現時,本金已賠掉一半,自己覺得是受騙上當,沒想到銀行竟會利用「交情」坑我。

【專家怎麼說】

銀行主管:針對「不當銷售」進行蒐證

1. 理專是否逐條宣告產品條款:

依據今年4月備查銀行公會函報《銀行辦理財富管理及金融商品業務自律規範》修正案(以下簡稱財管規範)第18條第3項規定,購買連動債商品客戶必須簽署確認《產品條款宣告書》,理專在賣連動債時,依規定必須逐條向客戶宣告產品相關條款。

2. 銷售是否錄音:

該規範還規定,銷售連動債須錄音、或由原理專及銷售人員以外第3人進行覆核,每月對帳單應揭露最近參考報價。除非你是機構投資人或往來總資產達新台幣3,000萬元以上,才能排除適用上述的規定。

3. 是否有審閱期:

銀行在未遞約前,應該給客戶所有相關文件當場或攜回審閱。若是遞約後,才給相關文件,消費者可以主張銀行沒有給予審閱期,銷售流程有瑕疵

中天國際法律事務所周奇杉律師:口頭說明也是契約

1. 研讀以下文件:

(1)商品傳單與所有行銷文件,(2)中、英文產品說明書,(3)中、英文風險預告書,(4)對帳單。
重點在抓出理專口頭說明與文件記載之間的差異,因為理專口頭說明也可以算是合約內容。此外,還要跟銀行索取簽約副本,確認銀行是否在相關文件上動手腳

2. 是否有原文商品資料:

若銀行沒有給你原文的商品資料,可以主張無法確認原文是否忠實轉譯,以致無法確認權益沒有受損。如果有給,也可主張這在國外是賣給法人的專業商品,理專銀行都未解釋清楚,導致權益受到侵害。

第2招 誘導理專認錯,務必錄音存證

沈:當我發現上當,我決定打電找理專理論,而且第一次就全程錄音。

我在電話裡質問他,是他要我捧場,還說商品保本,為什麼現在賠這麼多?怎麼可以這樣?幾經逼問,理專終於承認是他太樂觀,以為穩賺,沒想過會賠錢。接著,我又問他,是否清楚連動債是什麼?自己有沒有買?結果,他說不清楚,連他自己也沒有買。我再問,這麼好的東西你都不敢買,顯然其中有問題,竟然敢賣給我。他被我問到都話都說不出來,一直賠不是。

【專家怎麼說】

銀行主管:舉證理專不該賣連動債給你

1. 理專是否確認你的投資能力:

按金管會「財管規範」,銀行在銷售連動債時,應確認客戶具備「相當的」投資專業或財務能力,足以承擔該商品風險,例如具備期貨、選擇權、或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經驗達一定期間以上者,同時還要由理專之外的第3人確認客戶具備相當的結構型商品投資經驗或風險承擔能力。

2. 若你的投資經驗不足:

以往如果只存過定存,沒有投資股票或基金,銀行就不應該賣連動債給你。

中天國際法律事務所周奇杉律師:不斷逼問找破綻

在連動債發行過程中,國內銀行只扮演受託單位,連動債如何計價?如何運作?多半不清楚。你可先要求銀行解釋連動標的為何只要一檔跌破,虧損會變得這麼大?連動方式是什麼?再從銀行的回答找破綻,證明銀行未深入探究連動債投資風險。若你對連動債不清楚,找研究過的朋友或律師陪同。

第3招 鎖定分行主管交涉,扣緊誠信問題

沈:如果賣連動債有錯,銀行錯最多,銀行最應該負起責任。所以,我不針對理專,而是直接找銀行分行。我打電話給理專的主管,直接了當告訴他我有錄音,我還強調,連動債是銀行設下的賭局。

後來,分行主管找我協商,建議賠錢部分雙方各認一半,我拒絕,那個主管開始跟我講,說我在文件上都有簽名,該勾的地方都有勾,這在法律上是有效的。意思就是,我也有責任。我根本不「鳥」這種說法,有簽名又怎樣,我堅持這不是「投資」損失,而是銀行的誠信問題。因為我相信這麼大間的銀行可以信任,而且理專都承認有錯了,怎麼可以不賠給我?

【專家怎麼說】

歐亞法律事務所吳旭洲律師:主張銀行銷售不當,造成侵權

1. 強調若非理專介紹,根本不會接觸連動債:

銀行出售連動債疏通失通常很明顯,例如投資條件與商品未說明、太過強調獲利、使用內部參考文件作為傳單等等,皆可證明銀行銷售流程有疏失,造成你的權益受損。

2. 引用民法第184條第2項,以及民法總則施行法第15條:

主張理專不誠信或故意不告知的行為導致侵權,理專的雇主,也就是銀行也要負連帶賠償責任

3. 要理論先找分行主管:

銀行總行均有法務人員,策略上,建議先不找總行理論,鎖定分行主管交涉。

4. 主張銀行負連帶責任:

引用《財管規範》第10點第2項,強調銀行未建立監控機制避免理財人員不當推介、銷售行為,把在國外只賣給機構法人的商品拿來賣給國內散戶。第10點第6項亦規定,如推介、銷售其他機構發行的商品,有關推銷不實商品或未善盡風險預告之爭議責任,應由銀行負責

中天國際法律事務所周奇杉律師:逼理專出庭作證

作證是公民義務,而且要據實陳述,若理專不說實話,會吃上作偽證官司。若理專與銀行已經套好說詞,所保留的書面文件可做證明與對照,你甚至可以要求測謊,強調理專要對得起道德良知。

銀行主管:強調是銷售不當

1. 舉出銷售不當的例證:

與銀行溝通要採「低姿態」,舉證自己的虧損,是因為理專銷售不當,而非不當投資造成損失

2. 留意銀行內部訓練,是否針對連動債產品價格背離現象深入探究:

如果沒有,可蒐證向金管會檢舉,今年即有銀行因此疏失,遭金管會處分。

第4招 長期抗戰,理性溝通

沈:分行主管實在講不過我,說要回報總行處理,可是都沒有下文,我就每天打電去問分行主管,這樣持續了大概快1年。

中間,銀行說可以幫我把這筆錢轉投資其他商品。我又不是笨蛋,已賠了一次,還要繼續賠第二次,然後還被再賺一次手續費,當然不能答應。我一直跟他們說,銀行不能只賺佣金,完全不把關,賠錢卻要民眾自己負責,非常沒有道德

我跟銀行都是講道理,理性溝通最有用,罵人反會讓銀行有藉口不處理,反正他們說什麼,我就統統反駁。銀行不認錯,就跟他們慢慢磨。

後來,銀行終於把15萬美元分批匯入戶頭還給我。經過這次教訓,現在我知道了,銀行主動推銷的不一定是好東西,大都是為了賺錢

【專家怎麼說】

中天國際法律事務所周奇杉律師:主張銀行未盡管理人義務

1. 舉證銀行未先發出跌破通知:

信託業法規定銀行要對投資人進行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包括守法之義務、忠實義務、告知義務。因此銀行必須就信託業務的處理及相關情形告知委託客戶。例如,在連動債跌破下檔保護時,銀行若未主動通知客戶,就沒有盡到義務。

2. 主張銀行給的訊息不足:

銀行若主張每月按時寄對帳單,已有告知,你可主張訊息根本不充分。且對帳單上列印的報價,僅是商品的理論價格,並非實際市場的成交價。

名詞解釋_理論價格
在連動債模擬過程中,是利用該連動債所連結的投資標的「過去股價表現」,代入該連動債所設計的計算公式,據此計算出連動債的理論價格。然而,「過去股價表現」是指何時有爭議,且恐有偏離限價之虞。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高涌誠律師:可透過集體提訴訟追討

自提訴訟容易被當成個別投資糾紛處理,目前台北地方法院有兩個判決都判投資人敗訴,可是並未形成通案。建議可採集體訴訟模式,凸顯銀行整體不正義的做法,讓法官明瞭這非個案,而是銀行整體不公義現象,投資人明顯處於弱勢,讓法官感同身受,體認事情的嚴重性,提高成功機率。

銀行主管:鎖定分行主管不斷溝通

1. 天天打電話或到銀行:

現在向銀行求償人非常多,有些理專不理睬,或是已離職,你可直接到銀行要求主管出面處理。要有長期抗戰準備,未達目標就天天打電話。

2. 在大廳談,製造壓力:

記得!到銀行溝通,姿態要放低。而且要在營業大廳直接談,不要進辦公室內的房間談判,以此對主管形成壓力。目前由於連動債受害投資人太多,銀行不願通案處理,都採個別協商賠付模式。通常銀行會先檢討個案是否有銷售不當證據,若確實有銷售不當證據,才考慮私下和解協商。

阮慕驊︰景氣持續下滑 台股最快明年才會落底

Money+理財家 2008-11-01 

美國金融風暴重挫台股,集中市場加權指數跌破5000點,阮慕驊認為全球股市仍將探底,台股最快明年下半年才會落底。

阮慕驊是今年少數躲過全球股災的國內財經名嘴,他早就提醒大眾,520 之後投資台股要非常小心,因為國內外景氣持續惡化。他說,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景氣明年還會進一步下滑,台灣經濟及股市在短時間內很難好起來,需要更長時間來回測底。

當護盤心切的政府高官大聲疾呼「台股基本面良好」,部分市場人士侈言「台股已經超跌」之際,阮慕驊卻直言台股仍未落底。他說,近期台股全面禁止放空(融券)及跌幅減半,讓成交量大幅萎縮,有些人會誤以為台股已經「量縮價穩」,實際上這是許多人股票賣不掉、觀望心態所致,這種不正常的現象非落底訊號。

政府放棄護盤 台股才會落底

歷史經驗顯示,台股底部從來就不是政府護盤護出來的。「等台股交易機制恢復正常之後,投資人可以留意台股月成交量何時萎縮至1兆元以下,即日成交量500億元以下。如果台股日成交量連續1、2 個月低於500億元,就是一個關鍵的落底訊號。」


不過,阮慕驊認為全球股市在跌深之後,不排除在今年底至明年初會出現「跌深反彈」行情,台股也不例外。但他強調,這種反彈行情沒有基本面支撐,屬於區間來回的盤整行情,投資人不必期待過高持股套牢的投資人應利用反彈時機汰弱留強;空手的投資人則可以慢慢精挑細選,找有實力在淘汰賽中勝出的個股,等底部跡象浮現時逢低布局。

今年有許多投資人栽在「馬上攻萬點」的迷思,當時阮慕驊並不認為台股大盤指數有來到1萬點的實力,原因是自2005 年外資買超台股7000多億元之後,2006、2007 年買超金額大幅縮水,今年更大幅賣超,而本土投信、券商資金實力跟外資根本不能比,散戶資金更是大失血。

「由於本土資金大量流失,近幾年外資交易金額占台股比重不斷攀升,許多台股重量級權值股的外資持股比重都接近一半,或一半以上,只等著勝選題材出貨,而現在華爾街失火,外資不得不賣股變現。」

台股底部區 落在4千點以下

國內許多上市櫃公司原始大股東持股愈來愈低,阮慕驊提醒投資人要深入去思考背後的因素,作為選股的重要考量。「台積電(2330)、台達電(2308) 的多數持股之所以落入外資手中,我相信是因為這兩家公司的老闆希望借助外資長期投資來穩定公司的經營,互蒙其利。但更常見的狀況是大股東欠缺長期經營理念,認為賣股票比經營企業更好賺,當持股逐漸從大股東手中流到市面上時,當然造成台股籌碼面的惡化。」

近10年來,1萬點已成為台股的「天花板」,而底部區落在4000 點以下。台股今年或明年是否也會跌到4000 點以下?阮慕驊表示,具體的股市底部目標區很難預測,但台股向下的指數空間修正,大部分會在今年內發生,明年主要是時間的整理。因此,台股明年的低點不論是否會破今年的低點,兩者應該相距不遠。也就是說,今年指數大跌後,接下來需要一段時間的築底,明年將以整理為主。

阮慕驊指出,美國金融風暴對經濟的負面衝擊至少持續2年,在美國景氣復甦之前,除了寄望兩岸擴大雙向開放良性互動,政府還可以藉由降稅、擴大推動都市更新等政策刺激長期低迷的內需景氣。

「國內靠貨幣政策的降息空間及效果很有限,靠財政政策的大幅發行公債投資公共建設也不可行,因此必須從財稅政策著手,我完全贊成調降遺贈稅,不僅是降至10%,甚至還可以更低,因為鄰近的香港、新加坡都已經取消遺贈稅,這不是站在富人立場講話,而是必須藉此吸引過去為了避稅及其他理由而外逃的龐大資金回流。」阮慕驊說。

預期3年後 台股風雲再起

阮慕驊認為,惟有吸引大量本土資金回流,台股未來才有機會走出新格局,因此光是降遺贈稅還不夠,還必須有配套措施,包括給予過去違法外逃的資金全面大赦、改善國內的投資及企業經營環境,例如調降綜合所得稅、營業稅等,提高企業投資及消費的意願。

520之後台股溜滑梯,國安基金護盤亦慘遭套牢,投資人對新政府施政表現頗為失望,阮慕驊呼籲投資人給新政府更多時間,「兩岸擴大開放、降稅等政策正在往正確的方向走,只是目前正好碰上全球景氣下滑,政策成效難免打折扣,但相信新政府比舊政府更有智慧去面對國際經濟大環境不佳的挑戰,因此我對台灣長期前景並不悲觀,預期2011~ 2012 年台股會風雲再起,投資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保住資金實力,養精蓄銳。」

對於基金投資人,阮慕驊也有一番忠告。「對於定期定額投資者來說,雖然市場底部仍未浮現,但已是相對低檔區,除非另有資金需求,否則沒理由停扣或停損,反而要繼續扣款,以賺取下一波景氣回升的行情;至於單筆投資人,現在還不到進場時機。」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一場歐美金融風暴席捲全球,讓包括台灣、中國大陸在內的新興市場跟著陪葬,對於這場極為殘酷的新金融殺戮戰爭,阮慕驊以「歐美新金融核彈、新八國聯軍」來比喻。過去幾年對新興市場共同基金多所著墨的他說,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儘管遭受重創,但將來等美國景氣復甦之後,新興市場又會是成長最快、最有活力的區域。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景氣遇寒冬 儲糧好過冬

Money+理財家 2008-11-01

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過數十次大大小小的金融風暴,每次總有悲觀者警告小心重演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但每次結果都是「狼來了」。這次從美國次貸風暴惡化為全球性的金融風暴,怵目驚心的預言再現,讓我們重返1930年代,尋找預言是否會成真的線索。

什麼是經濟大蕭條?經濟學的定義是當出現二位數的經濟負成長率時,就是經濟大蕭條,而更傳神的說法則是:鄰居失業是「經濟衰退」,自己失業是「蕭條」,如果連大多數親友都失業的話,那就是「大蕭條」了

美國「製造」的次貸風暴,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大風暴,後知後覺者是財富重創,只有先知先覺者全身而退,前年下半年,PIMCO創辦人「債券天王」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就已經開始擬定一套因應風暴的全盤戰略;去年8月,量子基金創辦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也意識到情勢將更惡化,「因此不放心將管理自己財富的任務交給其他人」。

跟以往只是少數國家或是局部區域掀起的金融風暴不同,這是一場讓全球各國央行行長與元首都睡不安穩的大風暴,於是悲觀者不免擔心是否將重演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那是一場工業革命之後,拖延時間最久、傷害社會最烈的經濟大災難。


大泡沫 美股曾被譽為「世界第8大奇景」

曾經歷過1930年代大蕭條的成年人,現在都已經是百歲人瑞了,換句話說,我們及我們的上一代父母都沒有這種體驗,因此,萬一歷史重演,我們要如何打一場完全沒有經驗的資產保衛戰?顯然有必要先認識經濟大蕭條的來龍去脈。

1920年代,美國是一次大戰的戰勝國與最大債權國,景氣與信心高漲,根據美國國務院簡史,當時美國享有一段真實的繁榮時代,由於分期付款制度興起,一般家庭開始購買第一台汽車、冰箱與收音機;上流社會也盛行享樂主義,膾炙人口的小說《大亨小傳》就真實記錄了當時的鋪張豪奢。

汽車、收音機等新科技提供股市炒作新題材,股市保證金貸款也提供了投資人信用擴張的來源,美股因此吹起大泡沫,當時甚至被譽為「世界第8大奇景」,連英國前財政大臣在遊歷紐約證交所時,都因為氣氛太熱絡而手癢用融資買了股票,他就是後來領導二次大戰的英國首相邱吉爾。

但是,泡沫終究要破滅。專門紀錄金融投機風潮的《貪婪時代》一書中提到,當時美股在「新紀元」理論的席捲下,連經濟學家都宣稱「景氣已經來到一個可以讓股價永保繁榮的高原」,但是工資並未上漲、出口下滑、Fed調高利率抑制投機,1929年9月3日,道瓊創下歷史新高381點後開始下滑,到了10月28、29日,光二個交易日累計重挫22.8%,10月29日這天更被當時媒體形容為「百萬富翁屠殺紀念日」,股市崩盤宣告大泡沫正式戳破。

大蕭條 大規模的失業與失學

金融危機加上錯誤政策,進一步惡化為嚴重經濟危機。美國為了保護本國農產品,對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其他國家也築起高關稅壁壘,貿易保護主義的結果就是國際貿易幾乎停頓;加上Fed無力拯救銀行,當時又沒有存款保障制度,民間對銀行體系信心完全崩潰,全美半數銀行倒閉,經濟衰退惡化為大蕭條。

在當時的美國街頭上,經常可以看到3種排隊「人龍」︰銀行擠兌的存戶、領救濟金的遊民、等待臨時工的苦力。大量學童失學,大量房子被查封,連紐約中央公園都成為數以萬計、無家可歸人士的臨時棲身所,社會終於體驗到大蕭條會讓平民一無所有的恐懼。

復甦期 花了美國25年時間

美國經濟崩潰後,開始抽回在全球進行的投資與借貸,當時與美國經濟互動最密切的歐洲工業國︰英國與德國,也因此跟著進入蕭條期,德國失業率高達25%。而失去工作與信心的社會,間接助長了德、義的獨裁主義與日本軍國主義,因而埋下二次大戰的導火線。

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在美國總統羅斯福大力推動「新政」,大規模提高政府財政支出後,經濟危機逐步受到控制,但是,美國經濟只是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後續仍在衰退邊緣起伏多年。一直到美國加入二次大戰,物資從過剩轉為吃緊,戰後美國經濟才算走出谷底。

從美股軌跡可以清楚看到這段漫長的經濟低谷期,道瓊指數直到1954 年才重新收復前波歷史高點——1929年間的381點,總共花了25年時間。

經濟大蕭條不會重演

目前蔓延全球的金融風暴,與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相較,兩者間的相同情境都是:身為資本主義中樞的美國闖大禍、都是長期信用擴張後的慘痛代價。只是,上一世紀的美國是當時的最大債權國,而現在的美國,卻是全球最大的債務國。

而且這次更嚴重的是,衍生性金融商品隨著發達的資本市場流竄全球。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解釋,1930年代各國股匯市都不發達,也沒有衍生性金融商品;但是近年來,原本就已經在運用財務槓桿的銀行,可以將房貸債權證券化後轉賣出去,等於再度擴大槓桿,當證券化的商品價格開始下跌時,損失就會擴大很多倍。

1930年出生的中研院院士于宗先因此指出,「這次金融風暴影響的深度與廣度都遠比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更大,只剩下沒有股市的非洲小國或共產主義的北韓等國家不受影響。」

信用萎縮 資產價值就會跟著萎縮

趕著出書警告全球的索羅斯也認為,這是一個從1982年開始醞釀、長達25年的大泡沫,「次貸危機等於是一個扳機,讓大泡沫正式破滅。」這個大泡沫是靠信用擴張、資產膨脹出來的財富效果,當財務槓桿下降、信用無法擴張時,午夜鐘響、馬車要變回南瓜,膨脹的資產價值也要現回原形。

1930年代以來,其實曾經發生大大小小數十次的金融風暴,但是過去拯救風暴的代價,都無法與這次的規模相比。

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在《我們的新世界》書中記載,1994 年墨西哥金融風暴的代價是500 億美元、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挽救韓國破產的代價是550億美元、1998年LTCM風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代價是35億美元。而這次光是美國本身提出的第一次紓困方案就高達7000億美元,務必要恢復市場流動性。

4大理由 不會惡化為大蕭條

已經過世的德國知名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曾表示︰「沒有錢、就沒有音樂;沒有資金、就沒有經濟成長。」現在全球最擔心的是,這次的金融危機會不會惡化為經濟危機?在《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風暴》一書中,索羅斯表示︰「這次的經濟榮景是受到信用擴張所激勵的,當然就會受到信用緊縮所拖累。」欣慰的是,他不認為會惡化成讓人一無所有的經濟大蕭條。

綜合歸納各方專家認為不會讓大蕭條重演的4大理由︰(1)全球央行聯手救市;(2)貿易保護主義尚未興起;(3)美國以外的成熟與新興經濟體實力與人民財富今非昔比;(4)美國政府處理金融風暴經驗豐富。
(對這四個理由,實在是無法樂觀~~)

1930年代時,目前的金磚4國與新鑽11國有許多都還是歐洲的殖民地或是半殖民地,經濟實力薄弱;而當時歐洲剛打完一場慘烈的世界大戰,國困民乏;日本也因為國內需求不振,選擇向亞洲擴張的帝國主義。現在的新興國家國力大增,歐盟區已經整合成功,日本躍為第三大經濟體,全球對於風暴承受度應會大幅提高。

全球聯手 大蕭條悲劇不會重演

最重要的是,于宗先指出,這次全球央行聯手救市,應該能逐步控制危機。1929年出生、前國策顧問黃天麟也表示,與1930年代相較,目前已有存款保險與社會保險,經濟體承受度提高,特別是台灣的公營銀行市占過半,反而發揮穩定力量。只要金融體系不崩解、銀行不要出現連鎖性擠兌,能讓資金活水恢復,大蕭條就不會重演

雖然大蕭條不再,但是邱顯比強調,金融體系形同資本主義經濟體的心臟,先前金融大震撼就像是嚴重中風,在歐美政府入股民營銀行後,金融體系應不致於崩解,也就是中風病人已經從鬼門關邊搶救回來,「但是還需要長期復健,也就是金融危機之後,就是漫長的經濟打底期,經濟面的壞消息將會不斷傳出。」尤其要注意的是貿易保護主義是否蠢蠢欲動?

IMF(國際貨幣基金)在最新出版的全球經濟前景報告中指出,「流動性下降與貿易保護主義,都將給復甦帶來更大風險,因為貿易開放是近年全球強勁成長的重要基礎」。WTO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Pascal Lamy也警告,「在當前危機下,任何國家都不應在未嘗試政治解決的途徑下,擅自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只要各國記取教訓,不要用高關稅壁壘,架構起全球貿易的障礙,財貨都能順暢流通,悲劇就不至於再發生。

但是于宗先也提醒,由於已開發國家與台灣,薪資長年凍結,許多經濟指標的定義都要跟著修改,譬如過去消費者物價成長率4%以內稱為溫和通膨、5?8%為中度通膨、8%以上為惡性通膨,但是荷包不漲的時候,「1%的通膨率就會讓人民吃不消」。同樣的情況,當經濟只是衰退,還不到傳統定義的蕭條或大蕭條時,人民就會有過苦日子的強烈感受。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張秀蓮也提醒,過去努力累積的財富成果,一個不小心就會消失殆盡,面對接踵而至的難關挑戰,應該盡快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理財觀。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金融地震後實質衝擊 明年恐湧現失業潮

全球金融風暴衝擊暨因應專題報導系列之二十七
中國時報  2008.11.15
中央社記者何旭如 台北十五日

金融海嘯拖累全球經濟恐陷入衰退,學者分析,接下來是失業問題,農曆年關將出現很嚴重的失業潮,景氣與失業最壞情況可能要到明年中旬後才會舒緩,政府應多方政策齊下因應。

11月深秋某個上班天, 在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公司上班的王先生卻異常悠閒,於上班時間在新竹郊區騎單車放大假,意外發現他不是獨自一個人,半導體產業的同業也一身勁裝悠哉騎著鐵馬,同樣是因為公司強制休假,衍生的意外「假期」所致。

只不過,這個強制休假的假期沒有薪水,面臨景氣寒冬,半導體、記憶體等科技產業為緊縮人事成本及生產變動成本,開始實施每月工廠停工 1週等強制休假政策,原本有假的員工被迫提前消耗年假,沒假的員工則被強制休假不支薪,變相減薪幅度約達15%。


不僅科技產業,金融、保險、製造業,也紛紛浮現一股景氣緊縮的詭異氣氛。

雷曼兄弟上週(11日)正式吹熄燈號, 9月起因雷曼兄弟引發的全球金融地震雖暫告一段落,但引發的金融海嘯仍一波波衝擊全球,隨失業等實質衝擊陸續浮現,年底至明年春節年關前後,台灣恐將面臨自網路泡沫化以來最嚴重的失業問題,民眾的實質感受絕對比經濟成長趨緩更寫實。

大和總研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劉憶如表示,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恐怕不好看,但經濟成長率與人民實際生活感受有段差距,例如有工作的人頂多少看幾場電影、面臨財產縮水的不悅,因經濟成長趨緩帶來的威脅不會太大。

「但失業的人口增加才是可怕的」,劉憶如表示,經濟成長率趨緩,反應失業率將升高,原本有固定收入的人一旦失業,收入馬上變成零,這時候經濟成長趨緩對失業族的衝擊就會很大。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9月失業率飆高至4.27%,創4年來同月新高。今年1月至9月平均失業率為3.96%,創3年來同期新高。

仔細分析近期的失業統計, 9月季調後的失業率為4.12%,創 4年來同月新高,且已連續3個月上升,除顯示勞動市場產生景氣循環等造成的結構性變化外, 9月失業人數達46.4萬人,其中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有14.5萬人,較上月增加1.4萬人,創5年來同月新高,1.4萬人中,更有高達1.1萬人為中高齡者。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預估,接下來的失業潮會非常嚴重,大型企業一旦開始裁員,裁員規模動輒數百、上千人

他說,過去民進黨政府時代為了把失業率從 5.17%降至4%以下,前後的多元就業方案至少花了新台幣 800億元,未來台灣面臨失業問題所需付出的社會成本,也將很高。

根據主計處調查,歷年失業率在2002年網路泡沫化後達到高峰,當年平均失業率高達 5.17%,之後逐年下降,2007年又微升至3.96%。

年關會看到很嚴重的失業潮,景氣與失業的最壞情形,要到明年中以後才有可能舒緩」,劉憶如分析,與內需相關的產業受到的失業衝擊較小,因為大家還是要吃飯過活,但越是外銷導向、與歐美連動性越高的產業,受到的衝擊會越大,面臨的裁員壓力也越大。

她表示,企業裁員的背後,不但代表個人失業、收入轉零,背後更可能影響一整個家庭,政府應把錢花在這些撐不過寒冬的人身上,除近期推出的短期促進就業方案等,認為政府還應該要有更大的動作,錢也要發揮更大效果。

例如日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推出的「立即上工」,只要企業願意新聘員工,每人每月將補助新台幣 1萬元的薪資補貼,但除鼓勵企業自行徵人聘僱外,人才來源也可來自政府就業輔導單位,由政府推薦人給企業雇用。

劉憶如表示,這兩者的差別很大,若是政府直接塞人給企業,因不見得都是企業需要的人才,這些人恐怕只能去打雜工,薪資補貼的蜜月期一結束,這些人恐又將失業;但企業自己找來的人,才是企業真正願意雇用的人才,短期薪資補貼方案過後,企業較可能續聘。

她表示,政府在促進就業方案實施的同時,應加強人才資料比對,才能透過政策補助的誘因,把對的人送到對的地方就業。

金融地震由震央美國快速傳導至歐洲、亞洲,今年第 4季以來全球經濟數據一片悲觀,上週美國知名電子產品連鎖店電路城公司(Circuit City)聲請破產保護,被視為美國製造業支柱的汽車產業也面臨 300萬人失業危機。

林向愷表示,美國連汽車市場都撐不下去,代表美國的失業、消費衰退等問題才要開始浮現,接下來才會影響台灣

台灣面臨經濟成長趨緩、失業率飆高等嚴重問題,林向愷認為,政府應有勇氣把問題點出來,「點出問題,不代表做不好」。

他舉2000年林信義時任經濟部長時,因面臨網路泡沫化的衝擊,林信義坦承告訴大家要準備過二、三年的苦日子;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在勝選後,也語重心長告誡民眾日子不會馬上轉好。

他說,過苦日子沒關系,但台灣經濟體發展日益成熟,就像老年人一旦感冒,未來復原的也較慢,認為政府應趁此機會全面改革,否則全球風暴結束後,台灣還沒完全復原,復原較快的新興國家經濟體將追趕上來

為提振內需成長,中央銀行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日前再緊急降息 1碼。林向愷表示,台灣的經濟改革不能只靠央行的貨幣政策,若只靠貨幣政策,就算經濟復甦,台灣經濟基本面的體質仍然沒有改善

他舉例,全面改革可從稅制改革、節能減碳、內需創造就業等多方面著手,合理的稅改可刺激投資意願,現在的改革時機也能降低衝擊;又如歐洲已把節能減碳視為第 3次工業革命,台灣多年致力於產業轉型,節能減碳可為轉型的方向,同樣可在較無經濟活動的低迷時期去推動。

金融海嘯重重打擊馬總統的六三三競選政見,即經濟成長率6%以上、國民所得達3萬美元、失業率降至 3%,其中失業率為衝擊民眾生活最顯著的一環,政府除推出短、中長期的促進就業方案外,更應排除萬難守住飆高中的失業率,讓人民有最基本的工作所得過生活。

過4關找保單 不瞎買也不買人情保單

Money+理財家 2008-11-01

做任何事都先考量風險的蔡仁華,買保險前都要先經過4道評估程序,從保險公司、業務員、自身需求和價格都納入考慮。他說,買保險的目的就是為了避險,如果還與不保險的公司綁在一起,豈不失去保險的意義。

買保險就是為了要保障風險,但是當手中的保單都未必保險時,會讓人嚇出一身冷汗。曾經是IC設計工程師、現為SOHO族的蔡仁華,面臨全球金融風暴時,仍是氣定神閒,因為他從不「瞎」買保單、也不買「人情保單」,他的每一張保單都要經過4關檢驗。

第1關是保險公司的財務和理賠文化,第2關是業務員的素質,第3關是自己的需求及保單條款,第4關是考量價格。這是蔡仁華買保險一定會評估的4大程序,而且是在23歲第一次買保險時,就已成熟運用的標準程序。

經濟變局 幼年開啟風險意識


買保險未曾受過傷、也沒有經歷不愉快的糾紛,為什麼會這麼嚴謹的做評估呢?「小時候窮過的人自然會最在意風險。」原來在蔡仁華5、6歲時,家裡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機的衝擊,經濟狀況頓時風雲變色,為了幫家人省學費,甚至因此放棄第一志願台中一中,選擇就讀有提供獎學金的斗六高中。

這樣的成長過程,造就蔡仁華凡事都先考量「風險」的習慣。「買保險就是為了避開風險,所以如果把避險的動作建立在一個本身也有風險的地方,等於是讓自己陷入另一個風險。」蔡仁華笑說,如果大家都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去買到會出問題的保險公司保單,既然「不會那麼倒楣」,那又何必買保險?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台灣保險公司不會倒,但是蔡仁華卻仍然提高警覺,「因為我從10年前就陸續聽到一些保險公司財務出問題的新聞,這些事情我都放在心上,反正對我來說,風險考量永遠擺在第一位。」

那麼要如何降低風險呢?蔡仁華採取的方式是:徹徹底底了解一項商品,事實上,從大學時代開始,雖然念的是理工科,但是,每天他都一定要看《經濟日報》、《工商時報》兩份報紙,相關財經雜誌、書籍更是不放過,初級保險業務員、投資型保單業務員證照則是早早就拿到手,「我沒想過要做業務員,考證照純粹是為了要讓自己對這些商品有更深的認識、能做正確的判斷。」



保發中心 上網找前段班公司

就這樣,蔡仁華第一次買保險就已經像個老手一樣,在評估保險公司的財務及理賠文化上,他會去看保發中心的「人身保險業財務業務指標」(參見保險篇P80),也會從各保險公司資訊公開欄中分析相關資訊,「其實只要很簡單的觀察信用評等、主要再保險人、會計師簽證或意見、理賠申訴比率等,就可以直接過濾掉位於後段班的保險公司。」

另外,因為業務員的素質好壞,除了攸關是否可以為自己規畫一份適合需求的保單,也牽涉未來如果發生理賠時,能夠幫忙審視相關單據,讓保戶拿到應有的理賠金額,因此蔡仁華將「業務員素質」擺在檢視的第2關。

有趣的是,與一般人被保險業務員窮追猛call,為了減少「騷擾」而勉強答應買保險的情況不同,蔡仁華化被動為主動,為了找到心目中合格的業務員,甚至還會先「面試」數個業務員,聽聽看他們提供的保單組合建議,再從中挑出一個最具專業素養的人選。

從需求出發,蔡仁華買的多半是消費型產品,例如定期壽險、意外險,只有醫療險因為需要搭配主約,所以才加買小額的終身壽險。算一算,包括他與太太及小孩3個人的保險費用,一年還不到6萬元,但是已經將保險的功能放到最大。

風險分散 3口分3家保單

而對於宛如天書的保單條款,蔡仁華也不馬虎,他說,理賠時完全是依照保單上的「白紙黑字」,一個字句上的增減對保戶權益可能是天差地別。他舉投資型保單為例,每家保險公司都強調一年有幾次免費轉換標的的好處,但是細看保單條款在標的轉換的敘述,都會加上一句「...經本公司同意...」,現在保險公司為了搶客戶,大家愛怎麼轉就怎麼轉,但是難保哪一天保險公司不會出現拒絕保戶轉換的情況,「誰說保單條款不重要?」蔡仁華反問道。

所以在評估風險保障時,保險公司、業務員、保單這三者他都會同時列入考量,因為這是決定未來理賠品質的重要因素,最後再考量費用多寡。

蔡仁華提醒,買其他商品可以比價做決定,因為買了可以馬上用,有問題就退換貨;但是保險商品、尤其是終身型的保障,是一輩子的承諾,萬一當中出了問題,不僅保障打折,還會搞得人心惶惶,如果陷入這樣的情況,那麼就失去買保險避險的目的了。

即使經過4關檢視,蔡仁華還會再將風險分散,一家3口的保險,分屬3家不同保險公司,並且也確認保額都在保險安定基金的賠付範圍之內。他說,這樣一來,即使真的碰到最壞的情況,也無須太過擔心,因為最終還有安定基金可以發揮最後的保障。

蔡仁華
年次:6年3班
學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
經歷:IC設計工程師
現職:SOHO族,
快樂的投資人
部落格:blog.udn.com/kerrier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再滾雪球〉巴菲特喊進美股撿便宜 金融海嘯的救世主?

遠見雜誌 08年11月號 2008年11月7日 撰文:黃浩榮

檢視巴菲特的選股策略,會發現不少「老生常談」,但台灣投資專家卻認為,這些看似簡單的原則,卻是亂世中的一盞明燈。

深受啟蒙老師班哲明.葛拉漢影響,巴菲特永遠把投資股票當事業看待,而不是財務投資或金融操作等行為。

「他的觀念,不管在太平盛世或是蕭條時代,永遠適用,」嘉鼎資本管理集團行銷研究部經理城國斌說。

元大投信基金管理部副總經理林冠和也指出,「投資的價值不在於投機性質的資本利得,而是獲得長波段的投資收益。」

在這個原則下,巴菲特有一套「價值型投資」的選股策略。

4大原則堅守 進場時機自然浮現


一、只投資自己能瞭解的企業。他從不著迷「概念股」,而是從企業本身下手。就像你為何敢借錢給親友,是因為你夠瞭解。林冠和說,「不熟悉這家企業,就不能隨便拿錢開玩笑。」

二、擁有長期經濟特質。就是所謂的護城河、特許權、品牌價值,例如可口可樂。

三、合理的價格。衡量一家企業內在價值與股價的比值,就是所謂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當股價遠低於企業價值時,投資點自然浮現。巴菲特從不預測股價落底,也不堅持買最低點。

四、值得信賴的經營階層。領導人必須聰明、熱情與正直,如果沒有正直的特質,也會釀成大災難,如安隆案。

根據波克夏的資料,該集團持有市值達10億美元以上的十大標的都是運用四項原則所挑選出來的。

即便最近金融風暴襲擊全球,巴菲特仍動支超過200億美元,投資高盛(Goldman Sachs)、奇異(GE)等企業。

短期損益隨他去 投資長期企業價值

以GE為例,股價已來到1998年的低點,是相對合理價位,他投資GE 30億美元的特別股,每年可配股息10%、且GE三年內都不得購回,未來若GE股價提升,還可以低價轉換為普通股,非常有利。GE擁有優秀的經營團隊,又是他熟悉的產業,並具有品牌效益,完全符合四項選股策略。

高盛的投資案只有股價還未完全符合四大選股策略,但城國斌分析,雖然股價不是相對低點,但交易條件好,「如果不是高盛碰到急難,不會輕易釋出股份,未來若高盛股價提升,巴菲特想轉換為普通股時,還可以用115美元的低價來執行。」

城國斌分析,巴菲特投資只看長期,從不在意短暫損益,據統計,巴菲特約有90%以上的股票都有套牢紀錄,例如投入可口可樂後就賠30%、而中國石油H股,帳面虧損還長達三年

巴菲特是人,當然有心理魔障,但他打破價格迷思,只要符合選股策略,都無須過度恐慌,他說:「寧以短期大幅波動,換取長期淨值的增長。」

費心操盤不如看準長抱 獲利上看3000%

以這次金融風暴為例,波克夏受傷程度較輕,反而還有現金入主企業,就是因為巴菲特向來只從事價值投資不做金融操作。

以標準普爾(S&P500)指數為例,假設有一位非常厲害的長波段操盤手,在過去30年正確判斷每年的大盤走勢、進場時機,並有幸躲過每年大盤的負報酬,穩穩賺滿當年度的漲幅,30年後,約可獲得2267.66%的報酬率(採複利計算、不納入任何交易成本)。

任何人都會認同,這是相當不可思議的數字。

再看看另一種可能:若採行完全不理睬價格、時機,只是單純長期投入、持有30年,這樣簡單的做法,30年後總成長率會達到3819.08%,遠超過長波段操盤手的績效。

兩者的差異,在於時間的複利力量,讓投資有了長期累積效果。巴菲特曾說,「股價的短期變動對我完全沒有意義,充其量只是讓我能以更吸引人的價格增加持股而已。」

台灣投資人也可以學習巴菲特投資原則嗎?

元大投信林冠和認為,現在網路資訊發達,絕對找得到資訊研究,「絕對沒有懶人投資法,一定要花時間研究,不然就把錢放在定存更安全。」

長年研究巴菲特的城國斌指出,人性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多數人想利用波段操作賺錢,反而被市場所吞噬。他建議,可以找瞭解的企業著手,關注經營管理階層,「在全球金融危機之際,或許也是拯救本身經濟的最大轉機吧!」

他的一生就像是在滾雪球 滾錢人生 巴菲特

遠見雜誌 08年11月號 2008年11月7日 撰文:黃浩榮

首富魅力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能讓股價大漲,連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都找他出任下一任財長

今年初以來,從華爾街連往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Omaha, Nebraska)的電話線路,溫度始終燙得很。「好,接進來吧,」一頭華髮的老伯回答完祕書的問題,一邊將手中的那把堅果往嘴裡送,一邊緩緩放下蹺在辦公桌上的雙腿。

他調了一下褲腰帶的位置、好讓充滿肚量的小腹鬆活點,再輕輕挪開桌上的櫻桃可樂、拿起話筒:「喂,我是華倫。」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個在全世界「喊水會結凍」的名字,現年78歲,處女座。從12歲買下第一張股票開始,縱橫股海60多年,個人財富也宛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

52年前出資100美元與親友組成投資公司,如今換得580億美元的巨富,不僅剛剛取代好友比爾.蓋茲(Bill Gates)成為全球首富,也為他贏得股神、奧馬哈神諭」(Omaha Oracle)、奧馬哈聖人(Omaha Sage)等封號。英語世界裡光是以他為書名的書,就超過180本。


「告訴我們,你會考慮以哪種方式投資高盛(Goldman Sachs),公司會想辦法促成交易,」9月下旬金融海嘯橫掃全球,多年來意氣風發的高盛合夥人兼總經理德羅特(Byron Trott)在電話那頭略顯急促的聲音,透露著匆忙與焦慮。

幾個小時後,高盛正式對外宣布,巴菲特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將投資高盛50億美元。股神入股高盛的消息一出,隔天立即帶動高盛股價大漲7.95美元、至133美元。

滄海桑田。68年前,剛滿10歲的小巴菲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前往紐約華爾街參訪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高盛投資銀行,並與當時主事者溫伯格(Sidney Weinberg)寒暄了幾句。豈知,68年後,巴菲特竟成為挽救高盛的重要舵手。

甚至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麥肯也不約而同地公開邀請巴菲特出任下一任財政部長,以挽救金融困境。

天賦異秉 從小數學與記憶力就過人,熱愛機率的計算,開學前就把課本全部讀完

「過去40多年來,巴菲特的投資績效以相當驚人的差距,領先美國股市,並且從未出現不正當的風險,也沒任何一年出現虧損,」著有《巴菲特:一位美國資本家的成長》的資深金融作家羅傑.洛文斯坦(Roger Lowenstein),一語中的說明了巴菲特受人敬重的原因。

巴菲特向來以選股精準、報酬率佳、逆中求勝聞名。過去30年來,旗下波克夏公司股票的投資報酬率平均每年超過20%,每股市值從13美元上揚至10月17日的12萬美元(相當於台幣400萬),是全球最昂貴的股票。「股神」美譽,實至名歸。

股神的傳奇成就,並非憑空得來。與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所強調的「修練」概念相似,巴菲特是透過他個人的獨特天賦加上後天的種種修練,以及對道德的重視從而成功。

優異傑出的數學能力,正是巴菲特天賦異秉的好根基。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從小便遺傳母親的數學天分,對數字抱有高度興趣,腦子裡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數字。

他尤其熱愛機率的計算,甚至還研究每個英文字母在《聖經》和報紙上出現的頻率。從那時起,他便學會蒐集大量的資料,來計算各種機率,也奠定他將來分析投資對象的基礎。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更是巴菲特令人難望項背的獨特能力。

小學五年級那年,巴菲特得到了1939年版《世界年鑑》這本書,他馬上將這本書內容通讀,甚至還一一背下每個城市的人口數,並且和朋友競賽,看誰能將人口超過100萬的都市全部背出。

17歲進入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就讀後,室友總是看他不太順眼。一方面是由於他生活習慣的儉樸邋遢,另方面則因為他總是在學期剛開始就能把課本全部讀完,輕輕鬆鬆地成功應付課業。

錙銖必較 巴菲特從小就熱愛金錢,如果望著北斗七星,他看見的會是一個錢的符號

今天的巴菲特名滿全球,給人慈祥和藹、慷慨解囊的慈善家形象。但幾十年前的股神卻也曾是個愛錢如命、個性叛逆的問題少年。

熱愛金錢,可說是巴菲特的天性,他甚至一度請太太蘇珊(Susan Buffett)用美鈔圖案的壁紙貼滿整個辦公室。因為他相信「錢可以讓我獨立,然後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其實,巴菲特小時候家境雖不算富裕,卻也衣食無虞。但巴菲特從小便喜歡賺錢,自六歲那年兜售口香糖、可樂開始,他便不斷發掘各種可能賺錢的工作來累積財富。加上錙銖必較的個性,不僅讓他在26歲便累積了17萬美元的財產,也讓他身邊瀰漫不少有趣的傳聞,如「不買嬰兒床,讓剛出生的女兒睡在抽屜做的代用床」「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長期租用一間沒有窗戶的廉價小房間」「帶孩子看電影卻不願付爆米花的錢」等。

「巴菲特如果望著北斗七星,他看見的會是一個錢的符號,」《雪球》作者愛麗絲.施洛德(Alice Schroeder)打趣地說。

叛逆青春 以各種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偷竊、說謊、惡作劇……,年輕的巴菲特樣樣都來

中學時期的少年巴菲特,積極送報紙賺錢之外,也渴望獲得同儕的重視與喜歡。但是,除了在數學課上可以展現他對數字的出眾才華外,內向的巴菲特始終找不到一個拓展人際關係的好方法。

加上正逢青春期的叛逆,巴菲特開始以各種極端的方法來證實自己、希望獲得大家重視。偷竊、說謊、惡作劇讓同學赤裸游入高爾夫球場池塘裡等,巴菲特樣樣都來,但是,他對這些惡行也始終耿耿於懷。1946年那年,轉機降臨了。

巴菲特在奧馬哈的祖父家裡,無意間找到了《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一書。書上開宗明義便講,這本書會幫助你「很快、而且很容易交到新朋友」「受人歡迎」「增加你的影響力、說服力和完成事物的能力」。巴菲特如獲至寶,彷彿找到打通任督二脈的那本修練祕笈。

他潛心閱讀並在生活裡實踐、驗證卡內基的論點。他興奮地發現卡內基講的東西是對的。他待人真誠、與人為善,愈來愈多人喜歡跟巴菲特相處。時至今日,巴菲特仍常將這套心法應用在日常的投資與經營管理。

「巴菲特所做的一切,幾乎是一般人都可以模仿得來的。但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那與眾不同的心性特質——耐心、自律內省、理性,」資深金融作家洛文斯坦分析道。的確,巴菲特幾乎在各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改善,唯獨感情與家庭始終是個例外。

感情世界 個性內向、不擅表達感情,亡妻生前照顧他生活起居,妻兼母職

每當談起投資,巴菲特總是光芒四射,宛若夜間燈塔吸引眾人目光、指引方向;但只要一離開投資,巴菲特便黯淡無光、沉默寡言,宛若瑟縮樹梢上的貓頭鷹,靜靜觀望樹下人們的一舉一動。

個性內向的巴菲特,對於男女間的情感一向不擅表達。《雪球》書中提及,高中時的巴菲特曾與一名麵包店老闆女兒約會,但兩人走在街上,「就像在比賽看誰比較害羞,兩個人尷尬地在費城市區散步,一句話也沒說。」

或許是將全身心力貫注在投資上了,投資以外的巴菲特,幾乎像個老小孩,對家庭生活相當疏遠。朋友甚至曾對巴菲特說,「那邊的三個小朋友,是你的小孩。還認得嗎?」

於是,已過世的第一任太太蘇珊便擔負起照顧巴菲特生活的大任。蘇珊大方、熱情、外向,熱中公共與慈善事務,但對於先生眼中只有懂投資的個性,她盡力予以最大包容。

朋友常說蘇珊在家要照顧四個小孩(三個小孩加上巴菲特),她要為巴菲特打理衣服、穿衣服甚至剪頭髮——因為巴菲特怕上理髮廳。

巴菲特其實相當熱愛蘇珊,不時在公開場合擁抱她、稱讚她是個好太太。2004年蘇珊過世,也促使巴菲特在兩年後,決定將自己財富的85%捐做慈善(當時相當於370億美元),創下全球史上最多金額的一次慈善捐款。

投資大師 股王波克夏曾虧損累累,成為心中的痛,直到他施展投資魔法術才扶搖直上

5月3日凌晨4點,奧馬哈的天空還沉睡著。但天空下的奎斯特中心(Qwest Center)體育館門前,已經出現排隊潮。

他們是為了一年一度的波克夏股東大會。每年只有今天,才能親眼見到股神與他的好搭檔、波克夏董事會副主席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聯手,對全場3萬1000多名股東進行面對面的溝通。

波克夏,這檔全球無人匹敵的股王,是巴菲特畢生最傑出的驕傲,卻也曾是他心中的痛。

1965年,當時的巴菲特仍效仿著恩師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撿雪茄屁股」(cigar butts)哲學,整天從投資手冊上尋找股價遠低於公司價值的小公司進行投資。經由朋友建議,他打算收購波克夏這家紡織公司。

在交易過程中,巴菲特原本有意放棄收購、將股票賣回波克夏,但卻被對方在最後一刻臨時壓低收購價格的舉動所激怒。巴菲特一氣之下,決心征服波克夏。

他成功了,但卻沒因此快樂。因為當時美國北方的紡織業由於生產成本太高,失去了市場青睞,導致波克夏虧損不斷。

巴菲特決定運用波克夏的資金進行投資,他首先收購一家保險公司,為自己取得更多浮動資金做為投資籌碼。

接著,股神便頻頻施展他那令人歎為觀止的選股法術,陸續在市場低點購進《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電視公司、可口可樂、吉列刮鬍刀、富國銀行等知名公司股票,加上原有的美國運通,巴菲特長期滾雪球的策略,成功為波克夏賺進大筆財富。

波克夏在股神的法術下起死回生,股價扶搖直上,一度逼近每股15萬美元(約新台幣500萬)的歷史天價,為人類投資史上寫下一頁璀璨傳奇。

投資心法 首重道德,因為高道德的好信譽,能帶給投資人安定的信心

波克夏股價「驚為天人」,為何還能吸引全球這麼多投資人蜂擁追隨?「他被認為是當今最聰明的投資人、最有道德感的生意人,」資深金融作家藍迪.卡普契(Randy Cepuch)說。

《華爾街日報》報導,當高盛尋求巴菲特金援時,考量的正是巴菲特「道德高尚的良好聲譽很可能會給投資大眾帶來他們需要的定心丸。」然而,巴菲特一再強調、並一再身體力行的一項簡單而根本的投資哲學,卻經常遭受忽略——那就是「道德」。

巴菲特接受施洛德專訪時曾表示,「巴爾扎克(Honore de Balzac,法國文學家)說過,每筆財富後面都有罪惡,但這不適用於波克夏。」

事實上,巴菲特的父親早年便為他在道德上留下好榜樣。霍華.巴菲特是位講究誠信的券商,個性剛正不阿,對社會有強烈使命感。後來獲選為眾議員進入國會,但由於堅拒結黨營私或利益輸送,因此成為國會裡的「獨行俠」。但他始終不以為意,默默為了州民,為了理想辛勤工作。巴菲特相當感謝父親給他的嚴謹身教。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認為,投資者如果重視道德,就會「講誠信、講信用。大家都講信用,彼此交易的風險與成本就可以進一步降低。」

由於對道德和社會使命感的重視,巴菲特向來謹慎選股,不買不熟悉(如網路科技業)或不正派的企業(如博奕產業),只挑選體質健全、但股價正好大幅低於公司價值的時機進場承接,並長期持股。

這也正是他為人稱道的「價值投資」策略:不隨股價高低去追高殺低,而是以公司的價值高低為判準,並慎選進場時機

危機入市 得力於卡內基訓練,練就堅忍冷靜 而周延制勝本領,隨時準備好,邁向另一個成功

別人貪婪時,我們就要恐懼;別人恐懼時,我們就要貪婪,」巴菲特時常掛在嘴邊的經典名言,對許多人來說,往往知易行難。但股神之所以能神,就是因為他能說到做到。

2000年的股東會,是巴菲特和孟格最難熬的一次。在網路泡沫化前,波克夏的「食古不化」,招致股東們砲轟連連。

就連《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也都有文章挖苦或批評他不買科技股。甚至網路上還一度謠傳,巴菲特年老體衰、將不久人世。

面對如此龐大的社會壓力,巴菲特全部忍下了。他堅定的投資原則並未因此動搖,他對網路科技股過高的本益比與過高的股價始終存疑。

被網路公司引誘的投資者就像參加舞會的灰姑娘,沒有在舞會的限期之前離開,結果華麗的馬車又變回南瓜。但最大問題是這次舞會的時鐘並沒有指針,」巴菲特妙語如珠的比喻,說明了他的顧慮。

後來證明,他是對的。馬車終究變回一堆南瓜泥,而灰姑娘們則個個原形畢露、光著腳丫跑回家了。

巴菲特如此冷靜地婉拒眾議,除了得力於卡內基訓練的成果外,他平時對投資對象的細心鑽研,更是最有力的防火牆。這是他從小就練就的本領。

準備是最重要的,諾亞不是下雨後才造方舟,」巴菲特說。

今天,這位78歲的老爺爺,在全球金融風暴中,又再度振奮起來。他再度危機入市,尋找新的投資標的,繼續書寫他的滾雪球人生傳奇。

越洋專訪《雪球》作者 愛麗絲‧施洛德 對股神2000多小時的第一手觀察

遠見雜誌 08年11月號 撰文:楊瑪利、游常山、黃浩榮

好似好久沒有出現過這麼重量級的商業類書籍、好久沒有這麼令讀者振奮人心的人物傳記。《雪球:巴菲特與他的企業人生》這本書9月底一上市,便久居亞瑪遜書店「商業投資類」「人物傳記類」書籍的銷售第一名;在不分類所有書籍的排行中,更高居第五名。《華盛頓郵報》盛讚此書是一本資本企業家必讀的《聖經》。

作者愛麗絲.施洛德(Alice Schroeder)原本是華爾街著名的保險產業分析師,後來出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

從1998年與巴菲特結識以來,施洛德幾乎是巴菲特唯一信賴的保險分析師。她後來取得巴菲特同意撰寫傳記,並獲授權得以採訪巴菲特的親朋好友,以及閱讀巴菲特辦公室的檔案文件。

過去多年來書市出現過數十本介紹巴菲特的書,但是只有這一本堪稱唯一正宗。歷時五年,在親身採訪股神的2000個小時、在側訪250名受訪者的過程裡,施洛德究竟看到了什麼樣的巴菲特?股神私底下又有哪些有趣的軼聞趣事?施洛德接受《遠見》越洋專訪,以下是專訪精華:


為什麼巴菲特那麼愛賺錢?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市面上關於巴菲特的書很多,你的書想帶給讀者什麼與眾不同的內容?

施洛德答(以下簡稱答):他從來沒接受過其他作者的專訪,我是第一個能夠採訪他的人。這本書講的都是他真實的故事,我花了2000多個小時與他相處,這本書等於是融合了他的合作、他的無數文件檔案、以及他告訴我的人生故事。我同時也獲准近身採訪他的親朋好友、家人,他們也都對我據實以告。我和他熟識五年多,他每年在網路上拍賣的慈善午餐會,我也都陪同出席,所以我書中的內容,都是其他人所難以窺見、難以如此親近的觀察。

問:書本一開始你就提出,你最想瞭解巴菲特到底為什麼那麼愛賺錢。請問你找到答案了嗎?

答:是的,我想在《雪球》這本書中我已經提供了答案,將他整個人生經歷給呈現出來。他熱中賺錢的原因其實很多,並非只有特定的一個因素,例如他的成長經歷、他的人格特性都是原因。

他出生的年代正好碰上美國的大蕭條,賺錢相當不容易,他從小便對做生意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加上他童年生活並不是很愉快,所以他將心力用在賺錢上,迴避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問:除了投資、賺錢之外,華倫這一生還有什麼夢想是外界不知道的?

答:華倫對未來很好奇,他常想十年以後世界會怎麼發展,他非常有興趣探究未來。還有就是他很想蓋一座像他好友、微軟退休總裁比爾.蓋茲那樣的紀念圖書館。他說,只要按時送漢堡進去給他吃,他可以長住在蓋茲的圖書館裡,都會很開心。

問:你訪問華倫這麼長時間,他最常談到什麼話題?

答:生意,還有人。他對人非常有興趣。還是小孩時,他就會自己交朋友,也和他父母的朋友交朋友,因為他家庭不是很溫暖,所以他很努力建立人際的情誼。

影響他最深的有五個人。最早是他父親,依序再來是他妻子蘇珊,老師葛拉漢、合夥人孟格,最後一個就是比爾.蓋茲了。

巴菲特會出任美國財政部長?

問:巴菲特像是天賦異秉的投資家,要仿效他不是那麼容易。你認為一般人可以從他身上學些什麼?

答: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效仿他終身學習的用功態度。華倫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學習、閱讀、做研究,他非常熱中於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另外就是效仿他對事物的專注,他的成就並非只是源於他那聰敏的智力,更重要的是他對事物的專注、投入程度,專心投入直到達成目標。

問:巴菲特的人格特質裡,哪一項是最難仿效?

答:他的天才。每個人都可以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可以安排自己對各項事物的盡心盡力程度,但他與生俱來的天分是任何人都學習不來的。

問:你與他相處了這麼長時間,你個人從他身上學習到什麼?

答:我相當欣賞他對時間的安排管理,他從不讓人掌控他的時間,所以他不開太多的會,他做決策也從不會拖拉反覆、或者是問東問西,他只需要每個人把該負責的文件部分交給他,他就會自行做決策。他告訴手下,不必來問我是否需要這個那個,他自己會決定。

一旦他做了決定,幾乎不會更改,他就會一直堅定的朝那個方向去做,不會再回來反覆猶疑。因此他讓自己有很多空閒的時間,不會每分鐘都被行程占滿。

問:歐巴馬和麥肯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都想邀請巴菲特出任美國財政部長,你認為可能性高嗎?

答:他如果出任,他一定會勝任,但是他不會去的。因為他還有波克夏要照顧,這是他最喜歡的工作,加上他的個性,他不喜歡被工作給控制住。而財政部長一天到晚總是不斷地開會、開會,時間等於是被別人所操控的,華倫並不喜歡這樣。他喜歡有自己的自由,所以他不會去華盛頓接下一個被無數會議綁架的職位。他樂於給人忠告,所以他可以透過電話提供意見。

巴菲特是簡單品味的複雜人?

問:巴菲特貴為全球首富,卻生活儉樸,他那些名人富豪的朋友們,為什麼一直沒對他的生活方式造成影響嗎?

答:這很有趣,他從小就很堅持自己既有的一套生活方式、制度、品味等,誰也改變不了他。雖然他經常和那些出入奢華的朋友們接觸,但卻從未改變他的品味習性,像飲食、穿著、居住等。

在他身邊其實很有意思,你會發現他根本就不在意別人身上有什麼精品珠寶、也不會去欣賞那些精品,那些東西吸引不了他的目光。

沒錯,他喜歡私人飛機(按:巴菲特買了架灣流四號噴射機做為波克夏執行長的交通工具,但他擔憂引起股東白眼,所以低調地將飛機取名為「百口莫辯」,indefensable),但他不喜歡那些一般有錢人所熱中、追求的那些東西。

問: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巴菲特,你覺得怎麼說比較合適?

答:他是一個有著簡單品味的複雜的人。(He is a complicated person with simple taste)

問: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還以為他是很簡單的人,只是想賺錢?

答:他開的車,有10年了,也捨不得換新車。他女兒蘇珊強迫他換車他才會換,而且他開的車一定要便宜,你知道蘇珊找遍整個內布拉斯加州歐馬哈市區和周圍幾個城市,才找到一輛同款車價位最便宜的。出外吃飯,華倫不會主動付帳,最後總是他的朋友們拿起帳單去買單;小時候帶孩子去看電影,也都不會買爆米花。

問:他又怎麼複雜法?

答:他非常複雜。他不只是大家在媒體上看到的親切老爺爺,其實他有非常強勢(tough)的一面;另一方面,他有童心,也很愛秀,就像波克夏的每年嘉年華式的股東大會,他像個電影製片人或大明星一樣愛秀;他也很會談判,很會殺價;同時,他也是非常感性的人,對家人和朋友都非常忠實;不過呢,生意場子,他也會很硬心腸、很冷酷。所以,有很多不同面向的華倫.巴菲特,是大家忽略的。

誰會是巴菲特的接班人?

問:巴菲特是一個怎樣的老闆?

答:哈,他是個相當有趣的老闆,他讓屬下自己工作、他離其他人遠遠的。他對待員工總是鼓勵、而非批評,多數員工都喜歡他這種管理風格,員工會感覺到有比較大的自主空間。他向來不太需要其他人的協助或支持,他總是能獨立完成許多事情,儘管不少人希望能與他多接觸、希望他多和他們一起參與工作與決策,但他總是不太介入。所以在他手下工作愉快的人,大多是那些可以獨立完成工作、不需常和老闆碰面、也不需太多指示或導引的人。

問:他有在為公司找接班人嗎?

答:目前波克夏的新總裁候選人有三個人。不過這三人也未必是新CEO,因為候選人一直在變。不過我認為,即使華倫走了後,公司雖然會和他在世時不一樣,但是波克夏的經營應該也毫無問題。

問:巴菲特在尋找的下一個總裁,需要什麼條件?

答:我認為,第一,他要能做最好的資本配置;第二,要能激勵波克夏所有的經理人;第三,要維繫波克夏的企業文化。

問:巴菲特不買科技股,他說因為他不懂。你覺得這樣的原因,理性嗎?

答:或許一部分的原因在於,他發現科技類股成長非常快速,可能有一群非常聰明的人在背後操盤,他們緊盯著科技發展的趨勢而迅速調整操作對象,但他不想這樣做。他沒法一一掌握不同的作業系統軟體、或者現在有哪些軟體可能暢銷、什麼技術在發展等。他其實也算瞭解科技產業,但他不希望貿然投入那些有人比他更瞭解的產業領域。他也不想去投資那些已經有許多人投注的對象。

為什麼巴菲特不冒大風險?

問:請問他的合夥人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對巴菲特有什麼影響?

答:兩人是在1969年成為朋友,查理也出身奧馬哈,大他七歲,所以兩人小時候並沒有交集。但兩人很快成為摯友,因為他們彼此有太多共同點,比方說他們兩個都很理性、思考很具邏輯性、他們的世界觀很接近、思考方式很相似,他們非常樂於談論投資和生意方面的事情。

不過兩人也有互補,查理總是在找他所謂的「偉大企業」(great business)來投資,就是體質健全、能長期經營的公司;但華倫總是找他所謂的「雪茄屁股」公司,就是那些體質、規模不一定好、但股價相當便宜的公司。查理最後說服華倫去買那些偉大企業,像可口可樂,而不是老買那些便宜但體質不佳的公司。

問:所以巴菲特的選股哲學,主要是找「偉大企業」和「雪茄屁股」?

答:對,大致來說,他希望找那些不會太貴、卻又有高價值的股票。像奇異電器、高盛都是。

問:他早期在美國東部師事恩師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學會「價值投資法」,這段故事很有名,你認為年輕時的美國東部經驗以及葛拉漢對他影響如何?

答:當他最初遇到葛拉漢時,改變他非常深遠,這位恩師影響他的程度到了巴菲特的父親都親自赴紐約葛拉漢的辦公室對他說,「你把我的兒子從我身邊偷走!」不過這一段往事我的書裡沒有收錄。

他的「價值投資法」奠基於葛拉漢的指導,幾乎影響他的投資原則,深遠到後來他遇到摯友兼生意伙伴孟格時,孟格花了好大力氣才讓華倫相信,「回歸經營基本面也很重要,好公司值得花大錢去買。」

安全邊際與不冒險為投資王道

問: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策略和語錄相當豐富,總結來說,你認為哪一項最重要?

答:最重要的應該是「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概念,這樣可以避免高風險。你看現在許多企業公司、金融機構的資金發生很大問題、甚至瀕臨倒閉,但波克夏的資金結構卻始終相當穩定,就是因為他對「安全邊際」的堅守,所以可以避免許多財務問題、避免太多風險,即便你投資失利,也不致產生太大損失。

這個概念對所有人來說其實都是適用的,不是只能用在投資理財上,你還可以將這概念用在你的人生規劃。如果人生的一切都能按照你預料的方向走,當然最好,但我們不能假定一切都會如此完美地符合預期,所以就像巴菲特投資一樣,需要做風險的評估控管。

問:巴菲特的眾多投資語錄當中,哪些最讓你覺得珍貴受用?

答:別冒太大風險。如果沒辦法一下子賺大錢,那沒關係,但如果因為冒險而虧本,那就還得花一段時間去賺回來,而且很不容易

很多人講「高風險、高報酬」,華倫並不相信這一套。華倫一生的成就,全靠在市場上進行低風險的投資,但他獲得的報酬卻遠高於市場的平均報酬率。我想該去質疑的是,為什麼大家會認為「高風險、高報酬」這句話是對的。

巴菲特早就預測了金融風暴?

問:你的書出版後,湊巧爆發金融海嘯,你和他談過這個議題嗎?他對這波金融風暴有何預測?

答:2002年時他談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問題。然後今年稍早貝爾斯登倒閉後,他就預見了當前這種連環骨牌效應了。目前每個人都希望他出來講話,給建議。他出來告訴大家,不要驚慌,長期而言,情況會穩住,現在恐慌性賣掉手中持股是沒有道理的。現在人民信任他的程度超過信任政治人物,他被期待去安撫整個世界的驚恐情緒。

問: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總是與眾不同,現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巴菲特這次又展現什麼投資策略?

答:他總是說「你要保持理性」,別讓你的情感干擾對投資的判斷。所以當年許多人加入網路、獲得短暫繁榮、開心不已,然後他們就跟著市場一起瓦解,陷入失望,什麼也拿不回來。而華倫重視的是要保持理性、千萬不要讓情緒影響了投資判斷。

問:你認為巴菲特將來會留給整個美國社會的影響會是什麼?

答:我想投資、避險這兩個方面,他絕對是最大的影響者。他每年股東大會時所發表的「致股東的一封信」,還有他自己從無虧損、連續近70年的投資不敗紀錄,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我想人民會視他為一個「投資典範」。

問:人格影響力方面?

答:他的人格影響力也是很大的一塊。美國人覺得他很好玩,個性很有魅力,如果他不是這麼幽默、風趣,我想他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問:你說他幽默、風趣,有什麼小故事可以佐證?

答:他總是喜歡嘲笑假惺惺、矯揉做作的人。有一次在愛達荷州太陽谷,出席的許多人都是有錢的老富翁,帶著比他們年輕很多、年紀像女兒、孫子輩份的美女太太。美國人喜歡把這種老婆叫做「Trophy Wife」(獎盃老婆,意味著男人成功後有權有錢娶年輕貌美新老婆來犒賞自己)。但他當晚他對我說,「這些美女們和我一點關係也沒有,在我看來他們一點都不像獎盃,看起來比較像倒數最後一名的獎品(Booby prize)」

問:據說世界首富最愛吃的美食是一客29.9美元的牛排,你訪問華倫時最常去的地方也是牛排館嗎?

答:是真的。沒有錯,我還胖了7磅。我後來吃牛排吃得好膩,因為我們一共去了5家不同的牛排館,吃了又吃,我實在是吃膩了,後來我要求改去一家鬆餅店。你知道華倫每天吃同樣的東西都不會膩,這是他的本事。

問:最後談談,為什麼這本書取名為「雪球」?

答:這是一個綜合性概念,生命像一個「雪球」,由上而下往下滾時,總是愈滾愈大;另一方面也象徵華倫在投資時,錢愈滾愈多,而他自覺地決定投資時導引錢流向的方向時,也像滾雪球一般;投資時,所需要的知識、關係、人脈、錢,也像滾雪球般。

「雪球」是他一生的「隱喻」。象徵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所累積的人生資產、財富和關係,都愈滾愈大,變成現在這麼巨大。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存錢就不會虧錢嗎?

MONEY+女人變有錢5 2008年11月6日 撰文:林奇芬

「大表姊,你看你看,我終於有了一筆外幣存款了!」薇貞表妹周末來家裏吃飯時,很高興的拿著存款單對著我說。我心想,這位有多少花多少的月光女,終於在我的不斷嘮叨下開始存錢了,真是好的第一步。

「你看,我好不容易存了30萬元,但是台幣的定存利率實在太低了,所以我挑了一個利率最高的澳幣定存,利息有6%,你看我是不是已經變成精打細算的理財高手了!」薇貞滿臉都是得意的笑容。

「那很不錯喔,恭喜你,踏上成功的第一步。」我笑著對她說,「你知道你當時買澳幣的匯率嗎?」

「蝦米?什麼匯率,澳幣不是很好嗎?很多人都在搶!」薇貞臉部表情頓時有點僵硬。

「你把新台幣換成另一種外幣,當然要看看當時的匯率,看你能換多少澳幣,等定存到期後,你要把澳幣換回台幣,也要再計算匯率,最終才知道你究竟是賺是賠?」我簡單的做了說明。

「天啊,我又聽不懂了,你趕快幫我看看,我的匯率如何?」薇貞把定存單塞到我的眼前。


「喔,你是在今年7月時辦的澳幣存款,當時澳幣匯率正好在歷史高點,你這筆投資可能會有一些風險喔?」我拿著定存單沉著的說。

「什麼?你是說我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開始儲蓄,卻可能虧損?可是定存不就是最穩當的嗎?更何況還有利息。」薇貞臉色開始發白。

「先別急,我們來算一算,同時我也教你怎麼看懂外匯投資。」我拿出紙筆來。

「你看,你這筆投資,當時澳幣兌台幣匯率是一澳幣兌29.75元新台幣,所以你存了1萬元澳幣,換算下就是29.75萬元新台幣。因為利息是6%,所以1年後你會拿回10,600元澳幣,對吧。」我把相關的數字一一寫下來,薇貞邊看邊點頭。

「但你知道嗎,最近澳幣對美元大幅貶值,新台幣兌美元也有一些貶值,但整體來說澳幣貶幅較大,目前已經變成一澳幣只能兌換25.33台幣了。」我接著說,「我們假設,明年7月定存到期時,澳幣兌台幣的匯率和現在相同,那你可以拿回268,498元台幣(10,600元澳幣乘以25.33),也就是加上利息後,你還比原來的存款金額少了29,002元,你的損失幅度是9.7%。」

「怎麼會這樣!怎麼跟我想的都不一樣,我還以為我大約可以賺到近18,000元的利息,怎麼反而是本金少了快3萬元?」薇貞沮喪的說。

「第一次做外幣投資的人往往會有這種問題產生,因為我們購買了另一國的貨幣,所以就有匯率的風險要考慮,才不會賺了利息賠了匯率。」我接著說,「不過,你也不用太擔心,因為1年後澳幣對新台幣匯率會怎麼變化,現在還不知道。萬一到時候匯率不好,你可以考慮先持有澳幣,不立即換回台幣,或是再續存澳幣定存1年,多賺一年利息,並等待更好的匯率,還是有一些變通的方法可以降低風險。」

「你這樣說,我有點了解了。可是,大表姊,投資理財真的不容易,我本來想定存一定最安全,沒想到還是有這麼多的問題要考慮,」薇貞皺著眉說。

「沒錯,理財本來就是要考慮很多層面,不像你想的那麼簡單。如果你只是存款,那主要是評估利率,利率當然愈高愈好。但是存款中若有外幣,就一定要考慮匯率。其實,很多時候匯率的影響要比利率高很多,這是一般人最容易忽略,但也最難掌握的。」我很老實的回答。

「大表姊,那我要怎麼去判斷匯率會漲會跌,以及它對我投資的影響呢?」薇貞似乎開始對這件事有點興趣了。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容易了解了。比如你最喜歡買的LV包包,這幾年你會發現價格愈來愈高,這是因為歐元變貴了,所以從歐洲進口的包包價格水漲船高。這就是所謂的歐元升值。」我接著說,「但你買的若是美國生產的產品,因為美元相對歐元貶值,可能你就會覺得美國牌子的產品便宜。」

「不過,光這樣考慮還不夠,因為我們都是用新台幣去換,所以還要再看新台幣兌這些貨幣是升值還是貶值。如果新台幣升值幅度高,那相對我們就會覺得買外國東西變便宜,但若新台幣貶值,就會覺得買什麼都變貴了。」我進一步說。


「那我也沒有錯啊,這幾年澳幣一直升值,歐元一直升值,當然應該存澳幣、存歐元,為什麼不對?」薇貞很疑惑的問。

「如果你是在3年前存澳幣、存歐元,我就要說你很聰明。因為過去3年來,澳幣與歐元幾乎一直呈現升值走勢,再加上存款利率一直比台幣高出一截,如果過去3年做了這個投資,真的是又保本又賺錢。」我笑著回答。「但現在做就不怎麼聰明,因為澳幣兌美元在今年7月創下近5年新高後,出現了一次重貶的走勢,在短短1、2個月內,貶值幅度高達20%,許多人因此蒙受不小損失。」

「怎麼會這樣?是什麼原因造成?」薇貞抓著頭髮,一副搞不懂的模樣。

「原因很複雜,不是單一因素,包括了澳洲產品出口減緩、經濟成長下滑、央行可能要降息、資金可能外流、過去漲幅太高……很多錯綜複雜的原因影響匯率。匯率真的很難預測。」我苦笑著說。

「那我究竟該怎麼做呢?把澳幣存款解約,換回台幣?」薇貞急切的問。

「那倒不必,我建議如果你只想做存款,還不如多種貨幣都持有,未來存款主要以美元、歐元以及另一種亞洲貨幣(主要是日圓,但台幣也是其中之一)為主。這三類貨幣方向相反,可互相抵消匯率風險。」我把薇貞的定存單拿還給她,「好了,別擔心,下次存到錢要做定存時,再找我討論一下。」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消費券未演先轟動

【聯合報╱社論】2008.11.18

消費券已成熱門話題,未演先轟動;這可謂是馬政府的第一場「社會運動」,不要弄成雷大雨小、虎頭蛇尾。

「消費券」是一個「運動」,主要的目標就是要用「話題」來帶動「消費」;倘若只「消費」卻不能將「運動」炒熱起來,即屬失敗。

「你用消費券買了什麼?」「你的儲值卡還剩多少錢?」「再不用就失效了!」「馬總統用消費券的第一筆消費是什麼?」「小英主席用儲值卡到7─11買了什麼?」消費券的發放,就是希望用這些「話題」來製造一場「消費運動」。打破市場低迷的「慣例」,以「動」帶「動」。

本報系是最早鼓吹以消費運動來活化經濟的媒體;幾個月前,我們就提示「投資才是硬道理/消費就是社會愛」的觀念,寄望以政府的消費(擴大內需投資等)及民間的消費(發放消費卡等),為經濟添加動能。後來,我們又推出「愛台灣/來消費」的專題報導,帶出了馬總統到沅陵街買兩雙鞋等新聞。如今「消費券」已呼之欲出,我們尤其樂見這場「愛台消費運動」能夠「愈演愈烈」。


市場經濟就是一個交換大網。我買你的青菜,你買我的皮鞋;經濟就能活絡起來。在這個景氣低迷、外銷困頓的時期,內需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以民間消費來活化這一張交換大網,已成自救救人的重大經濟工程。大家不花錢,大家沒收入;大家花錢,大家有收入。因此,我們才會說,在這場經濟風暴中,「消費」就是助人且自助的最溫馨的「社會愛」!

台灣的國民儲蓄率極高,眾人未必是無錢可花,現在的問題是不肯花錢;甚至惡化成一種疏離感及無力感。因此,消費券的作用,其實不只是(或許部分也是)一種扶貧的福利措施,更是一種「社會運動」;而且,也不止是帶動「消費」而已,更是要激勵人心,提升信心,恢復社會生機生趣,掃除疏離感無力感,甚至激發社會愛。

所以,消費券未必要排富。可能造成「排假富/留真富」,只是枝節原因。主要在「排富」少了話題性,「運動」的能量即大幅削弱;如果失去周杰倫、林志玲的消費券如何使用的話題,對消費券的動能也許會打折扣。何況,富人若不用消費券,錢仍留在國庫,亦無損失。

發券或發卡的抉擇,也是利鈍得失的關鍵。券可用於發票商店,卡則只能用於刷卡商品;可能顧此失彼。但卡較券的優點多很多,例如即可設計「愛台消費相對獎金」,消費者自付十元,政府支付十元獎金,亦即消費者以十元可買二十元商品;甚或可提高至「消費者花十元/政府獎十五元」,只要標定上限即可。如此,政府花錢相對少,市場的效益卻倍增。再者,若發行儲值卡,即可設計「分段發錢」;若總額為一萬元,可分作每月五千元撥入,或每月二千五百元,以刺激相對多次、長期消費。此外,亦不妨考慮乘此時機,建立類如「國民金融卡」的制度,往後年金、津貼、退稅或其他政府補助,皆可利用此卡存提。

消費券或儲值卡,皆無可能面面俱到。發給誰是一問題,例如排不排富?如何用又是另一問題,用在傳統市場、發票店或刷卡店?面對這類問題,政府不能陷入父子騎驢的境地,在野黨也不宜為反對而反對。若要推行,就一定要堅持一個政策目標,那就是:這不只是一個撒錢的政策,而是一場帶動民間生機生趣的「社會運動」。倘若撒了錢,「運動」不起來,即屬失敗

在發券發卡的同時,應全力醞釀「消費就是社會愛」的社會氛圍,可動員社會名流扮演「消費大使」,發動各行各業推出愛台消費的節目,甚至各縣市相互競賽,以期發生激盪效應;現在,市場上的問題不只是消費不足,更嚴重的問題是人心疏離,生趣不足,信心不足。因此,這場萬方期待的「消費運動」,目標不只是在促動消費的行為,更在活化人心,催化生機,激化社會愛。

就在此刻,朝野藍綠充滿撕裂性的話題;但希望在消費券或儲值卡這個議題上,朝野藍綠皆能攜手合力推動一場「愛台消費運動」!


太遲了所以要更快
【經濟日報╱社論】 2008.11.18

翻翻本報社論,發現我們從5月下旬開始鼓吹針對全國200萬中、低所得家戶,其家庭儲蓄為零甚至已寅吃卯糧者,每戶發給2至5萬元的補貼,一面扶持他們度過物價飆漲的難關,一面藉此擴大內需,提振國內景氣;而且由於馬政府對此充耳不聞,我們又苦口婆心地再三、再四大聲疾呼,嘮叨得甚至令讀者嘖有煩言。但我們深知面對當前全球金融風暴、國內景氣低迷,這乃是極少數立可見效的靈丹,雖千萬人,吾往矣。

我們堅持此一主張,除了一開始,期望雪中送炭之外;還不斷提醒當局,中國大陸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打壓其加工出口部門的政策,今年以來進行得如火如荼,勢將傷及其出口與經濟動能,而台灣近幾年高度倚賴對大陸出超擴張,做為經濟成長主要引擎,一旦此一引擎熄火,經濟將立時陷入衰退,必賴啟動其他成長引擎以為補救。對這200萬戶家庭之補貼,就是目前立即可用的補救手段。

蹉跎半年時日,馬政府終於採納了這個建議,日內即將提撥約700億特別預算發放消費券。其實這樣的結果也早在意料之中。這個反應遲緩、動作慢半拍的政府遲早必須面對台灣經濟從第三季開始陷入衰退的事實;如今第三季季報顯然將公之於世,再也無法遮掩,才匆忙臨渴掘井、極力找尋救急的手段。

當然,晚做總比不做好;如今眼看明年連官方都想「保2」時,這一帖藥的確可以讓情勢大獲改善,不過,仍取決於做法是否恰當。

發消費券之議一出,頭一個碰到的問題,就是要不要排富。報紙報導,連主其事的部會官員都說,為刺激消費不應排富;更有人高喊,擴張內需的政策,「效率比公平重要」,愈富有者,愈有能力消費,將他們排除在外,豈不是開倒車?而且,排富還會涉及棘手的認定問題,到時一定會有一大堆「該補助的沒補助,不該補助的倒大獲補助」的問題。因此,主張不排富的呼聲甚高。

要不要排富,的確需要仔細思量,尤其門檻若設得太低,將許多中等所得者排除在外,必將怨聲載道。但不論如何,一些事關真謬的問題仍要辨清。

發放消費券的主要目的既在擴張國內需求,則排不排富即以其擴張效果為首要檢驗標準。許多人認為富人才有能力多消費,但這卻無關宏旨,因為有能力多消費,與是否有意願增加消費,完全是兩碼子事;而且當他多得這一萬元是否會多消費至少數千元,才是討論的重點。

試想台灣首富郭台銘先生,以其富甲四方,所需之物莫不咄嗟可辦,一切所需齊備之後,還節餘下百多億元支持公益;則我們的官員雙手奉上一萬元儲值卡,郭先生豈會因此就特別額外增加其消費?

這本是經濟學原理中最基本的消費行為準則:所得較低家庭,因儲蓄告罄,房租、水電費都不知何來,補貼一萬元如大旱之望雲霓,會趕快張羅家庭所需日用;但所得愈高,會節餘下來的部分就愈大。這本是人之常情,則唯有將消費傾向低的富人排除,700億才能多投入消費;這才是效率,豈能顛倒而言?

消費傾向高還有一個好處;當一萬元從此家庭手中流入同樣高消費傾向的商販,會立刻創造出另一個一萬元的消費,如此輾轉,一年之間,國內消費會增加好幾倍,這就是所謂乘數作用。如果平均起來,這些不太富有的家庭消費傾向是4/5,只有1/5節餘成為儲蓄,乘數就是五倍,700億補助,就會激發出3,500億國內需求,是GDP的3%,則即使原本要衰退1.7%,因此便可扳回來成正的1.3%。

不過,目前依行政院的說法,其排富門檻雖僅120萬元,卻能讓88%的家庭不被排除,這與一般人的認知落差太大,反而會令七、八成的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比較務實的做法,是先抓好預定發放戶數,例如原先設定的500萬戶,再依此推估其發放家庭年所得是多少,做為門檻。若全國家庭中88%都納入,還抱怨中產階級被排除,豈有可能發生?

除此之外,一旦門檻設定,為求時效,政府要與全民達成共識:門檻必有漏網之魚,錙銖計較只會拖延時日,浪費資源;因此一方面大眾應適度包容,另一方面則訴諸道德良知,呼籲所得逾此者自動放棄,這樣才能讓好事早日降臨。

最後,以家戶所得為唯一標準其實並不完美;如果可以針對家中有嬰兒、老者、殘疾、孕婦或人數在五口以上者,每戶各額外補貼2,000元,以體恤其特殊負擔,即大致可以彌補上述缺憾。不過,不論如何,千萬要快,不要又見「賊已渡河,朝議仍未定」!

其他相關報導:
繳稅 彩券 學費 水電費等 不能用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19/4/19ovc.html

消費券對刺激台灣經濟幫助有限 根本問題仍在出口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081119/2/18eo3.html

力抗大失業潮

非凡新聞周刊134期 文/洪茗馨

「不要拍!不准拍!你敢拍我試看看!」一名男子忽然對著攝影鏡頭大聲怒吼,滿布皺紋的臉上有著藏不住的焦慮與憤慨。此刻,他正坐在台北市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諮詢櫃台前等候叫號,或許是累積太久的失業壓力,緊繃的情緒在一瞬間宣洩爆發而出。

年底恐破50萬人失業

然而,像他這樣的失業人口,在二○○八年底預估將突破五十萬人。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今年九月全台失業人數達到四十六萬四千人,較八月增加一萬二千人,失業率攀升至四.二七%,創下四年來同月新高。大失業潮來臨的警訊早就反映在全省就業服務站。以台北市承德路就服中心為例,一天內有高達六、七百人湧入找工作及尋求就業服務,連服務人員都大感驚訝,忍不住直呼,「現在,怎麼這麼多人沒頭路?」

時機歹歹,頭路難找,十月底,高雄市推出一項暖冬計畫,率先釋出社會、民政、工務、警察局等政府局處共五百個工作機會,結果,大清早七點不到,就業站外已經有三千人不畏豔陽日晒,大排長龍來面試,求職者中,從五十歲到十八歲都有,為的就是求一碗飯吃。


金融電子業掀裁員風

金融業是這波不景氣中受創最慘的行業。光是十月份,銀行壽險業裁員比率高達四成,壽險業主管從原本一百四十萬元的年薪,被大砍三分之二,每月只剩四萬元,證券股票營業員收入大減三成,有人下班後還得兼差開計程車。

三十五歲的Andy原本是銀行的MIS工程師,不料,公司受到金融海嘯波及,被外資併購,四月底進行人員縮編,超過五分之一的同事被裁員,他也被迫捲起鋪蓋,回家吃自己。

一向被視為新貴的電子業也「貴氣」不起來,之前在竹科網通廠上班的Betty,被裁員後乾脆回家賣豆腐;過去人人歆羨的面板業也挺不住,王小姐被迫縮減上班天數,月薪也從三萬五變成一萬八,形同變相減薪;農曆年後無預警解散的遠航,一千二百名員工無機可飛,座艙長林厚開起早餐店,航向人生另一段意外的旅程。

風暴之後必有大失業

世界經濟正面臨一九三○年以來最危險的衝擊,全球景氣正式進入低迷時期。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將僅有三.八%,明年甚至可能下滑到二.五%,景氣欲振乏力,企業人力緊縮,失業人口逐月暴增,多項數據都顯示,「大失業潮已然來臨」!

事實上,金融風暴後伴隨大失業潮,確有歷史軌跡可循。一九二九年,美國由於各銀行毫無限制地向股票市場貸款,縱容投機炒作,引發盲目投資和生產,導致大量產品囤積,工廠大量關門歇業,造成經濟大蕭條,時隔二年,全美大失業潮隨之爆發。

台灣也曾發生過相同的現象。二○○○年至二○○二年,受到科技泡沫化,全球股市重挫的影響,導致電子資訊產品需求跟著縮減,衝擊台灣出口貿易,加上高科技產業大量外移,也造成就業量下滑。二○○○年失業率二.九九%,到了二○○一年竟急劇上揚至四.五七%,二○○二年更創下五.一七%的歷史新高。而目前已超過四%的失業率,明年不排除「追上」二○○二年的紀錄。

台北市勞工局就服中心主任張煜輝說,去年台北市一至九月,求職數約四萬人,求才數約三萬九千多人,求職就業率達四三%,到了今年同期,求職數增為四萬四千多人,求才數卻不到三萬人,等於比去年少了四分之一的工作機會,可見職場「僧多粥少」的情形愈來愈嚴重

失業的魔咒隨時可能降臨在自己身上,多數上班族開始未雨綢繆。記者實地走訪台北市開封街一家補教業,發現在可容納一百多人的教室裡,竟然座無虛席,所有人戴著耳機、緊盯電腦螢幕,正在進行數位教學課程,為報考國營事業機構提早作準備,在這群認真用功的考試族裡,竟有人還穿著知名企業的公司制服來補習。

網咖難民潮吹向台灣

另一個座無虛席的地方,是網咖、漫畫王和速食店;因為失業,這些地方可以只花幾十元打發一整天。日本社會的「網咖難民潮」現在也吹向台灣,根據日本厚勞省去年調查,估計全日本至少有五千四百名網咖難民,吃在網咖、睡在網咖、流連群集在網咖,因為居無定所、難以覓職,只能靠著低收入過著不安定的生活,形成更難就業的惡性循環。

「老婆,我要去上班了。」穿上西裝、提著公事包,小陳沒有朝著公司方向走,而是轉身往鄰近的網咖走去,這已經是第十五天了。原本擔任銀行理專的他,被裁員後,因為怕家人擔心,只好還是假裝出門上班,實則待在網咖店上網找工作或是看盤,一直到傍晚才回家。

「但是,我有家計的負擔,這樣下去遲早會被發現。」電腦桌前擺了一罐提神飲料和一個丟滿菸蒂的紙杯,因為煩躁,小陳幾乎菸不離手,像他這樣的情形,從今年九月以來,不停在各大網咖上演。

「現在一間店七十多台電腦,幾乎天天坐滿,尤其是原先人不多的上班時段,現在也爆滿。」

在台北縣經營網咖的業者吳先生說,別的行業業績衰落五成,但是他經營的三間網咖,每月淨利超過五十萬元,現在甚至打算買下其他店面,來應付愈來愈多的客人。

待上八個小時,花費不到兩百塊,還有便宜餐飲提供,網咖似乎成了許多失業族最溫暖的避風港。

可以睡在沙發上的看書亭、漫畫王也是失業族的新寵,位在台北市統領商圈的這個休閒空間裡,可以吹冷氣,看書、看雜誌、也能上網,累了還可以洗澡,八小時只要一百七十九元,很多人乾脆省下房租費,直接把這裡當做「超平價旅館」。

六大失業怪現象興起

愈來愈多的怪現象因為大失業潮來臨而發生。

現象一:尼特族、飛特族人數增

在日本社會裡,不工作、不升學、不進修,終日無所事事的人,被稱為「尼特族(Neet)」,尼特族的特性是具勞動力卻沒有就業打算的人,雖有大學以上學歷,卻因不願屈就於過低的薪資,而在「職海」中沉浮,或者是因為家中經濟許可、加上就業方向不明確而延緩進入職場。

一心夢想進入傳播界工作的Sailor,退伍後曾在電視台工作一個月,但因覺得工作太累而離職,這一年來他過著睡到自然醒的生活,日常開銷仍由父母負責,父母也從未過問他的選擇。Apple則是無奈的說,從六月到現在,她已經投了二百多封履歷,幾乎都石沉大海,雖然有五家公司願意給她面試機會,但她都不滿意,「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利的時候,就當作是上天賜予的長假吧!」Apple用日劇《長假》裡的台詞告訴自己。

此外,靠打工為生的「飛特族(Freeter)」,則是另一個數量激爭的族群。對生活或工作採取率性的態度,年過三十的Eric靠兼職工作為生,他白天到快遞公司上班四小時,缺錢的時候就到市調公司打打電話,他說,「反正我一人飽、全家飽,拚命工作幹麼?享受人生才重要。」

現象二:倒店、開店潮同時發生

根據經濟部統計,今年九月全國解散、撤銷及廢止的企業共七千一百零六家,相較二○○七年同期暴增了一.二三倍,等於平均每天就有二百三十七家公司倒閉。

台灣連鎖加盟店今年的關店數也高達八千家,比二○○七年增加一成。不少飲料店為了搶救岌岌可危的生意,打出一杯咖啡十五元的低價,希望咬牙度過這一波景氣寒冬。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祕書長李培芬表示,過去平均一年有一萬五千家連鎖店開張,雖然今年民眾消費緊縮,零售生意量普遍下滑,還是有一萬四千家連鎖店投入市場,最熱門的莫過於「三十九元商店」、「百元理髮店」等低價店面,這類店家可以讓消費者利用有限的金額,達到最大的消費效能,成為這一波開店潮的趨勢

現象三:人力派遣市場成主流

企業雇主為降低人事成本,大量運用人力派遣,根據104人才派遣中心統計,台灣企業釋出的派遣職缺從二○○三年每天不到二千筆,到今年十月已成長到每天一萬一千多筆,相當於六年內成長了六倍。

現象四:離婚率驟減

因為金融風暴影響,大家的收入和儲蓄也都受到波及。為了生活,各國怨偶忍著不離婚,畢竟兩個人分擔生活費、房貸費,總是比較划算,西班牙離婚率就因此驟降二三.五%,就連離婚率高居全球第二的韓國也大降了二七.九%。

現象五:國際志工職缺變搶手

這項工作雖然沒有月薪可領,還必須深入落後國家,在惡劣的環境下辛苦工作,但因包住包吃,每月還可領到一至二萬元的生活津貼,讓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目前外交部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每年派出約一百名國際志工,前往中南美洲、南太平洋島嶼等邦交國,例如兩年長期合約志工,每年有五十個名額,去年只有一百人報名,今年卻高達三百人爭取。

現象六:心靈產業崛起

因為工作與經濟雙重壓力,大家對未來更加疑惑,前往紫微斗數、西洋塔羅牌、命相手相館或襌修中心,排隊求神問卜或尋求開示解惑的人愈來愈多,心靈產業的規模也日益壯大;甚至,心靈產業也被許多上班族當成事業第二春,占卜課程報名人數跟著大增。

吸收資訊迎接新挑戰

如果你很不幸的已經成為拿著紙箱離開公司的那一位,心裡一定很擔心吃了這一頓,下一餐的著落在哪裡?但是,一名失業者是沒有時間自怨自艾的,大哭一場後,你應該要想清楚下一步該怎麼做,才能縮短你的失業期。

「任何失業、失敗或中止,都是另一個成功及挑戰的開始,」西華飯店總經理周武,近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一共換了五個老闆,幾次失業,短則一周、長則二個月,讓他體會到即使失業,知識的吸收仍然不能打烊,那麼失業反而是重新包裝自己的機會

一九七八年,國信集團「主委」、蔡家食譜餐飲集團董事長蔡辰男籌備來來飯店,周武順利加入蔡辰男團隊,兩人合作把來來飯店帶到最高峰,當時的來來幾乎就是高檔的代名詞。沒想到十年後,來來飯店轉換經營權,周武竟面臨失業窘境,好在他在飯店業的成績有目共睹,短短七天,就讓他找到西華飯店的新工作。

長期在飯店內深耕,一九九四年,周武被延聘到鴻禧大溪別館擔任總經理,當時在鴻禧董事長張秀政的支持下,他帶著經營團隊斥資二十億元整修高爾夫球場,數度成功申辦國際知名的高爾夫球賽,包括名將老虎伍茲都曾到鴻禧球場比賽。

任職鴻禧期間,周武還接待過十六位國家元首,包括美國前任老布希總統、現任副總統錢尼、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等,成功為球場及別館增加知名度。

二○○四年,周武應老同學王令麟之邀,擔任東森育樂總經理,並協助東森美洲台開台工作。

一直到二○○七年一月,力霸集團財務風暴發生,他才轉往王朝大酒店出任總經理一職,協助仙妮蕾德集團總裁陳得福取得王朝大酒店經營權。

人脈存摺縮短失業期

今年六月三十日,合約到期,周武再度面臨失業危機,幸而千里馬有伯樂賞識,七月時他又回到老東家西華飯店懷抱,回鍋擔任總經理一職。

一般人失業可能長達半年甚至一年,周武的失業期則短短一周,這得歸功於他有一本豐厚的「人脈存摺」,而且即使離開工作都與前任老闆維持良好關係。周武強調,不少人在離職時跟公司撕破臉、口出惡言,到處說前一個老闆的壞話,這是相當不智的。

離職時最好是「好聚好散」,如果跟前老闆關係不錯,不妨在過年過節時傳個簡訊或打通電話問候,失業時搞不好還有回鍋機會,像他這次回到西華飯店擔任總經理就是最好例子。

另外,平日廣結善緣也很重要,和媒體記者關係不錯,加上工作能力受到肯定,與經營階層熟識的媒體記者也可能是貴人,幫周武留意新工作,這也是縮短他找工作時間的原因。

失業率節節攀升,周武建議中高齡失業者即使找工作期間,也不能中斷資訊的吸收,生活起居千萬不能懶散。他就要求自己在失業期間仍維持每天七點慢跑、看八份報紙的習慣,另外,最好把歷年工作成績做成一份報告,機會來臨時就能馬上拿出過往成績,也能幫助自己在眾多求職者當中脫穎而出。

除了盡快就業之外,下一份工作的前景如何也要考慮,到底哪些行業是大失業潮中最危險的行業?哪些又是最景氣行業?

六危險與五景氣行業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前六大危險行業分別是金融業、資訊科技業、製造業、房仲業、旅遊業、平面媒體業,而前五大景氣行業則包括公家及國營事業、補教業、綠能環保產業、生技醫療業、以及低價餐飲業

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指出,六大危險行業都是金融風暴衝擊最大的產業,目前員工都已面臨失業命運,而五大景氣行業的特色則是因為工作穩定、工時固定,像是中油、台電、台鐵、中華郵政、台北捷運公司等國營事業,不但是寡占事業,而且就算不景氣,都要用油電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許多人搶破頭也想考進去。

補教業愈來愈夯的原因為職場愈競爭,愈多上班族自我進修或報考研究所、公家單位,加上少子化緣故,再窮也要讓孩子補美語、學才藝,因此不受景氣影響,而環保綠能、生技醫療產業則是因為未來產業趨勢。

大失業潮來襲,如何擺脫被淘汰的命運,成為屹立不搖的一群?本期〈封面故事〉提供「求生術五大守則」:

五大求生術 免遭淘汰

一、山不轉路轉,選擇自行創業;例如報業副總陳琴富,被裁員後開設襌修中心,進入心靈產業,電子業業務洪貴枝,從網拍開創出月收入一百萬元。

二、培養職場多元功能,藝人何嘉文身兼五種職能,每季增加二十萬元收入,也不必擔心沒有通告;服裝設計師林國基既玩設計、又當老師,還開設個人品牌,多管齊下、年薪逼近千萬元。

三、不怕出身低,放下身段換跑道;前電視台記者江志明,拿起工具當黑手,現在已是單車店長。曾是年薪三百萬元的藥廠副總,趙樹德以外語優勢開計程車,開出一個月七萬元的收入,邱濟鄉則善用科技產品安排行程,貼心服務及e化管理,讓他成功建立品牌形象。

四、讀書進修,考進公家機關;鄒品為用一年時間全力衝刺,錄取特考三級,再也不怕飯碗不保。

最後一招求生術,則是提醒你,萬一真的被老闆炒魷魚,懂得善用政府提供的經濟援助,從失業給付、求職津貼、職訓生活津貼到接受職業訓練與推介,就能安然度過失業的緩衝期,裝備好自己,等待下一次的再躍起!

97年Q3上市上櫃EPS(證基會完整版).xls

營業員寄來的資料:97年Q3上市上櫃EPS(證基會完整版)

下載點1 (easy-share)
下載點2 (ziddu)

金融海嘯當頭 掌握晉身中產階級的5把金鑰匙

中產階級認定標準 各方觀感大不同
30雜誌 08年11月號 撰文/林孟儀

你,是中產階級嗎?

如果你年薪在90萬元以上,有房有車,而且住在市區50坪以上有裝潢的房子,車子也有停車位,常吃200元以上的外食,每月逛百貨公司添購行頭,衣櫃裡總有幾件名牌,喜愛閱讀財經雜誌,供得起孩子保母費、幼稚園和才藝班學費,再忙每年也要出國旅遊一趟,最後每個月至少都還能剩下收入三成以上的閒錢,可做為儲蓄或投資理財之用……

以上的形容,若差不多就是你過的生活,那恭喜了,你就是台灣30世代眼裡的中產階級人士!

描繪中產輪廓,30世代想法雷同

有別於政府以家戶統計為單位,為了描繪台灣中產階級的輪廓,9月底,《30雜誌》和104人力銀行合作進行了一項「中產階級大調查」,3天內,鎖定25到39歲受訪者,共回收了4069份有效問卷,得出了30世代對於台灣中產階級在食衣住行育樂和理財等生活型貌上的想像,製作出這份「中產階級檢測表」。


怎樣才算中產階級?其實,社會學、經濟學上,甚至各國對「中產階級」的認定,都沒有統一標準;若以最直接、量化的所得來看,政府普遍將家戶所得五等分,中間的第二、三、四等分,即被視為為中產家庭。而以社會感知來看,在美國,一般中等收入的民眾,就被視為中產階級。在日本,年薪300萬日圓以上(約合新台幣90萬元)才算。中國看待中產階級的標準較高,偏向「新富」,有調查便認定個人月薪得在1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5萬元)才行。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67%的受訪者年收入(含紅利、年終獎金等)在50萬元以下、平均月薪不到4萬元;卻有81%的受訪者認為,中產階級年收入應在60到120萬元以上,取中數即年薪應在110萬、平均月薪要在9萬元以上,才算中產階級!受訪者中僅有6%符合這樣的所得標準。

不論你認不認同這些所得標準與生活型貌,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永慈審視調查結果指出,30世代對於中產階級的想像共識度很高,這些突出的選項往往得到五成以上的受訪者認同。

在生活型態的描繪上,研究台灣中產階級多年的前國策顧問、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蕭新煌教授點出,「可見大家認為,middle class(中產階級)也要有class(品味)!區隔不只是錢,還要懂得花錢,懂得怎麼生活!」

但,台灣還有多少像這樣的中產階級?近兩年媒體渲染的「M型社會」「下流社會」若真的存在,30世代晉身中產階級的機會又有多大?

工作機會減少 階級流動速度趨緩

8月中,經建會委由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永慈進行「我國所得分配變動及因應對策之研究」,有媒體擅自解釋結果,聳動指出,台灣有82萬戶中產階級消失了!

接著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台北市個人月收入不到5萬元,就屬於50%的後段班。而近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甚至向政府疾呼:對年薪「300萬元」以下的「中低收入戶」,應該減稅!

31歲的新竹積聚科技公關俞明瑤提到,這些接二連三的新聞,讓辦公室同事議論紛紛,人人稱羨的竹科新貴,在股票分紅費用化之後,恐怕還真搆不上「中產階級」的邊!

40歲的奧圖碼科技公司協理施彥名研判,北部物價高,房價更是高不可攀,「北部中產階級消失的速度,可能比南極的冰山溶化還快!」

台灣中下階層,向上流動變慢

種種駭人的所得指標,「新貧」「近貧」「下流」的標籤,讓社會瀰漫著人心惶惶的氣氛。這波全球金融海嘯雪上加霜,失業浪潮也席捲而來,中產階級害怕往下沉淪,30世代也擔心自己原地踏步,離中產階級的目標更遙遠了。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55%的受訪者自認屬於「中下階層」,僅有17%的人自認是「中間階層」。

蕭新煌指出,前者即「邊際中產階級(lower middle class)」,後者是「核心中產階級(mainstream middle class)」,共占72%。

可見台灣的中產階級還在,比例還很扎實。台灣的貧富差距是變大了,但M型社會根本不存在,只是階級向上流動的速度變慢了;尤其是以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為主的邊際中產階級,要往上成為核心中產,塞車了!」他強調。

蕭新煌指出,台灣像經濟發展成熟的歐美社會一樣,開始出現階級流動「結晶化」,即階級世襲—— 二代之間處於同一個階級的現象。

產業外移,經濟帶不動薪資成長

城邦集團麥浩斯整合行銷部協理林孟葦,住在信義計畫區的高級公寓,開賓士車,大學時就用「大來卡」;她坦言,這些都是媽媽乘著台灣經濟起飛,做貿易白手起家的成果。堅持在職場上為自己追求另一片天的林孟葦觀察,「過去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果;現在的年輕人,要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解釋,全球化加上台灣產業外移,帶走了工作機會;台灣高等教育又太過普及,僧多粥少的結果,使得台灣中產階級雖然還在,卻對未來悲觀,強烈感受到經濟地位弱化的被剝奪感。

「尤其產業外移,台商賺的錢算在台灣的GDP上,但工作機會卻不在民眾身上。因為這些錢還留在海外繼續投資,提供當地就業機會,使得台灣民眾感受不到經濟成長所帶動的薪資成長!」林向愷點出,這正是GDP跟個人薪資成長之間的落差。

王永慈觀察到,台灣高等教育跟勞動市場沒銜接,加上知識經濟時代,薪資差距本來就會拉大,「以前只要念大學就會有好的收入,努力就會有好的回饋,現在不是了,造成年輕人對社會公平的期待幻滅。」

外商行政職缺,恐被中印菲取代

擔任金融業外商高階主管的史黛西,今年39歲,年薪300萬,有房有車,經常出國旅遊,是典型的中產單身女子。她回想1991年大學剛畢業時的起薪約2萬5,沒想到18年後,現在大學生的起薪還是如此,甚至不增反減!

長年在外商公司服務的史黛西還提出另一個警訊,「外商開始撤退台灣,未來年輕人到外商領高薪的機會只會更少!」以她所帶領的財務部而言,總公司已經明令,最晚到明年6月,20個人力將砍掉一半!職缺移到菲律賓、印度等地的後勤中心(central service center)。

在可預見的未來,外商的行政、後勤人力,將被中印、菲律賓等地人才取代,「因為成本,因為外語能力,將來台灣年輕人,甚至還比不過菲律賓人!」史黛西不可置信地說。

手握5把金鑰匙 不景氣仍可竄升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六成二的人表示,目前收入維持個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開銷「有點困難」;更有逾六成受訪者預期一年內「可能」或「非常可能」有失業危機;薪水沒漲就罷了,飯碗還可能不保!

在竹科半導體大廠擔任中階主管的小強便嘆口氣說,8年前他的年薪含配股約180萬,薪水沒動,多配的股票也因景氣不好、股價狂跌,所以年薪未見成長。「雖然我努力工作,但加薪和升遷速度,完全趕不上股票跌的速度!」薪水超過調查的中產階級門檻,卻不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的小強搖頭說。

蕭新煌點出,個人感受和實際情況有落差。確實,在「中產階級大調查」裡,雖有26%受訪者三年來薪水沒有變化;但有41%的人表示薪水增加,32%的人薪水減少者,增薪和減薪幅度達一成的受訪者,分別有11%,非常兩極。

可見雖然環境不景氣,階級流動變慢,但還是有不少人所得向上成長,30世代雖對現狀悲觀,但展望未來,卻相當務實樂觀,受訪者都看好自己在未來五年,階級可望向上流動!

不景氣像淘汰賽,存活就能出頭

當進入贏者圈的門變窄,既然未來不可測,政府更不可靠,如果又沒有一個好爸爸,如何突破階級流動的死水,擠進贏者圈?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受訪者不怪大環境不景氣,也不怨懟政府,卻懂得反求諸己,認為晉身中產階級的5把金鑰匙分別是:積極學習增進競爭力、抓住大環境變化趨勢中的機會、經營人脈關係、聰明理財、養成正面積極的人生觀

這不是一個「有夢最美」的浪漫時代,更是一個自求多福、自我投資的年代;你掌握的金鑰匙愈多,向上流動的機會愈大。

今年28歲的徐士懷,政大國貿研究所畢業後,進入富邦金控成為儲備幹部,表現優異,目前擔任企業金融部門的襄理,年薪還不到百萬。

在徐士懷的觀念裡,生活不要豪奢,但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隨心所欲消費,對金錢沒有後顧之憂,就是中產階級的生活。尤其,買房子是中產階級經濟能力獨立自主的象徵。「這代表你全盤掌握自己的生活,至少不用看房東臉色搬家。」他提到同學在台南工作,已經買了六百多萬的房子,但在台北,現在的年輕人恐怕連兩成自備款都籌不出來!

但單身、還跟父母同住的徐士懷自嘲,「我現在不是中產階級,我比較像是穿著西裝的乞丐!」比起從汽車公司主管職退休的父親,在31歲時就買房,「我要在30歲成家有困難,因為買房子是最難的關卡,我估計要到35歲才可能晉身中產階級。」

徐士懷曾虛心向公司多位主管請教升遷之道,發現主管都是針對專業領域,自掏腰包進修外部金融專業課程,自我充實。因此他除了認真上班,有需要時主動假日加班,也開始投資自己,三不五時就報名英語、金融進修課程,平均每個月都要花近5000元進修費用。藉由上課,徐士懷也認識了許多同為白領專業的朋友,累積了不少各行各業的人脈。

在理財方面,徐士懷的基金投資因為金融海嘯縮水兩到三成,但還有存款近100萬,他決定將投資標的轉移到目前適合低點進場的不動產上,準備物色自己的第一棟房子。「領人家薪水的,若不理財,一輩子都不用想變成中產階級!因為薪水的漲幅,不可能多過買房子、養小孩的支出,年紀愈大,支出愈多。」他強調。

儘管金融業正落谷底,人人自危,徐士懷仍打算深耕金融專業,相信產業景氣總是會循環的,「這是一場淘汰賽,今年、明年能活下來,還能往上爬的話,那就很有出頭的機會。」

好年代壞年代,成功原則不變

今年30歲的安泰人壽區經理陳怡賓、蔣婷薇夫婦,就是穩抓5把金鑰匙的新中產階級,非常符合調查裡中產階級的生活型態。

2000年政大風險管理系畢業後,陳怡賓由專業所學判斷,鮮少大學生投入的台灣壽險業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毅然決然投身安泰,從業務員做起。

當老業務員相約喝咖啡、聊是非,陳怡賓卻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每天平均撥出150通電話,打完政大學弟妹的畢業通訊錄;讓他滾出500個客戶,4年內晉升為區經理,坐擁500萬年薪!

為了抗衡未來的不確定風險,為退休生活做準備,陳怡賓堅持收入減去固定金額的存款後,剩下的才做為當月支出,因此在保險淡季,每月也強迫自己至少存下15萬元。

43歲的智邦品牌管理中心主管陳富宏,外表草根味十足;回想大學畢業後,被本土製造商派去美國做倉管,他不氣餒,還利用工作之餘準備托福,考上MBA;當時為了讀好英文,連餐廳菜單都帶回家猛背!回國進智邦工作後,曾在台灣南部及赴新加坡為智邦「拓荒」;即便是「冷衙門」,他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為公司打下一片市場。

現在陳富宏年薪約300萬,經歷過台灣科技業股票分紅高峰,他曾幾天內賣掉公司配股,瞬間獲利3倍。「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35歲以下的年輕人,都享受不到了。但是拚,你還是有機會,千萬不要挑工作!」他建議。

訓練心理素質,培養抗風險能力

王永慈指出,勞動市場變化劇烈,單身的家庭結構也多,支持網絡較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變化又很大;未來30世代面臨的人生風險,愈將來愈複雜;個人在專業之外,應該累積對抗各種風險的彈性與能力,如情緒穩定的能力、克服困難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等

104人力銀行總監邱文仁認為,30世代要成為中產階級,需要資訊力、執行力及影響力;資訊豐富才能抓住時機,做出成果才有成就及報酬,能影響愈多人收入自然愈高!這些都是得靠自己培養、時時累積的競爭力。忙碌如邱文仁,每週末都還特別進修4小時英語課程!

階級流動塞車是事實,但是,為自己打造力爭上游的金鑰匙,卻是30世代不能逃避的課題。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其實只要和上一代一樣努力就可以出頭。重點是,你是不是真的那麼努力?還是都在閒混?」陳怡賓義正辭嚴地反問。

「不管環境怎麼變,基本的要求、成功的原則,這些價值總是不變。而且現在是比誰更努力,比誰做得更確實的時代。」史黛西堅信,優秀又肯努力的人,在什麼環境下都很容易出類拔萃,存活得很好。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想要往上流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不禁提醒30世代,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你,手中抓住了幾把晉身中產階級的金鑰匙?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幸福投資學 回歸簡單

非凡新聞周刊 2008-11-02 文/夏韻芬

全球金融海嘯,經濟哀鴻遍野,投資人開始擔心錢該擺哪?還能投資嗎?其實只要認清需求,回歸簡單投資,並保持身心健康,就是最幸福的投資了。

老友邀我復出演講,還給我訂一個題目「幸福的投資理財之道」,我很疑惑我能夠談這個主題嗎?假設,我把人生幾個重要的目標列下來:信仰、事業、青春、財富、責任、朋友、生命、健康、自由,如果命運之神要跟你交易三個項目,否則你最親愛的人會離開你,你會交出哪三樣?

在我做了一些普查之後,一般人選擇比例最高的三項竟是青春、財富與責任,於是我發現財富並不是幸福投資之道!那麼真正的幸福投資又是甚麼?

經過這波金融海嘯衝擊,多家保險公司中箭落馬,最有名的是兩隻G——AIG、ING都中箭,不但使得國外公司緊急切割,也讓國內壽險市場大洗牌,其實對於商品花樣玩過頭的保險公司,以及對於投資人「一兼二顧」的心態,都要大幅改變,大家必須回頭考慮「生、老、病、死」才是保險的基本面。


投資型保單,暗藏玄機

以往大家總是認為外商公司財務透明化,制度健全,同時國際資訊新,因此帶進許多新觀念的保單,作法也比較靈活,但這次金融海嘯發生後,讓人感受到外商公司在經濟繁榮時代賣保險,總會強調自己背後母公司的金字招牌,等到出事之後,則是極力切割,顯然外國月亮也不是真的比較圓。

尤其近年來外商保險公司透過銀行保險通路、保險經紀人以及直效行銷等手法,並大量推出投資型保單,但是投資人漸漸發現投資型保單背後隱藏玄機,保戶在購買前根本沒有釐清相關的費用,加上通路行銷以高佣金主導業績,佣金高的保單才會賣得好,讓保險的意義愈來愈模糊,原來保險可以既投資又保險,像買一部車可以開很快,又不耗油!大家從來不問「可能嗎?這麼好康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

當然,也不會有保險人員跟你說,「需要人壽保障的人,請去購買定期壽險;需要醫療保障的人,請去購買一般健康險(由產險公司出單更便宜);需要意外保障的人,請去購買一般傷害險(由產險公司出單更便宜);需要投資的人,請去購買共同基金(建議以ETF為核心資產);需要租稅與財產移轉的人,請另請高明(畢竟大多數壽險顧問本身不夠專業)。」

@幸福第一步,回歸簡單

所以,認清需求,回歸到簡單的層面就是幸福投資的第一步

第二步的幸福,最近也有眉目,值得大家留意,根據《國際前鋒論壇報》報導,經濟走下坡,連帶也影響人類與社會行為模式的改變,成為經濟陷入衰退的觀察指標,包括自殺率上升、男嬰出生率下降、審美觀改變等。

在研究中一個有趣的報導就是發現在景氣低迷時,男性雜誌《花花公子》的年度最佳玩伴,通常外形較為成熟、年紀較大、體重較重、身材較高但沒有曲線,顯然大家比較不挑剔了。經濟衰退也會影響到購買模式,當民眾收入減少時,他們會購買水分較少的食物,因為不易腐壞,像是米、豆、小麥與義大利麵。

沒有健康,其他事免談

不過在景氣差時,卻有一個意外,那就是大家的健康變好,因為醫藥費用的沉重負擔,讓他們更重視身體健康,還有很多人為了省油錢改搭大眾運輸工具,或者騎腳踏車上下班,至於飲食也不再大魚大肉,改吃青菜水果,於是北卡羅來納大學經濟學家魯恩指出,「不景氣時,死亡率下降、民眾少菸少酒、並勤加運動。」但他也補充,「民眾雖然更健康,但並沒有比較快樂,因為自殺率上升,心理健康反而惡化。」

假設你的青春、財富、責任,已經跟命運之神交換完畢,你留下來的信仰、事業、朋友、生命、健康、自由中,當命運之神進行第二波交易的時候,也許會交出事業、朋友跟自由(少數人會把信仰也交出去),最後發現健康和生命很重要,有生命卻沒有健康,每天躺在床上無法動彈,任誰也不會願意,於是就能體會幸福投資,要讓自己身心都健康

就算是你身體健康,但是心理有疾病,整天擔心受怕、疑神疑鬼,因為擔心股票下跌、基金虧損,害怕老來沒人養,那一樣是有生命沒健康的悲慘。

經濟學家泰勒曾在一九二○年提出「裙襬指數」,指出經濟減緩時裙子長度也跟著變長,也有人提出「剪髮指數」,認為短髮變化多,而且每月要修剪,是經濟好的指標,當然這些指標,都不如你的親身體驗!

幸福嗎?一要健康,二要簡單的標的,命運之神隨時要跟我們交換,是我們檢視幸福投資的關鍵時刻了!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手頭資金有限 想達成多項理財目標

Money+理財家 2008-11-01

改造重點:每月1.5萬元的資金,定期定額該如何配置?手上6檔基金,績效因全球金融風暴而全數大幅縮水,該如何調整?明年結婚後,柯淇泰將進入另一個人生新階段,想要逐步達成儲蓄、買車、子女教育金、退休金等理財目標,又該如何辦到?

基本資料
姓名:柯淇泰 年齡:32歲
職業:電腦資訊業 理財資歷:10年
可容忍虧損幅度:30~40%
每月可投資金額:約1.5萬元
投資本金:定期定額約11.7萬元,已虧損4成;投資型保單連結3檔基金整體虧損近3成
理財目標:
1. 希望能明年結完婚後,5年內能存到100萬元
2. 7年後要換一台新車約80萬元,外加20年間小孩的教育經費
3. 55歲退休後,夫妻每月有約3萬元生活費

專家建議:


投資專家
先鋒投顧副總經理 羅際夫

柯淇泰的理財目標涵蓋儲蓄、買車、子女教育金、退休金等,考慮到目前資金運用狀況,建議分階段調整投資組合。

Step1 產業基金轉為區域股票基金

目前每月可投資金額為1萬5,000元,扣除掉投資型保單每月投入的5,000元,剩餘資金投資1檔台股基金及2檔產業基金,在投資金額有限的情況下,卻買了綠能及資源2檔產業型基金,建議停扣其中一檔,除非有資金需求才先贖回,否則不妨等到市況較佳時再作打算。

釋出的3,000元則轉投資區域型基金,以可容忍虧損幅度達30~40%來看,柯淇泰屬於積極型投資人,可以選擇波動度較大的新興亞洲、拉丁美洲,甚至是歐非中東基金。

至於2005年8月開始買進的投資型保單,要長期投資才能發揮效果,累積的保單價值以後可以當退休金。不過,目前連結的3檔基金雖涵蓋美國、歐洲及亞太區,區域分散,卻集中同一家基金公司,建議適度調整。

Step2 增加成熟市場及債券部位

由於每個地區景氣循環位置和股市漲跌情況都不相同,定期定額同時納入美、歐、日等成熟市場及3大新興市場,最能分散風險。若不考慮投資型保單,柯淇泰定期定額的投資組合尚缺少成熟市場部位,如果有多餘資金,應該先補足這部分。譬如結婚後太太的收入也提撥部分資金來投資,就能增加每月扣款基金檔數。

另外,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一環就是債券,以柯淇泰的年齡及投資屬性來看,適合的股債比為7:3。定期定額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債券基金則宜採取單筆投資,不妨利用年終獎金或定期定額基金停利出場等時機分批買進,以穩健的全球債券或美國政府債券基金為首選,慢慢累積部位,配息也可以作為退休後的收入來源之一。

Step3 總額控管分配資金

若能維持目前的投資方式,加上其他的儲蓄,5年後100萬元存款及7年後80萬元購車款都不難達到,至於子女教育金及退休金則屬於中長期理財目標,時間拉長,未來可能面臨的變數也比較多,建議採取「大水庫」總額控管的概念分配資金,而非「專款專用」,好處是資金運用較彈性。

作法是先估算達成目標需求的金額,再將家庭的投資預算按上述方法配置資金,把握長期投資,定期檢視原則,當平均年報酬率達到15~20%就停利,落袋為安,轉為定存或債券型基金,等到需要用錢的時候就能派上用場。

除了每個月看對帳單上的投資報酬率外,每年一定要做一次徹底的績效檢視,比較所投資基金1、3、5年各區間績效在同類型基金中,是否排名在前三分之一,至少也要在前二分之一,若是出現排名忽然大幅滑落,就要特別提高警覺

如果行有餘力,也可適度搭配單筆投資波段操作,在市場大跌時逢低進場,獲利10~15%就出場,但前提是事前要作功課,且虧損達到30%時要果斷停損出場。若是操作得宜,這部分的獲利可以支應部分子女教育金需求。

最後要提醒的是,定期定額的優勢就是在低檔時可以較低成本買進較多單位數,降低平均成本在像此刻市場氣氛低迷,投資大幅虧損時,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堅守投資紀律,不隨意停扣,至少要完整投資一個景氣循環周期約3~5年時間,才能提高獲利機率

金融海嘯 財富大縮水

再拚退休金
《今周刊》620期 撰文/張弘昌

全球金融海嘯究竟對國人造成多大衝擊?根據《今周刊》與Yahoo! 奇摩合作的調查發現,高達52%民眾財富縮水超過四成,打亂許多人的退休計畫。在海嘯稍稍平息之際,投資人此時應好好檢視現有資產,重新再出發。

「我被金融海嘯吞噬了!」夜半時分,原本身價二、三億元的王先生,拿起酒杯,一飲而盡,這已不知是今晚的第幾杯酒了。就著昏黃的燈光,王先生和友人相對無語。這晚,他已喝醉,在茫然的酒氣中,他忍不住這麼說著,說完之後,就頹倒在沙發上,其實,他並沒有醉,而是失去財富的痛苦,讓他不願清醒。

一生努力投資賺錢,年紀正好接近退休年齡,原想可以享受美好人生,過著無憂無慮的退休生活;但是沒想到,高槓桿融資操作下,財富在一夕之間不見了。金融海嘯不但捲走了他的財富,也吞噬了他美好的退休夢想。

這波海嘯襲來,先是銀行倒閉、接著有國家發生財務危機;其實,在海嘯狂襲之際,有很多人來不及逃脫,被巨浪吞噬。到底災情多嚴重,現在一一浮現。我們發現,許多面臨退休的人,整個退休計畫被打亂,人生得重來……。


五十歲 億元財產歸零

單買鋼鐵股,資產全賠光,朋友、工作都沒了,未來一片茫然
年齡:50歲
從事行業:已退休(原任職公營銀行)
損失:1.2億元

過去在公營銀行服務的沈先生,平時喜歡從事股票研究,且長期以來操作績效頗佳。

七年前,他毅然決定放棄優渥的退休金離開職場,轉行當「股票自營商」,成為中實戶,這些年來在全球多頭的洗禮下,沈先生的財富快速累積到一.二億元,有了這些錢,沈先生心想:「後半輩子已經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然而這波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打得沈先生招架不住。由於偏愛鋼鐵股操作,他在新光鋼四十多元建立了大量部位,沒想到股價一瀉千里;為了不讓融資股票被斷頭,沈先生異想天開找了幾位好朋友在自己的戶頭下單,以增加維持率。

但台股九月後加快跌勢,新光鋼直到十一元才止跌,沈先生的股票被斷得一乾二淨,一.二億元全數賠光。被斷頭的朋友們,為了錢要怎麼算,吵得不可開交。

從鋼鐵股賺到大錢,最後也是敗在鋼鐵股上面,怪都怪自己太看好行情,且單壓一檔股票,又大膽做融資,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五十歲了,財富一下子全數歸零,到了這個年紀,要找工作非常困難,尤其是這個景氣,愈想,心愈慌。他不但沒有工作,也沒有錢再做投資,還好,老婆目前還在工作,暫時,也只好回家讓老婆養,但想到未來漫長的歲月,心裡一陣苦澀。

「人生還可以重來嗎?」午夜夢醒時分,他常常這樣問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找到重來的勇氣。

老闆娘的工廠也不保

相信兩岸和平行情,重壓觀光股,現在連老公遺留的工廠都可能不保
年齡:58歲
從事行業:退休(原經營小工廠)
損失:600多萬元

家住台中的詹太太,年輕時和丈夫一起經營一家小工廠,在美元兌新台幣四十元的當時,外銷業務蒸蒸日上,生活過得十分優渥。

然而隨著新台幣狂升,公司獲利節節衰退,加上丈夫後來過世,詹太太索性把工廠關掉,資遣所有員工;為了維持生計,她把工廠出租給其他中小企業主,每個月收取五萬元的租金。

這幾年來台灣經濟蓬勃發展,詹太太平時也有接觸股票投資,但對所投資的公司不甚了解,因此操作上總是輸多贏少。

今年初,國民黨接連在立委和總統大選獲勝,詹太太心想機不可失,大膽將工廠抵押,向銀行借貸七百萬元,以現股全數重壓國賓、劍湖山等觀光股,以及營建股,其中國賓買在三十五元左右,劍湖山則在二十元以上。

讓詹太太跌破眼鏡的是,全球景氣在五月之後迅速逆轉,而營建、觀光等兩岸概念股被打回原形。因跌勢實在太快,手中股票天天跌停卻又不敢賣;等到大盤四千多點時,原本七、八百萬元的股票只剩一百二十萬元左右,縮水幅度高達八成。

由於跟銀行借貸的資金每個月要攤還本息,詹太太擔心萬一將來還不出錢來,工廠土地被法拍,那麼,不但房地產不保,連租金收入也會沒有。雖然兩個小孩已經成年,進入社會工作,但現在失業率走高,小孩的工作是否能夠安穩,也令她擔心。

晚年有沒有錢可以過生活,她愈來愈不確定了!

押房子壓明牌 葬送千萬元

聽信明牌抵押房子重壓千萬元,現在房子沒了,還剩下千萬房貸要付
年齡:42歲
從事行業:證券公司高階主管
損失:1000萬元以上

小林是某家證券公司的高階業務主管,已經結婚,但沒有小孩;經過多年努力衝刺,每年薪水加分紅都有數百萬元,累積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五二○馬總統就職前,小林擁有三間房子。其中一間套房市價約三百萬元,出租給單身上班族;第二間是一般大廈,沒有出租;最後一間則是自住的「豪宅」,市價二千五百萬元,貸款一千八百萬元。

由於二十年來在證券領域打滾,小林看盡許多人因為股票致富,也因為股票空歡喜一場,因此在操作上十分謹慎,也懂得控制風險,所以這些年來都能持盈保泰,賺取穩健獲利。

然而馬政府上台後,樂觀氣氛卻讓他沖昏了頭,決定將閒置中的大廈抵押,借了一千萬元資金,再利用融資槓桿全力買進力晶這檔DRAM股。

為什麼會買進力晶?小林說,因為他有認識的友人非常熟悉這家公司的營運,且聽說公司即將否極泰來,未來股價爆發力驚人。仗著「有內線」的信心,全力壓寶,沒想到十多元買的成本,後來一路攤平,到了十月力晶淪為雞蛋水餃股,小林撐不下去,只好放手被斷頭,二十年來的財富付諸東流。

算算資產狀況,小林二間房子貸款加起來二千八百萬元,當初用房子抵押借來的錢,全數賠光,逼得他只好把那間大廈委託仲介出售。新買的「豪宅」貸款壓力十分沉重,加上最近券商業績不佳,隨時有被裁員可能,小林心裡的壓力可想而知,每隔一段時間就找朋友喝酒解悶。

小林知道自己輸在不該聽信明牌,但面對財富歸零,至今仍無法釋懷,只能和友人喝喝悶酒,內心茫然。

只貪心一次 就葬送一生

股市一再狂跌,現在不但退休基金歸零、孩子教育基金沒了,連房貸都付不出來了
年齡:45歲
從事行業:金融業
損失:800萬元


王媽媽目前住在板橋,是一位標準的上班族,有一個兒子,現正讀小學。和先生打拚多年、省吃儉用,好不容易買了間房子,繳清房貸後,手上還有三、四百萬元存款,日子過得不錯。

由於先生懶得理財,家中的金錢都交由王媽媽處理,並以股票投資為主;而她為避免太過投機,因此都選擇績優股,並以現股方式進出,多年來報酬還算平穩。

然而隨著政壇變天,王媽媽深深覺得五二○新總統就任後,台股會出現不一樣的境界;於是大膽嘗試用房子抵押,借了二百萬元,並以融資方式投入股市。

如果加上原本持有的部位,王媽媽買了近一千萬元的股票,心想只要兩岸恢復交流開放,台股有機會登上萬點。

沒想到才幾個月時間,大盤指數就一路跌到七千點,然後接著又跌破六千、五千,來到四字頭,融資的股票數次瀕臨追繳保證金。為了長期抗戰,王媽媽除了將現股當作擔保品外,再將房子借款金額拉高,以求攤平成本、早日解套。

但全球金融海嘯一波接著一波,到了十月,王媽媽手中的股票市值只剩二百萬元,其中國泰金平均成本在六十多元,現在不到四十元;華碩攤平後的成本在七十多元,股價一度最低也來到四十二元,現在全數變現也償還不了房屋借款。

內心承受極大壓力的王媽媽,至今都不敢跟先生說明事情始末,只能默默吞下去,並找朋友訴苦,她現在很擔心自己未來的退休金和兒子的教育基金要怎麼辦。

一路攤平 現在只能躺平

股市狂跌卻沒有停損,甚至借貸攤平,現在收入扣除貸款,甚至連生活都成問題
年齡:38歲
從事行業:會計
損失:700萬元


陳小姐目前在某家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代客記帳,先生則任職於銀行,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分別為三歲至七歲。陳小姐共有二間房子,一間自住、一間出租,兩間共花了約一千五百萬元,房貸八百萬元。

同樣的,陳小姐看好五二○後,台股會有一段噴出行情,因此她在馬政府上台前,將其中一間房子拿去銀行抵押,借出三百萬元現金,並以融資的方法,一口氣買了六、七百萬元股票,主要壓注在IC設計、營建股力麒和證券股。

六月以後,外資對台股大提款,不斷賣出持股,加上兩岸概念夢碎,營建股重挫,陳小姐損失不貲;尤其力麒因和阿扁洗錢案扯上關係,股價更是腰斬再腰斬,讓她心痛不已。

台股跌了五千點,但陳小姐沒有停損,反而一路加碼攤平或補繳保證金等待解套。由於跌幅實在出乎意料,她把家中能拿出來或借出來的錢,都轉往股票市場「救災」,包括保單質借,以及跟父母兄弟姊妹借錢。

雖然目前台股稍稍止住跌勢,但陳小姐現在煩惱的是,剛買幾年的中古屋很快就要繳本金,而她和先生兩人的薪資扣除生活開支後,加上租金收入恐怕會不夠,未來該何去何從,她坦言,「我已經六神無主了。」

如果說二○○五年卡翠納颶風是美國紐奧良地區市民一輩子最難忘的天災;那麼,從去年七月以來,由美國次貸商品所引爆的全球金融海嘯,恐怕也是投資人一輩子最難忘的股災...

6種叫銀行讓步的省錢能力

2008年11月 Cheers 雜誌 文/黃亞琪

貸款、存款、信用卡……,你正氣喘喘地與銀行「拔河」嗎?學會以下6種能力,不景氣時代,不管是1元或1%都不要浪費!

成家立業乃人生重要過程,除非你有個富爸爸,不然跟銀行商借房貸仍須按照一般正常程序。當國人的房貸負擔達薪水4成以上時,民眾往往為了養屋而不敢消費,但這樣的情況,在資策會行銷經理尹皓身上卻沒看見。因為他懂得跟銀行「打交道」。

2001年,從高中即北上讀書的尹皓,決定終結多年租屋的漂泊,在西門町附近買下第一幢房子。當時他任職於上市公司,有固定收入,但因為購屋地點位於商業區,銀行擔心他是投資客,不肯提供優惠房貸。不服氣的尹皓決定跟銀行來場「拔河賽」。

於是,他翻遍都市發展文件,終於在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網站上所公布的《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法令》當中,找到他所購買的「第4種商業區」可作為自住使用的證明條文,以及銀行要求他簽下「不得商用」的切結書後,才成功說服銀行,拿到低於3%的優惠利率。

從尹皓的例子可以發現,和銀行打交道,是因應經濟不景氣的必要能力


選對房貸商品,1年省息效果達1%以上;聰明使用信用卡消費,1年可賺1%;找銀行保代買保單,可省12%的保費支出成為優質客戶,更能在像是提款、轉帳等個人金融相關業務類別省下2.5%以上的開銷。在不景氣時代下,每一塊錢都值得認真看待,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銀行眼中的「冤大頭」。

尤其在薪水不漲的年代裡,重新認識交往已久的銀行,才能讓自己在金錢上的運用更為解放!

能力1 選定主力銀行,加深關係

調查顯示,中小企業或個人遭到銀行拒絕貸款的原因,除了擔保品不足外,最主要是與銀行往來實績不足、未能提供符合需要之相關資料等因素。

因此,將存款集中在一個主力銀行,有利與銀行關係的建立

開設設計工作室的林昱瑾深知資金對SOHO族的重要性。因此平常她除了維護信用,讓自己無不良紀錄,同時將所有往來,像是存放、匯兌等業務都在同一家銀行,另外固定保持3個月或6個月活期性總存款,以維護「實績良好」的紀錄。

有次因為更新設備急需50萬元周轉,當她跟銀行洽談信貸利率時,因為多了「熟悉感」,以非前500大公司員工、且為收入不穩定的「F級客戶」,拿到了相當於優質客戶的4%利率。

富邦金控行銷暨業務部資深協理楊琇媚表示,關係的建立就像談戀愛,沒有交往過,自然不熟悉,「不管是存款或者貸款,議價空間自然縮小。即使只是代繳水電、瓦斯、電話等雜費,都有助於加深關係。」

渣打銀行消費金融處執行副總裁黃忠威也提出相同看法,健全的財務管理和信用紀錄,是銀行決定核貸與否的關鍵。就一般個人來說,存款資金不大,選定一家銀行後,盡量將可存放的資金都存在這家銀行,增強自己的存款實績。銀行除了主要的存、放款業務,還有其他如保管箱、信用卡、海外基金買賣等多種業務,如果本身也有此需要,不妨多加利用,以加強彼此的關係。

能力2 掌握授信5P,不怕扣分

「信用」是最寶貴的財富。但如何讓自己的信用紀錄歷史又長、又好?

「影響個人在一家銀行能不能貸到錢或能貸多少錢的因素很多。當銀行評估借款人與企業信用時,均採用5P原則,」國泰世華銀行消費金融事業處企劃推廣部經理王殿禎如此表示。

以任職於行政院飛安委員會的鄭永安夫婦為例,兩人在工作穩定後,決定先結婚、後買房子。因任職於公家機關,而鄭永安又選擇在薪轉戶的銀行申請房貸,所以在銀行授信的貸款人或企業之狀況(People)準則中,他們屬於A級客戶。由於此為鄭氏夫婦首次購屋,資金用途(Purpose)明確,又為自己加分不少。過兩關後,借款戶是否具有還款來源(Payment)可說是授信原則最重要參考指標,這對擁有穩定工作的兩人來說,也非難關。

當然,民眾不想瘦了荷包,而對站在營利立場的銀行來說,為確保債權,還會要求鄭永安提出房子作為債權確保(Protection)。最後一項,在拔河繩另一端的銀行,看的是借款人還款能力未來性(Perspective),也就是說,對於房貸戶來說,除了現階段擁有的談判空間外,工作未來發展性也可為你省下不少支出,所以好好工作很重要。

「說穿了,銀行更在乎的是借款人還款與風險控管的『質』能力,」楊琇媚表示,「信用的質是會變化的(編按:例如薪水不斷增加,有助還款能力)。這就是可談判的空間。」

能力3 「準時」提高信用分數

個人的信用分數,就像是留存在銀行或聯合徵信中心的履歷表。只要與銀行往來,不管是存款帳戶、信用卡和貸款紀錄,都可在聯合徵信中心查到。只要花100元,即可親自或利用網路申請,看見過往信用全紀錄。當有不同金融服務需求時,這張履歷表會如何呈現你過往信用狀況,就是銀行決定要不要跟你往來的重要依據。

從銀行的角度,帳單遲繳和漏繳都可能是客戶往來「穩定性」出狀況的徵兆。

準時比全繳來得重要。」王殿禎表示,萬一還是延遲了,基本上儘速繳納,不要拖延。如果繳款截止日剛好是假日,也請提前繳納,避免產生延遲繳款紀錄。若無法一次付清,至少要繳滿「最低應繳金額」,以確保個人信用狀況。

要是真的忘了,用卡20年經驗、目前是「卡優新聞網」總編輯的周湘台表示,依他與銀行打交道的經驗可發現,「通常銀行在電話聯絡後,還會發簡訊提醒一次,在第1次簡訊前,都有談判空間。但到了第2次再通知你,就很難『盧』掉逾期費了!」

也要避免故意性的更改個人聯絡資訊。個人聯絡資訊更改過於頻繁,也可能代表「穩定」出現狀況,對個人信用是減分項目。另外,擔任保人或擁有太多張閒置的信用卡,都有可能佔用個人信用額度。如有必要,除了避免為人作保外,也檢視一下皮夾裡的信用卡,有多少張已很久沒使用了。

能力4 運用技巧,借到高額、低利

一旦需要用錢而跟銀行貸款時,不少人都希望能借到的錢愈多愈好,其間有些技巧可循。

找對保證人:

有些貸款項目,銀行會要求申貸者找保證人,除了保證人有不動產的證明外,若職業屬於軍、公、教職,也會有較好的條件。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黃嘉惠,工作年資8年,想向銀行辦理信用貸款。由於銀行對於前500大上市企業的上班族通常較為友善,因此給予黃嘉惠4%的「優質客戶」利率,遠低於市場5%或7%的利率行情。

在銀行看來,這已是最大的優惠了,但黃嘉惠認為自己有還款能力與誠意,於是在銀行業友人的建議下,提出一位任職於公家單位的保證人,藉著有力的還款來源證明,硬是將不可能降的利率再降低0.5%。

貨比三家:

除了各家銀行會因本身資金成本而有不同的貸款條件外,即使是同一家銀行的不同分行,也有差異,例如有些較為偏僻或剛成立的分行,往來客戶較少,極需業績,有意申貸者便可多打聽、比較。

尹皓表示,只要手中資料充足,銀行就會讓出談判空間。

2003年,尹皓計畫買車代步,決定用擴增房貸方式,利用這筆資金拿來買車。但因原始銀行不願意增貸,尹皓只好選擇轉貸其他銀行。他事先蒐集各家銀行的房貸利率優惠條款,然後希望這筆超額新增貸款,前2年接近2.6%利率,第3年才可調升利率。由於有房貸談判的經驗,他也打定假使銀行無法接受,就要一家接著一家嘗試。結果因事前功課做足,才比了一家就成功達陣。

能力5 備妥籌碼主動爭取,否則轉貸!

「房貸進入第3年,利率可能已來到3.6%∼3.7%,現階段又是房貸利息調整周期,許多銀行推出轉貸優惠方案,我該轉貸嗎?」

金融海嘯衝擊,全球喊出降息救市,中央銀行日前也陸續調降存款準備率與重貼現率,讓不少房貸戶躍躍欲試,準備和銀行談判降息。

對一般民眾而言,轉貸主要因為兩種需求,第1是希望調降利率,第2則是增加額度。但現階段房市狀況不佳,銀行核貸成數也降低,不太可能給予轉貸戶更高的房貸額度,因此,主要是以降息為轉貸訴求。

「房屋貸款餘額成數」可以是談判利器。對於家庭主婦黃媽媽來說,在歷經10年還款後,房貸成數早降到6成以下,在這波房貸利息調整期間,她便將各家銀行推出的轉貸方案比一比。

有的銀行針對好客戶轉貸減免開辦手續費,有的還派業務員陪客戶到地政機關辦理,可再為客戶省下4、5,000元的代書費用。有的則推出客戶轉貸第1年適用固定利率最低2.99%,第2年起,依照基準利率加碼固定計息。但經過比較後,黃媽媽還是覺得原房貸銀行最熟悉,不過該銀行並沒有推出轉貸方案。於是老媽媽便上門找上當初承辦的經理商議轉貸。

原本銀行經理還不以為意,頻頻向黃媽媽「洗腦」:選擇「一率到底」的固定型房貸才是長期之道。但做過功課的黃媽媽深知銀行業對房貸成數偏高的案件,基於風險考量會加強控管,這類房貸戶要談判降息,難度相對會較高;但如已過了寬限期,開始攤還本金的客戶,房貸成數已經由初貸時的7、8成,降到6成或更低,對銀行來說風險降低很多,較願意提供利率條件

於是,老媽媽大聲跟銀行經理說:我的房貸餘額成數不到5成,如果無法降利率,那麼我就要「搬家」了!經過評估後,銀行終於低頭。

過程中,過去正常繳款的紀錄、競爭者利率、目前市場降息等對照都可當作談判籌碼也可以改採「利誘」方式,例如購買該家銀行的投資理財商品、或是將存款轉到該家銀行等,在目前銀行員人人都要背業績壓力下,只要找對談判條件,通常有讓步空間。

能力6 正常繳款,爭取信用卡降息

「很多人想談判循環利利息利率,但循環利利息利率沒有喊價的空間。不過,多半銀行會以半年到一年時間檢視客戶用卡情形而調降利率,」王殿禎說。

「不過,如果不處理,就是20%的循環利率,」曾是全台灣擁有最多信用卡160張的信用卡達人劉汶翰表示,因為他大學一畢業,就背了130萬元的卡債,他花了3年時間把錢全還完。

劉汶翰以自己為例,2005年全台有50餘家金融機構,最高利息是20%,因為不斷競爭,永遠找得到比現在更低的利息。能還掉100多萬元,靠的就是省利息,他語重心長地表示,銀行商品常包含許多隱形付出的費用,如果他沒辦法算出實質要付出借款利率,就不會跟銀行借錢。

「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套利空間,」周湘台表示。不過要利用信用卡與銀行攀關係,賺小利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像他隨身帶有5∼6張信用卡,各有各的發揮空間。中國信託Cash Wave卡和台新的悠遊聯名卡用來便利商店消費累積紅利,而開車一族的他,皮夾中一定放著台北富邦的A Power卡與日盛的GoGo卡,如果用到大筆金額支出則最常使用有現金回饋的聯邦投資型白金卡。一年下來,他可從銀行那裡省上萬元。

30歲OL的小儀,利用休假期間,將近10個許久不用的銀行帳戶一一結清。才發現原本只有區區千元的每個戶頭,湊一湊高達萬把塊!事實上,這筆錢原本就是小儀的,但跟大多數人一樣,以為那是小錢,就將它們閒置在各處的銀行,既生不了利息(每家銀行起息額為5,000∼10,000元不等),也是一種財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