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懶人投資術進階版 定時不定額的基金加值操作術

今周刊 567 期

低買高賣是投資市場的最高指導原則,近來,投信公司發現定時定額已不能滿足投資人需求,因此推出「改良版」定時不定額,希望做到跌時加碼、漲時減碼的聰明機制。但如何運用才對?四個策略投資人一定要知道。

撰文·歐陽善玲

全球股市震盪加劇,基金淨值跟著波動,但定時定額的基金投資人多半老神在在,因為在固定金額下,基金淨值愈低,買到的單位數愈多;相反地,基金淨值衝高時,買到的單位數相對較少。低檔多買而高檔少買,震盪行情反倒有利於定時定額投資人降低成本。

市場跌時大買 漲時保守

更加生猛的戰術,是所謂的「定時不定額」,震盪走低時伺機提高金額,買到更多單位數;而在基金淨值或股價指數衝上高檔之後,減少申購金額。一來一往之間,投資成本更低,報酬空間自然愈高。近來全球股市的短線波動風險提高,正是執行定時不定額戰術的良機。

投資經驗才兩年的蘇若瑜,不像一般人習慣追逐「明牌基金」,而是把力氣花在建立有系統的投資「戰術」上。她的策略道理簡單,其實就是「逢低加碼、攤平成本」,再搭配停利機制,兩年初試啼聲,就已有三成以上的報酬率。

「市場跌時買進,漲時出脫這個概念是正確的。所以,我在每月定時定額扣款投資基金之餘,還多設定一套『加強版』,利用機制強迫執行逢低加碼動作,這樣投資效果一定更好。」蘇若瑜說。

舉例來說,她現在每月定時定額扣款兩檔基金,包括台股及亞太市場。其中台股基金每月扣款五千元,亞太基金則是三千元。她設定,一旦基金淨值低於平均成本,就要加倍扣款。


假設蘇若瑜定時定額扣款的亞太基金,平均成本在十二元;當中國宣布將祭出宏觀調控,或美國經濟出現疲弱訊號,造成亞太市場重挫、甚至引發全球股災時,亞太基金淨值就可能跌破平均成本十二元。

在蘇若瑜的「加強版」戰術下,一旦亞太基金的淨值,低於所投入的平均成本,當次扣款金額,就不是原本的三千元,而是多一倍、要扣六千元。換句話說,不論亞太基金淨值低於平均成本多少,就算只差○.一元,也要再多扣一倍金額,落實逢低加碼原則。

「因為我有同時執行逢低加碼,及停利機制,所以這兩年行情波動,我有三次機會可以加倍扣款。」蘇若瑜解釋,增加停利機制的好處,在及時落袋為安,適合階段性理財目標。像兩年後的留學費用,或五年內的子女教育基金,都很適用。這樣透過逢低加碼及停利機制,兩年累積報酬率可達三一.六六%。

擁有十年基金投資經驗的李芸樺,過去利用定時定額及單筆投資方式,趁市場大跌時,進場撿便宜。她的原則是,行情重挫時先研判後市,若仍處多頭,二話不說,「用力買就對了」!

逢低加碼的定時不定額戰術

現在,她也利用系統設定,一旦基金淨值跌破定時定額的成本,就加倍扣款。「我的策略是,分批進場及逢低加碼。例如,當基金淨值跌幅在二%左右或更多時,只要確立未來仍是多頭,我就會分批進場、攤平成本。要是基金淨值跌幅超過二成以上,我的定時定額扣款部分,就會加三倍扣款。」

舉例來說,當李芸樺的基金淨值跌破投資成本時,她就會將一筆資金分多次投入,以攤平成本。再配合各區域指數變化,一旦市場重挫,基金淨值受牽連大跌二成以上時,假設原本定時定額扣款一萬元的部分,就要改扣三萬元。

相較「加強版」投資戰術,李芸樺的策略更算得上是「積極版」。像今年八月,香港股市一天大跌一千點,她的投資組合中,就剛好有部分基金淨值跌幅超過平均成本二○%。李芸樺不但不慌張、害怕,反而覺得這種情況少見,一定要加倍投資。後來,先前跌了二成的部位,果然又都漲回來,而且還是多用了三倍的錢去賺,實在相當划算。

不論是投資新手的「加強版」,或是老手的「積極版」,利用逢低加碼的定時不定額戰術,可使基金投資變得更具效益。但各家投信推出的產品服務不同,投資人選擇時該注意哪些事項,才能將定時不定額戰術發揮極致?專家認為有下列幾項考量。

戰術一 大跌多扣 大漲少扣

匯豐中華投信整合行銷企畫部協理朱挺豪指出,坊間推出定時不定額扣款專案,等於是結合定時定額及單筆投資概念;當市場大跌,利用低檔加碼,可降低投資平均成本,未來指數反轉,獲利空間就能倍數成長。

不過,大部分投信公司多鼓吹投資人在低檔時加倍扣款,卻忽略當指數不斷攀升,定時定額平均成本愈扣愈高時,也應適時「逢高減碼」。這樣一來,才算是符合所謂的「買低賣高」原則。投資人在為「標準版」的定時定額功能加值時,還可特別留意是否有「漲高扣少」的服務。

戰術二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想執行逢低加碼,除了利用基金淨值跌破平均成本方式,加強扣款外,部分投信還會利用加權指數及十年均線為指標,設定加減碼條件。以奔華投信推出的「三階段不同扣款金額」為例,當加權指數漲幅高於十年均線二○%時,每月扣款金額減少;反之則加碼。

以加權指數或均線為指標的好處是,基金執行加減碼的時間,只有一天落差。例如,七月二十五日當天,指數漲幅高於十年均線二○%,隔天基金扣款就能執行減碼動作。但以基金淨值為加減碼指標的話,就必須等上四天才能執行。要是四天過後指數反轉下挫,但系統指令仍會停留在減碼,就會出現「減錯碼」的尷尬情況。

事實上,不管是以加權指數、或基金淨值為加減碼指標,均各有千秋。朱挺豪認為,利用指數為依據,投資人等於是齊頭式平等,與個人實際平均成本,有段落差。況且,買科技型基金的人,在大盤以傳產類股為主流飆漲下,基金淨值與大盤漲跌未必一致,硬要綁在一起,將無法反映真實情況。

然而以基金淨值為指標,雖然能較直接反映個別投資人實際投入成本的差異,但畢竟系統作業上複雜許多,且有延遲效應,在無法避免時間拉長的變數下,投資人最好先有心理準備,以免成果不如預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