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陳進郎:「先會操作 ,才能預測。」

副標:那一段大跌一千八百點的日子…
《今周刊》563期 撰文/陳進郎

前言:今年七月底大盤指數急速大跌一千八百點,《股市大贏家》作者陳進郎曾因預測失算而懊惱;幸好,最後靠著他最拿手的「操作」扳回失分。陳進郎喜歡把做股票分成兩部分:預測和操作。當預測失靈時,「操作」便是他的安全網。

編按:過去十二年,陳進郎在股市中投資獲利十九倍,從五千萬元滾出十億元,在《今周刊》社長梁永煌花費近一年時間的遊說與力勸下,才首次公開他的第一本書《股市大贏家》;由於讀者熱烈回響,《今周刊》再度邀請陳進郎分享他兩個月前,大盤指數從九八○七點,一路下滑到七九八七點,這段日子他如何與自己征戰?如何判斷留在市場抑或全盤殺出?最後又如何靠著自己最拿手的「操作」扳回失分。以下是他細說當時的操作:

古代詩人菲洛史查圖斯說過:「神看未來的事情,一般人看現在的事情,但是聰明人看即將發生的事情。」

我認為不管是基本面或技術面,要預測長期趨勢很難,投資決策的核心在短中線的預測。

※作預測別太自信 也別隨興

當我們做投資預測時,常出現兩種極端。第一種是過度自信而一廂情願,不知道適時修正,以致愈陷愈深;第二種是想(看)到什麼就拿來做預測的依據,缺乏一套系統性的方法。第二種情形更為普遍。尤其當股市的不確定性愈高,投資人更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更想知道權威名師怎麼看後市。但即使是短中期走勢,也常常跌破專家眼鏡。或許專家看錯了行情後,還能隨機應變,但投資人如果只會人云亦云,就被困住了。


我喜歡把做股票分成兩部分:預測和操作。「預測」充滿變數,「操作」卻能操之在我,當預測失靈時,「操作」便是投資人的安全網。因此,投資人的第一步,就是先學會操作,學會了如何貼著市場做股票,視行情的起伏見招拆招。學會了操作才能學會預測。經過長時期知識和經驗的累積,雖不一定能對長遠的未來料事如神,但慢慢也能看出「即將發生的事情」。

就像今年七月底那段急速大跌一千八百點的行情中,我曾因預測失算而懊惱;幸好,我靠著自己最拿手的「操作」扳回失分。當時,大盤一鼓作氣來到九千五百點,市場全面看好指數將飛越萬點,沒想到正暗藏危機。

七月二十六日:指數開高,來到九八○七點,但隨即往下殺。十點鐘不到,根據當時的成交量和每分鐘成交量,就可估算出大盤日成交量,極可能超過市場普遍達共識的三千億元警戒量,而且盤中日K線跌破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八三三六點以來的近期上升趨勢線。我該大賣卻未大賣的原因,是因為看到有的個股離當天最高價已有不少的拉回,而且我已習慣了大盤和個股還會不斷地創新高,期待尾盤能扭轉頹勢。

收盤後,我發現日成交量果然高達三千二百多億元,更糟的是,日K線收二百多點的長黑,而且已經跌破近期上升趨勢線。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只能祈禱晚上美股大漲,隔天台股開盤後,還能賣個好價錢。晚上九點半不到,我守在電視機前,收看美股開盤,沒想到美股一開盤就是大跌。我每隔幾分鐘看一次報價,甚至目光離不開螢幕,直到睡前,我的心就這麼跟股市糾結在一起。

七月二十七日:台股以超過三百點跌幅開出,顯然有些人不計代價想要退出市場。往上看,指數距前一日的九八○七點,已有五百多點差距,頭部隱然成形;往下看,指數距六十日線的可能支撐,尚有五百多點的下跌空間。

就我操作的習性,當整體獲利降低,或當我的信心動搖或看不清方向時,我的持股比率跟著降低。當天雖然我手上還有一些股票已經跌停而賣不掉,也有的股票拉回幅度已深而捨不得殺出,但還好我還有一些IC設計股,如聯陽、盛群等,還在創新高,讓我能捨得殺出。

八月二日:行情往下探底數日後,來到六十日線的位置,這也是大盤連接九十六年三月五日的七三○六點,至九十六年五月十五日的七九六八點,所形成的上升趨勢線的支撐。在多頭行情中,這兩條線經常亦步亦趨,形成雙料支撐。果然,該支撐不負眾望,指數在八七二七點形成短底。隨後幾天,反彈到九二一九點。在底部未經確認前,由於我的持股比率還是偏高,我一直警愓自己,心思不該放在搶反彈,而應趁著反彈時減碼

八月十四日:指數第三度拉回測試六十日線,雖然勉強守住,但根據我以往的經驗,股市翻空時,股價一再測試某支撐,則該支撐跌破的機率很高,六十日線已經岌岌可危。我想到剛開始大跌的第三天,當時我堅信六十日線一定能守穩,一位已出清持股的市場名人反問我,「萬一六十日線跌破了怎麼辦?」我當場愣了一下,隨即根據「不該自我設限」的大原則,回答他,「萬一跌破六十日線,只好進一步減碼。」

八月十五日:美股大跌,台股一開盤就跌破六十日線,進而指數破底,收盤後,摜破八千六百點。收盤後,來電討論行情的朋友變多了,有人說他今年的獲利全數回吐了,有人談到次級房貸風暴對歐美消費市場的殺傷力,比一般人想像中來得嚴重。一位在外資券商任職的朋友苦中作樂,開玩笑地說:「之前市場都在談『破萬點』,沒想到不是台股漲破萬點,而是道瓊可能跌破萬點。」

八月十六日:台股收盤跌到八千二百點。當天晚上,一位投資人問我:「台股會不會跌到三、四千點。」我嚇一跳,怎麼短短幾天,市場心理從「要不要追高」,急轉而下,變成「要不要認賠殺出」。我安慰她:「就算股價崩跌,也是從最高點,一個股票箱、一個股票箱的往下墜;即使會跌到三、四千點,這也是下幾個階段的事。」我想,市場上像她這樣用當時的感受在看未來,悲觀時看得更悲觀的人,可能不在少數。

我想起凱因斯的名言,「如果我們退場,維持現在這種心態,那麼我們在時機晚到不能再晚之前,絕對不會退場。」因此,空手也是一種風險,一旦行情好轉,我們卻沒有參與,就會被行情拋在後面,這是投資人所能想像的最可怕的事情。

※空手也是一種風險

我認同凱因斯的看法:激烈出清是不對的!我分批出貨。即使在民國八十九年那樣慘烈的萬點崩跌中,直到指數跌到將近三千五百點的底部,我還持有大約三成的股票。就我而言,股票跌得太深,還真的殺不下手,除非持股的本質太差。即使手上套了些股票,我也不怎麼難過,至少它們讓我做功課時更起勁。不管行情好壞,我堅持留在場內。我認為在市場等久了,總會等到好的加碼時機。就像凱因斯所說:「我相信有時候人應該留在隊伍裡,不應該設法插隊。」

其實,當大盤跌到八千二百點,連接民國九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的六四二二點和民國九十六年三月五日的七三○六點,所形成的中期上升趨勢線已初步發揮支撐。只是漲時經常漲過頭,跌時也經常跌破頭,跌勢常煞不住車。我有預感,指數現在一定很接近底部。即使理性分析一再失靈,大盤甚至跌破了二四○日線的七八五六點,指數也會很快彈回八千點。我還記得民國八十九年的萬點崩跌中,當指數自一○三九三點下跌,二四○日線曾數度發揮支撐,直到指數終於跌破二四○日線,而且二四○日線的角度由上升轉為下降,指數才加速大跌。

此外,我們不可能在指數跌到最低的那一點才大手筆進場,因為最低點和最高點一樣,都是靜悄悄地來,當事後得到證明,它們已經一閃而過。因此,雖然目前指數尚未落底,但就個股而言,可能有的相對強勢股,已不再隨大盤探底了,這正是我要鎖定買進的對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