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庫藏股藏玄機 不是護盤萬靈丹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 2007.12.03 03:13 am

股市行情低迷,上市櫃公司紛紛啟動庫藏股機制。市場解讀為公司派「自救」或「心態偏多」,不過歷史經驗顯示,公司派實施庫藏股多暗藏玄機,究竟是股價「靈藥」或「毒藥」,仍有待考驗。

七月股災爆發至十一月底,累計已有逾百家上市櫃公司宣布實施庫藏股,股市吹起庫藏股熱,投資人解讀為公司派、大股東「自救」捍衛股價,不過台股仍然全面下挫,庫藏股效應也失靈,實施庫藏股的企業股價並無起色。

統計資料顯示,庫藏股非護盤萬靈丹,歷年來上市櫃公司庫藏股「奇觀」更令人嘆為觀止,首先是執行次數愈多,反而跌得愈凶,例如中環股自民國八十九年至今,累計執行三十次庫藏股,實施次數之多勇奪第一。

八十九年初,中環創下二百零三元天價後大舉下跌,年底祭出庫藏股機制,當時中環仍遊走在四、五十元之間,投資人一度以為中環將「起死回生」,中環如今股價僅十多元,投資人仍是空歡喜一場。

聯電庫藏股機制自八十九年啟動,七年多來累計買進二百多萬張,耗資逾四百億元,結果愈買愈跌,上周五收盤價僅廾元出頭。


其他如中和羊毛、聚亨、凱聚、中聯信託、中華銀、麗台、云辰等股都是庫藏股「愛好者」,但執行庫藏股,業績一落千丈,大把鈔票買回的股票形同廢紙。

中信託銀行(今改制為中信金)、友聯產險等也曾密集實施庫藏股,中信銀與友聯產大股東質押比率偏高,令人質疑。

今年十月初,台銀、合庫申報轉讓開發金持股,開發金十月底宣布實施庫藏股也有「一石二鳥」效果,一方面牽制台銀等公股釋股(庫藏股期間,董監事不能賣股票),另方面開發金辜團隊成員、中信證等大股東持股質押比率偏高,公司派祭出庫藏股「撐盤」,也可減輕質押股票斷頭壓力,這些都與保股價無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