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景氣遇寒冬 儲糧好過冬

Money+理財家 2008-11-01

20世紀以來,全球發生過數十次大大小小的金融風暴,每次總有悲觀者警告小心重演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但每次結果都是「狼來了」。這次從美國次貸風暴惡化為全球性的金融風暴,怵目驚心的預言再現,讓我們重返1930年代,尋找預言是否會成真的線索。

什麼是經濟大蕭條?經濟學的定義是當出現二位數的經濟負成長率時,就是經濟大蕭條,而更傳神的說法則是:鄰居失業是「經濟衰退」,自己失業是「蕭條」,如果連大多數親友都失業的話,那就是「大蕭條」了

美國「製造」的次貸風暴,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大風暴,後知後覺者是財富重創,只有先知先覺者全身而退,前年下半年,PIMCO創辦人「債券天王」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就已經開始擬定一套因應風暴的全盤戰略;去年8月,量子基金創辦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也意識到情勢將更惡化,「因此不放心將管理自己財富的任務交給其他人」。

跟以往只是少數國家或是局部區域掀起的金融風暴不同,這是一場讓全球各國央行行長與元首都睡不安穩的大風暴,於是悲觀者不免擔心是否將重演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那是一場工業革命之後,拖延時間最久、傷害社會最烈的經濟大災難。


大泡沫 美股曾被譽為「世界第8大奇景」

曾經歷過1930年代大蕭條的成年人,現在都已經是百歲人瑞了,換句話說,我們及我們的上一代父母都沒有這種體驗,因此,萬一歷史重演,我們要如何打一場完全沒有經驗的資產保衛戰?顯然有必要先認識經濟大蕭條的來龍去脈。

1920年代,美國是一次大戰的戰勝國與最大債權國,景氣與信心高漲,根據美國國務院簡史,當時美國享有一段真實的繁榮時代,由於分期付款制度興起,一般家庭開始購買第一台汽車、冰箱與收音機;上流社會也盛行享樂主義,膾炙人口的小說《大亨小傳》就真實記錄了當時的鋪張豪奢。

汽車、收音機等新科技提供股市炒作新題材,股市保證金貸款也提供了投資人信用擴張的來源,美股因此吹起大泡沫,當時甚至被譽為「世界第8大奇景」,連英國前財政大臣在遊歷紐約證交所時,都因為氣氛太熱絡而手癢用融資買了股票,他就是後來領導二次大戰的英國首相邱吉爾。

但是,泡沫終究要破滅。專門紀錄金融投機風潮的《貪婪時代》一書中提到,當時美股在「新紀元」理論的席捲下,連經濟學家都宣稱「景氣已經來到一個可以讓股價永保繁榮的高原」,但是工資並未上漲、出口下滑、Fed調高利率抑制投機,1929年9月3日,道瓊創下歷史新高381點後開始下滑,到了10月28、29日,光二個交易日累計重挫22.8%,10月29日這天更被當時媒體形容為「百萬富翁屠殺紀念日」,股市崩盤宣告大泡沫正式戳破。

大蕭條 大規模的失業與失學

金融危機加上錯誤政策,進一步惡化為嚴重經濟危機。美國為了保護本國農產品,對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其他國家也築起高關稅壁壘,貿易保護主義的結果就是國際貿易幾乎停頓;加上Fed無力拯救銀行,當時又沒有存款保障制度,民間對銀行體系信心完全崩潰,全美半數銀行倒閉,經濟衰退惡化為大蕭條。

在當時的美國街頭上,經常可以看到3種排隊「人龍」︰銀行擠兌的存戶、領救濟金的遊民、等待臨時工的苦力。大量學童失學,大量房子被查封,連紐約中央公園都成為數以萬計、無家可歸人士的臨時棲身所,社會終於體驗到大蕭條會讓平民一無所有的恐懼。

復甦期 花了美國25年時間

美國經濟崩潰後,開始抽回在全球進行的投資與借貸,當時與美國經濟互動最密切的歐洲工業國︰英國與德國,也因此跟著進入蕭條期,德國失業率高達25%。而失去工作與信心的社會,間接助長了德、義的獨裁主義與日本軍國主義,因而埋下二次大戰的導火線。

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在美國總統羅斯福大力推動「新政」,大規模提高政府財政支出後,經濟危機逐步受到控制,但是,美國經濟只是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後續仍在衰退邊緣起伏多年。一直到美國加入二次大戰,物資從過剩轉為吃緊,戰後美國經濟才算走出谷底。

從美股軌跡可以清楚看到這段漫長的經濟低谷期,道瓊指數直到1954 年才重新收復前波歷史高點——1929年間的381點,總共花了25年時間。

經濟大蕭條不會重演

目前蔓延全球的金融風暴,與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相較,兩者間的相同情境都是:身為資本主義中樞的美國闖大禍、都是長期信用擴張後的慘痛代價。只是,上一世紀的美國是當時的最大債權國,而現在的美國,卻是全球最大的債務國。

而且這次更嚴重的是,衍生性金融商品隨著發達的資本市場流竄全球。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解釋,1930年代各國股匯市都不發達,也沒有衍生性金融商品;但是近年來,原本就已經在運用財務槓桿的銀行,可以將房貸債權證券化後轉賣出去,等於再度擴大槓桿,當證券化的商品價格開始下跌時,損失就會擴大很多倍。

1930年出生的中研院院士于宗先因此指出,「這次金融風暴影響的深度與廣度都遠比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更大,只剩下沒有股市的非洲小國或共產主義的北韓等國家不受影響。」

信用萎縮 資產價值就會跟著萎縮

趕著出書警告全球的索羅斯也認為,這是一個從1982年開始醞釀、長達25年的大泡沫,「次貸危機等於是一個扳機,讓大泡沫正式破滅。」這個大泡沫是靠信用擴張、資產膨脹出來的財富效果,當財務槓桿下降、信用無法擴張時,午夜鐘響、馬車要變回南瓜,膨脹的資產價值也要現回原形。

1930年代以來,其實曾經發生大大小小數十次的金融風暴,但是過去拯救風暴的代價,都無法與這次的規模相比。

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在《我們的新世界》書中記載,1994 年墨西哥金融風暴的代價是500 億美元、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挽救韓國破產的代價是550億美元、1998年LTCM風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代價是35億美元。而這次光是美國本身提出的第一次紓困方案就高達7000億美元,務必要恢復市場流動性。

4大理由 不會惡化為大蕭條

已經過世的德國知名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曾表示︰「沒有錢、就沒有音樂;沒有資金、就沒有經濟成長。」現在全球最擔心的是,這次的金融危機會不會惡化為經濟危機?在《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風暴》一書中,索羅斯表示︰「這次的經濟榮景是受到信用擴張所激勵的,當然就會受到信用緊縮所拖累。」欣慰的是,他不認為會惡化成讓人一無所有的經濟大蕭條。

綜合歸納各方專家認為不會讓大蕭條重演的4大理由︰(1)全球央行聯手救市;(2)貿易保護主義尚未興起;(3)美國以外的成熟與新興經濟體實力與人民財富今非昔比;(4)美國政府處理金融風暴經驗豐富。
(對這四個理由,實在是無法樂觀~~)

1930年代時,目前的金磚4國與新鑽11國有許多都還是歐洲的殖民地或是半殖民地,經濟實力薄弱;而當時歐洲剛打完一場慘烈的世界大戰,國困民乏;日本也因為國內需求不振,選擇向亞洲擴張的帝國主義。現在的新興國家國力大增,歐盟區已經整合成功,日本躍為第三大經濟體,全球對於風暴承受度應會大幅提高。

全球聯手 大蕭條悲劇不會重演

最重要的是,于宗先指出,這次全球央行聯手救市,應該能逐步控制危機。1929年出生、前國策顧問黃天麟也表示,與1930年代相較,目前已有存款保險與社會保險,經濟體承受度提高,特別是台灣的公營銀行市占過半,反而發揮穩定力量。只要金融體系不崩解、銀行不要出現連鎖性擠兌,能讓資金活水恢復,大蕭條就不會重演

雖然大蕭條不再,但是邱顯比強調,金融體系形同資本主義經濟體的心臟,先前金融大震撼就像是嚴重中風,在歐美政府入股民營銀行後,金融體系應不致於崩解,也就是中風病人已經從鬼門關邊搶救回來,「但是還需要長期復健,也就是金融危機之後,就是漫長的經濟打底期,經濟面的壞消息將會不斷傳出。」尤其要注意的是貿易保護主義是否蠢蠢欲動?

IMF(國際貨幣基金)在最新出版的全球經濟前景報告中指出,「流動性下降與貿易保護主義,都將給復甦帶來更大風險,因為貿易開放是近年全球強勁成長的重要基礎」。WTO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Pascal Lamy也警告,「在當前危機下,任何國家都不應在未嘗試政治解決的途徑下,擅自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只要各國記取教訓,不要用高關稅壁壘,架構起全球貿易的障礙,財貨都能順暢流通,悲劇就不至於再發生。

但是于宗先也提醒,由於已開發國家與台灣,薪資長年凍結,許多經濟指標的定義都要跟著修改,譬如過去消費者物價成長率4%以內稱為溫和通膨、5?8%為中度通膨、8%以上為惡性通膨,但是荷包不漲的時候,「1%的通膨率就會讓人民吃不消」。同樣的情況,當經濟只是衰退,還不到傳統定義的蕭條或大蕭條時,人民就會有過苦日子的強烈感受。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張秀蓮也提醒,過去努力累積的財富成果,一個不小心就會消失殆盡,面對接踵而至的難關挑戰,應該盡快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理財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