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施達文10堂投資必修課

賺錢,從降低風險開始!
Smart智富月刊 第123期 撰文者:胡健蘭

第1課--察覺風險:發現泡沫不難,難在無法預料

先談談這次金融風暴,我必須強調,我不認為這次是所謂的 「房市泡沫」(housing bubble),說得更精準一點,應該是「房貸泡沫」(housing finance bubble)。沒錯,房價之前是漲得很高,不過房地產是一種地區性市場,不是所有區域房價都會出現同樣的漲勢,而是整個房貸機制讓房價不斷上飆,所以,housing credit或者是housing finance(房貸市場),才是其正的泡沫。

觀察這種泡沫,根本不需要什麼深度或分析,就能看出來。首先,你可以發現房價漲得很高,上漲速度比收入增加的速度退快,而且房價是靠著民眾不斷借錢買房子來支撐,連很多財務狀況不佳的民眾,也可以靠超貸先買一間房子,再拿這間房子再貸款,買更大、更貴的房子。


還有,2、3年前,如果你留意日常生活就自發現,每天信箱裡,有成堆要你借錢的廣告,而且當時的利率也不高,很多人靠著借錢來買屋,然後賣出賺錢。跟20年前的經濟模式不一樣,以前貸款機構把錢借出去,然後靠著收利息賺錢現在則是把錢借出去後,再把這個「債權」賣出去,換取資金再借出去,這樣循環下去,慢慢就有人開始發現,整個借貸市場其是玩得太過火了。

發現「泡沫」並不難,其正困難的是預測泡沫什麼時候會結束。就像2000年時的科技泡沫,時間就此我預期的還長,股市漲得比我預料的還凶。當時,很多公司的實質營運規模很小,股票卻能上市(這裡指當時很多網路公司快速上市),而且市值還膨脹得很大,我知道這是泡沫,很難預料的是,這個泡沫何時會破?

不過,如果投資人能靜下心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一些股票的股價表現真的是太誇張了,投資人應該觀察,這些股票大漲的理由到底是靠實質營運支撐,還是只靠投資市場的激情去創造

我記得,當時曾經觀察那斯達克(Nasdaq)前100大公司,股票飆最凶的時候,只有2、3家的本益比低於100倍。「lOO倍!」這個數字根本不是這些公司的獲利能支撐的。可是,若當時你要我預測股價何時會跌下來,我無法精確地預知時間點。

同樣的,2、3年前,我們也無法確實預估,到底房價會漲到什麼水準?什麼時候曾下跌?我們只能說,一旦察覺風險和危機,就必須要預防及避免。

第2課--絕對不買的股票:避開漲太凶的股票,別碰市場過度樂觀期待的股票

1989年,我的基金剛成立時,遇到一個很大的掙扎,就是如何布局投資日本股市,為什麼?

因為當時日本股市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市場,市值高低是指數編纂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日股那時候占全球股市指數的比重高達14%,是美股的1倍多。

作為一個剛成立的新基金,這讓操作難度變得很高。因為若照指標指數去布局,日股部位必須很大,但當時日股的價格已經相當貴(編按:當時日股股價淨值比「P/B值」達5.4,比目前高了快5倍),我和同事認為,這並不是好的投資時機,掙扎之下,我後來決定只買進很小的部位,一直到1999年,我才把日股投資部位提高到跟指標指故差不多。(編按:1990年~1991年,日經指數重挫41%,施達文因堅持不加碼日股,同期間基金累積報酬率達30.64%。)

第2個掙扎的經驗是「科技泡沫」,時間在1999年~2000年,當時在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市場,只有少數公司股價是合理的,整個股市文在漲太多,1990年代末,很多新的投資人參與股市,他們對科技股太過興奮,放入愈來愈多的資金,把股市炒高,然後又吸引更多資金進場追逐。

可是,大家忽略了:只靠著一股風潮(popularity)推升股價的股票,並不具備好的投資價值,一旦投資人的熱情消失,股價就沒有東西支撐

以思科(Cisco)為例,科技泡沫高峰時,這檔股票曾創下5,800億美元市值,但當時,這家公司的營收僅180億美元,對一個營收180億美元的公司,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到可以符合5,800億美元市值的規模?除非它的營運模式有重大突破,或像一些藥廠,發明很了不起可以治癒重病的新藥。

雖然,當時我覺得很多科技公司的市值不合理,可是沒有人能預估,到底股價什麼時候會跌下來。最後,我選擇幾乎不碰這類股票,不參加這場追高派對(party),並轉向去找其他風險較低的投資標的來賺錢。正因為當時我沒有布局很多科技股,所以,在2000年~2002年,我的基金沒有如很多投資人一樣受傷很深。

從上面3個例子,建議大家要避開一些股價飆太凶(elevated price)的股票,特別是既沒有良好現金流量,也不是靠獲利表現使股價大漲的股票。此外,不要去碰那些讓投資市場過度樂觀期待的股票,因為如果這些股票的價格不是靠實質營運撐高的話,未來可能曾出現大幅下跌,高價同樣意味著高風險(high price can mean high risk)。

第3課--克服人性弱點:當意識到恐懼或貪婪的想法出現,勸自己:想的跟做的要不一樣

恐催(fear)及貪婪(greed)都是人性的弱玷,一旦意識到這兩種情緒出現時,我們就要告訴自己:你想的跟做的要不一樣(try to behave differently)。

記得提醒自己:如果把整個投資的視察期拉長到2~3年來看,未來情況會變的很不一樣的,因此,做任何決定,都要冷靜

在市場波動變大的時候,應該對「價格」這件事更注意,就像一般生活消費一樣,在商品價格低的時候,多買一點,當價格高的時候,就要少買點。股價低的時候,可以多建立一點部位,價格高的時候,千萬不要一古腦只想著賺錢就追高,而是要想著如何避開風險(risk avoidance)。

從理性看,人都希望找到各種機會能買到低價的股票,且把股票賣在最高點,大家都知道這是賺錢的原則。但就像之前說的,這些原則其實跟真實的人性不合,因為當市場上漲的時候,大家發現身邊的人賺錢好容易,很想跟著買,如此就容易買到高價,相反的,當市場跌的時候,不論是新聞或者很多說法都是負面的,又讓大家很難在價格下跌時買進。

說實在的,我必須承認,在科技股狂飆時,要克服心理因素不去碰科技股是件滿困難的事情,尤其在科技泡沫爆破前,股市漲了快2年,就像其他人一樣,我心裡也曾經有疑問:「我到底有沒有錯過什麼?」

但事實告訴我:每次在這種時候,就是要堅持。「在價格下跌的時候,想想什麼才是對的事情,在價格上漲的時候,想想什麼事情可能是錯的。」就像我們在次貸風暴發生前、美國房市大好的時候,就看到房市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發現有些事情可能是錯的。事實上,當初我並沒有預知會有次貸風暴這件事,我只是發覺房貸市場實在是不太對勁。

2年前,我們有談論過房市信用危機這東西嗎?沒人試過呀!現在回想,那時候就是人們陷入這場風暴的開始,也應該是人們應該要從這個市場(指房市或房貸相關投資市場)脫身的時候,可是,那個時候根本沒人關心這個風險,大家都太貪心,從房貸泡沫就可以發現,當民眾開始瘋狂借貸時,幾乎沒有人對這樣的行為感到憂慮或擔心。

我必須提醒投資人,當別人很貪心的時候,就要警覺風險可能出現了。而當大家都陷入一片恐慌的時候,則要開始找投資的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我能躲過這麼多次市場風暴的原因,因為我一直謹記這個投資原則。

第4課--創造低風險高報酬:維持低度風險卻不妥協低報酬

一直以來,我都堅持投資要維持低度到中度的風險,但是要創造具競爭力的報酬。而且,投資的目的就是要賺錢,除了以打敗大盤做為我們調配投資組合的目標外,更重要的是,盡量降低賠錢的機率。

要怎麼做呢?投資人如果要把資產布局跨到海外,選擇到底要投資哪個市場前,就要先看該區域的經濟基本面,例如經濟成長情況或經常帳的數字。如果投資人想判斷產業投資方向的話,我比較傾向要從下而上(bottom up)的投資策略,除了看產業的發展前景,主要還是要找到具合理投資價值的公司。

所以,我一直強調的是,「價格非常重要,價格愈低或許風險愈低,很多事情也會變得比較合理。」也許這樣的推斷不見得每次都適用,可是,股價愈高,代表未來下跌的空間愈大,股價較低,下跌的空間會相對較小。

我建議投資人盡量把每分錢投資在獲利狀況及現金流量良好的股票,這個很重要;還有,即使看到價格便宜的股票,還是要思考自己整體的投資組合,如果這檔股票符合低價標準,但一放進你的整體投資,就可能拉高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那就要考慮一下是否要投資。(編按:例如投資組合裡都是新興市場股票,即使再看到便宜的類似標的,都要想想是否同樣的布局比重過多了。)

第5課--發掘轉機:當外在風險升到最高,實質風險可能已降到最低

這次金融風暴真的非常嚴重!不過,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當外在風險升到最高時,市場實質風臉可能已經降到最低。」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當人們開始擔心「風險」這件事,且愈來愈害怕時,真正的風險其實已經開始降低了!因為恐懼(fear)、擔心(worry)及各式負面的想法(negative),都會反映在股價上,造成股價下滑。但這時候,對市場來說,其正的風險也開始下降了,這樣的推斷不見得每次都對,卻是合理的。

再舉網路科技大廠思科(Cisco)為例,我先說明,它是家好公司。可是,科技泡沫當年,它的市值一度飆到5,800億美元(當時股價超過80美元),那時我沒買它。但是當它跌回到每股接近8美元時,我就買了。(編按:思科股價在2002年10月最低跌到8.6美元,之後不到2個月,反彈75%至15.06美元。)

對我來說,股價8美元的思科,它的基本面和在80美元時完全不同(指風險降低很多)。這說明同樣的公司及營運項目,在相對低價買進,賠錢機率就降低,股價下調的空間也降低。因此,買進股票前,要綜合觀察很多有關風險衡量的指標,如波動度等,不過,因為市場會變化,所以,風險評估是會不斷變動的

第6課--危機入市:市場一片悲觀時,正好利用低價建立新投資佈局

這次金融風暴是我入行以來遇到最艱困、市場最難操控的時候,主要市場幾乎無一倖兔地重挫(編按:迄10月24日止,MSCI世界指數跌幅達45%)。

但我必須強調:市場一定會從風暴中恢復的。只是我們無法精確預估恢復的時間點,或許2年後,很多事情會變得跟今天很不一樣,一些事情或許會變得更好。不過要記住:在整個市場價格止跌起漲前,可能會度過很長的一段低迷時間

我無法告訴你,什麼時候價格會開始真正反轉,重要的是,你必須要有能力在價格位於低檔區時,還有資金可進場撿便宜。所以,做好資產配置很重要,須維持一定現金、或持有高流動性的資產,才能在市場劇烈震盪時彈性調整投資組合,才有辦法「危機入市」。

要相信,當每個人對市場都威到恐慌的時候,代表具吸引力的買進價格開始出現了,就像現在!我看到很多股市出現多年未見的投資價格,例如日本,現在幾乎已經回到2003年起漲前的低位位。當大家一片悲觀氣氛,都在賣手上投資部位的時候,正好可以利用低價,建立一個好投資的開始。

第7課--買進價值股:沒人能真正判斷出最低價在哪裡

我們不會試著去預測一個精確的底部或者股價的最低價位,而且,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真正判斷得出最低的價位在哪,我們只能說,要買在相對低價,所以,當價格已經下滑很多的時候,就買進一些吧!

逐步地建立部位,而不是一次就投入很多錢,當價格更低的時候,再放一些錢進去,同樣的道理,當價格上漲,每個人都很興奮地談論他們賺了多少錢的時候,也許你就不該再繼續投資這麼多錢了(減碼)。

很多投資人問我,決定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時,要看它未來多久的成長潛力,l年或2年?對這個問題,我們沒有統一的答案。或許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在買的時候,很可能它賺錢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但是,過了2年、3年、甚至4年,管理階層漸漸讓營運逐步改善,投資人對這家公司的看法或評估就會改變。

   當然,也可能我們持有一家公司股票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家公司的營運狀況變差,也可能調整投資部位。既然很難精準預測股價首再跌多少,最適當的方法是,覺得價格有吸引力時,加碼投資,價格漲到一個水準時,別忘了降低風臉

第8課--長期投資的堅持:做為長期投資者,第1個月的判斷不見得對

我想對長期投資的人來說,現在的確是個很好的投資機會。

但是你必須記住:做為一個長期的投資者,我們的投資判斷或許第1個月不會是對的,或是第1季甚至第1年都不一定會完全正確,但只要判斷是合理的,雖然初期布局的投資不見得會有優異表現,經歷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你就會發現,賺錢機會比賠錢機會要大。

「耐心」是很重要的事情。我觀察各種市場、產業、地區,然後加碼能讓基金達到長期獲利的標的,避開可能會阻礙基金長期獲利的投資。從長線角度看,我認為,現在日本是個能讓長期投資者布局的市場,長期可能帶來的報酬或許會超越指標指數,甚至美國股市。

當然,對日般的投資看法,很多人會問我:會不會太早布局了(因為日股低迷太久了)?這個答案或許對,就像在2004年~2005年的時候,日股的表現的確很好,到了2007年開始走下坡。但是,你沒法精準預料市場走勢,如果你不在投資機會出現的時候提早布局,就搭不到上漲行情的列車,我期待未來一段時間,日本股市會有好的表現。

類似的投資經驗,可以回溯到1970年代,那時候我剛開始學投資,在研究股市的過程中發現,價格下跌應該是很好的投資機會。後來驗證的機會來了!1973年,美國股市曾經大跌,1974年繼續跌得更慘,我記得很清楚,到1974年7月,美股整個市場已經連續跌快2年,真的跌很多了。

遵循我的研究結論,投資的機會到了!我開始幫家裡的人投資,沒想到,已經跌了這麼慘的市場,在我進場後還繼續下跌,我當時想,怎麼會這麼恐怖啊!但我還是繼續分批買進,後來有一天(1974年底),市場開始反轉了,然後開始一路上揚。

從這件事我學到,在心理層面上,真的很難在市場下跌的時候有勇氣危機入市,而且還不一定一開始的投資判斷就是對的,我開玩笑,身為經理人,有些時候我們是在手發抖的狀態下勇於逢低進場。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在科技股狂飆的時候,有一天我參加一場投資說明會,當時有一個策略分析師來跟我說:「你看,從剛剛的報告中看起來,科技股真的是後市繼續看漲,你怎麼看呢?」我回答:「不管你相信或者不相信這些新科技,我就是不相信。」剛開始有些人不認同我的作法,不過,經過一段時間後,證明我當初的判斷是合理的。

股神巴菲特能創造這麼好的績效,他通常投資一個標的會持有很久。如果你認同股神的做法,也想成為長線、價值型投資人,那麼就應該在不錯的價格買進1檔股票,長期持有,如此就會有不錯的報酬。

第9課--面對失敗:所有的投資人都會有失利的時候

所有的投資人都會有投資失利的時候,即使你以價值投資的角度投資一家公司,也可能會經歷這家公司的財務或營運狀況不如預期,甚至更恐怖的是,這間公司出現欺騙的行為

就像我們也曾碰到世界通訊(WorldCom)出現財務詐欺,剛開始評估該投資案時,我們認為這家公司有不錯的投資價值,因為財務數字還不錯,但後來也是不行,這對我們來說是很不好的經驗,因為這項投資帶來虧損,但我們坦然面對,靠著其他的投資部位獲利,把虧損彌補回來。

至於這次金融風暴,很多投資人都沮喪自己過去所做的投資決定,讓投資績效理得很差。我想要說的是,這次市場情況真的很嚴峻,倒不只是因為目前市場表現很糟,而是因為整個金融市場的問題不只牽涉到1或2家企業,或者1到2種產業,或者是只有1個區域,而是全球性的問題,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根本很難預知這種全球性的風暴會發生。

現在的狀況是,一方面是很多投資標的出現很好的投資價值,但一方面又必須擔心市場的不確定性是否會繼續增加,我們現在能做的是,發掘在風暴中能存活下來的生還者,例如現金流量穩定、股利殖利率不錯,但本益比卻已滑落到個位數字的標的,趁著難得出現的好價桔,開始買進一些部位。

第10課--不要道聽塗說:花時間建立自己的想法,比到處聽別人講重要

說實在的,在科技泡沫當時,我因為沒有買飆漲很多的網路股,很多人就來跟我說一些類似「你抓不到趨勢啦」的話,其實,他們好像也沒錯,我確實沒有精準預料到科技泡沫的走勢(指當時網路股暴漲滿長一段時間及後來的慘跌),不過,最終我真的就透過數字判斷,堅持不參與這段網路股的追逐風潮。

我把自己定位為價值投資者(value-oriented investor)。每次做投資判斷的時候,我都會思考,到底花這些錢買進的投資標的,有多少的投資價值在裡面,這包含企業的獲利、現金流量、股利,還有本身持有的資產價值等

還有,這些投資的企業,營運前景是不是不斷地變好,或者,若投資評等降低了,企業必須要有具體的理由讓投資人相信,經過一段時間後營運會改善,這些對企業營運的了解,都必須是投資人花時間觀察才能得知。

對投資人來說,建立自己的想法比到處聽別人講重要,因為聽別人講,很可能在同時間聽到很多不同的說法,沒有一致性。有些時候,投資並沒有這麼複雜,簡單來說,就是要等到一個好的投資價值出現,然後擁有這樣的投資標的,直到價格漲得過高,或者我們認為投資價值不再,就把它賣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