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不懂?「A股轉熊6部曲」告訴你是怎麼賠的!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大陸 A股熊市並非從天而降,確實有跡可尋,早在2007年的「狂牛」階段,就已經埋下了「熊市」的種子。《香港文匯報》報導,綜觀 A股從牛市轉為熊市,期間大約經歷了 6個步驟,我們稱它們為「A股轉熊6部曲」樂章,供投資人參考借鑑。

第一部曲:垃圾股價滿天飛

自去年 3月起, A股用短短不到 3個月時間,迅速攀上 4335.96點歷史高點。 3個月內到處都是利多,不少企業在這段時間加速擴張,收購兼併消息頻傳。投資者信心極度樂觀,滬市每天成交量由 600億元人民幣水平大幅增至2500多億元的歷史最高峰。

回顧那段「大牛市」,做多動力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個股和一些垃圾股。被視為垃圾股指標的ST板塊指數,由 1333.79點急升至 2595.01點,漲幅接近 1倍。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內的國際知名投資客,在當時就看到了危機,對中國股市抱持保守態度。

第二部曲:指數上行無成交


「5.30」大跌緊隨狂牛而至, A股兩度震盪後再攀高峰,升勢更加陡峭。又是 3個月的時間,上證綜指從3500點升至6100點,不費吹灰之力。但兩市成交量卻自「5.30」起一蹶不振。滬市單日成交量一度跌破 600億元,多數時間維持在1400億元水平,最高也僅有2200億元。

根據道瓊總結的牛熊三期理論:「股價進一步攀升,成交量卻不能同步跟上,大跌就可能出現」。 A股已進入「熊市第一期」。這一時期也被稱作「牛市第三期」。

第三部曲:只賺指數不賺錢

最令投資人傷心的就是「只賺指數不賺錢!」不論指數大漲小漲,就只有 2成大盤藍籌股收張,其餘個股全線下跌,這就是市場所稱的「二八現象」。指數暴漲之下,已有大量股民受損。

由《中國證券報》和大智慧公司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印證了這一猜測,在 11205位受訪者中,2007年獲益的內地股民不到半數,其餘全部虧損。其中有18.61%虧損幅度在20-50%之間,更有 2.44%投資者虧損過半。

第四部曲:熱點散亂難選股

6100點上回調後,上證綜指經過 2次築底,於2007年底至2008年初再次發動短暫攻勢。投資者熱情重燃,成交量由調整時的底量開始放大。但對股民來說,選股在此時已經十分困難。奧運題材、天津題材、消費板塊…每天的盤面熱點都不盡相同,同一熱點很難延續升勢。分析師不約而同地說:熱點散亂。

市場對於6100點回調的看法悄然轉變,一些基金經理人私下議論:「可以局部認定牛市已經結束了」。包括高盛在內的國際投資銀行,加入了看空行列。於是, A股進入了「熊市第二期」,意義是熊市已真正到來,持續性下跌一觸即發。

第五部曲:恐慌性拋售頻現

恰巧在投資者難以抉擇之際,美國次貸風暴、華南暴風雪接踵而至,以 1月15日為分水嶺, A股步入跌勢。如果說在下跌前 2日市場尚存信心的話,隨著次貸風波蔓延及2008年的貨幣緊縮政策確立,越來越多的認賠殺盤加入了恐慌性拋售行列。

儘管下跌過程中上證綜指曾有 2次反彈,但都沒有吸引足夠的資金參與。微弱反彈後的急速殺跌往往又在 1-2個交易日內,將反彈成果全數吞沒。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套現離場,進一步加速了股價下跌,熊市被絕大多數投資者確認。

第六部曲:藍籌權重齊破發

上證綜指跌至4000點附近後,投資者再度陷入觀望。當時的普遍觀點認為「中國宏觀經濟向好的大勢並未改變,上市公司估值水平也趨於合理,大跌似有非理性之嫌」,指數在一周內重新回到4500點。

言猶在耳,形勢卻開始惡化,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似乎超出了預期,而在年初面臨的巨大通膨壓力,以及上市公司年報不理想等多重打擊下,極度悲觀氣氛開始蔓延。

再融資圈錢和大小非解禁的各種利空消息來自四面八方,管理層沒有實質性利多政策出台也被視作利空。經過幾輪殺跌之後,包括中國太保在內的大盤藍籌股相繼破發,被視為熊市到來的重要指標

既然該來的熊市來了,股民該虧的也虧了,但身為股民就應該知道股市起起落落總是有些道理存在,甚至應該記取教訓,做為下次投資借鑑。「 A股轉熊六部曲」樂章讓我們在未來的投資上,能夠謹慎思考、仔細觀察,不再盲目跟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