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家有啃老族 我該怎麼辦?

近65%受訪家庭,孩子畢業後賴在家不工作
Smart智富月刊第144期 撰文者:林雅惠

張教授任教於國立大學,辛苦栽培兩個兒子到美國讀書,希望兒子能克紹箕裘,以後也當教授。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拿博士學位,他要孩子別花時間打工,所以全額提供學費及生活費,結果,從碩士念到博士,兩個兒子6年在美國,吃住學費就花掉老教授1,200萬元的積蓄。

如今,兒子雖然學成歸國,卻懶得找工作。張教授私底下透過朋友,企圖幫孩子在大學裡謀個職位,沒想到兩個兒子知道後竟對著老爸吼說:「幹嘛要工作?你不是留了幾間房子給我們,只要把它們出租,靠租金就可以過活,何必辛苦工作?」

你或許以為這只是張教授個人把孩子寵壞的個案,那你就錯了!因為台灣「尼特族」現象已經愈來愈普遍。根據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周玟琪的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台灣15~24歲年輕人已有高達12.3%,也就是約有42萬人能工作卻未工作成為尼特族,亦即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財產生活。


名詞解釋_尼特族
尼特族(NEET)是指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一群人,年齡介於15歲到34歲;這個新興名詞最早現在英,是指結束義務教育後,既不升學也不工作,也不參加職培訓的年輕人。

再看行政院主計處5月份公布的最新報告,台灣15歲到24歲的失業率為12.38%,約10萬6,000人,是10年前的1.12倍。

待業超過4.5個月 就是一種警訊

針對類似現象,《Smart智富》月刊與Yahoo!奇摩理財網合作奇摩理財網合作理財網合作調查,在1,633位受訪者中,有64.7%受訪者表示家中小孩從學校畢業後賴在家中,其中,賴在家中1年以上者竟逾44%。


孩子賴在家1年以上者逾44%

針對這個調查結果,104人力銀行經理方光瑋表示,現在大學畢業生平均待業期為4.5個月,若是孩子超過這個期間還沒有找到工作,就是一種警訊。

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今年30萬名大學畢業生中,估計有1成多的畢業生不準備馬上投入職場,其中近5成想繼續升學。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也觀察到,愈來愈多畢業生以「升學」為藉口,逃避進入職場。為此,她提醒,要是孩子超過1年還沒有找到工作,或者態度非常消極,父母必須了解孩子到底是「找不到工作」,還是「不想工作」,並進一步從旁協助。

深一層看,孩子長期賴在家中不工作,到底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管教有狀況?依上述本刊調查,面對孩子失業在家,有33.9%父母是「不管他,愛怎樣就怎樣」,另外,75.9%的父母會繼續給孩子零用錢。

對此,廖清碧強調,父母的態度將影響孩子找工作的意願,要是放任不管或無限制的在金錢上給予資助,讓孩子誤認為「這輩子有靠山」,就更沒有動力積極地找工地。「父母必須學會傾聽與引導,讓孩子明白養活自己是最基本的生活態度。」廖清碧說。

在金錢的態度上,只有大約24.1%的父母採取「一毛都不給」的態度。財經作家劉憶如說,父母必須要畫清界線,講明「最長半年內,我只供你吃跟住,其他的手機費用還有跟朋友出去玩樂的費用,我一毛也不出。超過這半年之後的所有費用,你要自己想辦法。」同時,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

對於孩子賴在家的原因,多數父母歸咎於大環境工作不好找的比重高達46.7%,只有25.7%的父母表明是因為太寵小孩。不過,專家卻認為,「父母態度」才是關鍵因素。就是因為很多父母認為「環境大不如前」,因此在父母默許下,孩子失業賴在家成為理所當然。

然而社會上並不缺乏工作機會,許多大企業每年更釋出固定員額給社會新鮮人,只要孩子肯放低身段、不眼高手低,還是可以在半年內找到一份「足以維生」的工作。

面對失業兒 父母要做到3要3不要

若家中真的出現「尼特族」,父母該怎麼辦?《Smart智富》月刊綜合方光瑋、劉憶如及廖清碧的看法,列出父母處理家中尼特族問題的「3要」與「3不」解決方案:

1. 要釐清孩子對工作的態度

廖清碧認為,孩子失業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想工作」,另一種則是「找不到工作」,針對兩種類型的孩子,父母應該要分別對症下藥。以她的經驗為例,兒子從英國名校留學回台後,嘗試找財經領域的工作,卻不斷碰壁,長達1年賦閒在家,「我跟先生說好不逼他、不念他,因為我們清楚他有在積極找工作,心理壓力已很大。」

至於若是確定孩子屬於「不想工作」的心態,就要進一步釐清孩子「為什麼不想工作」?是因為沉溺於網路?還是害怕面對人群?還是在求職過程中曾遭受挫折,以致於對工作抱持高度的恐懼感?

「要是孩子失業好一段時間,又不急著找工作,就可能是心態上沒有調整好,建議帶去給精神科醫生看看,把問題找出來,心態調整好之後再出發。」廖清碧建議。

2. 要孩子提出就職計畫

劉憶如則建議,從孩子一畢業開始,就要找時間跟孩子開會,要求孩子訂出一份屬於自己的就職計畫,當中必須交代清楚每個月的支出,例如孩子說1個月花費大約1萬元,父母就進一步要求孩子去找一份月薪超過1萬元的工作。

「月薪1萬元的工作應該不難找吧!專職找不到就找兼職,再不然就是去參加職業訓練,做得絕一點就斷絕所有金錢支援,讓孩子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劉憶如說。

方光瑋也認為,做一個類似的計畫,可以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不是符合他現在要找的工作,其他包括履歷自傳完整度、面試技巧好不好、以及專業技能是否符合職場需求,如果不足,可以進一步和孩子討論,尋求社會資源積極的培訓自己,以符合職場的期待。

3. 要孩子負擔家用或以工計酬

在孩子待業在家期間,劉憶如會要求孩子「以工代酬」,付不出水電費,就幫忙打掃廁所或洗碗,千萬不可以黏在電腦前面,或是跟朋友講電話講個沒完,要讓孩子知要,他對這個家庭有責任。「要給他一個目標,否則愈在家裡窩著就愈不想要出去工作,小心尼特族變啃老族。」劉憶如明白點出。

做到上面3項原則後,還請記得,千萬不要犯以下3個錯誤:

1. 不要讓孩子要多少給多少

「父母給的愈多,孩子就愈無法走出家。」劉憶如分析,孩子之所以敢賴在家,就是因為他知道父母一定會養他,一旦讓孩子清楚父母的底限就是「養你半年」或是「只讓你吃住,其他花費一律不給」,堅持個幾次,孩子知道父母是玩真的,必須靠自己時,他自然會有動力踏出家門、出去找工作。

「『不給』比『給』還難,因為很多父母擔心不給錢,孩子就從此不理他,那又如何?總不能養孩子一輩子吧!」劉憶如說。當孩子不賺錢一直伸手跟父母要錢時,父母應趁機告訴孩子自己在金錢上的壓力,包括什麼時候要退休、退休後的開銷及父母生病應該要怎麼辦,讓孩子學著去面對現實生活

此外,要是碰到孩子負債,「父母絕對、千萬不能幫孩子還錢。」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強調。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討論,在情感上充分支持他,助他尋找協商或解決債務的管道,但父母千萬不能直接跳下去幫孩子還錢,因為錢拿不回來事小,最重要的是這會讓孩子持續的依賴,永遠長不大也無法獨立。

2. 不要透過人脈幫忙安插工作

方光瑋說,很多父母比孩子還積極,每場職業說明會都來旁聽、做筆記,還會幫孩子舉手問問題,甚至連孩子面試,也會跟在一旁,「面試官會怎麼想?他們一定認為你的孩子還沒長大!」方光瑋說。

他也不建議父母透過人脈幫孩子硬是安插一個工作,他強調,「這樣父母欠人家人情,孩子還可能被貼上標籤,不如放手讓孩子多方嘗試,不要介入太多。」

3. 不要每次見面話題只談「工作」

廖清碧認為,失業在家的人,已經面對親友或同儕太多的異樣眼光,這時要是連父母對他(或她)還都只是談「工作找得如何」,孩子的壓力與情緒可能一觸即發,隨時會崩潰,甚至造成反效果。「反正你們都覺得我找不到工作,那我乾脆就不要找好了。」因此建議父母要以關心代替責罵、鼓勵代替嘮叨,多傾聽給建議,用雙向式討論溝通,應可引導孩子走出變成「尼特族」的危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