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經驗已成歷史 永遠手握王牌 賠錢貨早死早超生!

鉅亨網 蔡怡杼

從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熱,或一個世紀後,國債償還計畫引發的英國股價暴漲,甚至上世紀末的網路泡沫,無論歸咎市場的波動,還是投資人的歇斯底里,投資泡沫事件不絕於耳。

也許在當傳統經濟學家與金融教授都預期不會出現這般狂熱現象,以及投資人受到理性驅使的程度遠大於感性時,泡沫事件也將消聲匿跡。

人性的弱點束縛著投資人的理性判斷,從過去的經驗可清楚看到,當投資人對於未來過於自信,以及對新資訊反應過快的趨勢都將影響投資人的決策判斷,使投資人作出並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對此不少學者、專家紛紛研究投資人心理,以及從投資人進行投資行為中所衍生的行為經濟。行為經濟不再只是學術的反思,該項發現也將幫助投資人確認自己的投資行為。

而美國財經媒體 《Morningstar》對此作出以下 3項簡要的整理,希望能幫助投資人避開這些錯誤的投資方式。

首先,不要太沉溺於近期過去的經驗。當面臨龐大資訊時,大多數的投資人依據過去的經驗法則,以幫助自己應付這些龐大的資訊。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經驗法則是有用的,不過,簡略攝取資料的結果可能影響投資人做出不好的決定。

外推性偏差(extrapolation bias)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即投資人以建立在過去的過度信心應付未來未知的情況;或對潛在投資研究的冗長乏味工作被投資人依據近期經驗而對未來止住不動(anchor)的預期所取代。

當然,昨天並不會全盤告訴你市場明天的動向。投資人若不相信這套說法,不妨請教那些曾經經歷 1999-2000年的科技、網路熱浪,且預期美好時光將持續的投資人們。

這值得投資人謹記在心,不管投資人是否已經為房地產、天然資源、新興市場或小型價值股架構起近些年將出現強勁的表現。這些領域也許不是主要拉回的產業,不過,在近些年投資人對這些領域興趣增溫的同時,也不要將這些產業視為獲利熱區。

第二,體認你所不知道的與你所知道的一樣多。作為投資人,應該先確認自己的樂觀程度。投資人或許認為自己將挖掘到下一檔的 Microsoft,然而事實上機率不大。

根據數項研究,過度自信的投資人交易過程較迅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所掌握的資訊比其他投資人還的多,不過,頻繁的交易並不等同財富的同步累積

一份來自加州大學2000年所作的投資人交易行為研究顯示,所有的交易都可能對投資人的財富造成危害。該項研究對象約為6.6萬戶於1991-1996年間透過折扣經紀商進行交易的家庭,發現個人交易較頻繁者,即月週轉率超過8.8%者,年淨回報率為 11.4%,同時靜止帳戶(IA)淨獲利則為18.5%。

這是由於投資人在頻繁交易的過程中,所支付的經紀佣金侵蝕了一部分的獲利。

所有的交易活動都是值得的,不過前提是投資人得把股票賣在較好的價格上時。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排除交易成本後,新持股的股份表現通常不如已經出售的那檔個股。這表示,不管考不考慮交易費用,動作敏捷的交易商都將遭受損失--因此以不變應萬變通常是最好的策略。

最後,將手中的王牌保留長一點,賠錢貨不如忍痛儘早出售。根據上述的加州大學研究,投資人對於出售表現較佳股票的能力勝過拋售表現不佳的個股。這項行為充分顯現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精髓。

反映投資人較不願意承認因為個股獲利低於原先預期,在基於保護的立場下,出售股票。因此投資人往往太早出售值得再持有一陣子的王牌,卻反向對應該儘早出清的投資項目持有太久

投資人有一種方式可以避免陷入這種情況,即時常再平衡 (rebalance)投資組合中的損益情形。再平衡指定期修整表現不錯的投資項目與表現較落後的項目。這是種謹慎的投資策略,透過這種方式將可保持投資組合的多元化並降低風險

不過,過於頻繁的再平衡也將限制整體表現,因此只有當投資組合表現嚴重落後目標時,投資人才需要為投資組合再平衡。當投資組合表現些微落後預定目標時,並不算是嚴重,當投資人的流動資產配置增幅高過原先計畫的5%時,也是投資組合重新檢視的時候。

另外,投資人也不應該對於出售表現較差的個股感到畏懼,只因為出售後,原先帳面的損失將變成實際虧損

以為只要不出售便還有收支平衡的機會是很不好的投資態度,因為這種態度會使投資人錯失更好的投資機會。如果預期該項投資項目無法起死回生,那就趕緊賣了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