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搶救房市大作戰

住展雜誌 / 332期

房市要不要救?眾說紛紜。 學者認為政府不應以政策干擾市場, 迅速落底之後,才會縮短盤整期、開始走上復甦; 但房地產畢竟是龍頭產業, 若無法維持穩定的市場交易, 對其他下游產業產生的波及效果, 恐怕連政府都難以承受。

全球經濟景氣寒冬籠罩未退,各國政府無不費盡心思搶救。今年一月份歐巴馬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過高達七千億美元的金額救車市,因為汽車產業佔美國生產毛額四成,如果車廠一一宣布破產,失業人數勢必大幅攀升,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當然其間也有不少質疑聲浪,在資本主義社會下,風險與利得成正比,總不能獲利放口袋,虧錢就要政府承擔,因此認為車廠不應該救,該倒就讓他倒。

但是美國政府權衡輕重之後,還是決定要救車市,避免失業問題繼續擴大,失業問題一擴大,其他問題就會像滾雪球一般愈滾愈多,最後可能無法收拾。

同樣的邏輯,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房市,認為房市不要救,自有其理論依據,可以是一種說法;但是如果房市不救,購屋民眾受累、貸款銀行拖垮、下游百業蕭條,這是房市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問題,政府若放任這些潛在風險視若無睹,「無政府」的罵名恐怕也是擺脫不掉的。


就像生病要看醫生一樣,病是一定要醫,問題只是在藥要怎麼給。

政府近兩個月所推出的振興方案中,有成套的,例如八大振興方案;也有單一政策,像是青年安心成家方案、調降遺贈稅等。這些搶救房市的方案彙整起來,大致上可分為振興整體市場、搶救建商以及搶救購屋者三大類。

調降稅率刺激外來需求

「提升買氣」說得容易卻很難做到,當多數買方睜大眼期待降價時,要讓買方認同目前的購屋時機點,談何容易。

因此政府絞盡腦汁思考有效政策,期望能帶動買氣。首先是從擴大購屋需求著手,將來台投資移民的金額,由三千萬降低為一千五百萬;另外陸資來台購屋的條件也傾向鬆綁,包括來台居住限制從一個月放寬到兩個月,金融機構可貸款五成等等。

調降遺贈稅為十%也是刺激外來需求的一個方式,寄望藉此能吸引金字塔端的避稅資金回流台灣,不再因為避稅而在海外置產,這是房地產業者很早以前就提出的稅制改革,講了十幾年,終於在明年一月可以上路。

要提升整體的市場買氣

二○○四年過世的台灣首富蔡萬霖,當時家族資產約一千四百多億元,但蔡萬霖最後僅繳了約三億元的遺產稅;同年過世的前台泥董事長辜振甫,領導總市值高達二千多億元的和信集團,個人所賺的財富應不只當時其名下的四千萬元股票,但他所繳的遺產稅卻僅將近一千萬元左右。

也就是說,擁有愈多財富,就愈想要避稅,真正能夠被課到重稅的人少之又少。據國稅局統計,平均每年需要繳遺產稅者,僅是遺產稅申報戶的五%,其他全是免徵件數,因為身後有一千萬元以上遺產的富人才真正需要繳稅。當初設立高遺產稅率的宗旨,就是希望能減少貧富不均、實現社會公平,看來效果不佳,反而造成國內資金大量外流。

以香港為例,過去香港課徵遺贈稅,大約每年收到十八億港幣,如今取消遺贈稅,政府雖然少收了十八億元稅收,卻吸引鄰近國家有錢人的資金流入,反而帶來更多金融商機,預計可以幫香港政府創造更多的其他收入。而台灣之前實施土增稅率減半政策,反而活絡國內房地產交易,土增稅收不減反增;因此我們可樂觀看待調降遺贈稅率對增加資金回流的效果。

不過,要明顯增加資金回流的意願,主要還是要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報酬率,只要能創造利潤,資金自然會回流。

加速整合北部交通路網乙項,原本就是既定計畫,交通建設所到之處,幾乎就是房價的最佳保證,打開近年將完工的交通建設,顯然還是繞著捷運跑,環狀線沿線是十分令人期待的,串連功能將使捷運的可及性,至少延伸一倍。但是除了內湖線今年通車,其他線至少要等兩年到三年,對市場買氣的實質幫助有限。

看來利率算是最具誘因的方法,央行調降利率使得房貸負擔減輕,至少降低了購屋門檻,年利率二點五%,百萬元貸款本息攤還二十年,每月只需繳納五千三百元,如果只繳利息,每月繳息兩千元。

現在更有「青年安心成家專案」,申貸條件寬鬆,例如台北市家戶年所得在兩百三十一萬以下者皆可申貸,有兩百萬元兩年免息,算算兩年下來大約可省下八至九萬,也算是不小的補貼,對有意願買房子的民眾來說,是具有一些誘因的。

從消費者面來看,主要的政策作法,還是以降低購屋門檻為主。降低購屋門檻有兩個方向,一是降低售價,另一個是降低貸款負擔,政府無法直接主導售價的漲跌,因此大多從降低貸款利率著手,藉由降低負擔提升購屋意願。

無論是「房貸信保基金」、「調降房貸利率」、還是二月中上路的「青年安心成家專案」,都是以降低購屋負擔來提升「購屋能力」。

房貸信保基金原意讓購買新案的自備款降到兩成左右,但最後由於缺乏法源,使得信保基金的保障範圍大為縮水,僅限經濟弱勢者自購、修繕住宅及自建住宅貸款,並排除預售屋,使得這項政策利多落了空。

以租代購難有好成效

「以租代購」是一個想法,不過看來也是障礙重重,主要是因為供給方配合意願不高。原意是想讓目前買不起房子的民眾,先承租『未來想要買』的新成屋案,緩衝時間兩年,寄望兩年後這群承租方能轉變為買方。

但是這兩年預期的變數實在太大,兩年後若承租方依舊無力購買,新屋變舊屋將會更難賣;承租方當然也可能成為買方,但是過去並無成功案例,十多年前汐止就曾經有個案嘗試類似方案,可惜並未成功,建設公司現在願意跳出來實驗的恐怕有限,該政策可能也是胎死腹中。

「青年安心成家專案」應該算是最具直接效應,營建署提供兩百萬兩年無息貸款,針對無自有住宅或申請日前兩年內購屋,且已辦理貸款者,申請人年齡限制在二十至四十歲,家庭年收入條件寬鬆,普遍在十萬元以下都能申請。各縣市略有差異,像台北市家庭收入在兩百三十一萬以內都可申請。

問題在於名額僅限一萬名,全台灣每年平均大約六十萬戶的成屋交易,大約不到二%的購屋者可享此優惠,對市場激勵的程度恐怕有限。

控制供給量效能最佳

回過頭來看業者面的救巿政策,多數是建商已經推動好些年的舊政策,剛好趁這個時局勸進政府執行,對增加市場操作彈性不無小補。

「建照延長兩年」算是慣例的方法,每逢房市景氣不佳,就會祭出這個方案,建照延長對控制市場供給,算是有效措施,讓建商不必急著在這兩年推案,比較有彈性選擇在景氣好轉、需求增加時再推案,紓解供給的壓力,避免供過於求的惡性循環發生

對台北都會區而言,都市更新勢在必行,只是目前誘因不足、行政程序冗長,造成執行進度緩慢,平均一個更新案大約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才能取得土地,再加上銷售與興建,大約要六至八年時間才能將舊房子翻新。

以台北市為例,屋齡二十一年以上的住宅,總計有將近五十八萬戶,佔所有住宅的七十八%,也就是說,台北市每四間房屋中,就有三間是屋齡二十一年以上的老房子,這些舊屋不更新,未來十年都會成為都市很沉重的負擔,所以才會需要簡化辦理程序。

開發型不動產納入不動產證券化,也是建商爭取很多年的政策,過去僅有已開發的不動產能納入,對建商來說,多了爭取經費的管道,但是其中風險要如何控管,政府單位應該要有配套措施,才能讓投資人安心。不過該項政策也非即時就能立竿見影,對目前景氣提升的幫助不大。

之前學者認為政府應該放手,讓房市景氣加速落底,不應該出手救建商,回歸市場淘汰;經整理之後來看,政府似乎也沒有很用力在救建商,像延長建照調節市場供給,就像水庫調整水量一樣,合理性不容懷疑。

減化都更程序及修改證券化條例,都是比較長遠性的政策,對少數已經出現財務壓力的建商,也起不了拯救的作用,在這些房地產的救世方案中,看來並無直接嘉惠建商的方案。

如果說將調降利率、推出青年成家專案等等,以低利鼓勵民眾進場購屋,也算成是有利建商的政策,就顯得比較勉強,因為這些優惠方案,並沒有獨厚新成屋或是預售屋,購買中古屋也在適用範圍內。

購屋降息效應最大

對目前有自用購屋需求的民眾,以降低利率減輕負擔,反而是幫助民眾紓解購屋壓力,無論任何景氣時期,約有三成左右的「剛性購屋需求」存在,景氣好壞對這類買方的影響不大。

以青年成家專案為例,優惠戶數僅一萬戶,不到全年交易量的二%,顯然連這些自用的剛性需求都無法滿足,建商也沒討到有效的好處。

降息則是全球拯救經濟的統一作法,降低企業成本支出,至少能維持「以拖待變」,不要讓企業的問題在同一時間點爆發,緩衝這類的衝擊。

更何況,降息的另一作用,可以將定存的資金釋放出來,讓民眾投資報酬率高於定存的投資產品,也許是股票、也許是貴金屬,更可能是房地產。這幾年股票及貴金屬的價格波動,遠大於房地產,價格下跌平均都在五成以上,相對比較上,房地產還是具有高度保值作用。

看過來翻過去,這些搶救房市的政策,顯然還不如去年底拯救車市,調降貨物稅、減徵三萬現金來得直接呢!

綜觀目前的房市救市方案,都是以維持市場的「基本體溫」為大目的,產生不了炒熱房市的作用。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夠承受市場長期凍結的後果,更何況房地產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龍頭產業,根據央行過去數據顯示,房市正常交易量,對經濟成長率大約有零點五%到一%的貢獻度。

就這些政策來看,還是難脫急就章之嫌,如果能從短、中、長期的市場發展來思考,搭配金融業的放款政策,都能以可行性高的配套措施,依市況走勢,在不同時間點釋出,循序漸進推動這些利多,而不是一股腦地丟出討論性利多,才能顯現效用力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