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平民拼百萬 救救我,我的理財問題如何解決?

沒錢、不懂、賠錢都不再是藉口
《iMoney愛理財》第9期 文◎劉以親

人不理財,財不理你,但理了財,就會招來財的眷顧嗎?那可未必。理財計畫不在於投入多少金額,也不在於花多少時間,重點在於正確且有耐心的執行,一旦發現問題適時修改,才能享受開花結實的回報。

延續「百萬富翁大調查」的內容,在這次網路調查中,本刊特別針對網友的理財行為,提出一個疑問:「你認為自己的理財計畫,最大的問題在哪?」請網友檢視自己的理財究竟出了什麼狀況。

在3,240份有效問卷中,最多人票選的前5大問題分別是,「每月結餘不多」、「對理財工具了解不夠」、「完全不懂理財」、「只敢存定存」、「投資太衝動」。針對這些狀況,本刊特別邀請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及安睿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劉凱平,以豐富的專業經驗,建議讀者該怎麼解決,讓你的理財計畫撥雲見日。


狀況1:每月結餘不多

大學畢業1年多的小真,在一家貿易公司擔任業務助理,月薪2萬6,盤算她的支出狀況,每月固定要繳8,000元的房租,扣除三餐外食費用、日常開銷,偶爾再跟朋友出門逛街、玩樂,時常還不到月底,荷包就已經拉警報,薪水結餘不多的小真,最苦惱自己沒錢可理。

癥結:缺乏正確的儲蓄習慣。

建議:蕭碧華認為,所謂理財不是只有投資,而是安排自己的生活,將手上的錢發揮極大的效益,站在花錢的角度,有薪水入帳就會出現理財行為。每月結餘不多的人,主要癥結在於沒有養成儲蓄的習慣,劉凱平表示,正確的儲蓄觀念是收入先扣除儲蓄,最後結餘的部分才是花費。小真的狀況,兩位專家異口同聲建議,要養成記帳習慣,每月編列儲蓄的預算,並設立理財目標。此外,兼差增加收入也是改善結餘不足的方法。

從上游開始整治

記帳習慣可以幫助了解每月支出的內容,從中尋求節省開支的機會,發揮事後檢驗支出及事前熟慮預算的作用,劉凱平舉自己天天記帳為例,清楚追蹤每分錢的流向,有助於修正偏差的花錢行為,「理財就像整治河川,上游的水被污染了,下游當然做不好。」

蕭碧華建議,儲蓄的預算可採「乖乖繳」的方式進行,「像水電費帳單就是每月固定要繳的,帳單一來非繳不可,所以也要讓你的儲蓄變成『乖乖繳』,」例如:定期扣款基金或是零存整付到另一個帳戶,在薪水入帳日當天就乖乖繳,「否則沒有預先盤算,很容易就把錢花掉了。」此外,設立理財目標會讓人有執行的動力,有助於加強紀律儲蓄的誘因,當目標達成時,成就感比什麼都讓人開心。

狀況2:完全不懂理財

對金錢沒有概念的文彬,一直過著有多少錢就花多少的生活,即使年屆三十、入月3萬5,手邊仍舊沒有存款,完全不懂理財的他,有感於日子不能這樣過下去,卻又苦腦不知該怎麼辦?

癥結:缺乏明確目標,誤以為理財門檻高。

建議:劉凱平表示,理財不在於懂不懂,而是知不知道自己的快樂在哪裡?目標在哪裡?手上有多少就花多少的人,大多是缺乏明確目標的人,不知道存錢的目的為何。蕭碧華也強調說:「學習理財是願不願意,而不是會不會。」建議文彬一開始不妨尋求專業顧問的協助,先依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勾勒未來短、中、長期目標,接著按部就班朝目標前進。

千元跨進投資苑

劉凱平建議,先釐清目標,再推算需要多少錢能達成,如此一來,大致就知道薪水有多少比重必須存下來,「例如:計畫在40歲提前退休,希望每月至少有3萬元生活費、每年出國旅遊等構想,因此必須存下多少錢。假使算出來是一筆大數目,必要時可回頭修正目標,像是延後至50歲退休,或者退休生活更樸實簡單一點。」

至於如何學理財,蕭碧華表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熟悉的領域學,年輕人所得不高,基金是容易入門的商品,她強調:「理財門檻其實一點也不高,3,000元就能定期定額投資,甚至有些投資型保單只需1,000元。走趟銀行或保險公司,會有很多人樂意教。」

她建議不妨開立網路帳戶,利用方便即時的網路平台,交易報表完整、投資資訊又多,網路交易還能享有優惠,好處很多。

狀況3:只敢存定存

敏惠是個專職家庭主婦,工作繁忙的老公固定將薪水交給她,舉凡家裡的大開銷、小支出都由她一手打理,老公辛苦賺錢她都看在眼裡。因此,敏惠力行節儉存下小積蓄,但生性保守、害怕賠錢,只敢把錢擺定存,看著定存利息愈來愈少,她不禁大嘆:我的理財方式錯了嗎?

癥結:盲目規避風險。

建議:劉凱平說:「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存款利率不足以滿足生活需求,」大家都要認清「投資報酬率、風險、時間」三者之間的關係,「合理的承擔風險,才能換取投資報酬率。」蕭碧華認為,懂得儲蓄是敏惠最大的優勢,她需要做的是,用功學習其他投資管道。「把耳朵打開,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最好有2∼3個理專可以諮詢。」兩位專家都提醒敏惠,想賺取超過定存利率的報酬,就得拿出冒險的精神及準備。

建立風險承受額度

去年金融風暴衝擊全球,大環境劇變,投資工具的報酬率慘不忍睹,若說銀行定存是最安全的地方,可能有人會吐槽說:「美國的銀行都會倒閉了!」而以台灣而言,去年定存報酬率確實「幸運」打敗不少工具。但蕭碧華提醒,受到景氣改變的影響,現在一年期固定定存利率只剩0.77%,這樣的低利水準,積極的投資人要有「挑戰」的魄力。劉凱平認為,風險不能盲目的規避,而是應該有效管理,依據個人的資產狀況、風險忍受度,在不影響基本生活需求的情況下,建立自身足以承擔的風險額度,以求獲得較高的利潤報酬。

狀況4:對理財工具了解不夠

身旁的同事熱烈地討論,「我昨天買10張XX股,賺到一根漲停板」、「前陣子我投資很夯的XX基金,績效不錯耶!」……俊祥總是在一旁聽得心癢牙也癢,回想自己幾次賠錢的經驗,不乏盲目跟著流行投資、聽信別人的明牌……等等,對理財工具了解不夠是他最大的毛病,該怎麼做才能少繳學費呢?

癥結:沒找到適合的工具

建議:「投資不能心急,一切都要回歸基本面。」蕭碧華苦口婆心地告誡投資人。她給俊祥的建議是,投資要靠自己做功課,股票漲有其原因,親自去驗證每件事情背後的真相,會比聽信明牌來得可靠。無獨有偶, 劉凱平也叮囑不能操之過急,找明牌、跟流行的不理性行為,只會犯下更多的錯誤,最後結果事與願違。「理財規畫並不是短期內讓錢變多,而是讓一生變得更幸福快樂,從快樂之中賺更多的錢。」

摸熟遊戲規則

不論任何遊戲,唯有清楚規則才有機會勝出,對理財工具了解不夠,因而失敗賠錢,代表投資人買了不熟悉的商品,因此,加強對投資工具的認識是不二法門。抑或投資人根本就挑錯工具,買了不適合自己屬性的商品。例如:明明是保守型的投資人,卻買風險波動度高的基金,導致一賠錢就受不了退場;而積極型的投資人卻誤買固定收益的基金,中途按捺不住低報酬又停扣贖回。這都是不適合的投資行為。

狀況5:投資太衝動

熟衷投資的莉雅,曾經單押一檔股票賺進數十萬元,也有過單筆買進某檔基金獲利30%的經驗,行情好的時候,大膽投資讓她如魚得水,但每每遇上行情反轉時,她也總是來不及逃,幾年下來,賺進賠出還是沒讓資產增加,朋友告誡她:「妳就是投資太衝動了!」

癥結:錯把「投機」當「投資」

建議:劉凱平認為,投資太衝動最大的問題是錯把「投機」當「投資」,「理財目的在求『夠』,而不是求『多』」。蕭碧華則是點出了莉雅資產配置不恰當的缺點。專家建議莉雅應該先認識最穩健的投資,在正確的資產配置及風險管理下,進行長期投資

找出適合的策略

積極型跟保守型的投資屬性不同,獲利滿足點亦不盡相同,投資策略自然有所差異。有人追求絕對報酬,賺10%就跑;有人喜歡長線投資,搭配波段做停利,這其中都沒有所謂正確的策略範本,蕭碧華表示,不管是股債搭配的策略,或是核心搭配衛星的策略,適合自己的策略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文章 專家小檔案

蕭碧華
學歷:美國丹佛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
現職: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
經歷:怡富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
怡富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副總經理
摩根富林明證券公司總經理


劉凱平
學歷:美國北伊利諾州州立大學企管碩士
現職:安睿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
經歷:元富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總經理
元富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
台北花旗銀行消費者金融部經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