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從庶民經濟談生活投資

非凡新聞周刊181期 文 夏韻芬

我的好友于美人一向是位生活實踐家,喜歡美食、熱中體驗,有一次提起她的生活投資法則:有一天發現愛之味的泡菜真好吃,不管是當成開胃小菜或是煮火鍋都美味,當有一次市場全部缺貨時,她決定投資愛之味!雖然一兩天吃不到,但是股價賺一天,可以吃上一整年,不過,那一次,她的投資並未成功。

生活指標,並非經濟指標

後來,于美人身邊的好友侯昌明頓悟「白菜」是有季節性的,一陣子買不到泡菜是正常,不是賣到翻,更不是股價大漲的保證!

其實對一般投資人來說,經濟指標並不容易弄懂,但是生活上的指標相對簡單多了;以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為例,調查四百多個項目群中,連房租、學費都算在裡面,不過房租是店面租金,跟民眾每天生活有關的畢竟少數。


以近期CPI為例,去年上漲三.五三%,今年預測下跌○.六八%,但大家卻感覺菜價上漲、油價漲、計程車費、雞蛋、奶粉都在漲價,但是3C通訊都在跌,以行動來說,油價漲、手機跌,一平均就沒漲,不過大家一星期要加一次油,卻不會一星期換一支手機。

最近新閣揆吳敦義,新上任就提出「庶民經濟」這個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新名詞,先不論「官」與「民」,或者是「庶民」與「富民」的關聯,庶民經濟希望達到更貼近人民生活,真正能讓民眾感受到經濟興衰,立意其實不錯,不過萬一發生誤導,投資人的損失不會比較少!

儘管股市點數、餐廳生意,甚至娛樂場所生意、航空貨運業務,以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貨櫃車數量等,都是投資人容易理解的經濟狀況,不過萬一判斷失靈,指標意義就會讓人懷疑。

謬誤觀察,造成投資風險

我有一位友人,深信「房子買在捷運邊,一定賺」的金科玉律,不過當他跑去高雄買屋時,這項鐵律完全失效,因為高雄人喜歡騎機車,加一次油一百元可以跑一星期,不會喜歡去搭捷運!其實高雄跟台北不到四百公里,但是買屋的觀念卻不相同。類似這種直覺式的、從周遭生活環境的接觸判斷,大膽結論當前的經濟情況,很可能會犯下「單一結論」的謬誤。

有人去百貨公司逛街時發現「人潮洶湧」,於是判斷景氣回升,回去大膽買股票,也許沒發現「剛好這家公司在做打折、促銷活動」,也許隔壁街的百貨公司已經倒閉。也有人興匆匆的在晚上九點去觀察「餐廳」的景氣,走進一家餐廳卻發現「沒有半桌客人」,於是就「強烈感受」到台灣景氣差到不行,甚至延伸解釋到全球經濟,然後回去把家裡的黃金賣了,那也是會出現風險。

除了單一風險,還有量化與質化的問題。如果手上有這家餐廳每日、每月、甚至每年營業額的數據,我們當然就可據以判斷當前這家餐廳附近區域的經濟活動概況。但如果你只是一天的路過,或是過了晚餐的高峰期,那就會陷入上述的風險。

其實「庶民經濟」概念,應該說是經濟學上所謂的「街頭景氣指數」(Street Corner Index),這些指數也許有趣,但難登大雅之堂,也無法得到共識

行政院已經決定,要在一個月內訂定庶民版「生活物價指數」,內容要貼近民眾感受,並以民眾最直接相關的物價來表現,未來也將定期公布,並供政府決策參考。

效法巴神,實踐生活投資

其實政府不需要大費周章編列新的指數,只要相關部門多講一些民眾聽得懂、感受得到的經濟表現,也許足夠。

我也要提醒大家,有了庶民版生活物價指數後,不表示目前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及CPI等經濟指標不重要,而應佐以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才是生活投資的實踐家,也是師法股神巴菲特的最佳投資法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