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為何我沒錢?提早學,未必能理得好財!

筆者認為,與其讓大、小朋友們唸未來才用得到,且多超乎他們現在年齡可以理解的東西,還不如教他們以下三個一生都能受用的基本理財核心。

文/李雪雯 2009年7月 Web Only

前幾天去旁聽某位老師在大學外文系開的課,坐下沒多久,就聽到後面傳來一陣討論聲。兩位大約是大三或大四的學生,互相討論自己早上看盤及操作的「戰果」。聽起來,這兩位學生幾乎天天進出股票,而且還不是當沖一次。如果行情好,還可以當沖許多次。

老實說,聽到這樣的對話,筆者覺得滿錯愕的,倒不完全是古板的「學生就是學生,炒什麼股票」的理由,而是有點「時空錯亂」的感覺。這讓筆者想起前一陣子,教育部準備推動理財課程準備納入基測考試題目的一則新聞。

根據7月28日的新聞報導,行政院金管會積極推動改善民眾金融知識匱乏情形,教育部今天表示,預定於100學年實施九年一貫新教材時將理財、風險等概念融入課程,並預計103學年納入基測考試題目。

教育部表示,根據金管會的調查,國人的金融知識水準「不及格」,平均只有53.87分,學生族群的分數更低,只有49.7分。為了讓金融教育向下紮根,教育部和金管會合作,並顧及城鄉差異,98學年度先選在都會型的台北市和鄉村型的苗栗縣,各選三所國中試辦「金融知識融入教學」,發展不同的教案,教國中生理財觀,99學年度全面融入國中教學,希望讓年輕學子以後遠離「卡債族」。


另外,教育部國教司科長吳林輝表示,金融知識融入國中教學的課程,將由金管會設計6小時的課程,教國中生記帳和儲蓄的習慣、如何不陷入消費陷阱、認識各種投資工具、妥善做好金錢管理與規畫、建立風險管理的基本概念等金融理財知識。

消息一出,家長群情嘩然,一方面擔心艱澀的金融知識,會讓孩子課業壓力更重;另一方面,很多家庭連營養午餐都吃不起,財力不如「富爸爸」,根本沒錢讓孩子理財。

筆者認為,一般民眾理財知識匱乏與卡債、連動債等金融災難接連發生,雖然是事實,但卻不是必須提早將過多理財知識,納入基測考試題目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為首先,卡債及連動債等金融災難的接連發生,有些民眾本身或許需要負點責任,但是,金融機構的銷售不當,以及政府相關單位的不作為,才應該負上全責,光靠理財知識的加強,根本就是倒果為因的鄉愿行為。
(說得好,金融機構根本是合法的地下錢莊)

其次,各種金融商品的介紹,只是理財知識中的一環,卻不是最重要的核心。特別是金融商品的變化日新月異,太早花時間教一堆學生不可能實際操作的金融商品內容架構及運作,不但毫無意義,且是浪費時間,徒然養活一批教此科目的講師而已。

目前市場上許多金融機構,也都會選擇在假期,推出一系列的「金融投資理財營」,裡面除了教大、小朋友記帳、儲蓄、信用卡等概念及操作之外,甚至還包括股票、基金、保險等商品。

但根據曾經參加過的兒童家長反應,除了記帳及儲蓄觀念能在日後發揮一點功效之外,對其他金融商品的認識及記憶則相當模糊。也就是說,這些課程除了順便向「有財力」的兒童父母們促銷之外,對兒童的理財能力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幫助。

更重要的是,年輕學子太早習得一些金融操作的技巧,並且本末倒置地將過多的時間放在投資,而忽略了原本的課業,恐怕也不是一件恰當的做法。所以筆者認為,與其讓大、小朋友們唸未來才用得到,且多超乎他們現在年齡可以理解的東西,還不如教他們以下三個一生都能受用的基本理財核心。

一、記帳及儲蓄是一切投資理財之本。
因為唯有徹底做好記帳的工作,才有辦法從檢視各項支出中,想辦法讓自己「產生結餘」,並且從長期儲蓄中,累積到投資理財的「第一桶金」。

在投資理財的世界裡,有些事是可以「凡努力,就會有成果」,例如記帳、儲蓄,付出勞力以換取收入;但有些則是「有努力,卻不一定有結果」,例如金融商品的投資,因為除了努力累積操作實力外,能不能獲利還有許多運氣成份存在。

因此,特別是對於還沒有能力賺錢養活自己的學生而言,與其花太多時間在「賺錢」,還不如老老實實地養成固定儲蓄(結餘)習慣。如此一來,日後才可能透過複利增值的方式,讓個人的資產倍數增加。

二、分別好與壞的複利。
複利的觀念可以告訴學生族群們:好的複利(長期定期定額的投資)是可以讓資產快速增值的上天堂捷徑;但如果是壞的複利(純消費式)卻可能會讓個人落入地獄,永無翻身之日。

三、廣告無所不在,而且不是有誇大,就是有掩蓋的部分。
這句話雖然會得罪不少廣告商或業者,但是如果包括一般大人在內的民眾,仍然把廣告、促銷DM,甚至是許多以新聞報導包裝的置入性行銷廣告等奉為聖經,未來在投資理財路上吃虧上當的機會,應該可以說是100%。

(本文作者為自由媒體工作者,擔任多家財經雜誌特約撰述,並從事相關文章與書籍的寫作,更多相關文章,請前往「李雪雯理財會客室專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