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富翁的誕生從存錢開始

存錢與否,不在於你賺多少錢,而是你的決心到底有多大。
http://www.cite.com.tw/book_except.php?ex=ro1001

美麗多金的何麗玲,對台灣許多女性來說是理財致富的具體寫照,記得在一場演講會上,有位大學生粉絲對她發問:「要怎樣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萬元?」
何麗玲微笑地說出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答案:「存錢。」

理財是一種人生態度,在當前強調消費的主流價值下,存錢似乎是不合時宜的舊式美德,不過它卻是進入財富王國的入場券,換句話說:沒有錢,一切免談。台灣從五十年前的貧窮小島蛻變為今日逾2,400億美元,居世界第四大的高外匯存底國家,靠的就是儲蓄。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曾說:「沒有一種獲利能比節省手中的金錢要確實可靠。」

但存錢是知易行難,尤其過程更可以說是天人交戰,畢竟趨樂避苦是人類的通性,所以存錢的同時必須先克服人性的弱點。

■ 積少成多成效驚人

回溯自己理財的過程,我人生的第一個10萬元的確是靠存來的:為了一圓留學夢,我從大二便開始接家教,加上暑期打工,並且把在學校獲得的獎學金存下來做為留學基金,因此大學畢業時,我的銀行存摺已經擁有10萬元。

畢業後我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不到2萬元,在希望盡快出國的驅動下,我以高標準自我要求,強迫自己每個月必須存下薪水的50%作為留學基金,就在這種刻苦自勉下,一年下來還真的紮紮實實存了12萬,加上年終獎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年我已經有了30萬元的存款。

第二年,我換了待遇較高的記者工作,薪水一下子提高了一倍多,而逐月存錢的數目自然也提高一倍。因為存錢的動機強,當然可以排除萬難,當時的我一方面努力找更高薪的工作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則是減少支出,包括回家跟父母同住,免除房租、避免去高消費場所,同時也絕少帶信用卡出門。

不要小看存小錢的效果,靠著每個月規律的存錢,以及年終獎金,讓我在離開校園兩年後赴美國唸MBA時,已經攢下80萬元的進修基金。

我的理財觀是:第一步先投資自己,而這也符合猶太人的賺錢哲學——教育是一件值得投資的事。

存錢與消費最大的不同在於你所存的每一塊錢是可以幫你賺進更多的錢,每存1元,就可以讓你和富翁的距離縮短一步。相反的,在你致富前所消費的每一塊錢卻會讓你和目標漸行漸遠。

老實說,單身要存錢比較容易,對於需要養家活口的家庭就較難擠出餘錢。不過最近我還是聽到一個小人物存錢的故事:有位來自廣州的SPA小姐,一個月薪水3萬元,先生在銀行上班,一個月4萬多元,家庭的總收入不到8萬元,而固定支出包括一個月逾3萬元的房貸、小孩上幼稚園每個月15,000元的學費、夫妻倆每人各5,000元的零用金和家庭基本開銷等等,但是扣除這些開銷,她還勉力每月儲蓄1萬元,就這樣,一年下來竟然也攢出10餘萬元來進行投資。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存錢與否,不在於你賺多少錢,而是你的決心有多大。

■ 設定目標堅持到底

在這裏,我提供大家一個存錢的小祕方:

一、設定存錢的目標:存錢的比例因人而異,通常是薪水的10%到30%,不過最好是在可以達到的範圍內盡量設定高標準。想想那位廣州小姐的例子,在大台北這高消費地區,以每月不到8萬元收入的雙薪家庭,一年內竟可以存下逾10萬元,由此可見,你的口袋能存多少全由你自己決定。

二、選擇存錢的方法:人畢竟有惰性,不妨透過強迫儲蓄的方式,如定存的零存整付、一領薪水就自動扣款;或是買保險,保險的投資報酬率雖然不高,卻能達到儲蓄的效果,像我的父母和公婆都是在年輕時買保險,因此存下不少老本。
我認識一位六年級的女孩,她用兩種方式存錢:一是透過自動扣款的方式,以定期定額買基金,她月薪3萬多元,每個月自動扣除5,000元,時間一久,幾乎忘了購買基金這檔事,到了一年後解約時卻拿回8萬元,對她來說有如一筆意外之財;此外,她強迫自己每個月存1萬元在活期存款。由於善於管理金錢,雖然收入不高,但和同學聚會時她卻發現自己比其他人還「富有」。

三、遇到加薪、發年終獎金時記得多存點錢:對於這些「意外之財」,可以選擇單筆定存的方式,將這筆額外的資金全數存起來。

四、記帳:何麗玲表示,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祖母就教她要記個人帳,在日復一日的記帳中培養出數字的概念,而且從帳簿中可以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直到今日她還是持續每天記帳的習慣。你記帳了沒?現在就趕快去買一本家計簿,作好資金管理吧。

五、少用信用卡、謹慎消費:金錢管理最大的敗筆就在於衝動購物,許多有錢人身上只帶現金,沒有一張信用卡,甚至連口袋裏的現金也都有一定限額。像我小姑每次上菜市場只帶1,000元,她表示如此一來就不會亂買。這點看似容易,執行上卻很難,許多人一到大賣場就會忍不住大買特買「特價品」,卻往往因此買下許多不必要的東西,讓錢於無意識中流失。

如果用數學方程式來表示,即快樂=財富/欲望,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增加象徵財富的分子,卻可以將代表欲望的分母縮小,一樣可以達到快樂的境界,將欲望縮減可以視為存錢的起點。

大家都知道,最快的致富方法只有繼承龐大遺產或者是中樂透頭獎,但是如果它們都不眷顧你,那你就只能老老實實從存錢出發,可別小看這支進入財富王國的鑰匙,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別忘了千里之路始於足下。

■ 告別薪水階級

理財不是為了數字的累積,而是為了追求優質的生活品質。

存錢只是理財的起步,想要預約大財富,就要進行投資
我有一位朋友滿腦子的創意,在手機還很稀奇的年代,政府剛開放電信事業,他卻已經嗅出這將是人類生活的一大變革,所以就開始投資與手機相關的產業,不過當時他並沒有充足的資金,於是便從60萬元的小額信貸著手,利用時代的變革,抓住機會,放手一搏。

因為懂得用「OPM」(other people's money)的理財之道(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便曾說過,最聰明的人是懂得跟銀行借錢的人),我這位朋友利用銀行的資金,在新科技的變革中進行財富重分配,現在的他單身多金,隨時開著心愛的Poche跑車在高速公路上飆技,假使當初他沒有向銀行借貸,單靠在銀行當專員的薪水,到現在可能只有微薄的積蓄。有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聰明的你能不理財嗎?

我曾經採訪一位任職於金融業的主管,他最喜歡以共產黨(一窮二白)稱呼自己的太太,因為太太嫁給他的時候,全部的嫁妝就只有銀行裏7萬元的存款和只繳了三期房貸的小套房,以及一堆衣服。他常說:「因為我家有個共產黨,讓我不得不理財」。他的投資方式開始時相當保守,先從債券市場著手,進而操作股票、歐洲債券,現在已經和朋友買地蓋房子了。腰纏萬貫的他最感謝的就是太太,因為是太太的貧窮「幫」他積極脫離薪水階級。

■ 將理論轉化為行動

我自己也有一個理財成功的經驗。當年從美國唸完MBA後,我並沒有像大多數的同學一樣選擇到銀行上班,或是到企業界去從事財務工作,因為崇尚自由,所以我選擇當一名財經記者。

即使是唸財務管理,深知不能把錢死放在銀行,但諷刺的是,縱使每天我在報紙上頭頭是道地分析各種理財商品,同時精準的分析利率和匯率走勢,但事實上卻完全是紙上談兵,自己根本沒有任何實戰經驗。主跑了三年的債券市場,我卻不曾做過一筆交易,唯一的「理財」管道只有定存和標會,甚至還曾很遜地被人倒過會。

有一陣子我的確很鬱卒,空有一堆理財的論調卻無法實踐,直到有一天研究所的同學在一家證券商擔任承銷小主管,他向我兜售聯電的可轉換公司債,才讓我踏出理財的第一步。

可轉換公司債(CB)是一種股權和債券結合的商品,它的特性是「進可攻、退可守」,在十年前那種高利率時代,CB附予投資人一個轉換股票的權利,一旦股票上揚可以享受資本利得,如果股價毫無起色,只要公司沒有倒,通常三年後可以賣回給發行公司。由於當時的賣回利率平均都在7%以上,接近定存的概念,很適合保守的投資人。

那時我同學拍胸脯保證,說CB這種商品最怕發行公司倒閉,而假如聯電出了問題,那麼台灣的電子公司所剩也就沒幾家;他一面告訴我風險有限,一邊又對我勾勒聯電股價上漲的遠景,就在人情壓力和想要牛刀小試的心態下,我啟開了理財的處女秀。老實說,當時我只熟悉金融業,對CB只有初淺的概念,至於聯電的業務、財務狀況,憑良心說還真是似懂非懂。

當時CB最小的認購單位是10張,即100萬元,對於一個剛開始工作的菜鳥而言,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的資金,於是我找了同組的同事,向她們宣揚CB的好處,就這樣,三名小女子就在「不要將錢放在定存」的信念下,共同買下聯電的CB。

在股票市場永遠要記得,炙手可熱的東西是輪不到我們這種平凡人,因此容易得到的東西註定要住進套房,由於我們所購買CB的轉換價格高於聯電的普通股,所以當可轉換公司債一掛牌,就跌破100元的面額,當CB的股票部分失靈後,就只好把它當作債券、領利息,或是等著三年時間到後再賣回給公司。

不過聯電畢竟是一家具成長空間的公司,好股不寂寞,一段時日後CB隨著普通股股價上揚而重回票面,我的同事們因為擔心,在面額漲到103時趕緊賣出,結果平均1張只賺3,000元。原本我也快忍不住想賣出,但卻因為遇上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而有不同的抉擇。

在一次銀行聯貸案的採訪中巧遇曹興誠,當時挺著大肚子的我很菜籃族式地問他:「董事長,我有投資聯電的可轉換公司債,你覺得可以長抱嗎?」曹興誠指著我的肚子,很巧妙地回答:「它可以讓你的小孩念到大學。」就在大老闆的背書下,讓我手中的5張CB沒有輕易賣掉,結果不到二年的時間,當時投資的50萬元已變成250萬元,那是我必須不吃不喝工作二年才可以存到的薪水。

幾年後因緣巧合,我的小兒子竟然與曹興誠的小兒子就讀同一家幼稚園,在一次教學觀摩活動中,我看著兒子與小曹一起做幾何鉛形板(蒙特梭利教學的一種學習工作)、一起學煎蛋、做縫工;以及在萬聖節的party中手牽手,一起上街大喊「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雖然我沒有曹興誠的聰明與財富,但是透過理財,讓我的小孩可以和曹興誠的小孩上同一所幼稚園、受同樣的教育,這就是理財的魔力。

不過我們身邊也不乏聽到因為借貸投資,而陷入萬丈深淵的例子。股海險惡,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股票投資,為了避免萬劫不復、越理越糟,建議在可承受的範圍內撥出一定額度來學習理財,例如拿出讓你可覺得安心睡覺的資金,如20萬。這20萬元就當成買鑽石,鑽石不會動,但這20萬元卻可以給你一個千變萬幻的機會,且將風險就鎖在這20萬元。理財的目的不是要在高空走鋼索,也不是跳火圈。

理財不是為了數字的累積,而是追求優質的生活品質,只要你有一顆學習理財的企圖心,並且付諸行動,展開理財之旅,相信不久的將來,你一定可以告別薪水階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