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6個行動改變你 行動1:揮別笨儲蓄

利息難賺 理財要更積極
《iMoney愛理財》第9期 文◎盧燕俐

儲蓄是種美德,但在低利率時代,把錢放在銀行定存,只會越來越薄,不如跨出步伐,鎖定能增值的理財商品。想成為百萬富翁,第一個行動,就是揮別笨定存,別讓傳統的儲蓄觀念害了你!

《漫步華爾街》的作者墨基爾曾說:「時間就是金錢,財務要有保障,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儘早養成規律儲蓄的習慣,以確保老年生活。」股神巴菲特則強調:「現金幾乎不生財,且註定會貶值,不如選擇績優且便宜的股票。」到底誰的話才是真理?

事實上,兩位大師都有理,只是適合的時空背景不同。墨基爾主張「規律儲蓄是致富的不二法門」,強調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唯有不浪費、勤奮工作,扎扎實實把多數收入存在銀行,就不用擔心老年生活。

然而,歷經全球金融風暴,各國為挽救經濟,無不連番降息,定存利率已逼近史上低點。美國舉債印鈔,不少專家提倡「現金為王」,讓巴菲特看不下去,去年底投書媒體直言,「擁抱現金的做法雖然安全,卻因此錯失了資產增值的機會,股票未來10年的表現勢必勝過現金。」


全球降息利息難賺

未來10年美股和台股的走勢會如何,沒有人敢拍胸保證,但細看巴菲特的言論,隱含了「機會成本」的概念。也就是說,在低利率時代,同樣一筆錢,放定存的利息所得,遠不如拿去投資一些風險低、但報酬率略優的標的,如:高殖利率股、長期能對抗通膨的房地產……等等。

以台灣來講,自去年9月起,央行連續降息7次,累計降幅達2.375%,讓靠利息為生的退休族大喊吃不消。舉個實例,王伯伯幾年前從銀行退休,1年前定存利息還有2.8%,他放在銀行的500萬元定存,1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14萬元,平均每月可獲得11,667元,足夠基本的生活開銷。

但如今,1年期定存利率不到0.8%,許多銀行甚至把大額存款的門檻從1,000萬元降低至500萬元或300萬元,由於大額存款的利率只有一般存款的三分之一,目前約為0.25%,因此,王伯伯1年的利息收入驟降至12,500元,平均每個月只剩下1042元,和1年前相比,差距高達10倍。

如果王伯伯誤以為只有台幣定存難賺,想從外幣定存多「A」一些利息錢回來,恐怕又要大失所望。因為全球大降息,國人最愛的幾種外幣投資,包括:美元、歐元、英鎊、加幣、紐元、澳幣等,1年期定存利率全面跌破2%,和半年前紐元與澳幣1年期利率還高達6%以上,有如天壤之別。更何況,投資外幣還有匯兌風險,報酬率不見得比台幣好。

解定存買股正流行

套句一位銀行主管所言,「從未看過各種貨幣利率竟同時快速下跌的狀況!」確切來說,把錢傻傻地放在銀行儲蓄,翹著二郎腿每月等利息進帳,開心數鈔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想要讓荷包「一暝大一吋」,就應該有更積極的理財行為。

像是台股就有一堆殖利率在6%以上的好公司,如:全國電、台灣大、中鼎等(關於如何挑選高殖利率股,請見P.60),更有部分投資人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每月固定撥款,長期買進台塑四寶和中鋼,穩健獲利,達成不同的理財目標。

另一方面,正由於央行透過降息,把大筆資金逼出銀行,前進股市和房市,再加上遺贈稅的調降,吸引海外資金回籠,造成台股從3月初開始大漲。以觀察股市資金重要指標 M1B為例,今年1月以來,已經由負轉正,顯示資金紛紛由定存轉為活存,或準備轉入股市。

根據央行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3月份M1B年增率為5.44%,創2007年11月以來的17個月新高,顯示資金行情持續發燒。看看今年1月底,活期存款(包括活儲、證券劃撥餘額等)餘額為7.39兆元,到了3月底,已增加至7.95兆元。

其中,證券劃撥餘額部分,3月底為8,927億元,2個月內增加1,628億元,占活期存款增加總額的29%。換言之,這2個月內國人每移動活期存款100元,就有29元投入股市。當許多民眾已意識到「揮別笨儲蓄」的重要,身為上班族的你,還不趕快採取行動?

Tips 什麼是M1B?

台灣常用的貨幣供給額統計包括M1A、M1B和M2。其中,M1A指的是包括現金、支票存款和活期存款總額,M1B是M1A加上活期儲蓄存款,又稱為狹義貨幣供給額,被政府部門視為最具民間經濟性;M2則是M1B加上定期性存款、郵匯局轉存款等,為廣義貨幣供給額。

M1B的變動率用來衡量股市資金的多寡,又稱為股市活水。一般來說,當M1B年增率持續走高,且向上穿越M2,為黃金交叉,代表股市邁入多頭;反之向下穿越M2為死亡交叉,股市走入空頭。

以新思維看待儲蓄

不過,「揮別笨儲蓄」絕非要讀者從此不儲蓄,而是應認清此刻的低利率環境,進行更聰明且全面性的投資理財。尤其,3月份失業率來到5.81%,失業人數達63萬人,受失業波及人口有137萬多人,皆創下歷史新高,在「不知明日飯碗是否安在」的情況下,有儲蓄作為後盾,才能建立家庭財務的防護網。

富邦銀行理專就建議,無論是個人或家庭,都應準備至少足以應付未來半年生活支出的金額作為周轉金,而這筆錢就來自平日的儲蓄。也就是說,看待儲蓄要有新思維,存錢並不是為了讓錢快速長大,而是防範於未然,當作維繫家庭經濟的最後一道防線。

事實上,根據英傑華集團去年底公布的全球消費者儲蓄態度研究報告,約84%的台灣民眾寧願儲蓄,而不願花錢,比率之高,已經連續3年高居全球之冠;排名第2的是香港,儲蓄比率為65%,中國民眾則是傾向享樂主義,只有12%的人有儲蓄意願。

這樣的結果除反應出台灣民眾超愛儲蓄,也多少透露出國人較強的危機意識,36歲的李敏文就是典型的例子。育有一子的他,和妻子的全部資產,就是一間中古屋,及存在銀行的200萬現金。問他為何不敢投資?他說出了許多上班族的心聲:「怕賠錢啊,又擔心突然失業,乾脆放定存,起碼還有本金和利息可以花用。」

超額儲蓄高非好事

抱持如此心態的民眾不少,主計處就預估,今年台灣超額儲蓄將達到1.15兆元,創歷年新高,超額儲蓄率為9.24%,亦刷新近20年來的紀錄。這些資金若一直躺在銀行,既不消費又不投資,對國家經濟發展並非好事。

相反的,在考量自身財務狀況之後,留一筆錢存銀行,作為日常周轉金,其餘的錢可視個人風險承受度,尋找適合的投資工具,並隨著年齡逐漸調整資產配置,長年下來,就算無法成為市場上的大贏家,還是有機會賺取比定存還要好的報酬。

Tips 什麼是超額儲蓄?

超額儲蓄指的是,一國的國民儲蓄毛額減去國內投資毛額後的餘額,就經濟理論來看,最好的情況應是儲蓄略高於投資,才能確保民間資源被善用;當超額儲蓄過多時,表示擔心未來景氣,連帶不敢消費,將進一步造成國家經濟發展趨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