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七大財務管理錯誤 你,中了嗎?

鉅亨網編譯袁千雯/綜合外電.6月23日

說到財務管理,大家都曾犯過錯,各式各樣,林林總總加起來,數量還不小。

回想一下,從1986到2005年, Standard & Poor's500 指數年獲利率平均 12%,但根據金融服務研究公司Dalbar指出,就是因為投資人過於狂熱的交易行為,每位投資人在股市共同基金的獲利平均僅4%。

還有,房屋持有人支付高額保費來壓低自付額,每年實際辦理索賠卻只有7%。2005年高達 74%美國民眾超付稅款,無異是給政府免息貸款。

發生了什麼事?《SmartMoney.com》指出,現在有一門新興的學問叫做行為經濟學,可以替上述情況找到解答。

學術研究指出,光靠感情和經驗會誤導對於財務管理的判斷。雖然上述錯誤很少導因於單純感性因素,但只憑感覺絕對只會徒增摸索。

以下是《SmartMoney.com》羅列的 7大財務管理錯誤,以及背後相關的心理分析。

一、錢財右手進、左手出

診斷:心算錯誤

症狀:儲蓄利率5%,卡費繳掉 15%,以為退稅可以補平中間的大洞;認為新車價格高的不合理,卻不控管每一周花在雜物上的錢。


一般人最常利用心算的做法是分別把錢放在不同的籃子中,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用途。這是懂得控制支出的第一步,也不見得是壞事,不過必須注意的是,只看到每一筆資金的用途,卻疏於以整體觀之,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舉例來說,現在政府要退還5000美元稅金,應該怎麼反應?一般人可能會樂瘋了。事實上,錯!要是把這筆多付的稅金投資在高利率的存款帳戶中,可以收到135 美元的利息,而不是白白無息的借錢給山姆大叔。

二、投資太過安全保守

診斷:厭惡虧損

症狀:股票一漲就想快快脫手,反而賠錢的硬是不肯賣;將太多現金放在基金市場,而不是股市;不願意拿出手中擁有的東西交換,即便是一個更有價值的標的。

沒有人喜歡虧錢—這是經濟學家稱之為「厭惡虧損」老掉牙理論。由於人們只能避免能夠辨認的虧損,因此只看到表面上的立即成本,卻忽略隱藏的成本。

以最簡單的例子說明,獲得 4美元的折扣就相當於避免 4美元的超額費用。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寧願避免超額費用。由於厭惡虧損,投資人落入更多隱藏的成本,通貨膨脹也就趁機吃掉了民眾的存款。

三、看不清楚未來

診斷:錯認風險

症狀:將大多存款比例放在自己公司的股票上;保險自付額極低;認為小資本額股票會永遠上漲。

以美國人為例,超過 2/3成人擁有保險。不過壞消息是,雖然大家保了險,卻還是忽略更大的風險。比如說,35到64歲的區間比起其他年齡所面對的工作風險要高出 6倍之多,然事實上低於 1/3民眾投保傷殘保險。

這反映了經濟學家、心理學家所謂的「既存狀態偏差(availability bias)」,這是指一般人估計風險時,總會忽略最近的風險。芝加哥大學學者Cass Sunstein稱之為或然率的忽略。

「我們總是會先想到最糟或最好的狀況,不過相反地,應該要想到的是『什麼是最可能發生的情況』。」

四、活在當下

診斷:拖拖拉拉

症狀:並未參加政府退休金計畫;沒有設下每個月的支出計畫;等到最後一刻才辦理個人退休帳戶。

行為經濟學家表示,人性當中的拖延,讓許多美國員工並未參加政府的退休金計畫,或是只儲存最低下限,這其實降低了未來可自由支配資金的比例。

哈佛經濟學教授 David Laibson說,「大家都喜歡立即的回饋或是成本,而非延遲回饋或成本。」

平心而論,的確是有家庭無法存款,而必須將資金拿來應付生活。不過 Laibson表示,仍是有兩者能兼顧的低薪家庭。

五、劣幣驅良幣

診斷:沉置成本(Sunk-cost)效應

症狀:因為已經支付一次銷售費用(upfront salescharge),只好緊抓住績效不佳的共同基金;修車費比車子本身價格還貴;根據已經消耗的時間和金錢來計算該如何使用時間和金錢。

投資時所支付的一次性的支出,或是共同基金的銷售手續費,也就是所謂的沉置成本,給了民眾對於未來的錯誤期待。當然,民眾總是希望投資有所收穫,以及基金表現超出預期。

但是當重新評估的時機點來臨,不管是買或是賣,「理性」經濟觀點告訴大家,不應該太過考慮沉置成本。大家常常忘了這一點。在下判斷之時,應該要好好考量未來的收穫和損失。

六、自尊大過一切

診斷:過度自信

症狀:交易活動太過頻繁;只從「穩贏的」當中做選擇;以為自己比其他人都好。


研究顯示,民眾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當然,有信心、樂觀不全然是壞事。不過在股市當中,過度自信可是會讓投資人誤以為自己能夠壓過市場表現,不過大多數情況當然是相反。

太過自信的後果就是陷入高風險投資、過度交易和未多角化經營,而上述因素都有傷長期獲利。

加州大學教授 Brad Barber和Terrance Odean在進行「交易讓你的財富承受高風險(Trading Is Hazardousto Your Wealth)」的研究當中發現,交易活動太過頻繁的個別投資人,績效落後整體市場3.7%。

Odean 表示,有些相信自己能夠慧眼識英雄的人,錯過的不僅是機會,還累積許多不必要的交易手續費及其他交易成本。

七、一窩蜂

診斷:愛跟風

症狀:因為每個人都說乙醇是未來發展趨勢,所以跟著買了乙醇相關股票;市場突然大跌後,馬上賣出撤場;以家人或朋友的投資撇步為依據。

1987年股市崩盤以來,已過了將近20年,不過究竟當初道瓊工業指數為什麼會大跌 23%,全球股市也一片倒,各方還是眾說紛紜。

行為經濟學家認為投資人一窩蜂的行為是肇因之一。即便往全然錯誤的方向前進,但是投資人就是無法抵擋群眾的壓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