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奧運真的是經濟的強心針嗎?

新金融世界 2007.07.19
http://www.newfinancialworld.com/news.php?item.98.1

俄國近來搶下2014年冬季奧運的主辦權,讓奧運題材再度浮出檯面。現階段投資人對2008年北京奧運抱持相當大的期待,為了趕上奧運這一波風潮,對中國的一些相關股市和基金投資,無不投入大量的資金,中國股民瘋狂的程度更是有目共睹。

從奧運歷史來看,主辦國在爭取到奧運主辦權後,的確像是打了一支強心針般,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及1992年巴塞隆那奧運會,皆被認為是奧運史上的成功典範,不但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更由於商業和奧運的結合,大大促進服務業、交通、旅遊、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但奧運的承辦國如果操作不慎,經濟也可能變得十分棘手。在奧運經濟前期,必定會為舉辦奧運而建設許多運動會場、選手休息村等,但這些建設其實都是一種非生產性投資。從近五屆奧運會的情況看,無論是開商業運作先河的洛杉磯奧運會,還是被譽為最成功的雪梨奧運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體育場館閒置、奧運村樓宇銷售困難、基礎設施使用率不高、投資難以得到回報等問題,甚至各國在奧運會後都存在經濟增速突然遞減的現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該屆奧運虧損總計達10億美元以上。奧運會後,蒙特利爾公民承擔了一個新的稅種 - 奧運特別稅,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還完1976年欠下的債務。從那一刻起,現代奧運史上便出現了「蒙特利爾陷阱」這一專業術語。

2004年的雅典奧運,花費更是接近120億美元,但短期收入僅有19億美元,使得奧運會後希臘經濟的增長幅度趨緩,巨額的虧空更使希臘政府為了奧運亦背負上近十年的龐大債務。縱觀現代奧運史,幾乎沒有哪個主辦城市完全擺脫了所謂「後奧運經濟風險」。奧運會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 從經濟角度來衡量可能後者遠大於前者。

正當一個主辦國家積極為奧運投資建設,並享受奧運所帶來的獲益時,也許背後已埋下問題的因子,卻不自知。主辦國可能會為了辦一次奧運,而投注了大量國家資源,大規模的建造許多設施,但奧運結束後,如沒有後續產業的支撐,是很難持續經營下去的。此外,在奧運會結束前的一段時間內,雖然就業機會是增加的,但會後,大部分人將必需重新尋找工作,反而讓失業率上升。雖然奧運所產生的投資高潮,帶動一國的經濟成長,但其實是短暫的現象,除非出現足以帶動經濟的新投資熱潮,否則有可能步入奧運熱潮的陷阱!

要判斷奧運帶給一個國家的影響,首先必須先了解這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否穩固,其次,整體人民的社會福利是否能夠真正得到提升也同樣重要。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雖然目前當地因主辦奧運,而加快速經濟成長,但亮麗的背後其實已有公司因奧運而破產了,像負責北京2008奧運主會場 「鳥巢」 屋頂建設的德國柯沃泰公司,近日因資不抵債申請破產,這是由於「鳥巢」屋頂工程建造費用較預期高,而在此之前承建的幾項工程款項又未收回,再加上銀行拒絕貸款,公司已向德國特勞恩斯坦市法庭申請破產。因此不要因為奧運題材發酵就隨意跳進去投資,要冷靜思考現階段投入是否會面臨過高的風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