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30歲開始規畫 15年賺足退休金年

Smart智富月刊 1月號 第125期 【文/張國蓮】

李家茂不但比別人早開始思考退休這件事,且為達成理財目標,他還依循「先賺錢、存錢、省錢,然後才錢滾錢」的順序,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讓他只花15年,就能達到別人必須工作25年、甚至40年才能達到的退休目標。

退休,是一種資格,你可以先取得,然後,換一種心情,繼續再工作

上櫃公司太平洋醫材(太醫、4126)副總經理李家茂做到了!1年多來,他先賣掉抱了3年的台股,再把持有兩年多的中國相關基金全數出清,最後將買了半年的能源、原物料、農金股票指數型基金(ETF)獲利了結,結算一下,資產翻了3倍,順利達成5年前設定的退休目標。

雖然提前達成理財目標,讓李家茂取得退休「資格」,但他決定延後退休年齡,因為「我已經把可能干擾退休生活的所有風險都『管理』住了!」接下來,隨著財富根基更穩,李家茂為自己定了一個「1億人生」的新目標:要存到1億元,再加買一間房子。


只花15年,就能達到別人必須工作25年、甚至40年才能達到的退休目標,憑什麼?「提早規畫」是關鍵。

「我總是比別人早恐懼!」李家茂一語道出退休理財目標能提前達陣的關鍵。他不但比別人早開始思考退休這件事,且為達成理財目標,他還依循「先賺錢、存錢、省錢,然後才錢滾錢」的順序,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好習慣1》降低損失 一有風險就全力防堵

工作前5年、月薪只有2、3萬元,李家茂當時的生活是「住家裡、中午帶便當」,少花錢,因此單月花費從未超過薪水收入,每個月一定有錢可存。現在,即使薪水翻了6、7倍,但用力存錢的習慣,從未改變,目前每月平均可存下2~3成的薪水。

不只認真存錢,對任何可能影響退休金的風險,李家茂更是全力防堵,用100%的執行力去保存辛苦累積的財富。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當時,他正進行移民紐西蘭的計畫,在紐西蘭當地銀行存放了不少紐幣。風暴開始,紐幣還未大貶,但他與朋友討論後研判,紐幣遲早會走貶,當天下午得出結論,馬上訂往紐西蘭的機票,隔天一早立刻啟程,迅速將在當地存的紐幣轉存美元,避開紐幣大貶損失。

好習慣2》資產配置 以薪水、收租固本固本

40歲以前,李家茂的投資理財資金主要靠薪水結餘及投資獲利的滾入,在亞洲金融風暴前的台股多頭行情中,曾經獲利翻2倍,但投入資金有限,整體資產增長不多,不足以做資產配置。

因工作需要,這位學會計的上班族持續對經濟環境變化保持敏銳觀察。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發生,股市低迷,房市更在走了10餘年空頭後,繼續挫低。當時,因考慮小孩學區因素,加上判斷911(恐怖攻擊襲美事件.)、921(集集大地震)、SARS等重大事件後,重創房地產的大利空發生機率已低,買房時機浮現,於是他趁低價一口氣在天母買了兩間房子,一間自住,一間出租。

這兩間房子都是貸款買進,一方面享受房貸利息抵稅的好處,一方面可降低籌措自備款的壓力,盡量拉高租金收益。因在房地產投入大量資金,他開始做資產配置。其中,嚴控家庭現金比率一定要達總資產10%,保持資產流動性。至於房地產投資則占資產的35%,這部分是一面賺長期增值收益,一面可以收租,增加穩定的現金流。至於其餘55%,則用來投資股票和基金。

好習慣3》謹慎投資 追蹤社會現象、技術指標

談到投資,曾在證交所、券商工作過的李家茂,和一般人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永遠比市場先恐懼,總能比一般人提早看到引發恐懼的跡象。至於這些跡象要到哪裡找?答案就在「追蹤社會現象和技術指標」。

以社會現象為例,李家茂回憶,2006年底,一則高盛證券員工全球平均分紅6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000萬元)的新聞,不知羨煞多少人!全球股市多頭氣焰高漲,身邊親朋好友都說這次不但要把上次虧的賺回來,還要多賺一些!接著,2007年中,美國次貸風暴發生,但股市樂觀氣氛卻沒因此降溫,走在馬路上、去餐廳吃個飯,都會聽到有人高談闊論國內外股市,讓李家茂擔心:股市是否已經過熱。

他反覆思索:散戶永遠是最慢進場,若連最慢進場的都進來了,哪裡找新錢來推高股價?最後,他告訴自己:這機會不大。除非未來前景沒有烏雲(但其實已發生次貸風暴),否則漲高的股市,在後續新資金有限下,遲早要下來,進行一波修正。

隨著愈來愈多指標都發出示警訊號,李家茂決定清光手中持股。因為他不斷提醒自己:「只要一次沒逃過,可能就會賠很慘」。

正因為比一般人提早恐懼,所以即使沒有賣在最高點,也能在市場仍處多頭氣氛時出清投資,讓家庭資產翻了3倍。現在,李家茂每天好整以暇地看著股市探底,除了告訴自己「等待機會,也是一種投資!」同時,也暗自高興,老天爺又為他創造一次比SARS、 911更好的底部進場機會,握著手中現金,摩拳擦掌等著低點到來,期待數年後,達成自己新設的「1億人生」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