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靠自己買房才算經濟獨立

近7成民眾將房子視為重要指標
Smart智富月刊 第129期 撰文者:張國蓮

你的經濟獨立了嗎?《Smart智富》月刊針對19歲~38歲(即所謂的六、七年級生)所做的「年輕世代經濟獨立暨理財習慣」調查發現,66.9%社會人士認為自給自足、買房且每個月存錢才算經濟獨立,但只有23.8%名下有房子,47.5%打算買房!

中研院社會所從民國89年起,連續7年執行「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調查,發現年輕世代認為獨立自主的重要性高達95.68%。該所副所長伊慶春分析,這表示年輕人希望不依賴父母,尤其在金錢方面。但是,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創新高、薪資漲幅幾乎掉到零的險惡環境下,年輕世代真的在金錢上能獨立嗎?

本次調查的有效樣本共1,013位,其中,193位是七年級尾的學生,820位是已經進入職場的社會七年級尾的學生。根據調查,學生中有61.8%認為,自己付「學費與生活費」才算經濟獨立,社會人士中認為自給自足、每月有存錢就算獨立的有23.4%,若再加上自己買房才算獨立的則達66.9%。

與國外類似調查比較,台灣年輕世代對經濟獨立的期許明顯較高,但實際上達成比率卻不高,社會人士只有57%認為目前可算經濟獨立,學生更只有16.4%。至於43%自認經濟尚未獨立的社會人士中,無法獨立的原因,第1名是收入不夠高、不穩定,而全部社會人士平均認為只要2,005萬元即已足夠退休。以下是調查內容菁華摘要分析:


現象1》近5成受訪者希望能夠自己買房

結果顯示,雖然有超過6成受訪者買房才是獨立的象徵,但是,自己名下有房子只有23.8%,目前住家人房子的則達56.7%,即使在自認經濟已經獨立者中,自已名下有房子的比重也只有39%。這就難怪有47.5%受訪者希望買房,因為能夠自己買房,才算獨立。

尤其在七年級剛入社會工作的人士中,高達50.3%希望買房。甚至在學的七年級中,有24.1%希望父母能以100萬元房屋頭期款作為給他們的禮物,僅次於占比最高要拿來做創業基金的38.7%,同樣顯示年輕世代的買房意願頗高。



現象2》靠存錢改善經濟不獨立現況者僅7.6%

買房既然是經濟獨立的重要象徵,但是要達到得做哪些事?優先順序又如何?自認經濟不獨立的社會人士中,最多人希望透過投資來改善現況,其次是兼差,找份穩定工作只排到第3名,要靠存錢來改善更只有7.6%,只排到第6名。

政治大學商院教授周行一相當不贊同。因為既然大部分經濟無法獨立是因收入不高或不穩定,第一優先應該是找穩定工作,有了工作收入後,必須努力減少消費增加儲蓄,行有餘力才是考慮兼差或投資理財。周行一強調,投資理財是要獲得合理投資報酬率,讓所得能夠保值,只想靠投資理財來改善財務狀況,不但風險大,更無法達到增加財富的目標



現象3》超過6成受訪者沒有記帳習慣

記帳是成功理財第1步,在受訪的社會人士中,有50.7%表示每月會固定投資理財,但是卻有63.3%沒有記帳習慣,顯示大部分人會投資理財,卻不記帳。實踐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指出,記帳某種程度反映人們的自律習慣,因為記帳者中高達8成的人會分析自己的花錢紀錄,並想辦法節省,不記帳,自然不知道要如何降低支出,增加存錢比率。

如果不耐記帳繁瑣,彭金隆建議,至少應以消費預算概念來控制花費,每月先將月收入中要儲蓄的金額扣除,剩下的才拿來花費,這樣做就算沒記帳,存錢比率應該也會大幅提升。



現象4》預期退休存款大幅下降,只有2,005萬􀊩

92年10月,《商業周刊》曾調查六年級的退休需求,六年級生認為要存1億元才能退休比率高達12.5%。而這次受訪的六、七年級生,認為要存1億元的比率降到9.2%,認為只要存1,000萬元的比率高達28.3%,全體對退休存款預期平均值只有2,005萬元,且七年級均值比六年級生低。奧美集團品牌發展總監籃雅寧認為,金融海嘯引爆的經濟衰退,讓大家變得務實,但她認為,存2,005萬元退休金恐怕低估了現實需求。

周行一提醒,需要多少錢退休與想要的生活型態有關,若自己有房子,以每月3萬元活費計,從65歲退休活到85歲,2,005萬元差不多;無房子或每月花費更高,那麼2,005萬元就肯定不夠了。



現象5》逾4成沒有為未來競爭力作準備

除了改善現況外,為了讓收入增加,應該還要設法增加未來長期競爭力,讓自己能成職場常勝軍,財富穩定增長。但調查結果顯示,社會人士中有逾4成對增強未來競爭力一事,沒有採用任何方法,其中,六年級生又比七年級生更嚴重。看到這個結果,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以捏了一把冷汗形容。

邱文仁建議,不論學生或是社會人士,都應該為自己的長期競爭力做準備,例如準備晉升管理階層必備內控證照等,就算是投資理財,也必須從狹隘的財富增加拓展為管理階層所需的財務知識,兼顧個人與事業發展需要。

另外,調查也顯示學生把增強外語,當成增加競爭力最重要方法。邱文仁認為,學生想法與企業要求並不一致。因為企業首重專業,學生應透過學校成績、參賽紀錄、研究報告與專業證照,凸顯自己具備的專業基礎是否與應徵的職務或公司營運方向相符。

接下來,才是學生實習與工讀經驗,最後才是語文。因此,學生在準備未來競爭力的提升上,千萬不要捨本逐末,還是應多花時間把學業成績搞好,打工也以到相關領域實習或工讀才是根本。



現象6》35.5%學生想延畢或繼續升學

不景氣還影響了學生的工作意願。在受訪者中,雖然有53.1%的學生希望一畢業趕快找工作,但也有35.5%決定延畢或繼續念書。這與中研院96年最新調查結果,有32%學生不應屆畢業的結果相當,並較91年整體延畢比率10%明顯拉高,顯示大學生延畢的人數正逐年增長。

伊慶春與周行一都認為,延畢原因包括教育更多元化,使得雙修或出國當交換學生的人變多了。不過,學生面對不確定的人生,又逢經濟不景氣,也讓一些人傾向選擇延畢,逃避壓力。

除了社會壓力讓人想逃避,念的科系若前景晦暗,學生也可能傾向選擇繼續升學。本次調查結果發現,45.4%對自己所念科系與工作前景不太有信心或很沒有信心。

更深入看,僅念社會科學和文學的學生對未來工作缺乏信心,此次調查連念電腦資訊、醫學,也有約6成學生對未來工作沒信心。這一點頗令周行一訝異,可能是健保制度實施,醫生收入受到影響,以及科技業受到此波金融風暴嚴重衝擊的結果。近期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建議電機系學生轉系的說法,恐怕進一步加深資訊相關科系學生的恐慌。



調查說明
1.調查對象:大台北、大台中、大高雄地區19~38歲民眾
2.調查方法:電話後四碼電腦隨機抽樣,人員電話訪問
3.訪問時間:98年3月19日至30日18:30~22:00
4.有效樣本:1,013位,19~23歲、24~28歲、29~33歲、34~38歲約各占1/4,其中單身無小孩者達56%,已婚無小孩者為34.8%。本調查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