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七大好基金經理人看未來

變動快速到充滿戲劇性的○八年,堪稱明星基金和經理人的終極考驗。在這百年風暴的淬煉下,卻有六十位經理人脫穎而出,連續兩年蟬聯穩定回報的領先王座。

作者:張翔一  出處:天下雜誌

這些分屬不同國籍、個性迥異的操盤手,有沙場老將、也有初生之犢,有的侃侃而談操作心法、有的則保持低調,堅持不願面對攝影鏡頭。唯一共同的特色是:先考慮風險,再談可能報酬

他們究竟是如何走過去年嚴苛的考驗、最關鍵的決定是什麼、又怎麼看今年之後的投資展望?《天下雜誌》特別專訪國內外分屬六類不同基金類別的七位經理人:

1、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看好東歐與拉丁美洲公債

去年對全球債券市場來說,是很大的考驗。我和基金團隊能夠全身而退、甚至創造正報酬的關鍵,還是在於「分散」兩個字。


影響全球債券尤其公債市場的兩個主要關鍵,是利率和國際貨幣匯率。而去年,我們已經做好全球經濟惡化的準備,所以從利率和匯率變化兩個角度切入全球市場,提早分散佈局。

在利率變化上,我們預測美國在短時間內大幅降息,其他國家則剛起步,於是預測未來各國會開始降息循環因應衰退,這對該國公債的殖利率是正面幫助。因此我加碼澳洲、紐西蘭、墨西哥、韓國以及部份歐洲核心國家的公債。而在匯率變動上,當市場在九個月前仍認為美元將持續弱勢、歐元則相對走強時,很多人重押歐元,我們則看到歐洲將受美國牽連,因此反而減持歐元,增持美元和亞洲貨幣資產。

要讓分散佈局真正達到避險和增加報酬的目的,充分的掌握市場趨勢不可或缺。我一直相信拜訪潛在投資對象對債券型基金經理人和股票型基金經理人一樣重要,而我投資的對象主要在政府公債,因此常常直接飛到不同國家,想辦法找到熟知甚至能影響雙率政策的關鍵人物,面對面談話獲取第一手資訊。

當然,再好的準備還是會出現與預期不同的情況,例如去年第二季,全球債市因原物料急漲形成通膨而全面走弱,成為我遇到的最大難關。但我相信這不會是長期現象,因此想盡辦法留住核心的債券部位,而把其他資金分散到不同的固定收益型市場,例如當時的墨西哥、韓國、印尼等。

從去年底以來到今年,債市最大的課題是各國因經濟衰退、外債等因素,主權評等遭到調降、引發公債價格連鎖崩跌效應。我會找財政相對穩定的國家,在它最壞的時候進場,用長線投資的眼光等待公債價格回歸基本面,這時充分的分散也變得更重要。

今年,公債市場主要的機會在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它們目前可能還在穩住之前受國際金融海嘯創擊的國內金融秩序。

但當危機過去,這些國家的下一個考驗是全球景氣衰退,他們的降息空間將遠比已開發國家大。

2、貝萊德全球新興市場基金-亞洲將是全球經濟恢復的中心

我們從前年七月,就認為美國的次貸遲早會擴散到全球的金融股。所以開始近距離研究各國銀行的資產品質,同時估算信用危機發生時,對銀行的存放款、壞帳率和利潤會形成多大的衝擊。因此,早在財報數字出現前,我們就開始減持各國金融股。

另一個讓我們在風暴中相對受傷較輕的關鍵決定,是去年中當原物料和能源商品價格到了歷史高點時,價格遠遠超過基本面,同時間我們開始大量減持,避開崩盤。

今年新興市場的整體經濟和投資環境仍然悲觀,我們預期股市雖然會大幅震盪,但會慢慢築底。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找出利空已經確實反映在股價上的市場,以及找出能夠熬過這波衝擊的公司。

亞洲將會是領先走出衰退陰霾的區域。我們尤其看好中國的經濟振興政策,另一個大經濟體印度,有機會透過消費和投資挽救出口損失。一旦美國經濟慢慢恢復,台灣和韓國將會率先受惠。

3、施羅德美國小型公司基金-從錯誤中學習穩健的投資邏輯

在我二十六年的投資經驗中,其實犯過不少錯誤,但是要持續當一個成功的基金經理人,就必須要從錯誤中學到寶貴的經驗。

我們只投資三種公司:一是股價錯估的成長股,例如公司有新商品或管理改善,未來兩到三年獲利會成長,卻還未在市場反映;二是穩定獲利股,它們可能成長性不高,但長期的獲利始終維持一定水準;第三則是有證據顯示,問題正在解決的轉機股

此外我們格外重視公司的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而非投資中小型公司者習慣研究的獲利

即使如此,去年九到十一月仍幾乎是我投資生涯中最煎熬的時刻,我發現歷史上全球市場從未如此緊密地交互影響,同時如此快速地同步崩跌。我變得花上許多時間研究中國、歐洲及各國市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以及這些事情會對我所投資的美國市場產生什麼衝擊。

我們如今正面對大蕭條以來最壞的情況,衰退時間恐怕也將是大蕭條以來最長的,美國市場可能直到二○一○年前都不會擺脫困境。但按照歷史經驗,通常股票市場會提前三到六個月反應。

而我們也看好中小型資本、仰賴海外收益較小但財務健全的公司,會在美國逐漸復甦的過程中,領先大型企業獲利。

4、復華數位經濟基金-夏普值比基金績效重要

我操作這檔基金已經九年,經歷過不少次台灣電子族群的大空頭,修正的幅度和速度真的是又快又急,常讓人措手不及。所以我會把風險控管這件事情看得很重。對我而言,夏普值(Sharp Ratio)比基金本身績效來得重要。

夏普值代表一檔基金扣除掉每單位風險後,所能創造的報酬。簡言之,一檔基金若有三○%的績效,卻要承擔四○%的風險,它的夏普值會比用五%風險創造一○%績效的基金來得低。

台灣電子股價漲跌變化快,要透過一時的基金績效來拉高長期的夏普值,不論在多空頭市場都非常困難,只能從控制風險著手。所以多頭時我寧可採用比較保守的策略,不去追漲不熟悉的熱門股票,而固守我和研究團隊確定非常了解公司基本面和營運狀況的標的。

去年市場恐慌性殺盤時,我也因為了解公司基本面,沒有隨波逐流調節核心持股。

經過如此出人意料的風暴,未來這一年唯一可確定的事情只有:台灣電子股絕不可能脫離全球的經濟結構。因此我會加強和不同領域研究人員的互動,不管國內外股票、債券甚至信用市場資料都必須加倍掌握研究,才有可能迴避突來的下檔風險,進而追求報酬。

5、富邦科技基金-從損益表看到資產負債表

過去基金經理人向來主要看公司的損益表,但從○七年底全球市場陸續出狀況以來,我們在選股時,開始加倍重視資產負債表。相對於舉債比例和獲利都高的公司,也許某家公司最近獲利並不突出,但是財務結構比較安全,我會寧可選擇後者。因為我相信若把時間拉長,當景氣不好和信用緊縮時,前者很容易出局,活下來的公司反而得到更多的資源和市佔率。

或許因為這樣,加上長期以來基金邏輯就是以龍頭股為主,老實說在多頭市場,我這檔基金不會衝在最前面,但相對而言,踩到地雷的機率也就非常低。我們大約從年初就開始把持股降到法定最低標準七成,並且增加電信等相對來說具有固定收益色彩,風險較低的持股。

我認為今年科技業仍然不會太好,只是不好到什麼程度的問題。而中間會有一些短期的效應,所以中短線交易的機會比較多。我會透過波段操作來找獲利機會,第一個時間點在三月,業者因先前減產而產生的補庫存需求,可能會創造一波行情,但之後如何,就要再看需求是否真正增加。

6、元大新主流基金-今年三月是關鍵轉折點

行為財務學裡面有個定錨理論,就是先有了主觀意識看法,定錨之後才去調整。在去年變化這麼大的情況下,經理人若對於多空看法或特定族群偏好的定錨太深、調幅太小,就可能會受到意料之外的傷害。當然過猶不及,若策略搖擺太大、隨波逐流也會有問題。

去年,台股從五、六月之後一路壞下來,過去多頭市場,基金業界不太重視期貨,如今卻很重要。去年十月初,我第一次將手中持股透過期貨完全避險,這是我最天人交戰的時刻。除了得做好基本面的研究,我一定得先想好退路,例如一碰到停損點,無論如何就趕快補回空單,以保護基金淨值為最高優先。

去年,完全避險到十月底,大盤跌破新低四千點,我們團隊開會討論,反而認為利空已經出盡,於是回補空單,甚至反手做多。這個關鍵決定,讓我們幸運波段獲利。

今年,我們因此還是會保持約七成的避險部位機動調節。而今年觀察的重要轉折點,是三月之後企業陸續公布去年財報結果,以及政府相應的政策。我會在停損點明確、同時不重押任何族群的先決條件下盡量保持操作彈性。

7、摩根富林明全球平衡基金 二個月內反敗為勝

對平衡型基金操盤者最大的挑戰,就是在客戶能接受的風險範圍內,透過經驗判斷全球趨勢,拿捏有效的股債配置進行進攻或防禦。如果因某些市場大好而重押、或大幅調整股債配置造成大起大落,就失去此基金的意義。

我從前年開始就看到美國國民所得上升程度有限,房價走高幅度卻異常陡峭的泡沫化跡象。那時開始,我就一直偏向悲觀,憂慮美國為首的資產泡沫要破滅,○八年一開始我就調降持股。
即使各國股市仍在走多頭,我始終不敢把股票部位拉高,績效也因此落後競爭對手,去年上半,簡直是被市場追著打!到了下半年,一開始,有段時間內股債均跌,直到九月雷曼兄弟倒閉,公債等安全性資產的價值才整個浮現出來。

換言之,我受苦受難的時間遠大於放鬆的時間。但十月一過,我的資產配置馬上飛快將前面所有落後的部份填補回來、甚至超前。

另外讓我印象最深的決策是,去年避險操作,很早就增持滿大部位的日圓債券,現在看真是非常對,卻也做得太早了,後來沒能堅持下去,有收手一些。

但是我要強調一個紀律原則,就是不論看對看錯,我操作全球資產配置十九年來,股三成、債七成的比例,調整幅度絕不超過一○%。先把犯錯的空間定好,即使趨勢或時機看錯,也不會把一切都輸掉。

今年全球景氣仍然不樂觀,但我每天看各項與信用、波動、流動性風險相關的數字。目前相關指標如全球證券市場波動率、公司債利差、銀行間隔夜拆帳利率等都有緩步降低的現象,代表市場沒有之前那麼緊張,因此我略為增加持股比例。現在投資要先看風險,因為儘管目前很多資產價格已經很便宜,但各種風險仍可能讓它繼續被壓抑要等到市場對風險接受度恢復,這些資產才有可能回到應有的水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