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媒體不能說的秘密

陳凝觀
http://blog.cnyes.com/My/james.cheng/article277062

媒體,尤其是財經媒體,不論是在金融市場或是投資人資訊取得上,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不過,也正因為角色吃重,我想專文書寫一個章節,說清楚講明白,解讀媒體訊息的關鍵所在。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盡信媒體,也不如無媒體!如果你照著看媒體資訊做投資決策,那被有心人士誤導,而做出錯誤決策的機率,可是非常高的。

資訊永遠不對稱

我自己也在財經媒體工作多年。這世上的資訊從沒就對稱過,資訊不對稱是現實人間的現實,古今中外皆然。如何在不對稱的資訊環境中,去蕪存菁,吸收有用的、剔除不可信的財經資訊,才是我們要追求的。

1.受訪者報喜不報憂

通常大多數財經媒體的受訪對象都傾向報喜不報憂。最常報喜不報憂的就是財經政府官員,選擇性的刻意擴大某些偏多數據,作為自己政績表現,因此,財經官員講的話,一定要搭配財經政策以及多元的經濟數據一起解讀才行。


另外,大多數願意接受媒體訪問的產業人士或是上市上櫃公司高階主管,自己手上可能都有一大堆員工分紅配股,想當然爾,報喜不報憂的機率也高。畢竟,沒有多放一點好消息給媒體、給市場、給投資人,那要如何拉抬股價?提高公司市值與身價?又如何高價出脫自己手中持股?何況這些人本來就比較喜歡在公司產業景氣、業績表現好時,才接受採訪。萬一經營績效不佳,泰半都躲媒體躲的老遠,哪肯出來露臉?

不過,觀察大老闆或產業高階主管的媒體發言,其實也要對照後續的業績跟股價表現,而且這樣的觀察要相當長期才行,因為有些大老闆公司派比較誠信正派,媒體發言的內容,可信度比較高!有些則是相當惡劣,信用、形象也都較差,不可一概而論。至於誰好?誰壞?那真的得要長期做功課才能有判斷力!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某些大老闆講的話,你一定要打折扣!千萬不能太當真!

金融市場永遠同時存在機會與陷阱。像博達、訊碟、皇統、雅新這類地雷股,既不是第一個,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少數特定上市、上櫃公司喜歡操作市場題材、股價,甚至玩弄財務數字,投資人、小散戶想要趨吉避凶,除了長期持續的觀察、檢驗各大上市櫃公司老闆外,別無他法。

2.出貨新聞反著看

少數不肖財經媒體之所以會被業界唾棄為「出貨媒體」,絕非空穴來風。

你如果有蒐集報章雜誌的習慣,其實找一下手邊某些財經報章雜誌,一二個月前或三五個月前的封面標題、頭版頭條新聞,順便將這些標題與其行情後市表現對照一下,大概就可以看懂這些人在玩什麼把戲了!尤其是特定股市雜誌,封面推薦特定飆股、新股時,往往都在股價相對高檔位子,高檔出貨的跡象也頗為明顯,反指標效應極高!

畢竟,在股票市場上,任何人都可能想出貨給你,先行上車的主力作手、機構法人,手上一堆持股的上市櫃公司大老闆、高階主管。甚至某些記者也可能撰寫一些立場偏頗的新聞稿,而不少編輯,更是選擇性的下標題,導致很多新聞內文與標題大相逕庭。

尤其是股市相關訊息,更容易出現這種狀況。有些新股一掛牌就一路走低,搭配市場大師或是特定人士,協助公司派出貨,有些則是股價創新高後頻頻發布利多,協助特定主力高檔出貨,總之,真正的高手絕不會把這類出貨新聞當真,有的甚至還會搭配出貨新聞反向操作、從中獲利。

當這類新聞大量披露,而且股價處於高檔之際,出脫相關持股或是甚至反手融券、放空操作,不過,新股基本上是沒有融資券的,這套方法不能套用在新股上頭。至於上市櫃公司利多消息頻頻披露的時間點若是位於股價高檔位子所在時,投資人也必須小心堤防高檔出貨的可能性。

3.產業訂單可不是網路下單!

另外,財經媒體中經常出現的「接單新聞」,例如:『XX公司接獲OO大單』,或是『傳某某公司遭XX公司砍單』之類的新聞標題,也要小心。

事實上,稍微熟悉電子業運作的人都知道,所謂國際大廠訂單,尤其如果是 ODM訂單,根本不會是在一夕之間發生的。可是我們卻經常在財經新聞裡,看到、聽到某某公司接獲大單的消息,好像一夕之間,這公司就要衝上天囉!

可別以為電子業的訂單像股票網路下單一樣即時!

通常,一般外銷訂單,從訂單到出貨,短則三、五個月,慢則一年半載,絕不是報紙一寫,就當天出貨!而如果出貨是在報紙披露的時間點,那至少這個訂單大概在三、五個月以前,就已經敲定、簽約了。這就表示,起碼上市上櫃公司的老闆、大股東、經理人、業務、生產線、特定人士都早就知道了,甚至可能都已經上車了。在媒體釋放這種利多消息、營造美好氣氛,可能只是為了出貨下車!否則,你覺得為什麼天底下會有「利多出盡」這種事情?!這是怎麼發生的?怎麼可能明明是利多,卻又出盡、毫無對等反應?

同樣的道理,像是『XX公司轉向OO領域』這類訊息,也有很多陷阱。反正這類訊息都得看當時市場流行什麼,網路泡沫時,這個OO領域可以是網路;生技股當道時,可以是生物科技領域;太陽能正熱時,當然就是炒太陽能產業!依此類推,什麼題材當紅,就炒什麼

問題是:網路、生技或是太陽能產業,說投資就馬上投資嗎?就算真的投資,難道一定保證賺錢?就我所知,很多這類型訊息,別說連個投資廠房影子都沒有,就是企劃書或BP也根本沒有阿!不少案例根本就是口水投資罷了!當然,要能夠擁有這樣專業的判斷能力,需要非常多的資源甚至查證,一般普通人不容易辦到,因此,我會建議,針對市場特定超熱門的題材,一般投資人如果沒有相關題材專業的話,最好選擇用技術面操作,切忌不能隨市場起舞、一昧追高。

相同的道理,有時某些特定偏空的媒體訊息,也可能會出現「利空出盡」的狀況。甚至成為是特定人士藉由利空壓低吃貨的戲碼。因此,接收這些資訊後,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專業,並且搭配行情表現跟走勢一起觀察,一般人是不容易判斷消息面的真假、虛實的。

不過,股價會說話,作為市場投資人,第一個需要絕對尊重的就是行情、數字。股價是最好的投資顧問!當股價說的話跟消息面的方向全然不同時,就得謹慎應對這類型的市場消息、資訊陷阱,千萬不能一昧當真。

4.媒體本身立場偏多

另外,媒體工作者本身立場比較偏多的案例也不少。

舉例來說,我們常常在財經媒體上看到「台股獲利王」、「賺錢王」或是「一年賺一個資本額以上公司」之類的議題報導,卻從沒看過媒體做「台股衰退王」、「賠錢王」之類的排行報導吧?!

我們常常看到媒體採訪績效第一名的明星基金經理人,卻很少在報導績效最後一名的基金。我們經常在財經媒體上看到基金績效排名前十名、前二十名的統計資料,卻很少看到倒數排名的統計資料吧?!

難道經營不佳的公司都沒有股東?沒有讀者、觀眾關心?難道績效倒數排名的基金都沒人買?總之多數媒體基於種種考量(可能是不想得罪人、不想得罪廣告主、不想吃力不討好、不想當壞人…等),而不願意對這類素材著墨太多。

5.讀者愛看票房好

媒體資訊多半偏多的另一個重要關鍵,是大多數讀者、觀眾比較喜歡看。

通常大多數人都喜歡看成功案例。比方說,某某人累積上億身價的故事、阿添伯的投資致富策略、甚至是政商名流或藝人明星的投資理財之道。總之成功案例大家都愛看,就算不能複製成功案例,至少也要看看熱鬧!何況大多數讀者觀眾一看到成功案例,多半一股「有為者亦若是」之氣油然而生,立刻想要好好學習效法一番!

況且這年頭,媒體經營相當困難,既然觀眾讀者喜歡看、票房好,那就多做一點這類素材給大家看吧。因此,我們經常可以在財經媒體上看到很多人分享光鮮亮麗的成功案例。不過,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並非如此美好!某些片刻的成功也不見得就是長期贏家

比方說,過去幾個台股昔日天王主力中,就有好多個晚景悽涼、不復當年的案例。以當年某位呼風喚雨、喊水會結凍的股市天王為例,一直到前二年,都還有人在醫院看到他的孤單身影。就我所知,這位昔日天王過去長期忽略家庭跟親人關係,導致晚年病老之際,兒女也不在身邊陪伴照顧。加上股市天王從高峰垮台後,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堆始終無解的債務跟官司,昔日風光對比晚年老病寂寥,這中間起落的人生故事裡,存在多少人生智慧與現實無情,值得用心領略與借鏡。

然而,這樣的案例與故事,不大有機會呈現在讀者或觀眾面前。

這些,都是資訊的陷阱,因時、因人、因事而異。

我們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永遠都需要接收大量而多元的資訊,但是,千萬別被資訊的陷阱給絆倒了!而累積這種專業判斷力的不二法門:真的只有靠個人專業用功累積才行。投資理財是一門需要終生學習,而且是相當困難複雜的人生必需功課!千萬不要讓財經資訊像單行道一樣暢行無阻的進入你的腦袋,而是要用心、用專業去累積學習判斷,步步為營、小心謹慎,才有可能趨吉避凶,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投資理財路。

【註:本文摘自【贏家的投資秘密】一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