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集團股的美麗與哀愁

2010/09/24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 歐陽姚
http://tw.money.yahoo.com/special_article/adbf/d_a_100924_42_28g94

回顧台股發展,「集團股」向來扮演著十分重要的關鍵角色。老牌集團股像:台塑集團、中鋼集團、統一集團、鴻海集團、裕隆集團…無不赫赫有名,股價漲跌也往往牽動著大盤走勢。

集團股通常是由旗下的七~八家上市公司組合,這些公司可能是上、下游產業垂直整合,例如:早期台塑集團下的台塑、南亞、台化與台塑化都是石化業的上、中、下游產業。或是跨領域的橫向發展,例如遠東集團除了原始的紡織業之外,還包括百貨、通信、水泥、金融等其他產業。

當然也有許多是經由併購或異業結合,成為集團股中的一份子。最近鴻海入主以臍帶血起家的生技股訊聯,一起打造「康聯健檢」,就是最引人注目的異業結合案例。

集團股的相互關聯

由於集團股多是由家族、或其他連帶關係企業組成,股權結構的一大特色就是「交叉持股」


交叉持股的作用,不只有利於集團營運或布局,也提供了集團作帳的方便。譬如說:集團想要將利潤灌注到哪一家企業,就會利用手法,認列投資收益,讓該企業報表上就會呈現大幅獲利的情形;同樣地,也可將利潤灌到一家虧損的公司,美化該公司帳面,甚至可能利用關係,掏空集團資產。

就是因為集團股的連動性高,在股價表現上,經常會出現母公司的股票漲,間接帶動旗下其他企業股價上漲。

最新的案例是,鴻海公布今年8月營收,靠著「蘋果」加持,營收衝上2148.05億元,較去年同期1082.44億元,年成長率達98.44%幾乎倍增,當天鴻海股價就出現了逾6%的漲幅;集團旗下成員鴻準8月合併營收也頗為亮眼,達到112億元,股價也一舉攻上漲停,連帶鴻家軍的廣宇及建漢也有將近半根漲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除了富爸爸的加持,有時也會出現母以子貴的情形。例如洋華在2009年掛牌後,挾著觸控面板獲利王之姿,股價由41.5元,半年時間就衝上500元大關。同一時間,母公司合機股價,也從3.88元的雞蛋水餃股,一路漲到了31.75元,漲幅高達八倍之多,就是最著名的「母以子貴」。

有好的連動,一定也會有壞的牽拖。萬一集團股中出現業績衰退,財報難看的拖油瓶,當然也會連累集團中其他企業股價的表現。更可惡的是,有些企業甚至運用五鬼搬運法,掏空集團資產。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力霸集團,集團董事長王又曾等人藉著設立子公司、發行公司債、超貸、關係人交易、承包工程、採購等不法手段,掏空旗下中華商銀、亞太固網、力霸與嘉食化,掏空金額將近3000億元,導致集團企業倒閉的倒閉,變賣的變賣;遺憾的是罪魁禍首至今還逍遙海外。

集團股的作帳行情

隨著台股結構改變,產業發展、投資人投資時的偏愛以及新的集團股不斷出現,集團股對台股的影響力已逐漸縮小;但多少還是維持一定水準。尤其是每月或每季的結帳時期,也就是集團股發威的時候,特別是年底的關鍵時刻。

目前集團股正面臨第三季季底做帳時期,可以發現大盤行情聚焦在傳產以及中概類股上。只要有大陸轉投資的傳產集團,或是鎖定中國內需市場以及連結兩岸三地的集團股,都表現亮眼。外資近期大幅買超,也都是以大型集團龍頭股為主,更有助集團作帳行情。

集團股教戰守策

集團股教戰守策 投資人想要投資集團股,除了要考慮所投資企業的產業趨勢外,永豐金證券經理鄭志明建議,還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包括:
1.集團領導人操守
2.集團產業前景
3.集團財務結構
4.集團是否專注本業
5.集團是否謹慎投資


把握以上五大重點,才能看清貌似複雜的集團股真正面貌!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不準備也能退休?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 歐陽姚
http://tw.money.yahoo.com/special_article/adbf/d_a_100910_42_27psl

周末聆聽了一場演講,主題為「如何儲備退休金」。主講人一開場就丟出一枚震撼彈,他說:「目前的四、五年級生將會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卻是被子女遺棄的第一代。」

雖然很不願意承認他所述說的內容,卻又不能否認,這種情形發生的機率很高。所謂的被子女遺棄,不見得是真遺棄,更可能是子女沒有時間或沒有能耐照顧父母;既然養兒防老在現今社會已不可能,積穀防飢就越顯重要。

3000萬退休金太沉重

某人力銀行與雜誌社合作調查顯示:上班族中有27%認為要有1千萬才能免於焦慮,有20%認為要成為億萬富翁才夠,平均要有3千294萬就能「翹腳捻鬍鬚」。但是,目前37%的上班族,財富不到50萬,負債超過資產比例的則高達40%,平均財富只有131萬,所以想要存3千萬當退金,絕對是一個太過沉重的目標。

既然3000萬總數太沉重,何不拋開這個龐大金額的魔咒。退休後只要每個月仍有入帳,且金額足以支付生活開銷,壓力就會大大降低。(目前軍公教人員大都是領月退俸方式,生活相對安穩)


退休後每月生活費需多少?

美國梅瑟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精算師漢彌頓提出一個參考值:退休族每月需要的生活費大約是工作薪資的40~60%。而加拿大統計局調查,大部份退休族生活費所需不到過去薪資的62%,甚至只要45%就足以度日。

為什麼退休後需要的錢愈來愈少?理由很簡單:大多數退休族的房貸都已繳清,子女也都成人、不必負擔教育費用,不必再支出跟工作有關的治裝費、交際費,課稅的級數降低,一般的交通娛樂可享老人折扣,很少(或不能)大吃、大喝等等。

第一部分退休金:勞保老年年金

勞保老年年金制度在九十八年一月一日正式開始實施,之後退休的勞工可以避免領取一次金的風險,改採按月領取模式。以較優的第二式計算,約可領到退休前所得替代率的46.5%。

第二部分退休金:勞退新制

九十四年七月一日,開始實施勞退新制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雇主應為適用勞基法之本國籍勞工,按月提繳不低於其每月工資6%勞工退休金,儲存於勞保局設立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退休金累積帶著走,不因勞工轉換工作或事業單位關廠、歇業而受影響,專戶所有權屬於勞工。

以初入職場,月薪3萬元的社會新鮮人為例:假設個人退休金投資年報酬率為3﹪、個人薪資成長率為3%、退休金月提撥率為6﹪,這名勞工預計工作三十年後退休,依據勞保局試算表,退休後每個月可以領到8756元,約為退休前最後三年的平均所得替代率的15﹪。(這期間會因為投資報酬率的高低以及薪資成長率而有所變動)

如果希望退休後過得好一點;除了雇主提撥的6%,勞工也可以自行提撥投保薪資的6%,在相同條件下,退休後可領的金額增加為17511萬元,所得替代率提高為29﹪。

兩項退休金相加,所得替代率可達退休前的6~7成,足以支應專家們預估的退休後生活所需。

持續工作30年

最後一定要提醒大家,不準備也退休的前提,就是持續工作。許多人經常跳槽,每次跳槽都會中斷工作個二、三個月,或是工作三、五年就想休息一、二年,都會影響到這項計畫。

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就認為:「薪資入戶前,就強制提撥到延遞課稅的帳戶,是最有紀律以及最容易成功的退休方案。」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退休軍公教 也能領國民年金

【聯合報╱記者李光儀/台北報導】2010.09.24

「國民年金法」將大幅翻修,除納入領取一次退休金的退休軍公教人員外,勞保保費和年資也由「按月計算」改為「按日計算」,並刪除被保險人配偶未繳保費的連帶罰鍰規定。

行政院會昨天通過「國民年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函請立法院審議。依現行規定,無論領取月退俸或一次退休金的軍公教人員,均排除在國民年金的適用範圍外,未來軍公教人員只要是領取一次退休金,且未辦理優惠存款者,均可納保。

但為顧及公平性,退休軍公教人員領取國民年金,仍須扣除已領的退休俸;例如已領取一次退休金十五萬元者,在五十個月(國民年金每月三千元,五十個月約十五萬元)後,才可開始領國民年金。

此外,未滿六十五歲的軍公教退休人員,仍須繳納保費到六十五歲。內政部估計,約五萬二千多人可受惠於這項變革。

在保費計收和年資計算方式,目前採「按月計算制」,如勞工九月廿三日離職,也需繳滿一個月保費;新制採「按日計算」,該月國保保費只需繳納八天。不過年資計算也因由「月計」變成「日計」而減少,預估受影響人數約三八六萬人。

日前曾引發爭議的「未繳納保費處罰配偶條款」,規定被保險人未納保費時,配偶應負連帶繳納義務,修正草案中已刪除。

此外,現行規定被保險人符合老年或身障年金領取資格前一年,若有遲繳保費情況,就不得擇優領取年金給付,草案大幅放寬,修正為只有前三個月遲繳,才無法擇優領取。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闖股海 靠七招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 黃逸強
http://tw.money.yahoo.com/special_article/adbf/d_a_100824_41_26pre

上周幫朋友代課兩堂社大的財經課,面對男女老少、背景各不相同的學員,我講簡單的技術分析及操作策略,讓他們有一個工具可以在茫茫股海中淘金。那天台股剛好站上八千點,於是就線論線,從解盤開始了當天的課程。

一、成交量

大盤雖然站上八千點重要關卡,成交量卻略嫌不足,只有一千二百億,成交量是推升股價上漲的動能,就好像汽車爬山要有足夠的汽油,在沒有量的情況下,勢必震盪補量。而且當天衝關是由金融、傳產股擔綱,在電子股缺席的結構下,似乎漲的不夠扎實,建議不要追高,而且還要分批賣出(果然當周拉回到7776點)。

二、籌碼分析

三大法人的進出在每天的盤勢裡佔滿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外資對一些重量級權值股的買賣超,會影響大盤的發展。除了現貨的持股狀況外,還要注意他們在期貨市場的佈局,有時表面上是買超股票,暗地裡卻在新加坡摩台指做空期貨,就要特別小心,沒有近憂、必有遠慮,慎防外資反向操作大盤回檔。


三、趨勢是最好的朋友

平均線代表投資人的平均成本,也是市場方向的指標,如果均線呈現上揚,則是屬於多頭市場,不必追高,等拉回均線附近就是買進;當均線下彎屬於空頭市場,就不要再戀棧了,有機會反彈就是賣出。

四、簡單就是美

技術分析的指標有上百種,就好像各式各樣的兵器任你選用,騎馬打仗用長矛,短兵相接用匕首。一般投資人做短線不需要看太多種指標,KD指標就夠用了,低檔黃金交叉時買進,高檔死亡交叉時賣出。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卻有陷阱在裡面,因為在大多頭或大空頭時,指標會鈍化常誤導投資人,所以只能當作參考,搭配均線使用勝算會高一點

五、汰弱留強,換一手好牌

指數雖然站上八千點,個股卻漲跌不同調,高價股的宏達電頻創新高,聯發科卻在低檔區,投資人手中的股票有的賺、有的賠該如何調整。股神巴菲特常說的一句話「賺錢的股票會繼續幫你賺錢,趕快處理掉賠錢的股票」,投資人常會捨不得賣賠錢的股票,其實是錯誤的做法,要把賠錢貨賣掉留好牌在手上。

六、資金控管

投資一定只能用閒置資金,用輸得的起的錢進場,資金有壓力時絕對賺不到錢,在不同的時點調整持股及資金比重。目前可以說是台股的相對高檔區,持股滿檔風險太高,就算是多頭市場也要保留一些資金在手上,以預防萬一市場回檔,投資最大的獲利來自於加碼,做好資金控管,投資才有策略可言。

七、買好股長期投資

台股進入除權、除息旺季,這是長線投資人所期待的,定存利率太低,短線風險高,不如分批買進一些過去配股、配息不錯的好公司長期持有,投資報酬率絕對勝過銀行。

一般人投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股票,但是卻過度高估股票的獲利,又過於低估股票的風險。股票誰都會買,卻不見得誰都會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方法,「沒有三兩三、不要進梁山」,想要闖盪江湖總要學得一招半式才好。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找出五大財富DNA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 黃逸強
http://tw.money.yahoo.com/special_article/adbf/d_a_100810_41_25xqt

七月底由今周刊與雅虎合辦的上班族理財網路大調查,結果顯示一般人投資理財還是偏保守,其中問到最主要的理財工具,得票率最高的居然是存款,有44%,想投資卻不懂的也有32%,這樣要如何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財富基因一:企圖心

財富基因不是與生俱來,培養財富基因第一要件就是心態。有一個富翁提供一百萬元的有獎徵答,題目是「窮人到底缺乏什麼富人所具備的條件?」,答案是企圖心。

我們都知道除非中樂透,否則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想發財的人就會去買樂透,買了就有機會。有人根本不想,因為中獎機率太低,所以不買,那連一點機會都沒有,所以想要的心是最重要的。

如果每個月的財務目標是三萬,當然達到目標最多就是賺三萬,如果當初設定每個月要賺十萬,就會想盡辦法去賺十萬。有研究顯示,負債的人目標達成率較高,因為有壓力的驅動,比沒有財務壓力的人更積極。因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寬廣,很多人都是被自我設限給框住了。


財富基因二:人脈

廣結善緣拓展交友圈,人多機會就多,而且要跟有錢人在一起,因為你和最好的二個朋友,三個人的平均收入就是你的收入。和窮人在一起只會更窮,因為他們有太多的負面想法,消極的人生觀,不切實際的夢想

多與人接觸,機會到處都有,要自己去掌握。會排斥直銷嗎?朋友邀約聽說明會都推掉嗎?看到路上有人發傳單、填問卷都會閃開嗎?那可要小心了,你太封閉了,不妨用開放的心面對一切,迎接任何可能的機會。

財富基因三:投資

在富爸爸與窮爸爸一書中,提到BISE的四個象限,分別代表的意義是:
B-企業家
I-投資者
S-專業人士
E-上班族

要如何跳脫既有生活框架到贏者圈,就是要有一點冒險犯難的精神,承擔一些風險去作投資才有機會,否則只靠死薪水,汲汲營營忙碌一輩子永遠都在窮人圈,還是沒有辦法進入富人圈。

投資是會有風險,但不要因噎廢食,很多人是懶得研究,不想花心思所以乾脆放銀行定存。有錢人比一般人更注重投資規劃,因為聰明人會用錢賺錢,而且運用得當,讓錢二十四小時為你工作,假日都不休息。

財富基因四:學習

多吸收別人成功的經驗,可以減少自己奮鬥亂走冤枉路,閱讀、聽演講都是幫自己成長。尤其是向有錢人學習,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與行為,慢慢自己也會變有錢人。

財富基因五:節儉

養成儲蓄的習慣,在乎手中的每一塊錢,花錢有預算,絕不做無謂的浪費。會做薪水規劃已經成功了一半,先存再用這一項得到最高票51%,顯示大家都有正確的觀念,具備了基本的財富基因。

了解財富基因之後,如果你也有致富夢想,改造自己的財富基因就從現在開始!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4個重要問題 測試車主強制車險認知度

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 260期 文/方雪俐

知道年年要繳保費之外,車主知道不保要罰嗎?知道如果發生一車事故,駕駛人不在強制險保障範圍內的嗎?萬一肇事車輛逃逸,受害人會不會求償無門?還有車主親赴保險公司投保可享有優惠,車主知道嗎?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開辦已達十二年,幾乎所有的車主都已經有投保經驗。那麼對於這個規模大到堪稱第二個全民健保的保險,車主瞭解的程度可以得幾分?本次調查分別從制度推行、救濟措施、理賠精神以及實務進化三個層面,各選定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來測試車主對強制車險的認知度。

【制度推行1】知道不保要罰嗎? 三成不知道!

既然車主依法必須投保強制車險,那麼對於不投保者當然就得依罰則處理。當問及受訪者是否知道汽車未投保會被罰三千~一萬五千元、機車罰一千五百元~三千元時,表示「知道」的有六八.八%,「不知道」的則有三一.二%。沒有投保者,則不知道的高達三分之二。

汽機車都有者,知道的有七成四,只有機車者知道的最少,僅六成四,只有汽車者知道不保要罰的則約七成。


【救濟措施2】7成7受訪者 贊同特補基金制度

強制車險雖以全體車輛都投保,以確保任何一部車造成的傷亡都可以獲得保障,但這樣的制度需要全民配合,百密難免會有一疏,例如有少數車輛未投保或肇事後逃逸,那麼受害人可能求償無門,因此強制汽車保險制配置有特別補償基金以為救濟。

那麼這十二年來,社會大眾是否瞭解特別補償基金呢?本次調查顯示,完全瞭解與大概瞭解者僅九.八%,比本刊九十五年的調查減少十二.八%;表示不太瞭解與完全不瞭解者合計九十二%,其中完全不瞭解者就高達四成九,比四年前的調查增加十個百分點。

這一題是本次問卷的四項認知測試中,車主交出的成績最差的。顯示這個經費取自每張汽機車保單、以救濟非常狀況下的受害人為宗旨的制度,過去十二年來雖然發揮了特別補償的實質效果,但是因為知道的民眾不多,對強制車險的社會形象加分效果不大。

7成7受訪者贊同特補基金制度

雖然有9成受訪者不瞭解或完全不瞭解特別補償基金制度,但是在電訪員說明「這個制度是指當肇事汽車逃逸或沒有投保強制險時,受害人仍然可以直接向任何一家產險公司申請理賠,不會有求償無門的情形」之後,有77.4%的受訪者表示贊同這個制度,不贊同與非常不贊同者僅5.7%。

顯示如果民眾對這個制度的認知程度改善,將可消除對強制車險保護網是否有漏洞的疑慮,並有效提升對強制車險的滿意度。

【理賠精神3】知道單一車輛事故 不賠駕駛人嗎? 四成八不知道!

為了落實每一個交通事故的受害人都可以獲得基本保障的政策目標,強制車險在理賠時雖不問加害人是否有過失,但在本質上強制車險仍是「責任保險」而非傷害保險,換句話說,交通事故發生時,若僅有一部車,例如遊覽車因煞車失靈翻落山谷、汽車失速撞上路樹、機車因天雨路滑摔倒等,因為並無其他車輛牽涉在內,駕駛人的傷亡就不屬於任何責任險的理賠範圍,強制險也不例外。

雖然這是責任保險的基本精神,但是投保強制險的車主知道嗎?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表示「知道」的受訪者僅五二.五%,不知道的高達四七.五%。

不知道駕駛人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獲得強制險理賠,很可能造成保險規畫的漏洞,這也足以說明為甚麼有加保駕駛人傷害險者僅十四.三%。雖然宣導甚麼狀況不賠遠比告訴民眾可以獲得甚麼理賠來得難以開口,不過這個測識題顯示,大部份的車主對這種理賠實務的認知度不及格。如何讓所有的車主都知道這種理賠精神,以避免日後的理賠糾紛與減少保障缺口,是產險業未來努力的方向。

【實務進化4】知道親自到保險公司投保有優惠嗎? 七成四不知道!

產險公司透過不同管道賣強制責任險,都有傭金或代辦費、手續費等通路服務成本,但車主若親自到保險公司去投保,則保險公司並不須負擔這些費用。今年三月一日起凡是到產險公司總公司或各分支機構臨櫃投保的車主,所繳的保費可以扣除這筆費用,依規定,汽車至少可以少繳七十三元,機車一年期至少六十元,二年期至少八十元

那麼車主知道這項新規定嗎?本次調查顯示,知道的只有二成六,還有大約四分三的車主並不知道這個優惠。

保戶直接向保險公司投保,保費應扣除傭金等通路成本,以回饋被保險人這種做法,在某些險種已行之有年,強制車險則今年才開始實施。然而因為單價與回饋金額都很低,車主反應冷淡並不令人意外,但保險公司以減費反應實際成本的做法仍然值得肯定。善加宣傳,對「保險公司離家近」或往返順路的車主,仍不失為精打細算的選擇。

當然如果保險公司樂於打開讓龐大汽機車主方便光臨的大門,並進一步創造更多商機,那麼減價就是發揮創意最好的開始。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8月號(260期)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龜毛公設點交 建商別想賴

自備貼紙寫紕漏,動員住戶大搜查
Smart智富月刊第143期 撰文者:郭莉芳

當你走進樣品屋展售中心,銷售小姐拿著精美DM告訴你:「只要下訂,馬上就可以成為五星級飯店住宅的主人翁」,你不禁想像著,下班回家走進挑高大廳,先到B1的閱覽室去借本雜誌回家,不累的話,晚上還可以頂著星光,在屋頂泳池泡水,猶如置身度假飯店!

等到新屋落成,你才發現這些DM上的美照只是參考示意圖,尤其是公共設施與實景「差很大」,且空中泳池竟然未取得建照、閱覽室在原設計圖上竟是機車停車位……,更嚴重的是,這些公共設施均屬於「違建」,被建管單位要求強制拆除。

這個血淋淋的例子發生在台北市民權東路上的「台北光點」社區,這個案子完工才5年,但是住戶已與建商宏普建設打了2年多的官司。最近台北法院判決宏普建設要賠償住戶2,000多萬元。


點交仔細 以防後患無窮

根據《住展雜誌》的統計,2009年北台灣完工的新成屋超過5萬7,000戶,每年有大量的新成屋完工,點交過程怎能馬虎?新成屋與預售屋的公設比超過 30%,也就是購屋總價花了3成經費在購買公共設施,因此,當交屋後開始進行各項點交時,除了房子裡面的屋況點交外,居住空間外的公共空間、各項設備、設施也應該要仔細點交,才能夠確保建商移交過來的相關設施是最優的狀況,如果有問題還可以要求建商限期改善,以免點交結束後才發現瑕疵,建商可能連甩都不甩你。

所謂點交,就是「清點交付」的意思,涵蓋範圍很廣,但若就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而言,所稱的「點交」主要是指建商在完成建築物及其設備的興建後,將公寓大廈共用部分、約定共用部分與其附屬設施設備、經費、文件資料等,確認功能及清點數量無誤後,將所有權移交給社區的過程。

公設如此重要,一般人對於「公設」該如何點交?眉角在哪裡?卻幾乎沒有什麼概念,《Smart智富》月刊特別專訪擁有多年公設點交實務經驗的達人-真禾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源德,提供公設點交的關鍵心法。

徐源德點交超過200個新成屋社區,他的點交經驗中,曾有幾個經典個案,例如近期板橋有個建案在點交時,發現地下室少了6根大柱子,嚴重危害結構安全;或是曾有上百戶的套房社區,但全社區只有一個水表,由管委會負責水費支出;也有建商以二手發電機,混充全新發電機進行點交,至於最常見的庭園排水或地下室漏水問題,更是許多社區大樓管委會心中的痛。

公設點交牽涉2大權益

徐源德表示,公設點交的重要性牽涉到2大權益。

權益1》公共基金的撥付:建商要起造大樓,會被要求依造價提撥一筆公共基金到公庫。

等到點交完畢後,由管委會或管理負責人憑相關文件向主管機關申請公共基金的撥付,未來作為社區部分公共設施的修繕維護用途。

權益2》瑕疵求償的保障: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57條規定,起造人應將公寓大廈共用部分、約定共用部分與其附屬設施設備,於管理委員會成立或管理負責人推選,抑或指定後7日內辦理點交。

站在建商的角度,當然是希望點交過程愈快愈好,最好點交當天,管委會或管理負責人就可以在點交清冊上全數簽名過關,只要都簽名完畢,就代表建商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未來有任何問題就叫天不靈、叫地不應了。

因此,在點交過程中,應該從嚴把關,逐一檢驗,不要怕麻煩,尤其是專業的機電、消防、排水、停車塔設備等,更應該委由有專業技師執照的人來幫忙勘驗,才能確保這些設備未來能正常運作。

延伸閱讀:建商依比率提撥公共基金

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8款第1款規定「起造人就公寓大廈領得使用執照1年內之管理維護事項,應按工程造價一定比率或金額提列公共基金。」工程造價在使用執照上有登載,一般來說,工程造價會比市價低,且造價是由各縣市政府自行規定,例如台北市的規定就是台北市建造執照建築工程、雜項工作物、土地改良等工程造價作為標準。提撥比率請參考下列試算表。

【試算】工程造價12億元的建案,應提列之公共基金額度:



小檔案_徐源德
出生:1968年
學歷: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
經歷:台中市建築管理學會理事、台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中國生產力中心講師、ISO-9000主導稽核員
現任:真禾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著作:《公寓大廈公設點移交實務》、《大樓裝修、設備管理好好學》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一千名營業員指出四大投資心魔

問卷調查 別讓情緒干擾你的投資決策
今周刊.撰文:謝富旭、蘇鵬元/研究員:陳兆芬

我當營業員已經邁入第二十個年頭,經歷過台股三次萬點行情,也看過台股數次崩盤的慘況。

我的客戶群中,有操作部位高達十億元以上的大戶,也有幾萬元的小散戶。

股市中有所謂「八二法則」,意即十個投資人約有八個是輸家,只有二個贏家。

我個人經驗覺得比較真實的情況是,平均只有一個是贏家,九個是輸家。

屬於少數的贏家圈中,總是那幾個人,他們共同的特質是:勇於壓寶「強勢股」,不會因股價已經漲一小段而買不下手。贏家不僅擅長發掘主流強勢股,一逮到飆股,不輕易出脫,賺到極可觀的幅度才逐漸退場。市場走空時,持股部位出現虧損一至二成,就勇於停損,絕不拖泥帶水

相對地,輸家選股特別喜歡「落後補漲」股,在市場大漲一段後,專挑還沒漲的股票,當他們買的股票真的一動起來,卻又急著賣出。不過,對手上虧損的股票卻往往「不離不棄」,直到快被斷頭,沒錢應付追繳了才會忍痛殺出。

每次市場崩盤,融資追繳令萬箭齊發時,被追繳的也是那些熟面孔,重複率高達八成!


贏家圈也有因慘遭滑鐵盧而淪為輸家群,但很少。至於輸家群有沒有晉身為贏家圈的例子,我的經驗是還沒看過。

以上是資歷近二十年,在台北市券商林立的南京東路上,某位女營業員的「告白」。透過她的告白,凸顯出為何大多數散戶在股市裡賺少賠多,很難從輸家群翻身的人性弱點。

為了精準地掌握投資人在股市中,到底最容易犯下哪些錯誤,《今周刊》與台灣投資心理學的權威——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郭敏華合作進行問卷調查,這也是台灣首度對營業員的大規模調查。

投資 就是要控制情緒/人性弱點就是虧損主因

在今年八月的前二個星期,我們對全台灣超過一千名的券商營業員發出問卷,問卷歸納出十五個股票投資上最常見的投資偏誤,請填寫問卷的營業員根據客戶的操作情況作答。

問卷調查的結果讓人不得不對投資大眾的「危險心靈」感到憂心忡忡。檢視總計回收的一○四九份有效問卷中,高達七八.四%的營業員認為,客戶「最頻繁」與「經常」犯的錯誤是「不願認賠殺出」(缺乏停損觀念);其次,六三.七%的受訪營業員認為客戶最常犯的錯誤是「聽信明牌」;第三個最常犯的錯誤則是「追高殺低」

「投資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只要能掌握住『買低賣高』原則,要成為贏家看似不困難。」「問題是,投資一碰上心理與情緒的問題,一切又都變得非常複雜了!」郭敏華說道。

《投資心理學》(Mind Over Money)一書作者約翰.史考特(John W. Schott)進一步點出了情緒在投資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的情緒經常隱身暗處,冷不防地偷襲我們,成了我們的『隱形顧問』,但其所作所為卻不是對我們最有利!」史考特認為,在投資過程中,情緒不是扮演配角,而是主角,「投資就是控制情緒的遊戲,想賺錢就得了解遊戲規則。」

史考特的理論與這次《今周刊》投資人偏誤大調查的結果不謀而合。因為,不管是營業員所認為客戶在股市操作中最常犯的錯誤,還是最致命的錯誤,所有的錯誤皆與情緒管理與心理建設有關。「說穿了,這些常犯的錯誤都是人性弱點,但就是因為人性弱點難以克服,一旦你真的克服了,要不成為贏家也難!」郭敏華評論道。

我們在這份問卷中,從投資人最常犯錯誤以及營業員認為最致命錯誤裡,歸納出投資上四個最大的人性弱點:無知、自滿、貪婪與恐懼

這四個人性弱點,如同四個心魔般,凌駕在理性之上,成為投資上的「隱形顧問」發號施令,常常讓投資決策荒腔走板,一錯再錯。要成為股市贏家,當務之急就是先「開除」這四個隱形顧問。

心魔1 無知追高殺低的最大元凶

無知,是大部分初入股市新鮮人最容易犯的錯誤。

三十三歲的《投資家日報》研究團隊總監孫慶龍,從英國Exeter大學拿到財務管理碩士回台後創辦《投資家日報》,建議的投資組合今年迄今累計報酬率達一七%,去年則高達三○%。即使如此,孫慶龍對無知心魔仍隨時感到戒慎恐懼。

從○九年一月開始,《投資家日報》即把印刷電路板軟板廠嘉聯益列為核心投資組合中。過去一年半來,嘉聯益股價從八元出頭起漲,一路漲到迄今的三十八元。

「一位客戶以七十萬元本金,融資買進嘉聯益,從八元一路抱到三十幾元,幾次來回操作下來,獲利超過五百萬元!」孫慶龍透露道。然而,孫慶龍對嘉聯益這檔股票心中卻百感交集,因為五年前,他還是寶來證券營業員時,就是投資嘉聯益虧損一百多萬元,讓多年來省吃儉用的儲蓄付諸流水。

「當時我認識嘉聯益的主管,他信誓旦旦地說公司業績將出現大幅成長,我以為這是難能可貴的『內線』消息,於是重壓這檔股票!」「買進之後,股價如溜滑梯般地直直落,急得我時常打電話問這名主管公司的狀況?」雖然,孫慶龍的消息來源顯示公司業績將大好,但嘉聯益股價卻從他買進的四十多元急殺至二十元出頭,為了避免股票被斷頭,最後他只有選擇認賠出場。

嘉聯益的慘賠經驗,讓孫慶龍體認到自己對產業認識的不足,認清隱藏在心中的無知心魔。為了克服這個心魔,他更努力地學習,考取數張金融證照與分析師執照,甚至不惜離職出國攻讀財務學位,鑽研評價公司股價的理論與方法。

「投資人容易追高殺低,主要是當時的投資決定往往做得太草率。」「一個草率的決定,根本無法產生堅定的信念,一個背後沒有『信念』在支持的投資決策,情緒總是隨著股價漲跌起起伏伏、忐忑不安,追高殺低於是就成為必然的下場了!」他說道。

然而,孫慶龍指出,像他這種屬於基本面分析的忠實信徒也是會有盲點的。「也可能因為信念太堅定,導致不肯認輸而忽略停損的重要性。」他時常提醒自己,除了上帝之外,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即使再怎麼高明的投資者,也得時常面對「無知」心魔的考驗。每十次投資決策,能對六次就算很了不起了;因此,如果部位出現一五%的虧損,除非你口袋深不可測,否則即使是基本面忠實信徒也不能鐵齒,要懂得適時停損。

心魔2 自滿投資老手的最大敵人

無知,是初入股市新鮮人第一個要克服的魔障;相對地,股市老手則常常陷入自滿的執著中而不自知。

另一本中文譯名也叫《投資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vesting)的作者納夫辛格(John R. Nofsinger)對投資自滿心態這麼描述:「過度自信使人高估知識、低估風險、誇大掌握事件發展的自我能力。」

歷史上許多現在被認為是投資英雄或大師的人物,他們的下場其實都相當悽慘。

被譽為是西方最具傳奇色彩的投機家——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一生暴富過數次,也破產過數次,最後也因重大投資失利,導致憂鬱症發作而舉槍自盡。

「日本股神」是川銀藏一度登上全日本繳稅大戶第一名,晚年時因投資一家製藥公司蒙受嚴重虧損而破產,導致是川後代拋棄繼承以規避龐大負債。

至於寫下被眾多技術派信徒奉為圭臬「葛蘭碧八大法則」的技術派大師葛蘭碧(J. Granville),在一次重大投資失利後,也自股市銷聲匿跡。

投資大師也會從雲端掉入地獄,值得作為後人的殷鑑。擁有三十年以上股市投資經驗的大華證券投顧董事長杜金龍說:「即使是投資老手,因為對於過去成功過度自滿,一遇到重大挫折時,患得患失的心態可能比別人更嚴重。」「輕則導致投資虧損,嚴重的話,連人生都會毀了!」

杜金龍提供二十年前,他一位股市老友的經驗。他說,這位老友原本在股市累積高達十六億元以上的身價,對自己的操作與判斷極有自信。

但,這種自信卻種下他日後破產的遠因。一九九○年,台股自萬點崩盤,這位老友因對自己的判斷太過自信,在股市崩盤時非但不願停損,自恃資金雄厚,反而融資加碼攤平;結果,十六億元的家產在幾個月內虧損殆盡。

「把財產賠光後,老友企圖用一條毛巾上吊自盡,卻自殺失敗!」「從鬼門關走回一趟後,他認為他的命是上帝的恩惠,從此篤信上帝,後來更考上神學院成為神職人員!」杜金龍娓娓道來。

杜金龍再以自身的經驗說:「即使像我這樣的投資老鳥,也數度面臨投資操作上的低潮!」「二○○一年崩盤那一次最慘,我很清楚記得有一天情緒低落到極點,竟一個人從台北開著車到南投清境農場散心,當天晚上再從清境開車回來!」

杜金龍認為,克服自滿心魔及患得患失的心理,並無仙丹妙藥,「持續學習是走出心魔的不二法門。」「在投資面臨低潮時,我不讓自己閒下來,不讓自己有太多時間自怨自艾,反而利用時間大量的閱讀,這為我日後持續不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投資路上不可能一直贏,一定會有輸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先能輸得起,才能贏!」「即使你是股市常勝軍,千萬不要因為自滿而忽略風險控管;相對地,如果你有經濟壓力手頭緊,就千萬不要涉獵股市,因為『輸不起』的心態只會讓你更患得患失,這對投資反而更危險,導致勝率更低。」

心魔3 貪婪從眾心態 讓你成為待宰肥羊

貪婪不是壞事,但在不對的時機太過貪婪,卻會「壞事」!

一九九七年,台股史上第二次攻上萬點,當年八月來到一○二五六點,當時任行政院院長連戰的一席「台股萬點健康論」的談話,吸引剛服完四年半志願役的江漢城(化名)加入這個他還相當陌生的金融戰場。

因股市熱絡,江漢城退役後沒積極地找工作,他把四年半服志願役的儲蓄總計一百多萬元,全部買了他認為業績好的強勢電子股——聯電、日月光、旺宏等大型股,及部分中、小型股。盤算著等股市賺到一票後,打算利用這筆錢開一家店。

「資金剛投入時,我嘗到了一點甜頭後,放膽把更多錢加碼投資。」然而,萬點行情曇花一現後,接踵而來的亞洲金融風暴,粉碎了江漢城的美夢。

台股從「健康」的萬點,不到三個月內下殺至七千多點。為了應付融資追繳,他又向父母親借了一百萬元攤平持股。

只是,這一攤平,股市又持續下殺到六千點。融資追繳逼得江漢城只有忍痛出清自己的所有持股。「我不僅把當兵四年半的存款賠光了,也賠了父母親部分的老本,老人家傷心透了,直到現在他們都不准我玩股票!」江漢城難過地說。

一場股市失利,不僅讓江漢城存款散盡,也打亂了他的生涯規畫。因為虧損令他意志消沉,在日後的職場上一直不怎麼順遂,也不斷地換工作。由於收入有限產生的自卑感,超過四十歲的他迄今尚未結婚,父母親對此也很不諒解。

目前,江漢城獨自賃居在北縣淡水的套房中,月租四千元;除了在超市工作,他也利用餘暇作直銷。他後悔地說:「如果當初不要那麼貪心,把退伍時有的一百多萬元存下來,即使隨便找個工作慢慢地存錢,或許現在都已經可以買房子、娶老婆了!」

財務行為學專家,同時也任台大財務金融系系主任的胡星陽,曾經在台灣作過一個實證研究。

胡星陽發現,當一家公司發布業績數字後,大戶與散戶的投資決策竟截然不同。

他表示,當上市公司公告業績後,不管這個業績公布幾天、幾周甚至三個月後,如果業績好的話,散戶對數字反應通常熱烈,勇於買進該檔股票

反之,大戶在業績數字公布後,對該檔股票交易就大為冷淡下來,在好消息出現後,反而還會反手賣出。「貪婪心理與沒有定見,往往導致散戶對消息面過度反應,成了投資決策的致命傷!」胡星陽說。

心魔4 恐懼不願停損的最大情緒障礙

與貪婪心魔對立的則是恐懼心魔,恐懼心摩是造成投資人不願執行停損,以及對負面消息過度反應的元凶。

在《今周刊》這次進行的問卷中,大部分填寫問卷的營業員,認為投資客戶最頻繁發生的錯誤就是「不願停損」,而最致命的「錯誤」也是「不願停損」。「不願停損才是投資人最大的敵人!」郭敏華老師說。

在某上市LED(發光二極體)廠工作的吳聰吉,是恐懼心魔的最佳寫照。

為了快速累積自己出國留學的資金,吳聰吉一直勤奮學習股市投資;不僅公司的股票,他也積極打聽公司的上下游供應商,或競爭對手廠商業績的狀況如何,期望運用自己打聽來的小內線在股市獲利。

此法讓吳聰吉操作上頗有斬獲。不過,才三十歲的他,進入股市三年多,在二○○八年卻遇上讓他傻眼的金融海嘯。他買進的LED股晶電、IC通路股巨路,以及自家公司的股票暴跌腰斬,讓他不知所措。

「我原本是持有現股,在○八年跌至七千點附近後,我動用到我的留學基金,再融資加碼攤平持股。」「結果,不願停損成了我的致命傷!」「攤平後,股市持續暴跌,我已沒錢再攤平,包括自己公司的股票,只有忍痛殺出。」「每當有人看我在電子公司當工程師,都羨慕我是科技新貴時,其實我的心都在滴血!」吳聰吉說。

對投資人而言,投資股市停損,就如同買意外險一樣,雖然知道重要性,卻又希望一輩子不會用上。而投資人不願執行停損的真正深層心理則是:「害怕承認失敗,因為停損就等於否定自己!」郭敏華分析道。

股市修煉,其實就是克服自己人性弱點的修煉,成功就從認清自己、克服自己的四大心魔做起吧!...(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714期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旅遊平安險 怎麼買有保障

水土不服拉肚子、騎車摔傷不理賠……
Smart智富月刊第143期 撰文者:林家媛

暑假旅遊旺季到,你是否擔心旅程中會有突發意外?為了不讓旅程中的變數成為負擔,聰明挑選旅遊平安險是出門前必做的功課。

完整的旅行平安保險,應該要考慮到旅行途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至少應包括:(1)搭乘飛機及交通工具可能發生的意外事故,須含意外身故、殘廢及意外醫療保障; (2)因水土不服引發的食物中毒、或旅遊途中造成的身體不適,也需要醫療保障;(3)除人身可能造成的損害補償外,班機延誤、行李延誤、行李遺失等,也都應有海外旅遊不便保險給付。


各式旅遊保險一覽表


破解旅平險的3大迷思

迷思1》旅遊平安險種類這麼多,為了周全起見,應該買愈多愈好,以備不時之需?

三井住友海上集團明台產險傷害暨醫療保險部經理李柏松指出,台灣平均每個人至少擁有一張保單,若消費者既有保額已足夠,再購買旅遊保險只是「錦上添花」,並不實用。

建議消費者平時應定期審視既有保單的保障與保額,出遊前再視個人保障、旅遊目的地、時間長短等情況,添購適合的險種,把保費花在刀口上,才不會買太多卻用不到,造成浪費。

迷思2》現在刷卡買機票、跟團出遊都有附贈相關保險,反正有保就一定有賠?

一般而言,各家信用卡提供的旅行綜合保險均涵蓋「旅行平安險」及「旅行不便險」,不過其保障都有不同限制,利用信用卡刷卡買機票或刷團費,若標榜附贈旅平險,由於各家保障不同,建議你應評估以下3個重點:

1. 保障內容:多數信用卡提供的旅平險大多僅限於「搭乘飛機、遊覽車、船」等大眾運輸工具期間的保障,並不包含旅遊全程保障,且多半只保障固定的路線或班機,不包括加班機與包機。只有部分白金卡或無限卡才有贈送包括旅途全程保障之旅平險。

2. 保障對象:一般僅保障刷卡者「本人」,不包含同行的「配偶、未婚子女或父母」。

3. 保障範圍:若附贈的旅平險包含人身意外保障,仍須注意是否含有意外事故醫療險保障,因為這才是發生機率較高的保障。

李柏松建議,各家銀行與保險公司規定各有不同,消費者應事先了解保障內容,再視不足之處,加保其他險種。

迷思3》只要是參加旅行團出遊,旅行社就會幫遊客投保,自己不必再買保險?

一般旅遊團確實會投保,但不代表保障足夠。

明台產險意外保險業務部課長趙明展表示,消費者透過合格旅行社出團可享有「旅遊責任保險保障」,但只有基本的身故與殘廢保障200萬元,沒有其他保障,建議消費者還是應依個人出遊的目的與需求,再添購意外醫療或海外醫療保險。

3種常見狀況 了解旅平險理賠範圍

接下來,就以3種國內外旅遊較常發生的意外狀況,進一步建議大家該怎麼「加保」,才能讓保障加分,旅遊不敗興。

狀況1》出國掛急診,費用由誰支付?

李先生趁著假期,自行規畫行程帶全家進行5天的東南亞出國旅遊,不料兒子跟女兒在餐廳吃完飯後,回到飯店開始上吐下瀉,送醫院急診,出國前已為全家人投保旅平險的他,急診費用是否可轉嫁由保險公司所吸收?

民眾自行投保旅平險,應配合旅遊的規畫來選擇適合的保障項目。一般而言,意外身故、殘廢保障不可少,醫療保障則應視自己的預算及旅遊目的地投保適當的保額,且須注意各家醫療險保障的範圍,盡量選擇包含住院、門診及急診等完整的醫療保障項目;若仍有足夠的預算,可再額外附加旅遊不便的保障。

以明台產險的旅行綜合險為例,包含了個人責任、醫療、意外等多重的旅遊保障。若以30歲男性、出國7天,若保障為個人責任險10萬元、身故殘廢保障200萬元,再附加意外醫療20萬元旅遊不便及10萬元的海外疾病保障,保費約343元。只要投保,就可享有完善的旅遊保障,途中若有任何意外發生,也可以透過保險公司,轉嫁一定額度的醫療或支出費用。像這類旅行綜合險的保障範圍與保費差距不大,民眾可找熟悉的保險公司投保。

旅途過程因疾病在海外就醫,民眾回國要申請醫療保險金時,應備齊:(1)保險金申請書;(2)保險單或其謄本;(3)意外傷害事故證明文件;(4)醫療診斷書或住院證明(宜為中文或英文版,並先向當地中華民國駐外館處取得認證手續);(5)醫療費用明細或醫療證明文件正本(或醫療費用收據正本);(6)受益人的身分證明。

延伸閱讀:腸胃不適賠不賠?

在海外旅遊難免會產生腸胃不適的情況,不過不是每一種「腸胃不適」保險公司都會理賠,保險公司會依事情的起因決定是否理賠。通常因食物中毒產生的腸胃炎症狀會理賠,若是吃壞肚子腸胃發炎,則不在理賠範圍內。

至於兩者該如何分辨?李柏松表示,若消費者參與旅行團出國旅遊,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其他團員也有相同情況,即代表旅行團可能集體食物中毒,申請保險相對容易獲得理賠。但若其他團員都沒事,只有你一人有症狀,就可能因個人體質水土不服所引起,就無法獲得海外醫療費用的理賠。

狀況2》普通旅平險不理賠意外醫療費用?

老王安排暑假親子南台灣單車之旅,女兒卻在下坡時煞車不及而摔傷,左小腿因此而骨折就醫,老王回家後問業務員保險能否負擔醫療費用,業務員告訴老王,他只有買普通的旅平險,對於因意外而產生的醫療費用,不能理賠。

國內旅遊大多只能投保具有身故與殘廢理賠給付的旅行平安險,再附加傷害醫療險。如果老王只投保旅平險,未附加傷害醫療險的話,就無法獲得骨折治療的醫療理賠。

傷害醫療險是保障被保險人於保險期間內,遭受個人旅遊傷害險約定的意外傷害事故,自意外傷害事故日起180日內,經登記合格的醫院或診所治療者,保險公司將就實際醫療費用超過健保給付部分,給付「實支實付醫療保險金」,但同次傷害給付總額依保額上限而定。

以30歲男性7天的國內旅遊行程來看,大部分產險公司都以個人責任險為主約,以個人責任險20萬元、旅行平安險保額200萬元、意外醫療20萬元來看,7天保費約221元。

狀況3》意外致使他人受傷的醫藥費,由保險公司代為支出?

小潘暑假到北部參加3天2夜的畢業旅行,在第2天活動中,他一時不小心擦撞同學,對方從樓梯上因踩空受傷,結果同學父母要求小潘賠償醫藥費用,是否可由保險替他出?

為了避免此類似意外發生,可透過第三人責任險的保障,替自己也為他人建構更多一層的防護網。「第三人責任險」即是被保險人於保險期間內從事旅遊活動,因疏忽或過失導致第三人發生體傷、身故或第三人財物損害,依法應由被保險人負賠償責任時,就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代為賠償。

李柏松表示,目前市場上的個人責任險商品大多以產險公司產品為主,以個人責任險為主約,附加具死殘理賠的旅行平安險,無法單獨購買個人責任險。以30歲男性7天的旅程來看,個人責任險20萬元、具身故與殘障理賠的旅行平安險200萬元,保費約174元。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沒繳國民年金小心3大損失

無業民眾不埋單,投保人數銳減近17萬
Smart智富月刊第143期 撰文者:林淑玲

「有工作保勞保,沒工作保國民年金!」對這句政令口號,許多無業的人似乎不太埋單,據內政部社會司統計,自國民年金開辦近2年來,投保人數比一開辦時減少了近17萬人之多。


國保開辦以來,投保人數已減少近17萬人

名詞解釋_國民年金
於2008年10月正式開辦。是將25歲以上、未滿65歲,且未參加軍、公教、勞、農保約計470萬的國民納入社會安全網,讓這群人在老年、身心障礙甚至死亡時,被保險人及其遺屬能獲得適足的基本經濟生活保障。

很多人不想繳國民年金,一來是嫌保障項目和給付比勞保少很多,二來是怕國民年金會破產。可是,在大家質疑國民年金的效益時,知名的經濟學家馬凱卻鼓勵他的太太投保,而身為國內少數精算師的專精企管公司總經理葉崇琦,更是逢人就力勸一定要繳國民年金。

到底這兩位數字專家發現了什麼好處?


你繳6元,政府出4元 領時可拿回10元

由於國民年金是在保障經濟弱勢族群,所以在保費設計上,政府負擔比重達40%,投保民眾則負擔60%。而保障的內容則包括老年年金、身心障礙年金、遺屬年金、喪葬給付。馬凱說:「這等於是我們繳6元,政府負擔4元,最後要領時卻可以拿回10元,對老年生活有保障,為什麼不繳?」

所以一直是家庭主婦、無法享有社會保險保障的馬太太,在國民年金一開辦,就持續投保至今,好為自己儲備一筆退休金。

且國民年金跟勞保年金一樣,都是繳愈久、領愈多,而且領到老,絕不是大家認知中只能月領3,000元。如果投保年資超過26年,每月領取金額為5,000元~6,000元。若投保年資達40年,每個月可領近9,000元。

葉崇琦用最極端的例子推算,若連續投保國年民金40年,所繳保費為51萬5,082元,如果從65歲開始請領、平均餘命17年,則可領取183萬3,062元,幾乎領回3.5倍的錢,難怪葉崇琦會說:「這是一件很划算的投資,如果你有能力,一定要去繳。」

勞保、國民年金 投保年資可合併計算

雖然勞保和國民年金是分開計算年資,但有工作時參加勞保累計勞保年資,沒工作而無法加入勞保的期間,則參加國民年金以累計國保年資,等到滿65歲要領老年給付時,兩項保險的投保年資就可以合併計算來發給老年年金,而且都是活到老、領到老。

所以,如果你的勞保年資沒有辦法累計到15年,本來只能領勞保一次金,但若投保國民年金,則投保國民年金的年資與勞保年資加總滿15年,就可以在滿65歲時同時請領勞保年金和國民年金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勞保年金規定,若在勞保年金實施後,年資超過15年、已去領取老年給付一次金的人,就不能再加入國民年金。但只要沒有領取老年給付,就不受限。也就是說,如果你未滿65歲、已符合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人,只要暫時不領勞保老年給付,都可以加入國民年金,同樣可以領到兩份年金。

其實,國民年金每月674元的保費,對於多數人來說負擔不算太重。就算真的繳不起,政府也有提供救濟管道,難怪葉崇琦直呼:「如果不繳保費,會有損失!」他分析,會有以下3大損失:

1. 若無業的人不繳國民年金,則有謀生能力的配偶就會受罰,罰金為3,000~1萬5,000元。

2. 若有欠繳費用且欠繳時間在10年以內,可以申請補繳,但要另外補繳利息(編按:利息以郵局的定存利率為基準點計算),保險年資仍然可以列入計算。但若超過10年,則10年的部分,就不得請求補繳,保險年資亦不得併計。

3. 有中斷、停繳費用期間,其保險年資不計入,且日後計算國民年金給付時,不得選用有基本保障的A式。

國民年金恐破產? 經濟學家:言之過早

對於許多人因擔心國民年金會破產而不願投保,兩位專家都認為不必太擔憂。馬凱以各國舉債程度比較,「日本國債幾乎是GDP的2倍,美國約1倍,而台灣舉債並未到達現行法定前3年GNP(國民生產毛額)40%的上限,我們算穩健,財務問題並不嚴重。」

再從國民年金的財源來看,葉崇琦分析,依「國民年金法」第45、第47條規定,國民年金財源除了民眾所繳的保費之外,政府應負擔的款項來源包括公益彩券盈餘、調增營業稅以及國保基金投資收益,當這些財源都無法支應時,才由政府編列預算撥補。在財源多元下,需要動用國庫來出錢補助國民年金的機率很低,國民年金要破產也就言之過早了。

【專家小叮嚀】專精企管總經理葉崇琦:假勞工違法投保當心兩頭空

勞保的給付項目和金額比國民年金多,以老年年金為例,參加國民年金,只領3,000~8,986元之間,勞保年金則普遍高於此數字,所以很多無業民眾,都會透過職業工會加保勞保,而不願投保國民年金。

由於這一做法會造成勞保財務基金不當虧損,侵害合法被保險人權益,勞保局從2009年開始,積極查核職業工會的被保險人資格,光在去年就有4,000人被查出,不但取消其勞保資格,已繳交的保費也不退還,同時要求補繳國民年金保費。因而用此方法,可能會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無力繳交國民年金保費時,怎麼辦?

情況1》失業或一時繳不出保費者
如所欠繳保險費月數累計達8個月以上,且稅捐稽徵機關核定最近1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稅總額合計新台幣50萬元以下,可向勞保局申請分期或延期繳納。

情況2》屬於低收入戶者
可向政府提出申請,保費由政府全額補助。

情況3》屬於中低收入戶等家庭收入較低者
記得要向政府申請,僅須負擔30%或45%的保費。

情況4》身心障礙者
政府會依障礙程度,讓你免繳保費或只要負擔30%或45%的保費。

試算範例1:失業沒有繼續工作,就轉入國保,退休時可領多少錢?

假設今年55歲的王先生,勞保年資為25年,勞保平均月投保薪資為34,750元:

60歲時開始領取勞保老年年金:
勞保老年年金=平均月投保薪資×投保年資×1.55%
→每月:34,750元×25年×1.55%=13,466元

65歲時每月可領雙年金:
國保老年年金=月投保薪資17,280元×1.3%×投保年資
→17,280元×1.3%×5年=1,123元 (註:(1)因60歲開始領勞保老年年金,不得再參加國保,因此國保年資只有5年(2)因有勞保老年年金,國保以無3,000元保障的B式計算)
→每月:13,466+1,123=14,589元

可是若王先生放棄繳交國民年金,每月僅有13,466元勞保年金可領

試算範例2》持續繳保費vs.未持續繳保費

王小姐在40歲時失業,已符合國民年金的被保險人資格,投保金額一律是17,280元:

符合資格就持續繳費→從40歲就開始繳國民年金,一直繳到65歲

適用A式計算每月可領年金:
【公式】(月投保薪資×投保年資×0.65%)+3,000元
=(17,280×15×0.65%)+3,000
= 4,685

符合資格後,未能持續繳費→ 一開始沒繳費,拖到50歲才繳,一直繳到65歲

適用B式計算每月可領年金:
【公式】(月投保薪資×投保年資×1.3%)
=17,280×15×1.3%
=3,370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捍衛資產 靠日記大反攻

會計師、律師獻策,3招助賈靜雯
Smart智富月刊第143期 撰文者:王妍文

嫁入豪門,等於財富無虞的保證書嗎?如果不小心,你比另一半還會賺錢,面臨離婚官司時,豪門也是有權跟你要錢的!

當年賈靜雯未婚懷孕嫁給孫志浩,各大媒體標題是「賈靜雯嫁入豪門」,如今卻演變成豪門丈夫要求跟妻子分產,讓不少人跌破眼鏡,原來當初為了照顧經濟弱勢一方而制定的「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竟也成了有錢人的保護傘!

賈靜雯接下來該如何主張,才能有效設出停損點?《Smart智富》月刊綜合勤實佳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林敏弘,與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賴芳玉的專業建議,可從以下3面向著手:

絕地反攻1》逐項列明財產清單 婚前財產不納入分配

「要減少損失,就只能將財產一項一項分開檢視!」林敏弘說。

法定財產制將夫妻的財產分為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的分配範圍僅止於夫或妻現存的婚後財產,扣除其在婚姻關係存續中所有負債後,彼此剩餘財產的差額才需要平均分配。

在財產的證明上則要留意:民法第1017條規定,如果不能證明為夫或妻個人所有的財產,則推定為夫妻「共有」的財產。林敏弘建議,不管夫或妻,在結婚前最好都先擬好自己的財產清單,做好「備而不用」的工作。

首先,賈靜雯可以先將婚前已有的財產扣除,像是目前已知的台北松德路住宅等,然後再針對比較難以判定的資產尋找證明依據。


通常比較會有糾紛的財產,包括股票和基金投資、珠寶、古董等「動產」。賴芳玉指出,由於股票或基金投資,常會做換股操作,加上孳息的部分視為婚後財產,除非完全沒有買賣,否則最後難以區分哪一部分為婚前財產,哪一部分為婚後財產,因此如果夫妻走到訴訟離婚,這部分常被法官歸類為婚後的共有財產。

而珠寶、古董等動產在購買時檢附的收據、證明清單等最好都能保留下來,以作為確實是婚前購買的依據。如果雙方的經濟實力相差懸殊,為了避免日後糾紛,也可以在婚前就先列好財產明細表,向法院公證。

絕地反攻2》找出無償獲贈證明 就不需列入剩餘財產分配

除了婚前財產外,無償受贈或是繼承等財產也不列入請求權分配範圍。夫妻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濃情蜜意時,彼此常有餽贈行為,卻也常在翻臉後,否認當初的心意,這也是在離婚案件中,最常見的財產糾紛之一。

林敏弘建議,如果是高價的房屋、珠寶等,最好在情感濃厚時,也能請對方寫下書面贈與書。若是真的難以開口,「寫日記」往往也會是訴訟時,成為意想不到的有利幫手。

假設孫家在兩人結婚時,為兩人添購房產,若賈靜雯能夠證明,所購置的房產是「指明贈與」她與孫志浩,則她名下一半的房屋所有權即屬於獲贈的無償財產,就不需要列入剩餘財產的分配範圍。

此時,賈靜雯若有寫日記的習慣,在泛黃的日記本中曾載明當初孫家贈與意願的字樣的話,即使沒有孫家給的明確書面贈予證明,也可以讓贏面變大。

賴芳玉表示,法律講求證據,因此平常就要養成保留證據的習慣,也讓所有的金錢往來都能找到可資證明的資金流程。

絕地反攻3》舉證對家庭貢獻低 縮短所得分配起算時間

站在法律觀點,夫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財產增加是夫妻共同努力、貢獻的結果,所以才賦予夫妻有剩餘財產平均分配的權利。

豪門第2代孫志浩自稱在自家集團上班,月薪僅人民幣3萬多元(約合新台幣15萬元),名下存款僅10萬多美元(約合新台幣320萬元),即使家住豪宅、出入有名車,但可能大多來自於父母贈與,不能計入分配範圍,可分配資產遠遠不及賈靜雯婚後拍戲、接廣告等千萬收入,他也就能「理所當然」向收入較多的賈靜雯要求執行「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

不過,林敏弘指出,雖然孫志浩依法可以利用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要求分得賈靜雯的剩餘財產,但是對於家庭貢獻很低或沒有貢獻的人,法官也可以酌量調整分配比率,或是免除給付

藉此,林敏弘建議,賈靜雯可以提出主張,盡量縮減孫志浩可以請求剩餘財產分配的時間和比率。

舉例來說,賈靜雯在2006年因爆發疑似家暴事件後,就與孫志浩簽署離婚協議書,此後兩人分開生活至今,假設孫志浩並未對賈靜雯盡到照顧家庭的責任。此時,即使兩人結婚後到判決離婚前的所得收入都屬於婚後財產,賈靜雯仍可向法官舉證說明,分居後,不論是拍戲、廣告等收入都是獨自完成,期間先生對家庭也未有明確貢獻,自然也不能分得她在這段期間內所賺的錢,讓所得請求分配的時間從5~6年縮短成2~3年,進一步減少損失。

延伸閱讀:成立婚姻信託專戶,生活更有保障

夫妻在離婚時容易產生財產糾紛,大多來自於一方擔心離婚後生活陷入困境,或是「拿出去都是多給的」的觀念,信實會計師事務所羅友三建議,不妨成立婚姻信託專戶,以專戶中的資產配置來照顧夫妻一輩子的生活。

羅友三指出,將每月薪資中,剩餘的可支配所得(已扣掉家庭支出)的30%,分別投入夫和妻名下的信託專戶,搭配年金型保險,採取專戶專用方式,用以支付未來經濟所需支出,這樣一來,也不需擔心生意失敗被債權人扣押全部資產,或是另一半變心捲款離去。

此外,因已確保經濟狀況,往後夫妻即使離婚,彼此對爭取財產的堅持度也會降低,減少糾紛發生的機會。


想保全資產,賈靜雯可以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