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快樂又有錢 精神物質都滿足

理財周刊385期 文.胡秀珠

「快樂資產」是可以累積的,透過學習快樂,人生不僅可以衣食無缺,還可以快樂盈滿。

近年來,在坊間賣得最好的兩種書籍,一種是理財書、一種是有關於如何追尋快樂的書,可見現代人在精神及物質方面,都需要獲得滿足,人的一生,不就是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嗎?

但是,往往為了賺錢,生活被工作綑綁,快樂消失無蹤,為了金錢,汲汲營營,最後不僅失了快樂,還賠了健康。事實上,透過沉澱與規畫,「快樂資產」是可以累積的,透過學習快樂,人生不僅可以衣食無缺,還可以快樂盈滿。

快樂是什麼?其定義見仁見智,古今聖哲各有不同的解讀。

快樂定義不同 金錢不是唯一

孔子對得意門生顏回的評語就是︰「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則認為:「只要透過心智訓練,快樂就是人人皆可達成的實質目標,但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於外在滿足,而是來自於心靈的安頓寧靜。」快樂就是:「演活自己」,親職專家、知名暢銷作家游乾桂則下了一個最有力的註解。


古今聖哲強調的是精神層次的富足與快樂,但是,人非聖賢,總是要先填飽肚子才能夠談到提升精神層次,根據人類行為與動機理論大師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層次論,點出人的5大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接納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等,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最低階的需求,如水、食物、溫暖和性被滿足,就是一種快樂。

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就如同親職教育專家,同時也是暢銷書作家游乾桂所言,「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但要有多少錢才會快樂?100萬?1000萬?還是1億?各人情況不一,但在10年前離開心理諮商師、專欄作家、節目主持人多重身分,並擁有優渥收入的游乾桂認為,錢,不是活得好最偉大的關鍵,明白錢的用途與不必花錢的學問,才能活出更精采的人生

5成的人最不滿意經濟收入

日前靈鷲山佛教團發布「2007年心靈白皮書─全國心靈問卷大調查」,有高達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對生活最不滿意的是經濟收入;有3成7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問題是日常生活壓力來源;至於問到哪一件事讓你最幸福?有近7成5的受訪者認為是家人平安健康,另有8.2%的受訪者則認為「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事。

因此,雖然家財萬貫並不一定帶來幸福快樂的生活,但若沒有錢,必定成為壓力的來源及不快樂的因子。

美國知名個人理財專家、現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基本需求」(Basic Instincts)專欄作家MP.唐莉薇(MP Dunleavey)在其新著《快樂賺不停》一書就指出「又快樂、又有錢的12招」,這12招分別是:

第1招:配置專屬快樂資產
第2招:消弭永無止盡的慾望
第3招:做好個人財務管控
第4招:減輕負債
第5招:用錢買時間
第6招:花錢買健康
第7招:投資你自己
第8招:花錢買得心靈平靜
第9招:投資晚年生活
第10招:增添生活情趣
第11招:增進美滿的人際關係
第12招:助人為快樂之本


建立快樂資產組合 努力達成

隨著理財商品的多元化、所得增加,加上銀行的理財專員不斷地透過話術行銷,投資人對於資產組合一定耳熟能詳,不外乎是定存、股票、基金、債券等,但是,你知道你的快樂資產裡該有什麼組合?讓快樂理專唐莉薇來告訴你。

首先,是寶貴的時間,在短暫的人生中,多花點時間追求快樂;其次,是個人資源,再來還包括個人健康、財務控管、培養興趣、樂善好施等,這些是理專的建議,當然,你的快樂資產中,也可以加入婚姻、孩子等,成為你自己專屬的個人快樂資產,你的快樂資產組合裡還有什麼?你自己應該最清楚。重要的是,既是你的資產,就好好地享有它!

建立了快樂資產組合,接下來,要達到快樂的第一步,就是減少永無止盡的欲望。「我從小就沒有想要當班長、考第一名」,一向信奉快樂哲學、人稱「陶爸」的奇哥董事長陶傳正快樂的秘訣就是:「沒有太大的企圖心」。他說,在30、40年前,台灣正值經濟起飛期,常常見到一家子在庭院裡插塑膠花、裝聖誕燈,大家生活雖過得清苦,但心靈很滿足快樂。

先學習過「減法」生活

不像其他的大老闆,出國旅遊非得住五星級飯店不可,陶爸帶著陶媽出國自助旅遊時,往往興之所至,從網路上找到一家不錯的民宿,就開車殺過去了,不用花大筆的鈔票,卻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奇。

游乾桂也說,現代人要學著過著「減法」的生活,了解要什麼?不要什麼?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哪些需要?哪些不需要?想清楚了,就會了解,「活著,就是為了享受人生」。

「凡事量力而為,不要買買不起的房子」,游乾桂的金錢觀就是:收入減去消費,得出的正數愈多,生活就愈快樂

減少了不必要的物欲需求,但日常生活的開支仍不得不預先因應。要不被工作綑綁,享受自己的快意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先確保經濟生活無虞,沒有錢,頂多吃少一點、穿差一點,不過,沒有錢,每個月該繳的房貸、信用卡帳單、水電費等,就能讓你一點都快樂不起來。

電台主持人、也是知名暢銷書作家趙靖宇,在3年前離開正職的報社工作,當起兼職的電台主持人,有空就寫寫專欄、外稿,收入並不穩定,但她因此有更多的時間陪她分別是小一及幼稚園中班的一對兒女,「放掉正職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是,沒有負債」,這是趙靖宇有勇氣下決定辭去工作的關鍵。

無負債 快樂生活第1步

由於收入的不固定,讓趙靖宇對於財務的控管更為嚴謹,平日連買一顆茶葉蛋、一瓶飲料,都要記帳,在支出端嚴格控管。同時,為了儲備孩子的教育基金及自己的退休規畫,趙靖宇透過定期定額買基金,將收入扣除儲蓄之後,才是支出。

投資自己,也能快樂,一位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的某知名財經雜誌主編,平日忙於工作之外,特別趁著空閒時,拚命K書,取得了12張金融證照,今年還預計報考CFP及證券分析師執照,當大家都在休閒時,他卻得挑燈夜戰、熬夜念書,問他不覺得累嗎?他卻回答︰「很快樂!」對他而言,取得一張金融證照,如同在快樂資產中增添一筆,也為他的職場競爭力再加一分,何苦之有呢!

光想沒有用 行動最重要

「行動未必總會替你帶來快樂;但是,假使你完全沒有行動,也就絕無可能獲得快樂」。1年半前,明道大學財金系系主任梁彥平還是一家投信的研究部副總經理,在投資界12年,從研究員作起,到基金經理人,最後在短短的時間內晉升研究部主管,當時的梁彥平,每天上午7點半就拎著三明治、咖啡早餐進公司,快速從電腦中掃描全球股市開盤情況後,就檢視手中的持股情況,接著與同仁開早會、聽取簡報,再看看桌上堆成一疊的各式研究報告,待她抬起頭來看看時鐘,已經9點半了,桌邊還躺著咬了一口的三明治,和早已涼了的咖啡。

在投信業,每天被績效追著跑,每天壓力大到極點,工作時間往往演出加長版,這樣的日子過了12年。梁彥平常想:「這種非人的生活,我還要過下去嗎?」同時,她的健康也亮起了紅燈,在因緣際會下,她順利轉換跑道,由股市操盤手,一變變成了大學教授。

「在彰化鄉下,我還可以在鄉野間吃早餐呢!」對於人生的轉變,雖然薪水少了許多,但梁彥平非常滿意,也快樂多了,「以前過的是與技術線型為伍的機器人生活,現在過的是,與人心靈交流互動的快樂人生」,她看著孩子們跳舞、拔河,閱讀專業財經書報,陪他們哭、陪他們笑,教給他們一身投資功力,同時,讓孩子們在未來的職場上比別人早一步,這就是梁彥平的新價值觀,這比賺多少錢還要快樂。

價值觀轉變 是快樂泉源

新價值觀的轉變,也發生在游乾桂的身上,跳蚤市場、海邊、溪流,往往是游乾桂尋寶之處,可能是用巧思裝飾成的檯燈,或是在跳蚤市場意外用100元和古董商換得日本明治天皇時代的瓷盆,或用海邊拾獲的漂流木作成的擺飾,不用花太多的錢,只需一點用心,就讓點點是學問、處處是文章,快樂無所不在。

除了已損害的健康外,其實,錢可以買到時間、買到健康、買到心靈快樂,透過支配身上的金錢,作最有效的運用。游乾桂每年都會花1萬元,做自己開心的事,如換新窗簾、新拉門,添新燈飾、買新書,「錢對我而言,是價值而非價格」,他說:「可能我會捨不得花幾百塊買一件新襯衫,但每年一家4口出國旅遊的1、20萬元,是絕對不會省的。」對於金錢觀的意義重新定義,你的人生,不管有錢、沒錢,都會是富足快樂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