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4日 星期四

如何大賺通貨膨脹財?

遠見雜誌電子報

錢變薄:薪資追不上物價

  五年多前,全球各地才籠罩在一片「通貨緊縮」(Deflation)的陰影,商品價格一天跌破一天,消費者不斷延後購買,等著撿便宜。

  但沒多久,約兩年前,物價就出現反轉了。從油價、水泥、紡織、水電費、家電,到學校營養午餐,全都上漲。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前年同期成長2.3%;而今年前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又較去年同期成長1.35%,漲勢驚人。物價上漲,利率卻沒增加多少。目前,國內一年期定存利率大都維持在2%左右;而活期儲蓄存款利率則是低於1%。

  雪上加霜的是,薪資也沒向上調整。主計處統計,今年前五月,平均每月薪資為4萬8659元(包含經常性和非經常性薪資),較去年同期增加1.3%,但因物價同期上漲1.37%,實質平均薪資反而下跌0.07%。利率、薪資沒調升,但物價上漲,「使得賺來的錢愈變愈薄,同樣的錢,買到的東西變少,」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點出。

  值此之際,消費者究竟該如何安然度過通膨時代,甚至大賺通膨財?

三法寶:用守勢度通膨時代

  1.首先,盡量不要向銀行借錢。未來,央行仍會採取升息方式對抗通膨,如果借了錢,代表償還的成本將比以前高出許多,最好趁著利率大幅調升之前,趕快還清該還的債。

   2.節流很重要。只要調整自己的物欲,少買一件衣服、少去KTV唱歌,個人可支配的所得便可變多。關於這點,台北富邦銀行白金理財中心業務襄理何芝萍感受很深。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她,過去擔任華航空姐時,沒有存錢習慣,賺多少花多少。直到六年前,擔任理財專員,心態才逐漸轉變,開始拿部分收入來投資。她比較,以前是先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剩下的錢再投資;而現在是,拿六成收入做投資,剩下的錢才拿來花用。也因為奉行這樣的策略,在不景氣時代,何芝萍個人資產累積超過七位數字。

   3.凡事精打細算,錙銖必較。以保險為例,瑞泰人壽總經理包道霖建 議,為了充分享受利率上升的好處,現階段有保險需求的消費者,建議選擇採「浮動利率」計價的產品,例如投資型保單、利率變動型年保單,及分紅保單等三大類。

   再以房貸為例,因應即將升息的影響,最好趕緊和銀行聯絡,是否能將指數型房貸轉成固定型房貸,而計劃買屋的消費者,最好選擇固定型房貸專案,比較各家銀行和保險公司後,再做決定。

三投資:採攻勢賺通膨財

  危機就是轉機,與其擔心物價上漲侵蝕銀行的存款利息,坐以待斃,倒不如反守為攻,大賺通膨財。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建議,賺通膨財,有三個方法,1.投資實質資產;2.投資股票;3.投資和上述標的相關的基金。

   其中,實質資產又可區分為,房地產和商品資產,例如原油、原物料、貴金屬白銀、黃金等。長久以來,每回遇到通膨,房地產總是最佳投資標的。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解釋,根據經驗法則,地段好的房地產,具有保值抗跌效果。

   也難怪從1997年起,南非、愛爾蘭、英國、西班牙、澳洲、美國、中國等國房價全都翻了幾番。

   全球各地的好股票也是投資標的之一。吳啟銘分析,由於物價上漲,體質良好的企業,獲利也會跟著上升,投資這類股票,也可以抗通膨。雖然今年5月,發生全球股災,而最近倒扁事件又使得台股大跌,但「股價跌深了,也就代表利空出盡,後勢看好,」美國運通運昇策略投顧總經理汪潔民說。

  不同的是,因為低利率時代過去,在資金來源受限的情形下,投資人應該選擇更具投資價值的優質巿場。其中,又以新興巿場的拉丁美州、東歐、中國、台灣,以及已開發巿場的西歐、日本為代表。匯豐中華投信總經理陳如中樂觀地預測,台股不論從經濟基本面或整體企業獲利來看,都沒有悲觀的理由。 研究機構IBES統計,今年台灣預估企業盈餘成長率將較去年大幅攀升,5月份最新數據為成長25.4%,遠超過經濟表現強勁的中國12.6%、印度19.2%、及南韓2.34%。

  台股之中,營建、資產類股後勢更是看好。日盛投顧副理鍾國忠點出,原因有二,一、在以香港、新加坡、中國帶動的亞洲房地產增值趨勢中,台灣漲幅落後。二、兩岸如能直航,又會帶動台灣房地產另一波熱潮。 不過,為了避免風險過於集中,加上資金考量,投資和上述題材相關的共同基金,例如拉丁美洲基金、東歐基金、能源基金、原物料基金、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都是不錯的選擇。

最關鍵:資產要分散配置

  不管進行何種投資,一定要懂得資產配置。吳啟銘提醒,在投資學理論裡,影響投資報酬最大的因素就是資產配置,影響程度高達九成。 吳啟銘舉例,如果投資人同時投資1∕3股票、1∕3基金、1∕3定存,即使股巿大跌25%,總資產也僅下跌1∕12(1∕3×1∕4)而已,受創不重。

  至今,吳啟銘的投資工具多元,涉獵很廣,投資區域也是遍布全球,年平均報酬率達8%~12%水準。 陳如中也建議,資產配置可以參考「100原則」。以投資人年齡為穩健投資比例,而100減去年齡則為積極投資比例。例如40歲的人,可將40%資產投資保守穩健的現金、債券,60%投資高風險的股票。

  資產配置外,正確觀念更重要。「理財投資的目的主要是謀求生活保障,而不是致富,認識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並牢記在心,比什麼都重要,」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所著《不理財也發財》一書明白指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