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8日 星期一

房價飆升有理乎

住展雜誌 311 期

今年以來,台北市豪宅單價不斷寫下新紀錄,從台灣的角度來看,覺得價格貴得不合理。但是從國際的角度來觀察,台北豪宅單價還是四小龍之中最低的呢?

北部房市經過這兩三年的飆漲,房地產幾乎已經變成熱門的「顯學」,每個人對行情都要有點概念,才算跟得上時代腳步。

蔡小姐剛從士林官邸的預售案接待中心離開,對接待中心面對綠油油官邸的景觀滿意的不得了,只可惜現在銷售的這個個案並不是要蓋在士林官邸裡面,不然一坪七十多萬就可以買到這等的綠意景觀,一定立刻就拿出支票下訂,還覺得便宜呢!

是的,士林官邸的景觀價值已經被房價所量化,一坪不但不止七十多萬,據聞還是高達兩倍的一百五十萬,這個單價將寫下台灣房市的新紀錄。

◆豪宅個個晉升百萬俱樂部

不過這項紀錄能維持在寶座多久似乎還不確定,今年還有新光人壽標下信義聯勤的大安傑仕堡,預計將要在第二季或下半年間推出,究竟是否要採只租不售,還是一般模式銷售,目前還沒確定,惜售心態溢於言表。

正對大安森林公園的新預售案,當初因為容積獎勵沒過關,因而延宕推案時間,卻沒想到因禍得福,紮紮實實地趕上這一波百萬熱潮,單價上飆到一百三十萬,卻意外地順順利利在兩個月內就賣光了,跌破一般民眾眼鏡。

其他精華區內的預售案受到鼓舞,價格紛紛上調,幾乎每個個案單價都以接近百萬為目標。

台北一坪可以換高雄十坪的豪宅,所有的好奇都聚焦在,究竟都是誰在買?買方又是基於何種眼光,願意無悔地一擲千金?這樣的房價會不會泡沫化?

◆台北房價平均上揚有五成

其實不止豪宅在這兩年迅速飆漲,台北市內只要有未來題材、前景看好的區域,平均房價漲幅大約都有五成以上。

以預售案推案單價為例,大安區在短短兩年內,從每坪五十二萬上漲到八十五萬,漲幅高達六成四;內湖區也是在三年內,從二十四萬飆漲到三十九萬,漲幅也是達六成三。

北縣板橋市自二○○二年的十五萬五,至今平均開價已經達三十八萬,漲幅達一點五倍;新店上漲也是高達一倍。

豪宅價格不斷往上飆升,政府眼見房地產市況好,積極地持續釋出市區大面積精華區的土地。而建商也是不斷以超高價在搶標,四月中旬牯嶺街住三用地一坪飆到兩百九十一萬,高出底價六成多,再度創下新高紀錄,成本一墊高,房價自然就會愈來愈高了。

◆台灣豪宅需求步向國際化

看著房價這樣一直往上飆升,眾人的直覺反應是:愈來愈買不起房子了,有錢的人變得更有錢,沒錢的人就更沒錢,更買不起市區的房子;但事實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台灣社會是不是真的因此而步入M型社會的軌跡了?

台灣豪宅房價看似高不可攀,但應該有不少買方及投資客,是將長期需求的眼光架構在陸資身上,並不完全以國內金字塔客源換屋需求為唯一來源。

也就是說,部分豪宅買方,已經將台灣豪宅的市場國際化,以國際投資者的角度來觀察台灣豪宅的前景以及價格增值潛力。

攤開亞洲各國主要城市的房價來看,在豪宅市場的比較中,香港凱旋門的頂級房價每坪要價台幣四百萬元;日本東京最貴的住宅,每坪單價高達台幣三百萬元;韓國首爾的豪宅每坪也是從台幣兩百萬元起跳,上海湯城則從一百八十萬起跳,而台灣截至今年第一季最貴的「勤美璞真」,單價新台幣一百三十萬。

以比較值來看台灣豪宅的房價,在亞洲市場中,台北的豪宅單價顯然還處在相對低價的部位,對陸資或是國際投資者來說,購買台灣頂級豪宅的成本,要比其他首都來得低,購買能力相對提升不少。

打個比喻來說,台北豪宅目前單價都是動輒上百萬,但是到高雄一看,一樣是豪宅等級,目前最貴的豪宅開價每坪三十二萬元,從高雄的角度來看,會覺得貴得不可思議;但是從台北的角度來看,就覺得很便宜、買得起,因此高雄的豪宅就會吸引台北人去看看。

同樣的邏輯複製在台灣豪宅上,台灣人看台灣豪宅會覺得超貴,但是從國際資金來看便會認為是可接受的。更何況相較其他價格甚高的亞洲都會豪宅,台灣豪宅還有另一個大賣點,就是兩岸三通後陸資的購買需求。

對龐大而難以計數的陸資財力來看,台灣豪宅市場的規模是很小的,規模不大的另一種意涵,就是代表著容易操作。

如以大陸金字塔客源需求量來看,香港也是一個可操控的市場。以「香港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顯示,自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期間,也就是香港回歸中國大陸前後三年,指數整整上漲了百分之九十六,接近一倍的漲幅。

指數通常只是所有住宅產品統計分析的保守反應,若是僅統計豪宅的漲幅,想必一定不止這個數字,其漲幅可能達兩倍或是三倍。

有香港這個前例放在前面當誘餌,台灣豪宅的增值潛力著實充滿想像空間,基於大陸人民對台灣的高度興趣,即便目前台灣房市的增值空間似乎還比不上上海或其他大陸城市,但是預估還是會有許多財力雄厚的陸資企業家,會有興趣來台灣買豪宅。

這個需求量不易被量化評估,但是以最簡單的原則來推估,大陸一省只要有一千名頂級客戶前來購買台灣豪宅,以現在大陸二十二個省來看,初估就會約有兩萬多個豪宅需求產生,而統計台北市自一九九五年至二○○七年第一季,在這麼長的十二年裡,其供給戶數也僅僅只有七千五百戶,由此可知台灣豪宅量體實在非常有限。

重點是,在這樣的量體之下,未來豪宅被炒作的機會頗高,在增值潛力普遍被看好的前提下,即便目前的豪宅價格令人咋舌,還是有許多人願意花大錢買豪宅,甚至以此來解釋其豪宅價格的合理性都不為過。

◆台北在世界二十排名之外

台北市房價在這幾年漲幅約達五、六成,甚至有些區域的漲幅還高達一倍或一倍以上,這樣的漲幅讓多數人吃不消;根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所公佈的平均每人所得資料顯示,從二○○一年至今,台北市個人平均年所得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還呈現八%的負成長,一正一負的消長下,擴大購屋壓力,提高了購屋的門檻。

在地球村的全球趨勢下,已不再適合閉門造車以管窺天,當我們一味地認為台北房價比天高的同時,這樣的購屋壓力,跟全球大都市相比又是如何?

根據二○○六年國際住宅負擔年度調查資料,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紐西蘭、愛爾蘭等六國,其各大都市中位數的房價與所得比例,在前二十個超過負擔的都市中,以洛杉磯的房價所得比十一.二為最高,其次為十.八的聖地牙哥,舊金山以九.三排名第五,而印象中房價高不可攀的紐約,其房價所得比約是七.九,還落後澳洲雪梨的八.五,拉斯維加斯則排名十九,房價所得比約為六.四。

該調查對房價所得比基本上分為四級,凡是試算結果在五.一以上者,就被列入超高負擔的一級,四.一至五列為次高負擔,三.一至四算是中等負擔程度,三以下才算是合理負擔的比例。

以相同的時間點,用同樣的中位數房價與中位數所得來看台灣的三大都會,台北市試算結果為六.○八,雖屬於超高負擔的一級,但與六個國家的大都市相較,其實還排不上前二十名;其他如台北縣為四.六七,台中縣市為五.○四,高雄縣市為四.八七,這些都屬於次高負擔的都市,列入所謂「不滿意但可接受」的等級。

所以從房價所得比的數據來看,台北市目前的房價雖高,但與其他國際大都市相較,房價負擔並不如想像中的嚴重。台北房價這幾年飆漲得令人心痛,但若是再比較一下同時期香港房價的變動,心態可能就會比較平衡一點。

據「香港中原地產城市領先指數」資料顯示,自二○○三年下半年至二○○七年第一季,香港整體的房價指數平均上漲了七一%,比同時期台北市的房價漲幅還多出二八%;也就是說,不單單是台北市房價快速飆漲,在這幾年內,房價飆漲應該是全球大都市的一項趨勢,跟台灣房市最相近的香港,也是上漲了七成有餘,如此來看,台北市房價上漲並沒有太多的不合理。

比較過世界各國的購屋壓力及同一時期香港的房價上漲率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看二十年來台北市的房價與所得的成長關係。

當大家都在討論,目前薪資的漲幅根本追不上房價的漲幅,但根據實際的數據比較後,發現目前其實並不是最嚴峻的時刻。

◆八六年台灣經歷M型社會

時光倒回到一九八六年,二十年前那一波讓房價徹底翻身的景氣變動,到一九九一年時,房價的飆升程度是以「倍數」來計算的,台北市一般住宅的房屋總價,狠狠地上漲了二.十七倍。

同時期,台北市民的全年家戶經常性收入,卻只增加了將近八成,連一倍都不到,當時台灣社會的「M化」,相信並不亞於現在,也許更甚於今日。

而在這五年當中,房價所得比最高曾達到九.七倍,也就是說,當時在台北市平均得要將近十年時間不吃喝,才能買得起台北市的一間房子。

再來對照目前的狀況,從二○○一年房價低迷期起算至二○○六年,台北市一般住宅房價從六百七十五萬上漲到九百九十萬,平均漲幅為四七%,但是全年家戶所得總額卻不增反減,所得總額減少了八%,使得購屋壓力推升到八.二。

與前一波段相比較,其實現在的狀況並不算是空前的窘境,若要評論台灣目前是否步入M型社會,從數據上來看,應該在二十年前台灣就已經走過一次M型了。

所以說,不需要對M型社會產生太多恐懼與負面想像,並非走入M型之後就無法翻身了,社會結構還是會隨著經濟面的變動而調整的。

◆房價負擔比並未創新紀錄

近五年來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也是從四.四左右開始爬升,到二○○六年時爬升到八.二。若是純粹從房價所得比來看,其實目前離一九八八年九.七的購屋壓力,還有一段距離,當然不能以此就推斷房價還有繼續上漲的空間,畢竟一九八八年當時外部經濟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當時股價上萬點、民間游資充沛,貨幣供給額量大等因素,但是就購屋壓力的係數來看,目前應該還在可忍受的範圍內。

◆今年房市不會走入泡沫化

對於房價未來的走勢,社會焦點都聚集在,這麼高的房價究竟會不會下跌?以及何時會開始反轉下跌?

彙整今年房市的利多利空因素,今年房市應該還是高檔盤旋的格局。

雖說外部經濟因素不利房市投資,包括房貸利率攀升、房貸額度緊縮下降、斷頭法拍屋可能因此增加,台北市所得總額呈現負成長,政治因素的紛擾方興未艾等等但是台股重返八千點,提升購買需求的新動能,選舉帶來的政策利多、土地標售創新高價、以及砂石價格攀升壓力等項因素,都支撐房價持續在高點盤旋。

因此初估今年房市在利多與利空因素的交叉影響下,應該會持續維持現況。但無論這兩年房市走勢為何,只要買對抗跌區,掌握易漲難跌的優勢區域,不管房市怎麼走,都不會是房地產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