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7 聯合報】 記者許韶芹、許玉君∕台北報導
王老伯和老婆都是70歲的退休人士,子女早就離開鄉下到城市工作,王老伯手上存款所剩不多,加上最近幾年原本就體弱多病的老婆身體更惡化,王老伯不禁感嘆:早知道就多存些退休金!
根據行政院統計處統計,台灣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5歲,女性平均壽命是78歲,未來每5年平均壽命還可能再增加1歲。不少民眾多半著重退休前的生活品質還有家計負擔,忽略了退休規劃,導致年老後往往因為疾病、經濟問題,必須仰賴子女扶養或社會救濟,生活品質嚴重低下。
退休金 有3大來源
專家指出,退休金來源應有三大支柱,包括:社會保險、企業退休金,還有個人準備,但社會保險、領取的企業退休金等兩項來源,真正能對退休生活幫助有限。
以勞退新制為例,雇主每月為員工提撥薪資的6%作為個人退休帳戶,但這項帳戶的所得替代率僅20%-30%左右(大約只有退休前月薪的二到三成)。因此光依賴退休新制提供的款項是無法完全滿足退休生活的開支,只有個人在退休前就做好退休理財規劃,才能夠讓退休後的經濟不虞匱乏。
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表示,退休理財規劃必須及早進行,年輕人應該愈早投資愈好,才能妥善因應退休之後的生活水準。
看比重:100-歲數
他建議一個高低風險資產分配的小訣竅,「100減去歲數」。例如,一個30歲的年輕人,應該把所得的7成資金放在風險較高的投資標的,像是股票或股票型基金,剩下的3成放在定存、債券等穩當的投資上;如果是50歲以上的投資人,五成以上的資金就要轉為定存與債券。
邱顯比分析,愈年輕的人投資時間愈長,愈習慣短期波動,所以才能持有比重較大的高風險投資標的。他強調,投資人從年輕到退休前為止,最好是將每個月所得的兩成左右提撥到專門的退休投資帳戶,如此退休後應該還可以維持工作時月薪的六、七成收入,再加上政府老年給付、勞退給付,退休後的生活水準「應該還不錯」。
邱顯比強調,除了固定提撥金額到退休投資帳戶,投資人還應該考慮其他風險,如長壽(壽命比預期活得長)、醫療、物價等因素,建議年輕投資人必須考慮預期報酬率夠高的投資標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