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投資型保單+醫療險 社會新鮮人首選

《Money錢》2009年5月號 撰文:施禔盈

對預算有限的社會新鮮人來說,投資型保單加醫療險的套裝產品,除了保障多元且便宜外,也可以同時理財、慢慢累積財富。現在就讓我們來剖析這類產品的優缺點。

6月畢業時節到來,許多新鮮人步入職場後,代表著經濟開始獨立,因此除了須積極理財、累積財富外,也必須自行負擔生活中不可預料的醫療或意外事故等風險。只是,新鮮人光靠一份「薄薪」,無論是做投資、儲蓄或保險,難免都會有捉襟見肘的窘況,如何用最少預算,兼顧醫療保險與投資兩件大事,恐怕讓很多新鮮人傷透腦筋。

由於過去醫療險都是附加在傳統壽險的主約之下,每年保費動輒數萬元,如果再加上定期定額買基金,1個月少說也要拿出7千元,這對於剛出社會的人來說,負擔確實不小。

看到新鮮人面臨的難題,目前包括第一英傑華、保誠、紐約人壽等保險公司,都推出投資型保單搭配醫療險附約的套餐,標榜每月只要3千元,就可以兼顧保障與投資。


每月3千元 兼顧保障與投資

遠銀財富管理部財稅顧問林信成表示,早期保險公司較少推廣投資型保單附加醫療險的產品,主要原因是多數人買投資型保單看重的是「獲利」部分,只要有賺錢,通常會急著想要贖回保單的帳戶價值,而帳戶內剩餘的有限價值,很難維持附約的效力;另外,如果是投資績效不彰,附約效力當然就跟著失效,因此,投資型保單很少會設計附加醫療險。

不過,如果預算有限,又希望兼顧保障與投資,投資型保單附加醫療險的產品確實可以考慮。「特別是現在業者推出的產品為內扣式(將所有費用一併納入每個月應繳的保費中),這樣的模式類似定期定額買基金,一般人可以很清楚知道每月的開支。」林信成補充說明。

投資型保單加上醫療險附約,很適合做為新鮮人的第一張保單;或者本身已有醫療險,想要進一步提高相關保障。但要注意的是,投資型保單中不論是壽險還是附加的醫療險,都是屬於定期險,如果想要打造終身保障,還是需要購買其他傳統型保單。

第一英傑華人壽協理呂弘毅就提到,投資型保單附加醫療險只能幫助預算有限的人完成階段性任務,加上通常有投保年齡限制,例如投保上限為40歲,因此該保單較適合打造從出社會到成立家庭的10 ∼ 15年的保障所需,等到家庭成員增多、負擔愈來愈重時,還是應該尋求更豐富、保障額度更高的商品。

每月投資金額 須扣除相關費用

另外,如果是單純用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每個月扣款除了一小部分為基金管理費外,其他全數都直接用來買基金的單位數。但是,購買投資型保單附加醫療險的產品,雖然投資人也是每個月扣款,但必須先扣掉保費費用、管理費用、各項保險成本等,剩下的錢才會挪到投資帳戶。相較之下,投資型保單附加醫療險的產品,真正用來投資的金額一定會比單純買基金來得少

當然投資績效好壞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假設績效好,保單帳戶價值跟著長大,不僅身故保險金提高,也因為主約成本降低(危險保費),屆時用做投資的錢會變多。相反的,如果投資績效不好,保單帳戶價值直直落,假設帳戶價值不夠扣保險費用與相關成本,就有可能讓醫療險失效。這是一體兩面,也是投資型保單一貫的特色。

若因高報酬解約 醫療險也將失效

而與定期壽險加定期醫療險相較,因為投資型保單加醫療險是一種終身繳費的定期險,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上,除非不繳了,否則保險公司不能以年紀拒保。但是定期壽險加醫療險在繳費20 年,也就是定期險到期後,得要重買一張保單,保費變貴之外,如果剛好先前有醫療險理賠紀錄,保險公司也不一定會接受保戶再買一張保單,等於決定權在保險公司手中,這是相關產品保費會比較便宜的原因之一。

不過,多數人買投資型保單著眼的仍是報酬率,因此很可能會有提前解約的動作,林信成提醒,如果買該類套餐產品含有醫療的考量,記得就算投資報酬率衝高,也不要全數解約,否則醫療險也將一併失效。可行的方式是,部分解約、維持一定的帳戶價值。呂弘毅也強調,既然是適合新鮮人的第一張保單,那麼,投保前就要有做比較長遠規畫的打算,否則又何必為了「投資」而多繳交保費費用與管理費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