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流動性陷阱重現?

新金融世界
http://newfinancialworld.com/news.php?id=535

自2007下半年起,由次級房貸風暴所引發的一連串信用危機迅速席捲美國。聯準會為了刺激貨幣市場,從九月起一連降息共四碼之多。然而央行之擴張貨幣政策,到了年底最後一週卻仍未見明顯成效,市場也預期聯準會在2008年一月的會議中將再度降息。學術界和華爾街人士議論紛紛,發表其對貨幣政策之看法。利率已經降了一個百分點還是不夠的話,那要降到多少才夠呢?貨幣政策是否已經失效了呢?

其中Market Watch首席經濟學家Irwin Kellner提出,美國現在正面臨「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現象重現。流動性陷阱是由一代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時期,聯準會試圖不停降息加強資金流動,期盼經濟走出低迷的陰霾。不幸地,幾乎降到零的利率政策沒有得到效果,放款人不願出借資金,而可能的借款人也不願去借錢。多數的企業不願承擔新的債務,因為他們認為隨著銷售獲利慘跌,借錢也於事無補。


一般而言,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國內企業投資、民間消費,進而帶動經濟成長但當利率極低時,所有人都認為債券等債權類金融資產價格在「高點」,故社會上沒有人願意購買債券,轉而以貨幣形式持有資金(貨幣需求利率彈性趨向無限大),企業也無法獲得資金以增加投資,貨幣政策失去對經濟的作用力。此即凱因斯以降,學理上所謂之流動性陷阱

最近一個流動性陷阱的範例為90年代中後期到2005年的日本。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央行不斷降息以期刺激景氣,然而日本國民所得卻總是停滯不前。1999年日本央行採取學術界建議,開始實行零利率政策,但隨即於2000年八月結束;之後日本經濟仍舊一直未見起色,日本央行遂重新於2001年將利率降至零,並提供超量貨幣。如此持續長達五年,日本經濟才終於露出復甦的跡象,央行於2006年結束零利率政策。

回到2007年結束,2008年開始的今天,美國一樣出現類似流動性陷阱的徵兆。雖然就定義上而言似乎還不能稱之發生流動性陷阱(因利率尚未達到極低),但信貸市場緊縮,聯準會連續降息也不足以融化結冰的金融市場。若持續惡化下去,美國利率將低到不能再低,日本殷鑑在前,此時經濟要再復甦可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流動性陷阱的存在,顯示貨幣政策並不是解決經濟蕭條問題的萬靈丹。蕭條時國內市場需求減少,人民投資和消費降低,失業情況嚴重;在低利環境下,再加上投資者對經濟前景信心明顯不足,市場一片悲觀態度,使投資人即使獲得資金也不願意投資,貨幣政策更無法讓經濟復原。

總結之,聯準會在未來的政策決議時,勢必得更謹慎地決策,除了虎視眈眈的通膨危機外,流動性陷阱的惡性循環可能更會使美國得不償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