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如何退得早又退得好?

享有快樂與尊嚴的退休生活,有方法!
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 盧志高

面對退休年齡越來越早、平均壽命越來越長的情況,退休已成為許多人必須提前面對與規劃的大事。但如何才能夠既退得早,又退得好?

提早退休不僅是許多人的夢想,也是企業人力資源年輕化策略下,上班族必須面對的趨勢。尤其隨著國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面對退休後的日子,可能比在職期間還長的情況,退休已成為許多人必須提前面對與規劃的大事。

但民眾如何確保自己能夠退得早又退得好?

由本刊企劃製作的「理財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日前特別邀請ING安泰人壽保險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順才、淡江大學保險經營研究所所長郝充仁,共同探討這個問題,指導民眾如何輕鬆享有快樂與尊嚴的退休生活。

還有多少歲月要過?

林順才指出,許多人對退休之後還可以活多長,存有誤解,比如目前常說的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 AT Some Age),台灣男性約75歲、女性約80歲,其實是針對0歲剛出生的人而言,其他年齡層的平均餘命就不見得一樣。所以現年50歲的男性,如果也假設自己只能活到75歲,可能就會出現一些誤差。


真實的狀況是,林順才提醒,由於醫藥及生活水準不斷進步,各年齡層的平均餘命幾乎都會持續增加,所以絕大多數民眾都會活得比自己的預期還要長。一旦民眾以為規劃5到10年的退休需求就可以,卻不知道應該規劃25年至30年才夠,退休保障勢必出現重大缺口,所以做退休規劃,寧願早一點、多一點,以免退休後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郝充仁也表示,一個人會活多久,通常跟職業、生活型態有關,像是公教人員或一般上班族,因為生活作息比較正常,不論計畫50幾歲或60幾歲退休,確實都很可能面對「活的比預期長」這 事實,值得及早因應。

退休後的開銷比較少?

另一方面,許多人可能會以為,既然任職單位會提供退休金,政府也已推動勞退、勞保、公保等老年給付及相關年金制度,難道還不夠嗎?

林順才指出,確實不夠。他表示,台灣和多數國家推動的這類政策一樣,幾乎都只提供一些非常基本的保障,即使再考慮勞退新制的因素,以企業主每月固定幫員工提撥6%的收入作退休金來看,大多數還是難以因應退休後的生活所需。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算一算,及早開始準備。

此外,很多人以為退休後的開銷會減少,因為不需要經常打扮、交際;但美國曾經針對一些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民眾調查,發現他們退休後的頭幾年,開銷居然比退休前還多了1倍,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朋友吃飯、打球、旅遊,花費自然更多

林順才強調,其實許多人在退休前因工作忙,中午可能隨便吃個便當就解決了,一下班就趕回家休息,反而沒有太多開銷,但退休後是否還是如此,恐怕就得自己想清楚,千萬不要誤解退休後的開銷一定會比較少。

郝充仁則表示,雖然國人退休後大多會選擇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銷,但很多人在做退休規劃時,幾乎沒有考慮到老年的醫療及安養問題,而這些費用,恐怕更超過想像。因此,民眾在規劃退休生活時,必須一併考量這些因素,而且最好趁年輕時買足相關的保障,否則也會形成一大缺口。

規劃退休,越早越好

只是,許多人光是應付眼前的生活,可能都來不及了,尤其對年輕人來說,退休規劃好像是非常遙遠的事,有必要那麼早就開始準備嗎?

林順才指出,退休規劃就和理財一樣,從實際研究結果來看,都是越早做規劃,累積財富的效果越好。有一句笑話說:「計劃退休的最好時間已經過去了,第二好的時間則是現在。」所以不管民眾現在幾歲,馬上開始才是正確的做法。

但對於「月光族」、「薪光幫」,甚至過度使用信用卡來「預支」未來收入的年輕人來說,到底該怎麼做呢?

郝充仁表示,年輕人最大的資本,就是時間和體力,或許現在薪水不是很高,但只要態度正確,懂得利用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比如取得相關證照,投資自己,爭取未來可以有更好的薪水,相信也是值得的

從每天少喝1罐可樂做起

除了從前述「開源」的角度思考之外,林順才表示,「節流」也是很好的方法。

林順才指出,他曾經算過一些數據,比如很多人喜歡喝汽水、可樂、咖啡等飲料,假設每天因此花掉20幾元到30元買飲料,連續30年下來,就可能要花掉超過30萬元。

如果有人每天要抽1、2包菸,以一包65元來算,30年下來,甚至可能花掉100萬元。

而這些平常看起來不大的金額,他表示,如果都能好好的存起來,經過時間累積,其實都相當驚人。

因此,林順才建議,民眾不妨嘗試列出每天開銷的明細,然後每個月定期檢驗一下,看看究竟花了哪些錢?哪些開銷其實可以省下來?然後做為以後花錢時的參考。長期下來,雖然每次節省的金額可能不多,但聚沙可以成塔,如果又能選擇正確的投資項目,說不定可以累積出從未想到過的龐大財富。

郝充仁則強調「紀律」的重要性,比如民眾每月領到薪水時,應該先強迫自己存下一筆錢,剩下來的錢再供做日常花費,累積財富的效果應該會更好。而保險則是協助民眾達成前述維持「紀律」的理想工具之一,因為保險除了可以確保民眾定期提撥一定金額之外,因為不像銀行存款那麼方便動用,民眾也會比較「甘願」把錢擺在裡面累積。

哪些商品適合用來做退休規劃?

當然,可以用來做退休規劃的工具還有很多。林順才表示,有些風險比較高,比如股票、基金,但長期獲利也相對比較多,更是對抗通貨膨脹最好的工具。但對於比較保守的人來說,儲蓄險及債券也可以考慮 因為除了會有一些固定的收入之外,還可以保本。另外,以國人的習性而言,房子也是不錯的考慮,不但可以提高民眾的安全感,出租後還會有租金的收入,所以仍不妨放在投資組合裡面。

郝充仁則指出,工具本身其實沒有好壞,重點是適不適合?像是對某些人來講,養老險可能很合適,可是對有些比較了解市場的人來講,乾脆冒一點險去做投資,以獲得較好的收益,或許更好。但以最近全球股市的變動來看,大多數民眾恐怕就很難有效掌握,所以保險這類時間一到就強迫扣款的長期儲蓄工具,對某些人來說,還是比較有實質意義。

除了儲蓄險之外,林順才表示,保險公司也有一些跟投資有關的商品,比如相當熱門的投資型保單,還有一些年金商品,其實都是退休規劃的好工具。但民眾也不能因此捨本逐末,忽略退休前應有的保障,尤其如果民眾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還是要購買一些適當的保險,讓家人在自己退休前,也能夠獲得必要的保障。

至於為何美國、歐洲等國外賣得比較多的年金商品,反而不受台灣民眾青睞?

郝充仁分析,首先跟產品結構是有關,因為年金商品的附加費用相對較低,業務人員可以拿到的佣金也少,自然比較缺乏銷售的動機。其次則是政府始終未能提供適當鼓勵,比如提供稅負上的優惠,政府未來應考慮做一些適度的修改。

但即使目前尚無稅負優惠,郝充仁強調,年金商品因為可以保障民眾「不知道會活多久」的風險,所以仍是相當理想的退休規劃工具。但民眾若要讓這個商品有效率的運作,也勢必要先犧牲一些現有的享受,才能確保快樂與尊嚴地走完人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