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人生第30期 2008年10月號
「這是近半個世紀僅有,或可能是一世紀才發生一次的事件。」當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這麼形容美國次貸風暴時,基金投資人對「報酬率」這件事也開始有了新的定義……。
【文/杜瑜滿】
美國時間2008年9月15日,成立158年的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全美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賣給美國銀行,為美國金融史上寫下最驚險的一頁。接下來,美國政府、各國央行不斷出手,大動作搶救金融危機。
什麼樣的泡沬會讓一家去年盈餘達42億美元的投資銀行在一年之間破產?小珍拿起電話撥給理專,想贖回所有海外基金,理由是像雷曼這樣成立歷史橫跨三個世紀的老牌公司都能倒,其它那些美國、英國、德國的資產管理公司,會不會受波及?都說歐美是事件的源頭,把錢撤回台灣會不會好一點?
小珍的想法正是大部分投資人的心聲,美國次貸風暴有如深水炸彈,一開始投資人以為只是小風暴,卻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漸漸形成大海嘯。事件發生時專家都說該「逢低承接」,但投資人最常問的卻是,底部到了嗎?
高點看成長,低點看價值
投資市場處於高點時,很多人想追強勢股,喜歡買漲,看到的是成長性;反之,市場下跌時,也有人會買跌,這時看的應該是投資的價值。
張翠玲指出,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證券出售,若再加上今年稍早的貝爾斯登售予摩根大通銀行,短短半年間,華爾街五大獨立投資銀行就消失了三家,僅剩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仍艱苦支撐。大型投資銀行相繼殞落似乎為金融業版圖的重新排列開了頭。
美國金融業版圖大幅改變,也讓不少人資產嚴重縮水。張翠玲說,當投資人看到負報酬率愈來愈多時,信心就很容易動搖,專家口中的「逢低承接」並不容易做到,這時底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資產配置的調整。
「投資是判斷價值,由這個角度來看,一項投資最重要的是長期穩定收入能符合規劃中的人生各項目標,市場的高低點只要參考即可。」AIG友邦投信資深經理曾志峰說。他以買房子為例,每個人的財務狀況與實際需求不同,若需要付擔的房貸與租金相近時,就不妨放手去買,至於買的價格是不是夠便宜,其實是因人而異。
對於今年以來的行情,曾志峰指出,大家不斷的在說「底部近了」,投資人其實己經不相信了,口袋不夠深不可能一路加碼。他觀察,大型企業破產,恐慌的情緒加劇,法人不斷停損的動作下,長線資金也開始有鬆動的現象。而此時也正是一個市場重新洗牌的時刻,等到市場的信心恢復後,錢還是會往最具投資價值的地方前進。
就像巴菲持說的,大家都恐慌時不妨貪婪,曾志峰認為,雖然目前狀況發展很難預測,但多方聯手處理是共識,投資人不需要自己嚇自己,這時候更有空間挑選具價值的投資標的,只要價格低估、本益比偏低、配息高的投資標的都可以留意。特別是那些由現在往後看五年,十年都看得到成長的產業,綠能,替代能源都是,他也推薦資產配置型基金。
股債混搭,度過理財亂世
「小麥下跌時,手中沒有小麥的人,小麥上漲時,也不會有小麥。」《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作者安得烈‧科斯托蘭尼這麼說。但如果小麥下跌時,握有滿手小麥又會如何?投資專家的建議是,不妨將一部份換為大豆!
根據統計,美國次貸引發的全球股災,由人間蒸發的財富近二兆美元,過去欣欣向榮的新興市場同樣灰頭土臉,在這理財亂世中有沒有「桃花源」?投資專家一致建議,一個好的資產配置,有股、有債,才能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古有明訓,「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投資商品愈趨多元,資產配置益形重要。若觀察2000年起的世界各國股市漲跌幅排名,可以發現每年漲跌排行榜都會出現大搬風,過去幾年新興市場表現佳,每個國家之間的漲跌仍會出現輪動;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各個國家之間的漲跌輪動會更加明顯,因為同一時期不同國家的經濟消長情況不一,反映在股市上的表現自然也不盡相同。
張翠玲說,今年以來,種種壞消息都讓投資人氣餒,回歸投資的目的就是賺錢,市場多空都有人賺錢,投資觀念的修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股市走多頭賺的都比大盤少,波動加劇的現階段,投資人滿手股票型基金,忽略債券配置,等於將所有資產都暴露在高風險中。
曾志峰也認為,在全球連鎖效應之下,基金很難選,最重要的是調整股債配置。他建議,目前的投資策略應該稍微保守,適度調高債券型基金的投資比重,增強資產配置的防禦功能,甚至應該將主要部位放債券做穩健配置,搭配股票型基金,參與新興市場長期的發展性,整體若能掌握每年5%至10%的報酬,就是不錯的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