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30歲開始規畫 15年賺足退休金年

Smart智富月刊 1月號 第125期 【文/張國蓮】

李家茂不但比別人早開始思考退休這件事,且為達成理財目標,他還依循「先賺錢、存錢、省錢,然後才錢滾錢」的順序,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讓他只花15年,就能達到別人必須工作25年、甚至40年才能達到的退休目標。

退休,是一種資格,你可以先取得,然後,換一種心情,繼續再工作

上櫃公司太平洋醫材(太醫、4126)副總經理李家茂做到了!1年多來,他先賣掉抱了3年的台股,再把持有兩年多的中國相關基金全數出清,最後將買了半年的能源、原物料、農金股票指數型基金(ETF)獲利了結,結算一下,資產翻了3倍,順利達成5年前設定的退休目標。

雖然提前達成理財目標,讓李家茂取得退休「資格」,但他決定延後退休年齡,因為「我已經把可能干擾退休生活的所有風險都『管理』住了!」接下來,隨著財富根基更穩,李家茂為自己定了一個「1億人生」的新目標:要存到1億元,再加買一間房子。


只花15年,就能達到別人必須工作25年、甚至40年才能達到的退休目標,憑什麼?「提早規畫」是關鍵。

「我總是比別人早恐懼!」李家茂一語道出退休理財目標能提前達陣的關鍵。他不但比別人早開始思考退休這件事,且為達成理財目標,他還依循「先賺錢、存錢、省錢,然後才錢滾錢」的順序,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好習慣1》降低損失 一有風險就全力防堵

工作前5年、月薪只有2、3萬元,李家茂當時的生活是「住家裡、中午帶便當」,少花錢,因此單月花費從未超過薪水收入,每個月一定有錢可存。現在,即使薪水翻了6、7倍,但用力存錢的習慣,從未改變,目前每月平均可存下2~3成的薪水。

不只認真存錢,對任何可能影響退休金的風險,李家茂更是全力防堵,用100%的執行力去保存辛苦累積的財富。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當時,他正進行移民紐西蘭的計畫,在紐西蘭當地銀行存放了不少紐幣。風暴開始,紐幣還未大貶,但他與朋友討論後研判,紐幣遲早會走貶,當天下午得出結論,馬上訂往紐西蘭的機票,隔天一早立刻啟程,迅速將在當地存的紐幣轉存美元,避開紐幣大貶損失。

好習慣2》資產配置 以薪水、收租固本固本

40歲以前,李家茂的投資理財資金主要靠薪水結餘及投資獲利的滾入,在亞洲金融風暴前的台股多頭行情中,曾經獲利翻2倍,但投入資金有限,整體資產增長不多,不足以做資產配置。

因工作需要,這位學會計的上班族持續對經濟環境變化保持敏銳觀察。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發生,股市低迷,房市更在走了10餘年空頭後,繼續挫低。當時,因考慮小孩學區因素,加上判斷911(恐怖攻擊襲美事件.)、921(集集大地震)、SARS等重大事件後,重創房地產的大利空發生機率已低,買房時機浮現,於是他趁低價一口氣在天母買了兩間房子,一間自住,一間出租。

這兩間房子都是貸款買進,一方面享受房貸利息抵稅的好處,一方面可降低籌措自備款的壓力,盡量拉高租金收益。因在房地產投入大量資金,他開始做資產配置。其中,嚴控家庭現金比率一定要達總資產10%,保持資產流動性。至於房地產投資則占資產的35%,這部分是一面賺長期增值收益,一面可以收租,增加穩定的現金流。至於其餘55%,則用來投資股票和基金。

好習慣3》謹慎投資 追蹤社會現象、技術指標

談到投資,曾在證交所、券商工作過的李家茂,和一般人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永遠比市場先恐懼,總能比一般人提早看到引發恐懼的跡象。至於這些跡象要到哪裡找?答案就在「追蹤社會現象和技術指標」。

以社會現象為例,李家茂回憶,2006年底,一則高盛證券員工全球平均分紅6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000萬元)的新聞,不知羨煞多少人!全球股市多頭氣焰高漲,身邊親朋好友都說這次不但要把上次虧的賺回來,還要多賺一些!接著,2007年中,美國次貸風暴發生,但股市樂觀氣氛卻沒因此降溫,走在馬路上、去餐廳吃個飯,都會聽到有人高談闊論國內外股市,讓李家茂擔心:股市是否已經過熱。

他反覆思索:散戶永遠是最慢進場,若連最慢進場的都進來了,哪裡找新錢來推高股價?最後,他告訴自己:這機會不大。除非未來前景沒有烏雲(但其實已發生次貸風暴),否則漲高的股市,在後續新資金有限下,遲早要下來,進行一波修正。

隨著愈來愈多指標都發出示警訊號,李家茂決定清光手中持股。因為他不斷提醒自己:「只要一次沒逃過,可能就會賠很慘」。

正因為比一般人提早恐懼,所以即使沒有賣在最高點,也能在市場仍處多頭氣氛時出清投資,讓家庭資產翻了3倍。現在,李家茂每天好整以暇地看著股市探底,除了告訴自己「等待機會,也是一種投資!」同時,也暗自高興,老天爺又為他創造一次比SARS、 911更好的底部進場機會,握著手中現金,摩拳擦掌等著低點到來,期待數年後,達成自己新設的「1億人生」目標。

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

M型社會新生活

2009/01/06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 黃逸強

科技愈進步,人與人的距離愈遙遠,以前都會在年底寄聖誕卡或賀年卡,後來有了網路以後,就慢慢改寄電子賀卡給一些許久未聯絡的朋友及客戶。今年也一樣,特地挑了一張很溫馨的卡片,寄給信箱裡所有的人,沒想到隔天一打開信箱,好多信傳遞失敗被信箱管理員退回來,這代表什麼?很多人難逃被裁員的命運,離開職場信箱被關了。

商業周刊前期的封面故事「美國末日?」引述美國及西方觀點,金融風暴造成的負面效應將持續3~5年,甚至有20年的說法,影響層面一波波的擴散。紓困、降息、消費券都是短期的特效藥,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大家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如果傳統的救市方案不再奏效怎麼辦,我們該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裡熬過景氣的寒冬。

在M型社會的結構下,中產階級往下沉淪,所得朝向貧富兩端發展,絕大部份的人都是往左邊傾斜,現在大家要面對現實,接受一個很刺眼的字,你可能已經是新「貧」階級了。


長期以來,我們都活在大家所共認的價值觀裡,才會有購屋信仰、買車情結,讓小孩補習,讀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這種想法,但包括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勃特 清崎及大前研一都持相反的看法。

面對未來的收入可能會減少,工作可能會不保,如果還是以中產階級的思維生活,沒有調整心態,沒有改變消費習慣的話,可能會像溫水煮青蛙,起初還感覺不到溫度的變化,等感覺到受不了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現在是重新檢視生活方式的時候了,根據主計處所做的統計,一般家庭支出以「食」佔了所得的16%為最多,「衣」佔了2%,「住」佔了13%,「行」佔了8%。如何在收入有限的情形下,做支出的調整,才是當務之急。

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在吃的部份,飲料及菸就佔了飲食部份的8%,為了健康,為了調整財務,該戒菸了吧。每天早上到統一超商買報紙時,都看到很多人在排隊買咖啡,在理財第一課就說要戒掉拿鐵因子,但要剝奪這卑微的享受似乎有點殘忍,那麼請大家在喝咖啡的時候,要提醒自己,這波寒流會很長,要有心裡準備,另外也要儘量減少外食的頻率。

還要買房子嗎?雖然銀行利率很低,但是一想到要背20年的房貸,未來充滿了不確定,購屋計劃是否先暫緩,還是用租的也可以,或是搬回家與爸媽同住,略盡孝道,其實是為了節省開支。

有必要開車嗎?車貸、油錢、停車費、保養、稅金、保險加起來就佔了消費支出的8%,如果只是為了上下班,有沒有考慮其他的替代方式。搭大眾運輸工具、騎機車、或共乘都可以。

生活中的所有開支都要檢視一下,消費形態的改變並不是要降低生活的品質,而是要減少無謂的支出,讓生活更簡單更輕鬆,減輕負擔以後,才有力氣向上提升。

元旦長假,大家的心情和天氣一樣,冷,好冷。職場裡充滿了不安感,唯恐會在下一批的裁撤名單裡,農曆新年又是一個關要過,現在不只一般員工感到壓力,連高階主管,老闆都頭痛。

年終檢討完,要編列明年財測,數據一修再修,預估數字沒人說的準,以前有樂觀的預測、悲觀的預測,現在是用比悲觀更保守的預測,最後數字跑出來,大家都臉色凝重。因應對策不能只寫個報告交差,在開源不易、節流有限的情形下,如何體認現實,拋開舊觀念,用新的想法,新的態度,才能度過目前的困境。

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

學期貨從0開始

你也能當國寶
萬寶季刊 09年 春季刊
文◎王榮旭 (CSIA證券分析師+CFTA期貨分析師) 萬寶投顧分析師


2008年不景氣中仍有人大賺錢,國片《海角七號》熱賣創影壇紀錄,劇中人物聲名大噪,甘草人物茂伯成了廣告商新寵,片酬代言費入袋今年可以過好年,一般人可就沒那麼幸運,大家怎樣在牛年為自己討紅包,利用期貨操作,從零開始簡單易懂,即使年齡如茂伯也能輕鬆學期貨,拉二胡的國寶不夠看,會操作期貨的國寶才夠嗆。

央行卯足勁大力降息,所以不是不買股就能躲過金融風暴,把錢放在銀行同樣收益率也大幅下降。以公營行庫為例,去年底1年期定存固定利率只有1.5%,若是大額存款(超過500萬元),1年期定存固定利率更只有0.5%,遠低於整體台股殖利率,也就是說買股票純收股息遠比定存收利息高,所以股市會有一波資金寬鬆行情,但熊市已經結束?恐怕未必,因為這波金融風暴由房地產引起,房市循環期較長。

金融風暴下最耀眼的期貨業


金融業受利空衝擊最直接,大型金控股獲利大不如前,壽險及證券業更不用說了,唯有期貨業逆勢成長,去年上、市櫃金融股獲利,以寶來期貨稅後EPS最高,各家期貨公司獲利不減反增,原因在於期貨空頭避險的功能,在空頭市場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台指期成交量為例,2007年成交量1181萬口,2008年1月至11月累積成交量1618萬口,全年成交量約1800萬口,成長幅度超過50%,這還沒有計算到其他期貨商品,如選擇權的成交量更大,年度累積量是以億為單位計算,這與過去投資人看待期貨市場的態度差距很大,總以為期貨類似賭博,獲利大、風險也大,實際上過去政府未開放期貨市場時,地下期貨猖獗,衍生出很多交易糾紛才被污名化。

1994年政府立法透過合法期貨商可交易國外期貨,1998年期交所推出第一個期貨商品「台灣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期貨契約」,經過期交所及期貨商多年推動期貨教育,期貨市場已經是相當成熟且熱門的金融市場。

風險控制永遠擺在第一位

這波資本市場的空頭走勢,若懂得利用期貨做空頭避險可以減少損失,甚至從中獲利,但期貨也不是空頭市場的專利,當股市反彈時利用期貨高槓桿的特性,可以將資金做最有效率的發揮。

以台指期為例,每口保證金約該契約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說付10萬元就能操作100萬元規模的金融商品,遠比股票融資的槓桿比率2.5倍還要高,風險在每種投資工具都會發生,規避風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嚴控停損,若不作停損,任何投資工具都可能導致重大損失

期貨交易從零開始

期貨種類分為指數類、個股類、利率類、匯率類與商品類期貨及選擇權這6大類型,台灣期貨交易所共推出有8項指數類期貨商品、2項利率類期貨商品、6項指數類選擇權商品、1項個股選擇權商品及2項商品類期貨商品,共計19項商品,除匯率類外已經包含所有期貨類型,其中最熱門的商品是指數類及選擇權,指數類有台指期、電子期、金融期及非金電期指等。

期貨交易重點在於價格預測,看起來似乎簡單,但交易者對未來數週或數月的價格走向作出判斷,必須依靠基本面、消息面或技術分析來預測基本面影響時間較久,以1個月做為操作週期的期指較不受用,但會影響長期主趨勢

如金融風暴影響指數從2007年開始走了至少55週空頭,期間或有反彈,但走勢仍偏空,從2007年10月9859點回檔到3955點,若一開始作空台指期,每月轉倉留倉空單,最後一口單獲利點數超過5000點,換算每口單平均成本約12萬元,最後獲利100萬元,但幾乎沒有人會做這麼長趨勢。

重點在於價格預測

因此,期指短線操作首重消息面及技術面,消息面易淪為追高殺低,例如:市場預期Fed降息,指數已先行反應,若等降息消息確定出來再進場買多期指,很可能出現利多出盡、開高走低的局面,所以,最常被期貨交易人使用的是技術分析,根據價量變化,轉換成技術指標,如隨機指標KD、相對強弱指標RSI、平滑異同平均線MACD、威廉指標、乖離率等最常被使用,或以K線理論操作,依據K線的排列變化預測指數走勢,或以型態學操作,根據指數價格走勢變化,畫出雙底、雙頭、頭肩底或是頭肩頂等趨勢扭轉型態,技術分析範疇相當廣泛。

價差透露多空訊息

正向市場,期貨價格比現貨價格還要高,理由是期貨價格包含時間價值、資金成本,商品搬運、倉儲及保管成本等。當賣出期指的空頭力量強過買進期指的多頭力量,就會造成逆價差,逆價差出現代表市場看壞後勢,逆價差擴大則代表市場氣氛越悲觀、空頭力量越大,指數下跌機率越高;而當市場一片樂觀,正價差便會擴大
(但也要注意的是,當正逆價差擴大到某個幅度,也是會產生逆轉的)

因此,指數下跌逆價差擴大,指數再跌機率高,若是指數下跌逆價差縮小,甚至翻為正價差,指數則可能逆轉,由跌轉漲。

不管是未平倉量或是價差都有可能出現逆轉,也就是說,當未平倉量一直萎縮或未平倉量一直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指數可能逆轉。未平倉量代表多空動能,如指數一直上漲,看多的人作多獲利就一路加碼,而看空的人不願認輸,認為漲越高、跌回來的空間越大,而當一個多頭主趨勢出現時,通常伴隨未平倉量增加,多、空單留倉意願提高,但當累積到一定動能時,作多投資人的多單已經買滿了,作空的投資人一路被軋,出現資金不夠的空頭戶也認輸回補出場時,指數缺乏買盤推動就很可能反轉直下。

掌握物極必反原則

價差也有類似觀念,當市場看空時,逆價差會不斷擴大,市場氣氛悲觀到極點時,逆價差擴到最大,指數也到反轉時,所以正價差跟逆價差代表的是市場的多、空氣氛,當市場最樂觀或最悲觀的時候就反映在價差上,這時操作上就要注意反轉風險。例如去年10月27日台指期收盤逆價差達到322點,隔日10月28日低點3811點出現,至11月5日短短7個交易日就漲到5100點。

對於初次進入期貨市場的投資者而言,建議從小額規模的交易起步,且選擇價格波動較為平穩的商品介入,等經驗累積再增加交易規模,並進一步選擇價格波動劇烈的商品,期貨進入門檻不高,掌握交易規律並累積經驗就能打敗股災。

期貨入門先認識專有名詞

新倉:表示沒有庫存部位,新買進或新賣出的動作。如:賣出一口台指期新倉,代表這是一口新部位而且是作空。

平倉:與新倉相反,代表庫存已有部位,所以要將原部位反向出脫。如:賣出一口台指期平倉,代表要將原本庫存的一口台指期多單賣出,而不是要作空。

留倉:不在當日沖銷掉,把部位保留至隔日甚至數日。

未平倉量:這是現貨股票市場所沒有的,是期貨市場中的專用名詞。未平倉量與指數價格有正相關,也就是說當未平倉量增加時,通常指數會延續趨勢。如:價漲未平倉量增加,指數隔日再延續漲勢機率高,或價跌未平倉量增加,指數隔日延續下跌機率高。

價差:當期貨價格高於現貨價時,為正價差,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時,為逆價差。例如:台股大盤指數5000點,台指期4950點,那麼就產生逆價差50點。

期貨交易利潤來自低買高賣

A君看好大盤會漲,於是在某日付出保證金11萬元,以5000點買進台指期一口,買進後不論賺賠,在交易時間內都能反向賣出平倉,也就是說可以當沖,若賣出時成交價5100點,獲利100點每點折合台幣200元:

獲利=100×200=20000元(未計入交易稅及手續費)

若看錯方向,指數不漲反跌,虧損先扣保證金,扣到保證金約降到7成5時,期貨商就會要求補足保證金,否則將強制平倉,通常除非遇到特殊行情(如319槍擊案),否則1口保證金要一次賠光,甚至倒貼的機率相當低。

期貨交易5大成功法則

期貨交易有很多操作策略用來判斷未來價格,但是沒有保證獲利的策略,一個成功的期貨交易人,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一套交易邏輯及原則,才能利用期貨打敗全球股災,以下5大法則提供給大家參考:

閒錢投資或是贏錢投資:用來操作期貨的資金,必須是可以輸掉的閒錢,不要動用生活開支操作期貨,借錢作期貨更是萬萬不可,因為操作者可能由於較多的牽掛而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最後導致操作失敗。

絕不加碼或攤平來降低成本:當操作方向與市場價格波動方向相反,持有部位處於虧損時,除非有充分資金進行逆勢操作,否則不宜加碼或攤平成本,以免導致虧損擴大,風險不斷增加。

不逆勢操作,應順勢而為:與趨勢作對最後終成輸家,一般投資人喜歡去預測頭部和底部,但通常失敗,最簡單的操作是,價格不斷破前高時就作多直到無法再創高,價格不斷破前低就作空一直到不能再創低。

設置合理的停損並且嚴格執行:進場前先設置停損,將可能發生的虧損控制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停損範圍設置過大會導致虧損較大,停損範圍過小將導致一有虧損就被掃出場,失去獲利機會。一般停損分為技術停損及價位停損,前者以指標轉弱或某支撐價跌破為停損點,後者以個人忍受虧損額度為停損點,高手多以前者為停損機制。

最大化獲利、最小化虧損:作對方向時可以加碼或延長持倉時間,盡量讓盈餘擴大,虧損時不可戀棧坳單,讓虧損金額減少,即使常常小虧錢,但只要有大獲利就能彌補,甚至虧轉盈,掌握住賺大賠小原則。

2009年1月27日 星期二

愈是恐懼 愈是要勇敢進場

Smart智富月刊 1月號 第125期 【文/吳修辰】

零,這將是2009年最夯的一個字! 因為今年起,你把錢存銀行,不但生不了利息,可能還要貼錢給銀行,銀行才願意收。

一場零利率風暴,正急如星火的從美國颳向世界每個角落。

集體恐慌蔓延 半年內已有10萬人停扣基金

12月16日,美國聯準會史無前例大降息,將聯邦資金利率一口氣降到0%至0.25%區間。沒錯,0%,你沒看錯,這是美國的利率,創歷史新低,也讓全球進入零利率時代。

也在此刻,周遭的人們奔相走告,「大蕭條來了!」「還有更多的壞消息會出現!」「隔壁鄰居的大姊被裁員,大嬸股票虧錢每天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集體恐慌正在蔓延:只要腦中浮起股票行情看板,你的心就揪在一起;說起理財,大家恨不得往地洞裡鑽。問起手中的定期定額基金,人們的回答都是「早就停扣了!」


基金市場也上演大逃亡潮,近半年來,已有10萬人停止定期定額基金的扣款,是定期定額投資總人數的1/6。專家預估,未來可能還有30萬人會被震出場!

「賺錢一定要低買、高賣」,這是你過去的常識,但如果你不幸買高、套牢了,怎麼辦?忍痛賣出?從此閉起眼睛、摀起耳朵嗎?

非也非也。即便你套在高點,即便經濟蕭條,你還是有出路的。

空頭市場是定期定額買基金最好的機會,因為同樣一筆錢,你可以買到更多的基金單位數」,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敏華說。

正視蕭條情況 和自己的投資和平相處

其實,多數定期定額的投資人,都是因為了解這點才投資的。但是,當股市響起空襲警報,你卻忘了投資前的邏輯?政大財管系教授劉玉珍說,這不是IQ問題,而是EQ(情緒智商)問題。你在投資上的EQ有多高?

普林斯頓大學行為科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發現,「情緒」,在人們的投資決策中扮演關鍵角色,也因此,他在2002年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而情緒反映在投資上,會讓人產生5大心理偏誤,就像衍生出來的情緒魔鬼,讓人們做出盲目的投資行為。

因此,唯有抓出這5個情緒魔鬼,鍛鍊你的投資EQ,你才能像烏龜般,與自己的投資和平共處,在零利率時代中致勝。

市場已進入超賣格局 小心5情緒魔鬼主宰判斷

就像研究這個題目時,我的同事、《Smart智富》月刊記者胡健蘭看到我的採訪筆記,才大夢初醒的嘆息:「哎呀,這5個心理偏誤,我居然都犯了耶!」

賭資效應》2006年時,全球股市大好,買什麼賺什麼,健蘭看著手上定期定額基金的報酬率不斷上漲,她大腦裡的阿肯柏氏核開始運作,讓風險承受度猛踩油門,搶走前額葉皮質的理性主導權,於是,她一口氣提高投資金額兩倍。這,就是所謂的「賭資效應」,意思是當人們賺到錢後,會低估風險,拿出更多的錢投資

過度自信效應》隨著錢愈賺愈多,健蘭開始把所有資金都集中到基金扣款帳戶,「我心想這輩子要賺錢,就靠這一波了。」阿肯柏氏核將貪婪油門踩到最底,健蘭的心裡產生過度樂觀情緒,將所有的錢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就是所謂的「過度自信效應」,它會讓投資人忘記風險,進而誤判投資前景,身陷巨大風險。

處分效應》2007年7月底發生次貸風暴,健蘭手上的基金開始出現虧損,恐懼的杏仁核慢慢現身,她急著賣出賺錢的基金,想落袋為安,但對於賠錢的基金,她反而像鴕鳥般視而不見,不願見到實際的損失,賣掉獲利標的、留下賠錢標的。這,就是所謂的「處分效應」,它會打亂人們理性的投資組合,讓籃子留著爛蘋果。

沉沒效應》等到股市一路下跌,虧損愈來愈大時,雖然理性告訴健蘭應該要採取動作、執行停損了,但杏仁核的力量卻愈來愈強,她心中充滿悔恨,每天咒罵著:「我當初怎會用這麼高價買進呢?」心中的魔鬼每天提醒她,當初買進的時間、成本。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效應」,讓人們錯失最佳的停損時機,無法保留資金實力,搭上未來反敗為勝的列車。

蛇咬效應》2008年10月,當全球股市瘋狂下跌,美股動不動以每天4、500點的幅度下挫時,杏仁核發揮極致力量,霸占住大腦,魔鬼說:「基金報酬都已經賠50%了,不要再看了。」即使我們的總編輯朱紀中告訴健蘭:「買點快到了,準備反敗為勝吧!」但健蘭卻出現「蛇咬效應」,股市就像那條「草繩」般,讓健蘭只想遠離它,錯過了歷史最佳買點。

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外資法人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Money+》2009年1月號 撰文:龔招健

成也外資,敗也外資!這是許多台股投資人的感嘆。在3 大法人中,外資進出的資金、持股比重皆最高,其買賣超動向、研究報告、市場看法經常是市場注意的焦點。

但不論是從過去台股的歷史經驗,還是從去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來看,外資即使長期掌握資金、研究資源的優勢,還是會有荒腔走板的演出,本文教投資人破除對外資的迷思,洞悉外資操作手法,以及看待外資研究報告的正確態度。

1 只會教人投資 不說自己投資也會虧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在2008年進一步惡化為全球金融海嘯,前五大投資銀行不是破產、被併購,就是需要再集資、或是改制為商業銀行。過去這些重量級的投資銀行,負責提供各公司、各產業、各國以及全世界的投資建議,但不僅未能預見大多頭結束與全球金融海嘯的前兆,更未能即時挽救自家城門的失火。

這些重量級外資過去幾年在全球股市呼風喚雨,卻不敵金融海嘯,不僅自身難保,更害慘信任他們的諸多客戶。


2 喊水會結凍 避談鐵嘴也會摃龜

現代金融產品源自英美,重量級外資券商分析師往往被賦予明星光環,在媒體頻頻「造神」之下,有時竟然喊水會結凍,但投資人千萬要記住,這些分析師的明星光環,可不代表喊盤的準確度。

重量級外資分析師因長期研究某個產業,並擁有豐富的研究資源與經驗,對市場的看法常被媒體重視,甚至有些被視為「鐵嘴」,但是投資人要謹記︰「再怎麼厲害的專家,準度也只是對一半」,即使是明星級外資,也經常錯判形勢。

3 發表報告喊進喊出 避談實際操作常口是心非

以往外資券商財力雄厚,願意砸重金打造研究團隊,培養明星級招牌分析師,加上全球布局,往往能領先掌握投資趨勢,因此每當外資券商發表研究報告,都會引起注意。

外資研究報告洋洋灑灑,目的是給客戶作為投資決策參考,而他們的客戶通常也不會照單全收,只是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資料「之一」。當外資發表報告「喊進」、「喊買」或「喊多」個股時,投資人要特別留意發表報告券商對個股的買賣超情形,因為過去經常有「口是心非」的狀況。

4 提供目標價 不是達不到就是會突破

外資券商的個股研究報告都會設定所謂的「目標價」,而這個目標價通常都是由分析師預估的年度EPS(每股獲利),搭配個股的歷史本益比(PE)或股價淨值比(PB)高低區間來設定。不過,外資預估的EPS 不可能完全百分之百應驗,落差程度大小要看外資分析師的「功力」和「運氣」,因此投資人看到「目標價」,須謹記這是「預測值」,不可能完全準確,不是達不到,就是會被超越突破,畢竟市場變數太多了。

5 曝光的研究報告 多是二手落後情報

外資券商的研究報告通常不直接對外發表,僅供客戶參考。一般外資券商的網站都有「研究報告」專區,下單的客戶只要輸入帳號、密碼,即可在線上瀏覽或下載,少數媒體記者跟外資券商的客戶有不錯交情,才有機會在第一時間同步取得最新的研究報告,否則都是輾轉取得的落後訊息。

因此,投資人在媒體上看到外資報告,不要盲目相信或跟進買賣股票,以免淪為「轎夫」,成為倒貨對象。投資人如果「有幸」看到外資研究報告的本文,要關注的不是明牌,而是學習其投資分析的邏輯

6 只見現貨期貨都操作 避談採取兩手策略

許多外資法人操作相當靈活,尤其是近年興起的對沖基金(hedge fund),經常在股市以現貨搭配期貨來操作。例如,當研判股市即將下跌時,一方面逢高減碼現貨(賣出股票),一方面逢高在期貨市場布空單,等空單布局完畢,他們就會擴大賣超權值股(例如台積電),用力摜壓指數,以擴大期貨空單的利潤

只要操作得當,外資法人賣股票(現貨)的虧損,完全可以從期貨市場的獲利彌補回來,而且還倒賺。

7 主動發表市場展望 目的是要散戶抬轎捧場

外資法人從事投資,唯一目的是賺錢,因此很希望建立自身對市場的影響力。當外資認為賺錢機會來時,通常會先做好布局,可能作多,也可能作空,等布局完畢,就會發表看法,希望市場能夠往讓他們獲利的方向走,因此投資人千萬別期待外資來指點迷津,反而要提防外資把台股當提款機。

歐美成熟市場散戶比重不高,台股散戶比重仍超過5 成,在「資訊落差」的情況下,一般散戶很容易淪為外資殺手的獵物!

8 只見鉅額買超或賣超 不說往往隱含反向意義

外資進出台股的金額龐大,而且是許多大型龍頭股的大股東,例如持有台積電股權超過7 成,因此其買賣超動作往往決定台股的漲跌。不過,投資人如果緊跟外資買賣超的腳步來操作,很容易吃虧,特別是當外資當日大買或大賣時。

歷史經驗顯示,台股指數高點是外資「買上來」的,指數低點也是外資「賣下來」的,在高檔往往出現鉅額買超,在低檔往往出現鉅額賣超,投資人如果跟進操作,就容易陷入追高殺低的窘境。

9 只見彼此對作 不知道不是同類外資

外資是台股3 大法人之一,但就像國內投信、自營商法人一樣,每個外資法人對市場有各自的看法,同一時間對同一個股或大盤,他們的看法可能南轅北轍,甚至相互對作,你丟我撿。外資法人一般分為歐系、美系、日系,其中有歐資、美資、日資、港資等。在投資屬性方面,退休基金之類會從事比較中長線的操作,對沖基金則「短進短出」以賺價差為主,操作手法不一而足。

10 市場訊息混沌時 不一定會比散戶高明

人都會犯錯,外資券商及一般外資法人也不例外,甚至會犯下比一般散戶更嚴重離譜的錯誤。例如,2007 年美國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之後,市場訊息混沌,雷曼兄弟去年聲請破產前幾個月,竟然發表研究報告預測美股道瓊指數會上攻挑戰2 萬點,當時道瓊指數還在1 萬點以上震盪。如今回頭來看,這樣的研究報告的確「不可思議」,即便是一般散戶也不敢如此樂觀,有做功課的散戶看到這樣的報告還會忍不住竊笑。

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解定存 入台股

【Money+理財家 2009年1月號】

去年握有現金的人,會是全球不景氣的大贏家,但下一波的賺錢契機,將在今年內出現。財富要翻身,就別把錢傻傻鎖定存,只要買點浮現,就要大膽出手。

【文/黎方國、劉志明】

降息對定存戶衝擊有多大?我們看看台灣銀行1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就知道:固定利率現在只剩下1.445%,500萬以上大額存款戶更慘,利率僅有0.51%。換句話說,幾個月前拿500萬去定存,每個月至少還可領到1萬元左右的利息,現在卻只剩下2,125元。

是的,你沒看錯!銀行利息確實已經從「微利」變成「奈米利」。

《Money+》曾經在2008年11月號時,提出「現金為王」的主張,但未料時局變化劇烈,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全球央行就卯勁起來拼降息,短短一兩周,利率就如洩了氣的皮球般。不過,對手上握有現金的人來說,超低利率雖然讓荷包極度「失意」,但卻也拼出另一個財富翻身的好契機。


超低利率將帶來4大改變

由於經濟前景快速惡化,2008年的最後1個月,各國央行展開降息競賽。美國聯準會Fed已宣布調降聯邦基金利率至少75 個基點至0~0.25%,日本也下調利率至0.1%,兩國基本上已經是零利率的國家。

英國利率為2%,但其央行貨幣政策副總裁表示未來可能降到零;歐元區也僅剩下2.5%;中國現在利率雖然還有2.52%,但央行行長周小川重申,未來還有降息可能,市場上已經喊出將降至1.44%的預期,因此全球都將進入超低利率的時代。

利率在本質上是資金的成本,利率愈低,意味著取得資金成本愈低廉,那麼超低利率會帶來什麼改變呢?

改變 1 定存不再受歡迎

首先,低利率會驅使資金離開銀行,進入消費與投資領域。由於受到基準利率下降影響,定存利率亦隨之調降,1年期以上的定存利息所剩無幾,將使得資金有更高的誘因離開銀行體系,轉而投資及消費。
(個人不覺得一定會發生,身邊許多人就算定存利率再低,目前投資前景不看好,大家還是寧願放定存)


未來如果受到通縮的影響,以目前銀行名目利率很低,可能讓實質利率還是屬於正利率,這和在高通膨時期的實質利率為負不同。照理來說,在實質利率為正的情況下,資金應該會回到銀行,負利率才會驅使資金離開銀行。

但在實務上,人們往往會被名目利率所迷惑。高利率時代,人們的儲蓄意願通常較強,低利率時代則恰好相反。尤其在利率超低情況下,資金會明顯流出銀行,特別是在名目利率低於1%時,這種趨勢十分明顯,人們更願意選擇增加消費與投資。

改變 2 汽車及房市可望受益

人們增加的消費及投資意願主要會反映在那裡呢?從理性角度分析,主要會反應在需要舉債進行的大額消費上,畢竟,只有不到1%的超低利息,將激發人們對於原先高價物品需求、潛意識裡的耐久財渴望將蠢蠢欲動。

因此,超低利率出現後,往往會形成相對應的負債消費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投資就是汽車和房市。這就是為什麼每當有降息消息傳出,股市中營建及資產類股就會上漲反應的原因所在。
(買汽車叫做投資?另外,現在房巿也是處於往下修正的時候,你會想去買價格過高的房子嗎?)


改變 3 債券將逐漸失去吸引力

隨著金融海嘯肆虐,各國展開降息行動以來,債券市場就開始一輪快速的上漲行情。同樣的,冷落已久的債券型基金也受到投資人歡迎,多檔債券基金規模持續擴大。且從收益率表現來看,由於股票市場持續下跌走空,雖然許多債券型基金收益也不高,但由於資本利得免稅,因此仍吸引更多投資人青睞。

不過,隨著各國央行利率已處歷史低點,甚至逼近零利率而降無可降的窘態,短期券及長期券殖利率對於降息預期的反應已經鈍化,亦即債券價格很難再續漲。短期內,債券型基金可能還有一波小行情,但是2009年基本上不會再出現先前的牛市;加上政府大量發行新債,將增加市場籌碼的供應,目前的新債發行價格已經充分反映、甚至過度反映寬鬆貨幣政策,未來債券將逐漸失去吸引力

改變 4 股市的本益比將提高

就投資學來說,股票的本益比,基本上可視為銀行利率的倒數。假如你以20元買進一檔股票,且該檔股票每股盈餘(EPS)為1元,則本益比為20倍(=股價÷EPS);同樣的,如果將這20元存入銀行,而銀行存款年利率是5%,每年也可收到利息1元。

也就是說,投資本益比20倍的股票,與投資年利率5%的定存,有相同的報酬率。因此,本益比基本上可視為銀行利率的倒數,即1÷5%=20,做股票投資與銀行存款,沒有太大的分別。

但如果投資股票與銀行存款收益相同,那當人們手中有資金時會作何種選擇?主要是取決於人們的風險偏好。當利率降至1%的時候,從上面提到的資金報酬角度來說,100倍的本益比是可以接受的;這與利率在10%的時候,10倍本益比才能接受是一樣的道理。

當然,投資股票不會僅僅考慮利率,但這畢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當利率降到很低,股市的本益比將順勢提高,使得目前的股價看起來都顯得物美價廉,資金流向股市等投資領域是必然的趨勢。

也是因為降息的趨勢,可能創造新一波的資金板塊的移動,以台灣高儲蓄率的狀況,勢必引起定存族重新思考,真的要把錢放在銀行,每年只賺那微薄的利息嗎?目前是因為股市還在波動打底,多數投資人沒有信心,只要股市出現利空不再下跌,開始有落底的跡象,資金自然會流入股市投資,產生資金行情

►低利率影響族群

有利 族群

● 股票族:融資成本降低,有利股市資金行情。
● 房貸族:利率下降,貸款利息支出將減少。
● 企業:融資成本降低,有助提高企業獲利。

不利 族群

● 定存族:未來利息將愈來愈少,甚至因為物價上漲率高過定存利率,而形成負實質利率。
● 退休族:存銀行的退休金無法賺到利息,相對價值愈來愈薄,退休族要找報酬率較高的投資工具。
● 壽險業:國內壽險公司的保單預定率約4~6%,一旦市場利率大降,經營將更辛苦。

3大主張:定存解約、低檔入市、布局台股

在超低利率條件下,定存將不再吸引人;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也會缺少炒作空間,其規模也將縮水,股市將成為吸納資金的最佳標的。從實務上來看,利率大幅下降之後,對銀行存款資金的流出效應將會相當明顯,且隨著超低利率的實施,資金流動速度將會加快,流動性會大大增強,導致資金需求與投資的快速擴張,為未來另一波資金行情埋下伏筆。

教科書教導我們,股市是景氣的領先指標,長期以來幾乎沒有人會從根本上去否認它。但股市反應景氣的過程並不那麼機械地對等,實證經驗顯示,股市與低利率的關係、比股市與宏觀經濟的關係更為密切

事實上,2008年以來全球央行已經多次降息,資金成本大為降低,有利企業經營,並增加競爭力。由於貨幣政策有遞延性,從寬鬆的貨幣政策到發生資金效果,大約要1年半以上的時間。隨著零利率時代的來臨,廉價資金的釋放,資金狂潮也將蠢蠢欲動,流動性過剩的情況在將來有可能再現巨型通膨泡沫,資產價格的回升也許就在不遠,全球金融市場亦可望轉危為安。

因此,在2009年這個財富重分配的關鍵年度裡,當眾人拼命把錢鎖到定存時,你應該要開始把錢往銀行外搬;當外資繼續將台股當提款機時,你應該開始注意新資金行情的發動契機。而我們此刻提出的3大主張則是:定存解約、低檔入市、買台股最賺。

主張 1 定存解約 讓死錢變活錢

股神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曾經對投資人提出警告:「今天有人對持有現金感到欣慰,他們不該如此,因為他們選擇了一種長期可怕的資產,這種資產不會有任何回報,而且肯定會貶值。」

呂張投資團隊總經理張獻祥很認同這個說法,他表示,當利率開始向0逼近時,「現金為王」的想法已成過去式。張獻祥強調,雖然現在全球股市持續波動,但股神已經開始大量買進股票,而且愈跌、買愈多。一般人可能要等到確定落底之後,才會進入股市,因此他預估,若2009 年3~ 4 月股市出現落底跡象,就會出現定存解約潮,資金轉進股市,啟動一波資金行情。

大和總研首席經濟顧問劉憶如也表示,全球央行聯手降息,就是要將錢逼進股市、房市,長線雖然還有待觀察,但是短期效益是可以預期的。

譬如許多有錢人已開始思考,把放定存的閒錢,轉買如台積電(2330)之類營運穩健的公司,3年的獲利將比定存好很多。

舉例來說,如果在2003年股市相對低檔期,以100萬定存,到2008年資產總和約112.4萬元,6年來總獲利約12.4%;但是如果當時投資台積電,6年來加計配股、配息,估算可有25.2%的回報率,兩者相差1倍以上,因此在股市低檔時,捨定存,買績優股,報酬率相對會高出許多。

主張 2 低檔入市 長線贏面高

多數人對降息都以「景氣不好」的悲觀角度來解讀,但萬寶投顧總經理蔡明彰卻明確指出,「利率」是領先指標,央行大降息,可是比政府用「政策口號」來護盤還要有用得多。利率走低,將創造另一波資金行情,時間可能落在2009年4、5月企業財報利空出盡之後,台股將領先景氣,展開一波剽悍的反彈行情。

而根據統計,從1990年以來,台股加權指數有93.64%的時間都維持在4000點以上,換句話說,只有6.36%的機率會跌破4000點。因此,如果2009年股市修正到接近、甚至跌破4000點的低檔區,把定存的閒錢解約投入股市,縱使短線不幸套牢,但從長線來看,輸的機率並不大,反而有機會享受財富增長的效果。

主張 3 布局台股 比投資海外更穩

過去台灣民眾受限於台股投資環境不佳,資金朝海外找尋賺錢機會,而往年台股表現落後全球,主要也是因為內資外逃的原故。

蔡明彰觀察到,台灣跨國債權從2003年到2008年第2季一路上揚,估計外逃資金超過3.5兆台幣,但2008年第3季央行公布跨國債權餘額滑落至1669.3 億美元,較上季遽減82.9 億美元,創新紀錄,顯示光是2008 年第3 季就有超過2700億台幣的外逃資金回流,如果台灣未再進一步降息,台美利差拉大,將更加速內資回台的速度。

由於過去這些資金投資海外買基金,虧多賺少,等到這群受傷的龐大「鮭魚潮」返鄉後,未來2年繼續投資海外的機會很小,反而是台灣股市如果在2009年年中出現落底現象,這些資金投入股市的機會將大增,進而創造新ㄧ波台股的資金行情。

張獻祥也對台股後市抱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台灣有中國題材,加上兩岸三通、未來遺贈稅率降到10%等利多,資金不再外逃,所以2009年只要低檔買台股,獲利絕對不會比投資海外市場差。
劉憶如也強調,台灣啟動期待已久的兩岸大三通,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郵不但將大幅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更將為台灣帶來新的機會與希望,未來兩岸更應建立起產品供給與需求相依的市場關係,相較於其他國家,「這可是一劑對抗金融海嘯的獨特藥方。」

儘管她對台灣政府擴大內需的幅度與執行效率,頗有微詞,也對台灣2009年的景氣與經濟成長感到擔憂,但長線仍看好台灣與大陸的互動關係變好,有助台灣走出不景氣。

在台灣股市有20年經驗的蔡明彰,曾記得前輩跟他說過一句話:「投資賠錢,不是輸家;看不到機會、再重新站起來的人,才是最大輸家」。告別驚恐的2008,2009年應該張大眼睛,不要再戀棧1%多的定存,應該開始找賺5成、亦即50倍定存利息的賺錢機會。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度景氣寒冬的三個對策

《Money+》林奇芬

冬天來了,但今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從近期全球各機構公佈對明年的經濟預測來看,2009年世界各國不是陷入衰退,就是低成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對明年的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2%,比2008年的3.7%大幅下滑1.5%。其中美國為-0.7%,英國-1.3%,歐元區-0.5%,日本-0.2%。都是近五年來首見的負成長。

台灣主計處最新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台灣將進入衰退階段。11月底主計處將2008年的經濟成長率從原先預估的4.3%,下修為1.87%,同時也很老實的承認,從今年第三季起,至少會出現三季的經濟負成長,也就是到2009年第一季前景氣都難有起色,正式預告台灣陷入經濟衰退期。雖然主計處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要勉強保二(2.12%),但許多機構與學者認為這是一個艱鉅的挑戰,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台灣經濟,在國際市場沒有回穩前,仍將在風雨中擺盪。

為了應對這個特別險峻的經濟情勢,政府祭出一連串的非常手段,包括發放消費券與擴大內需建設共計5000億的刺激經濟方案。雖然目前民眾很熱絡的討論要怎麼花這筆意外之財,但預估消費券的刺激效果相當有限,重要的還是後續的建設能否帶動更多的企業活力、創造就業,才能產生良性循環。


雖然2009年是痛苦的一年,但也不用過度悲觀,因為各國政府都將陸續推出強力刺激經濟方案,在全球通力合作下效果將會慢慢產生。以目前各大經濟機構對2010年的經濟預測普遍都高於2009年,經濟情勢很有機會在2009年打底,2010年回升。因此,我們該怎麼面對未來挑戰的一年呢?我建議三個對策。

第一,防失業,最好準備六個月到一年的生活急用金

據報導全球金融業將裁減35萬人,美國的汽車業、台灣的DRAM業都陷入困境,未來一年各行各業可能面臨減薪或失業危機。從個人或家庭理財角度,一般都建議要先留三到六個月的生活急用金,這次建議把金額拉高到六個月到一年,以活存或定存方式持有。

第二,減少頻繁的投資,別讓手續費吃掉你的錢

在經濟活絡階段投資人通常以頻繁進出來賺取差價,但目前進入市場調整期,每一次投資都要非常審慎,最好降低投資頻率,不要賠了價差又賠了手續費。

第三,存知識,累積未來賺錢能力

不景氣時減少投資頻率,但卻要積極充實理財知識,深切檢討自己投資的盲點與衝動,密切掌握經濟環境的變動,才能領先掌握春暖花開的到來。

你的基金安全嗎?

Yahoo!奇摩 個人理財 王志鈞

(這是一篇限制級的理財文章,如果以下內容會讓您很感冒的話,我先行致歉。但如果您已成年,且能接受限制級文章,那就請接受我底下赤裸裸的投資疑問。)

金融大海嘯之後,不少財經專家對於共同基金無法為投資人帶來穩定績效或投資保障這件事情,感覺到不可思議。許許多多過去長期投資基金並曾享有穩定淨值增值效果的投資人,只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把過去長期投資所積累的報酬績效給賠到精光,甚至還產生虧損。

這讓許多人開始懷疑:「基金投資安全嗎?」

因為我習慣用很白話的方式讓投資大眾理解深奧的理財問題,因此,請容許我用粗鄙的形容詞來這麼比喻:「請問,你認為戴著保險套來做愛,就很安全嗎?」


基金,過去被許多人認為是安全性較高的投資行為,這就好像「安全性行為」被不少人簡單化約為:「要記得戴套子」。但問題是,戴了保險套就叫「安全性行為」嗎?投資人有了「基金」這個保護傘,就能獲得投資績效的安全保證嗎?

我個人並不認為是如此。共同基金雖然因為有專業的基金經理人代為操作投資,並具有降低投資風險的功能,但是,基金並沒有辦法保證獲利,也不保證投資不會虧損,這在基金的公開說明書上已被告知得非常清楚。

這狀況就好像戴著保險套進行性行為,確實能達到某種程度的避孕與降低感染性病的功能,但是,當事人若自己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要亂搞一夜情或因性衝動而做愛,那麼,即使有了再好的保護膜,又如何能保證當事人不感染各種類型的性病呢?

(其實,保險套的外裝盒上也告知得非常清楚:「保險套不代表不會受孕!」年輕一點的朋友一定要記住這點,因為保險套公司並不會支付你不小心受孕後的奶粉錢與墮胎費。)

如果投資人抱著一夜情的心態來搞投資,或者,不做好市場研判就胡亂進場作投資,那麼,就算有著「基金」這個投資保險套,又如何能帶來投資不虧損的保證呢?

我個人非常厭惡某些基金公司喜歡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讓投資人誤以為基金是傻瓜投資術、是比股票投資還安全的工具。確實,我不否認基金可以節省大眾投資人研判個股的時間,並具有降低個股投資的風險,但是,功能僅止於此,基金完全不是避險工具,投資人並不因為擁有了基金就能免於虧損或完全規避掉市場風險

拿「保險套」來比喻「共同基金」,至少在幾個面向上,我覺得能夠讓投資大眾更加明白自己的基金投資問題出在哪裡:

第一、讓基金投資產生風險的,往往是投資人對「投資」的遊戲規則不理解,而不是有了基金就可以輕率投資。這道理就跟保險套並非提供「濫交」的安全保證,它只是讓安全性行為更加安全許多而已。

第二、投資人若在錯誤的對象上搞投資,就算有了第一名的基金經理人也無法避免基金淨值下滑這跟專業經理人的分散風險能力沒有太大關係,反而跟投資人本身是否選對時機、選對市場有關。這道理就跟頂級保險套也不代表一夜情就會很安全,因為「無愛」而「性」本身就是很危險的「性愛遊戲」。

第三、投資人在選擇基金時,不應該是追求高報酬率的績效導向,因為這跟挑選保險套卻又要超薄、能帶來極大快感的期待是一樣矛盾而怪異的。戴了套子做愛,刺激感本來就會降低,投資人若要求基金公司要協助降低風險,又要期待帶來報酬快感,這又如何可能呢?

金錢遊戲與性愛遊戲,有時問題都很像。無愛而性,即使有了短暫肉體快感,最後仍會歸於精神虛空。無腦袋的投資行為,即使有了基金經理人的專業保證,也不代表不會虧損。

以上論述,不知道是否有讓您更明白基金投資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如果要我說得更赤裸一點,那我可以挑明了說:「無愛而性,再多次也不一定會找到真愛;無腦袋投資,定期定額、長期投資一檔基金也不會保證獲利!」

問題不是出在定期定額與長期投資,而是投資人對「基金」、對「投資」一點都不理解,那就肯定會讓業者賺得飽飽的,還猛在家裡增產報國。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房市交易急凍 恐爆違約潮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2009.01.23

國泰建設昨(22)日發表去年第四季房地產指數,結果顯示,去年第四季新推個案持續減少,全國總推案金額僅1,620億元,整體銷售率也下滑,各地區30天銷售率多低於10%;成交量更大幅萎縮,台北市銳減66%、台北縣也減少45%、台中都會區減少35%,台灣房市流動性風險大幅提高,未來恐爆發違約潮。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全台銷售率與成交量指數,分別創下2003年第二季與2004年第二季以來的新低,但房價指數卻仍維持在歷史高點,價量嚴重背離,市場衰退壓力愈發嚴重。

2008年第四季全國新推個案數量為272案,較前一季減少36案,全國推案金額1,620億元,較上一季減少336億元。

從地區別觀察,台北市新推個案市場進入衰退期,平均開價為每坪64.37萬元,成交價落在每坪55.21萬元,雖然仍處相對高點,但議價空間逼近15%;且推案量僅389億元,比上季大減三成,30天銷售率也跌破10%,價格支撐能量嚴重不足,後續價格下跌速度,為影響市場最重要的指標。


國泰建設發言人陳仁澤表示,「量縮價不跌」顯示買賣雙方都在堅持,建商的立場,主要認為台北市精華區土地取得成本仍高,地段好的房屋價格下跌空間有限。

景文大學教授章定則提醒,低銷售率與低成交量,顯示房市流動性風險提高,可能會出現違約風險,畢竟,自2006年第一季至今,全台預售市場規模達1.7兆元;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也認為,今年台灣房市將面臨龐大交屋潮,得提防可能發生的退屋潮。

台北縣因推案區域往精華地區集中,價格持續上漲到每坪21.82萬元,但成交量則較前一季縮減四成多,30天銷售率更下滑至6%以下;桃竹地區推案量則有342億元、比前一季增加五成多,成交量也較上季成長125%,30天銷售率達10.12%,表現相對穩定。

台中都會區各項指標持續呈現負面趨勢,市場景氣逐漸由衰退進入蕭條階段;南高都會區還拉回盤整,不過因價格持續下滑、價格對較低,銷售率與成交量略見回復。

還本型醫療險

最近接到電話推銷還本型醫療險,所以就先上網了解一下:
有興趣的朋友就看看吧!

還本型醫療險 壽險搶攻
http://mag.udn.com/mag/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28&f_SUB_ID=3009&f_ART_ID=172803

還本型醫療險 到期可領回
http://mag.udn.com/mag/wealth/storypage.jsp?f_MAIN_ID=328&f_SUB_ID=3110&f_ART_ID=143572

還本型醫療險—適合有錢人的第2張「加強版」保單
http://tw.money.yahoo.com/column_article/adbf/d_a_080801_52_12nq8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逛賣場列單比價 別一次花光

達人教你消費券聰明用
Smart智富月刊 1月號 第125期【文/林正文】

拿到消費券最想買什麼?根據網路調查的結果 ,「家用品」是許多民眾最想要花費的項目。因此量販業者、零售賣場、便利商店,甚至只要可以收受消費券的市場、攤販等,紛紛積極規畫「消費券優惠專案」,或是在賣場中設置「消費券專區」,爭食這塊龐大商機。

「消費券是難得的意外之財,可以代替原本的家庭支出,但是絕對不要衝動使用。」在網路上以精打細算出名的主婦詹蒂娜和鄰居簡莉文,不約而同地認為,消費券是納稅人的錢,更不應該浪費,最好擬定一套使用計畫,將每一分錢發揮到極致

經營「秀逗主婦13928」網路部落格的詹蒂娜,和補習班老師簡莉文,兩人堪稱「摳門主婦」,因為詹蒂娜擅長蒐集大賣場DM,將想要採買的物品先進行比價,跟著她的部落格上的資訊買特價品,絕不會吃虧。而簡莉文除了和詹蒂娜一起比價撿便宜外,還找機會殺價,說服老闆「少算一點」,就可以用9折的價錢,買到物超所值的好貨。


詹蒂娜和簡莉文都有兩個小孩,一家4口都可領到1萬4,400元的消費券。她們一致認為,能夠領到1萬元以上的家庭應集資運用,善用這筆錢提升生活品質。

防亂買 定優先順序

「拿消費券去量販店買日用品,絕對不可以一次購足。」詹蒂娜說,儘管量販業者會推出消費券專區,但商品和價格不見得最優惠,甚至還可能藏有「陷阱」,例如200元消費券可以買一組「醬油特惠組」,裡面除了醬油,可能還有麻油、甜辣醬、醬菜等,或是「小家電套餐」包括了烘碗機、吹風機再加榨汁機。這些「附加物品」,可能是家裡已經有但不需要的東西,雖然看起來便宜,但是實際上卻多花錢買了不需要的東西

針對準備用消費券到大賣場買日用品的人,詹蒂娜建議,先列出採買清單,將想買的家用品分門別類,確定先後順序

第1類:需要並且具有迫切性。
第2類:需要但沒有急迫性。
第3類:想要但不一定必要。

除了確定採買的優先順序外,簡莉文還提醒,如果想把消費券絲毫不浪費地用在必需的家用品上,採購物品時須注意3原則:

原則1:物品有沒有保存期限。
原則2:使用消耗的速度。
原則3:是否需要囤放空間。

因為消費券的使用期限長達近9個月,簡莉文建議,因為量販業者每隔2週就一個「檔期」,同樣的商品在不同檔期,價差可能相差一倍之多。

「如果是購買保存期限長的商品,可以等到有特價的檔期再出手,」簡莉文以高粱酒為例,玻璃瓶裝的高粱酒可以保存至少1年,但是不同檔期、不同量販業者的價格差距到100元以上,若無急需,可等低價再購入。

相信不少人會打算拿到消費券後,用暴發戶的心態,一口氣購買大量的生鮮食材,簡莉文認為這種作法,反而浪費。因為生鮮食品都有期限,如果沒辦法在短時間內食用完畢,長期大量地囤放在冰箱裡,會耗損冰箱功能,增加電費支出

防買貴 DM隨身帶

到大賣場購物很難有殺價機會,不過簡莉文透露,善用量販業者的「買貴退差價」的遊戲規則,就算不在特價期間,也可用低價買到想要的商品。因為簡莉文會隨身攜帶4大賣場的DM,一旦發現自己在A賣場購買的商品,比B賣場的促銷價高,她就會據理力爭,要求退還差價。「我曾經買國產紅酒,一瓶價差70元,一次買10瓶,就賺回700元的價差。」簡莉文得意地說。

除了比價和計畫性地使用消費券,詹蒂娜認為讓小孩練習使用自己的消費券,是很好的機會教育。詹蒂娜建議,主婦可以買好用的小家電,例如吸塵器、掃地機等,提高做家事效率,賺到無價的時間。

1.事前準備上賣場一定要先看DM比價,並且做筆記,挑最低價商品

2.私房買法買生鮮食品,看價錢也要看保存期限,千萬不要貪小便宜

3.採買重點列出採買清單,按照優先順序,才不會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P.S. 另外,秀逗主婦13928還有另一篇文章:「讓3600元消費券發揮5倍效果」,也請一併閱讀吧!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三錦囊妙計 化解○九年理財變數

觀念篇--面對收入減少、報酬率降低、財富縮水
今周刊 630 期

面對收入驟減、報酬率降低、財富大幅縮水的二○○九年,理財規畫難度超高。專家建議,在擬定新年度理財計畫時,不妨可從資金成本、變動成本、時間成本等三個角度先行思考,算算自己對報酬率目標的減碼空間。

楊紹華

二○○八年,金融市場經歷了好多想像不到的事件,影響所及,○九年的個人理財,也將面對許多新局面。

王先生就是這樣,在竹科擔任科技公司的中階主管,本來每年的薪資加分紅收入可以達到二百萬元以上,「因為員工分紅費用化的關係,分紅起碼少了一百萬元,固定薪資的部分,景氣不好,公司減薪一成。」一下子,收入少了一半以上,王先生的理財規畫全都亂了步調。

思惟一:資金成本/降低目標,穩賺一.七%


收入減少、報酬率降低、財富大縮水,面對這三個○九年的重大改變,理財大計要怎麼走下去,真會讓人傷透腦筋。

「就跟你說收入少了一大半啊!哪有錢再加碼投資呢?」王先生的抱怨很有道理,而經常為企業提供財務規畫建議的葉崇琦則表示,「企業同樣面臨營收大幅衰退的窘境,也同樣急著想要變出錢來,他們多半會先從『資金成本』及『變動成本』兩方面開始下手。」

從資金成本下手,說穿了,就是必須想辦法降低債務的利息費用支出。全球政府聯手大舉調降利率,所造成的副作用,是定存孳息變得少之又少,但如果從正面角度思考,部分債務的利息負擔也將因此大為減輕。

建議:房貸利率改為月調制

「一定要讓利率降低的正面效果反映在理財規畫上!」某位銀行業者強調,由於整體投資環境不佳,民眾應該退一步思考:「少付一%利息,就要想成是賺到了一%的投資報酬率,在這個環境底下,穩穩賺到一%報酬率是很難得的事,何況,還能穩穩賺到一.七%。」

銀行業者所說的一.七%,是指去年九月央行降息以來,指標利率已從原本的二.七%一路調降到目前的一%水準,差距達到一.七%。從最普遍的一種債務——房貸來說,「建議大家快和往來銀行改約,將指數型房貸利率的調整週期改為每月一次,盡快掌握一.七%的報酬率。」在理財規畫的層面上,盡早降低資金成本,除了增加一些投資額度空間之外,也能立即降低對於投資報酬率的要求。

思惟二:變動成本/月省一萬,財務規畫不用愁

再者,企業之所以一遇到景氣衰退就急著大舉裁員、減薪,或放無薪假,原因就是「從變動成本的部分下手最容易變出錢來。」而個人的「變動成本」,就是日常生活開銷

從理財規畫的角度來看,就算只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出一小部分的多餘資金,其長期投資的效果仍然可觀,原因在於,這不僅能增加投資金額,同時也代表你的花費變得更少,一來一往之間,差距不小。

建議:省下錢自提勞退六%

如果投資目標是以退休規畫為目的,葉崇琦也提出了一個聰明小建議:「若是參加勞退新制,何不乾脆自提六%。」他利用自行設計的試算軟體估算,若個人所得稅率是在一三%以上,預估個人自行投資的每年報酬率在四%,而勞退新制帳戶的投資報酬率則為三%,以二十年後退休計算,自提六%所得到的本利和將會高於自行投資。

某種程度來說,在這個高度不確定的年代,理財規畫的難度在於報酬率偏低且不易預測,在此之下,愈能掌握住報酬率明確的投資機會,愈能有效降低理財規畫的困難度,無論是「穩賺一.七%降息效果」,或者「穩賺兩年定存利率」的勞退自提,都是降低變數干擾的理財策略。

思惟三:時間成本/晚五年退休,效益差十年

不同於企業,個人理財規畫除了從資金成本及變動成本兩方面著手之外,「時間成本」也有發揮之處。「有兩種思惟,一種是善用未來的時間,一種是不要浪費現在的時間。」葉崇琦說得很玄。

他解釋,所謂善用未來的時間,就是「認真考慮延後退休的可能性」。葉崇琦強調,很多人在擬定退休理財規畫時,習慣先把退休時間定在五十五歲,在過去報酬率較高的年代,這樣的設定或許問題不大,但若眼見自己過去幾年的投資報酬率幾乎歸零,未來的報酬空間也恐將大打折扣,此時若仍不在退休年齡的設定上做些調整,恐怕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壓力之中。

建議:失業族別忘積極進修

至於葉崇琦口中所謂「不要浪費現在的時間」,是針對那些不幸遭到裁員或放無薪假的民眾。「雖然少了金錢資源,但是多了時間資源。」重點就是要善用多出來的時間資源

「政府提出了一些職能進修的補助方案,值得善加利用,在下一波景氣來的時候,才能更順利地掌握工作提升的機會。」除此之外,葉崇琦也鼓勵民眾利用時間多加充實投資理財知識,「這不是隨便說說的,事實上,我做過這方面的試算。」

葉崇琦的試算是這樣的:A先生每月加班兩小時,換得一千元的加班費,但缺乏投資理財的知識,於是固定將一萬元閒錢加上一千元加班費存於定存,賺取二%利息... (文章未完,請參考今周刊)

從三大成本著手,降低報酬率需求

資金成本——更換房貸利率調整期
理由:立刻減少房貸負擔,穩賺利差報酬率
專家說法:
央行利率調整一向是景氣差時調降快,景氣好時調升慢,所以即使未來景氣轉佳、利率反轉,也不必擔心房貸負擔會快速攀高。此外,景氣好時投資報酬率高,房貸負擔也就不是考慮重點了。

變動成本——盡可能降低生活開銷
理由:提高財富加分因子,減少財富扣分因子
專家說法:
這就是所謂的「拿鐵因子」,每天少喝一杯咖啡,少花非必須開銷,就能挪出更多的資金用錢滾錢。不妨運用理財軟體試算,當生活開銷減少時,長線理財效果的改變會有多驚人。

時間成本——考慮將退休年齡延後
理由:增加存錢時間,減少花錢時間
專家說法:
早一年退休,賺錢時間少一年,花錢時間多一年,退休時間對理財規畫的影響極為明顯。依據理財軟體的試算,若退休後每月生活費是3.3萬元,投資報酬率3%,通膨率2%,那麼,55歲和60歲退休的所需退休金,相差54萬元。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你愛錢,錢就會愛你

2008/12/22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 黃逸強

日前搭友人的車去台中,一路上經過收費站,他都走找零車道,我問他怎麼不買一本回數票比較方便,他瞪大眼睛看著我說:「你瘋了,錢是辛苦賺來的,為什麼要用錢去買幾張紙,錢就是錢耶!」

接著我們就討論這個話題,他說的倒也沒錯,錢就是錢。錢有很多的用途,可以買很多東西,而券不能買東西。而且券還有風險,有使用期限,券會遺失,業者可能會倒閉,券不能增值……等等。但是有些業者提出的優惠,真是物超所值到令人心動,這就是盲點,為了折扣、為了贈品,拿錢去買一本券,甚至有些人會花幾萬塊,買一張塑膠片叫「會員卡」。

在我們生活中有各種的優惠券,像美容院買洗頭券送染燙,開車族買洗車券送打臘,有的餐廳買餐券送紅酒送蛋糕,另外像泡湯券、游泳券、SPA券等。各式各樣的優惠券,都是業者的促銷手段,無非是要你先買單再綁住你。因為有券你一定會再去,業者就有機會讓你增加消費。你如果不去是自己放棄,業者也沒損失,等有效期限過了就變廢紙


這些優惠券或會員卡到底好不好,見仁見智,如果是經常性的使用,當然好,因為有折扣,所以要比單次消費便宜,重點是一定要去使用才划算。但是就一般而言,剛開始都會常去使用,慢慢的就比較少去。沒想到時間過得很快,某一天從皮包翻出來一看,已經過期了。

還有最大的風險是業者倒閉,過去也曾發生不少的案例。蛋糕店倒了,美容院不見了,健身院經營不善停業了,讓消費者蒙受損失。有的業者會負責,回收、補償,有的就不了了之,消費者也就自認倒霉。但是習慣使然,下次有業者促銷優惠券,消費者還是會受不了誘惑,又花錢去買券。

猶太人從小就教育小孩子,要想辦法把口袋的零錢變成百元鈔,再想辦法把百元鈔變成千元鈔,原來財富就是這樣累積的。所以有人說,天下有二難,一是把我腦子的想法裝到你的腦子,二是把你口袋的錢裝到我的口袋

現代人習慣使用塑膠貨幣,已經很少用現金了,對錢的價值愈來愈沒有感覺。

每個月薪水直接入銀行,自動先扣掉水電雜費,支付任何費用都用「金融卡」轉帳,買東西刷「信用卡」。如果再買一些「優惠券」,雖然不需要用現金,相信也沒有多少現金好用了。

友人從不訂報紙、不訂雜誌、更不會買任何的券,因為不喜歡先付款他喜歡先享受再付款,利用信用卡的延遲付費的功能,但絕不使用循環利息,否則功虧一簣

他說要成為有錢人,就要養成好習慣。讓錢留在身邊愈久,你就會愈有錢。你愛錢、錢就會愛你,錢會呼朋引伴而來。你如果隨意花錢,錢就不會留在你身邊。而且要讓錢為你工作,學會用錢賺錢。

他很自信的說,雖然我現在沒什麼錢,但我將來會很有錢。我相信他將來會很有錢,因為他已經有了富人的腦袋,而且在落實執行。回程的時候去加油,小姐問他是要現金回饋,還是積點換贈品。朋友毫不考慮的說,折現金,看來現金為王不只在投資市場,在生活上也是一樣。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失業勞工如何既領勞保又加國保?

被資遣者的勞保權益
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 文 ⊙洪淑妍 2008/12/31

勞保年資已逾15年,萬一被資遣,勞保老年給付該怎麼領?領了勞保老年給付還能再參加國保嗎?

在電子廠擔任作業員的58歲李玉,勞保年資已有16年,月投保薪資3萬元,原本打算勞保年金上路後,再工作2年就要辦理退休。不料,最近工廠因訂單銳減,縮減生產線,公司同時展開中高齡人力精簡計畫,李玉也在第一波資遣名單中。

李玉聽友人說,勞保年資滿15年被資遣者,可以自動續保勞保,已經符合請領勞保老年給付資格的李玉可以適用嗎?李玉領了勞保老年給付還能再參加國保嗎?

景氣差,不少公司行號早已開始縮編人力,有的公司要求員工無薪休假,更有些公司直接以資遣方式裁撤員工,而中高齡勞工也往往被列為最優先資遣的名單。

從勞保局統計數據顯示,97年10月請領失業給付件數有3萬5,268件,就比上(96)年同期大幅增加近3成,可見勞工面臨失業的壓力更甚以往。


已符合請領老年給付的被資遣者,不可續保勞保

由於勞保是在職保險,原本只要被保險人沒有工作或失業就應退保,後來主管機關考量長期加保且非自願離職的失業勞工權益,另訂定「被裁減資遣被保險人繼續參加勞保及保險給付」辦法,當勞工非自願性失業(含優退),只要年資在15年以上,即可透過原公司或勞保局辦理續保

續保期間的投保薪資是以被資遣當時的月投保薪資加保(加保期間不能調整),但只能續保到符合請領老年給付之日為止,換句話說,如果被保險人遭資遣當時,已經符合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資格,就不具續保資格

也因此,案例中的李玉已經符合舊制勞保老年一次金的請領標準,就不再具有續保勞保的資格。

依規定,李玉可以領到勞保老年一次金17個月(勞保年資未滿15年,1年發給1個月,年資超過15年者,自第16年起,1年發給2個月老年給付),共51萬元(30,000元×17個月=510,000元)。

想提前領勞保年金,可選擇減額年金

事實上,對李玉來說,退出勞保後,領取勞保一次金並非是她的唯一選擇,如果李玉也想領勞保年金,甚至國保年金一起領,也有其他的可行辦法。

由於勞保年金今(98)年1月正式上路,凡年滿60歲,勞保年資在15年以上者,就可以選擇領取勞保老年年金。

雖然勞保老年年金有請領年齡的限制,但考量勞工有提早或延後退休的生涯考量,因此,在勞保條例修正案中也設計有「減額年金」(適用60歲前退休者,每提前1年,減給4%,最多減給20%),以及「展延年金」(適用60歲後退休者,每延後1年,增給4%,最多增給20%)的給付機制。

由於李玉只有58歲,只能領「減額年金」。依規定,李玉提前2年領勞保老年年金,應減額8%,因此,李玉可按月領6,845元【30,000元×1.55%×16年×(1-8%)=6,845元】,領到身故。

只要不領勞保老年給付 就能參加國保

至於李玉被公司資遣後,在請領勞保老年一次金、或按月請領減額年金之後,還能參加國保嗎?

依勞保條例修正案規定,從今年1月勞保年金實施後,領取勞保老年給付,若年資超過15年者,就不能再參加國保,因此,李玉若提出申請,不管是領老年一次給付或老年年金,就不得再加入國保,除非她暫先不提出申請,在沒有就業且未領取勞保老年給付的情況下,李玉就具有參加國保的資格

由於勞保老年給付沒有請領時效的限制,因此李玉日後隨時都可以向勞保局請領勞保老年給付,只是一旦提出就必須退出國保。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年金法也規定,領取勞保老年給付,勞保年資在15年以上者,國保老年年金不能擇優,只能選B式,也就是不能享有3,000元的基本老年年金

假設李玉58歲退出勞保時先不領勞保老年給付,改參加國保,一直投保到年滿65歲,屆時她除了可以按月領國保老年年金1,572元(17,280元×1.3%×7年=1,572元)外,還可再提出勞保老年給付申請,她可以選擇請領17個月51萬的一次給付或選領年金,由於李玉60歲當時就具請領年金資格,但卻到65歲才提出,展延5年可增給20%,因此可月領8,928元【30,000元×1.55%×16年×(1+5×4%)=8,928元】,與1,572元的國保年金合計每月共可領到1萬500元。

每位被保險人的家庭背景、經濟需求及生涯規劃不盡相同,提醒被保險人應在了解相關法令規定之後,再選擇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方案。

李玉領取老年給付的各種抉擇

年齡:58歲
勞保年資:16年 平均月投保薪資:3萬元

(1)58歲當時領取勞保老年一次給付共領51萬元

勞保老年一次給付標準:勞保年資未滿15年,1年發給1個月,年資超過15年者,1年發給2個月。

李玉16年年資可以領到,17個月51萬元(30,000元×17個月=510,000元)老年給付。

(2)58歲當時領取勞保減額年金每月可領6,845元直到身故

勞保老年年金給付標準:年資滿15年,年滿60歲,依(A)、(B)兩式擇優給付(A)平均月投保薪資×0.775%×年資+3,000元(B)平均月投保薪資×1.55%×年資。展延年金每延後1年,增給4%,最多增給20%;減額年金每提前1年,減給4%,最多減給20%。

李玉58歲提前2年請領,16年年資可月領6,845元【30,000元×1.55%×16年×(1-8%)=6,845元】老年年金,直到身故。

(3)暫不提出勞保老年給付申請,先參加國保直到65歲

65歲開始可月領國民年金與展延勞保年金共1萬500元

國保老年年金給付標準:年滿65歲國保被保險人或曾參加國保者,依(A)月投保薪資(17,280元)×0.65%×年資+3,000元(B)月投保薪資(17,280元)×1.3%×年資,擇優給付。

因李玉已領取勞保老年給付,且年資在15年以上,因此國保老年年金只能選B式。

李玉共可以領到:

1.國保老年年金按月領1,572元(17,280元×1.3%×7年=1,572元)

2.勞保老年年金按月領8,928元【30,000元×1.55%×16年×(1+20%)=8,928元】

合計每月共可領到1萬500元。

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5經濟指標 2009理財須知

2008/12/29【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報導】

充滿變動的2008年即將告一段落!資產縮水的家庭如何重新設定理財準則,回填「生涯財務缺口」,相信是不少人2009年共同的新年新希望。2009年東山再起的第一步,應先從了解世界經濟脈動開始,藉以掌握投資趨勢!

指標1 經濟衰退 需留預備金

「通貨緊縮」是否出現?是全球投資人2009年最憂心的理財事。建議參考幾項指標:一是經濟成長是否遲緩。全球經濟自去年下半年顯露疲態,今年中的雷曼兄弟宣布倒閉,掀起百年首見的全球金融海嘯,也正式開啟了這一波全球景氣低迷的序幕。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上個月的預測,以及集合全世界300多家金融機構的國際金融研究所(IIF)最新的預測 ,雙雙指出明年可能出現現代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


經濟不景氣,甚至是衰退,意味家庭理財要從積極轉為保守,保本為最優先,一般中產家庭要慎防意外拖累,預留至少半年生活費做為緊急準備;資產雄厚的家庭,才有危機入市的本錢;財務吃緊的家庭,優先降低負債,維持好債信

指標2 物價低迷 要學會記帳

第二是物價低迷,學理上對於「通貨緊縮」的定義是,只要CPI年增率連續兩年發生衰退,即可稱之為「通貨緊縮」。目前世界各國的CPI都不約而同出現巨大降幅,或甚至出現衰退;以台灣為例,雖然國內物價還沒出現衰退現象,但已經自8月起已連續4個月下滑,11月的CPI年增率,更創下15個月以來新低,衰退幅度之大歷年罕見。更有不少國內學者預言,國內明年陷入「通貨緊縮」的機率很高。

物價跌不是好事嗎?錯!不景氣伴隨低物價是個壞事,代表大家擔心未來更慘,不敢花錢,導致物價更跌。除了身家雄厚的家庭高興買到便宜貨,其餘家庭建議2009年從記帳做起。

指標3 失業攀升 別輕言辭職

三是失業率攀升,國內失業率一般在脫離暑假求職旺季後,應會逐漸回穩,但今年卻罕見地一路飆升至11月的4.64%,失業人數更是一舉突破50萬大關;主計處官員悲觀預測,過完農曆春節後,「情況可能還會更糟」。

失業是絕多數薪資收入者最憂慮的事,2009年首要任務是保住工作,若非確定有更好的工作等著,絕不輕言辭職、換工作,否則下個工作恐怕很難找到,特別是45歲以上的中高齡警覺度要更高。

指標4 利率走低 投資尋出路

四是利率走低,這是目前已經看到的現象,各國央行降息救經濟,結果導致利率逼近零。即使已幾是零利率的日本央行,還繼續降息。

面臨這種情況,你、我該怎樣動頭腦錢滾錢?該選擇哪些投資工具?很明顯,把錢存在銀行並不是個好主意,因為利率實在太低,幾乎毫無報酬率可言。

指標5 風險增高 不如先理債

但拿錢出來投資,不論是股票、期貨、基金、外幣或是房地產,風險仍舊不小,因為誰都不知道景氣何時才會落底?現在出手,很有可能就直接「住進套房」,不知何時才能翻身?唯有口袋夠深的家庭,才有本錢可以耐得住「長期」投資,再創新一波錢滾錢的好契機。

不過,換個角度來說,對於有債在身的「無產階級」,短期內可能是個適合「妥善理債」的好時機,趁著銀行利率直直落,加緊償還債務,畢竟「無債才能一身輕」。




透視通貨緊縮

發生原因

經濟快速成長,景氣過度繁榮,商人過度延伸的需求會推升物價上漲。但泡沫一旦破滅,反向導致經濟快速衰退,某種程度後將會導致企業減產、物價逆勢衰退。

影響

廠商獲利縮減、甚至被迫裁員減薪;民眾消費心態更趨保守,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後續發展

最壞的狀況像日本「失落的十年」一樣:政府致力維持零利率與低通貨膨脹的整體環境,但經濟復甦仍然遙遙無期。

好的情況是經過低利率刺激後,資金重回企業、投資市場,景氣從谷底上揚,2001年美國和台灣,都曾度過此一狀況。

通貨緊縮危機

你需了解
世界各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不約而同巨跌,甚至出現衰退。

你得知道
不景氣伴隨低物價,代表大家擔心未來更慘,不敢花錢,無法刺激消費會導致經濟進一步萎縮。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5處細細算 2009稅稅平安

2008/12/29【聯合報╱記者賴昭穎/報導】

2009年將是個開源不易、節流亦難的一年。所幸,2009年是個降稅年,不用費太多力就能少繳稅。但是,若能再多花點心思,可以讓自己再省些銀子。

2009 年的稅事,有兩大變化,一是綜所稅大幅降稅,標準扣除額、薪資、教育學費、殘障等特別扣除額大幅調高外,課稅級距也一併調高遺贈稅;第二項變化是遺產及贈與稅的降稅案,將大幅調降稅率和免稅額。只是截至目前為止,降稅案仍在立法院審議中,能否在2009年生效,民眾得靜觀其變。

變化1 綜所稅 全民大減稅

綜所稅大降稅,號稱是「全民減稅」,但是,沒有事先清楚掌握那項新規定對自己有利,仍舊依照老路走,要小心降稅好處「看得到,沒吃到」。

重點A 列舉扣除 未必划算

對一般家庭而言,第一個要盤算的是,2009年到底該用標準扣除額還是列舉扣除額。


這次減稅調降額度最大的就是標準扣除額,單身族從4萬6,000元調高為7萬3,000元,已婚族從9萬2,000元增加到14萬6,000元,四口之家等於平白多了5萬4000元的扣除額。

建議拿出去年申報綜所稅的影本,若去年報稅時選用列舉扣除額,可扣除額不到14萬6,000元,而即將過去的這一年的支出和前年差不多,這時就要衡量,2009年申報綜所稅可能要改用標準扣除額才划算。

長久以來,民眾報稅時,多數有房貸或是有大筆醫藥費支出的家庭,多半會優先考慮採用列舉扣除額,因為可以依照實情列報扣除的項目,包括捐贈、保險費、醫藥費、災害損失、房貸利息或房租等,有的雖有扣除上限,全部都要附上單據或證明文件,但是總計起來比不到10萬元的標準扣除額,還是划算,以台北市報稅民眾為例,超過半數拚命收集單據選用列舉扣除額。

不過,一旦標準扣除額額度一口氣調高近6成後,標準扣除額變「值錢」了,且不用張羅各項單據,報稅輕省,對支出有限的家庭而言,既省錢又簡便。

重點B 課稅級距 爭取降級

2009年綜所稅課稅級距,因為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漲幅逾10%,而跟著大幅提高,累進差額也著調高,所得淨額和往年相同的家庭,2009年報稅,也會立即感受降稅好處。

比方說,某甲今年5月報稅時所得淨額40萬元,要繳13%的稅;在所得不變的前提下,因為明年課稅級距提高,只需繳6%的稅,足足省了一半的錢。

課稅級距調高不是人人有利,必須是所得淨額剛好介於調幅之間,像是37萬到41萬元、99萬到109萬元、198萬到218萬元、372萬到409萬元等,明年稅率可望「降級」,稅就少繳一點。

不過,民眾也不見得非要被動的等著降稅,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善用免稅額、扣除額。比方說,如果初步計算後,今年全年的所得淨額是50萬元,原本應該繳13% 的稅,但如果爭取列報70歲以上的父或母為扶養親屬,就多一個11萬5,500元的免稅額,所得淨額剩下38萬4,500元,只要按6%的稅率繳。

重點C 教育扣除 1人2.5萬

2009年的減稅利多,除了課稅級距金額拉高,還有綜所稅3項特別扣除額調高,分別是薪資、殘障和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教育特別扣除額變動的不是額度,而是將原本「每戶」只限列報2.5萬的扣除額,改為家中子女若有一人以上讀大學,「每人」都可以列報2.5萬的扣除額,這是和以往最大不同,2009 年報稅,千萬別漏掉這項權益。

重點D 新婚合稅 趕快登記

還有一點要提醒新婚族,今年5月23日以後結婚,婚姻已改為登記制,新人必須到戶政機關登記,才算是合法夫妻,享有法律上夫妻的權利義務。新婚夫妻2009 年報稅時,依法可選擇分開或合併報稅,如果盤算後發現要合併申報才划算,務必要把握年底前最後3天完成登記,否則一旦明年「稅」在一起,或是列報配偶的父母為扶養親屬,可是會被國稅局認定為逃漏稅喔!

變化2 遺贈稅 降稅變數大

關於遺產及贈與稅的規畫,由於新法何時上路充滿變數,如果在新法頒布前身故,還是得面對最高50%的稅率,而且免稅額只有779萬元。

對策A 贈與 控制111萬以內

比較麻煩的是贈與稅的規畫,官員說,如果非得在修法前贈與,最好控制在111萬元的免稅額以內,否則超額捐贈要繳贈與稅,而且法律不溯及既往,已經繳的稅不會退還;若不急贈與,不妨在修法後再贈與,藉以適用較高的贈與免稅空間。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2009星迎新 靚女理財PK戰

理財周刊 436期 文.黃玉梅

2008曾經全民眼巴巴的望著指數,就快衝上萬點浪頭,卻在全球變盤的瞬間,滑落至4千點深淵,讓蓬萊寶島幾成貧民特區,此刻,無奈揮別充滿驚濤駭浪的2008,迎向2009之際,我們期待來年的日子裡,能充滿美、好的事物,於是2009的第1期理財周刊,我們特別以林依晨、楊丞琳、天心、季芹4位女星做為封面照,為讀者美美的展開新頁,賞心悅目之餘,也能了解星星背後的理財觀念和故事,一睹台前耀眼亮麗、台下收入豐厚的7年級偶像、6年級熟女,是如何「花」錢、如何「守」財,順帶想想自己面對牛年,又該如何掌握牛市行情,在2009賺~大~錢!

拒當慾望女郎寧抱彼得兔
林依晨五花大綁保銀兩
文.陳竹君

金鐘新影后在現實生活裡,家中最高曾欠了300多萬元,林依晨唸大一時,就必須扛起養家重擔,這樣的成長環境,也深深影響她的人生及金錢觀。

在《我的億萬麵包》裡,卡奴鄭元暢近似歇斯底里地狂搔著頭吶喊著「為什麼這麼窮啊!」的台詞,相信這也是時下許多年輕人心中最常出現的OS,因為他們缺乏正確的金錢觀,女主角林依晨在戲裡,則是在人財兩失後,才開始深切體認理財的重要!


林依晨飾演一位歹命女,她一個人到處打工維持生計,戲劇雖然誇張,不過,與出身單親家庭的林依晨,真實生活裡的境遇還有點相似,母親為拉拔她和弟弟長大,當年全靠向親友借貸及現金卡周轉,最高曾欠300多萬元。林依晨唸大一時,必須扛起養家重擔,這樣的成長環境,也深深影響她的人生及金錢觀。

想買電腦給弟弟 意外踏入演藝圈

演藝圈像個競技場,贏了,成為眾人目光焦點,各種機會也都會找上門,累積財富也比以前更快。剛出爐的金鐘影后林依晨,當年還在念高中時,靠著參加捷運美少女選拔進入演藝圈,但她不是因為家裡經濟陷困境才想進這個圈子,而是單純的只想幫弟弟買台電腦。她回憶說,媽媽只要求她唸好書,不讓她打工,媽媽自己卻忍著吃苦,所以她大多靠著參加一些有獎金的比賽賺外快。

在戲裡,林依晨原本是個銀行行員,陰錯陽差下,她擺地攤、烈日下裝扮得像阿桑一樣拿宣傳標語打工,也穿起厚重的衣服扮吉祥物,她說,現實生活沒體驗過的,演戲都讓她嘗試到了。

逛街習慣用現金 不追求名牌

因為媽媽疼小孩,不忍讓她在外打拚,所以林依晨的打工經驗,其實比一般困苦家庭的小孩來得少,只有國、高中時,在親戚家的餅乾公司當包裝員,另一次就是算時薪的電訪員工讀生。

依晨不是戲劇科班出身,但第一部戲《十八歲的約定》,演技就令人刮目相看,接下來《我的秘密花園》、《惡作劇之吻》更接連創下高收視。很多人都認為,林依晨在演藝圈就是個「模範」藝人,不追求名牌,生活平實,工作態度認真,她更不靠身上僅有的附卡過度消費,平常逛街習慣用現金,她的消費觀就是先想想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她說,有時多想幾次,慾望也就沒了

童心未泯 新家擺滿彼得兔

26歲的林依晨,外表看起來成熟獨立,其實私底下也有小女生的一面,她喜歡不少卡通人物周邊商品,彼得兔是排名第一,再來是大眼蛙,最後就是迪士尼的米老鼠和小美人魚,依晨的新家裡,擺滿彼得兔的家具用品,她笑說,都是小東西啦,不是太昂貴。

林依晨弟弟有回吐槽她,說依晨曾因心情不好,一口氣買了20多雙鞋,林依晨紅著臉支支吾吾地說,剛好那時是周年慶啦,「其實,我平常買東西很理智的,有需要用上才會買,是買了也不會後悔的那種。」

林依晨出道至今,曾買過最貴重又最有意義的物品是一條金項鍊,因為這條項鍊對她來說意義重大,花了她5萬元,這條項練原來是8年前,她外公過世時留給媽媽的項鍊,後來媽媽為了家計,不得已當掉換現,後來她出社會賺了錢,在媽媽生日時,就訂做一模一樣的金項鍊送給媽媽、彌補媽媽,她笑說:「現在應該增值兩倍了吧。」可見她對金價行情,也是頗為關注呢。

愛用撲滿存零錢

劇中林依晨遇上了一天到晚打腫臉充胖子、狂刷信用卡、欠了地下錢莊一屁股債的鄭元暢,現實生活中,林依晨說:「我最討厭刷信用卡,而且每回刷卡都付清,絕對不讓銀行賺半毛利息。」談起自己的理財觀,她大方分享自己的省錢絕招,她把錢分成五等份,零用、定存、保險、基金還有撲滿,每一筆錢都有它明確的用途,這樣就不會亂花一通。

可愛的依晨還說,別小看把零錢存撲滿這個動作,有人會覺得好像小學生一樣很幼稚,其實存滿了再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很實用的,把它餵飽也很有成就感。

她在國中時,媽媽就先幫她買了保險,不過是最陽春的壽險,20年期滿後不用再繳,終生保障;由於身邊有親戚從事理專工作,林依晨會把一部分交給他們處理,另一部分則是自己規劃。

林依晨不只精於理財規劃,就連吃一頓飯,還會精算哪道菜的營養價值和成本最高,價錢也較合理而最划算,所以跟著她點菜準沒錯呢!

孝順的依晨,為了幫家裡扛債、付房貸,還負擔弟弟到法國遊學的學費,一路上努力工作、付出,她卻都甘之如飴。

而她成為全家經濟支柱至今,不但早已還清家中負債,2008年還在東區買了近50坪、約2千多萬元房子,讓全家人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影、歌、主持三棲 口愛教主省功一流
楊丞琳樂當伸手牌!
文.王安森

出道8年,勇闖演藝圈的她,為的就是讓媽媽和家人早早脫離辛苦生活,但是在她身上,卻聞不到錢的味道。

口愛教主楊丞琳在偶像劇《不良笑花》裡再次爆紅,她的蔣小花角色捨棄了時尚與流行,初期頂著一頭超捲爆炸頭與如調色盤的阿花穿著,整個人從上到下瀰漫出一股俗到爆的土氣,但卻難能可貴的讓每個電視機前的粉絲「愛到深處無怨尤」,靠的就是她那股真誠、質樸的討喜性格。

現實生活中的楊丞琳,同樣樂觀、積極面對每個工作,在演藝圈一步一腳印逐日往上爬。單親家庭出身的她,靠努力出頭天,8年前組成少女團體4inLove勇闖歌壇,為的是要讓媽媽和家人早早脫離辛苦生活。

每月向媽媽領1、2萬微薄「月薪」

即使單飛後的她,現今貴為影、歌、主持三棲小天后,甚至還出書晉升成暢銷女作家,但她卻始終不忘清苦時日,時時有積極存錢的意念,即使當個「伸手牌」每月靠著向媽媽領1、2萬微薄「月薪」過生活,她也自得其樂表示:「這樣比較好啊,有媽媽監督著比較有約束力,不會亂花錢。」

談起楊丞琳這款不奢侈、不盲目追隨流行的「有所為」行徑,在演藝圈勢利、拜金的氛圍下,似乎顯得格格不入,真要搞笑形容,之前台灣首富郭台銘不是曾大讚郭夫人曾馨瑩「在她身上聞不到錢的味道」,這句話套在口愛教主身上同樣也行。

自認不夠節省 還要再努力

她聽完後謙虛笑答:「我還不夠節省啦,還要再努力一點,因為我偶爾一年或是半年還是會買一次名牌包包,不過預算絕對不會超過5萬元,即使再心動也不行!」

口愛教主透露,最近全世界都在鬧金融風暴,景氣低迷下每個人荷包縮水,自然開始要學會節儉度日。省錢有方的她,大方提供自己的一套「節省密技」,就是花一分一毛錢都要學會「精打細算」。

她舉例:「花錢的『態度』很重要,我買每一個東西都有額度計畫,好比買鞋,我的布鞋、高跟鞋、靴子或拖鞋每種都訂好上限額度,譬如靴子一定比較貴,可以訂在3、4千元的預算;衣服則以短袖、長袖、外套、T恤依法分類,反正都在額度內消費,這樣就不會因慾望「太超過」而大失血啦!而去購物時,看到一個要價幾十萬的名牌包包,當下就算我再心動也不會花錢買,因為我覺得即使沒買這個包,我一樣過得很好,不會有任何損失。」

首張信用卡 滿足購物小慾望

不過為了滿足女兒購物的小慾望,丞琳媽媽除了每月固定匯1到2萬元「薪資」到她帳戶外,幾年前也開始替她辦了一張信用卡,楊丞琳笑說:「終於有機會拿到正卡了,以前都是拿媽媽的附卡使用。但聽說我媽給我的額度,仍然是銀行規定的最低範圍,大概只有12萬元限度吧,總之低於15萬,但還是可以讓我享受購物的樂趣啦!」

眼看農曆年將近,「蔣小花」也提出一個非常「應景實用」的理財新招。她解釋:「我從國中開始,過年除了媽媽給我和姊姊用來『討吉利』的1、2千元小紅包外,再也沒拿過親戚的紅包。」

過年紅包過度濫包 淪為面子戰爭

因為媽媽覺得紅包每年包來包去,好比阿姨包給了我,媽媽又得回包給阿姨的小孩,實在沒太大意義,反而變成了大人『愛面子』的工具,增加很大負擔。」她認為,現在的孩子都太受寵愛,大人忍痛花錢包紅包,但年紀超小的小孩根本不懂花用,形成了無謂的揮霍,「這樣子幹嘛呢,與其這樣乾脆不要過度濫包,爸媽給個小紅包保平安就好,有時媽媽給我的紅包,我在整理房間時還會突然找到,這樣感覺好像突然多了1、2千元可以花,享受偏財運的感覺很讚!」


性感女神深信 魅力是最大資產
天心投資自己留住青春
文.余丹楓

18歲用了第一個名牌包後,體會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而用過的二手精品,每年固定清貨5次,捐給有辦二手義賣的公益團體做善事。

天心以歌手身分出道,卻在戲劇、主持工作大放異彩,2008年她與吳宗憲、侯佩岑搭檔,擔任金鐘獎頒獎典禮主持人,性感身材女神裝扮,成為鎂光燈焦點,也扼殺不少底片。比起出道時的青澀模樣,現在的天心美麗許多,她坦言,深信女人的魅力是自己最大資產,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錢再賺就有,青春美麗卻不易停留。

買包不手軟 喜歡才是重點

天心從小習舞,她對自己的體態、打扮都十分重視,投資自己也絕不手軟,她表示,馬政府要大家多消費,身為好國民的她,拚經濟絕不缺席,固定每年換季都會去掃貨,喜歡就買,之前Fendi出了三款不同顏色的包包,她抱持著現在不買,以後就會後悔的心態,全部買回家,「沒辦法,我喜歡就想擁有,不喜歡就算是價值幾百萬的限量品,我也絕不下手,喜歡才是重點。」

天心說,她買包包、鞋子並非投資轉賣,因她工作常要出席各大派對及頒獎典禮,搭配不能失禮,這是表演上的投資,也是投資自己,但她不崇尚名牌,評估的都是款式、實用度。不過她也不諱言,用名牌確實會上癮,18歲用了第一個名牌包後,發現它真的很耐用,也體會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花錢開心就好,錢賺了就是要花,不然這麼努力賺錢做什麼。」

買東西滿足快樂,但天心購物原則,還是以基本款為主,走在流行尖端的造型款部分添購,費用實報實銷,因慾望不強,近來也不愛逛街購物,沒有超支情形發生,但因為她很喜歡買實穿的大外套、長靴,所以冬季消費金額較高。

現金掉怕了 消費以刷卡為主

消費方式以刷卡為主,目前擁有3張信用卡的她,每張額度約20萬,不用繳年費的卡省錢,但也不會因購物優惠而多辦卡,夠用就好,「信用卡真的很方便,我之前掉過1、2次錢包,現金丟了,心疼得要死,信用卡就只要辦止付,很方便。」

女明星多半在精品上作投資,天心嘴上雖說喜歡就買,但生性務實的她,還是會把每月收入分成3份,1/3為基本生活開銷,1/3保單、基金、房產投資,另外則是用於精品表演投資或是出國旅遊規劃,花費不超支,而她用過的二手精品,每年固定清貨5次,捐給有辦二手義賣的公益團體做善事。

絕不借錢投資或融資炒股

天心抱持「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觀念,樂在工作,雖然懂得享受,對自己不苛刻,但她也知道理財規劃的重要性,她覺得以往養兒防老、嫁好老公等傳統觀念,都要統統丟掉,女人靠自己最重要

這波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天心表示,自己沒受影響,因她投資都是採放長線釣大魚方式,絕不借錢投資或融資炒股,「我覺得借錢投資,根本是種賭博行為,我不會做。」

除定期定額的基金外,天心還會再花幾萬元加碼買單筆基金,但她自嘲自己心臟不夠強,沒法買股票。而所有投資項目中,她最愛投資房產,手上擁有3棟房產,她花500萬元在苗栗,幫媽媽買了千坪地,用1500萬蓋好一層樓,讓媽媽居住,老人家空閒時種花草、收容流浪貓、流浪狗。

美麗包租婆 手握3棟房產

此外,她也買下台中沙鹿5樓透天厝投資,買時還不到600萬。另外當初買的忠孝東路套房價值700萬,她目前則租人,開心的當起包租婆。天心說,現在想買大坪數的房子來住,有空還會到處看喜歡的房子,但她會鎖定信義區、大安區等生活機能高的精華地段看屋,這位擁有天使臉孔、魔鬼身材的甜姐兒笑說:「或許買時一坪要80、90萬,但過幾年回頭看,就會覺得十分值得。」

天心單親家庭出身,與媽媽相依為命,她不靠男人只靠自己,身為全球人壽孝順大使的她,很早就為媽媽及自己存退休養老金,參加全球人壽大樂退方案。她強調,藝人工作風險大,沒有退休金,紅與不紅收入差別大,她要趁還有不錯收入時,強迫自己存錢,「我的理財專員有針對我目前的消費習慣做規劃,唯有足夠的退休金,才能保障我退休後,還能擁有現在生活的水準。」

天心說,通貨膨脹壓力下,她認為壽險永遠不夠用,銀行放的是生前會用到的錢,壽險則是她離開人世後,留給家人的錢,這也是負責任的態度,所以每人5張以上保單是最基本的,「我會定期加保單,用不到最好,萬一需要也有保障。」


基金、保險、不動產樣樣來
季妹妹變王太 金算盤一把罩

文.徐介凡、林佳佳

復出演藝圈,想狂撈尿布錢?季芹大笑,只是不希望和社會脫節,事實上當了2個孩子的媽之後,認真鑽研理財工具的程度,幾乎是Pro級呢!

剛與王仁甫在關島完婚的季芹,特別在她披白紗、當美麗新娘圓夢的前夕,抽空接受《理財周刊》專訪,已是2個孩子的媽的季芹,聊起對一家4口的理財規劃,卻毫無半點生澀,對家庭理財的看法,說來更是頭頭是道,跟以往大家印象中的大眼「季妹妹」大不同呢!

季芹婚後也決心復出演藝圈,是否因為經濟壓力而出來撈尿布錢?她大笑:「如果可以多賺些錢為小孩籌備教育基金也很好啊!但我認為生活空間不能被綁住,更不希望自己與社會脫節,這才是我出來工作的真正原因。」

相較現在和以往自己單身時期,季芹自認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聰明消費,她說:「還沒生小孩子以前,不用給父母錢,也沒有為兒女支出的需求,賺的幾乎都是自己用,所以花錢的時候比較隨興一點,現在有了2個小孩,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多比價,多找一些能夠替自己節省荷包的工具跟方法。」

2個小孩媽 花錢不再隨興

其實反映在自己的投資方法上面,同樣也有不小落差,季芹表示,以前單身的時候理財,在爸爸領進門調教之下,多以基金為主,賺來的錢只要能夠存下,幾乎9成都用在買定期定額基金上,其餘1成則是保險,投資屬性也較為積極,多偏好天然資源、礦業類型基金。

但現在有了家庭以後,雖然還是會投資基金,屬性卻以穩健為主,全球政府債、美國公司債是優先選擇投資部位之外,為了兩個小孩著想,也開始用功鑽研保險,特別是針對儲蓄險、醫療險、意外險方面。

季芹進一步分析自我前後差異,以往自己一年雖然必須支付7位數的保費,卻完全不懂內容究竟包括哪些,但現在會針對小孩子人生中最需要的保障部分詳加研究,替他們未來做好最完善的保護。這話並非隨口說說,從她替小孩一出生時,就買醫療險、癌症險等,不僅把握年輕就是本錢的原則,趁保費最便宜的時候趕緊逢低布局,更留意住院日額給付以及手術實支實付金額等相關細節,理財上投入的心力顯見一斑。

「生了第2個寶貝之後,小孩子的開銷一下子變得很龐大,跟生第1個時完全不想工作比起來,現在想想還是要回到演藝圈賺錢。」同時要負擔2個小孩的費用,季芹直呼經濟重擔真是大得驚人,不過由於從小跟著爸爸學習投資理財之故,因此自己也逐漸在理財的目標上,由過去單純只做投資,轉為強調全家人完善的資產配置規劃。

由於王仁甫看到數字就頭痛,理財方式非常保守,幾乎只存現金,一家人的理財重擔,順理成章落到了興趣相當高昂的季芹身上。談起全家人的資產配置,儘管季芹表示投資基金部位實在太多,當中既有單筆投入,又有定期定額扣款,投資筆數多到無法整理清楚的地步,不過大致上約有50%的部位是投資基金,20%用於購置房子,剩下的30%則用來購買保險與現金。

努力為全家人 做完善資產配置規劃

目前完全沒有任何房貸負擔的她,問她有沒有買連動債,季妹妹說從以前就對這樣商品印象不好,結果靠女人敏銳的第六感,逃過了一場金融浩劫,顯見季芹替全家人的理財布局,其實很有自己一番想法。

面對百年僅見的金融海嘯引領全球發生股災之際,就是股神也摔了好幾跤,季芹當然不可能倖免於難,自己手中一檔印度基金,在這波股災中,創下人生最高慘賠70%紀錄的經驗,也讓她印象十分深刻。不過她對此表示,所幸自己本身就是定期定額投資方法的信奉者,加上在2008年高點的時候,也趁著手中部位獲利達到50~100%不等之際,已有先行出場一部分,即便考量後來加碼卻被套住的部位,整體平衡下來受傷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季芹認為投資本來就有賺有賠,所以還是照樣吃飽睡好。而季芹過去曾經賺過最高投資報酬的紀錄,是靠著投資霸菱香港中國這檔基金,賺過高達150%的報酬率。

對理財興趣濃厚 一度考慮轉行

在待產期間,由於無法外出工作,只能待在家裡,所以季芹的媽媽便給了她一筆7位數的資金,讓她能夠投資股票操作,一方面打發時間,另一方面磨練投資經驗,唯一的限制就是不准另外拿錢加碼。季芹回憶當時進場時機,正逢台股準備從6000點一路上攻9309高點的時候,幾乎買什麼就賺什麼,獲利同樣高達7位數字;不過畢竟自己股票操作技巧並不純熟,當股市反轉向下急殺她也沒能逃過,雖然,算一算手中仍被套牢部位還是有6位數字,也讓她總算還能對媽媽有個交代。

曾經有過亮眼的投資績效表現,加上本身對理財濃厚的興趣,一度讓季芹考慮轉行,雖然最後念頭終究告吹,但仍凸顯她在理財上的認真與付出。儘管手中投資仍有不少虧損部位,卻一點也不灰心,會朝向讓這些負報酬率,統統都變正值的理財目標。

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

「牛」轉「錢」坤 投資術

2008/12/31 Yahoo!奇摩理財特約作家 歐陽姚

2008年對投資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磨難,從年初美國投資集團貝爾斯登宣布倒閉,緊接著因次級房貸引發的風暴便開始席捲全球,7月房利美、房地美爆發財務危機,9月份雷曼兄弟聲請破產,之後連全球最大壽險公司AIG也傳出財務危機需要政府紓困,到了年底美國三大車廠也不斷傳出裁員倒閉訊息,股價更是應聲倒地,一波接著一波的金融風暴,讓投資人無法招架。根據「彭博」在聖誕節前所做的統計,國內824檔境外基金,只有84檔維持正報酬,換句話「鼠年投資基金者,九成都以賠錢收場」。

不過就算天災人禍衰事不斷,也總算送走了2008。面對2009年的到來,投資人普遍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黑夜將盡、黎明還會遠嗎?」怕受傷的則是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都認為「景氣問題比大家所想的還再壞上三倍」。

面對渾沌不明的投資處境,最新一期美國《商業周刊》根據理財專家的意見,針對個人理財提出20點建議。雖然沒有什麼新意;但卻是平凡中見真章,很實際。意見如下:


1、 勿預測未來。
2、 手邊保有足夠的現金。
3、 跨國投資。
4、 分散投資。
5、 設法節能。
6、 勿停止提撥資金到退休金帳戶。
7、 能省則省。
8、 勿冒然調動投資組合。
9、 先償債再投資。
10、 勿放棄股票市場。
11、 記錄日常開支。
12、 勿支付過高的投資管理費用。
13、 檢查信用報告。
14、 勿盲目從眾。
15、 擬定投資計畫和預算,並貫徹執行。
16、 勿放棄必要的保險。
17、 調查你的理財顧問。
18、 勿投資不懂的東西。
19、 確定所謂安全的投資真的安全。
20、 勿從事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

我替讀者整理了一下,大致上是建議投資人「留住現金、保守投資、資產配置、以及開源節流」幾項。投資人不妨將20點意見摘錄下來,貼在桌上每次投資前稍微溜覽一下,提醒自己,不要盲目投資。

至於我的建議則是「投資三不要」。一是投資標的不要太積極(或太複雜)、二是投入資金不要太大、三是花在投資上的時間不要太多

針對第三點,我個人曾有深刻的體驗。因為長期專注財經領域,曾經有段時間覺得投資其實並不困難,每天只要看看盤,下個單就可以賺進大把銀子,比一個字一個字寫稿賺稿費輕鬆多了,於是就轉行當專業投資人。

坦白說那段時間的確是賺了不少錢,但生活作息完全走樣。每天早上一起床立刻打開電視收看晨間財經新聞,接著股市開盤,就一直盯盤盯到收盤,收盤後還要看名家解盤,各家晚報、財經雜誌更是翻到爛,即使到了晚上就寢前也不得安寧,非得觀看美股開盤,如果是開紅盤還比較安心,萬一美股開盤就大跌,肯定一夜無好眠。有時中午和朋友相約吃飯,還得跟營業員說好,有狀況不要忘了打電話通知。在別人眼中好像很輕鬆,每天打打電話就可以有錢入袋;但自己對於這種日也驚、夜也驚的賺錢方法,開始感到厭倦;終於在一次股災,損失了不少資金後,決定放棄當專業投資人

之後,我還是回到以寫稿為主的生活模式,投資主力則放在基金上。每月定時定額扣幾檔基金,投資金額不大,成本經過平均也不會買到高點。每個月收到對帳單後,了解一下所投資基金目前走勢,如果大致沒問題,就持續扣款;萬一該檔基金績效始終在同類型基金中敬陪末座,則考慮贖回;當基金獲利達20﹪以上,會適時停利。每天股市還是照看,但心境卻完不同。

展望新的一年,在經過了劇烈的變動之後,市場將回歸基本面,經濟活動趨緩,通貨膨脹受到控制。投資人在做新的投資計畫時,一定要扭轉以往貪暴利、賺快錢以及輕忽風險的做法。如果能參考我的「三不投資法」,再加上投資人自己的投資心得,相信就可以輕鬆的享受投資帶來的樂趣。

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現金為王 債務先償 10項投資理財的正確觀念

鉅亨網程宜華.外電報導2008/12/29

對於有些人來說,面對眼前這場一生中可能從未見過的經濟衰退,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是很重要的。告別了可怕的2008年,嶄新的2009年進入倒數階段。投資者該採取什麼態度以及方法來避免重蹈覆轍?

全球各國經濟陷入同步衰退,市場不確定因素仍未消除。財務專家提醒最重要的是投資者切勿嚐試著去預測未來的走勢,現在市場正面臨空前複雜的挑戰,最好不要把自己的預測當作投資參考。

此外,就算沒有失業的困擾,財務顧問建議投資者最好還是在手邊留有足夠的現金,讓自己也過的比較安心些。有人認為一個成人需要 12000美元的現金,也有人指出應該以 6-9個月的生活費為標準。無論什麼方法,重點都是在可以讓投資者不必得出脫持股來換取現金,以應用緊急事件之用。

《BusinessWeek》採訪了一些財務顧問後,替讀者整理出幾條關於理財的正確概念:


一、堅持海外投資

以美國地區來說,雖然這是金融風暴的源頭,但過去一年裡美國以外的市場也持續惡化中。例如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歐澳遠東指數 (MSCI EAFE)今年就下跌了 43%,新興經濟體的股市更慘不忍睹。

不過理財顧問認為此時完全放棄海外市場的投資並不明智,因為儘管短期內股市與經濟受到的打擊相當大,但長期來看仍然比美國還要有希望,例如中國大陸。

二、投資多樣化(Diversify)

把所有的資金都放在同一支個股,是個相當危險的行為,當這間企業突然宣布破產的時候,可以徹底消滅投資者多年來的心血。投資機構Financial Management Group建議應該在固定收益資產與股票間找尋最佳的平衡點,無論國內外大小型企業也都最好囊括在內。

三、切勿貿然行動

投資顧問認為最好不要趁著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之際就去做出任何極端的投資決定,應該試著去謹守整體性的投資遊戲。在這個「天無三日晴」的市場,任何只出自於情緒上的決定都有可能產生反效果。秉持著長期投資的目標,不要受到每一天市場變動的影響

四、先把昂貴的債務還清

除了投資以外,現在最應該做的事就是繳清債務,特別是高利率或非免稅的項目。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利息費用,到最後省下來的錢可能還比自己投資回收的還多。

此外,理財顧問建議投資者應隨時注意自己的支出,確實做好消費的紀錄,因為多數人其實並不太清楚自己的錢都花到哪裡去。

五、別放棄股市

的確,過去這一年來對於投資者來說,並不是太好過。但根據統計指出史上幾次能夠獲得最高報酬的股市,通常是在經濟低迷時期。雖然對於即將退休的人來說,不應該把錢放在如此動盪的市場上,但是若以長期分散投資的角度來看,除了股市可能也沒有多少選擇。

六、不要支付高額的理財管理費

無論你的投資賺了多少,付給那些財務顧問與基金經理人的交易成本與手續費等也是很值得留意的細節。當市場無法給你什麼回報時,就算是1-2%的管理費也很傷荷包。

理財顧問建議要仔細比較各個基金的手續費高低,例如像Vanguard(先鋒)系列的共同基金,平均的相關支出費用僅為0.2%。

七、切勿一窩蜂

股神Warren Buffett有句響亮的明言「當它人恐懼時貪婪,當它人貪婪時恐懼。」。美國哥倫比亞的理財顧問 Warren Ward也建議自己的客戶現在應適當地找尋股債市理適合之標的,而不是只有躲在避險天堂裡例如美國國債等。「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要跟著別人的投資決定。」

確認好投資計畫後,剔除掉情緒上的變動,寫下詳細的內容以及預算,而且保證未來將會徹底執行。因為在市場景氣不佳時,規劃出一個有系統的投資是很重要的

八、檢查您的財務顧問!

今年底最令外界震驚莫過於的Bernard Madoff詐欺一案,導致了上億美元的虧損。這件事給了許多投資者寶貴的教訓:「無論是基金經理人或是顧問,絕對只仰賴一個人來處理自己的畢生積蓄。」,試著自己做點功課,研究這些操盤手的背景資料、認證資格以及學術背景,包括打聽他們的職業道德以及投資策略。

九、不要投資你不了解的東西

這場金融危機已經證明了投資世界的複雜性,許多投資者者在資產擔保證券等項目上虧損甚鉅,而且諷刺的是其實許多人並不清楚自己在投資什麼東西。

如果你的投資顧問無法簡單清楚的向你解釋一個投資標的,那麼你最好三思而後行。

十、不要承擔超出你能負荷的風險

分析師指出,在過去幾次景氣逆轉時,有些投資者在失敗後變得更加謹慎和保守,但也有不少人會轉向透過高風險的投資來把過去的虧損彌補回來。

在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時,大批資金因而湧向房地產市場,持續錯誤投資中的惡性循環。

過去這年來已經讓外界見識到市場波動的威力,專家建議投資者在未來考慮下一步行動時,先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以及自己是否真有等待報酬的耐性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零利率時代 理財先理債

2008/12/27【經濟日報╱詹惠珠】

各國中央銀行為了救經濟,展開降息競賽,台灣也難遺世獨立,1年期定存已跌破2%,逾12兆元的定存將面臨利息縮水的命運,目前最困惑大家的是「錢要放那裡? 」如果你現在滿手定存,理財上應該比較積極。在接近零利率時代,理債和理財一樣重要。

日前在央行降息3碼前,沒有一張定存單的我,心想可以把薪資轉帳戶的錢作定存,於是搜尋市場上的利率,有一家銀行的優利定存達到2.33%,剛好我的小學同學就在那家銀行任職,行員又有募存款壓力,於是去銀行存下近年來的第一張定存,開戶後,我撂下一句話:「連我不作定存的人都來了,鐵定是錯的。」

為何明知錯還做呢?當時想,幾天後央行一降息,就不可能再出現2.33%的利率,果然央行降息隔日,那家銀行300億元的額度立即爆滿,不過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存款和放款竟然有套利空間,在央行幾次降息後,我的房貸利率已下降到2%,未來還有下降空間,與其把錢還去還房貸,不如存定存,中間還有小小利差。


房貸利率季調改月調

自己的小故事,其實是想說明零利率時代,理財先從理債開始。一般人都有房貸,例如指數型房貸大部份是季調,央行降息後,貸款戶要主動出擊,與銀行聯絡將季調改為月調,大部份的房貸利率依然是台銀、合庫、土銀、三商銀等六家銀行1年定儲利率加碼,各銀行紛紛調降利率後,如果房貸改為月調,就可以從第二個月起,立即在房貸利率享受較低利率。

儘管有的銀行告訴你,改為月調後,一旦升息就不能改回來,但目前這種利率環境至少會維持一年,且在各國利率水準創新低後,台灣的利率仍高於2003年SARS時的水準,不排除還有降息空間。如果你是債信優良的客戶,現階段就是客戶最大,議價空間很大。

如果你現在完全沒有負債,也許是該稍微積極的時侯了。目前市場資金寬鬆,銀行不可能躺在錢上睡覺,雖然對營運不佳的企業收傘,也狂催信用佳的公司借錢,一家科技廠財務主管說,為了跟銀行作關係,只好動用銀行提供的額度,但經濟環境差,沒有投資計畫,就把銀行借來的資金,買進同業的可轉換公司債。

借錢買可轉換公司債

這種操作方式,由於同屬相同產業,熟悉競爭對手的財務狀況,而這些可轉換公司債在次級市場的價格因為普通股股價下跌,紛紛跌到100元、甚至90元以下,持有到公司贖回日前的年報酬率大約有6%至8%,而目前的借款成本約只有2%,企業可以穩穩賺。

這種操作方式,也可以適用一般人,比較積極的人,可能拿著房貸去股票市場危機入市,如果你是保守一族,就可以借錢買可轉換公司債,例如目前跟銀行借100萬元,一年約付2萬元利息,如果買進一家一年就到期的可轉換公司債,在市場上還有5%報酬率的比比皆是,可以賺到5萬元的債息,等於用銀行的錢,就可以賺3萬元,然而前提是必須作功課,選一家沒有違約風險公司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

要有逆向操作的勇氣

當所有人都把錢湧向銀行定存,有時的確要有逆向操作的勇氣,亞洲人尤其是台灣對金錢較保守,因此儲蓄率偏高,在全球的降息競賽中,錢愈存愈薄,我忍不住問一家績優上市公司的財務長, 「如果現在一筆錢存定存和買你們公司的股票,一年後那個賺比較多? 」,他給我的答案是「一年不敢說,但兩年一定是買股票的贏」。

企業要永續經營,股價是一時的,寒冬盡,春日來,沒有一次經濟蕭條不會復甦,股價經過大幅度修正後,選擇高現金股利的績優股,在經濟景氣谷底時,領比定存高的股利,等待景氣復甦,也有機會賺取資本利得

不投資虧更多 謹慎才是王道

非凡新聞周刊141期 文 夏韻芬

拒當無法財富自由的小老鼠

最近我的朋友瘋狂的在玩「現金流遊戲」,一來訓練自己的財務智商,二來是紙上練兵,不用傷荷包;我有一位朋友,在遊戲開始就決定不買股票、不置產,任何跟投資關的產品,統統拒絕,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投資虧大了,所以在遊戲中試一試如果都不投資會如何?結果出來了,他是一隻庸庸碌碌的小老鼠,永遠也無法逃離工作、賺錢、花費,花光了再一次工作、賺錢、花費的循環,如此周而復始,無法達到財務自由!

過度小心,錯失機會

我的朋友很困惑,他問所的人,「那我應該怎麼辦?投資會虧錢,不投資又一輩子在漩渦中打滾,難道沒一條簡單的路嗎?」我說啊,謹慎投資就是一條路!


但是謹慎不是過度小心,我以前說過一個故事:從前一個非常膽小的人想要去遠方旅行,雖然心知沒一樣東西是買不到的,但他還是認為多準備一點才不會損失。因此預設狀況太多,幾乎把整個家當都帶在身上了。一天他經過木橋,因為重量的關係,木橋應聲而斷,這時他不但不反省是自己帶太多東西了,反而還在懊惱早知道就多帶一條橡皮艇出來……,這就是過度小心,就像股市恐慌性殺盤時,投資人開始時是產生抗拒,接下來就攤平,結果是讓自己的荷包缺口成為無底洞!

另外還一個小麻雀故事:從前二隻小麻雀,一隻志高氣昂總想出外闖蕩,一隻膽小怕事只想窩在媽媽身旁,從不練習飛翔,因為牠認為飛翔太危險。一天槍響起,第一隻小麻雀一飛衝天,另一隻因為準備不足應倒地,所以當你決定投資,就不應該過度小心,不然機會稍縱即逝、後悔莫及。

投資五大心法,一、勤做功課;二、不要過分投資,一定要量力而為;三、嚴守停利停損;四、投資要愉快的心情;五、預想最壞的情況。過度小心造成的後遺症就是什麼都做不成,只能咳嘆氣了,但過度樂觀也會一敗塗地,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

建立觀念,再選工具

投資工具通常是「一好、沒兩好」,其實就是報酬率、風險度以及變現性三個主軸,的報酬率高,風險高,的報酬高但是變現性差簡單來說,股票一根漲停是七%,但是碰到股災,投資風險變高,相對之下放銀行定存,一年不到二%,但風險變得很低,還大家知道定存跟活儲的利息差,其實就是犧牲了「變現性」,因此在投資上,心態比較重要。

如果大家希望個新的開始,首先必須考慮錢的流動性,投資最怕跟著感覺走,過於保守將錢放在定存,而沒逢低布局,反而會錯失機會,很多人以儲蓄保險為考量,卻忽略費用率會比較高,壽險型的儲蓄險也較高,如果要安排退休金,利率變動型的年金險就會低一點,因此不同的工具需要不同的規畫,還要提醒大家一定要現金流量(緊急預備金),一般上班族約三至六個月,公教人員、醫生穩定性職業可以少一點

先把觀念建立之後,大家才能夠選擇工具,就像把樹根扎穩了,開始可以結果實,可是大家都是以工具為主,當發現工具失靈了,就不知所措,打亂了所的計畫。 很多人在過去一年損失慘重就是因為投資組合一窩蜂,雖然不同的基金名稱,但是都是新興市場,投資並沒分散,所以風險還是很大。要做好資產配置,股票型基金雖然賺得多,但風險也大,所以也要配置風險較小的防禦型基金,以免工作收入發生變化時,就會產生壓力。

理財管理不外乎三件事,收支管理(現金流是否穩定)、信用管理(房貸、車貸)、風險管理(失業、失能),當三件事都控管好,根基就會穩定,至於理財規畫步驟,首先需要界定目標,了解家庭的收支狀況,找出資金缺口後,才來想用什麼方法補足資金的缺口,策略上是用投資、儲蓄、還是保險,再來選工具。

空頭跌深,布局時機

以投資面規畫,多頭時期賺錢很容易,把投資人胃口都養壞了,雖然當資產下降要再回復,是很辛苦的,但投資不能因噎廢食,以二十年的景氣循環來說,起碼十六年的多頭是可期待的,約四年是屬於空頭的,雖然空頭會跌得很深,但仍是布局的好時機。

我們現在都來當練習飛行的小麻雀,總一天要飛上天空,把心態跟策略擬定好,才能做一個謹慎又快樂的投資人!

投資虧錢虧怕了?但若因噎廢食,反而錯失良機;以二十年景氣循環來說,起碼有十六年多頭,掌握投資五大心法,趁空頭跌深,正是逐步布局好時機。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專家獻策 錦囊妙計:2009年值得觀察的股市5大動態

鉅亨網林佳萱‧綜合外電 2008/12/26

從通縮、經濟刺激方案、避險、新興市場到地緣政治,2009年投資人有 5大變數需要觀察。

美國政府很清楚,現在不太可能圈出單一政策推升經濟重新復甦,因此現在官員盡可能把所有救衰退的策略丟出來,希望錦囊妙計合力發威,將痛苦減到最低。也的確,目前許多環節正在運作,雖然普羅大眾可能只感覺到忙翻的聯準會主席Ben Bernanke、美國財長 Henry Paulson以及相關人員努力打方向盤,而非踩著油門往前衝。

儘管投資人現在只想舉雙手投降,然後找個溫暖舒服的地方冬眠到經濟復甦、春天來臨,不過《BusinessWeek》專欄寫手David Bogoslaw近來撰文提醒投資人,不要錯過避險及投資的好機會。根據《BusinessWeek》對經濟學家及投資策略專家的訪查,2009年股市有 5大動態值得觀察,許多線索可供投資人調整自己的投資配置。


觀察指標一: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

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內,通貨緊縮顯然比通膨風險增高許多,而12月16日聯準會(Fed)也根據這個原因將聯邦目標利率調降到歷史新低 0.25%,對抗通貨緊縮成為美國聯準會最優先要務。

但是,卻很少人提到通貨緊縮對美國消費者的潛在好處。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全球資產配置經理人Dan Peirce表示,能源價格直直墜,利率明顯讓大家寬心,這雖然折損了有錢投資人的資產收入,但對身上背著債務的企業主和家庭、以及想籌錢償還抵押貸款的個人來說,不啻是個好消息。

換句話說,這代表一些股市裡表現慘不忍睹的產業又有活水注入:零售、餐飲和洗衣連鎖業可能衝破眾人對2009年的市場預期。如果投資人對此有信心, Dan Peirce 點出可以考慮產業導向的 ETF或共同基金,特別是鎖定消費性產品或甚至非核心消費品(consumer discret ionary) 的個股。

Dan Peirce表示,投資人不應被媒體上充斥的汽車紓困新聞嚇壞,雖然汽車是一種非核心消費品,但沒有以往佔據的比例那麼重。另外,還有某些多角化經營(例如集中在廣告或播放業務)的媒體企業也是不錯的選擇。

有些分析師認為,只要通縮風險勝過通膨的可能性,債券市場收益表現會比股市更吸引人。Dan Peirce指出,拿10年期和20年期抗通膨債券(TIPS)的實質殖利率(經通膨率校正)與一般國庫券的名義殖利率相比,顯示未來 10-20年間通膨位於特別低的水準。不過,儘管債市已經預期未來 2年通膨率向下的趨勢極強,但Dan Peirce的顧問團隊質疑通縮是否會真的這麼嚴重。

雖然至少2010年前通膨大概不會構成困擾,然而Ameriprise Financial的首席經濟學家Dan Laufenberg在12月19日一份報告中預測,下一波擴張來臨時,通膨會更快成為隱患─比過去三波擴張期的經驗更早降臨。

如果通膨比大家預想的時間更早報到, Waddell & Reed 主管 Hank Herrmann表示,投資人建議的曝險部位集中在商品市場及後勢看漲的資產價值,包括能源及鋼鐵。他指出,適宜降低固定收益的資產配置,因為通膨可能把殖利率推高、債券的價格就變低了

觀察指標二:美國政府的刺激經濟方案

美國政府的刺激經濟包裹到底裝什麼東西?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多快發酵?雖然號稱方案總額有 1兆美元,但顯然大部分資金會用在最重要的區塊。經濟學家 Dan Laufenberg 表示,最好的結果當然是「促使私人部門變得更有效能和生產力」。這可能包含大規模的醫療紀錄數位化、為學校及圖書館鋪設學術網路

然而Dan Laufenberg認為,如果歐巴馬政府想要保留工作機會,該做的不是對問題企業進行紓困,因為紓困方案勢必要求這些公司朝縮小規模邁進,這可能引發更大裁員潮。

此外,從稅收的角度來看,公共基礎建設案的支出可能比減稅效果更好、更快,長期來說可以大幅提升全國的稅收。美國許多州政府現在已經著手編列公共開支。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 Hank Herrmann就認為,只要減稅方案是持續存在的,減稅可以更快刺激美國經濟。他相信減稅可以促進消費者增加花費,減價零售商如Wal-Mart會因此獲益,其餘非核心消費的業者也能分得好處。減稅也可以讓企業加速淘汰折舊的廠房、資產還有設備,以此刺激在科技與產業機械方面的資本花費。

如果刺激方案拉抬經濟復甦的速度比現在人們預想得更快,那麼能源價格與股市都會反彈,然後投資人就可以準備持有能源和天然氣資源的基金了

Dan Laufenberg表示,擴張能否持續,不僅受到政府政策刺激的影響,更受價格左右,而低利率、縮小信貸利差可以加速這個過程。市場通常領先感受復甦的溫度(約提早 6個月),但經濟還是會出現大幅波動。他特別預測,2009年第 4季 GDP將大幅下挫,高失業率也將重新現蹤。

長期來說,遊戲產業有很多不錯的投資機會,不過Dan Laufenberg推薦追蹤較廣泛的指數型基金,例如代表 Standard & Poor's 500大盤的基金。他表示:「我沒辦法保證幾個星期內或一個月後就可以獲利,但我認為,兩三年內應該可以幫投資人賺到錢。」

觀察指標三:持續避險

財富管理公司Resource Group分析師John Marshall表示,2009年有一個現象仍會持續:投資人內心充滿衝突,腦中想著要藉機逢低進場,購買便宜股票,但是情緒上又抗拒任何風險

John Marshall 指出,對這些投資人來說,有固定收入的年金保險投資可能是眼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年金保險讓投資人在子帳戶中選擇各種共同基金,但又可以獲得保險公司提供的固定收益。他表示,「這雖然需要花一點小成本,不過有額外保障。年金保險有點像加裝汽車的安全氣囊,如果碰到小擦撞,無需啟動安全氣囊,但如果發生大車禍,這就很有價值。」

有些人認為,市況如此惡劣,現在投入年金保險是最不恰當的時間點。不過如果你是作壁上觀的散戶投資人,正身陷理性與感性、進場或者不要進場的天人交戰, John Marshall表示,年金既提供額外報酬、又可以讓投資人心靈安寧,還不須犧牲承擔風險以獲得高報酬的機會。

許多提供類似產品的保險公司發現,自己不得不對客戶提高收費,因為目前市場環境惡劣,保證客戶的報酬變成一大負擔。不過 John Marshall認為,這些保險業者不會把價格調到過高而嚇跑客戶,但業者可能取消部分高風險的基金選擇,轉而要求客戶的投資要平衡配置。

觀察指標四:新興市場

大多數經濟學家相信,美國的衰退情況遠比其他已開發國家輕微,特別是歐洲。2008年新興市場的資產價值大幅縮水,讓許多投資人撤資逃跑,不過分析師 Dan Peirce 表示,今年新興市場頹象部分來自2007年超漲。他說:「與過去相比,這些地方其實沒有劣於平均。這顯示他們正在學習怎麼有效掌握財政狀況。」

Dan Peirce警告,已開發國際市場將面臨基本面的挑戰,未來幾年,他們恐怕比新興市場更加煩惱。新興市場因人口增加、消費力上升、需求擴大而受惠,而且許多觀察家指出,這些地區的負債反而比已開發國家少。

中國將維持極度出口導向,而先前宣布的大量財政和貨幣刺激計畫可望提升中國經濟,讓成長率保持在相對較佳的速度。中國社會情況正在轉變,原本的儲蓄文化漸漸朝消費轉向,雖然這個過程會相當漫長,不過已經開始。

Dan Peirce表示,亞洲其他國家曾經在10年前經歷金融風暴,「這個經驗避免亞洲諸國陷入西方前10年的超量信貸消費。」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 ETF值得投資人參考。

觀察指標五:地緣政治的風險

大家都希望,全球經濟衰退是來年「唯一」需要煩惱的話題,但實際上地緣政治風險並沒有消融。巴基斯坦與印度間的緊繃氣氛、伊朗手中的核子武器以及其他各種政治地雷都對歐巴馬政府構成挑戰,Andres資產管理公司總裁Bob Andres警告,新政府可以犯錯的空間有限。

大家對新總統歐巴馬的期待甚深,希望他能帶領美國經濟走出現在的陰霾,但如果歐巴馬表現不如預期,很可能挫傷他身為國際政治斡旋者的聲望和影響力。反過來說,歐巴馬處理國際危機的能力如果被打擊,美國股市的信心也將受到負面影響。2009年投資人讀報紙時,不僅要看財經版,也得多瞄兩眼國際新聞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施達文10堂投資必修課

賺錢,從降低風險開始!
Smart智富月刊 第123期 撰文者:胡健蘭

第1課--察覺風險:發現泡沫不難,難在無法預料

先談談這次金融風暴,我必須強調,我不認為這次是所謂的 「房市泡沫」(housing bubble),說得更精準一點,應該是「房貸泡沫」(housing finance bubble)。沒錯,房價之前是漲得很高,不過房地產是一種地區性市場,不是所有區域房價都會出現同樣的漲勢,而是整個房貸機制讓房價不斷上飆,所以,housing credit或者是housing finance(房貸市場),才是其正的泡沫。

觀察這種泡沫,根本不需要什麼深度或分析,就能看出來。首先,你可以發現房價漲得很高,上漲速度比收入增加的速度退快,而且房價是靠著民眾不斷借錢買房子來支撐,連很多財務狀況不佳的民眾,也可以靠超貸先買一間房子,再拿這間房子再貸款,買更大、更貴的房子。


還有,2、3年前,如果你留意日常生活就自發現,每天信箱裡,有成堆要你借錢的廣告,而且當時的利率也不高,很多人靠著借錢來買屋,然後賣出賺錢。跟20年前的經濟模式不一樣,以前貸款機構把錢借出去,然後靠著收利息賺錢現在則是把錢借出去後,再把這個「債權」賣出去,換取資金再借出去,這樣循環下去,慢慢就有人開始發現,整個借貸市場其是玩得太過火了。

發現「泡沫」並不難,其正困難的是預測泡沫什麼時候會結束。就像2000年時的科技泡沫,時間就此我預期的還長,股市漲得比我預料的還凶。當時,很多公司的實質營運規模很小,股票卻能上市(這裡指當時很多網路公司快速上市),而且市值還膨脹得很大,我知道這是泡沫,很難預料的是,這個泡沫何時會破?

不過,如果投資人能靜下心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一些股票的股價表現真的是太誇張了,投資人應該觀察,這些股票大漲的理由到底是靠實質營運支撐,還是只靠投資市場的激情去創造

我記得,當時曾經觀察那斯達克(Nasdaq)前100大公司,股票飆最凶的時候,只有2、3家的本益比低於100倍。「lOO倍!」這個數字根本不是這些公司的獲利能支撐的。可是,若當時你要我預測股價何時會跌下來,我無法精確地預知時間點。

同樣的,2、3年前,我們也無法確實預估,到底房價會漲到什麼水準?什麼時候曾下跌?我們只能說,一旦察覺風險和危機,就必須要預防及避免。

第2課--絕對不買的股票:避開漲太凶的股票,別碰市場過度樂觀期待的股票

1989年,我的基金剛成立時,遇到一個很大的掙扎,就是如何布局投資日本股市,為什麼?

因為當時日本股市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市場,市值高低是指數編纂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日股那時候占全球股市指數的比重高達14%,是美股的1倍多。

作為一個剛成立的新基金,這讓操作難度變得很高。因為若照指標指數去布局,日股部位必須很大,但當時日股的價格已經相當貴(編按:當時日股股價淨值比「P/B值」達5.4,比目前高了快5倍),我和同事認為,這並不是好的投資時機,掙扎之下,我後來決定只買進很小的部位,一直到1999年,我才把日股投資部位提高到跟指標指故差不多。(編按:1990年~1991年,日經指數重挫41%,施達文因堅持不加碼日股,同期間基金累積報酬率達30.64%。)

第2個掙扎的經驗是「科技泡沫」,時間在1999年~2000年,當時在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市場,只有少數公司股價是合理的,整個股市文在漲太多,1990年代末,很多新的投資人參與股市,他們對科技股太過興奮,放入愈來愈多的資金,把股市炒高,然後又吸引更多資金進場追逐。

可是,大家忽略了:只靠著一股風潮(popularity)推升股價的股票,並不具備好的投資價值,一旦投資人的熱情消失,股價就沒有東西支撐

以思科(Cisco)為例,科技泡沫高峰時,這檔股票曾創下5,800億美元市值,但當時,這家公司的營收僅180億美元,對一個營收180億美元的公司,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到可以符合5,800億美元市值的規模?除非它的營運模式有重大突破,或像一些藥廠,發明很了不起可以治癒重病的新藥。

雖然,當時我覺得很多科技公司的市值不合理,可是沒有人能預估,到底股價什麼時候會跌下來。最後,我選擇幾乎不碰這類股票,不參加這場追高派對(party),並轉向去找其他風險較低的投資標的來賺錢。正因為當時我沒有布局很多科技股,所以,在2000年~2002年,我的基金沒有如很多投資人一樣受傷很深。

從上面3個例子,建議大家要避開一些股價飆太凶(elevated price)的股票,特別是既沒有良好現金流量,也不是靠獲利表現使股價大漲的股票。此外,不要去碰那些讓投資市場過度樂觀期待的股票,因為如果這些股票的價格不是靠實質營運撐高的話,未來可能曾出現大幅下跌,高價同樣意味著高風險(high price can mean high risk)。

第3課--克服人性弱點:當意識到恐懼或貪婪的想法出現,勸自己:想的跟做的要不一樣

恐催(fear)及貪婪(greed)都是人性的弱玷,一旦意識到這兩種情緒出現時,我們就要告訴自己:你想的跟做的要不一樣(try to behave differently)。

記得提醒自己:如果把整個投資的視察期拉長到2~3年來看,未來情況會變的很不一樣的,因此,做任何決定,都要冷靜

在市場波動變大的時候,應該對「價格」這件事更注意,就像一般生活消費一樣,在商品價格低的時候,多買一點,當價格高的時候,就要少買點。股價低的時候,可以多建立一點部位,價格高的時候,千萬不要一古腦只想著賺錢就追高,而是要想著如何避開風險(risk avoidance)。

從理性看,人都希望找到各種機會能買到低價的股票,且把股票賣在最高點,大家都知道這是賺錢的原則。但就像之前說的,這些原則其實跟真實的人性不合,因為當市場上漲的時候,大家發現身邊的人賺錢好容易,很想跟著買,如此就容易買到高價,相反的,當市場跌的時候,不論是新聞或者很多說法都是負面的,又讓大家很難在價格下跌時買進。

說實在的,我必須承認,在科技股狂飆時,要克服心理因素不去碰科技股是件滿困難的事情,尤其在科技泡沫爆破前,股市漲了快2年,就像其他人一樣,我心裡也曾經有疑問:「我到底有沒有錯過什麼?」

但事實告訴我:每次在這種時候,就是要堅持。「在價格下跌的時候,想想什麼才是對的事情,在價格上漲的時候,想想什麼事情可能是錯的。」就像我們在次貸風暴發生前、美國房市大好的時候,就看到房市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發現有些事情可能是錯的。事實上,當初我並沒有預知會有次貸風暴這件事,我只是發覺房貸市場實在是不太對勁。

2年前,我們有談論過房市信用危機這東西嗎?沒人試過呀!現在回想,那時候就是人們陷入這場風暴的開始,也應該是人們應該要從這個市場(指房市或房貸相關投資市場)脫身的時候,可是,那個時候根本沒人關心這個風險,大家都太貪心,從房貸泡沫就可以發現,當民眾開始瘋狂借貸時,幾乎沒有人對這樣的行為感到憂慮或擔心。

我必須提醒投資人,當別人很貪心的時候,就要警覺風險可能出現了。而當大家都陷入一片恐慌的時候,則要開始找投資的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我能躲過這麼多次市場風暴的原因,因為我一直謹記這個投資原則。

第4課--創造低風險高報酬:維持低度風險卻不妥協低報酬

一直以來,我都堅持投資要維持低度到中度的風險,但是要創造具競爭力的報酬。而且,投資的目的就是要賺錢,除了以打敗大盤做為我們調配投資組合的目標外,更重要的是,盡量降低賠錢的機率。

要怎麼做呢?投資人如果要把資產布局跨到海外,選擇到底要投資哪個市場前,就要先看該區域的經濟基本面,例如經濟成長情況或經常帳的數字。如果投資人想判斷產業投資方向的話,我比較傾向要從下而上(bottom up)的投資策略,除了看產業的發展前景,主要還是要找到具合理投資價值的公司。

所以,我一直強調的是,「價格非常重要,價格愈低或許風險愈低,很多事情也會變得比較合理。」也許這樣的推斷不見得每次都適用,可是,股價愈高,代表未來下跌的空間愈大,股價較低,下跌的空間會相對較小。

我建議投資人盡量把每分錢投資在獲利狀況及現金流量良好的股票,這個很重要;還有,即使看到價格便宜的股票,還是要思考自己整體的投資組合,如果這檔股票符合低價標準,但一放進你的整體投資,就可能拉高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那就要考慮一下是否要投資。(編按:例如投資組合裡都是新興市場股票,即使再看到便宜的類似標的,都要想想是否同樣的布局比重過多了。)

第5課--發掘轉機:當外在風險升到最高,實質風險可能已降到最低

這次金融風暴真的非常嚴重!不過,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當外在風險升到最高時,市場實質風臉可能已經降到最低。」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當人們開始擔心「風險」這件事,且愈來愈害怕時,真正的風險其實已經開始降低了!因為恐懼(fear)、擔心(worry)及各式負面的想法(negative),都會反映在股價上,造成股價下滑。但這時候,對市場來說,其正的風險也開始下降了,這樣的推斷不見得每次都對,卻是合理的。

再舉網路科技大廠思科(Cisco)為例,我先說明,它是家好公司。可是,科技泡沫當年,它的市值一度飆到5,800億美元(當時股價超過80美元),那時我沒買它。但是當它跌回到每股接近8美元時,我就買了。(編按:思科股價在2002年10月最低跌到8.6美元,之後不到2個月,反彈75%至15.06美元。)

對我來說,股價8美元的思科,它的基本面和在80美元時完全不同(指風險降低很多)。這說明同樣的公司及營運項目,在相對低價買進,賠錢機率就降低,股價下調的空間也降低。因此,買進股票前,要綜合觀察很多有關風險衡量的指標,如波動度等,不過,因為市場會變化,所以,風險評估是會不斷變動的

第6課--危機入市:市場一片悲觀時,正好利用低價建立新投資佈局

這次金融風暴是我入行以來遇到最艱困、市場最難操控的時候,主要市場幾乎無一倖兔地重挫(編按:迄10月24日止,MSCI世界指數跌幅達45%)。

但我必須強調:市場一定會從風暴中恢復的。只是我們無法精確預估恢復的時間點,或許2年後,很多事情會變得跟今天很不一樣,一些事情或許會變得更好。不過要記住:在整個市場價格止跌起漲前,可能會度過很長的一段低迷時間

我無法告訴你,什麼時候價格會開始真正反轉,重要的是,你必須要有能力在價格位於低檔區時,還有資金可進場撿便宜。所以,做好資產配置很重要,須維持一定現金、或持有高流動性的資產,才能在市場劇烈震盪時彈性調整投資組合,才有辦法「危機入市」。

要相信,當每個人對市場都威到恐慌的時候,代表具吸引力的買進價格開始出現了,就像現在!我看到很多股市出現多年未見的投資價格,例如日本,現在幾乎已經回到2003年起漲前的低位位。當大家一片悲觀氣氛,都在賣手上投資部位的時候,正好可以利用低價,建立一個好投資的開始。

第7課--買進價值股:沒人能真正判斷出最低價在哪裡

我們不會試著去預測一個精確的底部或者股價的最低價位,而且,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真正判斷得出最低的價位在哪,我們只能說,要買在相對低價,所以,當價格已經下滑很多的時候,就買進一些吧!

逐步地建立部位,而不是一次就投入很多錢,當價格更低的時候,再放一些錢進去,同樣的道理,當價格上漲,每個人都很興奮地談論他們賺了多少錢的時候,也許你就不該再繼續投資這麼多錢了(減碼)。

很多投資人問我,決定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時,要看它未來多久的成長潛力,l年或2年?對這個問題,我們沒有統一的答案。或許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在買的時候,很可能它賺錢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但是,過了2年、3年、甚至4年,管理階層漸漸讓營運逐步改善,投資人對這家公司的看法或評估就會改變。

   當然,也可能我們持有一家公司股票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家公司的營運狀況變差,也可能調整投資部位。既然很難精準預測股價首再跌多少,最適當的方法是,覺得價格有吸引力時,加碼投資,價格漲到一個水準時,別忘了降低風臉

第8課--長期投資的堅持:做為長期投資者,第1個月的判斷不見得對

我想對長期投資的人來說,現在的確是個很好的投資機會。

但是你必須記住:做為一個長期的投資者,我們的投資判斷或許第1個月不會是對的,或是第1季甚至第1年都不一定會完全正確,但只要判斷是合理的,雖然初期布局的投資不見得會有優異表現,經歷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你就會發現,賺錢機會比賠錢機會要大。

「耐心」是很重要的事情。我觀察各種市場、產業、地區,然後加碼能讓基金達到長期獲利的標的,避開可能會阻礙基金長期獲利的投資。從長線角度看,我認為,現在日本是個能讓長期投資者布局的市場,長期可能帶來的報酬或許會超越指標指數,甚至美國股市。

當然,對日般的投資看法,很多人會問我:會不會太早布局了(因為日股低迷太久了)?這個答案或許對,就像在2004年~2005年的時候,日股的表現的確很好,到了2007年開始走下坡。但是,你沒法精準預料市場走勢,如果你不在投資機會出現的時候提早布局,就搭不到上漲行情的列車,我期待未來一段時間,日本股市會有好的表現。

類似的投資經驗,可以回溯到1970年代,那時候我剛開始學投資,在研究股市的過程中發現,價格下跌應該是很好的投資機會。後來驗證的機會來了!1973年,美國股市曾經大跌,1974年繼續跌得更慘,我記得很清楚,到1974年7月,美股整個市場已經連續跌快2年,真的跌很多了。

遵循我的研究結論,投資的機會到了!我開始幫家裡的人投資,沒想到,已經跌了這麼慘的市場,在我進場後還繼續下跌,我當時想,怎麼會這麼恐怖啊!但我還是繼續分批買進,後來有一天(1974年底),市場開始反轉了,然後開始一路上揚。

從這件事我學到,在心理層面上,真的很難在市場下跌的時候有勇氣危機入市,而且還不一定一開始的投資判斷就是對的,我開玩笑,身為經理人,有些時候我們是在手發抖的狀態下勇於逢低進場。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在科技股狂飆的時候,有一天我參加一場投資說明會,當時有一個策略分析師來跟我說:「你看,從剛剛的報告中看起來,科技股真的是後市繼續看漲,你怎麼看呢?」我回答:「不管你相信或者不相信這些新科技,我就是不相信。」剛開始有些人不認同我的作法,不過,經過一段時間後,證明我當初的判斷是合理的。

股神巴菲特能創造這麼好的績效,他通常投資一個標的會持有很久。如果你認同股神的做法,也想成為長線、價值型投資人,那麼就應該在不錯的價格買進1檔股票,長期持有,如此就會有不錯的報酬。

第9課--面對失敗:所有的投資人都會有失利的時候

所有的投資人都會有投資失利的時候,即使你以價值投資的角度投資一家公司,也可能會經歷這家公司的財務或營運狀況不如預期,甚至更恐怖的是,這間公司出現欺騙的行為

就像我們也曾碰到世界通訊(WorldCom)出現財務詐欺,剛開始評估該投資案時,我們認為這家公司有不錯的投資價值,因為財務數字還不錯,但後來也是不行,這對我們來說是很不好的經驗,因為這項投資帶來虧損,但我們坦然面對,靠著其他的投資部位獲利,把虧損彌補回來。

至於這次金融風暴,很多投資人都沮喪自己過去所做的投資決定,讓投資績效理得很差。我想要說的是,這次市場情況真的很嚴峻,倒不只是因為目前市場表現很糟,而是因為整個金融市場的問題不只牽涉到1或2家企業,或者1到2種產業,或者是只有1個區域,而是全球性的問題,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根本很難預知這種全球性的風暴會發生。

現在的狀況是,一方面是很多投資標的出現很好的投資價值,但一方面又必須擔心市場的不確定性是否會繼續增加,我們現在能做的是,發掘在風暴中能存活下來的生還者,例如現金流量穩定、股利殖利率不錯,但本益比卻已滑落到個位數字的標的,趁著難得出現的好價桔,開始買進一些部位。

第10課--不要道聽塗說:花時間建立自己的想法,比到處聽別人講重要

說實在的,在科技泡沫當時,我因為沒有買飆漲很多的網路股,很多人就來跟我說一些類似「你抓不到趨勢啦」的話,其實,他們好像也沒錯,我確實沒有精準預料到科技泡沫的走勢(指當時網路股暴漲滿長一段時間及後來的慘跌),不過,最終我真的就透過數字判斷,堅持不參與這段網路股的追逐風潮。

我把自己定位為價值投資者(value-oriented investor)。每次做投資判斷的時候,我都會思考,到底花這些錢買進的投資標的,有多少的投資價值在裡面,這包含企業的獲利、現金流量、股利,還有本身持有的資產價值等

還有,這些投資的企業,營運前景是不是不斷地變好,或者,若投資評等降低了,企業必須要有具體的理由讓投資人相信,經過一段時間後營運會改善,這些對企業營運的了解,都必須是投資人花時間觀察才能得知。

對投資人來說,建立自己的想法比到處聽別人講重要,因為聽別人講,很可能在同時間聽到很多不同的說法,沒有一致性。有些時候,投資並沒有這麼複雜,簡單來說,就是要等到一個好的投資價值出現,然後擁有這樣的投資標的,直到價格漲得過高,或者我們認為投資價值不再,就把它賣掉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郝廣才:錢沒問題 是「比較」出問題

《Smart智富》11月號 第123期 【文/郝廣才】

為什麼每隔幾年就會有金融風暴?人為什麼都學不乖?根源之一就在「比較」。你的錢本來夠用,但是你看到別人用「理財」輕鬆賺,難道你就比較笨?然後你每天聽到「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就跟著投入。

一則寓言故事說,有一天,神對人說:「我喜歡你,我要獎賞你,我要讓你許一個願,隨便你想要什麼都會實現。」

「真的嗎?」人開心的問。

「真的,不過不管你許什麼願,你的鄰居都會得到雙份。」意思是說,如果這人要一座金山,鄰居會得到兩座;如果他要一打美女,鄰居會有兩打。人想了很久,終於說:「那我的願望是要失去一個睪丸!」 這不是講笑,這是人間現形。因為人喜歡比較,不管自己得到多少,如果周圍的人比我們得到的多,我們就不開心、痛苦,就會做出瘋狂的事


比如說,你工作表現好,老闆給你加薪5,000元,本來你很高興。可是如果你發現同事加薪5,250元,你的高興馬上變成被針戳破的氣球,「嘭」的一聲,破洞的氣球掉落在地上,你呼吸的是失落的空氣。

因為老闆「比較」肯定你的同事。本來你一個月領5萬塊,你很滿意。可是當你發現比你晚進公司的同事比你多領1塊錢,你就對公司心懷不滿,因為公司怎麼可以認定你「比較」差? 那「比較」是錢創造出來的嗎?不,比較是人造的。錢只是讓人比較容易「比較」。同樣是抽象畫,趙無極畫的好還是朱德群畫的好?這很難比。可是趙無極的拍賣價2億,朱德群2千萬,一旦用錢衡量之後,比較就變簡單了,只要會算錢,不必懂畫。

「比較」會衍生「嫉妒」,嫉妒就會帶給你痛苦,而且會讓你瘋狂。 為什麼每隔幾年就會有金融風暴?人為什麼都學不乖?根源之一就在「比較」。你的錢本來夠用,但是你看到別人用「理財」輕鬆賺,難道你就比較笨?然後你每天聽到「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就跟著投入。你也知道氣球一直吹總會吹破,但你想12點馬車才會變南瓜,我11點50分走人就沒事。大家都這樣想,氣球就在11點40分提早破。這下理財的全掉在洞裡。

所以,你不只不要跟別人比較,也別跟自己比。金融風暴害你的財富縮水,害你的錢不見。但它有沒有害死你?沒有,它不是癌症或SARS,它殺不死你。你少了那些錢,也許生活根本沒變,就算你損失過重,不得不降低開銷,也還是可過健康的生活。你10年前、20年前是不是比現在更窮?那時你也是好好的,沒什麼不快樂。你不會因為金融風暴失去一切,因為你還在。你失去的是你原來沒有的,唯有你才是一切

不要誤會我要你拋棄錢,從此不碰錢、不想錢。錢本身沒問題,是人的問題。錢是工具,一種美好的工具。如同一個美好的琴,會彈奏的人能使它發出優美的音樂;不會彈的人只能製造刺耳的噪音。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2008年12點慘痛投資教訓

華爾街日報 Brett Arends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1230/fea095546.asp?source=article

2008年是令人痛苦的一年﹐不過從中學到寶貴經驗教訓的人不會兩手空空地離開。你從中學到了什麼教訓或讓你進一步加深了印象?我很想聽一聽。以下是讓我感觸很深的12點。

1. 你要對自己的財務狀況負責。這意味著瞭解你的錢投資到哪裡了﹐以及這樣投資的原因。不要完全依賴理財顧問、投資組合經理或公司的計劃上。畢竟﹐你將擁有最後的結果﹐而不是他們。

2. 絕不要完全相信某一位金融大師﹐不管他獲得了多麼高的推崇。謝天謝地﹐並沒有多少人成為了馬多夫(Bernie Madoff)。但華爾街最優秀的大部分高手今年仍虧損了至少40%。


3. 絕不要投資於你不熟悉的領域。出於這個原因﹐多年來我一直拒絕推薦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股票﹐儘管各種各樣的市場人士大力推薦。想象一下當包括它們的首席執行長在內的所有人都無法真正瞭解它們時﹐我的輕鬆心情吧。簡單的股票﹐如亞馬遜(Amazon)或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就很少讓你這麼尷尬。

4. 增加投資﹐而非減少投資。是不是小孩子們也在嘲笑我?我不怪你們。你們的存款剛剛減少了至少40%。但風險上升而收益下降意味著你需要投資更多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5. 不要認為跟隨大眾投資比較安全最“流行”的投資往往都出現最壞的結果──從科技股(1999年)到房地產(2004年)再到新興市場(2006-07年)。

6. 你的奶奶總會是對的省了一分錢就等於賺了一分錢。債務總是危險的。如果用信用卡借1萬美元比找到一名還在工作的電工還要容易﹐那麼經濟就正在遇到麻煩。

7. 珀史密斯(Psmith)也是對的。珀史密斯是誰?他是英國偉大的喜劇作家沃德豪斯(P.G. Wodehouse)小說中的人物。他常常警告將“不同尋常與不可能”混淆起來的危險。顯然剛過去的一年是不同尋常的﹐不過﹐太多的人卻認為這一切是不可能的。

8. 擁有足夠的債券。是的﹐它們沒有股票那麼刺激。不過重要的恰恰也是這點。將所有資金都“長期”投入到股票中沒有什麼用途﹐如果它們在你到達終點前就全軍覆沒的話。

9. 當有人向你提供明顯的優質產品時﹐比如實際收益率4%的通貨膨脹保值國債﹐就接受它。當向你推薦劣質產品時﹐如實際收益率為零的同類債券﹐則拒絕它。

10. 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那些投機花旗集團(Citigroup)、WaMu或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股票的人今年的損失超過了絕大多數人。最大的投資錯誤通常在於你所購買的﹐而不是你所錯過的

11. 不要輕信專家的預測當所有專家都持一致意見時﹐尤其需要注意。記住﹐大多數經濟學家在過去4次衰退中曾成功地預測了12次﹐但卻錯過了這次。根據長期的經驗﹐當我看到“英鎊2009年有望上漲因知名策略師預計減息將放緩”(彭博資訊(Bloomberg)﹐12月30日)這樣的標題時﹐我就擔心可憐的英鎊又要遭殃了。

12. 仍試圖預測近期的走勢﹐或是市場的底部嗎?的確﹐也許11月份(道瓊斯指數跌至最低7550點)可能會是市場的底部。但人們在1月份時(道瓊斯指數 11971點)﹐3月份時(11740點)﹐7月份時(10963點)﹐9月份時(10365點)和10月份時(8176點)也都這麼說過。無疑﹐他們總有一天會說對的

台灣之光蘇麗文告別月光族 先存錢再花錢

《Smart智富》11月號 第123期

當蘇麗文最後一次跪地的那短短幾秒鐘,場邊許多人和電視機前的觀眾,都不忍心地叫她不要再打了,但特地陪同赴北京觀賽的姊姊蘇麗方卻說,「很多人一定以為她是痛得站不起來,但我知道她是在想策略」。

【文/林正文】

因為工作,蘇麗方看過許多理財失敗的人,都和蘇麗文一般迷糊,身為姊姊,開始強迫妹妹改變,幫把血汗拚來的獎金,做了妥善的理財規畫。

代表台灣參加北京奧運跆拳道競賽的蘇麗文,首場賽事就負傷,卻一路奮戰,在爭奪銅牌的決賽時,以單腳支撐,11次負傷倒地,仍堅持到最後。透過現場實況轉播,蘇麗文的運動員精神,感動了無數人。


當蘇麗文最後一次跪地的那短短幾秒鐘,場邊許多人和電視機前的觀眾,都不忍心地叫她不要再打了,但特地陪同赴北京觀賽的姊姊蘇麗方卻說,「很多人一定以為她是痛得站不起來,但我知道她是在想策略」。

「對!我那時候只想等一下怎麼踢對方的頭,根本不管痛不痛,站上去一定要想辦法贏」。蘇麗文接受採訪時,回應了姊姊的想法。蘇麗方和蘇麗文姊妹,年齡相差四歲,從小感情甚篤,幾乎無所不談,但是姊妹倆,個性有相似處,也有相反的地方。

相同的是,兩人都是不達目標絕不終止的好強性格。妹妹在運動場上愈挫愈勇,在銀行工作的姊姊,連續5年是年度最佳頂尖理專,即使碰上金融海嘯,也阻止不了她達成業績目標。

相反的地方是,蘇麗文在金錢觀念上是迷糊鬼,支出與收入從無計畫,甚至還常窮到沒錢吃飯,「賺錢的目的是及時行樂,開心就好」。但一頭長髮、講話輕柔的蘇麗方卻極其理性,擅數字分析與財務規畫。

因為工作,蘇麗方看過許多理財失敗的人,都和蘇麗文一般迷糊,身為姊姊,開始強迫妹妹改變,幫把血汗拚來的獎金,做了妥善的理財規畫。

當「頂尖運動員」遇上「超級理專」,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這位超級理專,又如何診斷妹妹的財務問題,並提出絕對真心的計畫,以下是蘇麗方和蘇麗文接受《Smart智富》月刊專訪的精彩紀要:

姊,導正觀念 年輕人不要負債

麗方(以下簡稱方):我們家的環境從來沒好過,家裡店面,雖然名為文具店,是什麼東西都賣過,像是刻印章、米酒花什麼都賣過。就是菸、花籃什麼都賣過。就是因為不賺錢,什麼都賣。

麗文(以下簡稱文):半夜鄰居買張白報紙,我們也起床開門賣給他。我們家應該是泰山鄉第1家24小時的店(笑)。

方:家裡的環境關係,我爸一開始就要我念二專,然後趕快出來找工作,分擔家計。所以我畢業後到銀行上班的第1個月,就開始負債,因為第1個月的薪水就拿去幫家裡買車。爸媽做生意需要用車,家裡的車已經開了15年,車窗車門都壞了,但是他們又沒錢買新車,所以我一有工作,就去貸款買車。

那時月薪2萬出頭,每月還車貸1萬9000元,花了快5年才把車貸還清。現在回來看,這樣的理財方法是錯的。對一個收入不多的年輕人來說,不應該一上班就買車,薪水不多又還債很痛苦,像我妹就更不能負債,因為她的收入不穩定。

妹,及時行樂 沒錢還借錢給朋友

文:以前念書時,我都是餓到連吃飯錢都沒了,才會跟姊姊借。有次我真的只剩100塊了,就去果菜市場,買了一箱快乾掉的橘子,一餐吃一顆,吃一星期。

方:她那時一人住台北,要付房租吃飯,而且常常因為訓練受傷,就去推拿,看醫生也很花錢。還有她買東西很挑,買衣服都買Nike,一件上千元。

文:我通常都是等到有全運會獎金收入才會去買衣服,全運會的獎金有15萬,這些獎金一定會先扣掉2年的學費,大約10萬元,然後再還姊姊錢,有多餘現金才會去買衣服。所以我參加比賽一定要贏,不然就沒錢。

方:她每次都是欠了一屁股債,再一次還清。不過我只准她跟我借錢,也不能亂刷卡。她只有一張信用卡,額度從學生時代到今年奧運前,都只有2萬元。今年是因為出國比賽要刷機票錢,額度才調成3萬元。她的工作沒辦法開源,但至少要節流吧。

姊,設定目標 鐵腕管獎金,替妹儲蓄

文:我很需姊姊的理財指導,因為我的個性比較豪邁,看到很喜歡的東西,如果那時候身上有錢,就會馬上去買。但是姊姊會分析,到底該不該買,我就會聽她的,冷靜下來,打消衝動購物的念頭。方:她說想買車,已經想N年了,但是每年都被我澆冷水。

文:靠自己賺錢,買一台新車,是我唯一的「理財目標」。所以之前參加比賽,贏了15萬元的獎金,就會再提一次買車。

方:你只有15萬元,能買多少錢的車?她經常改變想買的車款,有時候想買小跑車,有時候想買轎車,自己都沒想清楚。所以我把買車當作讓她一直衝刺的紅蘿蔔。不過我很壞,當她真的跑到紅蘿蔔面前,我就會把紅蘿蔔保管起來,明年再說。

妹,聽話照做 定期定額,減輕姊負擔

文:我每次問你,已經存了多少錢?你都跟我說,沒多少錢。害我都覺得怎麼自己拚這樣,都存不到錢。

方:因為你的個性就是有10塊就會花10塊。假設現在存款5萬,可能一部分以後買房子,以後要結婚、要養老。真正現在能花的錢只有1萬元。1萬元,買車當然不夠,只能再想辦法存買車的錢。

文:以前姊姊叫我要存錢,我都把她的話當耳邊風,自從知道爸爸生病後,姊姊只要講到理財的事,我就會聽。我也開始認真存錢,雖然錢不多,但是至少這樣做,可以減輕她的負擔。

方:我會強迫妹妹一定要做定期定額。這是一種儲蓄習慣的養成,她的獎金收入會先進到我幫她開的戶頭,每月自動扣款。強迫她「先存錢,再花錢」。

所以這次比賽回來,我希望她之後可以找到固定收入的工作,因為固定收入是累積財富的根本,扣掉儲蓄,有了閒錢,才能夠買想要又是需要的東西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要保人身故或變更 會被課稅?

保險避稅一定保險?
現代保險第241期 會計師事務所經理 ⊙林明輝

由於國稅局認定多數民眾有利用保險進行避稅的動機,在祭出實質課稅原則的尚方寶劍以後,雖然納稅人多數會依法提起行政救濟,但最終法院也多站在國稅局的立場,維持原始核定,鮮少有納稅人逆轉勝的案例發生,一時之間,利用保險節稅看起來似乎也不那麼保險了。

近來,國稅局常宣導,繼承人於申報遺產稅時,如有被繼承人生前以其本人為要保人,他人為被保險人所投保的保險,於被繼承人死亡時,該保單價值屬具有財產價值的權利,應列入遺產課稅。

納稅人在不熟悉稅法的情形下,一般不會主動將此保單價值申報為遺產,因而造成漏報的情形。

要保人身故 保單要課遺產稅?

如果被繼承人擔任保險契約要保人的角色,依據保險法規定,由於要保人有權處分保單,包括變更受益人、保單質押借款及終止契約而提前取得保單現金解約價值。因此,該保單的保險利益係屬於要保人的權利,當要保人(即被繼承人)過世時,就應依法課徵遺產稅。只不過這類應課稅的保單,國稅局在查核上有一定難度。


實例說明:

國稅局曾在調查一件遺產稅案時,查獲某甲生前購買保險,是以本人為要保人,配偶為被保險人,並指定子女為受益人。某甲過世後,該保單被國稅局認為屬於某甲的遺產。此外,由於國稅局依某甲的(1)財產規模及(2)投保時間研判,認為該案件非屬躉繳或支付高額保費的蓄意避稅案件,因此僅以保單的帳戶價值1,200萬餘元(非已繳保費)併計遺產,但繼承人仍因漏報遺產,而遭補稅並加處1倍罰鍰

因此,對於被繼承人生前擔任要保人,國稅局對其保險契約的課稅原則,會視該保單的保費金額,以及是否為躉繳等因素,來決定核課的價值。但不論金額大小,除非符合免罰標準,否則一旦未主動申報,均會被補稅加罰(詳附表)。

變更要保人是否涉及贈與問題?

既然保單的保險利益是遺產及贈與稅法所稱「其他一切有財產價值之權利」,因此,如有無償變更要保人的行為,也就是將保單贈與他人時,就應課徵贈與稅

至於贈與稅徵免的情形,可分析如下:

應課贈與稅情形

實務上,常見以贈與人(父母)擔任要保人,受贈人(子女)為生存金或滿期金的受益人,因為要保人為保單持有人,有解約及變更受益人的權利,因此,贈與時點不在繳保費的年度發生,而在於受贈人領取生存金或滿期金時發生;或贈與人將要保人變更為受贈人時發生

免課贈與稅情形

如果在下列情況下,雖有贈與行為,仍免課贈與稅:

狀況1

變更要保人時,只要該張保單當時的保單價值沒有超過當年度贈與稅的免稅額(目前為111萬元,擬提高為220萬元),變更要保人就不會有贈與稅的問題。當然,如果累計保單價值會超過免稅額,便可評估分單、分年變更要保人,以避免贈與稅

狀況2

要保人如變更為配偶,夫妻間贈與免贈與稅。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被繼承人於過世前2年之內才變更要保人為配偶時,依遺贈稅法規定「被繼承人死前2年內贈與配偶之財產,應於被繼承人死亡時,視為被繼承人之遺產,併入其遺產總額,依規定徵稅」。而且不得再納入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的計算範圍,不可不慎。

國稅局查核的方法

至於要保人身故時所可能產生的遺產稅問題,國稅局是如何查核的呢?

‧利用資金勾稽而查獲投保事實,又分為下列2種情況:

狀況1

依國稅局標準作業程序,通常會查核被繼承人過世前2年資金流程。一旦發現有大筆資金匯出,如經進一步查核是作為投保用途,則容易衍生課稅風險。相反地,如屬多年以前的保險契約,則被查獲機率相對較低。

狀況2

要保人變更後,新要保人可能因立即解約而取得大筆現金,就容易引起國稅局注意,進而查獲有應課徵遺贈稅的事實。

‧個人於申報所得稅時,可能因主張列舉扣除保險費而遭國稅局勾稽投保的事實

依所得稅法第17條規定,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直系親屬的保險費得申報列舉扣除額,但每人每年可扣除額以2萬4千元為限。

部分欲透過保險作為財產移轉規劃工具的人,連2萬4千元保險費的所得稅租稅優惠也錙銖必較,因而留下蛛絲馬跡遭國稅局查獲課稅案例也曾發生,可謂因小失大。

要保人變更 國稅局較難掌握

至於要保人的變更,國稅局通常較難掌握,主要原因有:

1.保險公司於受理變更要保人時,遺產稅或贈與稅的繳(免)稅證明書並非必要文件

根據遺贈稅法第42條規定「地政機關及其他政府機關,或公私事業辦理遺產或贈與財產的產權移轉登記時,應通知當事人檢附稽徵機關核發的稅款繳清證明書,或核定免稅證明書或不計入遺產總額證明書或不計入贈與總額證明書,或同意移轉證明書的副本;其不能繳附者,不得逕為移轉登記。」但在現行作業程序上,部分保險公司雖然知道該保險契約視同要保人的遺產,但對於原要保人死亡擬變更要保人時,卻僅需由原要保人的全部繼承人填具同意書,公推1人為新要保人即可,也易因此產生課稅漏洞。

2.保險公司通報系統並未將要保人變更納入通報範圍

實務上,保險公司並不會主動提供國稅局有關要保人變更的資料。而財政部為了課徵最低稅負,前(96)年所建立的保險給付通報系統,是針對保險公司在95年起簽訂的人壽險與年金保險契約,在被保險人與要保人非同一人時,若有給付,不分金額大小,全部要通報給國稅局。

但是如為要保人過世的案件,因非屬被保險人過世的情形不涉及保險給付,因此不會發生通報的問題,所以國稅局也無從掌握。

留意保險課稅規定 以免受罰

多數納稅人因為不熟悉稅法,而常有漏報情事發生。雖說國稅局難以掌握要保人變更事宜,但提醒民眾,在申報遺產稅時,需留意保險課稅規定,以免日後受罰。


原文:http://www.rmim.com.tw/see.cfm?re_seq=3075

永保安康的花朵投資學

新財富季刊冬季號 第09期

投資市場跌跌不休、裁員風四起、失業率高升……幾乎沒什麼好消息可言。在景氣寒冬階段,不妨向大自然學習,無論是梅花或向日葵,努力做好資產配置、平衡布局,你也可以從寒風中迎接春天、邁向朝陽!

【撰文/徐萱蒂】

今年投資市場流行著一句話:「2008年沒賠到錢的就是沒錢的人!」不管是積極的股票、基金投資人,還是保守的連動債投資人,無一倖免!

根據理柏統計,假如投資人在今年初進場投資國內股票型基金,不管你是從今年初或520開始投資,一直到10月底止,單筆投資平均報酬約為-40%、定期定額投資平均報酬約為-30%左右,而海外基金平均也差不多是賠這樣的幅度,更有人手上的基金已跌破6、7成,真是欲哭無淚。


面對股災 宜持續定期定額投資

不過,像這樣買什麼、賠什麼的空頭市場並非史上第一遭,保德信理財中心協理詹千慧認為,投資人其實也不用太悲觀,甚至應該把握這次機會,重新檢視手中的資產,回歸投資最原始的基本法則,而不再像過去一窩蜂追逐熱門標的、全部重押在高風險市場上。

詹千慧表示,長期持續定期定額是必要的,從基金的歷史績效便可看出,像此次股災,對短線的投資人來說,的確損失慘重,但是若將時間拉回至3年前進場(2005/1~2008/10)投資,那麼國內基金的單筆報酬仍有2%至8%,單筆投資海外基金的績效則為-5%至-8%;假如再往回拉到5年前開始投資(2003/1~2008/10),那麼投資國內基金的單筆報酬有35%至42%、海外型基金的單筆報酬也還有14%至19%!

均衡布局 勿將所有雞蛋放一起

除了長期投資以外,「資產配置」更是度過景氣寒冬的不二法門。根據美國學者葛瑞.布林森(Gray Brinson)的研究,有些基金之所以能長期獲利,九成以上都要歸功於資產配置;另外,像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也說過:「關於投資,我只做兩件事,一是資產配置,一是選好管理公司的經理人。」

在過去1年(2007/10/1~2008/9/30)裡,相較於各類股指數的漲跌幅,儘管十大類股指數皆呈現下跌走勢,而MSCI必需性消費類股(-9.66%)及醫療保健類股(-14.35%)的表現相對較抗跌,高於同期間MSCI十大類股的平均漲跌幅(-25.45%)。

若將時間拉長為5年(2003/10/1~2008/9/30),則以能源指數(112.85%)、原物料指數(87.43%),以及公用事業指數(81.59%)的表現相對較佳;若再拉長到10年(1998/10/1~2008/9/30),原物料指數(18.02%)、金融指數(14.71%)以及能源指數(10.59%)的表現則相對較突出。

梅花投資法:穩健核心、布局衛星

想撐過股市寒冬,詹千慧建議不妨透過「梅花投資法」,學習梅花堅忍不拔的精神,持續定期定額投資,並且規劃完善的資產配置,就像梅花有花蕊、花瓣般,做好核心、衛星布局。

重點在於定期調整部位比重

詹千慧指出,梅花投資法就是以較穩健成長的基金做為核心投資,也就是花蕊部位,約占投資比重的5到6成左右,再搭配精選出的4、5種具潛力的趨勢產業做為衛星投資,就是花瓣部位。這樣的資產配置可按投資人風險承受度與投資目標而調整,並視市場價值變動,建議每6個月檢視與調整比重,例如花瓣之價值若超過80%,便將部分獲利了結轉至花蕊部位。

就目前的市況來看,詹千慧建議,長期投資布局的「花蕊」部分,宜選穩健成長之標的,也就是長期年化報酬5%到10%,像是價值型臺股基金、醫療生化基金;而「花瓣」部分則可選報酬與風險較高的基金,如全球中小、全球資源、店頭等。

5種族群 適合向梅花學習投資

詹千慧認為,梅花投資法可以充分做到資產配置、平衡布局的效果,非常適合5種投資人:第1是對於股票技術分析似懂非懂,賺少賠多的人第2是容易受人影響,買高賣低的人第3是沒時間看盤的上班族第4是薪水不多、但收入固定的人第5是有車貸、房貸,風險承受度有限的人

詹千慧也提醒,在多頭時,梅花投資法報酬率可能不如單筆投資在單一產業、區域或國家的基金,但空頭降臨時,則因為核心部分投資與股票風險相關性較小,較能熬過凜冽的景氣寒冬,像梅花一樣愈冷愈開花!

向日葵投資法:擴大核心部位

除了「梅花投資法」,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副總經理羅尤美也提出一套「向日葵投資法」。其實也是類似的概念,唯向日葵的花蕊範圍較大,建議在花蕊核心部分,以配置長期績效穩健的基金為主,比重可達4到9成;而花瓣部分則占的比重較少,適合短期波段操作的單一新興國家基金或產業型基金,屬於機動性的投資組合,可依波段適時調整。

以目前全球市場來看,羅尤美分析,現階段各國紓困政策或降息舉措效果,需要更多時間發酵,在基本面尚未出現明顯好轉之前,整體股市較難出現V型反彈的亮麗走勢,因此,投資人千萬不要看到股市暫時回漲便見獵心喜,預料未來全球股市將呈現來回震盪打底、逐步尋求向上突破的盤堅格局,但期間的震盪風險仍在所難免,資產配置是一定要做好的。

資產配置 債券比重宜至少3成

羅尤美建議,在「向日葵投資法」的資產配置方面,不論是積極、穩健或保守型的投資人,債券方面的比重宜占3成以上,保守穩健者,宜以美國及全球政府債券型基金為核心;屬性積極者,則可分批增持新興債、亞洲債及美國高收益公司債,掌握利差急速擴大後的長期布局買點。

股市部位則依投資人風險屬性,由低到高占5至7成不等,並以全球及美國股票型基金為主軸,掌握工業國家績優股營運穩健增長的投資優勢。羅尤美認為,目前全球股市本益比已屬低廉,建議穩健型投資人拉高全球型股票基金,或是美國大型股的投資比重

羅尤美指出,從國際貨幣基金(IMF)11月份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將200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由10月的3%降至2.2%,其中已開發經濟體預估將衰退0.3%,新興經濟體亦由原先的6.1%降至5.1%。由此可見,未來的經濟情勢依然充滿不確定性,也隱含更多的下滑風險。

長期而言 全球投資價值已浮現

然而,股市一向有提前反應趨勢的特性,過去一年裡,股票市場已見到大幅度的跌勢。不可諱言的,雖然經濟面可能會面臨不小的挑戰,但是在股票的評價面上卻是展現了極佳的吸引力。

以S&P 500指數的股價淨值比來看,僅1.88倍,低於1973年以來平均的2.28倍,更來到1991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另外,就股價營收比而言,也下滑至0.91倍,低於平均的0.98倍,同樣來到1995年以來的最低點。因此,以長期的觀點來看,全球股市的投資價值已然浮現。

至於新興股市及單一產業布局則應汰弱留強,避開過度倚賴景氣循環或原物料題材的標的,首選兼具政經穩定及政策作多、提振內需動能的拉丁美洲、臺灣或印度股市,而美國民主黨重視創新能量培育的思維,有助美國科技及生技醫療產業,也可列入定期定額的投資組合選項。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黃國華:保守投資 手握現金最好

【經濟日報╱記者賴育漣/台北報導】 2009.01.02

財經部落格人氣王─稱號「總幹事」的黃國華指出,儘管市場對中國大陸有相當期待,但這恐怕也是台股的最大變數。他說,多頭何時能夠鹹魚翻生,還是未知數,目前的投資還是保守為宜,以握有現金為最高策略。

黃國華開宗明義地說,全球已經進入通貨緊縮的時代,若預期今年的物價下跌1%,投資人即使手上死握現金,也至少賺進1%的利率。他直言對2009年的股市並不看好,現在還可以投資的標的,只有美債與美元

當市場期待全球股市反彈行情還可以持續,黃國華已經決定第一季要好好寫書,而且是寫旅遊的書,計劃要出一本超過400頁的遊記,也打算要更安靜,最主要是就不看好股市行情。

美國景氣降到冰點,市場只好將明年的希望都放在中國。但黃國華觀察,2008年9月到11月,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從51.2點降到39點,跌幅相當劇烈,更跌破從近兩年維持在50-62點的區間。


他進一步說,近兩年大陸躍升為台灣最大外銷出口國,近幾個月內卻跌到第三名,落後美國及歐洲市場,加上人民幣未來的升貶還難預測,都會影響台灣的外銷產業,因此,中國股市恐怕將成為台股最大的變數

黃國華認為,利率與匯率並沒有直接相關,2009年經濟情況仍將低迷,全球地緣政治的穩定度不夠。他說,美元仍舊會是相對保值的目標。市場擔心,資金仍舊競逐債市,美國債市恐怕是下一個泡沫。黃國華表示,美國短天期債券利率雖已降到0%,但10年期還有1.5%、20年期美債也還有2%以上,短期債市的資金還尚未抽腿,資金還沒有轉到股市的意願,債市或許還不錯,但短線股市不可能大好。

雖然市場預期下半年全球景氣將逐步好轉,以股市領先基本面三到六個月反應推算,股市上半年就有機會。但黃國華認為,負責任的分析師,不應該隨意猜測底部的位置。

他說,可以觀察三大指標,包括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何時調高利率、外資何時連續三個月買超台股,以及中國整體市場的表現

外資動向當然也是不能忽視的指標,黃國華認為,通常外資的投資趨勢,長一點是三、四年,最短也起碼有六個月到一年。他觀察外資在2008年12月上旬買超台股,但一下子又縮手,顯示這並非真正的落底訊號,要確認市場落底,最起碼得出現外資連續買超台股三個月。

2009最牛投資 財經網站點將

【經濟日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外電】2008.12.29

2008年是所有投資者不堪回首的一年,但展望2009年,似乎也看不到隧道盡頭的光亮,財經網站市場觀察(MarketWatch)針對幽暗的前景,提出如何保護資產與安度衰退的十點投資建議。

我們目前面臨的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淒慘的經濟景況,復甦不會在幾個月內降臨,甚至幾年內都得縮衣節食過日。節約的日子已取代貪婪的時代,投資人的策略與投資組合也得跟著調整。

Lenox投資顧問公司副總裁庫吉說:「我們很難在2009年找到真正的機會,你的投資必須更保守、更分散,避免任何衝動的反應。」以下是「市場觀察」為2009年提出的十點兼具防衛與積極意義的投資建議:

1.購買長期政府公債。雖然許多專家堅稱公債價值已被高估,但至少在2009年仍不失為穩當的投資,特別是如果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話。


2.增持投資級的美國公司債。信用危機讓許多頂級的美國公司債秀色可餐,何況債券還是比股票安全,即使公司倒閉,債權人會比股東優先拿到錢。

3.美國股票優先於國際股票。美國已正式陷入衰退一年,而且華府的救援對策要比歐洲、日本更積極,美國經濟應可率先找到立足點。

4.堅守防衛性的民生消費類股。在工作岌岌可危的顧慮下,民眾儲蓄率上升,消費則趨向儉約,生產民生必需品的公司股票最牢靠。

5.抱牢健康照護類股。健康照護改革是歐巴馬政府的優先要務,分析師認為該類股具有防衛投資特性股,在15年內仍具有極佳的價值。

6.精選公用事業與電信類股。對尋求安穩配息的投資人而言,公債事業與電信類股,是最好的選擇之一。因為在百業蕭條之際,這些公司至少還有訂價的能力。

7.擁抱增加配息的公司。高收益股有其風險,金融類股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坐擁豐沛現金,並穩定增加年度配息的公司,仍值得去篩選出來。

8.信賴財務強健的企業。在逆境中屹立不搖的公司,熬到復甦時將更加茁壯,分析師看好的公司包括嬌生、惠普、埃克森美孚與雪夫龍等。

9.慎選市政債券。信用風暴已讓州與地方債券價格慘遭重擊,但投資人開始願意承擔較高的風險後,這類債券便有很好的上漲機會,但前提是眼睛要放亮。

10.萬一的選擇:通貨膨脹指數連動公債(TIPS)。在通貨緊縮的威脅籠罩下,為抗通膨而設計的TIPS顯然乏人問津。但美國政府為振興經濟,將投入上兆美元的龐大資金,通貨膨脹的風險不能完全排除,在此情況下,TIPS仍有其魅力。

與房仲業打交道一定要懂的7個眉角

新財富09年冬季號 記者:蘇子逸

遇到好房仲,會令你感動;不好的房仲,讓你更頭痛。可別以為付手續費給房仲業者,萬事都OK!有些小細節看似無關緊要,若不注意,房子沒成交不打緊,如果陷入沒完沒了的房屋買賣糾紛,就得不償失了。

除非是投資客,不然每個人一生當中買賣房屋的次數,用一隻手就數得完。因為房屋交易牽涉的金額龐大,且交易過程複雜繁瑣,常讓人不知從何著手,所以許多人會找房仲業者幫個忙,好將「房事」搞定。

保守估計,國內的房仲業者大約有5千個門市,平均每個門市有8名業務員,全國計有4萬名房仲業務員。但業務員素質未必齊一,如何和房仲業打交道?又怎麼破解業務員的銷售技倆,才能看到合理價格?一樁買賣能否成交,價格很關鍵,但交易過程中的眉角更不能忽略!

眉角1:善用房仲業者提供的服務


身為付錢的買方,買賣房子一定要「龜毛」。當你知道房仲業者可以為你做哪些事的時候,你不是「奧客」,而是一位精打細算的買家,享有應享的權利。台灣房屋業務副總簡嘉禾表示,在客戶提出要求以前,房仲業就要主動提供至少6大服務。

簡嘉禾說,買賣房子通常是「一次交易」,不像股票或基金,必須頻繁在市場裡買進、賣出,或是密切跟銀行理專聯繫。有些銀行理專還提供VIP客戶遛狗、報稅、接送小孩等服務;但房仲業者比較少類似的額外服務,頂多在成交後,提供漏水修復、裝潢、搬家,以及銀行房貸諮詢等相關服務

眉角2:詢問房仲業者每筆收費用意

房仲業通常會根據成交價向賣方收4%、買方收1%,合計5%的手續費(內政部規定,不得超過6%)。部分房仲業為了搶生意,會主動調降手續費,尤其以加盟店或個體戶居多。簡嘉禾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仲介費殺得太低,必須小心背後是否有道德方面或物件本身的瑕疵等問題;另外,房仲業只能對買賣雙方收取如前述的仲介手續費,不得加收廣告費、清潔費,甚至除草費等額外費用,買賣雙方的其他規費則分別由房仲業代收,再支付給政府、銀行,以及代書等。

眉角3:慎防業務員為成交不擇手段

520之後股市持續下挫,加上金融風暴席捲全球,投資客大退潮,也連帶衝擊到房市,產生急凍現象。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0月份公布的「第2季房地產景氣動向」顯示,目前房價呈現「量縮價未跌」的情形,但有7成的房仲業看衰第4季市況,未來至少還有2到4年的修正期。

以永慶房屋為例,9月份大台北地區成交量明顯掉了2成。成交量衰退,房仲業的手續費收入也跟著驟減,業界預估,第4季會是業務員的生死戰,平均每2位業務員,每個月只能成交1件。未來半年,房仲業即將掀起倒閉潮,績效不佳的業務員可能要有喝西北風的心理準備,為避免業務員為了成交而不擇手段,民眾必須洞悉業務員的銷售技倆。

例如,有些業務員會扮演「雙面人」,藉此拉近買賣雙方的價差,像是對賣方擺個衰臉,來個「大空特空」,說房市有多差,別人降了還是賣不掉,如果這次不降多一點,房市愈來愈差,擺愈久愈賣不掉,或是買方也在看其他物件等等;然後再回過頭跟買方說,這個物件有多難得一見,錯過這次,保證會後悔一輩子,或者有多組人馬最近就要付斡旋金,營造出物件很搶手的種種假象。

「住展雜誌」研發長倪子仁分析,房市從過去的「賣方市場」,最近逆轉為「買方市場」,買賣價差擴大,更容易見到類似的銷售案例,像是有些本來可以賣到每坪32萬元,但在房仲業舌燦蓮花之下,不明就裡的賣方被殺到低於30萬元的價格,等成交之後才發現,為時已晚,銷售糾紛因此產生!

眉角4:詳查物件的各項資訊

房屋銷售糾紛一直是消基會受理申訴的前3項重要分類,且近來有逐年攀升的趨勢。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表示,最常見的房屋銷售糾紛包括:建商廣告不實、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等、不保證履約、坪數爭議,以及建材品質不如預期等。消基會最早製作的《購屋100問》,後來不但增加到200問,最近又擴充到500問,隨著交易的件數增加,糾紛事件也層出不窮。

謝天仁說,最近這一波股市急殺、房市急凍,最常出現的是,買方在成交後又反悔,覺得自己「買貴了」,於是找各種理由、挑房屋瑕疵,想作廢買賣契約的糾紛明顯增加。因此,在作決定前,務必向房仲業者仔細詢問物件的各項資訊,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產生。

眉角5:詳細詢問房屋的各種債務情況

簡嘉禾也表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賣方是否有隱藏性債務更值得特別注意,如果用房屋作擔保,再去和其他銀行辦二胎或三胎借款,聯合徵信中心都查得到怕的是賣方跟民間借款,這便是查不出來的

以往就曾發生過一個實例,買賣雙方已經簽約,假設成交價600萬元,買方付給賣方60萬元簽約金,540萬元向銀行辦房貸,就在房屋過戶之前,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某個民間債主聲稱賣方欠他700萬元,已經向法院對房子申請假扣押,買方只好退讓,已經付出的60萬元簽約金也拿不回來。簡嘉禾說,如果物件將來可能漲到800萬元,買方或許可以幫屋主還錢,用時間換取空間,拗到房價上漲就能回本。

眉角6:徹底了解斡旋金的權利與義務

另一種是斡旋金遭沒收的糾紛。舉一實例來說,張小姐最近半年開始看中古屋,房仲急著賣出房子,在第一次看屋時,就希望張小姐付斡旋金。房仲聲稱,斡旋金不限金額,3、5萬不嫌多,1、2萬也不嫌少,他可以依照張小姐提的買價,向賣方議價;如果賣方不願意,斡旋金保證全數退還。

要注意了!陷阱就在這裡,一旦賣方同意張小姐開出的買價,斡旋金就自動轉為給賣方的訂金,張小姐便具有和賣方簽約的義務。但是,如果後來張小姐決定不想買了,賣方可以要求張小姐履約,不然張小姐的這筆訂金(原本的斡旋金)就會被沒收,或是賣方可以解除契約,轉而向張小姐提出損害賠償。

有些不肖房仲業者並不會向買方詳細說明斡旋金的權利與義務,一味地要求買方趕快付,佯稱最近就有其他的買方準備要付斡旋金了,好讓買方以為該物件很搶手。一旦買方付了斡旋金,就等於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只要說服賣方就能成交。如果賣方同意但買方反悔,至少也能賺到斡旋金。不過,賣方也有履約責任,若在交易成立時,賣方突然反悔不賣了,除了要歸還斡旋金,還要另外賠償與斡旋金等量的金額給買方,不得不慎。

其實,斡旋金制度是房仲業者創立的,但公平會已經實施「斡旋金」導正計畫,買方可以選擇用內政部制定的「要約書」範本,不用付一毛錢,就能透過房仲業者斡旋,一旦屋主同意,契約立刻生效,較不會有金錢糾紛。但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透過要約書請房仲業者斡旋時,若賣方同意、買方反悔,則買方必須支付賣方房屋總價3%的違約金,選擇此方案前也要有心理準備。

眉角7:用房仲術語交涉,買賣不吃虧

房仲業之間,也有流行術語,讀懂這些術語,善用房仲業的術語交談,讓這些術語不再是深不可測的暗號,而是你與房仲業者的溝通橋樑。且懂得愈多,愈不易被不肖業者訛詐,買賣也愈不會吃虧!

買賣房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人生中的大事,當然要謹慎行事,如果你不了解房屋交易的林林總總,交給房仲業者包辦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但日常生活中的仲介糾紛此起彼落,不少是因為消費者的了解不夠深入。在決定將一生重要的房屋大小事交給房仲業者之前,除了挑選合格的房仲公司及值得信賴的業務員外,事前對房仲業者的經營模式有所了解,徹底搞懂其中的規則,在情理法兼顧的交易下,才能創造出賣方、房仲業者及買方三贏的局面。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降息救金融 零利率成陷阱

2008/12/26【聯合報╱林建甫】

最近金融海嘯下有兩個笑話。首先是美國攻打伊拉克理由是該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從2003年起尋尋覓覓,一直找不到。今天終於真相大白,原來是次級房貸及其衍生性產品。

其次,新年到了,華人世界今年大家恭賀新禧時,不能夠祝賀「財源滾滾」。因台灣主計處公布11月失業人數突破50萬,失業率上升至4.64%,香港9至11月失業率從8至10月的3.5%升至3.8%,預計失業率明年將觸頂於5.8%。中國大陸作為工廠主要勞動力來源的各農業大省開始出現民工返鄉潮。大家都擔心「裁員滾滾」,不要裁員裁到我頭上來。

降息 如各國救命丹

面對金融海嘯的問題要怎麼辦?降息有如各國的救命仙丹。美國聯準會12月16日又如預期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原先的1%,降至0到0.25%的目標區間;重貼現率則調降3碼至0.5%;銀行存款準備率也降至0.25%。日本央行在12月19日將基準利率從0.3%調降至0.1%。中國人民銀行12月23日起,下調27個基點使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調降至2.25%,貸款利率為5.31%。台灣在12月11日,我國央行宣布政策利率一口氣調降3碼,這是自1974年9月以來單次最大利率降幅。自6月底以來,已連續6次降息,搭配調降存款準備率、準備金乙戶利率,能用上的貨幣工具幾乎全數出籠,動作之大、出手之快,也是舉世罕見。


零利率 難刺激投資

現在各國基本利率幾乎已經到達歷史低點。在目前的數據下,美日兩國利率最先見底。因為目前美國短期利率(一年以下的短券、定期存單、國庫券、隔夜拆款等利率)全都是零,日本也趨近於零,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零利率國家。其他歐元區利率為2.5%、英國2%、瑞典2%、澳洲、紐西蘭較高,分別是4.25%及5%。

但零利率下,很多人也會質疑,這到底對經濟有何幫助?以凱因斯「流動性陷阱」來說,利率已無法再降低。又因為利率過低,民眾寧願保有貨幣,而使政府增加貨幣供給也無法刺激投資,因而無法幫助整體社會產出增加,進而形成一股陷阱。

但對歐美國家,這波金融海嘯,肇因於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之後,次級房貸貸款者無法付息繳款,因此調降利率是根本解救房貸問題的好方法。其實次貸問題早已經蔓延成信貸危機,波及實體經濟,造成廠商產品滯銷,進而大量裁員。對歐美民眾,分期付款、信用卡借支消費,房貸、車貸,這都是很普遍的。降低利率,民眾消費成本負擔減輕,廠商產品就可以賣得好,解雇就會少。降息自然可以貢獻經濟。

貨幣政策 量化寬鬆

美日零利率政策,對兩岸華人不太有用,因為我們儲蓄率高,不會放膽借支消費。不景氣下,不敢投資消費,降息還真沒什麼用。因此基礎利率就不需要降了。準此,我們的貨幣政策操作更要下功夫。例如,央行最近找來各大行庫董總座開會,要求把客戶房貸利率由季調改月調,要讓政策傳遞更快速;央行還道德勸說,若銀行放款明顯萎縮,就別想把更多存款,拿來買央行定存單去賺利息。

另外美國聯準會在降息動作上,目前可說已經到了極致,未來幾乎沒有再降的空間。那未來貨幣政策還能做什麼?當代表價格的利率已經低到不能動,就可以從數量著手。美國聯準會也已經作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準備。未來將從貨幣數量下手,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對急欲輸血的銀行或企業直接融資,對市場注入資金。注資的結果可以讓信用市場恢復正常,建立市場信心,活絡經濟。這當然也不是百利無一害,副作用就是要「小心通膨」。(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