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特刊 基金特刊 2008-11-28 撰文者:王志鈞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財務需求會有所不同,投資態度也有變化,根據年齡階段調整資產配置,就能降低景氣波動干擾,順應不同時期的風險承受度,滿足當時的資金與投資需求。
當投資人理解所謂「資產配置」,就是了解自己資產的最大風險容忍程度,並根據這個風險容忍程度來建立投資組合後,接下來,我們就必須認識各類投資商品的風險程度。這兩部分,是本刊第一、第二篇的重點。
透過第一篇,我們認識了資產配置的簡單流程。讀過第二篇之後,投資人進一步深入認識6大類投資商品的風險與報酬特性。接下來,我們就可從本篇開始,在實務上開始進行符合自己需求的資產組合。
風險配置 要隨年齡階段調整
但別忘了,投資人的風險容忍程度,是源自於投資人自身的性格,也更多來自於自己身處的年齡階段,所能接受的資產虧損狀況。在財務規畫實務上,後者遠比前者來得重要許多。
《資產配置投資策略》一書作者李察˙費利(Richard A. Ferri)指出:「隨著時間經過而年齡增長,我們的財務需求會有所不同,對於投資的態度也會產生變化。」
費利表示,年輕投資人擁有的最大優勢,就是時間,年輕人可以做各種投資嘗試,承受得起錯誤,因為有很多時間可以彌補。更何況,一個年輕人也沒什麼可供損失的資產。
例如,一個25歲的年輕人,帳戶10萬元產生3萬元損失,跟一位55歲的中高齡者,帳戶中1,000萬元損失300萬元,同樣都是資產虧損30%,但所能承受的損失代價遠遠不同。這也意味著,投資人必須明白自己的年齡與資產狀況,並根據不同人生階段的責任與風險狀況,建立符合自己財務需求的資產組合。
費利把人生階段區分為:早期儲蓄者、中年累積者、即將(活躍)退休者與成熟退休者。這些投資人的特性分別如下:
早期儲蓄者:年齡約介於20到39歲間,這些投資人剛踏入社會,或剛成家立業,擁有的財務基礎還很有限,但充滿野心。
中年累積者:年齡約介於40到59歲間,這些人的家庭與事業已有了基礎,累積了一些資產條件,他們對未來人生的發展階段也已經定型了。
即將退休者:年齡約介於60到79歲間,這些人是即將或準備退休者,也包括退休後仍積極、活躍地管理退休資產的一群銀髮族群,所以也稱之為活躍退休者。
成熟退休者:這是指銀髮退休者需要家人長期性的照顧,因此財務問題通常由子女或家庭其他成員共同決定,而非由自己進行積極的規畫與管理。
費利建議一般上班族採取「策略性資產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來做為達成各項理財計畫與目標的方法,因為這種做法不用猜測市場底部或高點,只要把資產分配於股票、債券、房地產與現金之上後,整個根本結構就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投資人只需要定期根據市場變化作資產組合的「重新調整」(rebalance)即可。
根據這種做法,投資人只須根據人生四個階段所能接受的風險容忍程度,就可以宏觀調配出不同比重配置的資產組合模型;而自己主觀上的投資性格,則成為宏觀架構下的微調基準。
值得留意的是,這種策略性投資組合的建議,要求投資人放棄猜測進場點與出場點,屬於一種被動、長期的資產組合架構。投資人唯一要做的,是藉著有紀律的重新調整投資組合比例,在債券有獲利而造成部位增加時,降低債券部位並逢低增加股票部位;或者反過來,在股票有獲利時,減碼股票並增加債券部位,以維持股、債部位在原定資產組合架構上的應有比例。
不過多數台灣投資人在性格上,比較屬於主動型的資產管理者,因此,另一種被稱為「核心∕衛星」的資產配置法,便成了一般大眾喜歡採行的方法。
核心配置不可少 被動式投資促成穩定獲利
著有《不理財也發財—我的幸福理財書》一書的政治大學財管系教授周行一指出,一般人投資組合中應包含核心投資與衛星投資,核心投資是為了達成理財目標所組成的,但如果投資人還有餘力進行別的投資,則可從事衛星投資。
周行一認為,核心投資是指有一個長期的理財計畫目標,投資人根據這一個目標來設算每個月應該進行的投資額度與投資報酬率;至於進行完核心投資以後,若還有閒置資金,才可將多餘資金拿來做衛星投資。
衛星投資可說是一種戰術性的資產配置,它允許投資人根據某種市場狀況,進行波段操作,因此,準確的研判進出場時點是提高獲利報酬的主要關鍵。
相對的,核心投資的特性則是風險分散、被動、中長期持有,不做頻繁交易,並靠資產配置獲利。這與費利所指的「策略性資產配置」做法是相同的。
舉例來說,假如一個30歲的年輕人計畫60歲退休,退休後想要有3,000萬元的資產,那麼他倒推回來,從今年起就必須每個月投資5萬元到某一個投資報酬率 10%的標的,才能達成目標。那麼這5萬元,就是核心投資。假如這個年輕人每月有6萬元的積蓄,那麼多出來的1萬元資金,他就可以拿來做比較高報酬、高風險的衛星投資。
「投資人一定要先搞懂自己的投資策略與定位」,周行一解釋說,「因為在核心與衛星的不同投資策略上,操作的策略與選擇標的也會不同。」
當然,衛星投資也可以進行資產配置,以分散投資風險。投資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性格是屬於積極、穩健或保守,並透過市場趨勢的研判,將高風險資產的部位分別控制在衛星資產組合中的高、中、低等不同比例的位置上。
但進行衛星投資配置時,投資人也別忘了,核心投資是一定要有的資產,且這一個資產部位絕對要進行資產配置。
誠實面對風險承受度 投資計畫才能成功
在人生不同階段,核心與衛星資產比重也要調整。年輕時期,核心與衛星投資可保持3:7;30歲成家以後,兩者部位應調整為5:5;到了40歲中年以後,核心與衛星資產應該調整為7:3;至於年過50歲並接近退休之齡後,核心資產應該提高到90%到100%。
投資人根據自己的年齡階層,在大架構下設算出核心與衛星的資產比例後,接下來再根據自己對風險承受的高、中、低屬性,設定自己在資產組合上應該採取積極、穩健或保守的投資策略。
一般說來,商品的高報酬率與高風險是相對應的,投資人在預期高績效前,也要考慮一旦風險發生時,自己的投資停損點應控制在哪裡。投資人如何根據自己的性格來配置報酬與風險最適宜的投資組合,便是投資成功的關鍵。
以下簡單分析三種性格者的風險停損策略:(編按:由於房地產、保險及另類投資,牽涉金額較大,投資人應另行考量可配置財力;故本篇僅就股市、債市、固定收益類型商品可配置金額為母體,進行配置建議)
保守型投資人:無法忍受短期內承受高風險資產的10%以上的投資虧損,因此應該提高債券型基金或股債平衡型基金的部位到50%以上,因為這類型基金的投資報酬率約在4%到6%,一旦資產組合中的股票部位虧損10%,總體資產仍能維持正報酬。
穩健型投資人:能容忍10%到20%的虧損幅度,可提高股票類資產的比重到60%以上,因為股票型基金投資報酬率約在8%到12%,高成長型基金甚至可以有15%以上的績效,但市場一旦轉入空頭,投資人短期內可承受相對幅度的波動,加上另有40%的債券型基金,能適度平衡最壞狀況下的虧損。
積極型投資人:能承受20%以上的波動幅度,因此可以提高成長型股票(基金)的比重,因為這類資產在多頭時期能有15%至20%以上的績效表現,但在市場波動激烈時,下修調整幅度也很驚人,必須要搭配適度的債券部位以保護最壞狀況下的資產部位。
費利指出,投資人如果事前有資產組合計畫的話,這個計畫通常不會造成投資失敗,而是投資人中途放棄計畫,因此,如何在實際執行投資計畫前,確定好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處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就是資產配置的關鍵重點。
但問題是,費利也認為,投資人實際上在進行性格檢測時,往往也會高估自己所能忍受的風險程度,造成最後投資計畫的停擺或中途出場。所以,誠實面對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是投資人啟動投資計畫前一定要嚴肅面對的課題。
*你是能承受風險的人嗎?
以下問題,能協助你認識自己是否是一個能真正執行資產組合策略的投資人:
Q:當你將畢生多數的積蓄約1,000萬元,分成股、債各半,50%投資一檔全球型共同基金,剩下50%投資一檔全球型債券基金時,結果剛好發生全球金融風暴,你的股票型基金虧損30%,債券型基金卻獲利10%,而眼看著股市死氣沉沉,你會採取什麼動作呢?
A:1. 將部分股票型基金進行停損,並將資金轉移到債券型基金以降低投資風險。
2. 暫時不採取行動,直到投資市場明朗化為止。
3. 按照預期計畫,賣出部分債券型基金,並逢低申購全球型股票基金,以維持股債各50%的資產比重。
*風險測試分析
答1.的人:基本上你是一個無法接受風險虧損的人,這如果不是因為你在進行投資性格測試時口是心非,就是你對資產配置的原則並不清楚。
答2.的人:你似乎還不是很清楚資產配置中的「重新調整」原則。
答3.的人:你擁有正確的資產配置觀念與執行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