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別存錢,大前研一教你思考投資理財!

日本人的金融資產集中在存款與保險上。日本人之所以那麼喜歡存錢,是因為日本人事實上從來不思考任何有關「金錢」的事情。換句話說,愛存錢是對金錢「不認真」的產物。

出處:天下雜誌 2009/01

在一個資本主義經濟、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中,手上有錢就要加以運用,以錢滾錢讓資產成長,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且放眼世界,錢不只要拿來存,也要用在享受、讚美人生上,這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日本人有錢卻只擺在利息只有少少的○‧三%的定期存款上,把財產拿鹽巴醃起來。

受到超低利率以及Payoff解禁的影響,日本的定期存款在二○○○年三月大幅減少,具有風險的股票、基金投資等增加了。儘管如此,在日本的經濟性報紙、雜誌、一般週刊中,卻完全沒有任何有關外國股票、外幣存款方面的報導。

從日本人所擁有的金融資產內容來看,現金、存款佔了五一%,保險、年金準備金二六%,合起來就佔了整體的七七%。近來越來越多人投資股票與基金,但是一般人所持有具風險性的資產「股票、投資」的比率只有一二%而已。


換做是美國人在處理金融資產時,現金、存款只佔一三%,「債券」、「基金」、「股票」、「投資」合計達五二%。「年金準備金」的部份在401k制度下也都用在投資上,因此美國人的金融資產絕大部份都獲得活用。美國的存款利率在五%左右,即使不做任何理財存在銀行裡,也能回收相當的利息收入。但是加以投資運用的獲利遠大於存款,任由財富躺在銀行裡就顯得「太可惜了」。現在日本金融機構積極買進的美國國債,美國人是幾乎不買的。這也凸顯出美國如何把自己的財政赤字交給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負擔。

把日本的家計金融資產結構與國際社會的其他國家相比,很清楚就能看出日本的「現金、存款」所佔比例佔壓倒性多數。「現金、存款」佔比最低的是美國,但是加拿大、澳洲也只在二○%左右,佔比較高的歐洲各國也頂多在三○%前後而已。

澳洲人與英國人的家計金融資產中,「保險、年金準備金」的比率很高,但卻是因為該國的保險與年金運用獲利良好,可達八%左右的緣故,因此保險與年金準備金被視為是一種金融商品。從二○○六年世界各國的資產運用的績效來看,澳洲的成績最高,平均可達一一%,而且該國稱作「Superannuation」的退休金計畫不僅營運績效很好,而且年輕人去渡假時,還有各種優惠專案。因為這個基金購買並經營大堡礁等休閒勝地,提供參加「退休金計畫」的國民價格低廉的特惠專案。澳洲運用年金在全國興建年金參加者用的休閒設施,但是日本卻把過去厚生年金、國民年金所興建的設施廉價出售,兩者之間的落差大得令人嘆息。年金的殖利率只有二%左右,買保險時還要考慮回收本金。日本奇怪的思考模式中,對保險和年金的認知與其他國家大不相同。

日本和其他國家資產獲利績效有天壤之別

倘若日本的存款利率很高,那麼大家把錢存在銀行也還存得有道理,但是日本的存款利率在世界各國當中實在低得過分,一千五百兆日圓的金融資產超過一半,也就是約有七百五十兆日圓仍然放在銀行中,實在令人搞不懂。

日本的資產結構與其他國家的差異,當然也連帶影響到家計金融資產的獲利績效。例如前面提過,澳洲在過去五年當中的年平均獲利(二○○一年~二○○六年),實際上達到了一一‧二四%。美國獲利率六‧○七%指的是所有國民的平均獲利,但在企業工作的主管們,更超過了一○%。全球平均約在八%左右,其中日本的二‧一九%可說低得離譜。

家計金融資產的獲利差異,也直接影響到家計金融資產的成長率。從一九九六年起的十年間,法國的家計金融資產成長了八七%,英國七九%,美國七七%,但是日本卻只成長了二一%。世界各地的人們資產都在大幅成長,只有日本人的資產遙遙望人項背。

投資沒有績效,日本人的金融資產越來越貧窮

我在本書中說了數次,日本人的金融資產世界第一,日本的資產世界一流,但是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每一名日本人所擁有的金融資產是世界第一(在十年前),或者說是存款等現金資產世界第一。

道理很簡單,在一九九○年代前半日本的利率雖然時高時低,但也曾達五‧五%左右,郵政儲金的定存利率也曾經達到八%。但是從九○年代中期起,全球開始進入資產投資積極發展時期,尤其在美國,資產運用中現金存款的佔比滑落到一○%左右,投資者紛紛轉向股票、基金、投信等等。

這麼一來,到了一九九五年,相對於美日的人口落差為一比二‧二,金融資產卻只有一比一‧六的差,金融資產比較人口落差比低許多(也就是說,以國民個人的金融資產來看,日本佔上風),到了二○○六年這個差卻拉開到三倍。美國的家計部門金融資產在一九八五~二○○六年的二十一年間,實際成長了四‧二倍,但是日本在同一時期卻只成長了二‧五倍。

從絕對額的角度來看就是美國有五千兆,日本有一千五百兆。連近十年來積極運用金融資產的英國與加拿大的國民平均金融資產都超越了日本,資產運用績效很高的澳洲也逐漸追近日本。

日本百姓的薪水很高,也辛辛苦苦存了一大筆資產,可是卻任其擺在零利率的定存醬缸中中沈睡,經過一段時間後當然就顯出高下了。更不幸的是,在這一段期間隨著不動產的下跌,個人的非金融資產部份也一路下滑。美國未來雖然很可能因為次級房貸的混亂波及金融,但是在過去的二十一年間,美國的不動產也增值了四倍。日本的不動產則又摔回一九八○年代中期的水準,只成長了一‧一倍而已。

若將美日兩國的不動產以日圓為單位畫在同一張表中,可以看到美國的非金融資產(主要是不動產)為三千兆日圓,但是日本的非金融資產卻已從巔峰時的一千七百兆日圓跌落到目前的一千兆日圓,兩者間的差異也很大。換句話說,日本的金融資產與非金融資產的合計儘管在九○年代達到兩千七百兆日圓,但是到了二○○六年卻下滑到兩千五百兆日圓,美國在同一時期則從三千五百兆日圓大幅成長到八千兆日圓。也就是說,目前兩國之間所有資產的絕對額為兩千五百對八千,等於是一比三‧二,存在天地之差。

我之所以會在本書的第五章提議「讓資產運用成為國家政策!」,也是基於這個原因。現在不是光靠勞力賺錢的時代,大國都競相運用過去累積的財富在世界各地投資,擴大資產規模。日本的工會老是抗爭要求提高資本工資的做法,只會降低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而已。不論是國民或政府(還有工會),都必須認清真相,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不是靠薪水,而是靠資產賺錢的時代了!

漫無目的地購買「基金」

日本一直到最近,受到超低利率以及規定銀行存款從金融機構破產時全額保障的【PAY OFF】制度解禁、改為限定額度保障的影響,原本沈睡在銀行帳戶或郵局帳戶裡的存款也開始甦醒,紛紛轉移到基金的投資上。但令人遺憾的是,這股風潮並不來自日本人對資產運用的覺醒。大半的基金投資者之所以購買基金,是讀了理財雜誌上「基金比其他的金融商品更好」,或者是郵局也開始銷售基金,窗口人員的推薦才買的。

但是以股票為主要投資組合的基金,在遇到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指數(日經等的指數)上漲時還不錯,若是股市下跌或是不漲時,扣除了手續費,投資者有時候還必須倒貼。事實上,在八○年代的股市,以及九○年代的股市,都經歷過這類股市上上下下的局面。二○○七年以後開始投資基金的人,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很高。為什麼?因為這些人是聽別人說基金好才跟進,早已錯過最佳投資時機。投資基金必須跟美國的一些基金一樣懂得如何掌握投資時機,早別人一步投資,等到漲到最高點時脫手。而且基金不算是投機商品,因此還是以長期投資為宜。只不過在日本,一般投資大眾只把基金當作是閒錢的投資對象。

美、日投資者購買基金的目的非常不同。美國基金投資者在被問及投資目的時,高達七二%回答「為了準備退休後所需資金」。但是日本最多的答案竟然是「不為什麼,只是手上有閒錢」(四八‧五%)。

基金本來就是要做長期投資才會有利,即使在利率很高的美國,投資基金者持有時間長則十年,短則五年,一般都能獲得比銀行利率還高的投資獲利。所以基金是一種應該把眼光擺在五年後、十年後的金融商品。所以美國人在投資基金的持有年數,最常見的是「超過十年」高達四二%,其次是「五~十年」(二七%)。相對的,日本人大多數回答「五年以內」(五四‧五%),高達三五%的人回答「沒特別決定投資期間」。從這裡就就顯示出日本人在投資基金時多麼的不經思考)。

而且美國人投資基金的年齡以三十五歲到五十五歲之間的人數最多,佔整體將近六成。五十六歲以後的投資人口,逐漸減少,到了六十五歲起則大輻減少。這些數據也顯示了美國人的生活規劃,他們從三十五歲起開始準備退休後的生活資金,以便退休後能使用這筆錢好好享受人生。

日本人整體而言,投資基金的比率很低,而且投資人也以年齡越大投資的比率越高,而且不知為何,以六十歲以上的投資者投資基金的比率最高。也就是說退休後才開始準備退休時早該準備好的基金。

我把前面的內容重新整理一次。日本人因為不做生涯規劃,所以也不會為了生涯規劃做任何理財規劃。到了人生的後半段,手頭比較寬裕了,所以開始投資一些投資報酬率比較高的金融商品,但是這類金融商品不是應該長期持有,不然就是須抓準脫手的時機,具有風險性。要投資這類金融商品須抓準買賣的節奏,但是由於日本人欠缺這方面的敏感性,因此不論到世界哪個國家,都可以看到日本人「買高賣低」的投資模式。例如黃金海岸的不動產、夏威夷的飯店、洛克斐勒中心的一些大型投資案,即使如日本大京、三菱地所(編註:以上兩間皆為不動產公司)這類「內行的專家」,也都摔了一大跤。

「笨拙」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用錢之道

除了基金投資外,日本人對老年的憂慮,造成了他們至死方休的儲蓄行為,所累積下來的資產變成了「漫無目的的剩餘資金」。在一份針對仍在工作的人們所作的問卷調查中,有一道題目是「你存錢是為了誰」。日本人對這道題目的答案大多數(七一%)是「不一定」。這項統計也顯示出日本人對於經濟的心態,真是世界獨一無二。

在德國,七八%的人回答「離開人世以前會把存款花光」,在香港、澳洲、美國、西班牙、新加坡、義大利等也有超過半數的人做相同的回答。中國認為「離開人世以前會把存款花光」的人數和日本相同,只有少少的二○%,超過半數(五一%)回答「會留給繼承人」,這一點倒是很符合中國人重視家族、血脈的思考模式。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日本人回答「不一定」,也凸顯出日本人「什麼都不思考」的習慣。制度面上可能有其問題存在,但是日本人若不對自己的資產作好規劃,即使政府建立了生前贈與的制度,也發揮不了作用。到頭來,大筆遺留下來的資產,很難避免不會引起遺屬間的爭執。事實上,很多老人家都認為要把財產留給照顧自己到最後的子孫,把金融資產當作人質,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老人甚至把一部份財產留給在安養中心照顧自己的看護。只要孩子不照顧自己,就不把財產留給孩子,這種心態也導致老年人的金融資產非得等到人過世了才動得起來。確定自己的末日將臨後,才願意決定遺產要讓誰繼承,這樣的心態也導致不寫遺書、不做生前贈與的事情發生,所有的金融資產也只會醃在醬缸裡了。

日本的景氣遲遲無法恢復,很大的原因在於人們不懂用錢之道。金融資產集中掌控在老年人手中,反倒是最需要用錢的年輕人,因為手頭不寬裕而不敢花錢,日本的消費也就難以成長。資產滯留在那些不懂用錢之道、漫無目的存著錢的人的手上,這種不健康的結構我們必須加以導正,但是要導正這個歪曲的結構,主要還是在以下的日本人心態。日本人認為政府所經營的年金與看護制度不可靠。兒子、女兒結婚以後當然以他們自己的家庭為重,老人家必須自己照顧好自己,可是若子女能夠善待自己到臨終,就可以把財產分給他們。這種「小氣」的想法源自於「怎麼樣!想要,就對老爸老媽好一點!」的心態

的確,有很多日本人跟中國人一樣,認為財產當然應該留家人、親屬。但是隨著核心家庭越來越普遍,住宅狀況的改變,日本人這種要把財產留給乖子女的微妙心態,已經變質成一種特異的心態。我一直談到日本人對於金錢不多思考的固有經濟心態,這種心態,或許只是把潛藏在日本人心理深層的煩惱表象化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