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投資債券,現在正是好時機?

天下雜誌
記者:張翔一


相對於股票市場的「雲霄飛車」,波動幅度較小的債券,愈來愈受人青睞。
該如何投資,才能達到低風險、又穩定獲利的目的?

台灣近年來似乎吹起一股「債券」風。債券相對於股票市場的「雲霄飛車」,波動幅度較小,甚至有「避險」功能,日漸受到投資人青睞。

「以前客戶只問要投資哪一區的股票型基金,現在愈來愈多人一來就先問債券型基金及組合型基金,」新光投信策略投資處經理聞歆瑋說。

從整體成交量來看,國內債市在一片不景氣中,同樣逆勢上揚,創下了三百三十九兆六千億的交易額,成為全亞洲除了日本之外最高者。「等於平均每天都有一.三六兆的國內債券,在市場上被交換,」長期研究債市的台大財金系教授李存修解釋。

另外,過去給人封閉印象的台灣債市,也慢慢跟上國際化腳步,例如具有國際指標性的雷曼兄弟全球指數,即將於明年納入台灣債市。而今年十月中,國內的第一宗國際板外幣計價債券也正式上路。「我們cooking這個計劃整整兩年,」獲得首檔國際板債券承銷權的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說,「因為看好未來台灣債券市場,我兩年前就親自帶隊爭取這個案子。」

分散避險,佈局國際

這麼多有利因素,使得債券型基金,成為個人資產配置中,十分重要而熱門的選項。有心投資債市,但對債券認識不深的台灣投資人,該如何接觸這個市場?又該如何投資,才能真正達到低風險、穩定報酬的目的?

目前的債券型商品,主要可依「國內或國外」、 「直接或間接」兩大特性來分割成四塊。其中直接購買國外債券,受限於各國法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國內政府公債交易的門檻為五千萬新台幣,交易者通常為法人,一般投資人只能透過郵匯局,購買價格一百萬以下的小額債券。加上國內債市的部份結構性限制(見表一),因此分析師多會建議投資人,以國外的債券型基金為首選。

最近有許多理財專員積極鼓吹客戶購買債券,因為覺得未來可能美國會降息,建議投資債券。但事實上未來市場預期仍是「股市優於債市」。購買債券的最大風險,就是如果利率突然上揚,就會造成跌價。

ING投信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李正和建議一般投資人,「用一百減掉你的年齡,就是你投資在股市或股票型基金的比例,而減去的比例,就是投資債券的適當比重。」換言之,年紀愈大,風險承受度愈低的投資人,愈適合投資風險較低的債券市場。

投資債券是為了平衡你的投資風險,而不是高報酬。摩根富林明投信總經理侯明甫指出,全球債市目前沒有明顯的獲利成長,未來市場預期也是股市優於債市。但投資全球債市,在股市容易受消息面影響起伏的大環境下,可以充分達到風險分散的功能,是資產配置不可或缺的一環。

「國際債市跟股市的關係,就好像翹翹板,」李正和進一步表示,「股市不好的時候,通常債券表現會不錯,因此債券型基金很適合當避險工具,」而債券由於波動幅度較低,加上本身的利息,長期來看,整體報酬率甚至高於股市(見表二)。

目前國內可供選擇的海外債券型基金,可大致按投資地區的不同,分為美國、英國、日本、新興市場債券等,也可按計價幣值區分為美元和歐元區,另外還有高收益型債券、全球債券基金,以及俗稱「基金中的基金」的組合基金等等。

持續獲利的不二法門

投資人面對琳瑯滿目的債券型基金商品,應如何選擇?

元富證券副總經理宋倬仁認為,審慎評估後,「分散投資」及「長期持有」,是持續獲利的不二法門。「很多投資人在債市看好的時候,把債券型基金當成股票來看,甚至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一段時間之後沒有獲利,又想脫手,」宋倬仁認為,這樣操作,等於漠視投資債券以圖風險分散的原意。

「你不如用白痴投資法,例如新興、高收益、全球、美國各四分之一,」李正和說,「久而久之,就看得到穩定的報酬,相對風險也少。」

打破「穩賺不賠」的迷思

不過,台灣投資人,對於投資債券,普遍還有「穩賺不賠」的錯誤觀念。李存修認為,這與過去國內公債市場不夠透明,部份法人交互交易,自行製造行情,導致債券只漲不跌有關。「事實上,一個健康的債券市場,一定會有價格和利率的變動,」華頓投信副董事長羅立群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投資就算風險再低,都有賠錢的可能。」

投資債券型基金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匯率變動。李正和舉市場普遍看好的債券型基金為例,「比方美債是國際債券市場的龍頭,獲利率也很高,」李正和指出,目前在美國經濟緩著陸,市場普遍保守的大環境下,美國債市本身是穩定看好的,「但匯率一變動,比方台幣一升值,可能所有的報酬都被匯率吃掉。」

另外,每檔債券型基金,都有不同的持有年限,以及提前贖回等的相關規定,投資人應審慎了解,評估自身需求,再下決定。否則如之前在銀行通路大力推銷的連動債,理財專員未提醒投資人該商品的低流動性、以及銀行有隨時買回的權利,就引起許多風波。

此外,投資國外債券,該國的利率也是一把「雙刃劍」,「比方大家預估美元可能會再降息,這時候債券市場就很值得投資,」遠東大聯投資研究部副總陳俊憲說,債券的獲益率常相對於各國利率,「但反過來,要是聯邦準備局突然調升利率,債券就很可能會跌價,因為投資人會寧可把錢放在定存帳戶裡。」

「最健康的態度,是把債券型基金,當成資金的一個安全停車場,」李存修指出,目前海外債券的獲利率普遍有四.五%左右,比國內不到二%左右要高上不少。國內債券基金的利率也比活存高,又沒有匯率風險,更有與股市一同成長的可能性,因此很適合讓資金暫時停靠,「騎驢找馬」,尋找更佳投資標的。

最後,在債券型基金的選擇優先順序上,分析師大多建議,可以依序考慮「海外債券基金」、「組合型基金」(Fund of Funds)、以及國內的債券型基金,依照個人的風險承受度決定持有股債型基金的比例,並且盡量避免只持有單一幣值(如美元)計價的債券,才能達到盡量避免風險的原意。

在美國為首的全球經濟成長趨向保守,投資者日益重視風險控管與穩健獲利的大環境下,個人的資產配置中,要問的恐怕不再是「要不要」投資債券市場,而是如何審慎地選擇,並且適量地分配股債比率,才能讓投資組合,發揮最大功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