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用低預算買高保障

30雜誌 2006年 6月號
作者:張卉穎

純粹保障就要買保障,要投資理財就投資理財。

年輕人買保險常常考慮到報酬率要多少,但是人不在了,報酬率多少都沒有用。

保險規畫應該是先有保障,再做投資理財或節稅。以30世代的年輕人來說,純風險(壽險、醫療險、防癌險)的比例不超過薪水的10%,如果加上投資理財(投資型保單),可以到月薪的25~30%。

我建議年輕人應該買全險,就是壽險、醫療險、防癌險都包的那種,才不會有一個地方出問題,而那個地方沒保到。過去很多人痛恨保險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一個部分出事,而那個部分剛好沒有保障。

還有很多人誤會現在保險很貴,但其實不盡然,以現在的商品來說,用少的預算就可以做到很高的保障。以月薪3萬5000元的人為例,保費占10%,一年約繳3萬5000元,可以買投資型商品再附加醫療、傷害、住院險。

投保常見三大錯誤

我30歲時買的第一份保單就是錯誤的。當時我從事成衣業,很忙、沒時間管保險的事,太太同事的老公拿保單來我就簽名,內容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一直到35歲轉行到保險業,上完課後把保單拿出來看,才發現那是只有40萬元保額的儲蓄險。因為我有老婆、有小孩、又有房貸,萬一出事,40萬元是絕對不夠的,我要的是保障而不是儲蓄。

除了買錯商品,台灣人買保險還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要「有去有回」,感覺這樣才划得來。事實上,純粹保障就要買保障,要投資理財就投資理財。

房子蓋得再高,沒有地基是不穩固的。年輕人買保險常常考慮到報酬率要多少,但是人不在了,報酬率多少都沒有用。

另一個錯誤是很多人買保額增值型商品,就是保障額度隨年齡調高的那種。我們假設每個人都會結婚生小孩,如果30歲花3萬元買了一份保單,你們覺得應該要買現在保障100萬、以後遞增到400萬元的?還是現在就保障300萬元的?答案是後者,因為風險在小孩還沒長大之前才存在。

以我自己為例,等我50歲兒女長大了,家庭責任已經了了,即使我發生意外,小孩還是可以生活,這時保障就不重要了。因此對風險認知不清楚的人才會去買這樣的商品,重要的是現在的保障就要高,而不是以後才逐漸升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