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信用卡帳單自動扣款 延24小時

【2007/11/23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持卡人的信用卡帳單,如果採用銀行帳戶自動扣款,扣款時間將延後24小時。
信用卡業者昨天說,因為如果自動扣款失敗,持卡人會被信用卡公司紀錄為延遲繳款,甚至一些銀行還會加收自動扣款失敗手續費。在金管會要求下,各銀行已開始延後扣款時間,給持卡人方便。

多家銀行已陸續通知信用卡持卡人,信用卡帳單「自動扣款」時間已經延後。假設持卡人是每月10日扣款,以往銀行都會在9日深夜11時59分一過,即10日的零時零分就扣款;但現在往後延24小時,即在11日的零時零分才會扣款。

銀行業者表示,信用卡帳單扣款時間延後,主要是因應金管會要求,因為有不少持卡人會忘記帳戶中的金額是否能足額扣款。如果銀行扣不到錢,會算成扣款失敗,電腦系統就會自動紀錄持卡人是「延遲還款」,要開始計算循環利息、滯納金,還有銀行會加收扣款失敗手續費,一次就要300到400元。

但扣款時間往後延24小時,如果帳戶金額不夠,持卡人可以在扣款日當天白天趕快補錢,持卡人等於多了一天準備時間。不過,金管會要求各銀行修正電腦系統,但沒有硬性規定從哪一天開始,各銀行在系統更改完成後,就會通知持卡人這個新規定。

換外幣定存 小心匯兌損失

【2007/11/21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王老伯最近看到全球股市震盪不已,害怕自己放在新興亞洲基金的資產會全部賠掉,早把基金贖回。不過現金落袋後,王老伯伯看到歐元、亞幣狂升,心想是不是該把贖回的新台幣,換外幣定存?但投顧業者說:「不建議!」

投顧業者解釋,最近全球投資風險升高,除懂得做好股、債平衡配置,分散風險外,還要懂得適時獲利了結,落袋為安。但基金換回現金後,很多投資人還會問:「我該持有哪一類幣別?」

投顧業者說,「最好就是新台幣!」因為保留現金,就是希望投資風險等於零,投資人實在沒有必要再將新台幣換成其他幣別,承擔匯率風險。

尤其最近歐元、澳紐幣都漲很多了,短期波動風險非常大,投資人若將基金贖回,改存外幣定存,小心匯兌損失可能就把利息收益吃光光。

過去不少投資人申購境外基金,會選擇以美金計價,最近美元狂貶,很多投資人都把美元計價基金贖回。投顧業者表示,有投資民眾基金贖回後,改為歐元定存。但業者表示,此時大舉賣出美元,買進歐元,根本就是「賣低買高」,小心套在最高點。

100元學做有錢人!

商業周刊第 1040 期 作者:曠文琪

我真的沒有亂花錢,但每月的薪水幾乎都是剛好用完!我也想省錢,但是每天叫我少喝一杯拿鐵,實在太委屈!連養樂多都漲價,只有我的薪水沒有漲!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你就必須學習,這堂因應通貨膨脹而生的M型社會理財新技能。

漲!漲!再漲!全台物價漲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麥當勞、星巴克、菠蘿麵包到計程車,通通在漲。

根據主計處統計,在二百七十個國人主要的花費項目中,從起床後要吃的早點,到祭拜用的金銀紙錢,總計一百九十八項產品已漲價。

通膨節節高升,你快變新窮人了嗎?

三‧○八%!你沒看錯,這是最新公布的九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它已經創下近兩年的單月新高。然而,這會是特例嗎?

這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最新預測:油價一旦全年平均價位逼近每桶七十九美元,明年預估CPI年增率將由一‧九八%上升至三‧七八%。過去六年,台灣平均CPI年增率不過○‧六七%,若三‧七八%預測成真,通膨率將創下十三年新高,通膨巨獸將登陸台灣。

超過三%的物價指數年增率,是什麼意思?

具體來說,這隻巨獸會大口啃食你的存款。你現在擁有的一百萬元現金,若什麼都不做,三十年後就只剩四十多萬元!這隻巨獸,也會重挫你的退休計畫。如果你計畫三十年後要退休,現在每月三萬元的生活品質,三十年後,你需要七萬三千元才能達到相同水準!


焦慮無濟於事,從現在起,你必須學習新的理財技能,才不會被打入M型社會的貧窮左端,成為「白領新窮人」。

這是最新的理財技能,且學習風潮從美國一路吹到英國、澳洲與新加坡,近期吹到台灣:財金智慧(Financial Literacy)。顧名思義,就是教育民眾正確的理財觀念。人類理財的知識難道還不夠嗎?為什麼各國政府都選在此時提出財金智慧?

理財躍升顯學,但要先有財可理!

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第一副總裁史督瓦(Jamie B. Stewart),在「日益重要的財金智慧教育」演講上點出關鍵:「一個人會賺錢,並不表示當薪水到他的手上時,他能有智慧的使用判斷。事實上,是當錢到了自己的手上,才開始財金智慧第一次最基本的測試。而大多數人的測試結果是不合格。」 因為美國人過度消費、缺乏退休規畫,二○○二年,美國平均每十戶就有一戶破產,成為國家負擔(後續甚至引發今年的次貸風暴),因此,美國國會立法成立倡導財金智慧的專責單位。

同時間,英國跟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也成立類似單位;新加坡金融監督管理局則推出Money Sense專案。二○○四年,澳洲成立金融知識基金會,開始教育民眾正確的理財規畫觀念。

開門第一課:看重一百元的威力

過去,人們一直學習著如何賺更多的錢,卻忘了基本功:如何花錢。如今,這堂課再度被重視,成為財金智慧的第一堂課。就像《猶太人致富金律》(Thou Shall Prosper:Ten Commandments for Making Money)作者的妙喻:「想要增加收入,卻不先了解金錢的本質,好比新進演員研究克林伊斯威特,卻不先學習演技一樣。」

在物價高漲的M型社會,每個人都知道,「要理財,先要有財可理」,也焦慮著,如何去找出這筆「財」。但多數人想的都是,努力爭取加薪,或者投資股票賺一筆,卻很少人在乎眼前的「一百元」。

因為你懷疑:一百元有什麼用?但一百元,在有錢人眼中,有著巨大威力;窮人卻反而看不起一百元。

如果你知道,每天省下一杯一百五十元的咖啡,或者少搭一趟計程車,三十年後,你就能擁有一千萬元,這樣,你還會看不起一百元嗎?如果你每天省下一百五十元,每個月固定投資基金五千元,只要年報酬率達一○%。這筆小錢,三十年後就能讓你晉升千萬富翁之列(詳見第一百二十四頁「過去二十年年賺一○%十檔基金表」)。
(唉!無言~~~)

「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複利!」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因此,有錢人連一塊錢都要管理,並且讓那一塊錢在未來賺更多的錢。 但窮人卻只知道努力工作,把錢花光,然後繼續努力工作。就像四十年前英國歷史學家巴金森(Northcote Parkinson)提出的巴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般,賺越多、花越多,最後財富還是無法增加。

然而,如果你看到這裡,就決定開始刻苦省錢?這也很危險。因為你如果勉強壓抑消費欲望,某天忽然受不了,決定要「慰勞自己」時,你可能會花掉之前辛苦省下來的錢,甚至預支你未來的收入。

因此,你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聰明花錢,花得既不痛苦,還能把錢花在刀口上。就像《富爸爸,窮爸爸》作者萊希特(Sharon L. Lechter)說的,「未來,會花錢將比會省錢更受重視。」 有錢人怎樣聰明花錢?「他們會駕馭錢,雖然不錙銖必較,但會精打細算,」幫眾多有上億身價富豪打理財富的摩根富林明證券總經理高桂卿觀察。

入門第二課:花一元要有三元的效益

週六午後,台北敦化南路上。年薪近千萬的遠東商銀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喻芝蘭,她的先生是前台大校長孫震之子,她富有,但用錢理智得驚人。

與我們碰面的這一天,她穿著印著遠東商銀logo的白色T恤,Hang-Ten短褲,背的是女兒不要的灰藍色雙肩包。她看來似乎很省。參加年終尾牙派對,她模仿奧黛莉赫本,從帽子、鞋子甚至到口紅,都跟朋友借,全身行頭不花一毛錢。打開衣櫃,她只有兩個皮包,每個都用到壞才換。再打開鞋櫃,她的鞋子春夏秋冬四季加起來,只有十多雙鞋。「沒用的衣服堆在家,以台北市一坪四、五十萬的地價來說,成本太昂貴。」

事實上,喻芝蘭休閒時的全身行頭,可能不超過一千五百元。但是當她面對客戶、參加國際會議與演講,她身上的套裝卻動輒十五萬元起跳。一百倍差距的花錢方式背後,其實有個清楚的邏輯。她,很清楚這筆錢的目的是什麼,一件衣服買來是為了提升身價,還是穿著舒適即可。「要花錢之前,我都問自己,花的目的在哪?我能享受多久?」喻芝蘭說。 下屬結婚要送花,日薪上萬元的她,會親自走到花店反覆琢磨,把玫瑰花之間的距離放大,創造出一個比人還高的花座,讓五千元的預算,看起來像是上萬元手筆。因為,這次要做的是「面子」。因此,要讓花出去的錢,盡所能的把面子做大。

一塊錢,要發揮三塊錢的效益。這樣精算,豈不麻煩?「不,這樣會讓你把資源放在真的喜愛的地方,」省下來的錢,她可以用來買一張三千元的音樂會票,毫不心疼。她深信一句話:「管理金錢,反而會增加你的自由。」

入門第三課:懂得儲蓄未來財

喻芝蘭自己有一套「三二一」法則,這套法則的重點是:不花掉未來的財富。她將收入分成:三份現在,二份未來,一份自己。每個月,她先扣掉「未來」的兩等份後,才開始支配其餘四等份,沒花完的就繼續移入「未來」的帳戶。所謂的「現在三份」是指生活所需花費;「未來兩份」則是儲蓄將來所需,如退休基金;「自己一份」是充實自己基金,買書與上課都包含在內。

越年輕,越不能省,假如扣掉生活費後,真的沒剩多少,乾脆全拿去學東西,」喻芝蘭就是靠自我充實基金,在當授信部門主管的時候,去上基金經理人研習班,建立了廣大的顧問人脈群。當她任職遠傳時,上了購併相關課程,兩年後當遠傳購併和信時派上用場。

「如果是把收入減掉支出,才去做儲蓄,你可能在花未來的錢而不自知。」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說。

鏡頭轉到板橋市,「嗯,你問我錢花在哪裡啊?我沒算過。」七十一年次,年收入不到五十萬元,在公關公司工作的黃敬華笑說,他全身上下的行頭加起來大約三萬九千元,剛好把月薪與家教外快通通用完。

打開他的衣櫃,裡頭約有五十件襯衫,都是名牌,從Burberry到Ralph Lauren。每件都有穿嗎?「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有些新的還沒拆開過,「因為折扣太便宜,總有一天我會穿它吧。」每個週末黃敬華都跟朋友相約逛街,從中飯、下午茶與晚餐,都在餐廳吃,在不在乎價錢?「上班族沒有人在care那一、兩百塊啦。」他買書,只去誠品買,「在那裡才有買書的衝動啊,還有,我不買路邊攤。」 訪問前,他剛花了一萬一千元買下一條Diesel的牛仔褲,你不擔心通膨危機嗎?「嗯,有想過要省點,列出花錢的優先順序。」然後呢?「好像每個都很重要……。」

為了攤開黃敬華的金錢地圖,我們陪著他一條條的抓出現金流,這是他第一次整理自己的收支。「哇,原來我的錢是花在這邊的。」他每個月高達七二%以上的收入是用在「現在」,其中買衣服高達二五%,閱讀等充實自己的比率僅約九%,如果衣服買多了,投資自己的比率就變少。

年收入近千萬的喻芝蘭則是用Excel製作出她的花錢支出,旁邊密密麻麻的字體加上備註,每一分錢該歸屬到哪裡,她都清清楚楚。

入門第四課:分清「想要」和「必要」

看出兩者的不同嗎?喻芝蘭投資在提升自我價值的比重,固定維持在月收入的一七%左右。她與黃敬華的差異,不僅是花錢的紀律,還有讓金錢「加值」的渴望。而黃敬華對金錢的態度,可能也是你我的寫照。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擁有五百二十億美元身價,卻不願意花錢買套昂貴的西裝,不是他吝嗇,而是「穿在我身上看來很廉價,那就沒有價值,」他說:「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才是你得到的。」懂得區分它,不盲目被價格所引導,是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有錢基因。而這也是有錢人與窮人的差別:能否洞悉自我的欲望。

「你分得出想要(want)還是必要(need)的差異?」陳琬惠說。

所謂的「想要」是指:我想感覺好,讓別人仰慕。所以我買跑車或是名牌皮包。「必要」則指,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居所、子女教育、退休養老金等。

當你區分出欲望的種類後,還要將自己的欲望排列出優先順序,才能照著順序聰明花錢。但很多人連第一個步驟的區分都不會。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後,就知道不要什麼。」橙果設計董事長蔣友柏說。出身蔣家,又是從事設計工作,很多人猜想他對名牌一擲千金,其實不然。「我不需要用名牌來證實自己,你以為穿了LV,自己就變成LV嗎?」蔣友柏不迷信名牌。

穿著T恤與卡其休閒褲的他,從口袋裡忽然掏出一個小零錢包,跟一些鈔票,鈔票從一百元到一千元,整齊的夾好。信用卡與提款卡呢?「我沒有。」這個習慣,跟元大集團的馬家三父子等有錢人一樣。

更特別的是,馬家父子口袋裡永遠都是一疊整齊的新鈔。元大金控總經理馬維建說,他只要一拿到舊鈔,就馬上叫秘書拿到銀行存起來。「你不覺得看到新鈔,會捨不得花掉嗎?這是省錢的好方法耶。」

最後一堂課:養成管理金錢的習慣

珍惜一百元的力量、有儲蓄未來財的概念、區分出欲望的類別後,就要開始計算成本效益,做出抉擇,然後「反覆練習」,這是要成為有錢人,最後一個步驟。
(這一個步驟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說。你現在計畫買一輛七十萬元的車。但你是否算過,十年下來,停車費、油錢等支出約一百三十五萬元。如果你不買車,把錢拿去投資報酬率約一二%的基金,然後以七千元獲利搭計程車。十年後,你仍握有七十萬元的正資產,還省下停車、養車的心力支出。

算下來,你為車子付出的機會成本超過兩百萬元。但人是習慣的動物,多數人嫌計算很煩,而敗在「習慣」這一關。然而要牢記:管理金錢的習慣,遠比你擁有的錢財數目更重要

歷任國內各大券商自營部操盤人的楊先生,身價數億元,現在從事私人代操業務。今年因投資陸股、H股等,大賺二‧五倍,正準備搬進天母的新居。每天,他進出股市金額達數千萬元,但他大腦裡的計算機不止計算著股票漲跌,連生活裡的五塊、十塊,都迅速的被大腦計算機換算。 他出外洽公演講,向來都搭公車、捷運,「給我一百元,我可以全台北市凸透透(台語),」他說「開車成本高,加上停車時間,不會比較快。」更重要的是,「走路可以欣賞風景、運動,順便觀察當地房地產行情起伏。」

要買日常用品,他都到最便宜的全聯福利中心,而且「我會算一毫升多少錢,因為每家通路有時候包裝不一樣,所以要換算比較準。你問我幹嘛計較這麼多?我就是不喜歡被人當作潘仔(台語:凱子)!」為何不開車到內湖的大型量販店舒服買東西?「你把油錢算進去,成本更高,而且,你還可能因此買多餘的。」要充實自己,「我都不買雜誌,都去書店看,有冷氣、還有音樂,加上燈光。」他繼續說:「像報紙,我都零買,我不訂啦,因為每天去買,一個月買三十次,有三十張發票,中一次,一個月報費都省了。」

楊先生,絕不浪費一塊錢,但是,他鼻樑上的眼鏡,「三萬多啦,這是法國手工做的,眼鏡很重要,要耐用,我的手錶也五十多萬元,因為這是門面。」颱風夜,他花二萬五千元帶妻子去三二行館住上一晚,這也經過計算,「在國內休假,時間花得少,第二天還可以立刻投入股市。」

「這是一種態度,連我都會算,難道你的時間成本真的有這麼高嗎?」楊先生反問。因此,別小看反覆練習的習慣,這會幫助你迴避很多衝動型的消費。

打破心理帳戶迷思,千萬身價不是夢

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行為的秘密。比如說,人為什麼會覺得分期付款比較划算?明明這還會增加利息的成本,原來人很容易有心理帳戶的迷思,商人等於在人的心理開了很多個心理帳戶,讓你因為每個帳戶要支出的錢不多,而沒有防備,做出消費。建立起上述觀念後,接下來要做的只是花錢前的自我對話。

如果你要變有錢人,「你必須建立起錢之間的連結感,從認識金錢,到花錢、存錢,最後投資獲利,這都是環環相扣,」陳琬惠說。政大企管所系主任別蓮蒂教授觀察:「人的消費行為也正成M型化發展!」,許多人任由感情主導消費,陷入錯誤的消費習慣,就會形成「穿名牌衣的年輕人,卻吃泡麵度日」現象。

要當窮人,還是有錢人,繫於一念之間。當你讀完這篇文章,開始決定每天少坐一趟計程車,並且為了三十年後可能創造的一千萬元感到欣喜時,屬於你的奇蹟,也正在發生。

你,踏入了哪個消費陷阱?

你,以為自己是理性消費的,但是你知道嗎?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的秘密。透過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在《別當正常的傻瓜》一書解讀,你可以問自己,到底中過哪個陷阱。

★意外獲得一筆獎金,就把這筆錢拿來花掉,犒賞自己
你已經中了心理帳戶的陷阱

每個人心中會自然的把錢分成很多帳戶,有意外之財的,旅遊的、買菜用的、買屋子用。但其實,錢就是錢,不該因為放在意外之財的帳戶裡,價值就該被貶低,被輕易花掉。

★美國買維他命很便宜、百貨公司大減價,先買再說!
你已經中了交易效用偏誤的陷阱

簡單的說,就是貪小便宜,看到維他命與台灣的價格出現差價就大買,但是卻忘了評量,這瓶維他命的實際價格對照你自己的需要,到底划不划算?你是否真會吃這些維他命?

★買了一件不適合的衣服,下次再買一個腰帶來搭配它,看能否讓它變得漂亮點。
你已經陷入沉沒成本陷阱

你只把眼光放在已經付出成本的衣服上,但是你為了這件衣服要去花更多錢補救,最後的搭配還不一定會好看,還賠上了好心情。你不但沒有挽回已經沉沒的成本,還招致更大的浪費。

★買把蔥殺價10元很爽,但是買台30,000元電視殺價10元很丟臉?
你已經陷入了比例偏誤的迷思

一把蔥20元殺到10元,你感覺等於打了5折,但是去買台電視要求降到29,990元,折數連1折都不到,根本不夠看,但其實,兩個實際少的價格都是10塊錢。你因為把眼睛放在折扣幅度上,常常會讓小錢花得很謹慎,大錢花得很鬆散。

★我的品味與時並進,所以衣服越買越貴!
你被大腦的適應性效應給牽著走了

大腦對於物質的適應性很快,當你買下漂亮衣服或是好車後,會立刻適應,所以快樂感不會維持很久。如果你的快樂都是來自於物質,你會很自然的想去買更好、更貴的東西,以得到刺激感。這造成你的一生,都需要追著錢跑。

★電視購物有免費7天試用期,那先買來,然後再退貨好了!
你已經陷入原賦效應陷阱

原賦效應的研究發現,人通常對擁有的東西會賦予高價值,所以不太願意做決策失去它,也就是說,當貨物送到你家後,你再把它退還的機率是很低的。

★我總是花很多時間逛街,但衣櫥總少一件衣服!
你已經陷入了選擇的弔詭

商人總會給你很多選擇,而控制欲會讓你習慣找尋最好的,但卻忘記要尋找最適合你的。結果,買回家的洋裝很美,但總高高掛在衣櫥裡,連吊牌都沒剪。

資料來源:《別當正常的傻瓜》
整理:曠文琪

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股災 我要翻身!

商業周刊1044期 【文/資深撰述 林亞偉】

今年以來股災不斷,投資人不是高點套牢,就是不斷潰退。

敲進股票、基金賺錢之際,你想過全身而退的退場機制嗎?沒有退,就沒有下一次的進;謀畫股市退路,在震盪不斷的未來,越來越重要。

「我最愛去證交所了,因為全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有那麼多傻瓜。」這是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Kostolany)的名言。

我們,正是投資大師眼裡的傻瓜嗎?

大多數人,恐怕是的。

從去年七月以來,台股指數曾下挫至六千二百三十二點,也曾上攻到九千八百零七點。這個大波段行情,在一年中出現,高低震盪可達近三千六百點,多大的獲利空間。但,你我周遭的很多投資人卻「賠慘了」!

不只股票,華頓投信投資長楊師銘說,七月份,是國內股票型基金大增值的月份,基金規模一下子從三千億元衝向五千億元。「但,這波買基金的人,很多都套在高點了。」


「現在從國際股市到台灣股市,正處於高點震盪的格局。今年以來發生的多次震盪,在美國次級房貸虧損、油價壓力、通貨膨脹疑慮等威脅下,再加上明年是美國、台灣的總統大選年,今後還會再發生類似震盪,」元大多福基金經理人江品鋒說。

熱錢在世界快速流竄,未來,金融市場的震盪只會越來越劇烈,投資人身處熱錢洪流中,如何不被滅頂?

震盪格局下必學的股災保命學:進場前,先想好如何退場

這是一堂股災保命學:在進場前,先寫好你的「退場劇本」。更白話來說,就是「進場前,先想好如何退場」。

這可不是一個動作而已,你做得到嗎?

擔任非凡電視台主播的劉祝華,是多數人的縮影。她今年七月進場台股基金,卻住套房至今。以下是她自述當時的投資心境:

每天上班時,我都接觸到台股有機會上萬點的訊息,於是,我挑了一檔新光店頭基金,買進後淨值一度飆到四十七塊,但我沒賣,現在回頭看,那可能就是今年的高點,而我也住在高崗上,正悲慘的往下望。

為什麼會挑這檔基金?當時中小型電子股大漲,使得這檔基金報酬率一度增加到七一%,所以才會讓我挑上。八月初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爆發,我原本想要殺出,但朋友勸我不要殺在最低點,等大盤反彈上來再賣。我也打定主意一接近成本區就賣,但沒想到這檔基金反彈幅度少得可憐。這波中小型電子股又相對弱勢,基金淨值一蹶不振,要我現在賣,我真是賣不下去。

對於一個財經台電視主播來說,這樣的操作績效,朋友們聽到都哈哈大笑,不過我卻是苦笑。記得有一次生日,一個投顧老師說要送我一檔明牌當生日禮物,他推薦我「展茂」,所幸當時沒買,因為之後沒多久就狂跌,明牌一下子變成「冥牌」。

你注意到了嗎?在這一段自述中,有三個段落:「本來想……但沒有……」的敘述,重點在後面的「但沒有」。

為什麼「但沒有」?這反映人們身處變局時的反射動作:恐懼。恐懼的另一面,就是貪婪。兩者,都是人類的反射動作。當進場前 沒有周延的思慮,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就會被不斷的蠱惑出來。

第一課:克服情緒魔障 巴菲特箴言反映出對貪婪的自制

我們看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如何克服情緒魔障。十月十九日,他宣布出清中國石油股票,引起市場譁然。因為,當時港股正熱,且巴菲特出清以後,中石油股價繼續大漲逾五成。

大陸新華社因此質疑:「巴菲特犯低級錯誤,沒預測到中石油業績持續增長,」還評論,「號稱股神的巴菲特其實並不神。」更有人估算,巴菲特因為賣太早,而少賺港幣一百五十八億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五十九億元)。

然而,思考退場劇本的關鍵之一,必須克服「總想賣在高點」的貪婪。這是人性,但在實務上必須有節制力,簡言之,就是停利。巴菲特雖然沒賣到最高點,但他買進中石油的每股價格不到港幣兩元,賣出時賺將近七倍,獲利逾三十五億美元,已經夠了。他說,「當初買中石油是很簡單的決定,因為中石油股價只有其價值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貪婪是好的,但要有耐性鍛鍊貪婪。在別人恐懼時展現貪婪,別人展現貪婪時恐懼。」這是巴菲特的名言,也是他進出中石油的寫照。

第二課:奉行停利的魚頭理論 別想從頭吃到尾,吃中間的肉就夠了

一位身價逾億、五年級後段班的專業投資人,市場資歷十年。他今年的經典戰役,就是香港國企股(H股),不到一年,他進帳七百五十萬元,投資報酬率五成。

他說自己買股票每次進場前,都會先寫好事先劇本,才能避免被市場氣氛影響,因為「你一慌,就會手足無措,進退失據。」今年初,他注意到香港股市時,香港恒生指數不到兩萬點。收集情報後,他為自己擬好了一份「事先劇本」,裡頭是五大硬指標:

一、香港成為連接中國市場的資本市場橋樑地位。

二、開放中資進入港股,也就是所謂的QDII(合格的境內投資者)資金。

三、外資持續湧入港股,譬如巴菲特持續加碼港股。

四、IPO(首度掛牌上市)熱潮,中國企業紛赴港掛牌。

五、同一家公司,在港掛牌的H股,與在中國大陸掛牌的A股,存有價差。

這五大因素,包含了政策、資金、市場三大面向,也是他進出H股的判斷依據。年初,因為這五大因素都是正面,他先投入五百萬元資金,買入中國建設銀行等銀行股。

第二季,這五大趨勢不變,港股越漲越兇,甚至出現一天漲一千點的大行情,讓他確信,香港股市至少有一波大波段行情。於是,他再加碼一千萬元,投入平安人壽等三支H股。同時間,也買進霸菱香港中國、首域大中華基金等基金。

上漲總是伴隨著震盪。八月份,次級房貸效應擴大,恒生指數盤中一度跌破兩萬點關卡,市場一片恐慌。

「沒幾天,就跌了一千點,我第二季賺的全都吐回去了啊!」他描述,但回頭看先前推演的劇本,五大因素不變

這是最難的關卡,他必須克服恐懼。八月以後,恒生指數就以雲霄飛車的速度,直奔三萬點關卡。此時,「現在還可不可以進啊?很多人還在問我,」但是,「我已經非常非常滿足了,一萬點的行情,夠了。」十月二十六日,港股站上三萬點大關,「港幣一千五百多億元的大量!這個量非比尋常,我再想想那五個因素,QDII、外資、折價利多都已經陸續反映,溫家寶也講話了,大陸直通車的政策開始出現雜音,連巴菲特都出場了……。」

當天,他在眾人皆醉時,冷靜出場。他接連三天,分批出清所有港股與基金。

雖然,後來港股續漲接近三萬二千點,但是,「我向來信奉魚頭理論,一條魚不要想從魚頭吃到魚尾,我吃中間的魚肉就夠了。」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搶進中古屋 愈舊愈低愈好

聯合新聞網2007/11/18 記者:記者梁任瑋/台北報導

戴德梁行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顏炳立昨(17)日表示,目前房市變冷、價格鬆動,想投資與投機的人最好「戒急用忍」,尤其現在土地價格高漲,不適合買預售屋,應搶進中古屋,「愈舊愈好、愈低愈好」。

顏炳立昨天參加由本報主辦的房交會上發表演講。他說,台灣住宅市場已走四年多頭,尤其現在房價上漲、收益率變低,收的租金連繳房貸都不夠,獲利空間有限,現在才進場投資已太晚了。

顏炳立說,他看空房價,但沒有看空房市。預測明年商用不動產會起來,住宅會下來,但民眾口袋沒錢,買不下手,是造成最近房市景氣低迷的主因。他表示,想投資或投機的人,待明年第二、三季總統大選後,再出手較佳。

顏炳立認為,現在土地價格高漲,不適合買預售屋,但政府一周一利多,對老舊社區特別關愛,應搶進中古屋,「拋棄低收益型不動產,搶進高收益型不動產」,並趁渾沌未明時趕快出貨,不要等到景氣真的下來再出場。


至於購屋要看的「八字」,包括地段、環境、收益、價格,地段與環境好,一定是生活機能成熟,收益才會高,現在價格那麼高,最好貨比三家,挑一個不管政治怎麼變化,都賣得掉的房子才是首選。

顏炳立表示,環境形塑價格,目前很多重劃區大量推案,信義計畫區的房價等了15年,才從30萬元跳到60萬元,因此可及性、生活機能與房價的關係密不可分,大台北目前只要到市區車程20分鐘內的房子,只要房價還有25萬元以下的,還是可以買。

顏炳立提供合理房價教戰手則,包括高檔房價以「價」、「值」與「收益率」為選購原則,以前買店面還有4%租金收益率,但現在原物料高漲,開店不敷成本,很多人乾脆把房子還給房東。至於店面該如何選,把銀行利率乘以2,按現在銀行利率2.5%,投報率最好要5%,銀行利率一定要比收益率低才適合投資。

顏炳立說,房地產市場只有行情價,沒有合理價,他不建議在明年前大膽買進,現在兩岸三不三通不是台灣可以決定,追逐預售屋卡位,將是一場豪賭。

買哪些基金 退休後可以領不完?

理財家雜誌 Money+

好的退休生活,前提當然是不要為錢煩惱,如果每個月或每季都能有固定的進帳,那就更好了。配息基金,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

「我要買配息基金!」在銀行財富管理中心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台灣人愛配息基金全球聞名,老外不能理解,但是為了因應台灣投資人的需求,許多原先沒有配息機制的海外基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後,也都多了配息這項選擇。有趣的是,這股風潮現在也從台灣傳到日本,日本市場配息基金愈來愈多。

「對退休族來說,配息基金確實是不錯的選擇。」元大銀行財富管理部副理蕭喬生解釋,如果退休前累積了一筆錢,希望退休後每個月都有源源不絕的收入,配息基金可以滿足這種需求。

蕭喬生舉他的一位客戶為例,退休前將手中約3,000萬元台幣全數買進配息率6~7%的債券型基金,且基金表現也相對穩定,現在每個月都可以拿到大約15萬元的生活費,結果月收入比一般上班的高階主管還多。

他曾經詢問這位客戶,為什麼不趁行情好時出脫部分部位?「賣了之後,要買什麼呢?我在乎的是長期每個月能有穩定的淨現金流入,而不是短期投資部位的漲跌,所以淨值波動對我來說意義不大。」

配息率可設定為定存的2~3倍

蕭喬生表示,這位客戶的回答,其實是所有打算以配息基金作為退休規畫的人,應該抱持的態度與觀念。


也因此,為了退休而買配息基金之前,可以先問自己2個問題:投入的這筆資金是否至少3年內都不會動用?是否可以不管淨值的短期波動?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可以過去歷史績效穩定的高收益債與公司債為主要考量,並以配息率高低作為選擇要件

至於配息率多少才合理?一般來說,可以設定為定存的2~3倍。以目前定存利率約2.5%來看,只要配息率落在5~7.5%都是不錯的選擇。

若以5%的配息率計算,假設退休前存夠1000萬元,則未來每個月可以有約4萬元的現金流入;如果存足2000萬元,每個月就會有約8萬元的進帳。如此安排,退休後生活確實可以安心不少。

要提醒的是,配息基金的配息率沒有「掛保證」,並非像定存一樣有公告利率,因此一般人在選擇相關產品時,可以知名度高、操作規模大、績效穩定的投資機構所發行的配息基金為主,另外再追蹤歷年配息率是否穩定。

退休族選月配、季配較適合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配息基金可分為月配、季配、年配,ING安泰投顧資深經理詹茹心表示,月配或季配的基金可能比較適合想要固定領息的投資人。

至於配息基金的類型也愈來愈多樣,除了過去大家熟悉的海外債券型基金外,不動產證券化基金(REITs)也很流行採月配或季配,甚至平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中,都慢慢看得到相關產品。

近期就有不少高股息基金出現配息機制,例如友邦亞太高股息基金採季配息,另外ING全球高股息及亞太高股息也將推出季配息選擇,預計明年開始就可以配發現金。

詹茹心提到,股票型基金的波動相對較高,也考驗基金經理人的選股能力,倘若退休族選擇股票型配息基金做為理財規畫,不僅要留意配息率,也別忽略了整體報酬率。

事實上,對於隨時有資金需求的人來說,配息率之外,基金的報酬率是一定要考量的重點,否則當市場面臨修正時,儘管有高配息率也是枉然,特別是對市場不了解、沒有信心的退休族,很容易因為害怕而贖回,因此傷到本金,這樣就相當划不來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電子股 分紅烏雲漸散

【經濟日報╱記者李娟萍/台北報導】 2007.11.26 03:36 am

員工分紅費用化將自明年起實施,這項新措施一直干擾IC設計等高價電子股走勢。根據投信法人最新調查,員工分紅費用化對電子股獲利影響程度已逐漸明朗化,大致是一成五至兩成;IC設計因為是屬「人」的產業,企業仍將持續高配股,影響獲利比率最高,約25%至30%,但宏達電、大立光等的員工分紅費用化占獲利比率也高達25%。

分析師表示,投信法人是否會因員工分紅費用化等問題的釐清,在台股本波重挫、上周並跌破年線收8,342點後,重新選擇電子股為季底作帳標的,值得關注。

為了與國際接軌,金管會公布自2008年開始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新制。所有公開發行公司應自行編製,並自明年第一季的財務報告起適用;非曆年制公司,則應自會計年度開始日適用。

依此規定,自2008年起,不論員工分紅是採用現金發放或以配發股票的方式,都必須以市價列為公司費用。


根據投信法人逐家拜訪上市櫃公司後,員工分紅費用化對企業的影響程度,已漸漸清楚,國泰投信投資研究處副總經理張雍川表示,員工分紅費用化有利提升股東權益、財報透明度提高,對台股屬短空長多,台股中長期投資價值浮現。

分析目前各上市櫃公司對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因應措施有二:一是提高現金配股,二是以庫藏股逢低買進自家股票,再以此作為員工分紅配股。根據國泰投信的調查,除了IC設計類股因員工分紅費用化影響獲利比率較高外,其餘多數電子股在15%至20%左右,並且股票將只給重要員工,不再全數員工都發。

國泰投信並認為,IC設計類股股價已提早反映員工分紅費用化這個議題,股價修正幅度多已超過二成。

再依台灣工銀投顧的調查顯示,電子產業員工分紅費用占電子業稅後純益比重達20.11%,非電子業員工分紅費用占非電子業稅後純益比重則為2.24%,顯見員工分紅費用化新制施行後,對電子業的獲利衝擊程度較大。

台灣工銀投顧指出,在員工分紅費用化明年上路後,因員工紅利以現金支付,配發新股依市價計算的合計總額,若高於本期稅後純益的50%,將會影響到公司未來的增減資,預期往後員工分紅市值逾稅後純益50%的情況,將不易出現。

分析師表示,員工分紅費用化一直是電子股潛在的利空因素,造成IC設計等高價電子股連番下挫,過去享有24、25倍本益比的電子股,紛紛修正到只剩下12倍等本益比,從投資角度來看,跌深電子股浮現投資價值。

不過,華頓台灣金磚基金經理人林翠萍認為,IC設計等族群本益比已大幅修正,股價相對便宜,但員工分紅費用化等不確定因素,仍持續影響市場信心,現階段積極布局電子股恐怕還嫌太早,不妨將資金暫時轉入與中國內需較密切且跌幅相對較深的傳統產業,靜待員工分紅費用化利空消除後,再積極布局電子股。

企業留才 搶發認股權證

【經濟日報╱記者呂郁青/台北報導】 2007.11.26 04:02 am

員工分紅費用化明年上路,不管是認股權證或是分紅股票,明年起都得當成公司費用,衝擊企業獲利,不少企業搶在最後一刻趕發員工認股權證來留才,今年已超過230家企業申請發行認股權證,比去年多出一倍多,而且是愈接近年底,愈多企業搶發。

趕在適用會計舊制的最後一刻,企業搶買庫藏股、搶發認股權證,今年截至昨(25)日為止,已有233家企業申請發行認股權證,上半年僅54家申請,下半年搶發愈趨明顯,光是11月就有68家申請。去年一整年也僅百來家企業發行認股權證。

日月光、旺宏、力晶、仁寶、聯電、寶成、緯創以及瀚宇彩晶等,都是在這兩個月申請發行。


認股權證是公司給予員工股票選擇權的一種工具,約定數年(大部分企業約定兩年)後可以用執行價的權利,要求轉換為現股,如果屆時股價較高,員工換成現股再賣出,就算賺到。

對企業來說,認股權證是一種最少可以綁員工兩年的留才工具。

銀行信託部主管解釋,由於今年發行認股權證仍然可以使用「內含價值法」,企業可以透過將認股權證的執行價與市價訂為同一個價格,內含價值即為零,企業就不需認列費用。

不過,明年開始,員工分紅費用要採取公平價值法,執行價與市價就算相同,但依照會計準則第39號公報的精神,必須認列價差。

所以,企業紛紛搶在最後幾個月搶著發行認股權證,由於實現日期依企業和員工約定,最少兩年後才會執行,對企業股本稀釋的影響最快也是兩年後。

根據勤業眾信的分析,企業因應方式主要有四種,第一,多發現金、少發股,第二,發行員工認股憑證,第三,買回庫藏股轉讓給員工,第四,由大股東以持有公司股票交付信託,將孳息發給員工。另外,還有企業則以未上市上櫃的子公司或關係企業的股票獎酬員工。

台港ETF 可望相互掛牌

【2007/11/26/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

金管會與香港方面積極洽談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相互掛牌事宜,一旦定案,國人可以在國內買到香港發行的ET-F,部分成分股會連結到陸股,大陸或香港投資人也可以在香港買到連結台股的台灣ETF,這將是近年來兩岸三地罕見的金融開放措施。

金管會高層強調,ETF是由成分股組成的基金,不涉及個股的投資,正可化解港資或陸資掌控國內上市櫃公司的問題或顧慮。ETF雙掛牌屬於兩邊交易所的合作事宜,由雙方交易所簽訂監理合作備忘錄即可,不須修法。

上周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分別表示,我國正與新加坡、日本、南韓及泰國尋求合作,讓雙邊發行的ETF相互掛牌。據了解,除了這幾個地區,金管會也與香港方面接洽ETF雙掛牌事宜。由於兩岸三地的投資限制較多,一旦台港ETF可以雙掛牌,意義更加重大,等於間接鬆綁更多投資障礙。

據了解,金管會、證交所與香港證券主管機關、聯交所方面,為了相互掛牌一事已展開密切接觸,對方回應不錯,目前只剩執行面的技術問題待克服,正由雙方工作小組,研議兩邊相互掛牌的ETF檔數及相關監理法令的協調等問題。


金管會日前才有條件開放香港發行的ETF,可以作為證券商複委託範圍,只要成分股不是100%陸股的香港ETF,國人都可以透過券商下單投資。金管會高層表示,這項放寬措施就是在為台灣與香港兩地ETF相互掛牌預留伏筆。

一旦台股ETF可以雙掛牌,國人不必透過券商複委託,就可以直接在國內下單買賣在台灣證交所掛牌的香港ETF,省去結匯或出國開戶等問題,有助資金留在台灣;台灣發行的ETF到香港掛牌後,這些ETF的成分股等於間接多一個市場掛牌,有助這些上市櫃公司籌資。

欠稅 將不再禍延子孫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07.11.26 04:00 am

欠稅將不再禍延子孫。財政部配合民法繼承編施行法修正的趨勢,將放寬租稅債務的追償責任。凡未及時申請限定繼承的欠稅案件,未成年子女欠稅償付責任可比照限定繼承,僅以繼承遺產為限,不再擴及未成年者的個人財產,亦不對其限制出境

財政部指出,實務上並非每個納稅人都瞭解限定繼承的法律權益,因此難免也有「父稅子還」等欠稅案件。在民法繼承編施行法即將修正為未成年子女全面限定繼承時,財政部認為,稅捐稽徵法亦有必要比照辦理。

民法繼承編施行法上周在立法院朝野協商達成共識,當債務人繼承債務未滿20歲,將不必償還。此一修法原則並將無限期追溯,本會期可望完成立法。

立法院擬修法限定未成年人債務清償責任,引發財政部日前主動檢討稅法涉及稅捐清償的相關規定。未來將明令繼承人繳付欠稅的責任,只限所繼承的遺產,不會有父稅子還,侵蝕繼承人個人財產的現象


目前除遺產稅外的其他各稅,因稅捐稽徵法第14條規定,納稅人死亡後遺有財產者,如有依法應繳納稅捐,應由包括繼承人在內者,按稅捐受償順序繳清稅捐後,才可分割或交付遺贈。法務部並曾做成解釋,「稅捐」因屬繼承標的之一,必要時可執行繼承人的財產以償付。

也因此,當被繼承人遺留的財產包括未繳納的稅捐,如所得稅、營業稅等時,財政部表示,只要被繼承人財產不足繳付,且繼承人未申請限定繼承時,現行法律確實可以對繼承人的個人財產執行欠稅追討,包括未滿20歲的繼承人在內。

財政部指出,在立法院擬推翻過去「父債子還」的法律,讓未成年繼承人免除從小即需揹負龐大債務的遭遇,稅捐稽徵法對執行欠稅追償的原則也應同步改變。因此,未來將要求稅捐機關就欠稅案件涉及未成年繼承人部分,屬於未主動申請限定繼承的案件,配合修法比照限定繼承案件,不再對未成年繼承人無限制追討欠稅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開車風險多 不要輕忽責任保險

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 沈玉芬

車子不論撞毀、刮傷、泡水,甚至失竊,最大的損失,頂多是車子的價值;但如果撞傷人,甚至撞死人,後續的賠償責任,恐怕就不是幾十萬元或幾百萬元可以善了的。

連續熬夜加班的華緯,在行經高速路時,因為恍神車子衝過對向車道,並且發生車禍。華緯不幸當場死亡,被撞車輛的駕駛人與乘客也都受傷送醫。

華緯的母親不但要承受喪女之痛,還得面對後續賠償的問題。

還好華緯從事保險工作的好友世宗幫忙,不但讓她獲得150萬元強制車險及300萬元傷害險的給付,連幾位受害人的醫療費用與財務損失,也都由保險公司負責。

世宗說,這是因為華緯保了高額的汽車責任保險……

台灣光去年一年,就發生16萬144件的大小車禍,平均每天439件。其中,3,140人車禍死亡,20萬8,451人受傷。

對開車族而言,車子不論撞毀、刮傷、泡水,甚至失竊,最大的損失,頂多是車子的價值;但如果撞傷人,甚至撞死人,後續的賠償責任,往往不是幾十萬元或幾百萬元可以解決。因此,如何利用保險,轉嫁使用汽、機車所可能引發的責任風險,是每位車主一定要知道的知識。


未投保強制車險的罰鍰最高達3萬元

與使用汽、機車責任風險有關的保險,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為「強制汽機車責任保險」,另一為「第三人責任保險」。

其中,強制車險是政府為使汽、機車交通事故受害人可以得到基本保障,所制定的保險,並且強制每位汽、機車所有人都應依法投保,如果沒有依規定投保或保險期間屆滿前未再投保,一旦經攔檢稽查舉發,汽車車主將被處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的罰鍰,(機車車主則將被處1,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鍰),若汽車未投保又肇事的話,不但罰鍰提高到6,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車輛牌照還會被扣留到車主依規定投保為止。

保費按性別、年齡及肇事紀錄計算

強制車險的保費是由主管機關制定並定期調整。至於保險期間,機車為1年或2年,由車主自行選擇;汽車則一律為1年。

在保險費方面,輕型機車1年期保費為562元,2年期為1,027元;重型機車則1年期為769元,2年期1,436元。

汽車的強制車險保費則採「從人」的原則,除依性別及年齡係數計算外,續保時還會依被保險人過去的年度有無違規肇事紀錄而增減保費。

一般來說,女性保費係數低於男性,年齡係數男性以30到60歲最低,女性在則是60歲以上最低。至於肇事紀錄,則是以被保險人過去的違規肇事次數計算,肇事紀錄不佳就加費,無肇事紀錄就可以減費。若以年齡分布最廣的30到60歲男性為例,第1次投保保費為1,964元,如果連續3年都沒有肇事紀錄,保費可降至1,482元。

理賠給付合計最高170萬元

在保障額度方面,強制車險的給付項目共分為死亡、殘廢及醫療3項。死亡給付每人150萬元;殘廢給付共分15個等級178項,最低一級為4萬元、最高為150萬元;傷害醫療最高20萬元。

醫療給付與殘廢給付或死亡給付,可以同時請領,但每人最高限為170萬元,例如華緯在送醫後經過治療仍不幸死亡,則保險公司除150萬的死亡給付,還要負擔醫療費用,最高20萬,合計170萬。

醫療費用的內容則包括:

1、急救費用:指救助搜索費、救護車及隨車醫護人員費用。
2、診療費用:指受害人自行負擔的門診、急診或住院費用、掛號費、診斷證明書費、膳食費、自行負擔的義肢、義齒或義眼的器材及裝置費用,及其他經醫師認為治療上必要的輔助器材所需費用。
3、接送費用:指轉診、出院及往返門診的合理交通費用。
4、看護費用:指住院期間因傷情嚴重所需的特別護理費及看護費等。但居家看護以經主治醫師證明確有必要者為限。

其中,住院費用每日以1,200元、膳食費每日以130元為限;義齒器材及裝置費,每缺損1齒以1萬元為限,但缺損5齒以上者,以5萬元為限。至於看護費用,則以每日1,000元為限,且不得超過30日。

強制險仍有不理賠的狀況

強制車險是為保障車禍受害人所制定的政策性保險,且為落實保障所有受害人的精神,因而事故發生時不論加害人有無過失,保險公司都必須理賠。但這樣的保險難免有道德危險的考量,因此為了維護善良風俗,避免保險被誤用,受害人或其他請求權人因故意行為(譬如自殺)或犯罪行為,導致的交通事故,保險人依法不負保險給付責任。

此外因為強制險是一種責任險,因此若駕駛人自己開車肇事,例如撞及電線桿導致傷亡(即通稱的單一事故),由於並沒有其他應負責任的車輛牽涉在內,所以保險公司也不負理賠責任。

駕駛人該負的責任逃不了

車禍事故如果是被保險人因下列情事所導致,為了保護受害人保險公司仍須賠償,但基於公平正義及社會秩序的考量,賠給受害人之後,保險公司會向肇事加害人追償:
◎飲酒駕車,吐氣或血液中所含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者。
◎吸食毒品、迷幻藥而駕車者。
◎從事犯罪行為或逃避合法拘捕者。
◎自殺或故意行為所致者。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規定者,如無照駕駛等。

另外,為避免受害人因肇事車輛未投保或逃逸,無法獲得給付,強制汽車險制度中還特別設置了特別補償基金(簡稱特補基金),規定交通事故發生時,若因肇事車輛未投保、肇事車輛無法查究(例如肇事後逃逸)或肇事車輛為未經被保險人同意使用等情況,導致受害人無法獲得保險給付時,就可以向特補基金請求補償,補償內容與強制車險相同,但事後特補基金會向加害人追償。

第3人責任險可彌補強制險的不足

除了強制車險外,另一類則是汽、機車第三人責任險,主要用來彌補強制險的不足。因為強制險的保障額度最高才170萬元,對動輒數百萬元的車禍求償金額而言顯然不夠,加上工作收入損失、精神慰問金及財物損失等項目都不包括(詳圖1),因此,多數車主都另外投保第三人責任險,來提高自己的賠償能力。

但必須注意的是任意責任險僅就超過強制險的部份理賠,例如車禍中喪生的受害人家屬求償350萬元,經判決或雙方和解確定,則任意險僅就超過強制險150萬元的200萬元負責,就算保額保到每一人死亡300萬元,任意險仍只賠200萬元。

第三人責任險的保險金額,是以「每一人傷害、每一事故的傷害、每一事故的財損」約定。如果以0肇事紀錄、30到60歲投保「每一人傷害100萬元、每一事故的傷害200萬元、每一事故的財損20萬元」計算,則男性保費為2,159元、女性為1,942元。

乘客責任與飲酒駕車的風險

汽車第三人責任險與強制車險的保障範圍稍有不同。

在單一事故(撞樹或撞安全島等)方面,強制車險不理賠駕駛人的傷亡,但車上其他乘客都在保障範圍內。

第三人責任險則僅保障車外的第三人,並不包括乘客。但由於駕駛人對乘客仍可能發生理賠責任,因此,車主若要轉嫁對乘客的責任風險,必須另外購買「乘客責任險」。

此外,雖然政府三申五令禁止酒後開車,但喝酒肇事的情況仍時有所聞。若因此喝酒發生交通事故,保險會如何理賠呢?

強制車險規定,如果被保險人酒駕肇事且成為受害人時(非單一車輛事故情況),除非酒測值達到觸犯公共安全罪(呼氣濃度超過0.55mg/L)的程度,否則還是能獲得給付;但若肇事導致他人死傷,只要酒測值達到違反規定標準,(呼氣濃度超過0.25mg/L)保險公司在給付受害人後,還會向被保險人(即加害人)追償。

至於第三人責任保險,只要被保險人酒測值達到違反規定標準(呼氣濃度超過0.25mg/L),對於第三人傷亡或財損的責任,保險公司就不負責 。

貪杯買醉肇事傷人 酒償險救急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大家都懂,但在台灣的飲酒文化,不論婚喪喜慶、聚餐應酬、尾牙春酒等,難免要「乾一杯」。萬一酒後駕車出事,不但第三人責任險不理賠,連強制險也要追償,面對這樣的風險,車主可以加保酒償險救急。

所謂「酒償險」,是必須先購買任意第三人責任險後,才可以附加投保的險種,正式全名為「汽車第三人責任保險受酒類影響車禍受害人補償附加條款」,車主投保後,如發生第三人體傷、死亡或財物損失,保險公司負賠償責任。目前酒償險採取固定費率,為第三人責任險保費的9%,理賠保額與第三人責任險相同。

車主加保酒償險後,並不是如何爛醉肇事都可以獲得補償,一般酒測值在0.25到0.55毫克範圍內,才能啟動酒償險對車禍受害人的補償,如果酒測值超過0.55毫克,被法院認定觸犯反公共危險罪,保險公司即使先出錢理賠,還是會向車主追回理賠金額。

總結來說,酒測值未達0.25毫克,第三人責任險可提供理賠;酒測值在0.25到0.55毫克之間,必須加保酒償險才能對受害第三人給予理賠,且不追償;但若酒測值高於0.55毫克,則會被保險公司追償,結果被保險人仍須負擔對第三人的理賠,酒後不開車,才是上策。

喝酒肇事的刑責與罰則

=>刑法185-3條
飲用酒類而不能安全駕駛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3萬元以下罰金。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35條 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者,處1.5萬元以上、6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移置保管該車,且:
1.吊扣駕照1年。
2.因而肇事致人受傷者,吊扣駕照2年。
3.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扣駕照並不得再考照。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凍薪時代當贏家,辦卡占便宜

優惠大評比,尋找最好用信用卡
30雜誌網 王念綺

從去年初爆發的卡債風暴,至今將近兩年,卡債風暴似乎已近尾聲,根據金管會公布八月份的信用卡發卡量為36萬1千張,創七個月以來的新高。有效卡數也呈現今年以來的首度成長,較七月份增加6萬張。

眼尖的消費者不難發現,沉寂多時的信用卡廣告,也有逐漸回溫的跡象,只是經過卡債風暴衝擊,信用卡的優惠已經大大縮水,在物價猛漲,只有所得不漲的通膨時代,30世代該怎麼聰明占銀行便宜,而不是被銀行占便宜?

第一招:集中消費,優惠極大化

過去,銀行為了拉客戶,只要有消費即可,現今,銀行也會視持卡人的貢獻度不同,信用卡的權益也有所增減。例如市區停車的門檻提高、使用某些優惠要扣紅利點數,或是前月要消費達到一定金額,才能享有優惠。

在此趨勢下,聰明的消費者要懂得集中消費,讓銀行感受到你的「貢獻」。那麼要多少錢才算有貢獻度?比利網行銷企畫副理花玉婷認為,持續性每月至少達到六、七千元的刷卡金額,銀行才會予以重視。在銀行關係企業工作的銀凱公司副總經理何瑋則建議消費者,可參考金管會公布每家銀行平均刷卡金額。


集中消費,不僅可以賺到一些銀行提供的優惠,還有一項潛在的好處。這是一個長期跟銀行往來的重要管道,有助於建立你的信用,尤其是計畫未來幾年要購屋者,更應該在購屋前三年起,挑選銀行辦信用卡,有計畫性地使用卡片,當未來要申請房貸時,可以爭取較好的房貸利率。

第二招:分眾需求,精選最好康

目前銀行發卡採分眾化策略,每張卡都有其特定的「好康」,聰明的卡友,想得到最高效益,首先要評估自己的生活型態,才來發揮以二至三張卡片集中消費,讓信用卡優惠的利益極大化。

空中飛人族

如果你是經常出國洽公的商業人士,機票優惠、飛行里程累積換機票、機場接送、機場停車等相關權益,最為實用。大部分人,把重點擺在刷卡集里程換機票,但是,這真的划算嗎?何瑋以自身經驗分享,若刷信用卡累積里程數換機票,以現今最紅的亞洲萬里通為例,約50元換1里,要換到日本來回機票,約要150萬元,回饋率為0.6%。這等於月刷1萬5千元的人,要8年才能換得到1張日本來回機票。

但有些信用卡,提供的其他優惠項目,比機票更有價值,譬如一年刷3萬元,即可得到價值2千元的機場接送,回饋率高達6.6%,是定存的三倍。另外,在機場停車上,經常搭機的空中飛人族,目前台新銀行白金商務卡的機場停車,不限次數、當次最多30天的優惠,為此類卡中最優惠者。

行動工作族

對於行動工作族而言,開車時的油錢與停車費莫過於是最大的花費。在選擇信用卡時,不限加油站,且有現金回饋的加油卡則是首要之選;再來,就是持有與加油站合作的聯名卡,如遠東台塑聯名卡、富邦全國加油A POWER悠遊聯名卡,不但首刷可獲點數,未來可兌換贈品,依照卡中限定的當天加油,亦有2.5元的優惠,對於移動頻繁的行動族乃是一大利多。

時尚享樂族

30世代,生活享樂是一定要的,但是也要花得好、花得聰明。若是電影迷,兆豐銀行的原子小金剛、商旅卡,相當實用,可使用影城數多達八家,且不分平假日都可享有兩人同行一人免費的優惠,是這類信用卡中條件最優惠者。另外匯豐銀行信用卡推出的「世代最精彩」,是以兩人同行一人免費著名的信用卡;而荷蘭銀行Shop&Dine白金卡,其中優惠更是針對吃喝玩樂一族所設計。

另外,年底百貨周年慶檔期將近,不少血拚族早已蓄勢待發,面對高額的刷卡費則可使用分期的紅利卡。但要特別注意分期利率,目前只有聯邦銀行「分期0利卡」,是全國第一張不限地點、不限金額、八期皆享有零利率的信用卡。

現金回饋族

對於務實的精打細算族,刷卡是為了便利,但若能得到現金回饋,則比什麼優惠贈品都好。若在國內消費,聯邦銀行投資型白金卡,不管在百貨公司或一般商店,都可享受1%的現金回饋。若要到國外血拚,第一銀行的白金商務卡,只要是以外幣請款,都享有1.5%無上限現金回饋,對於經常出國購物者是不錯的選擇。

利用信用卡讓資金發揮最大靈活性,對薪水不高的30世代,無疑是個低成本高報酬的理財好方式。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寧可辛苦一陣子 也別讓自己窮一輩子

理財周刊 文.蔡聖裕

兒福聯盟於本月14日公布「台灣兒童貧富差距現況」,調查指出台灣兒童貧富差距至少達19倍,而且隨物價飛漲,有些貧困家庭的「物價上漲痛苦程度」甚至高達50.6%,是一般家庭的6.4倍。並舉例說,富孩子家中都有2台以上電腦,但半數以上窮孩子家裡卻沒有1張書桌;富孩子放學後會去打高爾夫球、學騎馬等才藝,但有3成的窮孩子卻需要幫忙家裡做生意;富孩子有吃不完的營養補給品,但近4成的窮孩子卻連生病都沒錢看醫生。此外,富孩子每年可以旅行2次以上、家中藏書豐富,都是窮孩子望塵莫及的。

窮小孩的背後,所反映的是父母親的貧困,不然台灣父母親是捨不得小孩受苦的,有一句很流行的廣告語就是:「你要什麼?爸爸買給你」,即使爸爸口袋裡,實在是1毛錢也沒有。

誰沒窮過,哪個有錢人剛開始的時候,不也是苦過,才有最後令人稱羨的財富。現今社會常見人人罵道:「就是政府施政太爛,才令我們薪資沒漲,還財富縮水。」這原因不管是否正確,但是執政的人總有鞠躬下台的時候,到時新人執政,那你是否又要重蹈覆轍的再罵一次,依然做個窮人,還是準備好擺脫窮困的糾纏,邁向不同的人生呢?


王大空先生曾說:「樹的方向,由風決定;人的方向,自己決定。」如果那時候的你,已經準備好改變窮困,那麼又為什麼不往前一點,就是現在開始著手改變自己,寧可辛苦一陣子,也不要讓自己窮一輩子,甚至變成遺傳給下一代,造成世襲的窮人

為脫離貧窮的泥淖,第一步應避免貧窮擴大,開始記帳,控制消費,讓支出永遠要比收入少一點,如此可以讓你的財富不斷遞進,或讓負債缺口逐漸縮小,第二步則是改變習慣貧窮,因為習慣貧窮後,往往就會繼續貧窮,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某人的日子一直過得不怎麼得意,眼看自己馬上要四十而不惑了,還沒有什麼說得過去的成績,實在是不太甘心。為了尋找生活轉機,他特地去向一個研究周易的專家請教。專家觀察了某人的面相,冥思苦想了一會,盯著某人的眼睛說:「閣下40歲前一定是落魄而貧窮,生活的現實和你的夢想相差很多,是這樣嗎?」

某人聽了大吃一驚,對眼前這位算命師簡直敬如神明,並以諂媚的語氣說道:「大師你可真是料事如神啊!你說的一點都沒錯,40歲以前的我的確渾渾噩噩,一事無成。當我的朋友都有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時,我整個人生就是一團糟,到處都是坎坷泥濘。我馬上要滿40歲了,大師,你算得那麼準,借你吉言,看看我40歲後將會怎樣?」

專家不溫不火地搖頭答道:「閣下40歲後,依然貧窮而落魄。」某人又大吃一驚,很失望地問:「為什麼?」

「因為,你已經習慣了。」專家頭也不抬地答道。

上段故事中,專家所謂的習慣,是指造成貧窮的態度一成不變,而窮人與富人主要的態度差異,就在於對金錢的觀念不同。有個富人為了幫忙窮苦的親戚,就送給他一頭牛,並對他說,只要你努力工作,就會有豐收的回報等待你。於是這窮親戚很高興的接下牛後,開始幾天還認真的耕田,後來覺得太累了,就把牛牽到市場換了幾頭羊,剩下來的價差則被他打麻將輸光了。

帶羊吃草沒多久後,窮親戚就覺得厭倦,又把羊牽到市場換了一群母雞,想靠母雞產蛋生活,可是每天餵雞的工作,不久又讓他心煩意躁起來,他乾脆把雞全部賣光,拿錢買了很多酒,在家吃吃喝喝掉。1年過後,富人帶了種子打算給窮親戚播種使用,結果發現水牛不見,而窮親戚依然衣衫襤褸地坐在門口無所事事。

窮人的習慣就是在於把錢拿來作享受使用,而有錢人則是用錢來生錢,所以倘若你自認是個窮人,好好想想:你為什麼會窮呢?

共同基金有所謂的複利效果嗎?

網路上一篇不錯的文章,作者:William

我本人有19年的證券事業相關經驗,後面的13年是在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也就是基金公司)服務,對共同基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本人在十幾年前,也算是國內最早推廣定期定額的先驅。然而我從來沒聽過投資共同基金或者定期定額投資法有什麼複利效果,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要談論複利效果,當然首先要對「複利」這個名詞有個精確的定義,才有一個理解與比較的基準。複利最容易理解的角度應該是從定期存款說起,假如你有1000萬元在銀行放3年的定存,年利率都是3%,同時跟銀行約定每滿1年可複利一次。所以第一年期滿的時候,你的本利和是1030 萬元,其中1000萬是本金,30萬是利息;第2年開始的時候利息滾入本金,所以你的計息本金是1030萬元,第2年期滿的時候,你的利息是30.9萬元,本利和成為1060.9 萬元;第3年開始的時候計息本金為1060.9萬元,第3年期滿,你的利息是31.827萬元,本利和是1092.727萬元。如果沒有複利,你的本金永遠是1000萬元,每年固定領30萬元的利息,3年下來本利和為1090萬元,複利使你增加了2.727萬元的利息。


由於銀行不可能每天給你算複利,通常以年為單位,所以除非你定存放很多年,或者年利率很高,否則定存複利的效果不十分顯著。而且利息一定是正數,本金也不會減少(不考慮銀行倒閉的特殊情況),但投資基金或股票卻是有漲有跌,股價在下跌的時候,你還跟投資人說下跌有複利效果,不是自討沒趣嗎?

如果我們將用來計算損益的基數( Base )經常在變動的情況,都稱為複利的話,那麼不只投資基金是複利,投資股票當然就更是複利了。今天你投資了市值100萬元的上市股票,明天漲停板賺了7%,市值變成107萬元,再隔1日就以107萬元為基數來計算漲跌。你認為這種情形也算做複利嗎?這其實應該稱為複合成長率,股票的K線圖有時是以對數圖來顯示,它的目的就是顯示相同的複合成長率。你在對數K線圖上畫1條趨勢線,那麼在趨勢線上的任何1點都會有相同的成長率。

認為共同基金或定期定額投資法具有複利效果的人士,在說明基金投資報酬率的時候,都是拿行情持續在上升淨值持續在成長的時候作為例子,他不會告訴你基金淨值持續下跌的時候,又有什麼樣的複利效果。

早期國內的共同基金大概都配息,只要基金淨值有成長又符合契約規定,那麼基金就會配息。但是我國並沒有課徵資本利得稅,基金投資人如果想將多賺得的部分獲利了結,只需部份贖回即可,完全沒有課稅的困擾;然而如果是配息的話,則包括在27萬利息收入免稅所得計算,超過的部份還是要繳稅。所以最近幾年來,幾乎國內所有的基金公司全部都修改基金契約,取消了配息的規定。我們將基金之前的配息情形,與定期存款的利息相互做個對照,或許可以讓我們從另不同的角度了解複利的意義。

假如你以10元淨值申購1檔基金,後來淨值成長為12元,基金公司按照契約規定決定配息2元。所以你拿回2元,淨值降為10元。這有點像你拿回了兩成的利息收入,但本金沒有改變,所以隨後計算損益的基數還是10元,那麼這個就是單利,你想要有所謂的複利,就必須把這個2元的配息再來申購基金,要再加上這個動作,投資的基數才會增加為12元。但是如果基金沒有配息的話,你的投資基數自動就是12元,但這是淨值的成長,不應該稱之為複利。

假如情況相反,你用10元申購基金,後來淨值跌兩成,跌到8元,如果你在8元的時候另外又單筆申購,假設再跌兩成,淨值跌了1.6元成為6.4元。如果你認為這是複利,在下跌時跌的比率沒有變動,都是20%,但跌的幅度卻越來越小,從下跌2元縮小為1.6元。這與淨值向上成長的情況是相反的。

我不太理解,要證明共同基金或定期定額投資法具有複利效果的目在哪裏?投資本身本來就具有複合成長率的觀念,我們可以說定存的複利是複合成長率的一個特例,反之則不然。過度強調複利效果,會不會有些本末倒置?

總而言之,投資股票或共同基金,不宜把複合成長率當作定期存款的複利,因為複合成長率可正可負,有漲有跌,而且計算股價成長率的股票基數每天在變動;而計算定存的複利時利息只增不減,且計算定存利息的本金基數通常要1年才會變動,可見兩者並不相同,不應該當作同1種事物來比較。

聚財容易守財難

作者Jonathan Clements 《華爾街日報》個人理財專欄“Getting Going”專欄作家

聚財容易守財難。

想使自己退休後過上富足的生活嗎﹖只要做到按時儲蓄及合理投資﹐即使是普通人也能積攢下驚人的財富。

但這些財富可能很難守住很長時間。現實情況是﹐在漫長的退休歲月中﹐很難保證自己養老的錢能不發生虧蝕﹐更不用說將其代代相傳了。

攢錢非難事

大多數人到退休年齡時都攢不下什麼錢。不過﹐如果你下決心要積累財富﹐事情也不是太難。

假設你年薪6萬美元﹐連續40年每年將稅前收入的15%積攢起來。這樣到退休時將將攢下差不多90萬美元。我這裡假設你用攢下的錢投資每年可獲得4%的投資回報﹐這一回報率似乎不高﹐但別忘了我還假設這40年間的通貨膨脹率為零。

要獲得這一水平的投資回報﹐你無需處心積慮地要跑贏大盤﹐只需耐心持有一批低手續費的股票和債券指數基金即可。如此操作你不僅能隨大盤一起盈利﹐還不用支出過多的投資成本。


事實上﹐如果你真的將每年收入的15%積攢下來﹐40年後你攢下的錢很可能要遠多於90萬美元。其原因是﹕如果你將這筆錢一直存在401(k)這一雇主提供的退休金計劃下﹐那麼你每存入1美元﹐雇主就須相應為你存入0.5美元。

想不變窮並不容易

但是﹐正所謂攢錢容易守錢難。你總有退休的一天﹐而從那一天起你的財富很可能就要開始負增長了。

假設你退休時手頭的現金足夠滿足未來1年的花費﹐而與此同時你還有100萬美元投資在股票和債券上。你預計自己每年可獲得7%的投資回報﹐而退休後的時間里﹐年均通貨膨脹率只有3%。

這樣在退休後的第一年﹐你的投資組合將增值到1,070,000美元。如果你從中拿出4萬美元以供第二年的生活所需﹐那將使你可供投資的錢減少3%﹐達到1,030,000美元。假設這筆前在退休後第二年可為你賺得7%的投資回報﹐這意味著第二年結束時你可從投資組合中取出41,200美元以供來年生活之需──比上一年的支取額增加了3%﹐而投資組合中剩餘的資金仍可達到1,060,900﹐同樣比上一年多出3%。

這樣看來﹐你似乎找到了一個保值妙招。你的投資組合及其所創造的投資收益都能做到與物價同步增長。

但實際情況並不像看起來那般美妙。你不能保證自己投資的年回報率總能穩定在7%的水平﹐也不能保證通貨膨脹率不會超過3%。此外﹐投資成本也會相應降低你的投資回報﹐而剩餘的投資所得還需過納稅這道關。

或許更為重要的是﹐上述投資策略忽略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即使你能使自己的收入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保持同步﹐甚至能做到使自己的投資組合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後不縮水﹐你仍然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相反﹐你的生活水平會每況愈下。

原因何在﹖雖然通貨膨脹會使生活開支不斷增加﹐但社會總體的生活水平實際上提升得更快﹐因為不斷增長的經濟會將人們的工資和其他類型的收入不斷推高。通常情況下﹐人們的收入增幅會比通貨膨脹率高兩個百分點﹐因此如果通貨膨脹率是3%的話﹐人們的總體生活水平每年會提高5%。

回過頭來看﹐假設你的投資每年增值7%。如果你想使自己那100萬美元投資本金及其投資收益的年增幅達到5%﹐與全社會平均生活水平的年提高幅度保持一致﹐那麼你從投資收益中首次拿出的錢就只能有2萬美元。

要使手頭更寬裕些結果會怎樣﹖如果退休第一年結束時你從投資收益中拿出5萬美元﹐此後每年拿出的錢都以5%的幅度遞增﹐那你的生活水平提高幅度就能與社會總體水平保持一致。這樣做你可以過26年的好日子。

可在那之後你便一文不名了。

教訓需記取

所幸的是﹐對大多數退休者來說這樣的惡夢永遠不會變成真的﹐因為他們在支出方面都會比較小心﹐所以他們的錢在有生之年都不會用光。總的說來﹐有三個重要教訓需要記取。

如果你退休後感到自己的生活水平開始落後於同一社會階層的其他人﹐那只有一個理由﹕你本該如此。即使你的收入增幅能與通貨膨脹率保持同步﹐你的生活水平仍會逐漸落在同一階層的其他人後邊。

除了那些提早退休的人外﹐這種生活水平的逐漸滑落其實感覺不太明顯。如果你50多歲就告老還鄉﹐你的退休歲月有可能長達40年﹐越到晚年你越有可能感受到自己生活水平的低落。

即使取消遺產稅﹐家族財富也難以代代相傳。

如果遺產受益人試圖依靠祖傳的財富過活﹐他會發現家族財產及其收益的增速趕不上社會總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除非他願意把自己的日常開銷控制在超過全社會收入增長水平之外的那部分。然而﹐除非家族遺產數額巨大﹐或者這位遺產受益人出奇地節儉﹐否則是不可能做到這點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人力資本”──也就是我們掙錢的能力──所具有的巨大價值。即使我們僅靠薪金過活﹐我們的生活水平也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不斷提高。而我們一旦退休﹐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不落後於同階層人士就會難上許多﹐除非我們願意在有生之年花光自己的積蓄。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別把基金當股票炒

【2007/11/20 經濟日報】 記者 李淑慧

最近全球股市暴漲暴跌,投資人的心情也跟著上沖下洗,每天都要面對無法預知的行情走勢。台灣投資人是出了名的短線交易,一聽到什麼利多消息,立刻衝進去買股票,一見苗頭不對,立刻撤退走人。台灣人購買基金,似乎也是如此。

購買基金,應該要持有多久才對,有人說半年,也有人說三、五年,甚至還說應該長期投資十年以上。不過,台灣投資人實際上持有一檔基金數年之久的,並不多,很多投資人申購基金,可能買個一個星期、十天,只要沒看到獲利,二話不說就贖回,讓基金公司頭痛不已。

為什麼基金公司非常在意投資人短線交易呢?一般而言,投資人把一筆錢交給基金公司,由基金經理人代為操作,好不容易布局完成,投資人若立刻要求贖回,可能會造成基金經理人不得不殺低價格求現,讓基金淨值蒙受損失

尤其有些基金是投資國外市場,或國際基金公司所發行的境外基金若台灣投資人短線交易,可能會造成基金經理人跨國布局的困擾。


過去曾經有境外基金業者,在公開說明書上寫明「本基金不歡迎短線交易」。所謂的短線交易是多久,各基金有不同的定義,從三天都30天都有。

然而,台灣投資人的投資習慣難以改變,操作基金的方式同樣採用短線交易。在美僑商會、外資機構多次反映之後,今年金管會決定賦予基金業者一個「短線交易的懲罰機制」,業者可以自行訂定。

如果投資人短線交易,在申購後沒多久就立刻贖回,業者可以要求付一筆手續費。至於這筆手續費多少,也由業者自己決定,大概是1%到2%之間。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為了維護長期投資者的權益。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購買二手車祕訣

購買二手車祕訣 嚴選保固、品牌
東森 記者許雅惠、王志偉/台北報導

景氣不好想要買車讓家人不必風吹雨淋,很多人考慮購買中古二手車,但是購買二手車風險大,專家提醒,一定要慎選有知名品牌作後盾,還有完善保固的車行才有保障

購買中古車當然要注意「無泡水、無重大事故、無引擎號碼非法變造」的書面履約保證,另外還要仔細比較是否有專業合格技師,進行嚴格售前查驗,在多達20多項精密檢測之後,查驗合格的車輛應該擁有一張專屬查驗表,如此才能買的安心有保障

購買中古車4大撇步
自由時報 記者 項程鎮

1.不要有貪小便宜的心態,中古車依車齡、車款和里程數都有行情價,如與市場行情差距過大,就要當心車子是否有問題。

2.檢視車籍證件資料和保養證明,看看車主和賣家是否同一人,如果可能的話再查看重要零件的出廠年份,是否與車型相符,避免買到贓車或拼裝車。

3.在有店面的中古車行買車較有保障,如透過網路或汽車雜誌等媒體管道買車,要小心對方一拿到車款就將手機停機,如選擇買路邊貼紅紙的中古車,更要小心。

4.檢視賣方交付的車鑰匙是否為原廠鑰匙,如是複製鑰匙,小心對方賣出後再伺機偷回車子。另外,車輛鑰匙孔是否有撬痕、車身或號碼牌噴漆如新舊不一,也要特別當心。

波動劇烈 定期定額分散風險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2007.11.15 02:14 am

資源基金火紅,不過投信法人提醒,資源基金波動劇烈,遇到原物料價格回檔時,基金淨值也會如瀑布般直線向下,申購此類基金的投資人心臟要強,建議最好以定期定額方式介入。

例如今年7月底、8月初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爆,全球股票慘遭錯殺,煉油產業、礦產類股、替代性能源產業全部難逃一劫,今年以來績效表現不賴的美林世界礦業基金、德盛德利全球資源產業、摩根富林明環球天然資源等基金,短短幾天淨值跌幅就將近一成左右,隨後淨值雖然快速反彈,但幾天的重挫,讓投資人面臨上沖下洗的震撼教育。

理財專家分析,國內投信宣傳資源基金時,大多打著環保、節能、全球暖化等趨勢,但絕大部分都是重押傳統能源產業,其他還有專門聚焦在礦業、黃金、水資源、農產品等的主題式基金。

理財專家解釋,資源基金大多不會投資原物料期貨商品,而是投資相關類股,當原物料商品因國際熱錢短線進出而巨幅波動時,相關企業的獲利、股價難免受到影響。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資深襄理梁云菁認為,最近投資天然資源基金,要小心短線原物料價格漲高後的震盪風險。雖然原油期貨價格在美元走弱,還有供給面短缺的預期下,價格頻創新高,加上時序進入冬季,冬季取暖用油題材還是有發酵的可能性,預期第四季油價仍將維持高檔,但因油價投機氣氛日益高漲,短線獲利回吐賣壓不輕。

匯豐中華投信投資研究部協理朱挺豪表示,天然資源題材長線看好,但短線難免會有漲多拉回風險,建議穩健、保守型投資人,可採定期定額方式,分攤投資風險。另外,天然資源基金具有「易漲易跌」特性,不適合作為核心資產,建議投資人投資部位應控制在總投資金額的兩成以下

也有業者分析,最近投信看好資源基金的市場大餅,一窩蜂募集,民眾跟風的同時,也要注意,現在進場,是否剛好買在高點?此外,基金投資產業別也必須注意,穩健型投資人應盡量避開重押某類型產業基金。

未成年限定繼承 父債子能不還

TVBS 記者:李御榮

傳統有句老話「父債子還」,現在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民法繼承修正案,傾向讓「未成年」的子女,能夠不必替父母親承擔「債務」,換句話說,如果父親留下50萬遺產,還有100萬債務,未成年的孩子只要清償50萬債務,剩下的就一筆勾消,如果草案順利通過,將能往前追溯3年案例都能適用。

小男童才2歲什麼都不懂,就揹了9萬元債務,這是父親過世前欠銀行的卡債,來不及拋棄繼承,老奶奶和小孫子得一肩扛,不過,這種「父債子償」的「傳統」,現在有了「轉機」。

負債2歲童祖母(2005.2):「沒錢去付啊,不曉得去哪籌錢,也想不到啊。」 民法繼承草案中,針對「未成年子女」做出「限定繼承」,打個比方,父親過世後留下50萬遺產,和100萬債務以前未成年子女全都要概括承受,但現在,只要清償50萬債務,剩下的50萬可以通通一筆勾消。


法務部法務司長張清雲:「他們(未成年)背負的債務,只在繼承的遺產範圍內去清償,其他的部分就不必承擔。」 除了強制未成年採取「限定繼承」,連父母幫人作保所欠的債,子女也不需要承擔,聲請相關繼承的時間,也從2個月延長為3個月。鄰居(2003.6):「債務不曉得怎麼搞的,要你孫子付8、9百萬的債,說那什麼瘋話啦!」

同樣是父債子還,柯家3名子女在父親離開後,擔負銀行9百多萬債務,但這個時候他們都還是學生,不過,這個家庭可能沒辦法「拋棄」這大筆欠款,因為,修正草案溯及既往的時間只有「3年」。 父母不當欠債,不會再壓得子女喘不過氣,但會不會讓有心人士鑽漏洞,恐怕還有模糊空間。

民法繼承編修正草案 法務部:保護弱勢繼承人
中廣新聞 陳鳳如報導

民法繼承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採納法務部修正意見,未來未成年或禁治產人不會再因為繼承而承受債務。對此,法務部表示,為了保護弱勢繼承人,但不更改社會價值觀念,法務部是以修正幅度最小,但最能解決目前實務問題的方式,提供給立院作為修法參考。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司長張清雲表示,未來民法繼承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通過後,未成年人或禁治產人不會再因為繼承而承受債務,同時,在新法施行前三年的案件也適用。:「也就是從這個法律公佈實施開始,我們回溯三年內發生這樣的情況,也就是說三年內曾經發生繼承的事實,在繼承事實發生的時候,這個繼承人他是未成年人或是禁治產人,也就是他是無行為能力人、或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他一樣是在他繼承的遺產範圍內,清償債務。」

此外,這次修正也將現行主張限定繼承和拋棄繼承的期限和起算點,都修正為「自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三個月」,法務部認為,這次的修法主要在解決近來社會上有繼承人因為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繼承人,或是不知道主張限定或拋棄繼承,產生概括承受被繼承人債務的問題。

基金長抱 理專客戶雙贏

【經濟日報╱記者張瀞文/整理】 2007.11.15 02:14 am

台大財金系教授李存修認為台灣的財富管理市場仍大有可為,預估整體規模五年內將成長96%,從2006年的新台幣7.26兆元,成長到2011年的10兆元。去年台灣民眾所投資金融商品中,54%仍放在貨幣或存款,股市占16%,保險占15.2%,共同基金則占10.9%。

台灣財富 將呈兩位數成長

去年底台灣家庭財富已達2,500億美元,預估到2008年,台灣擁有30萬美元以上的人口可達32.8萬人,屆時台灣家庭總資產規模預計可突破3,0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2.9 %。去年資產規模超過300萬美元的人數已達54萬人,預估到2010年將成長到100萬人。

在如此蓬勃發展環境下,銀行理專能提供怎樣的服務滿足客戶,顯得格外重要。李存修指出,根據調查,台灣23%的銀行理專所服務的客戶人數介於101人到200人,18%的理專服務客戶人數在100人以下。但是,也有12%的理專服務人數超過401人。銀行理專如何管理數目眾多的客戶需求,是目前重要課題。


另外,根據調查顯示,在金融機構提供給客戶的產品中,第一名為共同基金,比重達77%;其次是保險產品,占73%;第三則為連動債,占64%。而接受調查的理專則認為,對業績最有幫助的因素首推客戶績效,其次是客戶滿意度與公司資源。而決定理專薪資及獎金的主要因素是佣金,其次是資產規模及客戶績效。

理專客戶 都愛共同基金

接受調查的理專認為,客戶願意與理專往來的主要原因是個人服務佳,其次是客戶信任與個人專業度高。客戶的投資屬性以穩健型居多,其次是成長型,客戶的主要理財目標為籌措退休金,其次是子女教育金

李存修引用的調查資料,也反映了財富管理的需求面,也就是對理專的顧客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有58%的受訪者透過二至三家金融機構進行投資理財,29%的受訪者透過四、五家金融機構進行投資理財,只與一家金融機構往來的受訪者只占13%。由此可見,即使客戶已與數家金融機構往來,也仍然有可能增加新的往來機構,金融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銀行與理專最常建議的投資商品是基金,客戶偏好的首項投資工具同樣也是基金。不過,除了基金以外,銀行與理專最喜歡建議保險與連動債商品,但客戶的偏好卻依次為股票、連動債與保險,顯示雙方偏好略有出入。

76%投資人 平常心面對虧損

調查顯示,客戶最喜歡能夠創造獲利、態度專業積極的理專。不過,如果理專經常鼓吹客戶做投資,或是理專人員更動太頻繁,都是客戶最不喜歡的行為。

調查發現,發生投資虧損時,76%的客戶以平常心面對,認為投資有賺有賠很正常,只有9%會要求補償。面對虧損時,95%的理專會對客戶說明虧損,39%會對客戶安慰與道歉。

針對銀行理專和客戶都偏愛的基金產品,李存修建議可以從幾個面向來選擇適合的基金。首先,對理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瞭解客戶,包括客戶目前的資產配置、資產配置分散的程度,及客戶對風險的容忍程度知道客戶的資產配置和風險趨避程度,才能以最恰當的指標替客戶篩選適合的基金如果客戶是充分分散非系統風險者,則建議以Treynor指標較具意義;如果客戶尚未充分分散非系統風險,則建議以夏普 (Sharpe)指標來衡量

中長期績效評量基金 致勝關鍵

其次,對理專和客戶來說,選擇基金不是僅看短期熱門題材或績效,也建議同時參考中長期績效綜合評量最後則是基金單位淨值的高低,李存修指出,投資人不應該認為單位淨值低者未來較具成長性,而是應該以投資標的市場的成長性和價值面來思考投資策略

由於近期國際匯率市場波動較劇烈,李存修特地對此補充說,基金計價幣別不該是選擇基金的主要考量,美元身為流動性最佳的國際貨幣,所以基金多以美元計價,但對投資人來說,舉例而言,投資印度基金,基金的投資是將新台幣換成美元之後再換成盧比,所以真正的關係應該是新台幣和盧比之間的升貶走勢,而非基金計價幣別所採用的美元。投資人選擇時,還是應該回歸資產配置的原則及投資標的的基本面,進行基金篩選

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保險公司以存款、基金、避稅名義推銷保單全部不行

保單糾紛件數創下最高紀錄
財訊月刊 記者:林文義

雖然保單申訴案件占全部保單件數的比重仍非常小,但金管會發現今年上半年保單申訴件數達一二九五件,已創下新高紀錄,為避免保險糾紛持續擴大,金管會行文各保險公司強調僅以存款、基金理財、避稅名義賣保單都不行。

節稅、利息優於存款,或買基金送保險等名目,過去是保險業務員常用的行銷工具,但金管會表示,這類行銷手法容易引起消費者誤解,金管會已行文要求保險公司自制

以存款名義賣保險易生誤解

金管會要求保險公司不得以「存款」名義招攬保險,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因為傳統上都說保險有強迫儲蓄的功能,那為什麼金管會不准?金管會到底認為用保險儲蓄和存款有何不同?

金管會官員表示,保險雖有儲蓄的功能,但這個儲蓄功能和存款的意義大不相同,因為不論從銀行法規定或一般人的印象,存款的本金是不能打折的,當消費者到銀行存一年定存,若中途解約頂多是損失利息,本金可以完好無損拿回來,但保險則不同,保險契約在性質上是長期契約,消費者若中途解約,必須扣掉部分保險費用,解約拿回的金額,很可能會少於繳出去的保費。


這時若保險公司以存款名義招攬保險,保險公司和消費者之間就非常容易產生誤解。金管會官員指出,例如有些屬於增額壽險的保單,保額每年可按一定比率複利增值,但增值的是「保額」,不是保戶繳出去的保費,如果保險公司用利息優於存款來推銷保單,保戶很容易誤解成是繳出去的保費就類似存款,將來解約,可複利增額領回,但當保戶中途想解約,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就會起糾紛。金管會才明令各保險公司不可以用存款的名義對外招攬保險。

投資型保單避稅成本大增 甲式影響最大

此外,就保險的節稅功能來看,金管會官員指出,從十月份起,想透過投資型保單進行避稅的成本已經大增。

投資型保單的特色,是可以彈性規畫保險與投資比重,但財政部認為,投資行為如果透過保險包裝,就可以把原本應課稅的投資所得變成免稅的保險給付,那就等於投資行為穿上一件保險的衣服,這樣對其他須課稅的投資行為並不公平

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指出,金管會十月實施的投資型保單的門檻新制,就是為了回應財政部的主張而改變,並希望投資型保單仍應有一定比重的保險成分。

據了解,所謂「投資型保單門檻新制」,是指被保險人領取的死亡給付占保單帳戶價值須有最低比重。例如,四十歲以下比重須在一三○%、四十一歲到七十歲須到一一五%,七十一歲以上則須達一○一%;很多人都知道這項門檻法則是為了避免投資型保單成為避稅工具,但卻不甚清楚為何這項新制可以達到此一目的。

保發中心主管對此舉例指出,例如投保人年紀七十二歲,按照上述門檻法則,死亡給付占保單帳戶價值須達一○一%。假設投保人是投保甲式的投資型保單且一次繳納一千萬元的保費,則因甲式投資保單的死亡給付方式,是保單帳戶價值與保險金額兩者取其大,即死亡給付=Max(保險金額,保單帳戶價值)。

過去高齡投保人可以將保險金額控制在很小的範圍,一次躉繳保費,由於保險金額可規畫較低,費用較輕,保費多數跑入保單帳戶價值,當被保險人過世,全部投保的錢就變成保險給付,可以免遺產稅。但新制下,若保單帳戶價值為一千萬元,則投保的保險金額價值就要超過一千萬元,才能符合一○一%的比例要件,其中的差別就在屬於保險的金額,會被強制拉高,投保的保費可能增加,避稅的成本就增加了

至於乙式的投資型保單,因為死亡保險給付方式是以保險金額加上保單帳戶價值,即死亡給付=保險金額+保單帳戶價值

因此,乙式投資型保單受到新制影響可能較小,但由於在門檻法則中,保單帳戶價值是做為分母,如果投保人在高齡時,一次繳納巨額保費使得保單帳戶價值拉高,為了符合新制的比例限制,也必須同時拉高分子的金額,因此,要透過此類保單進行避稅的成本也會大增。

另外金管會也指出,保險公司未詳實告知消費者投資型保單的目標保費費用明細,也是產生爭執的重要因素。

所謂投資型保單的目標保費,是指保險契約約定最低應繳納的金額,過去有些保險公司最高可將投保人繳納的保費,全部在第一年當成目標保費,而目標保費愈高,投保人於短期內解約能領回的金額就愈低,這也是一些保險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但新制實施後,每百萬元投保金額目標保費經過精算,上限只有三萬八四九○元,目標保費的比重將大幅降低。

對於保單所產生的糾紛,保險業相當重要的組織MDRT(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總裁James E Rogers最近來台指出,這類保險糾紛在國外也有,主要原因就是把保險商品賣給不適當的人,而這類糾紛在國外一旦形成訴訟,國外的法院通常會對保險業務員課以較高的責任。

Rogers表示,他曾在國外為一件保險糾紛官司在法院出庭作證,法官直接以保單銷售後,消費者對保單內容有誤解,主要責任應由具有專業的保險業務員負責,並判決消費者勝訴。因此Rogers認為,保險業務員在銷售商品時,須考慮客戶的經濟狀況、需求、支付保費的能力,這樣出現保險糾紛的機率就會下降很多了。

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活太久、退太早、錢太少 教你理財抗老

打敗長壽風險
今周刊569期 文.陳免

二千多年前,秦始皇派出福及上千童男童女遠赴蓬萊仙島,只為一求長生藥,如果他活在現代,就不須如此費盡心思。

21世紀,人們要活到百歲,已不是偶然。相較於上一個世紀人們在對抗太快死亡的風險。當人們的壽命可以超過90歲,而不再只是原本預期的80歲,如果錢準備不夠,以後生活要怎麼過?

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在他的新書《我們的新世界》中說:「世界要退休了,我們的錢夠嗎?」這句話可以用在每個人身上:「你要退休了,你的錢夠嗎?」

《今周刊》與一○四人力銀行合作,針對四、五、六年級生進行的「上班族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中發現,五、六年級生有超過四成的人認為自己活不過七十歲,長壽風險意識太薄弱!

什麼是長壽風險?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在二○○六年八月針對老化提出的金融創新報告中簡明扼要地定義:長壽風險就是活得太老,但儲蓄太少、退休太早,以及花得太快


長壽,是對貧窮最大的懲罰!而這正是台灣面臨長壽風險的真實面貌。

長壽趨勢:九十五歲稀鬆平常 退休金嚴重短缺

當人有機會活到九十歲、九十五歲,退休金就得再多準備十年、十五年。

在國外,對於長壽風險的概念,已經討論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在想辦法,為不再工作的老年人爭取多一點的收入,像是德國就已通過了老年收入法案(Old Age Income Act),以減免稅收的方案,鼓勵自願提撥退休基金,並且限定投資在能支付年金,且年金發放只能變多的基金或保單。

至於台灣的長壽風險做得如何?

《今周刊》就「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中取出四、五、六年級受訪者的年齡、薪資、年資、預期壽命、期待退休年齡等資料的平均值,上網找了某家壽險業者的退休金試算表,得到的數字是,四年級生約需準備四五○萬元,五年級生需要五一○萬元,六年級只要四八○萬元就夠退休。

這樣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完全缺乏正確的退休準備意識,也缺乏對抗活得更長壽的趨勢。

但在另外委託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王儷玲,在同樣的薪資條件下進行試算後顯示,合理的退休所得替代率在七○%至八○%,但在目前政府的退休金制度下,勞保退休金加上企業退休金,大概只能提供五成至六成,還有二○%的缺口,必須靠個人儲蓄理財來補足。

以此估算,四年級生如果活到八十歲,至少要準備一五○○萬元,活到九十五歲要花二○○○萬元,和調查算出的數字四五○萬元,至少短缺一五○○萬元以上。

愈活愈久 人也變年輕了 搶救退休金 晚一點退休又何妨

美國經濟研究局(NBER)十月份才出爐,由John B. Shoven提出來的(NEW AGE THINKING(新的年齡思維))報告中指出,過去人們從出生開始計算年齡,六十五歲被視為老人,但如果以死亡率來重新審視,會發現人類的壽命在一九六五年至二○○五年這段期間出現了變化。

在二○○五年的一位七十二歲的老先生,和一九六五年時六十五歲的老人,面臨的死亡率是相同的;在女性身上,也可以看出這樣的差別,一九六五年六十五歲的老太太死亡率是一.七五%,但到了二○○五年,年齡已經提高到六十九歲。

無怪乎已故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九十歲高齡時要提出,適當退休年齡應該是七十九歲,而不是六十五歲,因為現在七十九歲者的體能狀況相同於半世紀前六十五歲者的體能狀態(出自《失衡的世界》,麥格羅.希爾出版)。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許多國家陸續提高法定退休年齡的原因。

退休理財 可以再積極一點

面對長壽風險,退休後的投資確實不能太保守,否則將不能產生足夠的報酬收益,支付你活那麼久。」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認為,以前的觀念是退休要用的錢不能冒風險,要保守為主,但因為現在的人愈活愈長,為了對抗長壽風險,即使投資市場另有風險,但因時間拉長,還是可以分散掉,因此風險性的投資遞減應該要變慢。邱顯比提出一個「一百減年齡」的計算公式,他說,到六十五歲時,風險性資產保留在三○%以上,都還是很安全的。

聯博資產管理公司就提出,「稍微積極一點」的退休投資建議,只要年化報酬率可以增加一%,例如從一○%提高至一一%,就可多維持退休後十年的支出。

聯博資深投資組合經理李松就指出,對抗長壽風險最安全的資產類別就是股票

他將六十五歲的退休後,以八十歲做為切割,之前為剛退休階段,八十歲以後才是真正的「年長退休」階段。剛退休階段手上現金最多,理財的目標在於延長儲蓄使用年限、降低風險,同時也要有足夠的投資報酬率,支應往後老年退休生活的開支,他建議的股債比可高達四比六,除了確保收益,也可抗通膨。

年金化的提領策略 活著就有錢領

據聯博資產管理估算,以一個三十年的帳戶價值,初期提領率在四%,之後再逐年增加,則此退休計畫的失敗機率是最低的。

「年金化對一般民眾在對抗長壽風險,是比較有保障的。」政大副教授王儷玲表示,有多數的人在領了勞保或勞退退休金後,三年內就花完了,因為三年後要實施的國民年金是很好的設計,但所得替代率不高,民眾還是要自救,商業年金保險是不錯的考慮。

只是一般民眾對保險的觀念還是在買壽險,王儷玲說,壽險是在保障太年輕死亡的,是無法轉嫁長壽風險的;年金險的特點就是在清償期透過生存年金給付,退休的人可以消除因死亡時間不確定所造成的財源不足風險,尤其是對活得較久的人,投資報酬率將更高

王儷玲建議,如果有壽險,可以在退休時把所有壽險保價金當成躉繳轉換成年金保險,就可以保障長壽風險;一次領到的退休金,怕太快花完,也可拿去買年金,只要活著就有錢領

老人獨立宣言 退休有收入 活得更有尊嚴

十月中的一個星期六,這一天做完運動,他和社區其他三位年紀都已八十歲的老伯伯一起來到台北縣板橋火車站,參觀由內政部主辦的銀髮長期照護觀摩展。

會場上,四位健朗的老先生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地詢問,他們想找一個可以提供三餐,讓他們可以早上報到、晚上回家睡覺的地方,費用兩萬多他也可以負擔得起,惟一的要求就是白天要有安排活動,讓他們學學才藝。在長壽年代下,退休生活一過就要三、四十年,一個這麼長的時間的退休計畫,確實需要及早做好完整規畫,否則活得太老,尤其是當積蓄都已花完,你也只能無奈的不斷看著手錶,抱怨時間過得真慢。

對社會保險沒信心 台灣上班族預期自己將成「老不休」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11月14日】

根據調查,台灣有超過半數受訪者希望在51-60歲左右退休;而預期自己的壽命長度是71-80歲。在這將近20-30年的退休生活中,上班族認為退休後的經濟來源主要倚靠自己的「兼差收入」和「子女給的零用金」;似乎四、五、六年級生對退休享清福這事兒沒有信心,認為單靠「定存儲蓄」、「保險」、或「勞退金」無法維持生活開銷,「老不休」的趨勢儼然成形。

根據《今周刊》與104人力銀行最新發布的「上班族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結果發現,四、五、六年級上班族對退休的想法各不相同。調查發現,雖然超過半數的上班族希望在51-60歲退休,但六年級受訪者中,有將近3成(28.8%)的人夢想自己在50歲以前就能夠退休,四年級當中則有37.6%的人,希望自己能在61歲以後退休,形成相當有趣的對比。

當被問到「預期個人壽命有多長」,不同年齡層的人想法也有差異。整體而言,43.5%的人認為71~80歲是合理的預期壽命,但四年級生中有32.8%的人認為自己能夠活到81歲以上;五、六年級受訪者中,竟各有超過4成的人認為自己活不過70歲!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表示,根據內政部今年初的估計,2006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約是77.5歲,男性是74.6歲,女性為80.8歲。因此,四年級生認為自己可以活到81歲以上,頗有老當益壯的意味,對自己的能力、體力、生命力似乎比較有信心;反觀五、六年級現在正值壯年,但整體心態卻比前輩更顯老態,令人感到相當意外。

面對從「退休」到「死亡」將近20-30年的時間,上班族預期退休後的經濟來源有哪些管道?調查顯示,61.9%的人認為是「兼差收入」;同樣61.9%的人預期會有「子女給的零用金」;「基金」收入排名第三,佔54.8%,還有50.7%的受訪者把主意打到自己的長輩頭上,希望仰賴「繼承的遺產」安享晚年。而一般認為可以做為養老金的「定存儲蓄」(21.5%)、「保險」(21.3%)、或「勞退金」(3.3%)等似乎不是上班族普遍認定的退休經濟來源。

邱文仁認為,超過6成的受訪者認為退休後還會繼續兼差賺錢,除了顯示出未來老年人將可能有「退而不休」的趨勢,也可能說明上班族擔心基本的儲蓄、保險無法保障生活,因此必須繼續工作賺取生活費。而對於全民都有權利享受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則有將近9成(86.6%)的受訪者對其沒有信心。

《今周刊》社長梁永煌認為,過去人們計算年齡,視65歲的人為老人,但他建議現在應該以不同角度思考年齡的意義。從美國經濟研究局(NBER)10月份的報告發現,在2005年的一位72歲的老先生,和1965年時65歲的老人,面臨的死亡率是相同的;在女性身上,1965年65歲的老太太死亡率是1.75%,但到了2005年,年齡已經提高到69歲。

正是因為社會進步、醫藥技術發達,在健康情況許可之下,梁永煌建議,上班族不妨以「延後退休」的想法來思考,一方面當然是顧及生活所需,但另方面也能為老年生活創造不同的契機。

台灣上班族嚴重低估長壽風險 退休金準備至少短缺1500萬!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11月14日】

上班族要有多少退休準備金才算足夠?根據調查,有近3成的人認為退休金要準備1000-1999萬才算夠,超過1成認為至少500-999萬元就夠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活到80-95歲,這個數字與實際推估至少短缺了1500萬元。此外,雖然多數上班族認同準備退休基金很重要,但卻有高達54%的受訪者表示,目前退休金準備進度為零,風險意識急待加強。

根據《今周刊》與104人力銀行最新發布的「上班族長壽風險意識大調查」,受訪者認為「健康」(97.4%)、「伴侶」(78.9%)、和「金錢」(71.2%)是退休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事。而所謂的「長壽風險」,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定義,就是「活得太老,但儲蓄太少、退休太早,以及花得太快」。

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表示,調查發現,台灣上班族不但低估了自己的壽命長度,更嚴重低估退休準備金的額度。根據調查,當上班族被問到該準備多少退休金才足夠時,有28.3%的上班族認為「1000-1999萬」就足夠;其次14.1%的人認為有「500-999萬」就可以了,只有12.8%的受訪者認為退休金應該有「5000萬以上」才夠。

儲存千萬退休金對於領固定月薪的上班族而言並非易事,但調查發現,多數上班族竟還沒開始準備退休金,僅45.8%的受訪者表示「目前退休金準備有所進度」,52%說「有想過應準備退休金,但還沒有進度」;還有2.2%的人「沒有想過要準備退休金」。

而預估退休生活的每月開銷,28.9%上班族認為退休後每個月將花費2-3萬元,28.1%的人認為1-2萬元就能生活。平均而言,受訪者認為每月約需27566元生活費才夠,六年級對生活費的預估普遍較四、五年級生來的低。

《今周刊》社長梁永煌指出,按照受訪者預估期望的退休年齡、預期壽命及每月生活所需,《今周刊》在網路上找了一家壽險業者的退休金試算表,得出四年級生約需準備退休金450萬元,五年級生需要510萬元,六年級只要480萬元就夠退休,金額皆不算大!

然而,這是因為受訪者低估了自己的壽命及退休後的生活費所致。根據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王儷玲的估算,合理的退休所得替代率在70-80%,也就是說退休後的每月生活費,要有退休前每月所得的7-8成,若從這個數值計算,四年級生如果活到80歲,至少要準備1500萬元,活到95歲要花2000萬元,和受訪者原本估算的數字相差1500萬以上!足見上班族是如何低估了長壽風險。

邱文仁提醒,退休金的準備應即早做起,如果上班族每個月存款5000元作為退休基金,每年只能存到6萬元,若以1000萬為目標,光靠「存錢」這一步就得存167年才能達成;如果每個月提撥1萬元的存款,也得存83年才能達到目標。她認為,存錢只是第一步,善加利用存款進行各項投資理財,才有機會在退休前將足夠的退休金備齊。

《今周刊》建議上班族,可從「五大新思維」來打敗長壽風險,包括「換個角度思考年齡的意義」、「延後退休以搶救退休金」、「退休後投資避免太過保守」、「審慎的退休金提領策略」、以及「儲存健康資本」等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生活理財》炒匯 從保證金交易入門

【經濟日報╱記者 黃琮淵】 2007.11.15 02:14 am

國際美元走勢持續疲弱,讓加元、歐元、紐元及澳元等高息貨幣,相繼創下歷史新高。不少投資人因而對「看似刺激」的外匯市場感興趣,如果也想下場嚐嚐「炒匯」的滋味,匯銀人士建議,可從「外匯保證金交易」著手,而國內有大型交易室的本國銀行,都有承作這項業務。

不過,外匯交易保證金的投資門檻,比基金、股票等一般民眾常用的投資工具略高,入門至少得準備1萬美元,折合約新台幣32.5萬元,才能夠拿到進場的「門票」。由於匯率變化快速,加上多數投資民眾對此項投資工具較陌生,匯銀人士建議,有意投資者,「有閒錢」再考慮投資。

傳統的外匯交易是買賣實質貨幣,但外匯保證金交易則不需要現金交割。根據中央銀行規定,此類交易不得涉及新台幣,所以外匯保證金交易就是「純外幣」操作,必須選定兩種貨幣「對作」,可先買後賣,也可先賣再回補,藉以賺取兩種貨幣間的匯差。


保證金交易的優點,是投資者手中即使沒有欲操作的貨幣,也可跟銀行借入部位放空,這與股票投資「融券」的原理類似。換言之,以目前美金續弱、歐元持續創新高的情況,若認為趨勢不變,投資人則可向借部位「放空美元、買歐元」。

外匯交易員說,保證金交易除可向銀行借部位,藉以多空「雙向操作」,也可選擇槓桿倍數放大投資部位,目前最高可放大到20倍,投資人可能只準備1萬美元,但因為放大20倍,等於手中有20萬美元的投資部位。

利用槓桿原理操作,可能賺得多,但也可能賠到血本無歸。匯銀人士建議,「剛入門」的投資人,倍數不要一下放得太大,大概是四倍左右的投資槓桿最安全,適合較長期投資外匯保證金交易的投資人。

外匯交易員說,想要靠保證金交易賺錢,就跟選股一樣,絕對要選擇波動性較大的貨幣,在全球的主要貨幣中,則以持續走貶的美元,以及廣泛被用於利差交易的日圓為佳,選美元及日圓對做,只要方向沒錯,能同時賺到匯差和利差。

匯銀主管表示,操作外匯交易保證金的族群中,不少人是大學、研究所的財金科系學生,原因是外匯交易只要瞭解幾個主要國家貨幣漲跌原因,就有機會入門操作,賺到不錯的利潤。

基金配置法 5年賺1倍

有錢人最愛用的致富祕招
Smart智富月刊 記者:撰文:劉 萍 攝影:林敬原

1. 大家都說基金要定期定額投資,但做了一定賺嗎?
2. 為什麼我買的冠軍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快8年,卻在賠錢?
3. 同樣都有5、6檔基金,為什麼有人能大賺100%,我只賺到20%?
如果你也有一樣的疑問,表示你該做基金配置了!

中國熱!香港股市兩個月漲了快1萬點(編按:統計至10月18日止,漲幅44%),霸菱香港中國基金(因投資中國股市高已從台灣下架)今年來淨值報酬率高達107.34%。這檔10個月淨值大漲1倍的基金,現在還能不能追?逼近3萬點的港股還能買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回頭看看歷史。1999年網路熱帶動科技股發燒,根據晨星(Morningstar)統計,當年度科技基金投資報酬率平均逾140%,科技股靠「本夢比」就能吸金,科技基金則挑逗全球投資人瘋狂搶進。不過,2000年3月網路泡沫破滅,科技股一夕崩盤,當年度科技基金平均淨值倒虧31%,即使到2002年都還虧損42%。


未做資產配置 一遇股災,全部套牢

回憶這段歷史,暢銷書《35歲前要上的33堂理財課》作者曾志堯說,當年,台北一家外商銀行的財富管理客戶,1年之間客戶資產縮水7成,就是因為全部一頭熱的投資科技基金。「沒有分散,沒有做資產配置,結果,就是股災一來,統統套牢。」

隨著台股逼近1萬點、港股挑戰3萬點、整個新興市場已連走5年大多頭行情,居高思危的投資心情,使得股市行情震盪加劇。今年以來,全球股災出現頻率明顯加快,投資人此刻,空手者,追高怕套牢,抱到飆股和基金的人,則擔心賣太早會少賺。大家都在猜高點,卻沒有一個人說得準。

其實,要致富並不需要這種近似賭博般的冒險猜測。過去40年,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為波克夏(且erkshire Hatha way Inc)創造了逾2,000倍的驚人報酬,能如此成功,他說:「我只做兩件事,一是資產配置,一是選好管理公司的經理人。」

美國學者葛瑞.布林森(乎ray Brinson)在追蹤全美82家大型退休基金的長期績效後更發現,91.5%的基金能長期獲利,都要歸功於資產配置。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哈利‧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更將這種不須增加風險就可提高報酬的投資方法,喻為「現實經濟世界裡,稀有的免費午餐。」

換言之,理財成功的關鍵,不在選股,也不在挑對買賣時機,重點在資產配置。做好資產配置,就能克服市場波動,讓你的錢,在多頭時賺錢,空頭時又抗跌,達到長期穩穩賺的目標。

實證1》藝人侯昌明 利用多元組合,10年資產翻10倍

「做好資產配置比挑對1檔股票或基金更重要!」靠理財理出2,000萬身價的節目主持人侯昌明就深刻體會資產配置的好處。

他,每週主持5個廣播與電視節目,要全省走透透拍外景,哪有時間理財?

回憶自己的理財經驗,得從10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說起,當時,不到30歲的侯昌明急於致富,除了拚命工作,更卯勁兒投資股票。那年台股曾衝上萬點(編按:1997年8月台股指數曾達1萬256點),半年內,他就獲利110%。初期的順遂,讓他衝動的把辛苦存了2年多的120萬元,全部「押」進股市,完全沒想到要分散風險。

當時,隨身帶著一台股票機,一有空就拿出來盯著看,股市一跌,心情不好,主持就有氣無力。結果,半年不到,亞洲金融風暴牽動本土金融風暴,重創股市,台股在18個月內幾乎腰斬一半,侯昌明的股票大賠80多萬元,存款只剩不到40萬元。「當時若有做好配置,那一波可能不會賠,甚至還能累積獲利!」侯昌明懊悔的說。

不容自己錯兩次,從此,他丟掉股票機、不再聽信任何明牌,改研究基金等投資工具及風險,用存款及工作收入等約200萬元,開始規畫多元配置的投資組合。

侯昌明投資屬性是積極的獅子,除股票、房地產外,在基金組合中,高風險標的如全球高科技基金、拉丁美洲基金等投資比重近5成,但同時搭配富蘭克林潛力組合基金等波動較低的標的。而且投資組合內任1檔基金報酬率只要達到20%,就一定贖回。「做配置的最大好處,就是會看整體資產的成長,而不是貪戀1檔基金的飆漲。」

光是用基金做的資產配置,10年下來,侯昌明的基金資產翻漲2倍,加上其他投資工具逾30%的年報酬率,身價達到2,000萬元,「現在就算我人在出外景,也很安心。」侯昌明喜歡現在的理財方式,也有信心,50歲以前,可以用這套理財方法,達成資產上億元的目標。

日本人面對長壽社會的流行選擇

保變額年金險 強迫自己存退休金
今周刊 撰文:歐陽善玲

退休議題成為理財顯學,相關商品也不斷推陳出新。保險公司看準趨勢,將投資與保障結合,發展「變額年金險」;這項商品,其實在日本已行之有年,而客戶抱怨事件卻層出不窮。如何聰明投保變額年金,一定要知道。

「你想過怎樣的退休生活?」十個人,會有十種不同的答案。在每個人腦海裡各自對退休生活無止境的想像下,保險公司或坊間財務顧問公司,就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得到客戶具體的退休生活樣貌。

不論是環遊世界、或在鄉下買房子,過著種菜、養雞的田園生活。只要需求明確,一般人就能靠著投資理財,逐步達成目標。為滿足各種退休需求,相關理財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看起來豐富,但實際上卻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退休商品那麼多,該怎麼選才正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退休規畫的第一步,必須先了解理財工具。過去,基金公司針對退休問題,設計多種商品。包括目標基金,訴求依照退休時間遠近,調整資產配置;高股息、債券或REITs等基金,則多以固定配息方式,吸引退休族穩健獲利。

變額年金險成退休理財主流

還有些投信公司,打出「保本型基金」,同時擁有保障本金以及資產增值特性,跟銀行定存拚了。除了基金種類繁多、「任君挑選」外,最近,保險公司更是積極力推退休商品。其中,又以變額年金險反應最熱烈,頗有成為退休理財主流商品的味道,等於跟基金公司搶起生意,給客戶更多選擇。

事實上,近一年在台灣熱賣的「變額年金險」,早在十年前,就已是日本解決老年化問題的主要工具。相較傳統固定年金險,保險公司依照原本承諾的金額給付;變額年金險的給付方式,則完全操之在己、全憑連結的商品績效而定。就像定時定額投資基金,市場行情、或投資環境變化,都會影響年金給付。

或許有人問,既然變額年金的道理,跟定時定額投資基金一樣,那為何不直接投資基金就好,還要以保險形式持有?宏觀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邱正弘認為,退休規畫是條漫漫長路,須持之以恆地貫徹目標。雖然變額年金跟投資基金一樣「盈虧自負」,但加入「人性」角度考量,保險特性就具一定優勢。

舉例來說,如果把錢存在三個地方,抽屜、有進無出的撲滿,以及銀行。二十年後,哪個地方的錢會最多?邱正弘的答案是有進無出的撲滿。他解釋,理論上銀行有利息收入,而撲滿只能把錢一直存進去,沒有增值效果。但人有慾望,銀行領錢又很容易,隨手可打開來的抽屜,就更不可能累積財富。

將保險比喻為撲滿,強迫自己儲蓄,可相對克服人性的弱點。因此,同樣是自負盈虧的理財工具,變額年金的優勢,在提前解約必須付出代價;也就是想把錢拿出來時,得大費周章、且還要付一筆錢出去才能拿到。相較直接投資基金,就像把錢放在銀行,來去自如不受限,但也容易受「人性」影響,導致理財規畫半途而廢。
(對我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完全沒有說服利的說詞,很像在騙三歲小孩,而且還真的有不少人被騙)

變額年金險就是集合了保險「強迫理財」的特性,及基金高額報酬的優勢,衍生而來的退休商品。

理財觀念保守的日本人、風險承受能力低,近幾年在低利環境下,開始轉向報酬較高的變額年金險。另外,老年化問題受到重視,也使得變額年金成為日本保險商品的新寵兒。

日本保誠人壽遵循主管(Chief Compliance Officer, CCO)Nobuya Hazumi指出,一九五○年代日本戰後嬰兒潮,將在十八年後、也就是二○二五年屆滿七十五歲。這批戰後嬰兒潮,不久將成為退休潮。這意味兩件事,第一、日本將加速成為高齡化國家;第二、社會保障得面臨極大的挑戰。

平均壽命增加,使得高齡生存期間延長,讓老年問題成為日本媒體關注焦點。「變額年金險的目的,在讓客戶準備過未來長久的老年生活。而自從日本媒體大量報導『高齡化憂慮』後,相關產品銷售就快速成長。」

日本的年金保險快速成長

Nobuya Hazumi以數據說明,○六年日本個人保險數量較○二年減少了二一%,但年金保險卻成長了二一○%。此外,○二年變額年金占總年金保險比重二二%,到○六年則占四四%,等於足足成長兩倍。

受到媒體推波助瀾影響,變額年金險在日本已成為退休人士的最愛。但在台灣,這項商品還在萌芽階段,一般人面對變額年金險,該不該投入?且相較其他退休理財工具,變額年金險有哪些優、缺點?做退休規畫前一定要知道以下幾個關鍵:

首先,要充分了解商品內容,以日本經驗來看,變額年金險容易引發客戶抱怨的部分,像是「我母親太老,以至於無法了解商品內容,為何業務員還對她推銷?」或是業務員根本沒將變額年金的內容、優缺點解釋清楚,導致最後結果不符合預期,而引發糾紛。

保誠人壽業務系統總經理朱信福指出,日本變額年金險發展已相當成熟,算是大眾化商品,政府在這中間,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法律規定,業務員一定要將商品解釋到客戶完全明白,才能銷售。

另外,保險公司也會要求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必須由兒女陪同,一起了解商品內容及風險,才能購買變額年金險。目前國內對於變額年金險的認知,仍有待加強。有興趣投入的人,一定要完全理解契約內容,確定可能的風險後,再評估是否參與,千萬不可盲目聽從。

其次,產品未必保本,解約另外收費。保險公司為了維持財務穩健,及鼓勵客戶長期持有保單,因此變額年金險在提前解約時,會有一筆解約費用。以正面角度思考的話,它就像退休理財半途而廢的「懲罰」,具有強制執行累積退休金的效果。解約費用規定,每家保險公司各有不同,一般在繳費滿六年後,就可免收解約費用。

不保證匯兌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變額年金險其實不是保險,部分商品也沒有最低保障,甚至不保本。近期,國內保險市場陸續推出「保本機制變額年金險」,也就是保證本金、總共投入多少錢,就拿回多少。這類商品為了保本,投資組合多以歐美債券、或債券基金等固定收益型投資工具為主。

不過,一旦美金資產轉換成台幣造成匯差,保險公司也不會負擔虧損。此時所領回的年金總額,還是可能低於本金,並非「百分百保本」。

最後,投入前須衡量總資產。由於變額年金險產品複雜,不能完全保本,當作退休理財工具,仍得「居安思危」。在日本,業務員就被要求賣這項產品前,須先了解客戶的總資產有多少,再投入部分資金。「生死書」上的契約內容,也跟一般保險商品不同,會多問像是「知不知道有哪些風險?」或「保障足不足夠?」等問題。

國內變額年金險的發展,沒有日本成熟。但卻能從日本經驗,進一步了解商品本質。南山人壽協理鄭淑芳指出,變額年金險結合投資、保障功能,即將步入退休階段的人,可將手邊積蓄轉入年金保險,並約定年金請領時間,到了正式退休時,就可定期獲得年金給付。

但在投入前,不妨效法日本的保守理財精神,先了解商品內容、再衡量資產狀況、及可接受風險程度,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產生。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油價飆、美元跌的短中期危機

三大策略安度百元油價時代
今周刊 撰文:楊紹華

美國降息、美元急貶,原油價格進逼百元,小自個人資金、大至國家經濟政策,逐漸進入神經緊繃的敏感階段。專家認為,這種基於通膨恐慌所造成的敏感調整,正在為過去五年的經濟擴張期,畫下句點。

歡迎來到「敏感新世界」!在油價輕鬆跨越九十美元關卡之後,從個人資金、企業資金,乃至國家政策,都將開始進入一種神經緊繃的敏感狀態。

情況或許可用水溫比擬。攝氏一百度以下是液態、一百度以上則昇華進入氣態,兩種形態之間,在水溫屆臨沸點之際,雖然仍處液態,水分子的活動卻不再穩定,上升一度,立刻不安。過去五年,全球經濟處於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強勁的穩定成長格局,然而油價就像水溫,屆臨「沸點」的油價,正在撩撥全球資金的不安情緒,同時,恐怕也正引領全球經濟走向新的態勢。

可惜,新的態勢並非昇華,而是冷卻。「簡單來說,全球經濟目前還是處在成長的形態,但九十美元的油價,已把我們帶入一個『剉著等』的敏感環境當中。」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


短期危機 投資市場資金不再穩定

剉著等,這個通俗說法精準形容出當今全球資金的神經質,梁國源強調:「在通膨壓力升高之下,資金流動會開始變得不安」。十月三十一日,美國聯準會遵循全球投資客的多數民意,宣布降息一碼,美股歡騰;事隔一日,全球股市翻盤崩跌,原來,在逐字檢視聯準會聲明稿後,發現了「通膨上升風險與經濟下跌風險大致相等」的關鍵句,隱約暗示著未來持續降息的可能性大為減低,敏感的市場資金,態度立刻由多翻空。

市場資金的敏感與不安,來自於一種矛盾心態。在通膨壓力升高的預期心理之下,人們必須想盡辦法提高投資報酬率來因應未來物價,見獵心喜的衝動難免;另一方面,通膨惡化必將帶來經濟蕭條,這又會使風險意識升高,稍有風吹草動,退場速度宛如驚弓之鳥。

資金不再穩定,這就是油價站上九十美元之後所帶來的第一個問題!」梁國源解釋,過去幾年全球經濟成長明確,且物價水準尚稱平穩,對於個人或企業來說,這種環境易於進行長期投資的規畫決策,於是全球資金充裕,活動熱絡。相對的,當通膨壓力升高至危及經濟成長的臨界點時,未來能見度大為降低,不僅企業紛紛減少資本支出,投資世界的資金多寡與流動方向也將不再穩定,變得難以掌握。

中期危機 保護主義逆轉全球經濟

但,通膨壓力真會危及經濟成長嗎?一般認為,明年美國經濟景氣雖然堪憂,但至少新興市場的成長力道仍然強健,在新興市場的支撐下,全球經濟似乎不致走向衰退。除此之外,成熟國家的民生消費力還有所謂「沃爾瑪效應」的保護,油價雖漲,來自中國等新興國家的進口商品卻更便宜,以此維持內需力道。

九十美元?或許還能撐得住。但若油價真的超越三位數的沸點,就中長期變化來說,前面那段文字就有作廢的可能。梁國源分析,當今全球經濟仰賴新興市場支撐,新興市場之所以快速成長,是因為過去幾年的全球化趨勢。令人擔心的是,如果油價續漲,美元又在聯準會難以升息的情況之下持續走跌,美國恐怕會陷入高度的通膨恐慌,那麼,政治、經濟政策的調整速度與方向會更敏感,所謂的保護主義,可能伺機成為政策主流。

「講白一點,就是會出現『反全球化』的思惟。」成熟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經濟,減少外來商品、降低對外投資,全球化的趨勢開始逆轉,如此一來,全球經濟就不再具備過去幾年高度成長的基本環境,恐怕需要進行一次修正調整。這是九十美元油價時代的中期危機。

短期有資金不足之虞、中期有經濟失速隱憂,面對高油價所帶來的兩大危機,一般民眾的投資理財行為必須調整出相對應的策略來趨吉避凶。

策略一 鎖定資金匯集的亞洲市場

首先,要避免陷入資金不足造成的波動風險,想當然耳,就是鎖定資金不虞匱乏的市場。在這方面,亞洲市場當居首選。根據德盛安聯投信分析,若將美元指數與MSCI亞太國家指數的走勢圖一起比較,可以清楚發現,約莫自二○○二年以來,美元指數與新興亞洲股市呈現明顯負相關,美元愈弱勢、亞股漲愈凶。其中道理不難想像,美元轉弱迫使資金撤守美元資產,轉進最具成長潛力的亞洲市場。

德盛安聯指出,日前在美國聯準會宣布降息一碼之後,美元指數跌落近二十年來新低紀錄,由此觀察,美元或許仍是這個世界最主要的貨幣,但已確定不屬強勢貨幣之列,在此之下,「降低美元資產」不再只是國際資金的權宜之計,而是中長期趨勢之一,換句話說,國際資金持續進駐亞洲市場,也將會是未來中長期的確定趨勢。

另一方面,油元動向也是現階段左右區域資金穩定與否的重要指標,殊途同歸的,亞洲市場再度出線。「油元會找報酬率最高的市場加以投資,放眼全球,大中華經濟圈的成長動能最為誘人。」梁國源說。

策略二 轉進匯率升值的歐元定存

亞洲市場除了成長動能明確之外,中國、印度的貨幣匯率雙雙走強,也是加分之處。「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決定要把美國經濟風險轉移到低賤的美元上。」這是《經濟學人》雜誌對聯準會降息決定的評論,其意義在於,通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貨幣匯率在通膨之中不升反貶,造成民眾荷包兩面挨巴掌。相對的,貨幣匯率若能走強,則能提升高油價時代的抗壓力。因此,尋找貨幣升值國家,就是當前趨吉避凶的策略之一。

除了基金投資人可以鎖定亞洲市場、掌握亞洲貨幣升值優勢之外,對於屬性較為保守的定存族來說,現階段則須尋求美元定存替代品。在聯準會前次降息之後,台美兩地的定存利差已縮小到一.五%以內,此番再次降息,利差必將持續縮減,既然利差有限,且美元匯率下跌風險升高,此際確實不宜再將大筆資金置於美元定存。

歐元是值得考慮的方向之一,以目前國內銀行的歐元定存利率來看,雖然略遜美元一碼左右,但升息趨勢明確,且歐元匯率的基本面——經濟成長率,也明顯優於美國。ING投信歐洲不動產證券化基金經理人黃若愷指出,國際貨幣基金(IMF)已將今年歐元區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調升至二.六%,遠優於美國的二%水準,至於明年,歐元區預估仍有二.五%的成長率,維持穩健步調。

除了歐元,澳幣、紐幣等高利率貨幣,雖然匯率居於高檔,但由於兩國同為原物料輸出國,在通膨壓力加重、原物料價格欲小不易的情況下,經濟表現應能對匯率提供一定支撐,因此亦是值得考慮的美元替代方向。

策略三 布局黃金、地產、能源股

提到原物料價格,就進入高油價時代理財思惟的關鍵部分:實質資產優於金融資產。簡單區分,實質資產就是「存在於三度空間的資產」,從黃金、貴金屬、大宗物資,到玉米、小麥等原物料軟商品,再到房地產、一家企業的股權,都可算是實質資產

重視實質資產,接近於老一輩的「有土斯有財」觀念,某種程度上,這是對抗通膨惡化的終極策略。

其中,黃金不但是典型抗通膨商品,更是美元替代品之一,合情合理地,金價日前創下二十八年來新高紀錄。在通膨助漲及美元走弱等因素之下,加上印度、中國兩個最愛黃金的國家消費力持續成長,金價後市長線仍然看好,貝萊德美林投資管理認為,今年內金價甚至有看到八五○美元的機會。

當然,投資人也可利用共同基金,間接布局實質資產。看好金價,可布局黃金礦脈相關基金;看好軟商品,可投資農產重鎮拉丁美洲股票基金;若想布局房地產,則有不動產證券化基金可供選擇,雖然美國房市景氣堪慮,但一般認為,歐洲及亞洲的房地產市場仍然熱絡可期。

十一月一日,油價飆破九十六美元,元大投信全球公用能源基金同時開募,一日之內募爆百億元。「高油價時代誰得利?握有實質資產者得利、發展能源的企業得利。」梁國源的說法,點出綠能基金與能源基金相繼募爆的原因,既能間接握有企業股權,而這些企業又是抗通膨概念股,自然成為當前局勢下的投資熱點。而除了能源相關基金之外,以俄羅斯為首的東歐股市基金,亦能在一定程度之內,掌握能源飆價的投資機會。

偷走你薪水的10個習慣

Career職場情報誌 07 年 11 月號 撰文◎張志誠

◆跟錢過不去的10個習慣

□ 我覺得把錢放定存最保險
□ 選股時,我很喜歡聽朋友報明牌
□ 我有投資股票或基金,但我通常不太去管它
□ 我沒有記帳習慣
□ 如果我中了20萬的統一發票,我會拿去血拼
□ 我不喜歡殺價
□ 我平均不到一年換一隻手機
□ 我覺得一個月花2萬元或月薪的1/3養車很划算
□ 我會把兼差賺的錢或加班費,拿去買名牌服飾皮包或3C產品
□ 我每年一定要出國旅遊兩、三趟

◆怎樣讓錢快速長大?

上面10個習慣只要做一點改變,你的薪水就不會被偷走,還能夠快速長大,讓你晉身小資產階級。


→ 捨棄定存,投入年報酬率8%的投資工具,每月投資1萬元,3年就可累積到42萬元。
→ 養成記帳習慣,每個月可節省25%不必要的開支。
→ 拿到20萬獎金,不論是年終獎金或中樂透,投入年報酬率8%的投資工具,3年可累積到25.1萬元。
→ 只要肯殺價,每次消費至少可節省5%的支出。
→ 如果延長成3年換一隻手機,可省下1~2萬元。
→ 若買車頭期款15萬元,每月車貸及維修1.5萬元,將頭期款加3年車貸維修的錢,投入年報酬率8%投資工具,3年可累積到82萬元。
→ 假設每月兼差所得7千元,將2/3投入年報酬率8%的投資工具,3年可存下19.6萬元。
→ 每次出國旅費平均3.1萬元,如果每年省下一次出國旅費,投入年報酬率8%的投資工具,3年可累積到10.8萬元。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定期定額成投資新顯學 投資人數首度超過50%

【鉅亨網記者謝艾莉/台北‧11月15日】

隨著台灣投資人的資產配置觀念日漸成熟,最明顯的成果就是賺錢者比例逐年漸增,根據「摩根富林明11月台灣投資人信心指數調查」顯示,近2年來,國內投資人使用的投資工具從「國內股票」一枝獨秀,到「國內股票」、「境外基金」、「定期定額」三者並重;同時,受訪投資人在過去一年內有定期定額的比例普度突破五成,且在資產配置效果下,反應在投資人「過去半年賺錢比例」亦從44.1%大幅上升到66.6%,顯示國人資產配置觀念的成熟,已帶來良好的投資成果。

摩根富林明投信副總經理石恬華表示,近兩年全球股市雖走多頭行情,但波動度加劇讓投資操作難度增加,值得慶幸的是,台灣投資人懂得利用買賣投信及境外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等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其中最明顯的是定期定額人數的成長,從2006年初僅30.5%的投資人參與定期定額,到目前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投資(51.2%)的盛況,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已成為國人投資新顯學。

對照投信投顧公會最新的統計資料,定期定額扣款人數及扣款金額皆有顯著成長;截至10月底,投信基金定期定額人數及扣款金額分別成長至57.2萬人及39.9億元,與2005年底定期定額人數27.9萬人、扣款金額14.59億元相較,成長率分別達105%及173%,與摩根富林明投資人信心指數調查數字不謀而合,可見得國人利用定期定額方式投資基金已愈來愈普及。

石恬華指出,根據主計處統計,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5.34%,創下十三年歷史新高;要對抗通膨,除了消極面的縮衣節食、節省支出外,更積極的做法,是把資金放在可以生財的地方,如透過定期定額投資,讓時間發揮複利的效果。

外幣定存:聰明累積第一桶金

Career職場情報誌 07 年 11 月號 撰文◎李翠卿

前言:美元弱,新台幣更弱,光靠國內台幣存款,想存到第一桶金,時間恐怕比較漫長,不妨精選強勢貨幣,以外幣定存加快「積」金速度。

想投資,必得先存第一桶金。但國內利率奇低,定存一年的利率可能連2.5%都不到;而且,放眼今年各主要貨幣,幾乎是家家皆升值,只有台幣兌美元貶值。台幣走弱,但物價卻節節高升,錢放在銀行可以說是愈放愈薄,真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存到第一桶金?

在這種情況下,不妨選擇投資其他強勢貨幣作為防禦,免得資產縮水。

◆新手宜從外幣定存入門

著有多本理財書,本身也是創投公司負責人、科技公司財務顧問的理財專家張真卿,將外幣投資區分為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初級班包括外幣現鈔、旅行支票、外幣存款等;中級班包括外幣計價貨幣型基金、海外連動債等;而高級班則包含期貨、外幣選擇權、外匯保證金交易。

他建議新手投資人,除非有很豐富的外匯知識,否則不宜貿然投入中高級班,第一桶金沒存到就血本無歸了。他建議年輕人,不妨從風險較低的「外幣定存」著手,以加快「第一桶金」的達成時間。

張真卿表示,年輕人若還沒存到「第一桶金」,其實很難在投資上獲取多少效益,應該先由儲蓄開始;然而,台幣定存的利率極低,因此不妨考慮外幣存款。


真的要靠外幣存款『致富』恐怕不容易,但不失為『保本』的好方法,」永豐金控研究總處資深協理黎方國表示,和其他投資工具相比,投資外幣存款的波動性較小,以今年來看,波動最強烈的加幣也不過只有19.65%,比起許多獲利勁猛的股票或基金遜色許多;但因為風險也較小,比較適合保守型投資人。

(個人覺得匯率的變化並不是新手投資者能掌握的,外幣定存不一定能保本,對我個人來說,反合更是低報酬、高風險的投資)

◆挑選強勢貨幣的要訣

張真卿提醒讀者,初窺外幣投資門徑,要先搞清楚外幣的計價方式。大部分貨幣都是以美元計價(即1美元兌多少X幣別),但是紐幣、澳幣、歐元的計價方式,則是1X幣兌多少美元,要先弄清楚。

外幣定存的獲利主要來自兩方面:定存衍生的利息收入(澳幣、紐幣利率都比台幣定存高一倍甚至以上),以及外幣兌本國幣的匯差(但若台幣升值則可能為負),為避免該國貨幣貶值帶來匯差損失,必須懂得如何挑選強勢貨幣

張真卿表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貨幣升值的百分比+銀行一年定存利率)的總和,跟該幣別國的通膨指數相比,如果總和值大於通膨指數,表示該貨幣相對強勢,較具投資價值

一般來說,在選擇幣別時,可以考量遵循下列原則:(1)選擇國際主流幣別,流通性強;(2)選擇中長期的強勢貨幣,風險相對小;(3)配合自己的外幣需求:例如,個人要旅行或留學等,滿足獲利預期同時又兼顧個人使用方便;(4)考慮風險因素,分散資產。在比較各幣別時,不妨為你有意的貨幣做一份潛力評分表,有助於挑選出強勢貨幣。

◆掌握匯率波動的5大變數

買進賣出的時間點也很重要,要找到對的時間點,必須密切注意利率與匯率走勢。影響匯率的因素中,黎方國表示,至少需要留意以下幾種訊息:

◆利率:利率走高時,因為套利資金流入,通常匯率也會跟著高,反之亦然。以美元為例,聯準會降息,美元就應聲倒地。

◆景氣基本面:可從GNP(國民生產毛額)、GDP(國內生產毛額)、工業生產指數、產能利用率、貿易順逆差、失業率、股市資金流動等指標判斷,景氣好,就有升值空間;反之,貨幣則會貶值。

◆通貨膨脹指數:惡性通膨會導致實質利率下挫,使該國貨幣貶值。

◆重要國際事件:每年G7(7大工業國)年會皆會針對匯率發表聲明,會影響全球各幣別匯率走勢。此外,像是美國總統大選、戰爭也會造成影響。

◆特殊時間點:以台幣為例,每年新曆年末、農曆年底,國人對台幣需求拉高,相對台幣也會走強
(我的一位朋友有針對每年新曆這個特殊時間點去看歷年台幣匯率的的變化,不過並沒有發現台幣一定會走強的這種結論)

◆外幣投資新手必讀好書

《第一次投資外幣就上手》,城邦易博士出版,針對外幣商品種類、主要貨幣介紹、影響外幣投資的因素等資訊,有深入淺出的解說。

23個賺錢知識 讓你變成有錢人

今周刊 撰文:謝春滿

理財IQ攸關人一生的財富走向!站在貧窮與富有的兩端,你會向貧窮靠攏?還是走向富有的一端?《今周刊》與花旗銀行、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政大民調中心共同合作,首度針對台灣高中職學生與大學生進行財經素養大調查,了解台灣學生的理財IQ。您也可以測驗一下自己的理財IQ有幾分,作為個人投資理財的參考。

成功致富是許多人的夢想,《今周刊》訪談多位理財專家與達人,歸納整理出二十三個賺錢知識,讓你富足一輩子。不論你現在幾歲,只要及時補強財經素養,強化個人理財IQ,一定有機會跨越M型社會貧窮的那端,邁向富有的彼岸。

「你說我是理財IQ零蛋也好,或是什麼都好!我願意分享這個經驗,是想告訴大家,連商學院博士出身的副教授都會犯這種錯誤,一般人更應該謹慎以對。」

秋日微雨的晚上,與景文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林宏諭約訪,今年四十一歲的他,一開口就很坦率表明,自己在投資理財上所犯的錯誤。


商學院老師也犯錯
還未搞懂商品就投入畢生積蓄

林宏諭像大多數上班族一樣,平常靠著一份固定的薪水過日子,經過十幾年來的累積,好不容易在四十歲左右,攢了三、五百萬元,這樣的錢對一位上班族來說,彌足珍貴。

以前這些錢放定存,但利息愈來愈少,興起了投資理財的想法。他設定的目標其實不高,只要「穩健、安全」就好。後來經理專介紹買了三檔連動債,或許因為太懶還是過於信任,他不假思索,完全沒去研究到底是連結到什麼金融商品,也沒好好看說明書,就投入全部積蓄。

「我告訴理專,我要安全、報酬普通的商品。」但是實際上他所買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東西!「報酬普通,但有風險。」

買了一段時間後,他因緣際會接觸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並擔任志工,有一天跟協會理事、前花旗消費金融副總裁周杏娟聊起投資的事,周杏娟好意幫他看一下投資組合,這一看之下,才驚覺他所買的連動債根本是個風險極高的金融商品。

這個連動債理論上是保本,但是卻隱藏著極大風險,也就是雖然有固定利息收益,但是當淨值在一個月內掉了三○%的時候,本金就會完全沒了!「我聽了之後,差點當場暈倒!」林宏諭調侃自己。

他後來去跟理專吵,指責理專賣東西的時候沒講清楚,事後想想,連動債這麼複雜的東西,計算公式不容易搞懂,理專可能也搞不懂就賣給他了。

「我應該很精的啊!」林宏諭除了教學之外,還在企業擔任顧問,對於企業的財務問題算得很精,對於自己的投資卻是太大意。他有點責怪自己有能力算清楚公式,「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呢?」

事後他仔細研究所買的三檔連動債,這檔可能歸零的連動債,連結的是大企業的股票,明年一月到期,如果解約虧損會很大,研判應不致發生淨值掉三○%的事,就乾脆再冒一下險,等到期再解約。

另二檔則相對安全些,但有額外的問題,其中一檔如果報酬太高會被提前解約,勝算都掌握在金融機構手上。這是個不公平的投資工具,但他也只能認了!

林宏諭後來被大家戲稱為「勾勾林」意思是只會打勾簽名,卻不去注意投資內容。這件事情至今想起來仍然令他全身毛骨悚然,「一生的積蓄很可能一次歸零!」他忍不住說,如果是賭博賭輸了,也就認了,但是如果因為不留心而導致財富全部泡湯,他覺得很冤。

經過這次教訓,林宏諭深刻體認「知識就是金錢的意義!」他所謂的知識是指「用心」,要用心了解你所買的金融商品,真正弄懂了才買。

財經素養大調查
台灣學生平均程度不及格

周杏娟認為,其實很多人犯了和林宏諭一樣的錯誤,就是在投資理財時,缺乏風險與報酬的基本觀念。依她到校園推動財金教育的觀察,不但是學生們沒有正確的財金智慧,就連教授們都相當缺乏,這是個社會普遍現象。

為了解台灣社會理財IQ程度如何,花旗銀行、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政大民調中心與《今周刊》合作進行一項大規模財經素養調查,首度針對台灣高中職學生與大學生進行測驗。

結果發現,台灣學生的財經素養處於不及格狀態,平均只有五十六分,不但對投資理財、保險、稅負的認知薄弱,且有明顯城鄉落差,偏遠離島地區學生,平均分數只有四十六分,顯示資訊與教育的不足,學生們的財經素養表現也相對較差。

前財政部長、現任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林全認為,想達到人生的財富目標,除了要有理財專業知識外,是否具備財經素養與財金智慧是最重要關鍵

他說:「這就像有人開車技術很好,但沒有修養,是更加危險。投資理財也一樣,如果光有技術而缺乏財經素養,例如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或不懂風險與財務規畫等,最終還是可能失敗。」

林全認為,人的一生都要不斷增強自己的財金智慧,從實際的投資理財中淬鍊、累積,這樣才能做個聰明的理財者。即使是他自己,現在都還在不斷學習中。

對財經知識的渴求
政大推課程 學生擠破頭搶修

花旗銀行台灣區總裁利明獻強調,人一生都跟錢發生關係,因此不論是學生、上班族或是退休人士,都應該重視投資理財的重要。花旗銀行這幾年致力推動財金智慧教育,就是希望教導正確的金融理財觀,讓每個人都具有財經判斷力。

利明獻認為,達到財富自由是許多人心中的夢想,要達成這個目標,除了工作技能與專業之外,再來就是擁有財經知識,長期而言,若擁有好的投資理財概念,最後是可以成功致富的。

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認為,財經素養的分數當然是愈高愈好,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下自己的程度。他強調:「人一生的成功是由一個個對的決策所累積出來的;是否能成功致富,也是由一個個對的投資決策所形成。」

雖然教育體系仍未將財經教育納入課程中,但是這個學期,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與花旗銀行已經在政大推出財金教育課程,原本只有九十個名額,結果卻來了一千多人選修,把講堂都擠爆了。

前財政部次長、現任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楊子江看到這個狀況,還出面勸退商學院學生,希望他們把機會留給一般科系學生。由小窺大,從這個現象顯示,整個社會對財經知識的強烈渴求,許多人已經意識到財經知識重要性,紛紛想辦法彌補不足。

楊子江認為,知識的落差會導致貧富差距加大,最終落入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惡性循環中,因此,全面強化財金智慧教育,可以有效縮小貧富差距,避免台灣走向M型社會。

依照這個論述,貧窮是會遺傳的!要打破貧窮,惟有強化個人的理財IQ,才能真正擁有財富自由,走向富有的那一端。

打破貧窮遺傳的故事
家中被倒帳 菜市場中撿青菜為生

看看許琡娟這位小女生如何努力脫貧,或許你會發現,原來只要努力,還是有大好的機會等著你。

目前就讀政治大學地政系的許琡娟,外表和許多花樣年華的大學女生一樣,但臉上卻透露著比別人早熟的神情。原因無他,正是因為她不斷與貧窮奮戰,造成她比同齡的人更加成熟懂事。

「我曾經一周打七個工,每天只睡五個小時,同學們都問我:『妳一定要這樣打工嗎?』我只能說:『你們沒辦法感受,如果沒有工作,明天就會餓死?』」

採訪前就知道許琡娟家裡環境不好,但是真正坐下來聽她敘述,還是覺得很震驚,這樣一位小女生,是承受怎樣的經濟壓力?

但是她的理財IQ也一樣令人驚訝。據她打工的公司同事透露,有一次大家在討論哪家銀行的外幣存款利率最高,現場沒有人答得出來,只有許琡娟知道。

原來她自從打工賺錢之後,就開始大量涉獵財經知識,包括外幣定存、股票、房地產等投資工具,都深入研究,她深知,惟有不斷強化自己的理財IQ,才能脫離貧窮。難怪可以立刻回答同事的疑問。

許琡娟的父母是做鞋材買賣生意,開了一家小店,由於被倒債,加上欠缺財經知識,以致愈來愈窮。

從國中開始,許琡娟就飽嘗貧困的痛苦。當時父親與人合夥做生意被倒帳,之後家裡陷入貧窮,讀國中的時候,她就必須跟著母親去市場賣鞋子。

「至今我都還記得,有一次一位阿婆手裡拿著一隻鞋子,叫我找出另一隻來給她,但是當我很努力從鞋堆中翻找出來的時候,她竟然看也不看的把那隻鞋子丟在一旁。」

「我第一次因為貧窮而感到尊嚴被踐踏,」這讓她很受傷。

由於生活困難,媽媽經常在市場菜販棄置不要的垃圾堆裡撿拾青菜,這個舉措常引來路人好奇的目光。當時因為年紀小,只覺得「好丟臉!好丟臉!」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原來媽媽真的很勇敢,這麼做只是想為家裡多節省一分錢。

「因為我沒有錢!」
窮到學費付不起 靠行政小姐幫忙

考上公立高中之後,一個學期學費九千多元,但是家裡窮到連學費都付不起,必須辦助學貸款。在台北市大同高中,沒有任何一名學生需要辦助學貸款,她是惟一的一個。連學校的行政人員都因為沒有經驗而延後了一個月。

由於未繳學費,她的導師終於生氣的叫她說明原因。她站起來之後,遲遲說不出口。老師一再逼問下,她只好小聲的說:「因為我沒有錢!」但因說得太小聲,老師很生氣的說:「說大聲一點,沒聽到!」她只好大聲的說:「因為我沒有錢!」說完之後,全班鴉雀無聲。

多年前的事了,她雖然說得平靜,但那場景竟是如此清晰,彷彿就在眼前,可以清楚感受她的困窘。

許琡娟接著淡淡地說,「學校裡大多是有錢人家的小孩,我和他們格格不入,在學校人緣也不是太好。」

由於助學貸款辦得時程很慢,後來學校行政小姐乾脆自掏腰包先借她。「從她手上拿錢的時候,我一直哭!一直哭!想著,我這輩子就這樣子嗎?」

為了還債、為了生活費,她從高中就開始打工,寒暑假都是在工廠度過。有一次爸爸介紹她去一家鞋廠打工,得搬非常沉重的器材。工廠裡除了老闆夫妻與老闆兒子之外,就她一個人,他們不可能幹那些粗活,她得一個人把東西從貨車上搬下來,由於超過她的體力所能負荷,在搬運過程中,手指都磨破了。

或許是因為負荷過重、也或許被貧窮所折磨、心力交瘁,她搬著搬著,突然情緒崩潰,跑進廁所放聲大哭,在淚光中,她對著上天發誓:「我這輩子再也不要當勞工階級,不要再過這樣的生活。」聽著她的故事,讓人覺得內心一陣抽痛。

「我不要再過這樣的生活!」
一周打七份工 每天只睡五小時

高中畢業後,她考進政大哲學系,沒有例外,仍然把所有空閒時間都拿來打工賺錢。「我真正體會時間就是金錢!」她在補習班幫忙招生,一天電話講八小時,講到聲音沙啞還繼續講。

為了賺錢,她最高紀錄一周打七份工,包括在補習班上班、學校工讀、家教、英文翻譯、幫人寫報告、在企業打工、整理文書資料等,實在難以想像她是怎麼撐過來的。

這樣打七份工的情況下,她一個月可以賺三萬五千元,除了支應自己所有學費與生活開銷外,還可以提供部分生活費給弟弟,減輕父母的負擔。

大學時期是她全力累積理財IQ的時期,由於父母欠缺投資理財的基本概念,以致每次有人倒帳用房子抵債務時,父母親都接收下來,殊不知那些房子都在偏遠或不好地段,價值原本就不高,加上屋主原本即有貸款,承接下來之後,反而是讓負債增加,幾次下來,負債愈滾愈多。

為了幫助父母解決房子債務問題,她在大三從哲學系轉地政系,吸收不動產專業知識,後來還出面跟銀行交涉降低房貸利息。

儘管努力打工賺錢,許琡娟還是曾經犯了理財上的錯誤,還好她適時修正自己。那是她發現自己可以靠打工賺很多錢的時候,她一有錢就瘋狂購物。

「從小到大,我和弟弟從來沒有玩具,也從來沒有吃過零食,人家說棉花糖很好吃,但我從來都不知道棉花糖是什麼滋味。」也許因為補償心理,剛開始她用打工賺來的錢,買了一堆東西塞滿房間。由於當時臉上長了好多痘痘,也就花了很多錢在皮膚上面。

涉獵各種投資工具
改善經濟狀況也要增長理財IQ

賺來的錢都花光了,有一次騎車撞到人,得賠人家八萬元,她賠不出來,跟朋友借了四萬元,剩下四萬元還仰賴媽媽去借錢來還。這次事件讓她覺得很對不起媽媽,事後她開始記帳,控制自己的消費。

記帳、控制消費都只是財金智慧的一部分,接著她開始涉獵基金投資,從大二就開始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每個月五千元,邊投資邊學,上網查資料、研究基金投資的方法、利用網路的基金討論區,吸取別人的投資經驗,並研讀基金投資書籍,決不做盲目的投資者。

投資基金的本金六萬元,報酬率三○%,她一共拿回八、九萬元,接著一樣用研究基金的態度研究股票投資,了解產業趨勢、學習技術分析與基本面、向老手請益等,把基金賺來的錢又翻了二番。投資股票之際,她也謹記父母錯誤的經驗,手邊留一些活用的錢,決不超過自己的能力舉債投資。

大學四年逐步累積財金智慧後,現在她為了繼續累積實力,延畢一年,準備報考財金研究所,讓自己的財金智慧更純熟;此外,她也持續投資理財,希望三年內存到一百萬元,她打算出國再攻讀財經相關系所,讓自己更充分具備財金智慧。

「我害怕再掉入同樣的循環中,未來希望可以達到財富自由目標,讓父母可以過好一點的日子,這是我惟一的心願。」她說:「這是支撐我走到現在的力量,否則我早就被打垮了。」她帶著堅毅的表情這麼說著。

避免貧窮擴大
將財金智慧納入教育環節中

前教育部長、現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曾志朗認為,在知識經濟的社會中,擁有知識的人比較容易擁有高財富。但是過去的教育體系並沒有納入財金智慧這個領域,以至於每個人都得從空白開始自我學習,如果可以將理財納入正規教育體系,讓小孩及早接觸財經知識,或許就能避免貧窮的遺傳與擴散。

許琡娟為了脫貧,靠著自己的力量,從簡單的投資理財開始,打造理財IQ,甚至藉由轉系補強財經知識,逐步往M型社會富有的一端前進,相信只要努力,總有一天她可以達成財富自由的夢想。

擔心自己會向下沉淪的中產階級,或是仍站在貧窮一端的你,不必氣餒,也不必過度悲觀,只要補強財經素養,強化個人理財IQ與財金智慧,一定有機會翻身,向富有的一端前進。

買車險送板金?未必划算

中國時報 陳毓婷/專題報導 2005.04.20

「跟我買車險,只要整年不理賠,保甲式(車體險)我免費送你全車板金,保乙式送六片。」車險業務員以誘人口吻拉攏生意。不過,貪小便宜的車主小心了,只要不理賠,隔年車險保費是可以打八折的,等於是次年可省下一萬元保費。可是一旦使用「免費」板金,等同出險理賠,就不能享有隔年保費打折的優惠。

去年買新車的鄧先生過完年後接到車商業務員來電,先是誇獎了鄧先生開車技術好,一整年沒有出險理賠紀錄。之後業務員即跟鄧先生表示,因為沒有理賠紀錄,所以可以享有免費板金的「回饋」。

鄧先生想想,右邊前車燈旁有個小擦痕,左後座車門也有些刮傷,既然免費,當然是不用白不用。一個星期過後,看到自己的車跟新車沒什麼兩樣,而且業務員還貼心的幫他做了汽車美容,鄧先生喜孜孜的開著車跟朋友炫耀。

沒想到當車險保單到期,以為自己沒出險理賠紀錄可以爭取保費打八折的鄧先生才發現,自己不符合保費打折的資格。因為之前使用的免費「回饋」,是業務員以出險理賠,跟保險公司拿理賠金做的,因小失大讓鄧先生懊惱不已。


像鄧先生的這種例子很普遍,一般來說,小刮痕只要烤漆就夠了,凹陷才需要用到板金。台灣產險協理李惟倫指出,國產車烤漆大約只要1500元,烤漆加板金約2500元,如果只是幾處小刮痕,年底花個一萬元,就可以讓車子完美如新。

李惟倫指出,貪圖眼前的小利,將影響往後三年的保費。以鄧先生的例子,第一年保甲式的車體險(俗稱全險)約五萬多元,如果沒有出險記錄,第二年保費可以打八折,約比第一年省下1萬元保費。如果是連續三年無理賠紀錄的優良駕駛,全險保費可打到四折。

有部份業務員會以保險到期可以做板金、噴漆、或美容(俗稱「洗車」)的方式拉業務,但是這對車主來說不一定划算,而且還讓業務員有投機的機會。

通常這類業務員會私下修車廠達成默契,透過報價單與實際付款價格的差距,從中賺取價差。也就是修車廠開出報價單向保險公司請款,之後再退傭業務員。

一般來說,全車烤漆兩萬元就可以全部搞定,如果想要每年享有烤漆服務,就直接買張一萬多元的丙式車險(俗稱車碰車險),剩下的錢留下來年底全車烤漆,可省下的保費更多。

Reference:
這個網頁的資料還滿完整的,有需要保車險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lin60502.myweb.hinet.net/index1.html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101504809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十年來第一次》物價飆 財部減稅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07.11.12

物價上漲,促成減稅。財政部初步估算,已有十年未調整的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明(97)年可望調漲一成,五段累進課稅金額門檻拉高的結果,有利民眾98年5月申報97年個人綜所稅時降低稅額,尤以中低所得者受惠較大。

財政部指出,97年(95年11月至96年10月止)的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約為105.23,換算十年間的累計物價漲幅達10.02%,達到所得稅法要求連動調整的標準。綜所稅課稅級距的調整基期為86年度,當年度全年平均物價指數為95.65。

依據財政部按累計物價漲幅10.02%的初步估算結果,最低課稅級距將自37萬元拉高到41萬元;最高課稅級距者的課稅起跳金額,也從372萬元調高為409萬元。財政部說,原本年所得淨額超過40萬元的民眾,起跳稅率就是13%,課稅級距隨物價指數漲幅連動調整門檻後,年所得淨額在41萬元以下者,按6%課稅。

財政部舉例,課稅級距的調整,年所得淨額介於37萬元到41萬元間的納稅人,因為適用稅率自13%降為6%,降稅幅度逾50%,是這次課稅級距調整後受惠最大的族群。


比較各個級距之間的降幅,適用稅率愈高者,降稅幅度相對縮小。以稅率40%的級距者為例,年所得淨額介於372萬元到409萬元間者,降稅幅度約只有25%。財政部說,課稅級距的調整,相較只調整免稅額而言,對中低所得者有利,高所得者的減稅利益較小。

財政部強調,課稅級距的確定調幅,仍需待行政院主計處提供正式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而定。不過,財政部認為,今年物價高漲,課稅級距的門檻幾乎已可確定會連動調高。


綜所遺贈扣免額 不調高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007.11.12

除了課稅級距外,個人綜合所得稅的免稅額、扣除額,與遺產及贈與稅法扣免額,因為物價累計上漲幅度未達稅法要求的3%(遺贈稅是10%),97年已確定不會調漲,民眾沒有額外降稅利多。

近兩年物價持續走高,財部表示,綜合所得稅的個人免稅額、扣除額、退職所得與遺產及贈與稅法的免稅額、課稅級距,都已分別隨物價指數調整減免額。因此,與97年(即95年11月至96年10月)初步估計的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105.23相比,累計漲幅都沒有超過3%,無法調整。

明年個人綜所稅免稅額與96年相同,每人均為7.7萬元,年滿70歲以上者則可扣除11.55萬元; 薪資特別扣除額是7.8萬元;標準扣除額,單身者為4.6萬元,有配偶者是9.2萬元;殘障特別扣除額,每人7.7萬元。

財政部指出,個人綜所稅的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及殘障特別扣除額,四項所得稅扣免額的額度,都是在95年度調整,民眾今年5月申報95年度所得稅時,已經享有降稅利益。


分析》課稅級距拉高 節稅有撇步
【經濟日報╱記者 陳美珍】 2007.11.12

課稅級距十年沒有調整,一調就是一成,對中低所得者而言,課稅級距的課稅起跳額向上調整,雖然受惠最大,卻並非人人有獎。高物價促使課稅級距金額調漲,其實只對游離在兩個課稅級距間的群族,最為有利。

年所得淨額不變者,要爭取課稅級距的降稅好處,必須設法多找扶養親屬、儘可能使用列舉扣除額報稅,壓低所得淨額達到「降級」(降低課稅級距適用稅率)的範圍,才能有機會享受課稅級距累積十年的節稅利益。

舉例來說,個人綜合所得共分五級課稅,年所得淨額(扣除各項扣免額後的餘額)在37萬元以下者,按最低6%稅率課稅。超過37萬元到99萬元之間者,則按第二級稅率13%課稅。依此類推,當年所得淨額超過372萬以上者,就要課徵最高40%的所得稅。

財政部初步估算,課稅級距隨物價指數連動調整後,第一級6%稅率的課稅起跳金額從37萬元拉高為41萬元。假設在年所得淨額不變之下,課稅級距起跳金額上調4萬元所代表的意義,即是原本所得淨額在37萬元以上的納稅人,過去要按13%稅率課稅,級距金額調整後,只需負擔6%的所得稅負,降稅幅度超過50%。

換言之,游離在6%與13%級距間的納稅人,例如所得淨額在41萬元邊緣者,明年最重要的節稅策略,就是要想辦法增加扶養親屬人數等方式,將所得淨額降至6%課稅級距的安全範圍,才能享有高達50%的降稅利益。

納稅人若無法讓所得淨額有效下降,或年收入淨額距離兩課稅級距實在太遠,並不會因課稅級距調整而享有節稅利益。

苦日子難熬 捐款冷颼颼

【聯合報╱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 2007.11.12

又到了歲末感恩季節,許多民眾會在十一、十二月捐款,是社福團體的募款「旺季」。但受到這一波物價上漲衝擊,許多社福團體完全感受不到旺季的熱潮,收到的捐款反而七、八月還冷,擔心今年的募款目標恐怕無法達成。

兒福聯盟資源發展處副主任陳雅惠表示,兒盟捐款人主力是女性上班族,而這類族群也是對物價波動最敏感的一群,生活上的支出增加了,在調整支出分配中,捐款通常會最優先被減去。

伊甸基金會也發現這一波物價上漲對捐款的衝擊。伊甸表示,八成的捐款人每月捐一百到三百元,這表示這批捐款人並不富裕。但物價上漲民眾負擔加重,就無力再捐款。

伊甸表示,從去年開始每個月平均有兩百位捐款人停止捐款,有的是因信用卡使用期限到期、有的是來電終止捐款。伊甸表示,大環境不景氣已有一段時間了,再加上物價上漲,募款恐怕更是雪上加霜。

心路基金會希望為發展遲緩兒童能在尚未鑑定前提早接受治療,籌建「兒童啟蒙療育中心」,預計募款五千萬元。可是九月至今只募到一百多萬元。


兒福聯盟上周在台北車站義賣,因應不景氣還把義賣價從過去的三百九十九元降到一百五十元,但同一個地點出現其他三、四個團體也在募款,結果半天才賣六十七個,跟過去半小時賣兩百多差很多。


主婦難過 小額捐款劇減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2007.11.11

社福團體說,這波小額捐款劇減和婆婆媽媽們買菜錢大增大有關係。捐款主力婦女們縮衣節食不敢捐款,社福團體只好東攢西省過苦日子。

世界展望會曾分析歷年10萬名捐款人,極大部分是女性,不乏夫妻雙方共同資助,不過都是以母親或妻子做代表為多。一般人的小額捐款更是最大的善款來源。兒福聯盟資源發展處副主任陳雅惠也提到,兒福聯盟的捐款人中有將近6成是女性,且家中有小孩。不少婆婆媽媽因颱風過後蔬菜價格漲得兇,為了省下買菜錢,只好停止捐款

伊甸基金會經歷過3次發不出薪水的窘境,所以募款策略改以小額捐款為主。伊甸公關呂惠萱提到,捐款有時是臨時起意,伊甸便與頂好、全虹合作推出條碼零錢捐款模式,可以避免零錢箱被不肖人士順手牽羊。

且25元的捐款也不嫌少。伊甸另一項新的捐款模式則是網路捐款投票,每一票25元就可選出自己最想擁抱的對象。這也是台灣首見創新的捐款模式,捐款票選網址:
http://www.25885.org.tw/vote/index.htm


陳雅惠指出,過去等著捐款自動進門,現在則是要把錢帶進來。她回憶,過去每次辦記者會,隔天捐款電話不斷,還有老榮民用報紙包了10萬元親自跑來捐款。現在民眾荷包變薄,辦活動的效果不大,但還要耗費人力、物力,將降低活動的次數。

除了少辦活動外,任何花費都要斤斤計較。陳雅惠表示,以前社工到收養家庭作家庭訪問搭計程車可報帳,現在要求員工公出需自行搭大眾交通工具,不再補助計程車費,取用文具、衛生物品都要登記,避免過度浪費。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葛林斯潘與彭淮南

30雜誌網 林正峰 2007/10/26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804


關於利率升降,對股市的影響,永遠是個火線話題。

央行總裁彭淮南日前接受立委質詢,指央行拉利率為台股作多,彭淮南說了重話,「假如提高利率可以讓股市漲,全部經濟學教科書都可以收回去了。」

無巧不巧,也是不久前才發表新書《我們的新世界》的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卻在這本窮其畢生所學的書中,寫了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話,「除非升息可以重挫經濟景氣和利潤,否則,根據我的經驗,漸進式升息只會強化多頭力量。」

這裡並不是要比誰的國家大,誰管得錢多,講話就比較正確。相反的,我覺得兩個人都言之成理。我並不是想刀削兩面光,誰也不得罪,而是真心如此認為。

葛林斯潘這段談話的重要背景是關乎1994年與1997年的兩波升息,葛老說,「我告訴委員會,我們也許要升息,來試著控制這個多頭行情。」但最後的結果,葛老都被市場修理了,升息之初,股市確實短暫降溫,隨後卻漲得更高。

難道教科書錯了嗎?其實在每次升息之初,我們並無從判斷,這一波的升息,會不會累積到足以破壞經濟景氣,但是我們的投資組合,卻不可能等到結果判明的那一天,才做出回應。


不管央行升一碼,升半碼,我們都必須先有定見,甚至有所作為,畢竟每分錢都是自己的血汗哩!

在釐清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試想,「升息會導致股市下挫」這項鐵律的基本推論是從何而來,簡單說,那是在一個社會普遍性對通膨有嚴重恐懼的背景下產生的,特別是二次大戰後的幾波高通膨。

在人們視通膨為最大威脅的年代,升息,意味經濟過熱,通膨失控的機率升高,因此股票必須為了這項不確定性而付出較高的風險貼水,也就是折價,本益比降低。

因此,升息不利股價,完全合理。

但進入九0年代,環境丕變,全球,特別是已開發國家,進入一個穩定的低通膨時期,在這個夢幻而美好的年代(現在還真是懷念阿),大家慢慢忘掉通膨的痛苦,卻漸漸擔心起,降息,代表未來景氣有下滑疑慮,企業獲利可能衰退,不利股價。

結果,在九0年代,升息竟變成一種繁榮的暗示。

說穿了,關鍵還是在市場心理。這種心理,是一種流行,沒有標準型態,但會傳染,還很容易要人命。無怪乎到今天,不少投資大師,還是奉「股票作手回憶錄」為聖經,這本書,講的是20世紀初投機高手李佛摩(Jesse Livermore)的故事,大師不重視基本面,不把玩技術指標,成天就是跟市場心理在鬥智取利。

要命的是,通膨回來了,我們所習慣的九0年代市場心理,是不是正站在一個結構性變化的轉折點上,坦白說,我不知道,但至少,我會試著用更開放的態度,重新去看這一波降息對市場心理的意義。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懶人投資術進階版 定時不定額的基金加值操作術

今周刊 567 期

低買高賣是投資市場的最高指導原則,近來,投信公司發現定時定額已不能滿足投資人需求,因此推出「改良版」定時不定額,希望做到跌時加碼、漲時減碼的聰明機制。但如何運用才對?四個策略投資人一定要知道。

撰文·歐陽善玲

全球股市震盪加劇,基金淨值跟著波動,但定時定額的基金投資人多半老神在在,因為在固定金額下,基金淨值愈低,買到的單位數愈多;相反地,基金淨值衝高時,買到的單位數相對較少。低檔多買而高檔少買,震盪行情反倒有利於定時定額投資人降低成本。

市場跌時大買 漲時保守

更加生猛的戰術,是所謂的「定時不定額」,震盪走低時伺機提高金額,買到更多單位數;而在基金淨值或股價指數衝上高檔之後,減少申購金額。一來一往之間,投資成本更低,報酬空間自然愈高。近來全球股市的短線波動風險提高,正是執行定時不定額戰術的良機。

投資經驗才兩年的蘇若瑜,不像一般人習慣追逐「明牌基金」,而是把力氣花在建立有系統的投資「戰術」上。她的策略道理簡單,其實就是「逢低加碼、攤平成本」,再搭配停利機制,兩年初試啼聲,就已有三成以上的報酬率。

「市場跌時買進,漲時出脫這個概念是正確的。所以,我在每月定時定額扣款投資基金之餘,還多設定一套『加強版』,利用機制強迫執行逢低加碼動作,這樣投資效果一定更好。」蘇若瑜說。

舉例來說,她現在每月定時定額扣款兩檔基金,包括台股及亞太市場。其中台股基金每月扣款五千元,亞太基金則是三千元。她設定,一旦基金淨值低於平均成本,就要加倍扣款。


假設蘇若瑜定時定額扣款的亞太基金,平均成本在十二元;當中國宣布將祭出宏觀調控,或美國經濟出現疲弱訊號,造成亞太市場重挫、甚至引發全球股災時,亞太基金淨值就可能跌破平均成本十二元。

在蘇若瑜的「加強版」戰術下,一旦亞太基金的淨值,低於所投入的平均成本,當次扣款金額,就不是原本的三千元,而是多一倍、要扣六千元。換句話說,不論亞太基金淨值低於平均成本多少,就算只差○.一元,也要再多扣一倍金額,落實逢低加碼原則。

「因為我有同時執行逢低加碼,及停利機制,所以這兩年行情波動,我有三次機會可以加倍扣款。」蘇若瑜解釋,增加停利機制的好處,在及時落袋為安,適合階段性理財目標。像兩年後的留學費用,或五年內的子女教育基金,都很適用。這樣透過逢低加碼及停利機制,兩年累積報酬率可達三一.六六%。

擁有十年基金投資經驗的李芸樺,過去利用定時定額及單筆投資方式,趁市場大跌時,進場撿便宜。她的原則是,行情重挫時先研判後市,若仍處多頭,二話不說,「用力買就對了」!

逢低加碼的定時不定額戰術

現在,她也利用系統設定,一旦基金淨值跌破定時定額的成本,就加倍扣款。「我的策略是,分批進場及逢低加碼。例如,當基金淨值跌幅在二%左右或更多時,只要確立未來仍是多頭,我就會分批進場、攤平成本。要是基金淨值跌幅超過二成以上,我的定時定額扣款部分,就會加三倍扣款。」

舉例來說,當李芸樺的基金淨值跌破投資成本時,她就會將一筆資金分多次投入,以攤平成本。再配合各區域指數變化,一旦市場重挫,基金淨值受牽連大跌二成以上時,假設原本定時定額扣款一萬元的部分,就要改扣三萬元。

相較「加強版」投資戰術,李芸樺的策略更算得上是「積極版」。像今年八月,香港股市一天大跌一千點,她的投資組合中,就剛好有部分基金淨值跌幅超過平均成本二○%。李芸樺不但不慌張、害怕,反而覺得這種情況少見,一定要加倍投資。後來,先前跌了二成的部位,果然又都漲回來,而且還是多用了三倍的錢去賺,實在相當划算。

不論是投資新手的「加強版」,或是老手的「積極版」,利用逢低加碼的定時不定額戰術,可使基金投資變得更具效益。但各家投信推出的產品服務不同,投資人選擇時該注意哪些事項,才能將定時不定額戰術發揮極致?專家認為有下列幾項考量。

戰術一 大跌多扣 大漲少扣

匯豐中華投信整合行銷企畫部協理朱挺豪指出,坊間推出定時不定額扣款專案,等於是結合定時定額及單筆投資概念;當市場大跌,利用低檔加碼,可降低投資平均成本,未來指數反轉,獲利空間就能倍數成長。

不過,大部分投信公司多鼓吹投資人在低檔時加倍扣款,卻忽略當指數不斷攀升,定時定額平均成本愈扣愈高時,也應適時「逢高減碼」。這樣一來,才算是符合所謂的「買低賣高」原則。投資人在為「標準版」的定時定額功能加值時,還可特別留意是否有「漲高扣少」的服務。

戰術二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想執行逢低加碼,除了利用基金淨值跌破平均成本方式,加強扣款外,部分投信還會利用加權指數及十年均線為指標,設定加減碼條件。以奔華投信推出的「三階段不同扣款金額」為例,當加權指數漲幅高於十年均線二○%時,每月扣款金額減少;反之則加碼。

以加權指數或均線為指標的好處是,基金執行加減碼的時間,只有一天落差。例如,七月二十五日當天,指數漲幅高於十年均線二○%,隔天基金扣款就能執行減碼動作。但以基金淨值為加減碼指標的話,就必須等上四天才能執行。要是四天過後指數反轉下挫,但系統指令仍會停留在減碼,就會出現「減錯碼」的尷尬情況。

事實上,不管是以加權指數、或基金淨值為加減碼指標,均各有千秋。朱挺豪認為,利用指數為依據,投資人等於是齊頭式平等,與個人實際平均成本,有段落差。況且,買科技型基金的人,在大盤以傳產類股為主流飆漲下,基金淨值與大盤漲跌未必一致,硬要綁在一起,將無法反映真實情況。

然而以基金淨值為指標,雖然能較直接反映個別投資人實際投入成本的差異,但畢竟系統作業上複雜許多,且有延遲效應,在無法避免時間拉長的變數下,投資人最好先有心理準備,以免成果不如預期。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水電電信收費問題多 民眾爭權益

自由時報〔記者侯千絹/屏東報導〕

您知道自來水復水需繳一半基本費嗎?台電夏季與非夏季用電灰色時段收費採平均值計價嗎?中華電信電話月租費十元嗎?公民營企業體行之多年的收費存在灰色地帶,景氣變差,消費者開始斤斤計較,最近頻頻向縣府消保官投訴,爭取權益。

高物價時代來臨,過去不在乎的小錢,現在分毫都要用在刀口上,民眾開始檢查每月收到的水、電、電信等帳單,發現許多地方不合情理,過去面對國公營或大企業者行之多年的營業規章,民眾收到帳單就繳費,少數小蝦米認為不合理,面對大鯨魚總是得不到合理答案。

最近,消費者開始集結起來,透過消保體系討公道捍衛消費權益。

縣府消保官程俊指出,以夏季用電為例,今年接到十位用電人共同陳情指出,每年六月起改以夏季電費計價,台電礙於抄錶等因素,未依照實際用電數計算,採取五到七月平均值計算,用戶覺得這種做法有誤差,台電應自己解決抄錶問題,逕由消費者負擔並不公平,但這項集體投訴並無下文。

此外,民眾申請電話常會向中華電信公司租用電話機,每月得付十元電話費租金,繳納多年早已超過電話機的價值卻還在繳納,程俊說,以當今物價來看,省下一年租金就可能買到一支特價電話,最近消費者檢視帳單發覺虧大了,打算退租。

此外,有民眾水費無故暴漲,拒絕繳納該月份水費,經消保體系協調不成後走上司法途徑,法院判決消費者勝訴,消費者到水公司繳納欠費,水公司竟要求消費者支付復水費,這時才發現,用戶申請復水需繳交一半基本費,這種計價方式既不合理也不符時宜,經消費者申訴,改以專案方式免收復水費。

程俊說,水、電、電信等企業與民眾息息相關,這些獨佔市場多年的國公營或民營企業各有營業規章,民眾收到帳單就繳納,即使少數發現不合理向公司申訴,卻起不了作用,最近物價飆漲,加上消費意識抬頭,越來越多小蝦米開始爭取自己的權益,甚至結合群體力量對抗大鯨魚,要改變不合時宜的規定,還消費者一個公道。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W投資心法 翻轉M型人生

普羅財經-陳若雲 2007/09/03
http://mag.udn.com/mag/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82171

前言:因為美國次級房貸問題而引爆全球股災期間,適逢筆者個人產假在家做月子,幸賴徹底執行"資產配置"的投資原則,筆者長期投資的向日葵花心並沒有受到市場波動太大的衝擊,至於中、短期投資的向日葵花瓣, 除少部份基金投資外,大部份股票投資都因為筆者擔心做月子期間"無法分神"掌握市場脈動而在產假前做了處理,幸運的避開了這波上衝下洗的心理負擔和投資風險。筆者個人的經驗可以驗證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的效果,然而筆者今天更想和各位投資人分享的是, 投資人開始進行資產配置之前必須先具備的理財投資觀念!

物價一直漲,唯獨薪水沒有漲…面對停滯性通膨的壓力,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荷包縮水,錢愈來愈小的窘況!也在此同時,新聞媒體不斷釋放出投資人理財趨於保守,以及M型社會成型的理財投資偏負面訊息!

當年薪不到20萬的家戶和年薪百萬的家戶同步成長時,你希望向那一邊靠攏?筆者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是百萬年薪的那一邊,甚至可以存到千萬退休金有尊嚴的安度晚年人生,但是要怎麼做?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指出,主計處官員解釋這些百萬年薪家戶的所得成長主要來自於股利所得,其佔所得比例遠高於貧窮人家,這些有錢人的股利收入來自於正確的理財投資觀念和行為,同時這些有錢人不僅"知",而且"行",筆者簡單的將這些理財觀念整理成三不(Without)八要(With) 的W38投資心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W38投資心法,三不八要

所謂的"三不"相信投資人都已經耳熟能詳,但是能夠做到的投資人卻少之又少!三不包括1.不要借錢投資;2.不要聽名牌投資;3.不要複製偶像投資

不借錢投資並不是聰明的財務槓桿投資者所鼓吹的,但是對於聰明理財的投資人來說,卻是理財打穩基礎的第一步。筆者個人認為要先有底,穩當的存到生命中的第一桶金時,再開始談讓錢滾錢更有效率的信用擴張。而在築底階段,不借錢投資以降低第一桶金破產甚至變成負債的風險,則是投資人必須嚴守的行為準則

至於複製偶像投資則是許多新手投資人常踩的陷阱,尤其是報章雜誌為求報導生動易讀,常會利用個案來傳達成功的投資觀念或經驗,但每個人的理財需求和理財目的不同,因而理財投資的實際行為也不應該完全雷同,因此"偶像"的成功經驗可以參考,卻不能百分百的複製,否則極容易穿到不合身的"理財"塑身衣,不僅身材沒有出現原先期待的曲線,反而因為沒有量身訂做而導致原有的身材走樣甚至出現病痛!

八要從記帳基礎開始

至於八要,則包括:
1.記帳-
這是理財觀念和行為養成的基礎,剛入門的投資人要從細目帳開始記起,已經累積一定實力或概念的投資人或許只要記大項的分類帳,坊間有很多方法可以參考!(記帳簿、記帳在存褶上、信封袋記帳等)。如同減肥從記碌你一天吃了什麼(卡路里)的基礎起步一樣,唯有藉由記帳確實掌握你錢進錢出的收支實況,才能走到下一步的聰明消費,進而聰明存錢。

2.存錢存錢再存錢-
無論是那一位理財專家都會告訴你第一桶金的重要。筆者很感慨的是很多年輕人常和筆者討論理財問題時,都會直接跳到要買那一隻股票或基金?然後告訴筆者他什麼都不懂,直接跟筆者要"名牌"…買股票或基金只是一個投資的動作,但不代表全部的理財,也不是理財的第一步!存錢是理財行為永遠的基礎和最重要的一部份,但是很多投資人卻想一步登天或者因為理財觀念的偏差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至於存錢的第一步則從記帳掌握狀況開始,再學習聰明消費。對於一般人尤其是社會新鮮人而言,絕對要上手的一個步驟則是"收入先減掉存款再等於支出",在這樣的限制下消費,自然不會變成卡奴或月光族,也能相對踏實的存到你人生的第一桶金,開始你人生的理財投資大計。

3.隨時計算機會成本-
經濟學裡面有幾個理論很重要,是即使不從商的投資人也必須要了解的觀念,機會成本是其中之一。擅於投資理財的人一定擅於計算其機會成本,因為唯有深諳機會成本的價值,才能將錢放在效益最大的地方,投資理財的效果也才能在非信用擴張或槓桿操作下,仍發揮最大的錢滾錢效率。
(NOTE:所謂的機會成本套實例簡單解釋,一個百萬年薪的人想出國深造,那麼他的成本不只有三百萬的學費、生活費,還必須包括他工作停止兩年的二百萬年薪的機會成本)

4.創造幾何成長的價值和選擇機會-
這一點適用於理財投資,更適用於職涯規畫。當你的投資收入是小菜,薪資成長仍是年收入主要的成長動力時,如何使你的競爭力不斷提昇,薪水可以幾何倍數成長,就是你的理財投資水位不斷上升最重要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努力一輩子,本業薪水卻永遠是3萬元以下不會成長的死薪水,那麼理財投資時間複利的價值就算沒被通膨吃掉,也會因為水庫的水進不來而乾渴以致時間複利的效果無從發揮

除非有一天你的能力和實力足以讓你確定,理財投資是你的主要收入來源,已經是你的本業而非副業,那麼你仍然要提升你理財投資的專業競爭力,讓自己理財投資本業的收入幾何倍數成長。

因此為了讓你的本薪幾何成長,所以在你學會清楚計算機會成本的前提下,很多時候你必須把錢用來投資自己,而非投資任何一個理財金融商品。

5.把理財當成養孩子和談戀愛,唸出自己的一本經-
筆者個人很喜歡用減肥、談戀愛或養育孩子為例來說明理財的觀念,如同前三者,大架構的觀念或許可以共通,然則每個人體驗的深刻細節卻截然不同,唯有自己完全投入,認真的去體驗每個環節並且唸出自己的一本經時,你才能真正克服心魔和人性的障礙,深諳並且掌握理財投資的風險和獲利

6.善用時間複利和資產配置的威力-
這點重要性不用在此重覆強調,許多坊間的論述和經驗都足以證明時間複力及資產配置在理財投資行為上的重要性和威力,重點只在於投資人開始行動了沒?

7.建立值得信任的專家顧問群-
這點筆者也在之前的專欄文章裡做了許多說明,尤其在法規鬆綁,金融商品愈形複雜而選擇五花八門時,專家的角色更為吃重,透過重覆比較及實際互動找到值得你信任的專家,同時建立你自己的專家顧問群,在適當時機提供你適當的建議,並且記住,你可以不比你的理財專家專業(因為你要靠他幫你收集和消化資訊),但你一定要比你的理財專家聰明並且深諳人性(你仍然必須了解理財的基本觀念,並能夠判斷你的專家有沒有在騙你!),你才能駕馭你的理財專家,利用他的專業幫你賺錢。

8.最後一要是"實踐304致富基金密碼"-
304的組合是筆者五年前在普羅財經因為工作需要而歸納整理出來的行銷話術,至今仍是十分好用的理財觀念宣導話術之一。其中3指的是投資金3(三)角,除了利用五大投資的資產配置讓你的財富資產日益成長外,還包括投資自己的競爭力以及投資自己的健康,讓自己有更多的實力賺錢去滾錢。0則是指包圍在3外面的圓圈圈,亦即保障0(零)風險,唯有在投資之餘外面再加層保險的充分保障,你的金三角才能隨著你的年齡安穩的成長和擴大。最外面一層則是4 (世)代傳的信託正方形,在你人生基本的投資組合建立完成,基本保障也適當規劃後,就靠信託的規劃讓你這輩子的理財行為趨於完整,同時福延後續子孫,破除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的迷障。



還是那句話,理財的觀念大同小異老生常談,重點在於理財的行為-你懂了,但你做了沒?這就是你是M型社會的左邊或右邊,你的家戶年收入20萬以下或百萬以上區隔的重要關鍵!

十大購屋糾紛 教你保護自身權益

住展雜誌 316 期

房屋買賣可說是一般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筆消費,然而其中引發的糾紛案件卻層出不窮。若不幸捲入購屋糾紛中,處理起來往往讓人心力交瘁,若是沒有處理好,對消費者的影響甚為鉅大。

◆以下列出購屋時常見的十大糾紛,提醒消費者購屋時應該注意的事項:

*簽約不成,要求退訂金:常有消費者受到銷售人員的鼓動,以為「今天不買,明天就來不及了」,而一時衝動簽下合約,付了訂金,事後後悔想解約,訂金卻無法拿回。

*對廣告的認知有落差:售屋廣告常用含混不清的字句誘導消費者,造成買賣雙方認知的落差,例如文案寫道:「進口拋光地磚」,消費者以為是歐美進口建材,但實際上只是大陸進口的便宜貨,品質方面就差很多了。

*成屋與樣品屋落差大:業者為吸引消費者,常砸下鉅資建造樣品屋,有的光是裝潢費就比一戶成屋總價還高。「偷尺寸」是常見的方式,例如放置的床尺寸縮小、牆壁厚度變薄等等,營造大空間的感覺。消費者被燈光美、氣氛佳的樣品屋誤導而簽約,成屋之後才發現實情不是如此,也只能欲哭無淚了。

*施工品質不良在交屋之後,消費者才發現屋子有瑕疵,例如,屋子會漏水、地磚沒鋪好等等。更有甚者,業者還會偷工減料,在鋼筋尺寸、混凝土強度磅數等處動手腳,讓人無法安心居住。

*使用違法建材:以往不肖業者貪圖便宜,使用違法建材,如輻射鋼筋,或建造海砂屋,枉顧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雖然消費者可要求賠償,但受到的身心傷害一時難以彌補。


*附贈設備轉為次級品:為拉攏消費者,有些業者會打出買房子送裝潢、送家電的名號,但往往在交屋之後,贈送的物品卻換成了次級品,與當初承諾的產品品牌有出入,因而引起紛爭。

*房屋實際使用坪數縮水:一般房屋產權登記,除了主要建築物面積外,尚有附屬建物(如陽台)和公共設施等。如果房屋的公設比高,勢必得花費更高的成本,買下實際上不屬於自己的「虛有坪數」,讓消費者有房屋坪數縮水的錯覺,許多糾紛便因此而起。

*「二次施工」成為違建:建築物在領取使用執照後,再行施工以增加室內的使用面積,稱為二次施工,如陽台外推,增加夾層等。二次施工後得到的室內空間其實都是不合法的,一旦經人檢舉,就必須拆除。消費者若是不懂相關法令,很容易花錢買違建。

*經由代銷或仲介產生的糾紛:例如,消費者在與代銷人員簽約、繳納訂金之後,才發現建設公司尚未同意代銷開給消費者的房價,或者不同意代銷答應消費者的要求,讓消費者受到損失。

*銀行房貸糾紛:違約,是最常見的房貸糾紛,消費者一定要特別注意房貸契約中的違約金條款。市面上多數房貸契約,會綁約兩到三年,如果想換一家銀行貸款,或提前清償本金,都要小心違約的問題。消費者若是弄不清楚合約內容,便很容易付出比省下來的利息錢還要多的違約金。

根據消保法規定,房地產買賣契約書以及貸款契約書,消費者至少有五天以上的審閱期間,因此消費者在審閱完契約上的每一個字之前,千萬不要隨便簽名,以免喪失權益。

閱讀契約時,對每一個細節都必須注意,稍有疑慮,就必須問明白,對於一些曖昧不明的字句,更要寫清楚,例如業者承諾會送名牌家電,就要把家電廠牌寫明,以免交屋後得到的只是次級品,卻無法可管。房屋權狀、公設項目等等,更是不可忽視的一環,若有必要,甚至可以自行丈量、核算坪數,以確保自身權益。

在簽約之前,對於房屋和合約不妨發揮「雞蛋裡挑骨頭」的精神,將每一項細節掌握得越仔細,權益就更多一分保障。房屋買賣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只要妥善打理,你也能買得開心,住得安心。

董監改選股 短線強勢

【經濟日報╱記者王皓正/台北報導】 2007.11.05 03:11 am

董監改選行情在台股震盪激烈中悄然登場,統計有410家上市櫃公司明年將舉行董監改選,董監、大股東、法人、業內、實戶等各方人馬已摩拳擦掌,「董監改選概念股」躍居短線強勢族群。

投信法人指出,目前雖距明年股東會旺季還有一段時間,但受委託書持股時限影響,向為台股盤面焦點的董監改選題材似有提早發酵跡象,諸如國票金、第一金、永豐金等熱門標的已浮上檯面,籌碼大戰宣告開打。

統計明年將改選董監的上市櫃公司有410家,其中電子業有221家,金融保險有15家,其他分布在各傳統產業。其中如華碩、富邦金、中信金、台灣大、矽品、宏碁、新光金、亞泥、南電等市值超過千億元的大企業,均將全面改選董監事。

投信法人分析,在即將改選董監事的公司中,整體董監持股比率低於10%的有80家,矽品、中信證、廣宇、農林、元太、京元電、友訊、永豐金、宏碁等均少於7%。

至於董監股票質押占其持股比率逾七成的公司,大致有中信證、中信金、秋雨、中工、三陽、英誌、富驊等。

分析師指出,每年都會有勁爆的董監改選個股與行情,主要就是有的經營者實力不足,致外人有機可趁。

法人表示,以往由市場主力或大戶主導董監改選行情的時代,董監改選題材常遭主力或大戶先上車後,再用來出貨,有些個股更在董監改選行情結束後就明顯回檔,因此董監改選行情最好仍應搭配基本面思考。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越窮越忙、越富越閒 M型趨勢明顯

聯合新聞網 2007/11/05 記者: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忙忙忙,每天超時工作薪水卻沒有增加,台灣出現「窮忙族」,錢少事多、忙個不停,卻始終是窮光蛋一個;窮忙族無力置產,連退休養老金也無著落!

中央大學人資研究所教授李誠針對一九八○到二○○五年期間,台灣廿五到六十四歲男、女性勞工,每周工時和時薪的變化做的研究報告指出,男性時薪所得前百分之十的「富人組」,近廿五年來每周工時減少了八小時,時薪則增到接近八百廿十元。

但男性時薪所得最後百分之十的「窮人組」,廿五年來每周工時不減反增,時薪換算下來才八十元。女性勞工的「富人組」和「窮人組」也呈同樣趨勢,顯現台灣漸走向「窮者越忙、富者越閒」的社會。

李誠分析富者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窮者卻還留在勞動時代,普遍是處理庶務性工作,對公司產值貢獻度不大,薪資水準無法和付出的勞力成比率。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擔憂,富者因閒,有餘時間吸收新知,懂得多元管道投資,累積財富,閒暇時還能考證照,念EMBA,加強專業能力,升遷更加快速。

窮忙族為了養家活口,甚至要兼好幾分工作,沒有時間投資自己,到最後變成惡性循環,忙個不停,但腦力退化速度越來越快,競爭力越來越弱。

造成窮忙族原因很多,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認為,面對中國大陸強大經濟成長力,台灣普遍被邊緣化,很多工作機會外移,加上兩岸開放政策未明,內需產業不振,產業競爭力滑落,導致不少企業薪酬「M型」化趨勢明顯。

不僅低階員工薪水少,某些產業就連高學歷的社會新鮮人薪資也少得可憐。舉例來說,餐飲服務業的起薪只有兩萬二,百貨零售業、文教出版業起薪有兩萬三就要偷笑。

薪水少,但工作沒有跟著減少。吳睿穎觀察,企業因為景氣差,不少職缺幾乎都出缺不補,一人當二人用,行銷兼庶務,窮忙族的忙碌無法轉化為財富,繁雜的工作也沒法滿足個人成就感,結果越窮越忙,個人價值難以提升。

「窮」 一點也不好玩

理財周刊 374 期 文·蔡聖裕

猶太人認為,貧窮、沒有錢,比任何苦難還恐怖,這是因為猶太人長期流亡,每當形勢緊張,他們重新踏上出走之路時,錢就是他們最方便攜帶的東西;並且是流浪到另一個國家,買下生存權利的唯一憑藉。所以賺錢對他們而言,並不是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對安全的需要。

對岸的中國,過去因為共產經濟的摧殘,人民歷經數十年來的貧窮生活,所以經濟開放後,為了擺脫貧窮的現況,全民一切努力向「錢」看,凡是可以創造財富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因此才有那麼多層出不窮的黑心產品。也因為了解到只有多和外國人接觸,才有賺錢的機會,所以全民拚英文,如今台灣人的英文程度早已遠落後其許多。這一切,都是為了擺脫貧窮、追求財富的驅動力使然。

不管是猶太人或大陸人民的崛起,他們都是在歷經長期的貧窮後,才建立起追求財富的堅強意志。也因此,爾後歷經人生的各項挫折時,也不容易被擊倒而再陷窮困。


1997年12月,英國路透發出一張英國查爾斯王子與一名街頭遊民合影的照片。原來,查爾斯王子在寒冷的冬天拜訪倫敦窮人時,意外遇見以前的足球球友。這位遊民克魯伯說:「殿下,我們曾經就讀同一所學校。」王子反問,在什麼時候?遊民克魯伯說:「在Hill House的高等小學,我倆還曾經互相取笑彼此耳朵大!」

王子的同學,淪落街頭,這是一段無奈的人生巧遇。曾經,克魯伯出身於金融世家就讀貴族學校,後來成為作家。老天爺送給他兩把金鑰匙──「家世」與「學歷」,讓他可以很快進入成功者俱樂部。但是,在兩度婚姻失敗後,克魯伯開始酗酒,於是逐漸把他從名作家推向街頭遊民。所以,打敗克魯伯的是英國的不景氣嗎?不是,而是他的態度及意志,使他因此輸掉了一生。

目前我們所處的富裕社會裡,孩子在父母呵護下長大,從來不知「窮」到底是什麼,而且遇到小小挫折,就容易倒地不起,所以這代小孩才會被戲稱為草莓族。父母倘若重視孩子的理財教育,從小就該讓他認識「窮」並適當體驗匱乏,一來可增加其對挫折的忍受度,再來可教導他如何理財,這對其未來人生的成長,將有很大正面效果

一位父親很有錢,有一天,他和家人帶著小兒子到鄉下去參觀。他們立意要讓小兒子知道什麼叫做「窮」,所以帶他去農村,要他實地體會一下窮人的生活。他們在一很窮的農家裡住了2天。

農家的孩子要負責餵養家畜和訓練幫忙農事的狗。為了節省自來水費,農家的孩子們都到附近的小溪裡去洗澡;晚上沒錢買燈、付電費,只能全家聚在黑漆漆的院子裡聊天。當他們從農家回來以後,爸爸問孩子說:「你覺得這趟行程如何?」孩子說:「很好啊!爸爸。」

爸爸問:「你見識到窮人家到底有多窮了吧?」孩子點頭的說:「是啊!我終於見識到我們家到底有多窮了!」

他繼續說:「我們只有1隻狗,但是他們卻有4隻狗;那4隻大狗在小孩們指揮之下,又聽話,又懂事。當他們家的小孩好神氣!」「而且,我們只有1個游泳池,還是在花園中間;但是他們卻有一整條溪流,沒有盡頭;他們每天都可以盡情地打水仗,我們家卻只有我一人游泳。」「還有,我們家的花園只有一排進口的路燈,可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他們每天晚上都可以聊天聊得好高興,可是我們家卻沒有人跟我聊天。」

最後孩子做了個結論:「我們家的空間只到前面的庭院,但他們卻有整個天地的空間。」父親無言以對。

對於身為父母親的你我,平日除了要多陪陪小孩共同成長外,也要好好的傷腦筋讓他體驗和了解,「窮」一點也不好玩。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閱讀 閱讀 增加理財功力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王鈺棻 2007/10/16


有一次兒子發高燒數日不退,還併發喉嚨痛、咳嗽等症狀,吃了小兒科診所開的感冒藥不見效果,於是緊急送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檢查結果是EB病毒感染,醫生接下來說了一堆醫學的專有名詞,我和外子聽不太懂,只聽懂最後六個字「很嚴重,要住院」。近十天的療癢兒子健康出院,後來我卻想到,在醫療專業知識不足的情況下,當時我們能做的就是先相信醫生,再尋求管道獲取更多相關訊息及知識。

面對兒子的病況,醫生很懂我卻不懂的情況,就是所謂的「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這種情況除了發生在看病外,像找律師、會計師、理財顧問師…等等,因為我們不會或不懂,但我們需要,所以要付錢取得所需或解決問題,就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結果。

在投資理財上,雖然各金融機構為了商品能讓消費者青睞接受,用盡方法將專業的觀念、術語,轉化成一般民眾聽得懂的話來傳達,讓資訊更透明化,但還是有很多訊息是不被公開的,投資人只得被迫接受結果,如基金遭清算、連動債的操作方式。即便資訊是公開透明的,但你不去接觸,也是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 所以擁有愈多的資訊及知識,不僅可以不用處處求人,還能減少求人的金錢花費,若能進一步活用知識,還能幫助自己獲利。

想要獲得投資理財的知識不用刻意去上課,其實我們身邊已經有很多管道。介紹如下:


一、入門類財經書籍:對於投資理財初入門或對理財工具不熟悉的人,建議先看看一些入門類的財經書籍,對一些投資工具及專有名詞進行初步了解,有些書籍還會搭配圖說,讓人更容易看懂。

二、報紙:以經濟日報及工商時報為主。有人會說報紙內容太專業看不太懂,別擔心,剛開始可以先瀏覽標題,對當今財經議題有個初略了解,再看每版頭條聞或有興趣內容,培養財經的感覺,過了一段時間後,您的功力自然會增加,此時可再多看看新聞分析的內容,持之以恆對豐富您的財經知識及掌握財經脈動將大有助益。

三、雜誌:國內的「天下」、「商業周刊」、「今周刊」、「智富月刊」、「財訊」…等財經類雜誌及國外的Business Week、Fortune、Forbes等著名的財經雜誌,都可以讓您更深入的了解全球的經濟及金融脈動,對於培養景氣嗅覺、增加投資判斷力很有幫助。

四、理財專員:很多投資人跟理財專員買了商品之後,除了每個月或每季拿到對帳單外,跟理專似乎斷了連絡。其實理專也是很好的財經訊息的來源,除了可請理專提供您投資商品的相關分析報告及投資建議外,若您了解對某個市場或重大財經議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也可請理專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這是您的權利,要好好運用。

五、理財網站:網路上也可找到不少專業的理財網站,如「YAHOO!理財網 」、「基智網」…等,裡頭的訊息淺顯易懂,投資人有空也上網瀏覽,還可跟網友互動,交換訊息,保持投資敏銳度。

每天每週持之以恆的閱讀,不懂就翻書或問人,不用成為財經專家,相信您的投資理財也會交出好看的成績單。

婚後誰理財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王鈺棻 2007/10/02

一對新人在甜蜜浪漫的氣氛中接受眾人的祝福,決定牽手共渡一生後,接下的日子就得共同面對柴米油鹽漿醋茶許許多多現實生活的事務。尤其理財這檔事沒釐清楚,很容易成為幸福婚姻生活的絆腳石。

常聽人說「談錢傷感情」,夫妻間還是得將誰管錢、如何管的事說清楚講明白。如果您想堅持婚後夫妻兩人財產各自獨立,在婚前即可約定分別財產,各自管理、使用、收益及處分自己的財產,不過這樣的方式台灣還是少見,基於情面除非有特別原因,不然還是夫妻間自行討協調財產的處理方式。 

由於婚前雙方對彼此的財務狀況並不熟悉,但婚後最好是坦誠相對,檢討兩人財務狀況,算一算每月支出表,例如兩人父母生活費、日常開支、貸款等等,扣除開支後的餘額,再決定如何進行投資理財,以增加回報。

而究竟誰要擔任家中的財務大臣?過去以來,老婆被賦與這樣的角色,但我見過許多明明對金錢沒概念或是花錢如流水的老婆掌握經濟大權,卻搞成全家月初吃館子月底吃泡麵的窘境。也有些女性朋友認為,婚後我的還是我的,老公的也是我的,這種想法不能說不好,如果妳的另一半贊同,且妳也有能力將家中財務處理得好,那未嚐不可。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倒是有自動放棄家中財務總管任務的,她認為管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需細心又有耐心,因做不到所以這項重大的工作全交由老公發落。


一定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由一人統管,各管各不是很好嗎?尤其現在雙薪家庭多,夫妻都有收入,且雇主多將薪資直接匯入帳戶中。不少人的做法是開立一個共同帳戶,夫妻雙方協議視薪水多寡撥一定比例的錢到共同帳戶中以支付家中如水費、電費、電話費、貸款等每月固定的開銷。

除了開立共同帳戶外,筆者亦提供自身經驗供您參考,由於考慮到開立太多帳戶管理不易,再加上怕有時會忘記轉帳至共同帳戶中,因此我和外子協議以支出類目區分,我們的方式是,家中的基本開銷,如柴米油鹽醬醋茶、水電、瓦斯、電話費由我支付,而每月的房貸則自外子帳戶扣款,若家中有額外的大筆開銷,則視情況再商討是由一人負擔或共同分擔。

夫妻間不論那種理財方式,都希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在理清家中財務由誰管理及如何管理的問題後,接下來當然是透過有效的管理及運用,讓資產增值,以應付家庭成長所需。

不管是由夫或妻一方擔任財務大臣,或是家中財務共治,夫妻雙方都要共同討論理財目標,若夫妻兩人對金融市場及投資工具都熟悉,則可進一步商討投資工具的應用及資產配置;若是由夫妻其中一人擔任財務大臣,那他/她也必須負起投資理財之重責大任,但別忘了還是定期要向另一半說明投資狀況,可別只報喜不報憂。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請兒子代操股票 連補帶罰5億

【經濟日報╱記者吳碧娥/台北報導】 2007.10.17 04:10 am

贈與稅課起來,有時金額很可觀。一位母親拿高達8億元給兒子代操股票,賠了約6億元,還被國稅局認定這是母親的贈與行為,要求補稅加罰近5億元。這位母親不但投資慘賠6億元,還要補稅加罰近5億元。

這位母親自己不懂股票操作,在五年之內陸陸續續拿8億元請兒子代操,誰知兒子在股市投資失利慘賠,只剩2億元可還母親。

沒想到屋漏偏逢連夜雨,國稅局追查資金往來記錄後,認為此乃二親等之間的贈與行為,認為母親拿8億元給兒子,卻只有收回2億元,判定其中的6億元差額為贈與,適用贈與稅最高稅率50%,又因為沒有主動申報贈與,因此加罰一倍罰鍰。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許祺昌提醒,二親等之間的金錢往來,一旦被國稅局認定為贈與,若金額一高適用贈與稅率50%,加罰一倍等於全數充公,不可不慎。


許祺昌說,實務上也發生過借錢時沒有資金流程的記錄,等到還錢的時候,反而被誤為要贈與對方而課稅。借貸的金額越大,被國稅局調查的風險越高,若真的沒有確實的借貸證明,在國稅局查獲前補報贈與稅,只要繳納利息而已。

許祺昌表示,二親等之間的借貸,應該簽下借貸契約,裡面應詳載還款期限、利息、抵押、公證,且利息所得人也要申報所得稅,以免被誤認為贈與。

高雄市國稅局表示,二親等間若主張借貸,借款人要能明確交代借款原因及用途必要性,而從借款人的職業、綜所稅所得等資料,也必須顯示其有足夠償債能力。此外,約定資金償還的期限必須合理,在國稅局查獲前如果不是已部分歸還,也應按期依一般利率水準支付利息。

【記者吳碧娥/台北報導】時下屢見父母將資金轉入成年子女帳戶中進行投資,又在國稅局發現前再度將錢轉回來,以規避贈與稅的課徵;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即使資金已經轉回父母帳戶,資金在子女戶頭期間所產生的投資和利息所得,會讓父母涉及分散利息所得,被補稅加罰款。

南區國稅局表示,父母親將資金轉入成年子女帳戶從事投資,如本金及獲利所得歸子女所有,提供的本金屬於贈與;但在稽徵機關查獲前,已將本金全數轉回父母親名下,則無贈與情事,但仍有分散利息所得問題。

南區國稅局曾查獲數件案例,父母親數年來一直以成年子女帳戶從事投資及存款,雖於國稅局查獲前已將投資出售,以及所獲得的款項或存款的本息均轉回父母親名下,如此一來雖無贈與情事,但涉及分散利息所得及營利所得,仍須依法補徵稅款,並加處罰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