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專家開講:房價一坪多少才合理?

住展雜誌 334期

每個人心中一把尺、一個秤,量長短、秤輕重。沒有對或錯,只是立場不同。是不是該進場買房子,焦點大都鎖定在房價的數字問題究竟怎樣的房價才算合理?首篇先看看房地產專家對合理的定義,下篇再聽聽一般民眾對合理房價的想法。

專家定義下的合理房價
所得衡量房價最常用 買不起不等於不合理

所謂「專家」,是指長期關注房地產業的學者、媒體,或是房地產業者本身,以及相關業者,像是銀行之類的。這群專家,長時間都身處房地產界,成天看房地產、談房地產、思考房地產,算是對房地產深度了解的一個族群。

在「接觸多、了解多」的前提下,對房價合理性的見解,應該更具有參考價值。究竟在他們心中,盤算著什麼樣的公式,來看待合理房價、評估進場購屋的時間點呢?


羅光宗(內政部地政司 司長)
交易資訊不對等 合理房價繫於市場機制

房價是否合理,個人價值判斷標準不一,但是協助房價判斷的參考數據,卻是十分重要,目前民眾對合理房價多所困惑,主要就是因為房屋買賣交易資訊不對等,這部份還有很多成長的空間,地政司羅司長語重心長地表示。

站在消費者立場,房價資訊透明化,絕對有助於合理房價的研判,也就是說,如果民眾能夠得知房屋的實際成交時間及價格,就可以進一步判斷,在當時的經濟環境及房市景氣之下,這間房子的實質價值。

再反推到目前的社會經濟及產業氛圍,民眾就可以清楚比較,究竟怎樣的房價才是合理的,或是研判這幾年來這間房子的增值實力優或不優。

羅司長表示,房屋買賣的實際成交價格,主要掌握在建設公司、房仲業者及金融單位,但由於缺乏法源支持,無法強制要求上述單位提供確切的成交資料。

目前過渡時期的作法,是由內政部地政司向民間地政士及仲介業者,定期蒐集土地及房地的買賣成交行情,彙整為「房地產交易價格簡訊」,以季報的形式公開,包括標的座落、移轉面積、房地交易價格等等,全台灣區分各縣市及行政區,一筆一筆條列呈現,每年總計約三萬筆資料可供查詢。

羅司長指出,除了單筆資料之外,有關房地產景氣走勢之觀察,民眾可參考由內政部營建署架設的「住宅統計資訊網」,內容包含國內外房地產景氣走勢指數、台灣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住宅需求動向調查,以及公部門匯整統計的住宅相關統計,像是建造執照、使用執照、契稅買賣件數等等,民眾可以藉此研判房市景氣變動走勢。

目前營建署積極推動「全國不動產交易價格資料庫」,計劃整合國有財產局、司法院法拍資料、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等單位,提供小範圍(路段或街廓)的房地產交易價格查詢,銀行、民眾及房地產業,未來將有更多更精確的成交資料可供參考。

不過該計畫目前還在整合階段,營建署國宅組表示,該網站將於今年七月初步完成。至於房地產的春燕是否已經真的到來?羅司長表示,房市景氣究竟是反彈還是復甦,主要還是要看這一波回春維持多久,如果買氣力道持續半年到一年,應該就可以確定復甦了。

花敬群(玄奘大學財務金融系 副教授)
市價就是合理房價

玄奘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花敬群鑽研台灣房市長達二十年,在房地產學者圈中,對市場論點傾向客觀中立,自樹一格。


花教授認為,在房地產經濟體中,因為市場規模十分龐大,連政府都沒有能力「干預市場」、左右市場價格;換句話說,市場機制的力量勝過一切,所以他認為:「市價就是合理價」。

能夠成為成交市價,就表示買方與賣方達到一定程度的共識,只要買賣雙方有共識,便沒有合不合理的問題了。畢竟房屋買賣過程中,主觀因素居多,很難為「合理」房價找一個通則定義。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法則,那應該是「開發商有利潤、投資者有薄利、消費者買得起」,達到三贏的平衡,花教授如此定義。


只是,若將焦點回到房價,花教授補充,現在市價就是合理價,但是有下跌壓力。房價下跌的關鍵,主因還是來自於全球經濟惡化持續。

花敬群表示,這波房地產景氣下挫,與房地產產業本身關聯並不大,過去所謂的超額供給、股價暴跌等等造成房價下殺的因素,在這一波走勢中,「病況」並不嚴重,房市景氣下滑,主要還是受制於總體經濟的干擾。

因此,回歸到主體問題,簡單來講,如果全球經濟沒有回春,台灣房地產景氣就不見真正的春燕。然而,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經濟景氣,在目前看來,今年第二季結束前,都還有持續惡化的風險。

花敬群認為,台灣房市景氣,有可能從南部開始復甦,因為在這波金融海嘯中,南部地區財富減損相對較小,房市泡沫也小,現在房價又不高,最具有優先漲價的條件。

他也建議,建商應該在不景氣時亟思退場之道,先行保持戰力暫時離開,下一波才能再上戰場,將利基點放在未來。總之,他認為現在是短空長多,只要捱過這一波,房市景氣有機會大好個二十年。

黃鵬言希(台北市房仲公會 理事長、美商ERA易而安不動產 總經理)
供需平衡就是合理房價

今年剛當選台北市房仲公會理事長黃鵬言希,則是以供需法則來看待合理房價。

黃理事長同時也是美商ERA易而安不動產總經理,他對於社會輿論對台北市房價的撻伐頗不以為然。

他表示,供給少房價高、供給多房價低,這是自然不變的原理。

他舉例說,鑽石這麼貴,卻很少人會質疑鑽石價格,因為它很稀有;一公升汽油二十五元,一瓶水六百CC二十元,水都比油還要貴,看起來也似乎是不合理,但是因為有市場需求,水被賦予新的價值,所以不能單用價格來評估價值。

也就是說,只要買方認同的價格,就是合理價。黃理事長表示,高房價是房市未來無可避免的趨勢,尤其是資源集中的大都會區,就業機會帶來人潮、引進住宅需求,一般年輕人買不起市中心精華區房屋,本來就很正常,每一種商品都有等級,買不起並不等於不合理。

黃理事長表示,一般人慣用以所得衡量房價,計算出房價所得比來評估房價是否合理,這是學習國外的評量方式;但是台灣的家戶所得資訊,不像國外這麼透明,真正家戶所得收入,大部分不易據實查核,而且是所得愈高隱匿愈多。所以參考房價所得比,數據一定會偏高,這樣看待房價反而是不合理的。

易而安不動產在新加坡也有分店,黃理事長說,今年到新加坡考察房地產,發現新加坡的房價與外資息息相關,新加坡房屋資訊透明度高,吸引外資相繼投資,房地產蓬勃發展。

反觀台灣,房地產資訊透明度低,造成外資投資台灣房地產的一大門檻,影響外資入台意願,如果台灣房屋買賣資訊能漸漸走向透明化,一定有助於台灣往國際化發展,而國際化的台北,房價應該還有三成左右的成長空間。

黃烱輝 (高雄市代銷公會 理事長)
高雄房價偏低 也是一種「不合理」

一般人都習慣用「所得」來衡量房價合理性,這是普遍的社會認同方式,可說是對合理房價的第一聯想;但是在爭取最大利益的前提下,買貴,會覺得多付,買便宜,卻不會覺得少付,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所謂「合理性」的聲討聲浪,大多是以高價要求降價為主,很少聽到是因為低價而要求漲價的。買不起,覺得貴,自然產生不合理的質疑;買得起,買便宜了,壓根不會想到賣價的合理性問題。買方總認為,「會能賣這個價格,建商一定有得賺,價格就是合理」,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這樣的邏輯套用在房地產上,卻顯得缺乏正義感。北台灣都會區房價被認為偏高,以所得衡量房價,降價有理;如果同樣的邏輯從中南部角度來看,一樣用所得衡量房價,那麼,是不是就應該是,漲價有理?

高雄市代銷公會理事長黃烱輝,就提出上述的說法,深深為高雄市房價抱屈。

長期觀察台北市與高雄市家戶所得比,變動幅度很小,大約維持在台北市為高雄市的一點三倍。因此,按照上述邏輯,台北市房價理論上應該跟高雄市房價相差一點三倍。

若以高雄市房價為基準,現在單價大約十二萬,這樣算起來,台北市新成屋房價應該只有十五點六萬,建商顯然是無法接受;如果是以台北市房價為基準,新成屋平均單價大約是五十六萬,那麼高雄市新成屋應該要有四十三萬水準,這數字恐怕連高雄市長也未曾想過。那麼,是誰合理?誰不合理?

黃理事長表示,學者認為台北市房價太高不合理,應該降價;卻沒有為高雄房價說句公道話,沒有以同樣的標準來呼籲高雄房價太低應該要漲價。

黃理事長說,合理房價的計算過程,最重要的是北高標準一致,台北市用所得收入衡量房價,那麼高雄市應該也得用同樣方式計算合理房價,該漲該降統一標準,這樣一來,才有說服力。

蘇松棱(圓石灘廣告有限公司 總經理)
價值大於價格 就是合理價

寧可在景氣悲觀的時候買好房子,而不要在景氣樂觀時買到不好的房子」圓石灘廣告總經理蘇松棱,一語道出十幾年房地產經驗的買屋哲學。

圓石灘廣告專營台北縣及桃園地區房地產行銷,行銷個案主要都是以首購及首換產品為主,購屋對象以年輕人居多。看到這幾年房價這樣的波動,蘇總心中感觸很深。

蘇總表示,在他的經營區域(台北縣、桃園縣),基本上沒有質疑「合理房價」的問題,因為實質房價本來就遠低於負擔能力;再經過這一波的殺戮戰場,房子幾乎是「人人買得起」,只是選擇性的問題。

「當價值大於價格時,無論何種時期,消費者都會出手購買」,「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衡量,主要繫於區域認定、負擔能力、人口結構及產品競爭力等四大因素」。基本上,蘇總認為,買方普遍用這四個要素衡量房屋價值,當價格高於價值時,買方不會出手買;反過來當價值高於價格時,無論景氣好壞,買方都會進場。而衡量價值與價格的這把尺,長短標準就因人而異了。

桃園及台北縣非都會區,現在房價這麼低,買方並沒有覺得房價不合理,大多數只是想跟著輿論起鬨撿便宜,蘇總無奈地說。


桃園地區房價現在可說是新低點,十年前桃園市中心個案,當時的預售單價十五萬至十六萬,銷售率達七成以上,可見負擔能力不是問題;十年來桃園所得增加百分之八,每戶家庭年均所得達到一百二十一萬,照理說房價應該要跟上所得的腳步,至少平均要達到十八萬以上的水準,現在成交均價卻不到十二萬,顯然還有一大段『補漲空間』。

而桃園地區未來最被看好的區域,分別為中正路藝文特區、中壢SOGO商圈及八德大湳商圈。按照蘇總的說法,林口也是被低估的區域。一提到北台灣餘屋,必定直指台北縣,而一說到台北縣餘屋,焦點勢必鎖定在林口;蘇總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林口只有少數個案有餘屋問題。

這與一般人認為林口房屋供給過量、有降價壓力的看法截然不同。蘇總表示,林口推案量大是個事實,但是總戶數在兩百戶以下的大樓個案,銷售狀況都還算不錯,平均銷售率大約都在六成以上。

而案量大、銷售慢,這也是很正常的邏輯,只是因為林口新案集中、個案數又多,才會讓人有餘屋過多的錯覺。他認為林口大樓單價,每坪應該有十五萬到二十萬的水準才合理,而民國一○三年機場捷運通車後,林口大樓單價上漲到二十萬以上,都不為過。

採訪後記

這次的訪查很有趣,發現熟悉房地產訊息的房地產專家學者,還是會很專業地,用所得來談房價,無論認同與否,總是會評論一下兩者之間的合理性。

地政司羅司長,花敬群和黃鵬言希都是市場機制導向,誠如花敬群所說的,談到合理,重點是在合『誰』的理,買賣不成交,就是因為你的理和我的理不同;買賣能成交,就是因為理已相同,就是合理。只是,在市場機制的現況價格下,對未來房價的看法,業者長短期都看多,學者只看好長期房價。

黃烱輝及蘇松棱分別為房價偏低的高雄市及桃園、林口地區發聲,這些地區公共建設不落人後,房價卻跟不上腳步,跟跌不跟漲的現象好像也是有點不公平。

但黃烱輝及蘇松棱兩人對未來房價都很樂觀,人口密集、交通建設,房價沒有低落的藉口,預估至少還有兩成以上的空間。

結論是,長期房價都看好,選好區位及產品,現在買來自用,並無不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