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不想變窮 更要積極理財

MONEY+ 07 年 12 月號

前言︰雖然官方版的通膨率不到3%,但與民生相關的物資卻樣樣大漲。不想被通膨困住變窮,就要化守為攻,把資產擺在對的地方,先保值、再賺增值財。

撰文:劉育菁

「東西變貴了!」這是民眾最近不斷重複說的一句話。就算改搭大眾運輸,省了交通費,卻仍省不了日常生活的吃、喝、用!麵粉、米、肉品、牛奶、衛生紙,無一不漲,菜市場跟超市貨架上都是「漲聲」一片,民眾自然只能勒緊褲袋節省過日子。

※百姓可以不買衣 不能不吃飯

雖然民眾都深刻感受到東西變貴許多,不過行政院主計處卻預測今、明兩年台灣的通膨率「不會超過2%」,簡直讓許多人跌破眼鏡。


為何看似很低的通膨率,卻會讓百姓哀嘆「日子快過不下去了」?原來,官方版的通膨率是依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躉售物價指數(WPI)兩種而來,其中,CPI與一般民眾的關係最密切,因為它是由近400項商品及勞務,分成7個基本大類所組成,按權重高低依序是:居住類(30.79%)、食物類(25.05%)、教養娛樂類(16.11%)、交通類(12.63%)、雜項類(6.9%)、衣著類(4.7%)及醫藥保健類(3.7%)。

而今年開始,食物類價格漲最多,普遍上漲1成以上,但是食物類占通膨率的比重不到3成,因此官方版的通膨率才會看起來仍然是「天下太平」。

而民眾的感受卻是大不同,「因為漲的都是民生必需品,百姓可以不買衣服,但卻不能不吃飯。」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強調。

※物價漲上去就不容易再下來

按照過去經驗,「物價只要漲勢成形,就不容易下來。」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分析師黃蔭基分析,養樂多從5元漲到8元,吐司麵包從26元漲至35元,鮮奶從15元變成19元,商家一旦漲價成功,除非經濟嚴重衰退,不會再將價格調回來。

因此,有經驗的人對於通膨最真實的印象就是︰「變窮了!」因為過去能買到「一分貨」的「一分錢」,現在只能買到「半分貨」,損失可大了。所以,「通貨膨脹,會讓錢不值錢!」

今年來民生物資的全面上漲,也開始勾起上一代痛苦的回憶。1979年國際油價突然間從每桶14美元漲至25美元,56年次的馴錢師財商顧問楊宏達回憶起孩童時代,「當時媽媽趕忙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換回一堆堆的衛生紙、牙膏、肥皂,這些東西花了4年才用完!」

※3口之家 開銷憑空多5千元

物價上漲,如果民眾的收入也跟著增加,那麼還能彌補因物價上漲而憑空多出來的開銷,偏偏,上班族薪資不動如山,就算老闆幫忙,但國內平均薪資增幅卻不到2%,根本趕不上物價上漲的波動幅度。

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吳宇豪月薪8萬元,去年一家3口家庭月支出5萬元,但最近他發現奶粉、尿布、加油、便當統統漲價了,現在要每月要多付5千元才足以支應相同的生活水平。

而今年公司卻只幫吳宇豪加薪1千元,根本無法貼補不翼而飛的5千元。但是,吳宇豪還不是最辛苦的中產階級,根據主計處9月統計工業及受雇員工的600多萬人中,有38%勞工平均薪資不增反減,這些人飽受減薪之苦,卻得要承受物價這個難以承受的重。

因此,雖然以官方定義來說,令人擔心的通膨尚未發生,不過民間普遍的感受卻是,「通膨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更諷刺的是,今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雖然在央行強力主導下升值,但實際上,民眾手上的新台幣卻老早因為物價上漲而呈現了「對內貶值」現象。

「台灣是海島型國家,不管是原油或大宗物資都得靠進口,這也使得國內油價、食品價格就更容易受到國際價格波動影響。」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無奈的分析。換句話說,如果國際大宗物資的價格漲勢不歇,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的通膨危機會更容易的迫在眉睫。

※與其囤物資 不如好好投資

台灣距離二位數的惡性通膨雖然很遙遠,但卻不可小覷。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說:「百分之4、5的通膨率就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沒有人會樂見存款再15年內的購買力縮水一半。」

特別是台灣央行好不容易把定存拉至2%,實質利率才由負轉正,萬一通膨繼續升溫,不但利息沒了,還得「倒貼」本金,一樣的錢能買的東西變少了,這才是最大的夢魘。

我們無法確認通膨怪獸會不會捲土重來?但是當葛林斯潘說︰「在法償貨幣的世界裡(即政府印鈔票),通膨是難以壓制的東西」;當中國政府也開始搶石油、民眾搶沙拉油時,我們與其像上一代囤積物資,還不如順著通膨的趨勢大賺通膨財,把資產放在對的地方,並且做好「正確」的資產配置。這樣一來,就算物價繼續上漲,我們的資產也不怕縮水,甚至還可以打敗通膨,賺到比通膨率更高的報酬。

※3大超越通膨的良帖

在通膨增溫下,如果想讓財富跟著物價走揚而增加,關鍵因素就在於必須擁有3個通膨時期的投資觀念:

1.盡量多持有資產,比持有現金更為划算

花旗投顧研究部副總裁王進彰指出,因為通膨會把錢吃掉,台幣定存能免則免;黃蔭基也表示,央行雖然會維持升息走勢,但畢竟不會太高,台幣仍然會先升後貶。因此,包括土地、房地產、股票或股票型基金、藝術品,以及有升值潛力的外匯貨幣,都是可以持有的資產。

2.選對資產,因為並非所有資產都會超過通膨上漲幅度

有些資產的漲價幅度有可能低於通貨膨脹率,甚至可能會低於銀行定存利率。因此,務必記得,不是所有資產都會賺錢,想要靠資產增加財富,就要慎選投資工具。

什麼是對的資產?傳統上包括黃金、房地產、股票、能源或天然資源基金在內,都是被列為可以打敗通膨、甚至大發通膨財的標的。太平洋房屋總經理高永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73年他剛出社會不久,月薪只有1萬2千元,但他就買下總價130萬元民生社區的房子,結果通膨讓他靠著這間房屋,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而楊宏達則不再像他的媽媽只能囤積衛生紙、沙拉油,他囤積的是「能賺錢的資產」,在他的投資組合中,以高殖利率股票代替定存,包括中鋼(2002)、三洋電機(1614)都是核心寶貝,因此就算扣除2%通膨,也仍有6~8%的淨報酬

3.選對時機進場

從長期來看,股票和房地產是最適合對抗通膨的資產,因為在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中,鮮有這兩種資產的長期走勢不能跑贏通膨率的。問題就在於,這幾年全球都走大多頭行情,上述工具如黃金、房地產、能源基金等,價格都已經大漲過一波,未來它們是否還能在通膨刺激下持續上漲?「選對進場時機」就成了投資人要面臨的重要選題。

以黃金為例,金價從每盎司3、4百美元一路上衝到8百多美元,現在來看確實處於高檔;但是,當美元貶值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時,蹺蹺板另一端的黃金長線仍然是易漲難跌。因此,投資人接下來要關心的是:金價下檔的支撐在哪裡?何時才是整理完畢的進場時機?

再從房地產的情況來看,雖然目前房價已到相對高檔,不過美商ERA不動產市場行銷顧問張欣民認為,房價短線或許盤整,但長期來看,房地產仍是保值資產,所以投資人應該注意的是,不同地區房價盤整告一段落的時機。

特別是台北市過去30年房價呈現階梯式成長,每次大漲之後,雖然會盤整一段時間,由於始終求過於供,只要能「坳」過一段時間,房價仍然是「換檔再上」。加上未來又有三通的利多誘因,因此擁有一間自用住宅,絕對可以將大部分資產予以保值。對於手上錢不多的投資人,不妨可選擇不動產證券化(REITs)基金,長期持有,每年至少也都有8~10%的合理報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